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在18岁时都在做些什么?
三国迷们看过来!关于历史名人的18岁,今天给大家来一个三国主题的盘点。
话不絮烦,走起!
君主篇1、曹操(155年生)
还记得那个当年敢用五色棒打杀权贵的洛阳北部尉吗?那人正是刚入仕途的曹操。按当时的社会习俗,曹操20岁成年后,才会举孝廉出仕做官。
而18岁时,曹操还是个白身,正常来说应该处于进学状态。值得一提的是,曹操不好研究经义学问,反而是“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学业”。不过,这可不是说曹操就是一个不上进的人,曹操酷爱读书,尤其是军事书籍,还酷爱武艺,身手不俗。
由此可见,曹操擅长军事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从少年时期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刘备(161年生)
刘备虽是宗室之后,但家道中落,父亲早亡,所以他与老母相依为命,以织席贩履为生。
即使家里条件差,在刘备15岁时(175年),刘母也命他出去游学,增长学识。于是刘备在族叔的资助下,与公孙瓒一道前往洛阳,拜在了同郡卢植的门下。(本文统一用虚岁)
史书没有记载刘备具体的回乡时间,但还是可以通过史料推测一二:
因为卢植其实挺忙,刘备去时,他刚从九江平叛回来,主动辞官赋闲,正是在这个空档期,刘备等人才有机会随卢植学习。
可是同年,卢植又参与了“太学石经”的校勘工作,无暇教学了。之后一段时间,卢植再入九江平叛,返回京城后先是参与史书编纂,后又被调入中枢为官,更是没空管教弟子。
所以,像刘备这样没经济条件、没世家背景的草根子弟,在当时的情况下,不会在京城逗留过久。我推测刘备应该是只待一到两年便会折返回乡。
回乡后,仕途无望的刘备必然还是织席贩履以维持生计。不过,刘备性豪侠,寡言语,善待人,在家乡广交豪杰,自成一派势力。说白了,刘备18岁时,应该是在涿县老家当游侠儿。
3、孙坚(155年生)
东吴的奠基人孙坚,与曹操同岁。
孙氏世代在吴地为官,孙坚少年时在县中当县吏。17岁时,他随父亲赶路,途中遇到盗匪打劫商旅,于是孙坚先用计吓退盗匪,然后乘机独自持刀追杀,由此声名大振,被郡里召为代理校尉。同年(172年),会稽郡许昌造反,孙坚奉命前往平叛,大获全胜,因功升为盐渎县丞(县里的二把手)。所以说,孙坚18岁时(173年),正在盐渎县担任县丞一职。
4、孙策(175年生)
孙策是孙坚的长子,东吴集团的第二任领袖。191年,父亲孙坚在与刘表的对战中阵亡,孙策当时17岁。他护送父亲的遗体返回江东, 将父亲葬在曲阿,在丧事结束后,孙策带着举家老小搬迁到了江都,之后便是要守孝三年。所以说,孙策18岁时,正在江都为父亲守孝。
5、孙权(182年生)
孙权10岁时,父亲孙坚在与刘表的对战中阵亡。
15岁时,他跟着兄长孙策创业,被任命为阳羡(今江苏宜兴)县长。
18岁时,孙权随兄长孙策讨伐庐江太守刘勋。刘勋败逃后,又讨伐江夏太守黄祖,拿下庐江、豫章二郡。
19岁时,孙策被刺身亡,孙权开始接掌江东大权。
武将篇1、关羽、张飞
关羽和张飞没有出生年月的史料记载,对于这种情况,我尝试着做个推测:
关羽早年因为犯事,从河东老家流亡到了涿郡。关羽本字长生,犯事后才改为云长,所以按正常情况推算,关羽在犯事时已经超过20岁。所以我推测,关羽18岁时,正在家乡河东解良做一个平头百姓。【运城市常平村关帝家庙内,有立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的《前将军关壮穆侯祖墓碑铭》,记关羽生于“桓帝延熹三年(160)六月二十四日”,按此说法关羽比刘备还大。不过清代的墓碑准确性难以保证,我个人不予采信】
张飞“少与关羽俱事先主”——刘备游学归来后,在家乡搞“游侠帮会”,拉拢了一批豪杰在自己身边,其中有两个心腹骨干就是关羽和张飞。不过与关羽不同的是,张飞年龄更小且是本地人,那么我觉得张飞更早认识刘备的可能性很大,由此我推测张飞18岁时,已经加入或是接触到了刘备的“游侠帮会”。
2、马超(176年生)
马超是西凉军阀马腾的长子,少负勇名。20岁时,他曾与韩遂麾下第一猛将阎行斗得难分胜负。依此看,作为马家长男,马超18岁时已经追随父亲左右,在马家军中历练。
3、赵云
