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真实的关羽有多厉害?
正史上的关羽厉害吗?
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正史上的关羽很厉害,当得起“盖世虎臣、忠义无双”的评价。
有人可能会说关羽之勇,乃是一人之勇,没见他打过几场胜仗。而且关羽还曾投降过曹操,虽然后来挂印回返,但其忠诚已有瑕疵。
对于此类说法,我仍然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太主观片面了,没看透问题本质。
关羽作为历朝历代忠勇的典型代表,生前是汉寿亭侯,死后追谥壮缪(mù)侯,北宋徽宗时升格为义勇武安王,南宋孝宗时加封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明万历时升格到关圣帝君,清顺治时追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之后一直到光绪,中间历代清帝都在为关羽不断加封号。
如此看来,被官方标榜了几千年的忠勇典型,同时也是极受民间认可的武圣、武财神,怎么会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人呢?他必是一位很厉害的人物,如果说哪里有错,也只会是那些反对派想错了。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正史上的关羽到底有多厉害。
英雄起于微末关羽是河东解(xiè)良人,其家乡即现今的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我前几年还去过那里的关帝庙,氛围挺好,着实对关二爷凭吊了一番,颇不虚行。
△关帝庙位置示意图
△关帝庙内景
《三国志》对关羽早年的记载不多,只有寥寥数语,因而只知道他犯了事,不得不改字离乡,逃亡到了涿郡。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三国志》
关羽犯了何事不得而知,不过大致可以推测出一些信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的推测,我比较赞同。
△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三国演义》
以关羽的性格,打杀不法豪强,然后逃难江湖是比较合乎逻辑的。
而《三国志平话》记载:“关羽因本县官员贪财好贿,酷害黎民,将县令杀了,亡命逃遁,前往涿郡。”
这种说法我个人不太支持,因为如果是杀了县令,那就不是逃到涿郡这么简单了,那得往辽东跑。
不过这些都仅限于推测,并非史实,大家参考即可。所谓冥冥中自有定数,也正是这次逃亡,把关羽送到了涿郡——刘备的家乡。
时逢汉末,天下大乱,刘备喜好结交豪杰,又得了中山大商贾的资助,于是在乡里聚合徒众。
这时关羽和张飞都加入到刘备麾下,成为其身边的骨干,为之抵御外侮。而更深层地想,关羽早年应该就武力出众,可能学过些武艺,加上身体和悟性天赋好,还时常锤炼身体,这样才配做刘备手下的“万人敌”。
值得注意的是,“万人敌”是正史中对关羽的评价,另一个得到此评价的是张飞,所以关羽的武力超绝是毋庸置疑的。
不过,身高九尺和桃园结义都是《三国演义》的内容,不可太过当真。
辗转周旋,不避艰险众所周知,刘备是草根创业,起点低,资源少,因而过程非常坎坷,曹操和孙权比他强十倍不止。
184年的黄巾起义后,刘备因平叛之功初入仕途,辗转做过安喜尉、下密丞、高唐令,刘备走到哪,关羽就跟到哪,始终是刘备的左膀右臂。
191年,刘备投靠师兄公孙瓒,积累军功做到了平原相,关羽就做别部司马,帮刘备掌管军队。
刘备的第一次上升期,是在194年南下徐州,救援徐州刺史陶谦时期,当时虽然打输了,但曹操后院起火还是撤了,陶谦死后选择让刘备接管徐州。可惜到了196年,刘备集团没有守住徐州,被刚战败的吕布夺了下邳城,刘备只得低头,退守小沛。
