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将儿子和江山都托付给诸葛亮,为何将最后一道遗书留给赵云?

刘备真有遗书给赵云吗?

刘备最后一道遗书留给赵云的说法并不确切,因为正史中没有相关记载,而按演义小说的说法,刘备临终时最后一份口头嘱托是对赵云说的,但并不是所谓的遗书。

又嘱赵云曰:“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三国演义》

所以,我们本次讨论的问题是“刘备临终时,最后为何要嘱托赵云”。同时,讨论的依据也并非严格按照史实,而是需要借鉴《三国演义》的内容。

△刘备剧照

刘备临终时,最后为何要嘱托赵云?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况。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亏输,死里逃生之后,怒火攻心,积劳成疾,便在白帝城永安宫卧病不起。转过年来,刘备的身体不但未见好转,反而急剧恶化,他自知时日无多,有心布置后事,于是将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从成都召来,托孤一番后,便撒手人寰。

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三国志·先主传》

《三国志》文字简练,从其中我们看不到具体的托孤细节。好在《资治通鉴》上,记载了更多细节,包括我们熟知的一段故事:

刘备夸赞诸葛亮的才能胜曹丕十倍,自己的儿子如果能辅佐,就请诸葛亮尽心辅佐,但若是刘禅太不成器,就请诸葛亮自立为帝。诸葛亮听后感激涕零,赶紧表明自己会鞠躬尽瘁,全力辅佐后主。然后,刘备还有一份事先准备好的遗诏,是嘱咐儿子刘禅的,中心思想有两个:一是劝勉刘禅要做个贤德之君,二是叮嘱刘禅要待诸葛亮如父。

史料中的剧情便到此为止,接下来对赵云的嘱托,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增添的演绎剧情。不过个人觉得,这一剧情加得还是很符合逻辑的,也为刘备的托孤增添了更多的戏剧性。

回顾完毕,再来分析刘备选择赵云的原因。

蜀汉当时创立未久,正是稳中求进,百废待兴的时候。结果一场大败之后,领袖刘备又病危,这时一个处置不好,蜀汉基业很可能全线崩盘。如此危局,刘禅这个年轻人根本就应付不了,所以刘备只得托孤有“管仲之才”的诸葛亮。

但自古权臣多欺主,诸葛亮的权力太大,刘备不可能不忧虑刘禅是否会被欺负,于是再加一道保险,让尚书令李严做二把手,以起到牵制监督诸葛亮的作用。(不过,后来的事证明,谁也不是诸葛丞相的对手。)

不过,刘备也知道比诸葛亮强的人根本不存在,李严一个人恐怕独木难支。于是,刘备又精心挑选出一人,来个“双保险”,这个人就是赵云。刘备话说得简单,但一句“早晚看觑吾子”却是别有深意,到时谁敢对刘禅不利,赵云可以随时出手,包括诸葛亮在内。不得不说,刘备前面说诸葛亮可以自立的话只是打感情牌,当不得真,后面尽心辅佐、好好看顾的话才是正文。

多托付一个人的用意说完,我们再看看刘备为何选择赵云。

△刘关张剧照

选人的标准先不论能力,首先必须足够忠心。刘备的团队中,最为忠心且值得信赖的,就是早期由北方人组成的元老派,包括关羽、张飞、糜竺、简雍、孙乾、赵云。而这些元老,就只有赵云活到了刘备托孤:关羽死于东吴偷袭荆州;张飞在夷陵之战前夕被部将所杀;糜竺、简雍、孙乾皆在攻入成都后的几年里,相继病逝。

而赵云恰好也很合适,因为赵云在军中既有威信又有实权,关键时刻靠得上。赵云在刘禅继位后,担任中护军,这个军职听着并不威风,但其实相当尊贵,属于高级军事长官,负责掌管禁军、主持选拔武官、监督管制诸武将。可以说赵云的军权,也就当初关羽那样的封疆大吏可以相媲美。

△赵云剧照

……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三国志·赵云传》

显而易见,对于赵云这样又忠心又有实力的大将,刘备怎能不倚重一二?何况赵云曾经两次救下刘禅,君臣的渊源颇深,让赵云继续护主,对刘备而言正是合适的选择。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清山雅舍热衷研读历史文化,分享生活感悟,期待朋友们的留言关注。创作不易,欢迎点赞分享,在此感谢。

刘备将儿子和江山都托付给诸葛亮,为何将最后一道遗书留给赵云?

