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风烛残年的李鸿章访问德国后为何仰天长叹?

无论是谁,处在李鸿章那样的处境,一样会仰天长叹:空有报国之志,却无回天之力。

李鸿章当年外访,看到了世界真正的模样,对比大清的境遇,作为大清首辅,他伤心难过地仰天长叹:世界恰逢千年未有之变,而中国还在睡觉。

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对自己、对国家,有一种无力之感,何等悲凉。

一、不应苛责李鸿章

李鸿章自称为“裱糊匠”,他在位时,代表清政府签订了30多个不平等条约,所以,至今骂名不断;尤其是“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更是把他钉在了“汉奸”、“卖国贼”的耻辱柱上。

但是,他不签会如何?换别人签会是怎样的?他因为“马关条约”,差点被日本人刺杀,这里面有多少辛酸。梁启超这样说:“吾敬李鸿章之材,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在限制汉人为官的清朝,李鸿章能从一个安徽书生,做到朝廷内阁第一把,当然与他非凡的才干和机遇有关。许多抨击他的人,如果生在李鸿章的时代,恐怕连做他弟子的资格都没有。

二、清朝的没落,又急又快

清朝末期的社会是个不思进取的社会;清朝的没落也是个非常突然的事件,因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变化太快了,以至于本来就因循守旧的清王朝来不及反应,就从“康雍乾盛世”直接进入衰败。

就是这个衰败的王朝,李鸿章带头搞起“洋务运动”,现在看来,这也是当时唯一可行的“求富求强”之路。李鸿章等创办的制造局、造船厂、电报局,都是后来国家工业的基础,“汉阳造”也是那时候建造的汉口兵工厂的产品,一直用到解放战争。

因为我在海军工作过,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我从不说这是李鸿章的问题;因为从许多的资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时代的失误,是那个农业文明被工业文明吊打的现实。而李鸿章因此被人辱骂,这是不公平的。

三、费尽心机,处处受阻

李鸿章少年时就很有才名,曾经写过一首诗:丈夫只手把关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诸侯

李鸿章任曾国藩幕僚时,看不惯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徇私枉法的作为,写奏折上呈皇帝。皇帝是翁同龢的学生,本就偏袒翁同书,但李鸿章写得有理有据,从政权稳固出发,毫无私心,让皇帝不得不治了翁同书的罪。

最让人诟病李鸿章的,就是他组建北洋水师,后来全军覆没;接着他又签了“马关条约”。但如果真了解那段历史就知道,正是北洋水师和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工业的第一步。

如果没有为民族进取的思想和长远的发展眼光,当时怎么会做这些呢?与那些浪得虚名的家伙一样拍太后、皇帝马屁,日子更好过,名声也更好。

朝廷为了制约李鸿章,不让北洋水师成为“李家军”,不准李鸿章过问北洋水师的后勤,而是把这个重要的工作交给李鸿章的政敌、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北洋水师记载:

凡遇北洋水师更新用款,无不驳诘刁难,至光绪十七年(1891年),甚至将南北两洋购买洋枪、炮弹、机器事,暂停两年,致令我舰队徒有庞然之外表,吨位虽重、炮径虽大,却无快舰、快炮,行动迟缓,开战后处处受制于人。

甲午战前,李鸿章以自己的见识,不同意匆忙开战,在朝鲜以外交手段维持秩序,待准备好了再打。但是,平时胆小如鼠不敢言战的翁同龢突然成了坚定的“主战派”。

为什么这样呢?翁同龢的学生王伯恭在他的《蜷庐随笔》中记录了翁同龢的话:中、日之战,无论胜败,都是整治李某人的好把柄。

四、历史有时候也胡说八道

这就是李鸿章当时要面对的形势和官场,国家的前途如同儿戏,当着党争的工具。李鸿章写的最后一首诗: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李鸿章最后一个奏折写到:“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举行新政,力图自强。”这样的人,我们能说他是“卖国贼”,而许多乱七八糟的杂志居然把翁同龢写成是古今第一忧国忧民之人。荒唐!

