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朝有名皇帝皆出于西汉,而东汉似乎总被忽视?
两汉四百余年,前半段共历12帝 ,享国210年,后世称西汉;后半段共历14帝,享国195年,后世称东汉。
现如今,很多人对西汉的皇帝耳熟能详,却对东汉的皇帝知之甚少,就好像汉朝的有名皇帝都集中在西汉一样,而东汉则被理所当然地忽视了。
其实,东汉也是有好皇帝的,之所以会出现被忽视的现象,我想主要是以下三大原因导致的。
一、西汉在前创业扩张,东汉在后续统守成“金牌效应”大家都懂,我们看奥运会,往往能够记住金牌是谁拿的,但是后边的排名,哪怕是银牌、铜牌记得也都不太清楚了。这是人的记忆习惯造成的,通常情况下,地位越靠前的,印象就会越深。
就拿各个朝代的皇帝举例子,一说汉朝都知道汉高祖刘邦,再往后论知道汉惠帝刘盈的就少了一些,吕后代政、二位少帝更迭的事就更别提了,只有小部分人了解。当然后面的文景二帝、汉武大帝知名度又高了起来,但我跟大家说这又是另一码事,后面再讲。
再说一个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很多人都知道,再往后论知道建文帝朱允炆、成祖朱棣的人就少了一些,再往后的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知道的人越来越少。
总之,地位越靠前的事物,越容易被人们记住。
西汉是开创大汉伟业的源头,有汉高祖、文景二帝、汉武帝、汉宣帝这些明君掌控把舵,西汉铸就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东汉在功绩成就上是有所衰退的,这点单从疆域面积上就能看出来。
汉武帝时期武功昌盛,拓土斥境、威服四海:
元朔二年(前127年),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置朔方郡、五原郡 ;
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出陇右击灭居于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 ,以其地设武威郡、酒泉郡 ,后又分出张掖郡、敦煌郡 ;
元鼎六年(前111年),攻灭南越国并进占海南岛,于该地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厓(yá)、儋(dān)耳,一共九郡 ;
又平定西南夷,设武都、牂(zāng)柯、越巂(xī)、沈黎、文山,一共五郡 ;
同年又平定东瓯(ōu )、闽越,将那里的百姓迁往江淮 ;
元封二年(前109年),吞并滇国,置益州郡 ,将西南边界推进至云南哀牢山和高黎贡山;
元封三年(前108年),灭卫氏朝鲜,设乐浪、临屯、玄菟(tú)、真番,一共四郡 ;
太初三年(前102年),光禄勋徐自为筑外长城之光禄塞和居延塞 ,将西汉北疆推进到戈壁沙漠一带,自此奠定了汉地的基本格局;
到了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又在乌垒城(今轮台县)置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了对西域的控制。 西汉极盛疆域东并朝鲜、南据交趾、西逾葱岭、北抵大漠,国土面积达609万平方公里 。
东汉虽然承续汉统,但相对西汉,国土不但没有再进一步反而有所收缩。
任东汉皇帝再优秀,成就上都不如前代的西汉皇帝,所以西汉皇帝的排位稳压东汉皇帝一头。
前面说过,因为“金牌效应”,人们更容易记住地位排在前面的事物,所以西汉皇帝在大众心中的印象优于东汉皇帝。
二、外戚宦官祸乱不堪,东汉皇帝逊色一筹前面说过东汉还是有好皇帝的,比如“光武中兴”的光武帝刘秀、“明章之治”的汉明帝和汉章帝、“永元之隆”的汉和帝。不过,这些东汉皇帝的功绩难以超过西汉的高祖、武帝等人,所以光辉多少是被遮掩了。
更大的麻烦是,从汉和帝之后,东汉就出了大问题——外戚和宦官崛起。
△东汉皇帝列表
这两大“毒瘤”使得东汉中后期的皇帝大多形同傀儡,朝政轮流把持于外戚或宦官之手,搞得朝堂乌烟瘴气、百姓民不聊生。因而,东汉前期的好皇帝被西汉的皇帝遮盖光辉,而中后期又净是各种“儿皇帝”、“傀儡皇帝”,所以看上去东汉皇帝的整体实力比西汉差一大截。
三、宣传力度有所侧重,大众印象自然不同现如今对于两汉的历史,很明显是西汉的宣传较多,比如汉高祖、汉武帝都是课本和影视剧中的常客,为大众所熟知。而东汉相关的宣传和影视剧就要少得多,近年我就看过一部袁弘主演的《秀丽江山之长歌行》(汉光武帝)。但这比之陈宝国的《汉武大帝》、黄晓明的《大汉天子》(汉武帝)、陈道明的《楚汉传奇》(汉高祖),影响力和传播度上都要差得多。
不光是课本和影视剧,民间的传说和戏曲依然是偏爱西汉的历史,比如《十面埋伏》、《霸王别姬》、《鸿门宴》,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故事作品。相比之下,东汉在这方面依然是弱势得多。
其实在历史上我们也会自然地偏向西汉,比如“西汉双星”卫青、霍去病横扫大漠,痛击匈奴,其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名传千古。然而,东汉的窦宪、耿秉也曾横扫匈奴,燕然山勒石记功而还,使得匈奴再无复起实力,北疆平定,功绩不比卫、霍差。但显然,知道窦宪、耿秉的人远不如知道卫、霍的人多,这就是宣传力度有侧重,大众的印象就会大为不同。
结语综上所述,其实东汉也有出名的皇帝,之所以东汉看起来被忽视,一是因为西汉时间早、成就早、地位高,遮挡了人们去看东汉的视线;二是因为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崛起,把持朝政、拿捏皇帝,使得东汉皇帝难有作为;三是因为现代社会对两汉的宣传侧重于西汉,导致大众更熟知西汉,因而显得东汉被忽视。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清山雅舍热衷研读历史文化,分享生活感悟,期待朋友们的留言关注。创作不易,欢迎点赞分享,在此感谢。
为什么汉朝有名皇帝皆出于西汉,而东汉似乎总被忽视?