198年,连小沛也丢了的刘备只能跟着曹操混,虽然最终调头灭杀了吕布,但曹操才不会把徐州还给刘备。于是刘备后面找到机会,袭杀车胄(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重夺徐州。
刘备自己驻守小沛,将关羽任命为下邳太守,镇守后方,可见对其的信任和认可。
只是曹操来攻时,刘备在小沛一触即溃,直接跑路,投靠袁绍去了。这下坑得关羽没来得及反应,最终战败被擒。
关羽投降没有影响他的忠义形象,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以下三点:
1、当时曹操挟天子,名义上也是汉朝的官,代表朝廷征伐,所以关羽是向朝廷投降,而不是曹操个人,大义上没有丢分。
2、叛徒可恶往往是因为他们都是为了私利而出卖己方势力,比如袁绍麾下的许攸,而关羽在阵斩颜良后,算是报答了曹操的恩情,之后“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显然,关羽既不是为了私利,也没有出卖刘备,而是为了日后继续助刘备创立大业。
3、忠义的标准并非是一被擒就要自刎,而是要看被擒之人投降的动机和之后的行为。
比如,明末的一些忠臣动不动就哀嚎着“有负皇恩”然后上吊抹脖子,这其实是逃避痛苦的行为,对国家毫无助益,人人都自杀了事,谁来保卫国家?当然,这些忠臣虽然愚忠,但也比真正的叛徒强上千倍不止。
汉朝的飞将军李广,一生都在积极抵御匈奴,威名赫赫。他也曾被匈奴人俘虏过,但他自己想办法逃了出来,回过头来继续打匈奴,而不是一被擒就想着要自杀;
南宋抗金名将李显忠,数次抵御金军入侵,为南宋江山撑起半边天。而他早年因为延安失陷,也曾被迫仕金。他没有抹脖子,是因为他要留着有用之躯为国效力,后来他先伺机跑去西夏借兵攻金,然后辗转回到宋土,成为抗金柱石。
李广和李显忠这样的做法才是真正的忠义——在逆境中也要尽全力为国家做点什么,而不是为了避痛苦、全名声,在尚可作为时,提前选择自尽。
以上三点,足以说明投降曹操为何没有影响关羽的忠义之名,反而更能衬托出关羽誓死追随的觉悟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颜良
关羽在曹操军中时,正赶上官渡之战。关羽处理得很漂亮,阵斩河北上将颜良,树立威名的同时也还了曹操的人情,两不相欠。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三国志》
有句话叫“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别人说是吹牛,关羽说却是陈述事实。翻遍整个汉末三国史,也找不到比关羽还拉风的武将了,人无我有,一枝独秀,这就叫名将风采。
有人说,关羽是运气好,颜良大意了,赤兔马太快了,青龙刀太沉重了,形成了巨大的冲量云云。这仅限于娱乐闲谈,颜良再大意也不是谁都能杀的,更不至于没注意到关羽的进攻动作;正史中赤兔马是吕布的坐骑,吕布死后就去向不明了,没有关羽什么事;而青龙刀先不说存在与否,就是重量也没小说写的那样重。
所以说,关羽的武力是真的强,属于汉末顶尖的存在。
傲视荆州官渡之战后,袁绍大败,刘备与关羽等人重聚后,也早早脱离了袁绍。后于201年前往荆州投靠刘表,驻防在新野。208年,刘表病逝,曹操挥师南下,刘孙两家急忙联盟抱团,赤壁之战爆发。
赤壁大胜后,刘备集团占据荆南,论功封赏,关羽居首。这军功可做不得假,关羽在赤壁之战前后必是居功甚伟。
刘备入主西川时(211年-214年),命关羽镇守荆州,可见刘备对关羽的信重。
之后的218年,汉中之战打响,一年后刘备拿下汉中并逼退曹操的主力援军。在此期间江夏太守文聘与乐进进犯寻口,关羽率军将其击退。之后乘胜展开反击,向北进攻曹操领地,斩获颇丰。于是,曹操封曹仁为征南将军,屯住樊城,准备进攻江陵,打压关羽。
219年,曹操撤出汉中后,迅速命令曹仁进攻荆州关羽。关羽以攻代守,大破曹仁于沔水,然后将其围困在樊城。之后,关羽又水淹七军,生擒了助战的于禁和庞德,于禁投降,庞德拒降被杀,关羽一时声势大涨,威震华夏!