李鸿章的能力和付出,清朝那个太后和皇帝实际也是知道的,所以,听到李鸿章的死讯,“太后及帝哭失声”,大清国犹如“梁倾栋折,骤失倚侍”。

日本当时的首相伊藤博文这样说自己的老对手:对大清朝来说,李鸿章是唯一一个能在世界列强那里据理力争的人,他是清帝国伟大的爱国者。

为国家、为民族,不是那些到处高谈阔论、事事都想到党争的人;更不是那些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好像只有他是正确而高尚的。实际上这样的人最危险,到关键时刻,最先逃跑、叛变的就是他们。现在网上这样的人也不少,实为“爱国贼”。

李鸿章才识过人,可叹他生不逢时。他想扶大夏于将倾,但没人帮他;他想打破固有的利益藩篱,力图改革,但动了那些遗老遗少和不思进取的封建地主的利益;他积极推行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工业,断了一些掉书袋的酸文人上升之路。他的名声也就被说得如同秦桧般不堪。

五、他是清朝第一个外访的高官

1896年3月~10月,已经73岁的李鸿章出访了欧美各国。他出访的顺序是俄国、德、英、法、美。俄国是第一站,因为这次外访的主要目的就是作为大清国的全权特使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他是清朝高级官员第一个进行环球访问的外交特使,所以受访各国都非常重视。

通过访问,李鸿章看到了差距,也见识了现代工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尤其在德国,他和俾斯麦进行了交谈,都是一国宰相,差不多的年纪,但所拥有的权力、可运用的军队,不可同日而语。

李鸿章面对德国皇家卫队的表演,不禁感叹:中国如果有十营这样的精兵,我死而无憾。

李鸿章还观看了德国新式武器马克沁机枪的试射,连续的射击,碗口粗的树木眨眼间竟被打断,李鸿章给这枪取名叫“赛电枪”,表示其速度如闪电。一问价格,光是子弹就消耗不起。想到偌大的中原大国居然落魄如此,不禁怅然。

说到如何强国,俾斯麦给李鸿章的建议是要先强兵,他告诉李鸿章,要练四、五万精兵,中国才能强大。但是李鸿章哪里有钱、有权来练一支这样的精兵呢?

皇帝、太后想要江山稳固,最忌讳大臣有强大的军队;自古以来,掌兵权的只能是皇帝自己。国内的八旗兵勇镇压农民可以,遇到外敌就是个“渣”;李鸿章即使想练兵,也不可能。后来弄了个水师,这是打不到北京的军队,还被限制得不能动弹。

六、除了仰天长叹,还能做啥

世界各国都在变化,唯一大清朝一天比一天颓废;清朝已经吃够了欧洲列强的苦,李鸿章看到列强的强大,想到身边还有一匹狼——日本,他们正在成长,马上就要变成这样实力强劲。大清国的疲弱、无力,他是最清楚的,怎么办?能不仰天长叹吗。

李鸿章身临其境、目睹耳闻了西方各国的情况,所以才说出:当今世界适逢千年未有之变;他呼吁:五洲列国,变法者兴,因循者殆!可见李鸿章是积极支持变法的,后来,清朝的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捕杀变法分子,李鸿章说:“我决不做刀斧手”。

所以,风烛残年的李鸿章访问德国后,仰天长叹,满腹辛酸······

1896年风烛残年的李鸿章访问德国后为何仰天长叹?

自从西方列强用尖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清王朝内部分化成保守派和洋务派,以李鸿章等人为首的洋务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大量引进和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很大程度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学科学,学技术,学文化在士大夫阶层蔚然成风。然后,强大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强烈的刺激七十多岁李鸿章的神经,这是他手中王牌,以前无往不胜的铁军。从铁血首相一统德国,原本四分五裂的德国迅速发展起来,他看到的处处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德国,短短几十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积弱积贫的中国倍受西方列强欺辱,弱国无外交,他此次欧洲之行,谨言慎行,处处被动,中国何时像德国一样发展壮大起来,李鸿章仰天长叹,悲凉孤愤之情涌上心头。

1896年风烛残年的李鸿章访问德国后为何仰天长叹?

