《雍正王朝》中,羹尧被贬到守城门时,他可以辞职归隐吗?

年羹尧是雍正非常重视的得力干将,也是雍正的大舅哥,年羹尧的妹妹嫁给了雍正,成为了雍正的妃子。两人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为此雍正登基以后,力排众议,将军权交给了年羹尧,从此年羹尧走上了人生巅峰。但是爬的高跌的也快,年羹尧被拿下后没多久就变成了一位守城小吏。那么这个时候的他还有的选吗?

第一,年羹尧认为自己在雍正登基这件事上,立下了大功。

雍正登基之前,最大的障碍就是八爷党。八爷党到了后期,又分化出来一个十四爷,他想着自己来做皇帝,所以主动要求雍正举荐自己做大将军王。雍正的筹码则是年羹尧,即使十四爷做了大将军王,也不可能成为雍正的阻碍。因为雍正已经将年羹尧安插在了陕甘总督的位置上。西北大军所有的军粮,都必须要朝廷这边拨付,然后通过陕甘总督这边才能运送到西北。只要有一个月的军粮没有及时送到,那么十四爷这边的十万大军,可就都要饿肚子了。所以年羹尧认为自己才是雍正登基最大的筹码,他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骄傲了。他不仅遏制住了十四爷的命脉,而且保证了雍正在朝中有足够的底气。

第二,年羹尧掌握军权以后,帮助雍正剿灭了叛乱。

雍正登基以后,并没有亏待年羹尧,毕竟是一直都跟随自己,所以雍正将大将军的位置赏赐给了年羹尧,那曾经是十四爷做过的位置,由此可见年羹尧是多么受到重用。雍正这一次不仅是给了兵权,也赌上了自己所有的身家性命。为了帮助年羹尧平定叛乱,雍正集结了全国的粮饷送到西北,供给年羹尧的大军。而这个时候的年羹尧什么都看不到,他在这里贪图享乐,肆意挥霍,似乎认为只有他才能够平定西北叛乱。在平定了叛乱以后,年羹尧更是嚣张跋扈,甚至让九爷给他下跪,可见他当时已经嚣张到了什么地步。

第三,年羹尧的大将军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皇权。

年羹尧凯旋回城以后,得到了雍正出城迎接的待遇,他所保举的所有人都得到了晋升。这让朝中所有大臣都感到不满,而这个时候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足以让雍正杀了年羹尧。首先就是入城的时候,年羹尧是骑着马的,没有哪个臣子可以骑着马来到雍正皇帝身边,他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其次雍正让年羹尧的手下脱下衣服乘凉,可他的手下一动不动,都在等年羹尧的命令。年羹尧还告诉雍正,在军中大家只知道大将军,不知道皇帝。最后年羹尧所保举的名单实在是太多太长,雍正认为他有结党营私的可能。这些都是严重威胁皇权的征兆。

第四,杀年羹尧已经不是雍正一个人的决定,而是所有大臣们的想法。

从这时候开始年羹尧就不受待见了,不仅雍正比较恼火,他手下的所有大臣都非常恼火。就连跟年羹尧关系不错的李卫,都觉得年羹尧太不像话了。所以雍正开始将年羹尧一撸到底,从大将军贬谪成为杭州将军,再贬成一个看城门的小吏。雍正本来觉得这样已经足够了,可是他手下的大臣们依旧觉得不够,还在不断诋毁年羹尧,这可不是雍正一个人的决定,所以雍正狠心赐死了年羹尧。皇帝是不会让一个大臣手握重兵还对自己飞扬跋扈的,年羹尧除了死,没有其他的出路。

第五,他没有任何选择,雍正也不会让他做出选择。

从年羹尧在军中被岳钟琪夺取了军权开始,他就应该知道,自己的人生已经走到了尽头,他没有任何选择,因为雍正不会让他选择。他从最高峰,一路走到人生谷底,时间实在是太短了。几乎被贬谪的地方还没有到达,就再次换了一个地方。他被安排在城楼旁守城的时候,不可能有机会选择辞职或者归隐山林。像他这样的人,必须被皇帝时时刻刻盯着,一直到了人生的最后关头,他才能歇口气雍正也不会容许一个曾经做了那么多威胁皇权事情的人,还能够在老家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对皇帝的一种侮辱。

我是江湖小晓生,这是我对年羹尧的看法,不知道你们有什么其他见解吗?

