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且年少成名的诗人,生逢安史之乱,历经正伪三朝,官至“右丞”,故又称“王右丞”。王维的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也有人把他与李杜并提,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可见王维在唐朝诗坛的地位。
王维是山西人,华山之东,所以他的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的“山东兄弟”,指的就是在家乡的好友、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写这首诗时只有十七岁,《唐诗解》中记载:摩诘作此,时年十七,词义之美,虽《涉岵》不能加。史以孝友称维,不虚哉!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节”,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十七岁的少年独自在外,恰逢节日,自然的真情流露,“独在异乡”、“身为异客”、“倍加思亲”,独、异、倍三字,写尽了诗人当时一个人在外时的寂寥孤单、作为异乡异客的落寞彷徨和节日里对家中亲人的刻骨思念。
王维的诗,简单一字,就能把现实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结合在一起,一个“遥”字,把现实的距离空间感和自己的向往却无奈的失落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的是兄弟登高、遍插茱萸的场景,重点表达的是独缺自己的“少一人”的遗憾,反应了诗人与朋友兄弟之间真挚的情谊和诗人对他们的思念,恰好诗题中的“忆”字遥相呼应,突出了这种感情的质朴和深沉。
这首诗平实质朴,却饱含深情。不愧为经典。
其实王维也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创作了大量诗篇。他的边塞诗清新细腻但又壮阔唯美,选王维两首经典的边塞五言诗,一起欣赏。
诗一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诗二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在他乡,恩念亲人而写下的,开始直抒思乡,而后锋转思念家乡的亲人,遥想亲人在家乡按重阳节风俗,也在登到高处,思念自己,"每逄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王维,字摩诘,开元九年擢进士之一。王维的诗画都很出名,苏轼就曾说,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以说,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成就最大,田园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毫无人间烟气,充满了裨意,人们都说他的诗,超出了平常平淡自然的美学,进入了一种宗教的境界,也因此被人称之为,诗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是天才一类的人物,这首诗是他十七岁所作,以自然朴素的语言抒写,大意是,独在异乡作客,重阳佳节倍思亲,遥想此日他的兄弟们登高,采摘茱萸佩戴时,会感叹少他一人。他的这首诗,道出了之前人所未道,精警深刻,几乎家喻户晓,广为传诵,这首诗的特点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词超出了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堪称千古绝唱。🐴🌺🌺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您好谢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极为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想象力。正文如下:
作者:王维(唐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表达了诗人想念家乡渴望亲人团聚的感情。此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念亲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他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覆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流传至今。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些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是否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呐。此时此刻,诗人的感情极为丰富却又不失凄凉,这也是人之常情。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诗人逢佳节,思乡念亲之情,这是他17岁写出来的传世之作。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是王维17岁,在帝都游学时所作。
王维简介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唐朝诗人、画家,唐乾元年间出任尚书右丞,所以,也被称为“王右丞”。
王维身世显赫,出身于河东王氏,真正的世家子弟。他幼年早慧,在15岁的时候,就到了当时的帝都长安与洛阳,求学、科举。
王维兄弟五人,其中有个弟弟王缙,与王维年纪相仿,一样聪慧,后来成为唐朝宰相,也是一个书法家。好像古代宰相字写得都不错。
作品背景离家多年的王维,独自一人出来求学,恰逢九九重阳,倍感思念亲人,就写出了这首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并且在清康熙四十四年,被收录到《全唐诗》中。