绝望呗!自己搞了一辈子洋务,练了一辈子水师都是纸糊的老虎!去西方列强那看见了真老虎,当然是绝望啊。

满清闭关锁国其实过得挺滋润的,虽然说清朝是满族统治者。但法理上是继承了中原正统。是大明之后的又一华夏正宗。好不容易让皇权集中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可是呢,世界不知不觉的变了。西方的枪炮对我们来说成了降维打击了。任你再聪明,阴谋阳谋都抵不过船坚炮利了。晚清出了三大汉臣,日记完人曾国藩、宰相合肥天下瘦的李鸿章还有抬棺出征的左宗棠。三人为清王朝又续命几十年。

李鸿章呢一手创建了北洋水师,也只是驴粪蛋子表面光。纸面实力搞得很漂亮,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结果被小日本捅咕破了。发现北洋就是个纸老虎,列强们也看出来了,这个虚弱的巨人只是回光返照。所有的脂粉都涂在脸上,实际上已经病入膏肓了。

李鸿章自称大清裱糊匠也是有自知之明,他只是给驴粪蛋抹了一层脂粉。除了仰天长叹还能干什么!

1896年风烛残年的李鸿章访问德国后为何仰天长叹?

甲午战争结束后,李鸿章就在思考自己倾心创建的北洋海军为何在一夜之间就遭遇惨败。后来,李鸿章在慈禧太后的命令下出国考察,沿途去了好几个国家,考察西方的风土人情和制度创新等。经过考察,李鸿章发现了差距。

虽然,经过洋务运动清朝已经有了一部分现代化的军队和装备;但与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欧美列强相比相差不少。经过考察,尤其是在德国,李鸿章自叹不如。此时德国经过了俾斯麦首相的努力已经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并且,自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厚积薄发,甚至工业实力超过了英国和法国,位居世界第二位。大清与德国差距很大,李鸿章不禁深受触动。

当然,由于其阶级地位决定的历史局限性,决定了李鸿章看不到也不可能看到的是,德国的强大,根源在于社会制度的优越而不是武器的先进。这是李鸿章不可能看到的,他也不敢也不会建议清朝变更社会制度。

1896年风烛残年的李鸿章访问德国后为何仰天长叹?

甲午战争失败,签订了一些列不平等条约,1896年,李鸿章出访俄英美法德荷兰比利时,随身带着一口棺材。心力交瘁的李鸿章那次跨越欧美的长途出访,是做好了客死异乡的准备的。

作为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和北洋水师的缔造者,李鸿章的是非功过,咱们不去讨论,但是他那次出访的见闻与经历,他别是与德国首相俾斯麦的一席谈话,至今仍发人深省。

1896年6月,李鸿章到了德国。

当时世界上给李鸿章一个绰号,叫“东方俾斯麦”,意思是两人都是“铁血宰相”。

但是明清两朝没有宰相,在慈禧的高压下,估计李鸿章也不敢有几分铁血。但是德国人还是为李鸿章举办了盛大的欢迎仪式,茶几上摆着雪茄烟,走廊里挂着画眉鸟。

德国人这样做,当然不是对只剩下一个空壳子的腐朽大清有什么敬畏,而是希望能够在战争赔款上挥金如土、动辄花费数亿两白银的清政府能够多购买一些德国武器。

这在德国人眼里再正常不过了:你们大清有的是黄金白银,我们都是帝制,也不存在意识形态问题,只要你出钱,我们的新式武器你要多少有多少,你们买回去正好洗雪甲午战争之耻。

可是德国人不知道,那个叫慈禧的掌权者,对修园子和看京剧更感兴趣,满清王爷忙着提笼架鸟斗鸡走狗,甲午战争的胜负,对他们的奢侈生活一点影响都没有,什么耻辱不耻辱,早都忘了。

李鸿章看着德国的先进枪炮,眼红心热,恨不得全买回去,可是他说得不算,手里也没钱,只好咽着口水发表了一则声明:我得回去向皇帝(其实应该是太后)报告,然后有机会再来买……

虽然德国人知道了自己眼中大款实际上只有“空空的行囊”,这次真是的“黄金雨不下,白玉雪不飞”了,但是德皇还是为李鸿章举办了阅兵式。

李鸿章看着装备着先进武器的德军,一个个精神焕发斗志昂扬,而且军阵变化缓急有序整齐划一,不仅悲从中来:“我如果能够有这样的十个营,甲午一战就不会败给日本!”

李鸿章终于见到了久仰的俾斯麦,下面是他们的对话实录,为了保证真实,而且大家也能看懂,就不转换成现在的语言了。

李鸿章问:“何以图治?”