关羽在整个战役中,先后击败了文聘、乐进、曹仁、于禁、庞德,这般傲人战绩足以证明关羽的军事能力。
虽然徐晃最后击退关羽,解了樊城之围,但那是因为关羽久攻樊城不下,士卒疲困,军中缺粮。即便关羽军队战力下滑,徐晃在手里兵少时,仍不敢进攻关羽,直到大队援军到达,才发起反攻。
悲壮落幕可惜,关羽的胜利触动了孙权的利益。孙权背弃盟约,派吕蒙从背后偷袭江陵。由于关羽调兵过多加上糜芳和士仁的叛变,江陵失陷。
江陵是关羽的大本营,荆州军的家属多在那里,闻知江陵失陷,回撤的荆州军逐渐惶恐溃散。
关羽在撤退途中,被吴军围于麦城,后突围失败,在临沮被擒身亡。
我觉得,关羽唯一的失误就是太过轻视孙权。孙权此人反复无常、腹黑心狠,擅长背后捅刀。而关羽将兵力抽调过度,导致后防空虚,是极不应该的。关羽应该严防孙权,出征过久应及时撤军,不给孙权偷袭的机会。可能关羽也知道这些,但是想赌一把,只是赌输了。
结语综上,历史上真正的关羽是个武力顶尖、作战勇猛、威震华夏的汉末名将,他一生谨守忠义、勤恳敬业、奋斗不辍,他的英伟事迹、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为历朝历代所瞻仰传颂。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清山雅舍热衷研读历史文化,分享生活感悟,期待朋友们的留言关注。创作不易,欢迎点赞分享,在此感谢。
正史上真实的关羽有多厉害?
答:对于正史上真实的关羽,我左看右看,横看竖看,怎么看都是一尊威风凛凛的战神,不负“武圣”之誉。
现在有很多人质疑关羽的能力,质疑关羽的“武圣”的资格,一方面是发现《三国演义》里关于关羽的许多战绩是不存在的,如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斩文丑等等。另一方面是关羽走麦城、失荆州,致使蜀汉局促于益州一地,最终困蹙而亡。
应该说,这两方面质疑都是合理的。
毕竟,能被称为“武圣”,其能力就应该与“武”字相贴切:一、个人武力指数超常,有万夫不当之勇;二、有过人武略,具备将帅之才。
我们先来说第一点。
论个人武力指数,中国有一句古话,是专门用来形容一个人单兵作战能力牛逼屌炸天的:“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
这句话所描绘的情景,出现在演义小说中,屡见不鲜。
但在正史中出现,仅《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中“关羽斩颜良”一例,可谓空前绝后、绝无仅有。
书中写:“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阵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有人不以为然,认为关羽趁人不备,搞偷袭。
但是,认真想一下,颜良上战场是干嘛来的?绝不可能是观光看风景或者读书打瞌睡,为的就是打仗!而且,颜良端坐于“万阵之中”,手下有成千上万名将士兵卒护卫着,竟然被关羽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斩其首还”,在阵中将之秒杀,并从容割下首级,提在手里,“诸将莫能当者”,来去自如,予取予求,犹如无人之境,简直是天神一般的存在。
一句话,关羽的“万人敌”之名,绝非《三国演义》的夸大和虚构。
《三国志》作者陈寿也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自三国以降,历朝历代,每有凶悍勇猛之士出现,人们都喜欢以关羽作为标杆来比较,却始终无人能复制关羽“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好戏。
再说第二点。
蜀汉集团前期经营荆、益二州,关羽独掌一州,可谓方面大将,举足轻重,国之大梁。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胜利夺取汉中,出师秦川的条件已经具备。上庸申耽已经投降,后顾之忧也已经解除。
关羽已经年近六旬,油然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认为已到出宛、洛之机,于是独领一军北伐。
许多持“事后诸葛亮”观点的人认为关羽这是轻举妄动、盲动,没有大局观,没有意识到来自东吴方面的威胁。
其实,关羽也不是没有防备东吴人的狼子野心。他专门做了精心的准备:修筑江陵城、建造烽火台预警系统、训练水军。
可以说,关羽如果不在这个时候举行北伐,而坐等樊城的曹仁打过来,一旦惦记着荆州的东吴配合曹军做出从旁协战之事,形势会更加窘迫。
所以,关羽主动出击,反而占据了先机。
北伐战争打响,关羽大败曹仁,自江陵突进五六百里,围困襄阳,又把曹仁锁死樊城。于禁、庞德引军来救,结果七军被淹,于禁跪降,庞德就死。五子良将之一的徐晃心胆俱寒,只好驻军原地等待张辽。曹操在许昌都坐不住,一度想迁都以避关羽锋芒。
彼时,陈寿用了“威震华夏”四个字来形容关羽的赫赫威势。
仔细算算,从北伐开始,到败走麦城,关羽所牵制和交战的对手有曹魏方面的曹仁、于禁、庞德、徐晃、满宠、张辽;孙吴方面的吕蒙、陆逊、朱然、蒋钦、潘璋;自己一方的叛将糜芳、士仁等等。即关羽是以一己之力对抗孙、曹两大集团,虽败犹荣。
遥想当年霸王项羽在拥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被刘邦逆袭,在垓下做了逃兵,尚且成为光照千古的大英雄。
关羽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审时度势,强挑横梁,气吞山河,搅得中原天翻地覆,几乎就要成功,且纵观整个三国时期的大规模战事,以一人挑大梁独唱主角的,也仅此一出,关羽被尊为“武圣”,乃是实至名归;刘晔赞 “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绝非虚言。
正史上真实的关羽有多厉害?