我们来看看刘备在白帝城都做了哪些安排。刘备在白帝城重病,感觉自己不久于人世,就让人到成都,召诸葛亮、李严、鲁王刘永、梁王刘理到白帝城永安宫来。

刘备先是对诸葛亮说:我自从得到你之后,才成帝业,只是后悔没有听你的话,才遭此大败,我也快不行了,我的孩子还小,只能将此大事托付给你。诸葛亮说:希望陛下能够养好身体,不负天下所望。

刘备看到马良的弟弟马谡在旁边,就让马谡先退下,刘备对诸葛亮说:丞相,你觉得马谡之才如何?诸葛亮说:马谡是当世的英才。刘备说:不对,我看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希望你好好观察一下。

刘备说:我也快死了,我有一个心里话,想和你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治理好蜀国的,终成大事的。如果阿斗可以辅佐,那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行,你就自己取而代之吧。

诸葛亮听了,惊慌失错,泣拜说:我一定尽心辅佐,别无他想。刘备让诸葛亮起来,坐到塌上,让刘永和刘理过来,对他们说:你们要记住,等我死了,你们兄弟三人,要像对待父亲那样对待丞相。然后让刘永和刘理两人拜诸葛亮。

刘备对大家说:我已经托孤于丞相了,希望你们尽心尽力的协助他,不要辜负我的希望。刘备最后嘱咐赵云:我与你是患难之交,一路走过来的,不想却在此地分别,你是我的故人,希望你能帮我照顾一下我的儿子。

刘备对赵云的最后的嘱咐,可见刘备对赵云是何等的器重,刘备与赵云很早就认识了,可以说赵云是刘备极为信赖的人,刘备的家眷一直由赵云来照顾的,比如阿斗都被赵云救了两次,而赵云最后也得到了谥号。

刘备将儿子和江山都托付给诸葛亮,为何将最后一道遗书留给赵云?

三国之中,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东吴偏将潘璋的步将马忠活捉,惨遭东吴大将吕蒙杀害。刘备报麻戴孝,尽起蜀囯兵马,令三弟张飞为先锋,攻打东吴,以报关羽之仇。张飞报仇心切,鞭挞士卒,被手下杀死。

刘备大军被东吴都督陆逊拒于猇亭,不能前进。正值盛夏,为避酷暑,将大军于茂林深处连营下寨。陆逊用火攻,刘备大败,从水路沿长江逃往奉节,在白帝城托孤亡故。

刘备将刘禅、刘理、刘永三子托付于孔明、李严。让蜀后主刘禅跪于孔明面前,尊孔明“亚父”。并吩咐孔明,刘禅实在不中用,自代之,完成统一天下的伟业宏愿。孔明等人极为感动,痛苦流涕,誓志忠心蜀后主刘禅。

刘备在弥留之际,留下遗诏给赵云。引起后人猜测,这些猜测不无道理。刘备一生以“仁义慈善”感动人心,临终前,给赵云留书信,表示了与赵云的深厚情义。赵云深信此生已“择明主而事之”。

刘备、关羽、张云桃园三结义,关羽死后,刘备、张飞不忘当初誓言“不愿同月同日生,但愿同月同日死”,二人为关羽报仇而亡,死得所愿。

刘备除关羽、张飞二兄弟外,还有一兄弟赵云。赵云曾在袁绍大将文丑枪下救过刘备,还在曹操几十万大军中,三进三出,血染战袍,从甘夫人手中救了阿斗刘禅。

在刘备的心中,赵云是生死兄弟。刘备一直称呼赵云“四弟”。而赵云一片赤胆忠心,不越君臣大礼,称呼刘备“主公”,关羽为“二将军”,张飞为“三将军”。

刘备临终前,三子年幼,刘禅弱智。刘备在川蜀称帝时间不长,川蜀之人多有不服。李严虽托孤重臣,一片忠心,但是毕竟是川蜀之人。刘备最依重的是孔明,孔明是荆襄人氏,不是川蜀人士。

刘备心中明白,自己建立的政杈,要依靠李严等原川蜀大臣们,但是最可依靠的还是荆襄这群老班㡳。刘备给赵云留私信是表示,刘备虽不在世,但是还有亲兄弟赵云。

所以,托孤大臣中,孔明排第一;表面李严排第二,其实排第三;刘备的四弟赵云排第二。一封私信肯定了赵云的地位,加强了孔明威望,突出了荆襄老班底的重要性,好压制川蜀一帮文臣和名望人士,让孔明安心辅佐刘禅。

表面看刘备这样做,可谓“人之将死,其言亦善;鸟之将亡,其呜亦哀”,实则善用权谋。用一封私信给“四弟”赵云,可以明确荆襄派老班底重于川蜀派本地人。

刘备将儿子和江山都托付给诸葛亮,为何将最后一道遗书留给赵云?

刘备去世前,将儿子和江山托付给诸葛亮,给赵云一道遗书是子虚乌有的事。题主道听途说,杜撰出来的。

孔明高风亮节,至死尽忠。只有托孤一说。正史没有记载给赵云遗书之事。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刘备将儿子和江山都托付给诸葛亮,为何将最后一道遗书留给赵云?

刘备将儿子和江山都托付给诸葛亮,为何将最后一道遗书留给赵云?

