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东吴大获全胜,刘备损失惨重,为何东吴还会主动求和?

打你一巴掌,再给你一颗枣,你还不能喊疼。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转折点,如日中天的刘备,在失去了荆州和关羽以后,基本上已经到了丧失理性的地步,所以他不顾众人的反对,毅然决然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可是这一战并没有如他所愿,因为他战败了,而且损失惨重。而且一病不起,没多久就病死了。在这之后,东吴居然主动求和来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第一,东吴知道蜀汉现在无力东征,但是有刘备的仇在这里,必须要有台阶下。

刘备的死跟夷陵之战是脱不了干系的,他甚至都没脸回成都,孤零零一个人在白帝城死的。这是多么凄凉的一件事,所以蜀汉群臣都将东吴看成了死敌,希望能够为自己的皇帝报仇雪恨。战前刘备的威望非常高,所以此刻想报仇的人也很多。从大局考虑,诸葛亮是不应该讨伐东吴的,但是他没有合理的理由,只能整军准备再战。而这个时候东吴突然前来求和,这让诸葛亮松了口气,毕竟有一个台阶可以下了,两国之间也因此不用再次交兵。

第二,孙权清楚,他们现在最大的对手不是蜀汉,而是曹魏。

孙权击败刘备以后,曹丕那边立刻就派人前来攻打孙权,分为三路大军,声势浩大。很显然这是想在孙刘两家互相伤害之后,他好来捡漏。不过让他失望的是,孙权顶住了压力,击退了这三路大军,稳定了东吴的局势。从那以后,孙权明白了他真正的对手不是蜀汉,而是曹魏,要想对付曹魏,就必须要跟蜀汉联合在一起,单独靠他一家,是根本没办法对付强大的曹魏的。

第三,已经占领了荆州,得到好处的孙权暂时还不想孤立无援。

夷陵之战过后,最大赢家孙权,彻底拥有了荆州的地盘。而蜀汉也无力再跟他要回这块地盘。这个时候的孙权意识到必须要跟蜀汉达成联盟关系,才能保证自己地盘上的安宁。他可不想让蜀汉跟曹魏结盟,一起来对付东吴。已经占了便宜的孙权,自然是想要和平处理这件事,所以他选择求和,放低姿态。这就跟打你一个嘴巴子,再给你一颗枣是一样的道理。蜀汉也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往肚里咽。

夷陵之战东吴大获全胜,刘备损失惨重,为何东吴还会主动求和?

这叫做见好就收。

三国三国,是魏蜀吴三家角力。

孙刘两家兵戎相见,还有一个最强大的曹魏在旁边虎视眈眈。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曹魏就等着孙刘两家两败俱伤,他好渔翁得利。刘备不得不防,孙权更不得不防。

因为刘备的蜀汉还有山川之险。东吴已经几乎完全丧失了淮南淮北,被曹魏全线压制到了长江一线。从荆州到建业数千里的长江防线,需要太多的兵力。

东吴当时全国的兵力不超过十五万。参与夷陵之战的就有五六万人。剩下的人马,要防守广大的国土,实在是捉襟见肘。

如果继续扩大战火,向西进攻蜀汉。则要面临七百里巴山的崎岖地形和蜀汉军队的殊死抵抗。胜负很难预料。最大的可能是,五六万大军与蜀汉陷入僵持。

如果曹丕此时趁机举全国之兵三十万大举南征,不但荆州保不住,整个东吴都要完蛋了。

孙权诡计多端,对此岂能不知。既然长期占领荆州的目的已经达到,干脆果断的见好就收。孙权打了胜仗还求和,不是害怕刘备,而是要保住胜利果实。

夷陵之战东吴大获全胜,刘备损失惨重,为何东吴还会主动求和?