演义和历史总是有一定差别的,在演义传说中,张飞是一个又黑又壮又丑的彪形大汉,但在现实历史中,他却是一个长相英俊、气质儒雅的将领。
还有清朝的大贪官和珅,他在很多演义中呈现出来的形象就是一个滑稽猥琐的矮子,但现实历史中的他,却也是一个高大英俊、有能力的人物。
而关羽和他们不同,虽然现实历史中的关羽和演义中的关羽也有着一定区别,但区别却并不是特别大,在很多方面,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和现实历史中的关羽还是比较贴切的。
关羽的武器不是青龙偃月刀在我们所熟悉的演义中,有一点是违背了历史现实的,那就是关羽使用的武器青龙偃月刀。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拿着一柄青龙偃月刀纵横于天下群雄之间,很少能遇得到抵抗他的对手。
但是根据历史学家的考据,三国时期根本就没有青龙偃月刀,青龙偃月刀最早出现还是在宋朝的时候,是不可能穿越到三国时期供关羽使用的。
在历史记载中,并没有确切表明出关羽使用的到底是哪种武器,不过人们根据关羽在战场中的一些表现,推测出关羽使用的应该是一些长柄型的武器,诸如长矛或者类似于长柄陌刀之类的长刀。关羽阵斩敌军主将的辉煌一般了解点历史的人,都知道三国演义中双方将领通过单打独斗决定战争走向的事情基本是不可能发生的。
在三国时期,战争的进行与其他时期没有什么不同,主将们的职责也与其他时期没有什么不同,但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关羽创造了一个奇迹。
在关羽被曹操给俘虏了之后,曹操因为欣赏关羽的武猛,就给他封赏了一个偏将军的职务,对他非常优待,想把他留在自己的手下。
面对着曹操的优待,关羽显得非常的感动,但是他对他大哥刘备的忠义却使得他压下了心中这份感动、打消了留下来的念头。
不过关羽还是非常懂得知恩图报的,于是在曹操派遣他出战袁绍的军队时,他就使出了自己浑身解数为曹操打了一仗。
在那场战斗中,关羽率领着大军杀向了袁绍军队,与很多人想象中的不同,关羽并没有留在阵后操控军队,而是跟着军队冲到了前面,直接就凭借着自己武勇无匹的气势把袁绍军队的主将颜良给斩落马下,取走了他的头颅。在事情发生后,关羽的战绩和武勇很快就震惊住了众人,曹操对于关羽的欣赏之情就更加浓烈了起来,并因此而给关羽封了一个汉寿亭侯的爵位。
从当时人们的震惊与曹操的欣赏加重来看,我们可以得知关羽阵斩敌将这样的战绩在当时确实是独一无二的。
甚至我怀疑罗贯中之所以在三国演义中描写那么将领互斗的战斗场面,就是受到关羽这份战绩的影响。
关羽差点逼迫曹操迁都在刘备定鼎了江山之后,关羽被刘备安排在了“得荆州者得天下”的荆州镇守。
与现如今的荆州不同,当时的荆州面积非常庞大,几乎跟现如今的省份一般无二。
因为三方势力激烈争夺的原因,关羽当时是没能全部占领荆州的。
不过从当时荆州七个郡中有五个半的郡受到关羽统辖的状况,我们就可以知道关羽在当时的天下大势中扮演了一个多么重要的角色以及占据了多么巨大的话语权。
关羽人生最辉煌的时候是在他水淹了曹操的七军之后,在水淹七军的战绩发生后,三国势力中实力最强悍的曹操当即被关羽给震慑住了,因为生怕关羽下一步会威慑到自己的核心,他当时甚至产生出了要把都城迁走的想法,可见关羽在历史中的地位并不单纯是演义传说追捧上来的,而是有真材实料的。关羽的性格缺陷而我们要知道,历史中的关羽虽然忠义无双,但却也是一个性格非常刚愎的人。
刚愎是他生命中的最大一个性格缺陷,他最终之所以会兵败身死,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他这个性格缺陷导致的。
关于他的性格,看不起黄忠的事情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从这件事情,我们就可以初步看出他的性格缺陷。