习惯把西汉和东汉合在一起说两汉,两汉共计四百余国祚,其中西汉国祚210年,东汉国祚195年,其实西汉与东汉的国号都是汉,前面的”西“与”东“那是后人为了区分方便而加上去的,在史书上叫”汉“与”后汉“,此外还有一种感觉,总感觉两汉的明君都是出自西汉,东汉总是默默无闻一样。
先说说西汉有哪些明君?
第一个就是开国皇帝刘邦,从一介亭长斩白蛇起义,仅仅用了7年时间,是白手起家的所有皇帝中,成就帝业最短的开国之君,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是贵族的皇帝,刘邦当然是明君,最大的贡献就是开创了帝业,建立了大汉帝国。
刘邦之后的皇帝是汉惠帝刘盈,在位仅7年,而且在位期间所有政权基本是由吕后执政,所以汉惠帝刘盈只能算一个傀儡皇帝,算不上明君。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
刘盈之后的皇帝就是汉文帝刘恒,吕后去世后,吕氏家族被灭,功臣和皇族拥立刘桓为帝,刘恒成为皇帝后,继承了前朝的无为而治与黄老学说,任内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并且汉文帝与他的儿子汉景帝共同创造了西汉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所以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个皇帝都是明君。
汉景帝之后就是汉武帝,汉武帝是西汉历史上成就最高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除秦始皇之外成就最高的皇帝,他击败了祸害中原几百年的匈奴,打通了西域,开创了丝绸之路,他大规模开疆拓土,在朝鲜半岛设置了汉四郡,收复了南越国和夜郎国,使汉民族的声望到达了顶点,我们被称为汉族,一大半的原就是汉武帝,同时他在位期间开创了一个盛世:汉武盛世。所以汉武帝也是明君。
汉武帝之后的皇帝就是汉昭帝,汉昭帝是汉武帝最小的儿子,8岁即位,由霍光辅佐,14岁的时候,汉昭帝就识破了上官桀、桑弘羊等人陷害霍光的阴谋,随后支持霍光平定了上官桀、桑弘羊等人的叛乱,稳定了西汉的政治,同时在汉昭帝在位的13年中,西汉经汉武帝一朝大规模用兵引起的衰弱开始修复,尽管汉昭帝21岁如此年轻就去世了,但他仍然不失为一位明君。
汉武帝刘彻
汉昭帝之后就是汉宣帝,两位皇帝联合起来创造了西汉最后一个盛世:昭宣中兴。尽管这个盛世被称为中兴,但是汉宣帝时期是西汉历史上国力的顶峰,汉宣帝在位期间沉着冷静处理了霍光后人的叛乱,还彻底地解决了匈奴的祸害,国内又是一片盛世的情况,所以他是西汉最后一位明君。
汉宣帝之后的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逐渐开始步入平庸与无能,直到被王莽夺了江山,所以他都不是明君,综合起来,西汉12位皇帝中,一共有6位明君,分别是汉高帝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刘病已,明君的比例占到50%,此外,西汉还有三个盛世,分别是: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
汉宣帝刘病已
再说说东汉有哪些明君?