夷陵之战虽然东吴胜出,但是他们依靠得是自己的地形及刘备的轻敌,才“侥幸”获得胜利。如果东吴敢直接面对刘备的大军,他们不可能取得胜利。

既然把刘备打跑了,东吴应该庆幸,然后主动与蜀国讲和。原因如下:

1、目前最大的敌人还是曹操的军队,东吴不能与蜀国结仇,他们还是需要联盟对抗曹操;

2、蜀国虽然战败,他们的实力没有明显削弱,东吴还是没有把握打赢他们;而且,还要防着他们再次进攻东吴,就必须主动请和;

3、蜀国失了刘备,必然会迁怒于东吴,举兵反击;东吴主动求和,想必蜀国有台阶下了,诸葛亮等人也会因为时局而考虑放弃进攻东吴的想法。

夷陵之战东吴大获全胜,刘备损失惨重,为何东吴还会主动求和?

夷陵之战虽然东吴可以说是大胜,但是东吴有不得不求和的理由:

1. 当时虽然是三国鼎立,但是曹魏是比较强的,所以基本就是东吴和蜀国联盟抗曹,这个联盟随着刘备的复仇别打破,但是东吴和蜀国必须联合才行。

2. 蜀国虽然败了,但是蜀地富饶,地势险要,尚有余力对抗东吴,若是东吴还是死拼到底的话,东吴也会损兵折将,损失惨重。

3. 东吴虽然在夷陵之战胜利,但是后方却要时刻担心曹魏。一旦东吴继续损失,可能会迎来曹魏的进攻,这样可能第一个被消灭的就是东吴,曹魏可能会成为最大的赢家。

这就是东吴虽大胜,但却不得不主动求和的原因。

夷陵之战东吴大获全胜,刘备损失惨重,为何东吴还会主动求和?

孙权是个实用主义两面派。

东吴打不过曹魏,又想扩充地盘,只能去打刘备的荆州。孙权怕曹丕从北面来攻,所以一直用“假投降”来忽悠曹丕(称臣却不送人质),避免陷入两线作战。

夺荆州、夷陵之战,东吴都取得了大胜,但再想忽悠曹丕,也忽悠不下去了。曹丕看清了孙权的真面目,彻底和孙权翻脸,多次攻吴。

这种情况下,孙权要避免两线作战,只能选择和蜀汉讲和。正好蜀汉经历夷陵之战后,也是元气大伤,有暂时休养生息的需要,诸葛亮上台后更是开启“第二次孙刘联盟”。

于是,孙刘两家很快“捐弃前嫌,重归于好”。所以,政治舞台上,真的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

夷陵之战东吴大获全胜,刘备损失惨重,为何东吴还会主动求和?


因为当时孙权已经和曹丕全面开战了,所谓孙权向刘备求和的说法,主要是孙权为曹丕,而不是为刘备。

因此孙权“甚惧,遣使请和”,就是《先主传》里,美化的一种春秋笔法。再举个有趣的例子:

(注)魏书太祖纪:登国元年(386年)春正月戊申,帝即代王位,郊天,建元......十二月,慕容垂遣使朝贡,奉帝西单于印绶,封上谷王。

386年初,拓跋珪称代王,年末,慕容垂派人,册封拓跋珪为上谷王,但《魏书》就要写成,慕容垂来给拓跋珪朝贡。

夷陵之战后,孙权来向刘备求和,《先主传》的笔法也差不多。其实当时的情况,

@颇牧卫霍的回答,已经详细说明了:

颇牧卫霍:对于蜀国而言,发动夷陵之战是否是彻头彻尾的错误?

再来贴史料整理一下,以及略微说明一下洞口之战的位置:

(注)三国志文帝纪:是月,孙权复叛。复郢州为荆州。帝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拒守。十一月辛丑,行幸宛。(注)三国志先主传:秋八月,收兵还巫。司徒许靖卒。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於成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冬十二月......(注)三国志吴主传:黄武元年春正月......逊随轻重以兵应拒,自正月至闰月,大破之,临陈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刘备奔走,仅以身免......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权遣吕范等督五军......冬十一月,大风,范等兵溺死者数千,馀军还江南。曹休使臧霸以轻船五百、敢死万人袭攻徐陵,烧攻城车,杀略数千人。将军全琮、徐盛追斩魏将尹卢,杀获数百。十二月,权使太中大夫郑泉聘刘备于白帝......二年春正月,曹真分军据江陵中州......三月,曹仁遣将军常彫等,以兵五千,乘油船,晨渡濡须中州。仁子泰因引军急攻朱桓,桓兵拒之,遣将军严圭等击破彫等。是月,魏军皆退。