《雍正王朝》中,羹尧被贬到守城门时,他可以辞职归隐吗?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西北大捷后,回京朝见完雍正的时候,就已经无路可退了,等待他的就是阴曹地府。后来年羹尧被贬去守城门,只是雍正杀他的一个步骤而已。

年羹尧自己种了恶因,结出苦果是情理之中的事

当初在雍正还没有上位的时候,年羹尧就不老实,妄想着脚踏几只船。年羹尧给张廷玉送过礼,给胤禩交过投名状,也拜过胤禵的山头。当领导的,不仅需要下属能干,更重要的是要忠诚。年羹尧多方下注让胤禛很不开心,当时就罚他跪了一天。

年羹尧杀人不眨眼的个性,给雍正添了不少麻烦。江夏镇事件,连累十三爷;后来在西北年羹尧想杀就杀,朝廷命官想罢就罢。年羹尧只是雍正的奴才,还没有资格滥杀无辜。

在雍正夺嫡的时候,年羹尧也是出过力的人,也知道一些不该知道的信息。雍正要确保守口如瓶,不会相信有前科的年羹尧。只有他死,雍正才心安。

功高盖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皇帝杀功臣是历史惯例。年羹尧西北大捷之后,不仅不收敛一点,反而更加飞扬跋扈。这时的年羹尧,其实是功成身退的最佳时机,找个借口告老还乡还能享受锦衣玉食,恋栈就只能等着追随韩信的脚步。

百官跪迎,大将军直接无视别人的存在,这不是得罪人吗?何况那些清流早就看年羹尧不爽了。

在朝堂上打雍正脸,威胁君权,这就已经是找死的节奏了,皇帝最怕的就是被臣子架空。仗着功劳,保举上百位有功人员,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结党营私。朝廷就那么几张椅子,一个萝卜一个坑,“年选”占用过多的名额,其他进士出生的人往哪里摆?雍正要提拔人往哪里安插?一张保举名单,得罪皇帝和所有官员。

在饭局上,接二连三地拒绝雍正的要求,这让雍正作何感想?你年羹尧只是一个臣子而已,爬到领导头上了。

年羹尧杀孙嘉诚,只是一根导火线,却把所有的新仇旧恨一起点燃。雍正忍无可忍,开始对年羹尧动手。

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

当年羹尧走下大将军的位置时,当初追随他的人逐渐离他而去。“年选”的那一批,要不已经被清理,要不变节保平安,没一个人为他说话。

就连有交情的李卫,也在雍正面前打他小报告。

清流党与八爷党对待年羹尧的态度,出奇的一致;

李绂和张廷玉这两个有影响力、号召力的人,也踩了年羹尧一脚;

曾经的抚远大将军,此时就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人在辉煌的时候大家都捧着你,人在落难的时候才能体会世态炎凉。

被贬到底的年羹尧,每天穿着黄马褂招摇过市,这是向世人宣告鸟尽弓藏。

树欲静而风不止,即使年羹尧真的辞职归隐,只怕参他的官员也会不依不饶,害怕他东山再起;雍正不管对公对私也没有留下年羹尧的必要,活着的年羹尧是一个隐患,对雍正弊大于利。只有让年羹尧见先帝,才能顺应圣意和官心。

《雍正王朝》中,羹尧被贬到守城门时,他可以辞职归隐吗?

年羹尧一生最大的悲剧,就是不相信雍正真的会杀他。即便被贬为不入流的门卫后,他仍然对雍正心存幻想。

有一场戏让我印象深刻:李卫奉命前去赐死年羹尧,见到年羹尧时,李卫表情凝重。以年羹尧的聪明,本该猜到了李卫的来意。可他还是不死心,向李卫要圣旨。当李卫拿出圣旨后,他才真的相信,雍正确实要杀他了。这时候,他才真正对雍正死了心。

死心的标志是什么?就是他拿出那串金刚手串,让李卫还给雍正。这串手串,本是雍正赏给他的,他一直带在身边。即便被贬为守卫城门的小兵,他依然时常拿在手中摩挲。

把此物还给雍正后,年羹尧对雍正彻底死心,同时恩断义绝。然后,年羹尧仰天长啸,嚎啕大哭。他可能从未料到,自己会是这样一个结局。

年羹尧为何不信雍正会杀他呢?因为他和雍正的关系太铁了。雍正做王爷时,年羹尧是雍正最器重也最有出息的奴才;雍正夺嫡时,年羹尧是雍正最倚重最信赖的左膀右臂;雍正当皇帝后,年羹尧又为他平息西北叛乱、稳固了雍正地位。

不管怎么说,雍正总该念一念旧情吧?