首先当然是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了,刘秀作为东汉的开国皇帝,以刘邦后世子孙的身份参加反对王莽的起义军,用了14年时间统一了整个天下,刘秀的能力是不用怀疑的,无论是用人,还是打仗,或者是治国,刘秀都是顶级的,昆阳之战,刘秀以万余人的兵力打败了王莽的42万新朝主力军,这一仗相当于秦朝在巨鹿之战后的失败一样,基本上就等着灭亡,而且刘秀还创造了东汉的第一个盛世:光武中兴。所以刘秀是东汉的第一位明君。
刘秀之后的皇帝是汉明帝刘庄,刘庄在位期间,吏治严明,政治清明,并派出命固、耿忠攻打北匈奴,派出班超征服西域并重开西域都护府,并且在洛阳修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庙宇白马寺,所以汉明帝刘庄是一位明君。
汉明帝之后是汉章帝刘炟,汉章帝刚刚即位时,就派出军队求援远在西域疏勒城坚守的耿恭,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十三壮士归玉门的故事,汉章帝在位期间提倡儒家,减轻刑罚,废除酷刑,维护丝路,与他的父亲汉明帝共同创造了东汉历史上的第二盛世:明章之治。所以汉章帝也是一位明君。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
汉章帝之后是汉和帝刘肇,汉和帝时期是东汉国力的顶峰,汉和帝在位期间,大将军窦宪率军攻打匈奴,创造了燕然勒功的战绩,彻底解决了北匈奴为祸,从此中原再无匈奴之祸,同时,汉和帝联合宦官铲除了为患朝廷的窦氏外戚一族,加强了皇权,在位期间,汉和帝非常勤政,常常批改奏章到深夜,并多次下诏招贤,体恤百姓,并创造了东汉最后一个盛世:永元之隆。所以汉和帝也算明君,并且是东汉历史上最后一个明君。
汉和帝之后的汉殇帝刘隆在位8个月就去世了,汉安帝刘祜在位期间,东汉开始衰弱,一是太后宦外戚当权,二是宦官当道,同时西域和羌人不断叛乱,汉安帝没有能力控制住局势,虽然在位19年,也不过是吃喝玩乐,最后死在巡游的路上,所以也不是明君。
汉顺帝刘保在位期间基本上是太后与宦官专权,汉冲帝刘炳、汉质帝刘缵只是小皇帝,其中汉质帝还被梁冀毒死,后来的汉桓帝刘志与汉灵帝刘宏也是一代昏君,党锢之祸和卖官鬻爵事就发生这两位皇帝身上,而且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叹息痛恨的就是汉桓帝与汉灵帝,再之后的就是汉献帝刘协,一生都是傀儡皇帝,更不用说明君了,所以说汉和帝之后的所有东汉皇帝,再也没有明君了。
汉章帝刘炟
综合起来,东汉历史上12皇帝中,只有4位明君,分别是: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汉和帝刘肇,明君所占的比率是33.3%,此外东汉也有三个盛世,分别是:光武中兴、明章之治、永元之隆。
其实西汉与东汉比起来,明君的数量也只是稍微占了一点优势而已,并没有绝对优势,但在历史上,西汉比东汉要出名得多,这固然有汉武帝的大规模开疆拓土,使华夏族的威名流传西域,同时也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导致东汉皇帝大多默默无闻,这个原因就是东汉皇帝的寿命太短了。
你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东汉皇帝的寿命明显低于西汉,而且东汉有很多的小皇帝,小皇帝不能处理政事,所以朝政要不就是外戚处理,要不就是宦官处理,所以东汉历史形成了外戚与宦官轮流执政的特别现象,政治就一直不稳定,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
东汉小皇帝
西汉皇帝中,刘邦活了62岁,刘盈活了24岁,刘恒活了46岁,刘启活了48岁,刘彻活了71岁,刘弗陵活了21岁,刘病已活了43岁,汉元帝刘奭活了43岁,汉成帝刘骜活了46岁,汉哀帝刘欣活了26岁,汉平帝刘衎活了14岁,但是非正常死亡,被王莽毒死的,平均年龄是37岁。
东汉皇帝中,刘秀活了64岁,刘庄活了48岁,刘炟活了31岁,刘肇活了27岁,刘隆活了2岁,刘祜活了32岁,刘保活了30岁,刘炳活了3岁,刘缵活了9岁,刘志活了36岁,刘宏活了33岁,刘协活了54岁,平均年龄是30岁,而且即位的皇帝中,超过一半都是小皇帝,不能理政,除了前三位皇帝即使成年,后面的皇帝刚即位时都没有成年。
皇帝是一国之君,没有成年就即位,就导致政权落下外人之手,这个外人不是太后,就是外戚,要不然就是宦官,然后就引发政治斗争和权利斗争,导致朝政不稳定,然后皇帝又死的早,即位的又是小皇帝,所以东汉一直在重复这个故事,这样的情况皇帝如何治国?所以就导致了东汉皇帝明君少,并且默默无闻,大多数时候是太后、外戚与宦官执政。
为什么汉朝有名皇帝皆出于西汉,而东汉似乎总被忽视?