这首诗,虽然出自于17岁少年之手,但是,可以说是思乡念亲诗的经典之作。全诗四句朴实无华,没有引经据典,几乎任何人都能读懂,这也可能是这首诗能够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
作品赏析整首诗,几乎不用翻译解读,前两句,让人感觉到诗人独自一人,离家在外,在重阳节时,浓浓的思念故乡、亲人之情。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双子叶植物纲、山茱萸目、山茱萸科、山茱萸属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
在重阳节这天,居住在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人们,有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的习俗。
王维家中,兄弟几人在重阳日这天,都会带着茱萸袋,一起登高祈福,现在却独独缺少自己一人,显露出诗人,因节日之时,不能与家人团聚的遗憾。这是诗的后两句,所要表达的情感。后两句诗的遗憾之情,更把诗人思乡念亲的情感,推到高潮,颇有一种“我想家了,我后悔出来了”的感觉。
总结《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人用浅显易懂的诗句,表达的了思乡和想念亲人的感情。没有使用诗词通常所用的以景、以物寓情,只是通过简单的叙述,就让旅居在外的人们,产生共鸣,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是亦文人文,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帮助。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作品,也是唐诗中的名篇。诗人以平实简练的笔法,描述了客旅他乡的寂寞以及对故乡思念。
中国人对故乡的感情,是持久而浓烈的,从古至今的诗词文章,以思乡为主题的,不可胜数。作为其中的翘楚,本诗的过人之处,不在于先声夺人的气势,而在于把浓烈的乡愁,化作一瓯微苦的清茶,让人在不经意间,品味它悠远的回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01写作背景:少年天才的老成之作据考证,题目中的“山”是指华山。诗人此时正在外谋求功名,高远的山峦阻了回眸的望眼,但止不住浓重的思念。
写本诗时,王维只有十七岁,但在诗歌的技法上,已臻炉火纯青。全篇没有一个华丽的词汇,但风格的清新隽永,语言的洗练平实,也昭示着当时的诗歌写作已尽脱晋宋以来晦涩艰深的弊病,汲取了“永明体”的爽利之风,并且,向一个更为高远的巅峰阔步而前。
它又恰好出自一位十七岁的少年之口,其奔涌澎湃之状,不可遏抑。
文艺的勃兴,往往基于时代的兴盛和繁荣。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其国力之强盛,经济之发达,冠绝世界,这些也早就了一个个气度雍容,视角宏大的诗人,用如椽之笔,驰骋文坛。
同时,事物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当前环境的提振固然重要,而前期的积累蕴蓄,同样不可或缺。
中国诗歌,自《诗经》楚辞而出手不凡,到汉魏六朝的积淀蕴蓄,此时已有了一飞冲天之势,从历史的角度,诗的再度兴盛,是其必然;但恰好喷薄爆发在伟大的唐朝,是其偶然。王维这一代诗人,躬逢其会,赶上了诗家盛世,虽然本诗的整体词章句法,尚有前人风格的影响,不过正如梁启超所说:“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后世作品的飞扬宏大,其实早隐藏在这平易的语言之中。
02整体解读:平中见奇的上帝视角就整体布局而言,本诗的前两句写“自我”,后两句写“他人”。自我的部分是实写,诗人真正的所思所感;他人的部分则是虚写,为诗人的想象。
诗人身在他乡,客旅孤独,在那个时代,无论是整体政局的掌控者,还是如王维一般怀着建功立业抱负的知识分子,都有一腔豪情壮志。长安正是其中大多数人追逐梦想的地方,我相信,年轻的王维虽然独在异乡,但他的思乡之苦与立业之志是并存的,便如同当下在外漂泊打拼的青年,物质生活虽苦,但也是换取未来幸福的筹码。故此,对故乡的思念,一般并不十分强烈,偶有所感,也会很快地被干事业的壮志所压低。
但故乡与亲人,是每个游子心中永远的牵挂,平时静默在奋斗与拼搏的豪迈之中,遇到的特定的催化,便如潮水一般涌向心头。这个催化,就王维来说,是佳节。
节是历法上的标记点或气候上的转折点,所以,它必然会有一种阶段总结或暂时停顿的提示功能。表现出来,就是或虔诚祷祝、或履行仪式,构筑起人与冥冥之中的主宰以及浩渺无穷的自然的某种连接。当彼之时,纷飞异想,万千忧乐,会自然而然的生发。由此,每逢佳节,愁思加倍,是心情的正常反应,也让诗句的承接流动顺畅。
作为连接前半首诗与后半首诗的纽带,“遥知”二字,在前两句相对普通的基础上,把全诗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金圣叹说这种写法为“倩女离魂,极有远致”,可谓的评。诗人把对家乡的思念,转到山东兄弟身上,但却出乎意料地不写自己的思念,而是以“上帝视角”,俯瞰他们在重阳节登上高山,把茱萸插遍,同时也满怀思念地牵挂着自己这个远在异乡的亲人。这种“避实就虚”的写作,岂止兵法可用?在文法上用来,也有平中见奇的神效。正如《诗境浅说续编》的评价:
杜少陵诗“忆弟看云白日眠”、白乐天诗“一夜乡心五处同”、皆寄怀群季之作,此诗尤万口流传。诗到真切动人处,一字不可移易也。
03一字不易:洗尽铅华的返璞归真古人描述顶级的文学作品为:大匠运斤无斧凿痕。而本诗确实当得起这个评价,诗人用最简单的字的组合,表达了最深沉复杂的情感。
一独两异的集中使用,让孤独的情致更加深刻。
本诗的第一句,诗人便集中地排出了“一独两异”这个超级孤独阵容,从两个角度渲染了自己的寂寞境遇。“独”是独自一人,没有朋友亲人相伴,形单影只,形影相吊;“异”则指自己的习惯与居处的风俗之差别。
秦晋两省,相隔虽不太远,但古语有“隔河不下雨,十里不通风”之说,在农业社会,人员流动较为滞涩,一个人拼搏在孤独的异乡,其间况味,非经历不知难。
倍字的出现,让感情浓度呈几何级数的增长。
在第一句对孤独的铺陈之后,诗人在佳节思亲的基础上,用了一个“倍”字,朴实但精准地强化了思念的浓度。好的诗是明白如话的,可是能够把话凝成诗的语言,非天才不可。
禅宗讲“不着一字,直指人心”,年青的“诗佛”王维则是“仅着一字,直指人心”。这两句传诵千古的佳构,便在最普通的词语组合下,以看似寻常的方式,就此完成。