整件事情,捋一捋时间表,就行了:

  1. 222年8月:夷陵之战结束。
  2. 222年9月:曹丕开始从洞口、濡须、南郡,分3路伐吴。
  3. 222年10月-11月:孙权派人出使刘备那里,刘备派宗玮回报孙权。
  4. 222年11月:东吴吕范遭遇不利,损失数千人。
  5. 222年12月:孙权派郑泉回报刘备。
  6. 223年1月:曹真进兵江陵。
  7. 223年3月:魏曹仁等,与东吴朱桓等大战,最终东吴击退曹魏。

可见,222年8月,刘备刚收拢败兵,9月曹丕就开始,从洞口、濡须、南郡,分3路进攻孙权。

  • 图1为曹丕,分3路南下进攻东吴,洞口位置存疑
  • 图2,洞口的位置很难确定,孙权命令吕范督孙韶、全琮等人,而《张辽传》记载张辽“乘舟,与曹休至海陵,临江”,又《吕范传》也记载吕范为丹阳太守时“治建业,督扶州以下至海”,《全琮传》记载全琮早先屯兵濡须不远的牛渚,所以洞口位置,估计在牛渚-海陵之间。
(注)吴录曰:刘备闻魏军大出,书与逊云:"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不?"逊答曰:"但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若不惟算,欲复以倾覆之馀,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

《吴录》记载曹丕3路南下时,刘备嘴炮威胁陆逊,而陆逊则嘴炮反击,你刘备再来还是死。

刘备毕竟刚经历夷陵大败,只能扼守白帝城,防守尚可,但进攻恐怕是无能为力了。

可对孙权来说,他就要全盘考虑了,就算刘备没实力进攻,但在曹丕3路南下的紧急时刻,凡事总要预防万一,这万一孙权全力对付曹丕,而一旦打的时间长了,刘备派几千人从长江来恶心一下,怎么办?

要知道历史上,曹丕此次南下,从222年9月开始,一直打到223年3月,战争持续差不多半年时间,所以222年10月-11月,孙权通盘考虑后,主动派人去刘备那里试探,是很正常的行为。

(注)吴书曰:使蜀,刘备问曰:"吴王何以不答吾书,得无以吾正名不宜乎?"泉曰:"曹操父子陵轹汉室,终夺其位。殿下既为宗室,有维城之责,不荷戈执殳为海内率先,而於是自名,未合天下之议,是以寡君未复书耳。"备甚惭恧。

孙权主动来人,然后刘备就派宗玮回报孙权,估计是给孙权送信,后来12月孙权派郑泉回访刘备。

《吴书》还记载刘备问郑泉,孙权怎么不回自己的信,郑泉则嘲讽刘备。

当然了,与陈寿在《先主传》的记载一样,《吴录》和《吴书》都是东吴方面的史料,对刘备和陆逊的对话,刘备和郑泉的对话,也都属于美化东吴的春秋笔法,毕竟哪有孙权又遭受曹丕南下危机,双方互相需求时,还莫名其妙加戏进行嘲讽的?

反正东吴方面记载都是陆逊和郑泉义正言辞,有理有据,而刘备则是理屈词穷,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双方互访后,自然都是一副“你懂得”,于是心照不宣,开始打默契球,使得曹丕南下进攻东吴,这段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孙刘基本上相安无事。

而陈寿在《先主传》里对“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这句,以春秋笔法美化2点:

  1. 陈寿没有交待,孙权正与北方曹丕开战。
  2. 陈寿模糊了孙权的畏惧对象,其实孙权畏惧的是曹丕,而不是刘备。

说白了,陈寿在《先主传》里,对这件事情这样记载,就是明显的帝纪写法,为尊者讳而已。

而在曹丕3路南下的背景下,孙权先主动派使者去刘备那里是事实,但陈寿在《先主传》里刻意春秋笔法成孙权畏惧刘备也是事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