赵云的出生年月史料不可考,所以这里要做个粗浅的推测。注意别拿“小将赵云界桥支援公孙瓒,大战文丑”说事,那是《三国演义》的戏码。史料中赵云一开始的出场是作为常山郡代表,带队支援公孙瓒。
《三国志》注引云别传曰: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
注意其中细节,赵云是被本郡百姓选举出来的,所以赵云必定已经成年,即超过20岁,否则没道理一郡选举领队,最后挑出个未成年人;还有赵云带领的是“义从吏兵”,也就是由官方组织的义从军,我推测赵云应该有郡吏身份,而且有一定名望,不然这领队身份也轮不到他。
综上分析,我推测赵云18岁时应该在常山真定当县吏,并且有着一身好武艺,闻名乡里。
4、周瑜(175年生)
周瑜出身庐江大族,16岁时(190年),结识了同岁的孙策,并劝孙策把家搬过来,他给孙策一家腾出一个大宅子。
17岁时(191年),孙坚战死,孙策搬离庐江,周瑜与孙策暂别。
195年,21岁的周瑜去丹阳看望叔父时与孙策重逢,并加入了东吴集团。
由此推断,18岁的周瑜应该在老家庐江读书或是做吏员。
5、邓艾(197年生)
208年,曹操攻占荆州并将当地百姓北迁,12岁的邓艾跟随母亲北上,在汝南当屯田民。后来邓艾凭才学当上典农都尉的小吏,之后一直变化不大,直到十余年后才被司马懿提拔出来。由此推断,18岁的邓艾还在典农都尉处当小吏。
文臣篇1、诸葛亮(181年生)
诸葛丞相3岁丧母,8岁丧父,于是跟着叔父诸葛玄来到荆州。
197年,诸葛玄去世,17岁的诸葛亮开始隐居隆中。
直到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那时诸葛亮27岁。
所以说,诸葛亮18岁时还在隆中隐居,过着耕读诗书的生活。
2、庞统(179年生)
庞统是荆州襄阳人,名士庞德公是他的从叔。庞统在20岁时,在庞德公的引荐下,拜见了水镜先生司马徽,司马徽与他交谈一番,对他的才华大为惊讶,评价他是南州士子之首。而在此之前,庞统一直是默默无闻、无人知晓,唯有庞德公对他很是看重。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庞统18岁时,应该仍在族中进学,并时常聆听庞德公的教诲。
3、荀彧(163年生)
荀彧出身于颍川荀氏——真正的世家大族,家中高官辈出。荀彧年少时便有才名,后来27岁时出仕,很快又因为董卓擅权而弃官回家。在此之前,由于朝政腐朽、君子避退,荀彧应该一直赋闲在家、读书治学。
4、贾诩(147年生)
贾诩是西凉人,年少时并不出名,只有西凉名士阎忠认为他有张良、陈平之才。贾诩早年曾经举孝廉出仕为官,后来因病辞官回家。回乡的路上,他和同伴们被氐人抓住,贾诩谎称自己是段颎外孙才逃过一劫,而其他同伴都被杀死,此事就能看出贾诩的确有着精明的头脑。
贾诩举孝廉必定是在20岁以后,那么18岁时的贾诩应该还在家中读书。(氐族:五胡之一;段颎:汉末西北名将,威压胡人)
5、顾雍(168年生)
顾雍是东吴重要文臣之一,后期担任东吴丞相长达19年,并活到了76岁。他出身吴郡顾氏,幼时曾拜名士蔡邕为师,学习书法和琴艺。由于他天资聪慧、静心专一、学业日进,所以蔡邕十分喜爱他,给他赐名“雍”,以示肯定。(雍与邕同音)又因为顾雍被老师赞叹,所以取字元叹。
顾雍20岁刚一成年,便被州郡举荐出仕,先任合肥长,后调任多处,都政绩不俗。
再看蔡邕,虽然他才华横溢,但为人正直,不懂逢迎,结果在朝中得罪了一批人,先是被诬陷流放到了朔方。9个月后赶上大赦,结果临行前又因为傲慢得罪了五原太守王智,再次被诬告。
蔡邕知道朝中好多人等着落井下石,所以干脆潜逃到了吴地。这一年是178年,而蔡邕这一躲就是12年,直到董卓189年的强征才复出。
178年到187年,对应着顾雍的11岁到19岁,这段时间顾雍才有机会拜蔡邕为师,早了蔡邕没来,晚了顾雍成年出仕了。
由上述内容可以大致推测,18岁的顾雍应该是在吴郡的蔡邕家进学。
以上是我为大家梳理的内容,三国名人很多,一人难以写尽,如果有其他想分享的三国名人,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交流。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清山雅舍热衷研读历史文化,分享生活感悟,期待朋友们的留言关注。创作不易,欢迎点赞分享,在此感谢。
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在18岁时都在做些什么?