俾斯麦答:“以练兵为立国之基,舍此别无良策。兵贵在精而不在多,五万足矣。”

李鸿章感叹:“挑选五万精兵绝非难事,然我国缺乏教授军事之人,三十年鸿章处心积虑建设国防,哪知甲午一战全军覆没,真好生惭愧!”

李鸿章两手空空地离开德国来到了比利时,参观兵工厂的时候,看着人家的新式大炮,李鸿章如百爪挠心:这么好的大炮,咋就不是我们的呢?!

李鸿章围着大炮转悠,谁叫都不走——只有经历过战争惨败的人才能理解新式武器的重要。

比利时军火商看出了这位老人对新式大炮的狂热喜爱,就顺口说了一句:“您要是喜欢,就送给您一尊。”李鸿章大喜过望:“那就劳烦您给我送到京城去!”

李鸿章得到了新式大炮,但却只有一尊,而且运费也花不起,抬着棺材去,弄回了一尊免费的新式大炮,我们不知道是该为李鸿章悲哀,还是该为那个时代悲哀……

1896年风烛残年的李鸿章访问德国后为何仰天长叹?

时过境迁,李鸿章屈辱的外交,是百年前腐败的清政府在世界的真实存在;现在的美欧西方势力妄想如当年一样凌霸中国,结果是碰到硬茬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他们的黄梁美梦一去不复返了,李鸿章悲壮的屈膝外交再也休想再见,美国想用实力说话,只会被杨洁篪和王毅怼回去!

李鸿章所处的清朝末期,世界正风雷激荡,资本主义正完成资本疯狂聚集阶段,英葡西班牙等殖民者正通过炮舰政策侵占世界,许多地方成为他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日本也完成了明治维新,走上天皇制下的资本主义道路,为了扩张,中国成为它侵略的主要目标;甲午海战北洋海军覆灭之后,这条疯狗更为疯狂,一直紧咬中国不放,至到现在仍是野心勃勃,是中国家门口最穷凶极恶的敌人。

那时的李鸿章,名为清朝宰相,贵为对外第一重臣,实则是慈禧太后及皇帝、满清贵族大臣的提线木偶,是前面站台的人物,决定权都在幕后操纵者;李鸿章就是顶着卖国贼的罪名,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成为历史的罪人,永世不得翻身,但他身后起决定权的那些人,好象无大责任似的,卖国贼的锅就让李鸿章一人背负了,历史书、影视剧都是这样书写演义的,而且永远不得翻案!

本篇也并非替李鸿章翻案,也无需在这方面写过多的文字辩护;只回答题目所说,李鸿章为什么仰天长叹,这就需要谈谈这些清朝末年的中兴之臣的所作所为了。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及康有为、梁启超和六君子维新派就是其代表人物。

其他人不议,就谈一点李鸿章吧,他追随“曾剃头”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起家,创建了与湘军齐名的淮军,还建立了颇具现代意识的长枪队,在消灭太平军方面不亚于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俩的作用,因此也颇受慈禧重用;他在安庆创办了洋务运动的机械所,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的一套引进来,又建立北洋水师,有了庞大的舰队,似乎对外力量有了明显的增强,也可以与小日本比拼了。但腐败的清政府内斗是行家里手,杀革命党、维新派及义和团是毫不手软,六君子引颈北京莱市口,囚禁光绪,驱赶康梁坏事干尽。但对外战却是草包一个,北洋水师的覆灭,并不是日寇的特别强大,而是自身的军力徒有虚名,不经一击,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将帅士兵都缺乏训练,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失败就不可避免了。

这样的状况,李鸿章怎不仰天长叹,外敌虎视眈眈,清朝内部腐朽不堪;李鸿章忙于外交事务,大的方面他左右不了,只能在小的具体的条例据理力争,少赔一分钱都要争取。

因为慈禧的卖国理论在那摆着:宁输外帮,不给家奴,只要保留清帝小朝廷不倒,赔多少钱都无所谓,李鸿章就是在这个大原则下,与各西方列强周旋,只要慈禧点头,他就签约,中华民族的利益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出卖了,罪魁祸首是慈禧及皇帝朝廷,李鸿章也难逃干系,同样是卖国贼一个,怎么能跑得掉?历史的耻辱柱上永远留有他的名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