这种奇怪的现象其实不止是“东西汉”,还有后来的“南北宋”也是一样的,明明南宋发生的战争要比北宋多得多,但是后世人对宋朝的大部分关注,也只是北宋的皇帝,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象,还是跟历史的传播环境有关。
将东西汉皇帝拿来做对比,似乎西汉皇帝更有建树一些,比如西汉前几代皇帝,几乎都是可圈可点的,从汉高祖到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这都是有着清晰功绩的皇帝。
那么问题来了,东汉皇帝就没有作为,不该有名气吗?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
东汉的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他本身的武功功绩就不比他的老祖宗汉高祖低,因为刘秀乃是一个军事奇才,虽然达不到韩信那种军事天才层次,但刘秀真的是奇才,而刘秀因为家道中落,光有一个汉朝宗室的身份,也没有太多的光环了,比起刘邦的出身,刘秀只能说是好那么一点。
但也是这样的刘秀,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乱世中、在权斗中找到自己的班底和地位,最后一一横扫对手,再次统一中原,比起刘邦更要好的是,刘秀还打压了匈奴,跟西汉开局被匈奴压着打,那是截然不同的局面。
从这个角度来看,刘秀他并不差,而且是非常棒,所以刘秀也是东汉知名度最高的皇帝。
在刘秀之后,东汉也有一个类似于西汉“文景之治”的盛世,叫做“明章之治”。
我们知道,文景之治,就是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个皇帝缔造的盛世,而明章之治,也同样是东汉的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和东汉第三位皇帝汉章帝缔造的盛世,所以拼盛世,东汉也有,甚至因为生产力的进步,东汉的明章之治更加地“盛世”,所以怎么能说汉明帝和汉章帝这对父子组合,比不过他们的老祖宗汉文帝和汉景帝呢?
注:刘秀还属于汉景帝的血脉,所以东汉王朝乃是汉景帝一脉传承的。
因此客观地讲,东汉打开局面的几代皇帝,和西汉打开局面的皇帝,他们的功绩是相差不多的。
那么东汉皇帝名气不如西汉皇帝的最大因素是什么呢?
理应是后世人对两汉历史先后传承的态度有着不同的理解!
东汉传自西汉,西汉才被认为是大汉历史的“初版本”。对待一个朝代、一段历史的态度,很直接反映了一个人对历史的信仰,如果对一段历史秉承着“学习”的态度,那么这段历史就是重要的启蒙历史,但一旦对某一段历史抱着“审视”的态度,那么这段历史,就会成为和其他历史比较的参照物。
参照物的命运就是,即便其本身再好,也只能是被人用来对照的存在,并没有被人欣赏的意义。
对于轻视东汉,重视西汉的文人来说,东汉就是“参照物”,西汉才是重要的历史。
西汉的开局是极具魅力的,开国皇帝刘邦乃是“布衣”之身、一路败霸王,征服诸侯,最终铲除异姓王的隐患,因为汉朝乃是第二个封建王朝,但王朝的实际寿命要比秦朝长得多,所以西汉一直是后来所有朝代的“模版”。
比如光是刘邦的皇帝岁月,他就制造了很多政治经典:
确立了“同姓封王,异姓功臣封侯”的白马之盟。
开创了和北方游牧民族另一种和平相处方式:和亲和贸易。
以同姓宗族坐镇天下封国,拱卫中央。
所以汉高祖的很多举措,在后世一些朝代都是看得到的,比如“同姓才封王”,几乎每个朝代都是这样,还有和亲,这也是后来上千年,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相处”的一种常态化方式,而朱元璋后来分封诸子坐镇天下,正是效仿刘邦晚年取缔诸侯王,让诸子分别坐镇封国的举措。
不管后世人有什么程度的创新,刘邦始终是“鼻祖”,后世还有人会批判刘邦这些行为的“局限性”,可事实上,这些批判都是“马后炮”,跟站在刘邦的肩膀批评刘邦没有两样,实属不客观的评价。
继刘邦之后,便是封建时代以来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的出现是可圈可点的,因为文景之治的核心是道家的“无为而治”,跟以前秦朝严苛的法截然不同,文景之治印证了另一种思想的可能性,而在文景之治后,是汉朝的第一位“武功大帝”汉武帝,汉武帝一改汉匈之间的形势,多次北伐匈奴,将匈奴打得从此衰退,成就“汉武大帝”的名号。
从汉高祖到汉武帝,这其中经历了“道家—儒家”的政治核心变化,也体现了“中央皇权”慢慢成长的步伐,汉武帝时期的“内朝”、“绣衣使者”,是后来明朝“内阁”、“锦衣卫”的原型,这已经说明了皇权的高度集中的变化了。
在汉武帝之后,乃是汉昭帝即位,汉昭帝在位时期,他和霍光所做的所有事情的核心就是“休养生息”,因为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将国家打得空虚,所以这又是一个恢复元气的时期,而汉昭帝之后的汉宣帝,也做的是同样的事情,因此他们开辟了“昭宣中兴”。
到了汉宣帝为止,这已经是西汉的最高光时刻了。
文景之治、汉武中兴、昭宣中兴这三个时代,其实体现了一个王朝“蓄力—发力”的循环规律,这种规律乃是帝王最爱的,每一个帝王所注重的最终事情,除了国家的发展,就是领土的扩张,而这三个时代的循环交替,正体现了帝王实现这种雄心壮志的途径。
从这个角度来看,说西汉乃是后世王朝的“师长”,这并不为过。
也同样因为西汉的“惊艳”,让后世文人读史的时候首先将西汉的高光时刻印刻进心里了,虽然东汉也有汉光武帝、明章之治,但问题是,东汉的盛世,并没有脱离出原来的“循环规律”,也就是没有客观事实上的创新,在读书人看来,东汉也还只是简单的重复。
把东汉当作“参照物”,只能印证西汉留下的“规律”是真的好用的,就算是东汉人自己都不可能否认他们也是沿用老祖宗的智慧,在这种尊卑的意识和传承的关系下,东汉皇帝比西汉皇帝“低”一头那是正常的。