关于这个问题,容我慢慢道来。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关羽驻守荆州,结果荆州丢了;张飞听说二哥关羽死了,带兵出征,路上被士兵杀了。刘备一听两个兄弟死了,也带领大兵,兵发东吴,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

刘备在白帝城一病不起。他刘备感觉自己不久于人世,就让人到成都,召诸葛亮、李严、鲁王刘永、梁王刘理到白帝城永安宫来。然后对他认为比较重要的人进行一番临终嘱咐。

刘备吩咐诸葛亮:“我自从得到卿家以后,才成帝业,只是后悔当初没有听你的话,才仓促发兵征伐东吴,不曾想遭此大败,我看来不行了,后面的事,只能托付给你。”

诸葛亮赶紧表示:“希望陛下能够养好身体,光复汉室,不负天下黎民所望。”

刘备让刘永和刘理过来,对他们说:“你们要记住,等我死了,你们兄弟三人,要像对待父亲那样对待丞相。”然后让刘永和刘理两人拜诸葛亮。

刘备后来又把赵云叫到跟前嘱咐道:“我与你是患难之交,一路走过来的,不想却在此地分别,你是我的故人,希望你能帮我照顾一下我的儿子。”

这是小说《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里,关于刘备临终托孤的描述。原文是这样的:

且说孔明到永安宫,见先主病危,慌忙拜伏于龙榻之下。先主传旨,请孔明坐 于龙榻之侧,抚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 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言讫,泪流满 面。孔明亦涕泣曰:“愿陛下善保龙体,以副天下之望。”------

先主又请孔明坐于榻上,唤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近前吩咐曰:“尔等皆记朕言: 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罢,遂命二王同拜孔明。 二王拜毕。孔明曰:“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先主谓众官曰:“朕 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负朕望。”又嘱赵云曰:“朕 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 朕言。”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先主又谓众官曰:“卿等众官,朕不 能一一分嘱,愿皆自爱。”言毕,驾崩,寿六十三岁。

有人据此便认为,刘备不信任诸葛亮,让赵云这个最信任的武将牵制诸葛亮。

古语说的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刘备作为蜀国之主,不管他心里怎么想,也不可能把宝全压在诸葛亮一个人身上。这是人之常情,说不上信任不信任。诸葛亮再有才华,一个人不可能托起一片天。

赵云身经百战,智勇双全,又是多年跟随左右的大将,刘备当然会另外嘱托一番。这本来就不算什么。当初的很多皇帝临死时都是这么干的,嘱托的也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几个人,有一个词叫:顾命大臣。比如后来的咸丰之顾命八大臣,就是如此。

然而,正史中,刘备托孤,根本就没有赵云什么事。因此,所谓的刘备托孤给赵云,纯属不可能的事。至于说还留了一封遗书,即使是小说《三国演义》里也没有这样的事。这自然就更成为无稽之谈了。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之所以有刘备给赵云最后嘱咐之说,本来就是替古人担忧,故意虚构了这么一个情节,说刘备怕诸葛亮谋反,暗中吩咐赵云一番,让赵云来牵制一下诸葛亮。其实,诸葛亮是什么人,刘备是最清楚的了。更何况,假如诸葛亮真想谋反,赵云一个武将再怎么智勇双全,也是无济于事。

退一万步讲,假如刘备不放心诸葛亮,又何必托孤?而且在《三国志》里,蜀国只有前将军关羽、后将军黄忠、左将军张飞、右将军马超。根本就没有赵云的封号和爵位,所谓五虎上将之说,也是虚构。也就是说,赵云在刘备活着的时候,也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临死的时候,刘备突然想起了赵云,也不能说一点可能性没有。但是如果真是这样,《三国志》里一定会有专门的描述。可见,刘备临死时,见赵云的可能性很小。

综上所述,笔者觉得“刘备将儿子和江山都托付给诸葛亮,为何将最后一道遗书留给赵云?这样的问题,根本就不存在。不知头条小编究竟是从哪里倒腾出来这样的问题的?

头条小编,请你回答。

展开全部

刘备将儿子和江山都托付给诸葛亮,为何将最后一道遗书留给赵云?

谢谢邀请!刘备把儿子和江山都托付给诸葛亮了,为什么把最后一道遗诏交给赵云?这里面恐怕有三个原因。一是要求赵云把他的儿子保护好,表达对赵云的器重。刘备在对诸葛亮托孤之后,又告诉赵云说,你我患难之交,一路走来,不想在此分别,希望你能帮我照顾我的儿子。赵云是有勇有谋的常胜将军,但不是刘备的结义弟兄,所以从始至终没有得到刘备的重用,可以说,一直是刘备的保镖。刘备的言下之意,你一直是我的贴身保镖,现在我快要死了,不需要保护我了,我还有儿子,你还要继续做我儿子的保镖,拜托了。二是要赵云牵制诸葛亮。既然把儿子和江山托付给诸葛亮了,那就应该没有什么事了,最后又托付赵云,诸葛亮还在面前,肯定尴尬,意思是要赵云心中要有数,说明刘备知道自己的儿子不才,对诸葛亮不是十二分放心的,当面告诉诸葛亮,赵云是有专门的职责、特权的!三是表达对没有重用赵云的歉意。刘备想让赵云明白虽然没有重用,但心里是器重你的,现在 深表歉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