介绍一下我最欣赏的杰出人物:毛主席、周总理、十大元帅中的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徐向前和大将之首的粟裕,看看他们18岁时在做什么吧!毛主席
毛主席18岁时,正逢武昌起义爆发,湖南掀起革命浪潮,青年毛主席受到鼓舞,在湖南报名参军,编入湖南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在军营度过大半年无仗可打的时光后,毛主席离开了军营,开始了追求更好信仰的历程。这段经历在毛主席一生中十分短暂,却是一段十分宝贵的记忆。
周总理周总理18岁时,正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18岁的周总理品学兼优,志存高远,才华横溢,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常说: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次年毕业后,周总理便怀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图壮志,远赴日本求学,立志学习知识,报效祖国。
朱德朱德18岁时,正在私塾里师从席聘三先生读书,他学习十分勤奋,准备考取秀才,不过朱德接受的传统教育,还学习科学知识,开阔眼界,先后参加县试、府试后,还没参加成为秀才的最后一关院试,科举制就被废除了,如果不是这样,或许朱德会成为一名秀才呢!
彭德怀彭德怀出生于一个贫困农民家庭,18岁时,彭德怀进入湘军第2师6团1营当兵,开始了自己辉煌一生的军事生涯,打出“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赫赫威名。
林彪林彪18岁时,人生经历丰富多彩,他先是在“五卅”反帝运动中,积发起学生运动,成立“共进图书社”,创办“共进月刊”;后被推选为全国学联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又在学校毕业后弃教从戎,投考黄埔军校第四期,开始了自己传奇一生的军事生涯,并在同一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最后被蒋介石称为“林彪一个四期生打败了整个黄埔军校的师生”。
刘伯承刘伯承18岁时,正值辛亥革命爆发,革命风暴席卷神州大地,刘伯承选择了投身革命,参加革命军队,很多亲朋好友认为兵荒马乱,不宜参军,刘伯承却慷慨答道:“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岂顾自己一身之富贵?”刘伯承毅然剪掉辫子,与旧社会决裂,投入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很快成长为川军名将。
徐向前徐向前18岁时,刚刚经历了因家庭贫困失学,他去一个杂货店当了大半年学徒,后来又考入 山西国民师范速成班,重新学习进修。18岁的徐向前还是一个籍籍无名的人,但他将来的成就会超越同时代的大多数人。
粟裕粟裕18岁时,考上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在校期间逐渐接受进步思想,后来省立二师校长(也是进步人士)被害,粟裕等人被老师秘密转移到武昌,安排到叶挺24师教导大队,任学员班长,从此走上革命生涯,个子矮小的粟裕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惊人的军事天赋。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历史名人18岁时的事迹?欢迎留言补充!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在18岁时都在做些什么?
霍去病是山西临汾人。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母亲卫少儿,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姐姐。
由于有皇族关系,霍去病在十几岁时就很得皇帝宠信,入宫做了侍中。
霍去病从小就学习骑马射箭等各种武艺。他18岁时就成为一个性格坚强、武艺高超的青年,同年就带兵随舅舅卫青参加了抗击匈奴的一次大规模战争。
北击匈奴时,他率领800精锐骑兵离开大部队几百里去追击匈奴,最后歼敌甚多,其中匈奴的相国,以及单于的祖父,活捉单于叔叔,战后封为冠军侯。
那么,霍去病在18岁的时候,到底做了些什么?才有如此显赫一时的军功呢!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大将军,也是最年轻的将领,最受汉武帝的赏识。
因为他具有军事天才,声名远播,最为汉武帝赏识与器重,后来霍去病因感染瘟疫而去世,天才将星陨落,年仅24岁,令世人惋惜。
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死非常悲伤,将霍去病安葬在自己茂陵的东面,将他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战胜匈奴的历史奇功。
18岁的霍去病是一个青春、阳刚、勇敢又有些特立独行,充满个性和勇武精神的铁血男儿形象。他的生命很短暂,只活了24岁,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他把其人生应当经历的苦难都经历了,该创造的辉煌也都创造了,该得到的功勋荣誉也都得到了。
霍去病和舅舅卫青有着相同的尴尬身份:私生子。
这个身份使卫青的性格谦虚谨慎,一生都有自卑倾向,即使做到了大将军,也不敢有丝毫张扬。
事实上,这个身份让霍去病性格非常孤傲,对其母亲卫少儿很是冷漠,对女人也很是无情,到死也没有和哪个女人正式结婚。
汉朝虽然对私生子很宽容,但是私生子毕竟不同于正常孩子。
因为同病相怜,所以卫青不嫌弃私生子外孙。他说姓霍的不要这个孩子,咱们自己养着,他舅舅卫青就是孩子的榜样,现在给平阳公主做小跟班儿,不是也挺好吗?