东汉被外戚、宦官乱政的时间太长,提及也只是一种屈辱。西汉有过外戚乱政,从最早的吕后一直到太后王政君背后的王氏家族,他们都对西汉的朝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吕后是差点让吕家改朝换代了,而王家则是真的把西汉改朝换代了,王政君的侄子王莽“改汉为新”,西汉到这个时候就已经灭亡了。
所以新朝也很少被人提及,因为后世人觉得那是一个伟大的王朝的“耻辱”。
但比起西汉,东汉除了外戚干政还多一种更恶劣的因素,那就是“宦官”干政。
外戚干政问题之所以会出现,根源在于西汉的皇帝的寿命非常不稳定,比如汉和帝,他的父亲汉章帝在他九岁的时候就驾崩了,这就注定了他当皇帝之后,必须要有母亲来摄政,因此便延续了西汉的“外戚干政”。
那么要解决外戚干政,本质上就需要用另一种力量来对抗外戚力量,于是汉和帝选择了宦官郑众,而郑众后来确实是扳倒了外戚窦家,成为了汉和帝的顶级心腹、可以左右朝政的大宦官。
本来汉和帝在位时间再长一点,仿佛汉武帝一般,那么他就能矫正宦官也做大的问题,未免不能让皇权再度集中,但谁知道汉和帝二十七岁就驾崩了,他的儿子刘隆比他当年更惨,才出生不久,尚且在襁褓之中都要上来当皇帝,后来刘隆也早夭了,成为了“婴儿皇帝”。
在此之后,后来即位的汉安帝、汉顺帝、汉冲帝、汉质帝、汉桓帝不是处在外戚干政的局面下,就是处在宦官干政的局面下,当皇帝十分憋屈,都要看着这两方的脸色,而用其中一方制衡另一方,这也是他们能想出的最好办法,但同样的,用宦官打击外戚,宦官就会做大,根本避免不了皇帝被架空的悲剧。
比如汉桓帝时期,为了扳倒毒死汉质帝的“跋扈将军”梁冀,汉桓帝便借助了宦官的力量,后来梁冀被几个宦官逮着机会堵在了府邸,被宦官整得走投无路的梁冀只能自杀,不可一世的梁冀被人除掉,这件事情可谓是朝堂的大地震,而朝堂对梁冀的敬畏,也转到了这几个宦官身上来。
除掉梁冀的五个主要宦官被汉桓帝封为“侯”,因此史称“五侯”,要知道,以前封侯那都是一件十分难的事情,更别说现在竟然沦落到给宦官封侯了,这其中体现的局势变化不言而喻。
最重要的是,这“五侯”他们也不是什么好人,其中两个为人残暴,比起梁冀来,除了对皇帝没有什么生命威胁,对于朝政和百姓来说那危害性也还是一样的,所以这就是东汉皇帝的憋屈,不是向这个低头,就是向那个低头。
而东汉经过这么几代没有“作为”皇帝的折腾,在后人读历史的时候,存在感就已经很低了,比如那个婴儿皇帝刘隆,他因为根本就没有做什么事情,史书对他的记载也只能是“寥寥几笔”,也因为没有可圈可点的事情,所以存在感就低。
所以说,东汉中后期是一个外戚和太监都比皇帝出名的时代,这句话还真的不是开玩笑的,颇有几分意味。
在汉桓帝之后,便是汉灵帝和汉献帝,特别是汉献帝,他的存在代表了东汉的“屈辱史”,著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中的那个天子就是他,到了汉献帝的时代,那就不是什么外戚和宦官干政的问题了,乃是正儿八经的“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比起秦朝末年、新朝末年不遑多让。
东汉和南宋的共同命运:后世教育对其的“避让”消磨了存在感。根据传统教育中的“历史脉络”,那么一般都是“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其中“魏晋南北朝”还有唐宋之交的“五代十国”甚至只是略微提及罢了,繁复的历史竟然只是寥寥千字便概括了,因此造成了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历史在很多人心中,都只是有一个概念,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很少有人说得清的。
这是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在历史教育中的命运,而东汉以及南宋,也同样是如此。
若是从科班的历史角度来说,那么不管是多么冷门的朝代,其中具体的发展都是要知晓的,这也是那些“研读二十四史”的学者的最大特点,在他们眼中看来,没有不知道的皇帝和朝代,只有表现得好和表现得差的区别。
可惜并非每个人都是科班历史出身的,在基础教育的背景下,对大概的历史有一定的概念认知已经是很难得了。
而“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这种历史脉络,就是学者“梳理”出来的,之所以注重西汉和北宋,那就是因为他们的“史观”更加注重有发展意义的历史,并非是“挣扎意义”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东汉和南宋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在挣扎之中),毕竟这两个朝代的历史,读起来太过消极了。
所以说,东汉和南宋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而且该是多长的时间,那么就是多长的时间,至于这些时间中的大部分发生过的历史没有被后人知晓,加上这些历史中的皇帝也被忽视了,那就是文化传承的选择性避让造成的,当这些历史被主流教育“避让”,那么存在感就会越来越弱。
也因为这些历史的“受众”太少了,所以会产生一种艺术作品上的马太效应,比如西汉和北宋就有大量的书籍和影视作品对这些历史再次进行宣传和解读,这让本来就对他们有印象的受众印象很深,而东汉和南宋则是因为受众过小,文艺创作者就算知晓这些历史,也会避开这些历史,这就导致本来就少人懂的历史更少人懂。
但不管怎么说,历史是不会陨落的,因为文化的多变性,未来东汉这种朝代未必不会被重点提起,这些历史所被人“罕知”和“周知”,都是基于时代的发展,后人记得他们与否,他们也都逝去了。
只剩下一段故事,被人翻阅,又或是尘封。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为什么汉朝有名皇帝皆出于西汉,而东汉似乎总被忽视?