而说完了关羽生前的厉害程度,接下来,我们就继续了解一下关羽死后的厉害程度。
关羽在历史中的成帝过程在最开始的时候,关羽是没有现如今那么崇高地位的。
他地位的提高,还要从唐朝时期开始说起。
在唐朝中期,唐朝廷增设了对武之一道的供奉。
在唐朝的供奉中,武之一道的地位最高者是姜太公姜子牙,排在了金字塔的顶端,是为武圣。
排在金字塔第二阶梯的则是历史中的十大名将,分别是白起、诸葛亮、韩信、吴起、李靖、孙武、张良等人。
而关羽当时排在了第三阶梯,和霍去病、张飞、廉颇、周瑜、卫青、孙膑等人并列。
这是关羽被奉上庙堂的第一步,不过那时的地位并不是多么崇高。
在历史中,关羽的地位大幅度提高是从北宋时期开始的,在北宋时期经过人们的神话之后,关羽被宋朝皇帝先后封予了公爵和王爵。
关公的称号就首次来源于那个时期。
后来历史发展又到了明朝时期,在明朝开国的时候,朱元璋废除了前朝皇帝封给关羽的爵位。
不过明朝中后期随着关羽的影响力越发庞大,关羽的爵位慢慢得到了恢复,最后在万历年间,关羽被万历皇帝封为了“协天护国忠义大帝”。
这是关羽首次在历史中获得帝级身份的封赏,而这就是后来人们把关羽称之为关帝的来源。
在明朝出征朝鲜的时候,甚至还发生了明朝将领胁迫朝鲜国王向关羽下跪祭拜的事情,可见关羽在当时的影响力之大。
在明朝结束之后,清朝因为自努尔哈赤时期开始就崇拜关羽的原因,所以也延续了这种对关羽的崇拜,在他们的热捧下,关羽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武圣,受尽了世人的景仰。
一直到光绪时期为止,清朝历代皇帝一共给关羽封赏了许多名目繁复的大帝称号。
在最后,甚至连关羽的父亲、祖父都被清朝皇帝封予了王爵。
从这里面的种种,我们就可以知道关羽在历史的末期,地位崇高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程度。
所以说这就是正史中关羽的厉害程度,在关羽生前,他厉害到能阵前取敌将首级、厉害到了差点把曹操逼得迁都,在他死后多年,他厉害到了被封为大帝、厉害到了能连带着父祖被授予王爵。正史上真实的关羽有多厉害?
历史上真实的关羽,是汉末时期第一流的猛将。
现代人了解关羽,第一信息来源通常是三国演义及相关产品。而在三国演义体系中,关羽被称为“武将之首”。所以在随后接触三国志正史,或者接触一些网上二手、三手文章时,发现原来演义中给关羽虚构了那么多故事时,不由自主地想通过贬损正史上的关羽,嘲笑演义的荒谬,来展现自己“不光知道演义”的牛逼之处。
然而实际上,正史上的关羽本来也是很厉害的,因为他的厉害之处,才能在随后的两晋、南北朝、宋元一路被民间传说和文人墨客不断渲染。之所以演义罗贯中最后在三国演义中将关羽塑造成神,主要原因并非罗贯中和关羽是山西老乡(毕竟张辽也是),而是罗贯中迎合了之前早已存在的“关羽是神”的民间舆论和士林舆论而已。
正史上的关羽有多厉害呢?由于蜀国史官方面欠缺,关张这些大人物早期战绩留下来的不是很多。但即使从这寥寥的几笔里面,我们都能看出关羽确实非常厉害。这里只讨论其军事和武艺才能,关羽的道德同样不错,但我们不多讨论。
先看地位和评价。毕竟关羽到底厉害不厉害,当时的古人比我们更清楚,因为他们的信息更多。
关羽早期的事迹功劳记录并不多。但在200年下邳之战被曹操俘虏后,曹操立刻任命他为偏将军。这个官看上去不大,但我们可以对比下曹操手下“五子良将”的同期官职:当时曹操手下,已经带兵投降2年,很早就做过鲁相的张辽是裨将军;从一开始就跟随曹操的乐进是讨虏校尉;魏五子中前期地位综合最高的于禁是平虏校尉;徐晃是裨将军;而张郃,同年冬天在官渡之战中投降曹操起到很大作用,也是偏将军。换言之,作为一个刚刚被曹操俘虏的降将,关羽的军职在魏五子之上。曹操不是疯子,他的人事任免有其道理,一定是觉得关羽的才能值这个价。
同时代其他人的评价也能看出来:
周瑜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刘晔说:刘备,人杰也……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
程昱等魏国谋士: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
郭嘉: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
三国志作者陈寿: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这些评价关羽的,都是非蜀汉势力的人,他们的评价应该是比较客观的。
再看关羽的具体战绩。
先论勇武,三国志有记载:
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三国演义中动辄两军对阵大将单挑,一人落马,这是文学渲染,真实历史上阵前斩将是极少的。但是关羽偏偏就有这么一例,而且杀得比演义中的“纯偷袭”要牛得多,是硬生生从万军之中冲进去砍了颜良。这一点,已经足以坐实关羽超级猛将的地位,比吕布什么的强多了。
三国志作者评价,关羽张飞都是当世猛将的典范,而张飞则比关羽有些差距(演义中两人并列,甚至张飞还要略勇猛一点)。这反过来又说明关羽的地位确实超然大众之上。
说到带兵打仗的谋略,关羽最拿得出手的当然是水淹七军。现在一堆人在这里说关羽只是运气好,遇上山洪暴发淹了于禁云云。我想说就算那水不是关羽决堤放的,人家知道利用暴雨洪水发动进攻歼灭魏军,为将识天文地理,咋就不是本事呢?同样的暴雨洪水,于禁是全军覆没,关羽是俘虏三万人,你说这不叫军事才能叫运气?国足咋下雨天晴都不能运气一次伊朗呢?实际上于禁并非庸将。魏国最出色的是五子良将,而于禁则是五子之首,当时唯一一个假节钺的。关羽对于禁,是魏蜀两家巅峰战将的对决,关羽完胜。
水淹七军之后的格局是: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原也。
注意这里的“威震华夏”四个字,全书仅此一例。能逼得曹操想迁都,这可是连官渡之战都不曾有过的。
除了这一战,关羽还有一次战役,就是209年的南郡之战。当时周瑜在与曹仁交锋,而关羽则负责绝北道,切断中原对曹仁的增援。这一战具体如何,三国志关羽传没有正面描写,但在魏国将领们的传记中,我们可以发现,满宠、乐进、徐晃、文聘等人纷纷在抵抗关羽的战役中立下很大的功劳。而最后结局是,曹仁撤退,把江陵丢给了周瑜;汝南太守李通在接应曹仁撤退的战役中不幸殉国(传记说是半路得病死了,反正曹操信了)。最后说“刘备得南郡”。
历史上对关羽的评价一直都很高,绝不是三国演义的独创。从南北朝开始,关羽张飞就被作为猛将的代名词。唐朝的武庙72贤中,三国时代除诸葛亮是十哲外,其余有邓艾、张辽、张飞、关羽、吕蒙、周瑜、陆抗、陆逊、杜预 、羊祜、王浚。宋朝陆游有诗“颜良文丑知何益,关羽张飞死可伤”,并且认为颜良文丑比关羽张飞来说就像毫芒比泰山一样。关羽在宋元封王,明清封帝。明太祖朱元璋更将关羽提升为武庙之首。
因此,如果要在三国时代选一员最具有代表性的武将,的的确确关羽是最有资格的,虽然他从学术意义上根本不是三国人——关羽建安二十四年末(220年初)被杀。在他死后大半年,曹丕才篡汉自立,东汉才灭亡。
正史上真实的关羽有多厉害?
真实的关羽到底有多厉害?关羽,关二爷,就是四个字啊:威震华夏。
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大家,放眼整个三国,能获得这个称号的,只此一位。
首先说说二爷的武力值了。万军中取首级这种事,放眼整个历史,那都没几个,二爷是真的做到了这一点。那群被吹破天的武将还真都没有这种经历。
三国志记载:羽望见梁辉,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环绍诸将莫能当者。就这个记录,你随便去三国志里找,还有谁?