卫家人担负起养育霍去病的义务,他们给孩子设定的最高理想,就是长大后像他的舅舅那样,继续做平阳公主家的骑奴。
似乎好运的降临就是瞬间的事儿,那一天汉武帝突然就看上霍去病的三姨卫子夫了,舅舅跟着一起进了京,霍去病不过是个牙牙学语的小孩,如果他稍大一些,说不定也跟着一起去了。
卫青在京城发展得很不错,虽然有几次差点被宫廷的斗争卷进去了。
此后,因为卫子夫的关系,卫家人也是水涨船高,卫青也去当了汉朝的大将军,成了朝廷中最得势的大臣,连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都爱上了他,便托人说亲,嫁给卫青,卫青一下子又成了汉武帝的姐夫,朝廷上下,人人对他尊敬三分。
后来,匈奴再次大举进攻,汉武帝派卫青领兵前去抵抗。
这次出兵,卫青将自己的外甥霍去病带着一道出征,霍去病当时才18岁。
但是,他武艺强、胆量大,在卫青手下当了个嫖姚校尉,后人又称霍去病为霍嫖姚,他独自带领800多个精壮的士兵。当卫青主力军在和匈奴先头部队交战的时候,他偷袭了匈奴的大后方基地。
霍去病成为最年轻的大司马,这个年轻人还不会当官,不会享受荣华富贵。
汉武帝奖励给他一套高级别墅,这座豪宅坐落在京城最繁华地带,庆功会上就把房钥匙交给了他,让他去看看还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霍去病居然一口回绝了,他的一句铿锵有力的豪言壮语响彻古今: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这个想法,让他成了汉朝最为杰出的有为青年,他也被汉武帝列为典型人物,并号召全军上下向霍去病学习,学习他舍小家顾大家的爱国精神。
18岁的霍去病,不屑于像其他的王孙公子那样放纵声色,汉武帝为了慰劳他,要为他盖一栋大房子,可是他却推托说,匈奴还没有消灭掉,我怎能贪图享受呢!霍去病的父亲是平阳县的一个衙役,曾经被派在平阳公主府里当差。
他母亲是平阳公主的一个使唤丫头。他的舅父就是大名鼎鼎的将军卫青。
可是,霍去病出生在平阳公主府里,从小生活在奴婢群中,生活很苦。父母经常教育他,要想有出息,只有参军建立战功,才能达到目的。
霍去病果然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志向远大,从很小的时候起,就练习骑马射箭,学习各种武艺,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到战场上去杀敌立功。
霍去病16岁的时候,武艺已经十分出众,而且善于骑射,勇敢顽强。因此才被汉武帝看中,于是派他做了随从武官。
其实,霍去病自幼与舅舅卫青感情极好,对于这个了不起的将军舅舅,自然非常崇拜。
于是,在卫青的耳濡目染下,霍去病很小就精于骑射。虽然年少,却不屑于像其他的王孙公子哥那样放纵声色。
西汉初年,匈奴经常出动骑兵侵犯汉朝北方边境,到处烧杀抢劫,北方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为了北方的安宁,朝廷派了许多将领去抗击匈奴,霍去病就已经参与其中,成为一位著名的青年将领。
- 霍去病独创了“长途奔袭”的战法
他亲自组成了一个精锐小部队,去找匈奴部队。他们向北跑了一阵,一路上没瞧见匈奴兵士,一直赶了几百里路,才远远望见匈奴兵的营帐。
他们偷偷地绕道抄过去,瞅准一个最大的帐篷,猛然冲了进去。霍去病眼明手快,一刀杀了一个匈奴贵族。
他手下的壮士又活捉了几个。匈奴兵没有了头儿,恐慌不已,四处奔逃,800个壮士追上去又杀了2000多匈奴兵,才赶回大营。
卫青在大营正等得着急,只见霍去病提了一个人头回来,后面的兵士还押了两个俘虏。
经过审问,才知道这两个俘虏,一个是单于的叔叔,一个是单于的相国,那个被霍去病杀了的还是单于的爷爷,而霍去病却能够全身而退。
这次战役,汉朝居然培养出一位少年英雄,即年仅18岁的霍去病。
汉武帝立即将他封为“冠军侯”,以赞叹他勇冠三军。霍去病两次参加河西大战,率部长途奔袭,一路猛进,杀敌无数。
经此一役,汉王朝收复了河西平原。曾经在汉王朝头上为所欲为,使无数汉人家破人亡的匈奴,终于也唱出了哀歌:
我失去了我的祁连山,我失去了我的焉支山!