主要有三点:一是普遍寿命短,从而周而复始,导致外戚宦官专权;二是权力受限、历史功绩不高;三是传奇性较差,编剧本都没几个人愿意看,知晓度不高。
在一般人印象中,只记得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再就是通过《三国演义》,知道有个汉献帝。而西汉的皇帝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是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及汉景帝,再就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其他皇帝相对来讲,存在感也不是太高。
东汉的皇帝之所以更被忽视。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寿命大多都不长。往往是一个皇帝刚刚成年亲政不久,刚刚走上一点正轨,就英年早逝。
然后,太后就扶持一个小皇帝上来,接下来就是太后听政,外戚专权。
等小皇帝稍微大一点,由于辨别是非能力差,宠幸身边的宦官,继而导致宦官作乱。宦官与外戚斗得一塌糊涂。
等到好不容易小皇帝长成人,刚刚有能力干点正事,又早早的驾崩了,然后又再扶持一个小皇帝。就这么周而复始,陷入恶性循环。
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活得比较长,活了62岁。接下来的汉明帝刘庄,48岁突然驾崩。
再往后就开始进入“短命模式”。东汉的第三位皇帝汉章帝刘炟身体健康,活得好好的,32 岁时却突然猝死。
后来的汉和帝刘肇活了 27 岁,汉殇帝 8 个月,汉冲帝 3 岁。……。东汉皇帝的平均寿命只有 26岁多:
而西汉皇帝四十岁之前驾崩的,只有刘弗陵和刘欣得病早亡,或者有少数几个因政治因素早亡,大部分寿命相对要长一点。
东汉的皇帝短命,固然与他们的遗传因素有关,主要还是因为纵欲。幼帝没有能力把持朝政,导致外戚、宦官专权。等到稍微长大一点想亲政,又必然侵犯到宦官、外戚的利益,这些外戚、宦官想方设法抓权。皇帝没事干就拼命喝酒,酒喝多了又开始饱暖思淫欲。最荒唐的是汉灵帝,他居然命令宫女们穿开裆裤,便于他随时纵欲。
等到这些皇帝成人之后,刚有了一点治国理政的能力,又因酒色过度而驾崩。
二,历史功绩不大,权力受到限制。一是从历史功绩上来看,西汉从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建立了大一统的汉朝。文帝、景帝休养生息,创建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期间还平定了七国之乱。
到了汉武帝即位后,对内,削减诸侯权力,强化皇权;对外,派大将军卫青、霍去病等出击匈奴,又收服了西南夷,派张骞出使西域,强化与西域的联系,建立了一个非常强大的帝国。
这几个皇帝,在历史上都是赫赫有名,有其历史功绩。
相比较这些西汉的皇帝,东汉的皇帝除了光武帝刘秀,其他皇帝在历史长河中确实比较缺乏存在感,大多数不干正事。
二是从皇帝的权威上来看,西汉的大多数皇帝能够牢牢掌握朝政。而汉和帝之后,东汉的皇权旁落,反而是东汉的那些外戚和宦官,你方唱罢我登台,只看到他们在表演。
我们看东汉的历史,基本上就是外戚和宦官互相之间斗得死去活来,互相杀伐。反而没有皇帝多少事情。年少的皇帝只知道玩耍,纵欲,并且早早就谢幕人生。
三是从经济上看,西汉时期,实施“推恩令”削弱诸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实行盐铁专营、专卖;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前119年,汉武帝将冶铁、煮盐业改为国家垄断经营,设立盐铁专卖衙门:
使孔仅、东郭咸阳乘传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
西汉的皇帝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而刘秀自东汉开国以来,盐铁专营和铸币权已落入豪强世家之手,皇帝失去了专营权。
三,缺乏传奇性,描写东汉皇帝的艺术作品很少。西汉从楚汉相争,到文景之治,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再到汉武帝征伐匈奴,出现了卫青,霍去病,李广这样的名将,至今仍然令人神往。历史上也有许多古诗词、演义、评书对此进行过大量的艺术描写。
西汉皇室的后宫,传奇色彩也很强。汉文帝的母亲薄姬,原来是魏豹的女人,被俘虏后,充实入刘邦的后宫;汉景帝的母亲窦漪房,一生也充满传奇色彩;汉武帝的母亲王娡,先是嫁给金王孙,离婚后入宫,很快得到宠幸。这些题材,妥妥的都是宫斗剧的剧本。再比如王昭君,王政君,在历史上都很有名,仅一个昭君出塞,就产生了很多艺术作品。这也带动了与他们相关的皇帝在历史上存在感增强。
相比较而言,东汉的这些皇帝,缺乏传奇性,就算把他们的故事编个剧本,写个演义,也不太容易吸引观众的眼球。
大家好,我是“今古讲堂”,感谢阅读,欢迎您【关注】,评论,点赞,转发。谢谢!