其次呢,再说说二爷的军事能力。能真正成为魏无心腹大患的,排得上必杀榜的也就二爷一个人。关于这一点,你可以去问问曹孟德,都让二爷逼得差点迁都了。当时魏吴两家超一流的多少人针对二爷一个人,曹洪和于禁在荆州的北面,陆逊和鲁肃在荆州的南面。当初跟二爷同时代的人都如此重视二爷,你就能看出二爷的份量!
你要还是觉得这没什么,看不起二爷,那你再看看二爷的战绩。自己在荆州被曹魏各路名将围堵,打到最后把战线往曹魏那边推了100公里左右。皇叔入蜀的时候于禁还能和二爷在泾阳这种离江陵100公里左右的地方对峙,到了皇叔进汉中的时候,二爷已经水陆并进到襄阳樊城。
陆逊说孙权孙十万这辈子总共干了三件大事: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擒住二爷。看见没?陆伯言拿二爷是跟曹孟德和昭烈帝一个级别的存在。还有,二爷单刀赴会那也是真的,只不过不是青龙偃月刀吧。
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人,一步步地成长为亲兵小校,别部司马,冲锋陷阵的突将,水军将领,独当一面的方面大将。全歼了曹魏机动兵力1/5,幽凉的单挑突击;徐州的弓箭守城防御;赤壁前的水军转移;灭于禁的利用天时地利,分兵包围襄樊;战法娴熟,攻、枪、防、攻城样样精通。还能利用天象,主动制造对方境内动乱和游击战的全兵种将领。整个三国除了二爷,我就想问还有谁?
历史上真实的二爷那是顶尖的将领,说二爷不行的,来,你告诉我三国哪个将领比二行啊,我读书少,没文化,我听听!
正史上真实的关羽有多厉害?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关公头顶上帽子众多,最为后人所知的便是他“武圣人”的称号,他同时还是佛教的伽蓝神,也是道教的崇宁真君。
关公是众多的以平民的身份爬上神台的历史人物之一,在中国广为流传的有尉迟恭、秦叔宝号称门神等等人物。但其他历史人物在“神台”之上远没有关公混得好,他甚至一起被后人赋予“忠、义、仁、信、勇、智、礼”等诸多的精神内涵。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关公又是怎样的形象呢?他真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本事吗?
孔子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关羽虽然混迹于东汉末年的军旅之中,却能以一武夫的身份与也圣人平分秋色,可见中国人对其推崇。
但其实这已经不再是关羽本人了,众目所见的关羽,其实已经成为一种符号,是人们心中对忠和义的向彺。那作为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关羽是怎样的形象呢?
我们主要从《三国志》中的《关羽传》对其进行了解。关羽出身河东解州,属今山西运城常平乡地界。解州也名“盐池”,相传当年黄帝杀蚩尤肢解于此,因此而名“解”。
关羽早年以一介亡命之徒的身份得到刘备的常识,深得其庇护,遂与张飞一道,追随刘备左右。刘备对这二人也是器重,“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这或许有些夸张,桃园三结义之事,正史也未见载,但三人的关系融洽却是毋庸置疑的。此后,这二人一随着刘备“升迁”,刘备做了平原相,关、张二人就成为别部司马;刘备宰了徐州刺史,便把徐州交给了关羽,对他的信任可见一斑。
关羽本身虽未见得有演义般勇猛不群,却也是极有本事之人,这从他能够得到曹操的礼遇、斩颜良,得封“汉寿亭侯”可以看出来——混饭吃的人恐怕会被颜良斩了。史书记载,公元200年,曹操活捉了关羽,对他极为赏识,竟拜他为偏将军。关羽心向刘备,不改初衷,使张辽传话曹操,“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关羽离开曹操后,仍得刘备信任,委以襄阳太守,“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在襄阳,关羽搞出了他名震千古的壮举,刮骨疗毒,此事或有夸大,但关羽的硬汉形象那是不言而喻。
关羽一生,也算得上波澜壮阔,但若无后人对其追赠,恐怕也达不到现在的高度。
封建统治者或真心出于对前人的景仰,或出于对手下、百姓的思想控制,对关羽的形象进行了默认和夸大。其实真正的关羽,也只是有血有肉的人罢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