我的马、我的牛、我的羊、我的猪、我的狗、我的鸡都没法再繁衍呀!
我失去了我的天空碧海,我失去了我的胭脂云彩,咱那要嫁人的新妇,都没法再施粉黛,漂漂亮亮去嫁人。
从此,汉军军威大振,而18岁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汉军战神。
霍去病一连收复了很多失地。汉武帝为了慰劳霍去病,要为他盖一栋住宅,可是他推却说,匈奴还没有消灭掉,我怎能贪图享受呢,他坚决推辞了。
他的人品更得汉武帝的赏识了。这一年夏天,为了彻底根除匈奴侵犯的祸患,汉武帝又令霍去病的部队,与公孙敖率领的部队配合作战。
此时的霍去病,正是无限风光的时候,汉武帝刘彻就像当年喜欢卫青一样,特别倚重于这个年轻的小将,而卫青则老矣。
卫青时代的结束,迎来了年轻、勇猛、善战的霍去病时代了。
霍去病两次出陇西击匈奴,进而控制河西地区,为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的建立创造了条件,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后来,青年霍去病率军奔袭两千多里,以15000人的损失数量,歼敌7万多人。
霍去病一路追杀,来到今蒙古狼居胥山一带。就在这里,霍去病暂作停顿,率大军举行了祭天地的典礼。
这是一个仪式,也是一种决心。封狼居胥之后,霍去病继续率军深入追击匈奴,一直打到贝加尔湖方才回兵。
经此一役,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虽然很值得后人研究。
但是,18岁的霍去病敢于独当一面,他在18岁做下的事情,事实上就是他后来“封狼居胥”的一个序幕而已。
从此,霍去病成为中国历代兵家非常看重的作战楷模。
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在18岁时都在做些什么?
18岁?好青涩的年纪!杰出人物会在干什么?估计大部分人都在跌跌撞撞地长成,不知道,家庭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这个年纪的孩子有用没有机会青春叛逆?
每个成年人都经历了18岁!可能在18岁建功立业的,掰着手指头,数不出来几个。
霍去病就是其中一个,他在历史的天空如天狼星般璀璨的存在。
以前一直有一个错觉,估计是《汉武大帝》陈宝国演的刘彻,给造成的,总觉得刘彻要比霍去病大很多,甚至是爷孙辈。
今天仔细翻阅他俩的年龄,我有点意外。
公元前140年,就在刘彻登基的第二年,霍去病出生,因此,刘彻比霍去病就大了17岁。
公元前141年,刘彻继位,那一年他16岁。汉景帝病入膏肓之时,急急忙忙地給刘彻加冠行成年礼,顺带迎娶了表妹阿娇,好在继承大统后,巩固皇权。
刘彻虽然如愿以偿举行了成年礼当上了汉帝国至高无上的皇帝,可是这时候国家的权力却并不在他手里。
因此汉武帝刘彻的18岁,即便汉武帝踌躇满志,也只能在闺帷中专宠阿娇,不敢有所作为,不管是愿意还是不愿意,那是他面临的现实。善妒的阿娇没有给后宫任何女人接近刘彻的机会,汉武帝有了男宠韩嫣。
霍去病18岁时,汉武帝35岁。《史记》记载“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
一个“幸”字,让后世很多人都暗暗揣测霍去病是不是汉武帝的男宠?
先看看,汉代什么是侍中?