“少一人”与“独”字的遥相呼应,使全诗浑然一体。
诗人在末尾处,以“少一人”回应开篇的“独”字,让首尾呼应,让全诗的情感周流运转,浑然一体。并在完成这种情绪的内部构建的基础上,让感情充沛勃发,并且持续提供打动心灵的张力。
04王维其人:旷世难遇的文艺奇才以诗论,王维有“诗佛”之美誉;以画论,他稳坐“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以音乐论,他的琵琶曲名动公卿,他的书法篆刻,也都具有极高的造诣。他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文艺全才。
少年时的王维,聪明早慧,极有才华。与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一样,他也有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那个千年来一以贯之的“治国平天下”的伟业。
他豪气干云,既倾慕游侠的逍遥,也敬拜边关的雄壮,看得出有万里封侯的志向。他歌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风光,希望以自己的能力,成就一番伟业。在此时的诗中,王维就是锐身前行的勇毅少年,憧憬着以“系马高楼垂柳边”的潇洒,以“偏坐金鞍调白羽”的从容,击破生活的壁垒,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比如那首著名的《少年行》: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开元十九年,三十岁的王维高中状元。这本是他得偿夙愿,大展身手的时机,可是命运却不允许他过得如意。经历了十年宦海沉浮,当年的棱角逐渐磨平,中年王维将目光投向了山水田园。
从艺术角度来说,王维这个阶段创作的诗歌水平最高,其空灵悠远、诗中有画的意境,足以光耀千秋。但是从个人来讲,那个幻想着“出身仕汉羽林郎”的追风少年,才是他的初心和他本应匹配的归宿。但梦里不知家何处,醒来时的山水田园,那内心的深忧隐痛,又有谁知?
从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以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便普遍继承了这种合则留不合则去的基因,一旦理想受阻,便寄情山水或及时行乐,少有鲁迅先生所谓“韧的战斗”。王维也不例外,那一首首美得如同工笔画的诗作,干净洗练,纤尘不染,是否正是努力切割理想与现实的锐利刀锋?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王维信奉了佛教。
与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相比,虚空寂静的佛家哲学,进一步麻醉了他怀才不遇的痛楚。他“诗佛”的名号,便得于此。一首《饭覆釜山僧》,将这种信仰的力量和遁世的情怀推向了极致。
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将候远山僧,先期扫敝庐。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燃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馀。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但是,云空未必空。安史之乱,长安陷落,王维被捕,逼不得已,在叛军中出任官职。
到后来战乱平息,王维以投敌之罪被逮捕下狱,按律当斩,但幸好他在伪政府任职之际,写有“百僚何日更朝天”之类怀念朝廷的诗作,加之其弟王缙愿以平乱军功折抵兄长罪行,这才得保首领,降职使用。晚年的王维依然继续自己的官场生涯,但此时,终归平淡。
或许是一生经历了太多波折,到临终时,这位旷世奇才看破了生死,他作书向亲友道别,然后安然离世。
05斯人千古:照耀文坛的璀璨星光作为诗人或者艺术家的王维,是成功的。
他工音律,善诗画,能书法,在盛唐贵族圈子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而在那个科举制度并不特别严格的时代,他的状元功名,或许与此有极大的关联。
他的诗作,自成一派,格调高远,无论对当时还是后世,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虽然其中有不少颓废消极的作品,但作为诗人在特定期间的心灵写照,格调的不积极是个人选择,并不影响其艺术质量。
他笔下的大漠、田园、九死不悔衷心国事的老将,潇洒不羁疆场征战的少年,都逐渐积淀成了带有鲜明中华特色的符号,千百年来,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让我们不论身在何处,心灵相通。
作为官员或政客的王维,是失败的。
他学富五车,状元及第。也曾有过凌云的志向和抱负,但在世事蹉跎之中,放弃了曾经的坚守与追逐,背离了他曾经歌颂的“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的忠义许国的精神,反而走上了寄情山水、参禅悟道的反面。作为一名学识优秀的儒家知识分子,他的修为是不合格的。
至于在安史之乱中的“投敌”行径,现在的我们无法以“取义成仁”的古训去苛求古人。但在时人眼中,这的确为这位著名知识分子的人生污点,虽然这一行径,与后来的周作人、梁鸿志等汉奸不可同日而语,但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下,免不了有“惜夫惜夫”的慨叹。
而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王维,他的一生是极度复杂的。
他的理想,树立了又破灭,最后在宗教中寻找寄托和慰藉;他的生活,闲适了又危急,“为官—闲游—被捕—从贼—下狱”,如同天上地下般的大起大落,令人目不暇接,作为当事人,王维的心境可想而知。或许也正由于此,他对于自己的死,才表现得豁达从容,异乎寻常。
命运往往如此,才高志远,便要承担异于常人的磨难和痛苦,但白发取代了青丝,消沉湮没了理想,在纵情山水或参悟佛理,甚至身陷囹圄的时候,不知道王维会不会想到他十七岁那年的重阳节,想到那个身在异地、遥望家乡的少年,想到逐渐转凉的秋风,以及登高的人们,胸前佩戴的晶莹红艳的茱萸。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