很可惜,年羹尧错了。雍正是皇帝,但皇帝已经不全是雍正。雍正可能顾念旧情,但皇帝不会。皇帝顾念的是稳固江山——但年羹尧狂妄自大、冒犯雍正,不得不除;皇帝顾念的是抚慰群臣——但年羹尧狂妄自大,犯了众怒,不得不除。

在皇帝面前,雍正只好退缩了,收起所谓的旧情,赐给年羹尧一根白绫。

自从年羹尧被贬后,一路上,越贬越低,从大将军直至不入流的小兵,这固然是因为年羹尧不低头认错的结果,可反过来想一下,即便年羹尧低头认错,他能活命吗?

不会的。

如果他低头,面对的不过是回京受审,在经受一番羞辱后,依然是死路一条。至于原因,前面我已经说了。

所以,自从年羹尧被雍正夺了兵权、贬了官之后,他就没有活路了。辞职归隐?开什么玩笑。你见哪个猎人好不容易缚住了老虎,又放虎归山?

佛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年羹尧的一生,“应作如是观”。

《雍正王朝》中,羹尧被贬到守城门时,他可以辞职归隐吗?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在青海平定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而受到雍正极大的褒奖,不仅自己被雍正奉为“恩人”,自己也是被封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是之后的年羹尧居功自傲、贪污腐败、结党营私,引起了举国上下的一直不满,而在年羹尧擅杀大臣孙嘉诚之后也让雍正大失所望、对其忍无可忍,定了年羹尧九十二条大罪,短短半年时间,年羹尧就从高高在上的统领西北四省一切军政事务的抚远大将军位置上,被一步步被贬到杭州,做了一名守城门的不入流官吏。

这期间,年羹尧能不能选择辞职归隐以终止他悲惨的人生结局呢?当然当然是不可能的。

首先,年羹尧根本就不能辞职。

古代官员辞职,有与上司不和的,有到了年龄或者身体不计的,也有急流勇退的,但是没有见到被皇帝贬职后辞官的,因为这明显就是与皇帝对着干,是对于皇权的大不敬。

换句话说,年羹尧是被雍正亲自下旨贬职的,年羹尧是奉旨降职,而年羹尧也是戴罪之身,那么年羹尧如果敢辞官就是违抗圣旨,必然立马遭来杀身之祸,而且这还是诛灭九族的大罪,年羹尧不得不有所忌惮,更且不说年羹尧是在旗的人,一生都要为皇家服务,没有皇家的命令根本不允许他辞职归隐。

其次,年羹尧也不会辞职。

年羹尧被贬为杭州将军时,年羹尧的老管家曾劝过年羹尧:“二爷,您斗不过皇上的。”此时的年羹尧在被贬后依然我行我素,正如他的老管家所说的,他是根本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也不相信是皇帝会真的迁怒于他,因而他用这种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他也要看看雍正会怎么样对待他这个功臣,也是要将一个难题留给雍正,杀了自己,雍正要留下骂名,不杀自己,必然开罪天下人。所以为了这口气,年羹尧也不会辞职。

再次,就是御史清流们不会放过年羹尧。

年羹尧知道自己在西北任上杀的人太多,特别是在杀掉孙嘉诚之后得罪了全天下的清流,御史大夫们必然对自己是穷追猛打,口诛笔伐,而一向桀骜的年羹尧必然不会对他们低头,也不会用辞官的方式逃避。

最后,雍正不会允许年羹尧请辞。

《雍正王朝》剧中的雍正杀掉年羹尧更像是被逼无奈之下的举措,因为不杀年羹尧不足以平民愤,但是雍正并不想背上杀功臣的骂名,同时对于杀年羹尧,他也是舍不得。所以他不是将年羹尧直接处死,而是逐级贬职,为的就是给年羹尧改过自新,重新开始的机会,就算是年羹尧有过功,但是功过相抵,更多的是看在年羹尧的妹妹,年贵妃的面子上,才一直留着年羹尧,给年羹尧机会,只不过是年羹尧实在不争气罢了。

正史中的年羹尧被赐死时,不像《雍正王朝》中有李卫送他最后一程,死的时候也不像剧中那样悲壮,临死前的年羹尧面对这三尺白绫迟迟不肯自尽,反而一直说雍正的赦免诏书马山就到,只可惜雍正的诏书没有来,年羹尧最终也难逃被赐自尽的命运

《雍正王朝》中,羹尧被贬到守城门时,他可以辞职归隐吗?