《齐职仪》载:“汉侍中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属。”就是说侍中是皇帝近臣,掌管皇帝的车、轿、衣服、器物等,甚至还负责给皇帝端尿盆。但也会参与朝事,因此官因身居君侧,常备顾问应对,地位渐趋贵重。
其他不好枉自揣测,不过可以肯定一点:霍去病可以自由出入禁中,可常伴皇帝左右。
不知道是不是因此缘故,一向耿直的司马迁怎么也瞧不上霍去病和卫青俩甥舅。据说汉武帝时,就有专门记录皇帝日常生活的史官,据记载帝王最早的起居注是汉朝汉武帝时的《禁中起居注》,作为史官的司马迁,知道的,看到的必定要比旁人多些,自然比我们后人要知道的会更多。
18岁的霍去病,英雄了得。
公元前123年,霍去病18岁,武帝封他为嫖姚校尉,跟随大将军卫青参加漠北决战。
霍去病离开大军,深入沙漠腹地,杀敌2038人,俘获许多匈奴贵族或将领,被封为冠军侯,食邑一千六百户。
李广一生效命沙场,戍守边疆几十年如一日,至死未能封侯。
这个18岁的少年,一战成名,之后屡建奇功。死的时候也就虚岁24。那一年,汉武帝也才41岁,正当春秋鼎盛之年,痛失爱将,汉武帝做了一个很疯狂的举动,调集边境五个郡的甲士为卫霍去病送葬,陪葬茂陵。
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在18岁时都在做些什么?
毛泽东
毛泽东十八岁的时候,国家正好处于动荡之中,武昌起义也在那一年爆发了。当时,怀有天下,梦想救国救民的毛泽东就开始参军了。
可以说这次参军改变了毛泽东一生的命运,因为他认识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后来的事迹,大家都知道了,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让中国人民过上了当家做主的好日子。
可见,十八岁的时候,有一个远大的志向是多么的重要。
周恩来周恩来十八岁的时候,还在南开大学读书,他的梦想就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当然他也说到做到了,后来他不但参加到革命当中去,还率先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正是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党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中国诞生了一支为人民而战的新型队伍。
周恩来和毛泽东一样,都是在年轻的时候,怀有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的。
彭德怀彭德怀出身贫困人家,他给地主放过牛,当过学徒,打过工。后来他到了讲武堂学习。在他十八岁的时候,他已经加入到了湘军,成了一名优秀的士兵。
后来彭德怀靠着自己的努力与才华,一步一步晋升,脱颖而出了。他是那个时代最为杰出的将领,尤其是他指挥的百团大战,给予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所以说,只要你心怀梦想,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就会有所成就的。并不是说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当然了彭老总的成功,和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也有关系。他生在乱世,当时就是想靠武力,打败欺诈百姓的反动派,给人们一个和平自由的国度。
诸葛亮诸葛亮十八岁的时候,还在埋头苦读,因为父母早逝,只能给着叔父一起生活。不过,诸葛亮是有远大抱负的人,他不骄不躁,潜心研究学识,最终在27岁的时候,一鸣惊人,被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从此,开启了一生的开挂之路。
所以说基本上伟大的人物,都是在成年的时候,也就是18岁之时,就有了远大的理想了。只有有了理想,才能付出行动,去实现自己伟大的理想。
刘邦刘邦是大汉的开国皇帝,但是,他十八岁的时候,还在耍流氓。是丰县当地有名的地痞,连他的老爹和嫂子都看不起他,有事没事,就会拿他来开涮。
刘邦到了四十岁了,还是一个光棍汉。他的事业有气色是从四十七岁开始的。
那时候秦始皇刚去世,刘邦经过三年灭秦,四年反项,终于成就了一代霸业,成了大汉的开国皇帝。
当然了刘邦是一个反例,不过他的成功也是让人敬畏的。
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在18岁时都在做些什么?
历史上的杰出人物18岁都在做什么?大家一般都会想到那些少年英雄。其实18岁默默无闻,甚至活的很悲惨,但未来出现人生逆袭的历史名人也举不胜举。
如朱元璋出身贫寒,为了活命不得不出家为僧。他这个僧人还得四处化缘来养活自己,说白了就是天天要饭。当时谁会想到这个天天乞讨的和尚在未来会推翻蒙古人的统治,成为洪武皇帝。
现在常听说什么“人生不能输在起跑线”,其实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前期冲的过猛的在最后未必会有什么好成绩。正如孟子说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老百姓还有一句话“莫欺少年穷”还是很有道理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