首先要说《雍正王朝》中所演绎的年羹尧之死,跟实际历史有一定的差别。在《雍正王朝》中,胤禛不想年羹尧死,但周围文武群臣都逼着雍正宰了年羹尧,雍正被迫让年羹尧连降十八级,看守城门,最终无奈杀死了年羹尧。其实真实历史中只有雍正最想杀年羹尧,而不是其他文武群臣。

年羹尧啥时候死的?

历史上,年羹尧死于1726年,这一年是什么日子呢。正好是八阿哥胤禩去世的一年,大家都知道,胤禛在当皇帝之前,最大的征地就是八爷党,而胤禩就是八爷党的党魁。即使在胤禛登基之后,胤禩的八爷党也到处在“造谣”胤禛是篡位登基。另外八阿哥手里还有一些奴才掌握着兵权,以及旗务老王爷的资源。因此年羹尧始终是制约八爷党的重要棋子。

为啥说年羹尧不是死于官谏?

年羹尧真不少因为得罪了天下百官才死的。清朝是封建王朝王权最集中的一个朝代,从雍正开始,因为八爷党的制约,雍正不惜一切代价的开始中央集权,收拢一切权利在皇帝一人手里,文武百官根本没有跟皇帝叫板的资本。所以像《雍正王朝》的电视剧中所体现的各家文武百官逼宫的情况根本不可能出现,小说中所描写的也没有电视剧那么夸张。

年羹尧为啥不辞职

真实情况是,年羹尧就是死于雍正之手,之所以连降十八级,是为了掩人耳目,为了体现雍正不是卸磨杀驴鸟尽弓藏。而年羹尧之所以没有辞职,是因为他很清楚雍正最终就是要杀他,辞不辞职都是死,如果认罪伏法就便宜了雍正,他知道是兔死狗烹,所以就干脆把事儿做绝,就让你雍正留下“卸磨杀驴”的骂名,宁愿站着死,也不跪着生,因此致死不求饶,致死保持抚远大将军的威严。

雍正为啥要杀年羹尧

最后要说一下,雍正为啥要杀年羹尧。其实很简单,年羹尧和隆科多知道的太多了,因此最后都要一死了之。其实雍正登基的时候,雍亲王府也就是雍和宫里的很多“粘杆处”的特务也都一并处死了,只有年羹尧和隆科多是最后一哆嗦帮助雍正登基的人,留着没杀。而隆科多又因为跟八爷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先杀了,年羹尧则拥兵自重,觉得自己掌握着雍正的小秘密,所以毫无收敛,导致最后被杀。

《雍正王朝》中,羹尧被贬到守城门时,他可以辞职归隐吗?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面,当年羹尧被贬去守城门的时候,张廷玉向雍正提出了年羹尧必须死的两个理由,第一个就是年羹尧身上的黄马褂,第二个就那四百六十万两白银。

年羹尧身穿黄马褂有两层含义,一是他年羹尧为雍正出生入死,平定西北,但却被过河拆桥,兔死狗烹,他年羹尧不负雍正,而雍正负年羹尧,二是他年羹尧即使被调来守城门,他不认这个命。

而那四百六十万两白银也很明显,我们看雍正即位后,都重用了哪些人,张廷玉,田文镜,李卫,孙嘉诚,这几个有几个共同的特点,第一,为官清廉,第二,为人正直,第三,有能力,第四,忠诚。

而我们看再来看年羹尧,除了有能力之外,其他的都没有,还得再加一条,为人骄横,而雍正帝不管在康熙年间,还是在雍正年间,都十分注重这个清廉的,所以年羹尧的这四百六十万两白银,他就难逃死罪。

我们表面看,是张廷玉还有李绂等群臣要求杀死年羹尧,而雍正还想免年羹尧一死的,但其实那只是表面的,因为年羹尧对雍正的作用很大,比如雍正继位时,对抚远大将军王十四阿哥的牵制,还有西北的平叛。

年羹尧是有功的,雍正不想开这个口,他必须由别人开这个口,而这个事情其实李卫也看出来了,当小翠说让李卫上折子保一下的时候,李卫就说小翠是妇人之仁,年羹尧的罪够死十次了。

那么谁来开这个口合适呢?显然是张廷玉,这个清朝能够配享太庙的大臣,是康熙帝留给雍正最为重要的大臣,他是内阁首辅,可以代表群臣发声,由他开口最合适,而且雍正帝最不能拒绝。

比如后面杀弘时的问题上面,谁都知道弘时要除掉,但是谁开口都不合适,只有快死的怡亲王允祥才合适。总的来说,年羹尧从抚远大将军被贬为杭州将军之后,他就离死期不远了,不管他做什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