为什么汉朝有名皇帝皆出于西汉,而东汉似乎总被忽视?
诚如提问者所言,两汉的皇帝们确实是西汉的皇帝比较出名,无论是汉高祖刘邦,还是文帝、景帝、武帝,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赫赫之名。反观东汉的皇帝,除了开国皇帝刘秀之外,再出名的就是末代皇帝汉献帝了。不是东汉的皇帝受到忽视,而是东汉的皇帝们确实也太拿不出手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请听笔者分析。
汉高祖刘邦为什么会出名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而且出身低微,品行不佳,留给世人的话柄也最多。但刘邦毕竟是开创了四百年大汉基业的伟大人物,汉人之所以自称为汉族也是来源于此。
任何一次开国,随着一批人或者一个阶级的改头换面,另一个阶级则随之轰然倒地。在这个过程中,刀光剑影、尔虞我诈、纵横捭阖充斥其中,本来就是最吸引人的,史书的记载也自然就有意思的多。笔者认为 ,刘邦之所以出名,除了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之外,他身上的故事被大家津津乐道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汉文帝为什么会出名汉文帝本是刘邦最不起眼的一个儿子,其母薄姬也是刘邦最不受宠的一个妃子,其一生也仅受过刘邦的一次宠幸。所以说,汉文帝刘恒能够当上皇帝,确实是个异数,也是汉初后族、功臣们互相角力的一个产物。
笔者认为,汉文帝之所以出名来源于两点,一是以最边缘化的诸侯王登上皇帝宝座,本身就自带话题和流量;二是即位后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最符合当时历史条件下国家的发展需要和人民的普遍期望,因此获得了极大的名声。
汉高祖刘邦像 图片来自网络
汉景帝为什么会出名作为汉文帝的儿子,汉景帝即位后,并没有改变乃父休养生息的政策,所以才造就了汉朝的“文景之治”。在这一点上,汉景帝是有功劳的。
汉景帝出名的另一个地方就是“刻薄寡恩”,这一点,在提出削藩之策的晁错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汉景帝不是不知道即使杀了晁错也无法制止七国之乱,他要的是通过晁错的死给他争取一点备战的时间。因为汉景帝知道,虽然表面上是七国之乱,但是在七国内部远未达成共识,如齐国等就是被裹挟进去的。如果能够通过晁错的死换来那些摇摆的诸侯国退出作乱或者暂时不反叛,那自己就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整军备战,一举荡平七国之乱。
可事与愿违!
汉景帝也由此落下了刻薄寡恩的骂名。另外,在对待平定七国之乱的大功臣周亚夫的问题上,汉景帝同样是刻薄寡恩,就因为周亚夫因为一次对没有给他准备餐具表示了不满,就给周亚夫定性为“此怏怏者非少主之臣也”,然后就给周亚夫定上了个反叛的罪名,其理由牵强的可笑,据《史记》记载:
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无论是“文景之治”也好,“七国之乱”也罢,都是影响到汉朝走向的大事件,汉景帝在这两个问题上处理的一好一差,也给了很多后人发挥的空间,这也是汉景帝会出名的原因之一。
汉景帝像 图片来自网络
汉武帝为什么会出名汉武帝的出名理由太多了,在他的领导下,汉朝在真正意义上走向了世界。汉武帝的功绩太多了,笔者就举几例。
其一、击败匈奴,彻底解决了为患秦汉几百年的外患。
其二、派张骞出使西域,把汉朝正面的展现给了世界。
其三、开疆扩土,我国版图的大致规模就是在汉武帝时期正式形成的。
其四、颁布推恩令,彻底解决了汉朝的隐患,使汉朝能够集中力量一致对外。
可惜,汉武帝的政策确实有好大喜功的一面,在赫赫武功背后,是无数人民的血泪。好在汉武帝及时悬崖勒马,颁布《轮台诏》进行自我批评。
汉武帝最大的错误是受人蒙蔽,造成了“巫蛊之祸”,逼死了太子,这也直接影响到了汉武帝死后,由幼子继位的不利局面。西汉盛极而衰的隐患就是来源于此。
汉武帝像 图片来自网络
汉光武帝刘秀为什么出名汉光武帝刘秀与汉高祖刘邦一样,都是开国皇帝。凡是开国皇帝,故事总是最多的,刘秀也不例外。
刘秀能够在短短几年内削平海内群雄,其实是靠这三点:
其一、士大夫们的支持。王莽篡位之后,一改行之有效的汉朝政策,这就极大损害了过去依靠汉朝的士大夫们的利益。而刘秀本是就是士大夫们的一员,深知这些人的利益所在,因此才能够把这批人拉拢过来为己所用。
其二、普通民众的支持
在反莽的农民起义中,绝大多数都是打着刘姓的旗号,即使起兵之时没有刘姓宗室在内,要他们也会寻找一人来立为皇帝,这个现象很奇怪。
其实,这也不奇怪,因为就像史书中评价的那样,汉朝自开国以来,毫无失德之处,也就是说,汉朝基本上没有迫害普通民众和士大夫们。虽然在汉武帝时期为了征讨匈奴和攻打西域,造成了国家财力枯竭,人民损失很大,但那是国战,作为国民有义务为国效力。而且,即使汉武帝时期,汉朝也没有大范围征调普通民众参军或者实边,而都是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内地人主动要求实边。而且在军队的征集上,很多人都是社会上的游侠或者无赖,如李陵所率领的就是5000江淮剑客。因此,汉朝士大夫们和普通的民众对汉朝始终抱有好感,因此才会出现即使自己造反也要拉一位刘姓宗室做皇帝这么一种奇怪的现象。
其三、刘秀本身就有很强的军事能力
在封建社会的开国帝王中,具有军事能力的不少,笔者认为,最强者有二人,一是刘秀;二是朱元璋。李世民也很强,可惜不是开国帝王。
这种能力好像是天生的。笔者这么说,并不是说这二人有很强的冲锋陷阵的能力,而是他们对战局的把控程度。就以吴汉攻打成都公孙述一战为例,在刘秀得知吴汉和刘尚隔河分兵且相距二十余里的时候,马上判定,如果吴汉不马上调整部署必败。
事后果如刘秀所言,吴汉在公孙述的攻击下,几乎战败。要不是吴汉连夜潜行与刘尚合兵,则灭蜀大计去矣。
笔者认为,汉光武帝刘秀之所以出名,一是其开国皇帝的身份,二是民众普遍的支持,三是自身具有卓越的军事能力。
至于东汉其他皇帝,要么年幼登基,要么昏庸不堪,能够拿得出手的却是不多,因此也就在历史上没有什么名声。
最后,就得说说汉献帝了。
汉光武帝刘秀像 图片来自网络
汉献帝为什么出名笔者常常在想,如果汉献帝遇到了一个不是曹操那样的奸雄,东汉或许就会在这个时期中兴。因为,汉献帝并不是如《三国演义》描述的那样无能,而是一位具有大智慧的君主。可惜的是,他遇到了曹操。
就像世人常说的那样,一个王朝往往两个皇帝最出名,一个是开国皇帝,另一个是亡国皇帝,可汉献帝却不尽然。
自“董卓之乱”时,汉献帝就表露出不同于常人的见识和胆识,不然,董卓也不会废掉汉少帝刘辩改立汉献帝刘协。可一个9岁的孩子,先后遇见了董卓、曹操这两个权臣加奸雄,实在是没有办法摆脱恶人。
汉末的群雄们为了各自的利益纷纷割据,在需要的时候上表进贡,在不需要的时候弃皇帝如敝屣,那些本应与汉朝休戚相关的文臣们因为在汉献帝身上得不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也纷纷作鸟兽散,要么投靠了曹操,要么投靠了各路诸侯,汉献帝虽然顶着一顶皇帝的帽子,但实质上就是个傀儡,即使他再聪明睿智,可是根本没有发挥的舞台,能够保住善终就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笔者认为,汉献帝是可惜了。汉朝虽亡,但责任不在汉献帝,而是肇始于桓灵二帝。汉献帝悲哀之处在于生在了末世,只得背上了亡国之君的丑名。
唉,末世的皇帝难当啊!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其实不是东汉的皇帝受到忽视,而是东汉的皇帝们确实也太拿不出手了!
汉献帝剧照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汉朝有名皇帝皆出于西汉,而东汉似乎总被忽视?
确实是这样的。西汉皇帝的阵容可谓星光熠熠:汉高祖刘邦、文景二帝、汉武帝刘彻、汉宣帝刘病已......而说到东汉,相信大部分人只会知道两位:开国的汉光武帝、亡国的汉献帝。
实际上,不只是东汉,绝大多数王朝的皇帝群,名头都远远比不上西汉。原因很简单:中国古代整个封建史,方方面面基本跳不出西汉定的调子;西汉皇帝,就是给后面几百位同行开荒的。
起初的西汉,是“摸着秦朝过河”。
秦始皇灭六国,推行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探索适应大一统王朝的全新政权运营模式,大开大合的格局、开天辟地的气象,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但随后它的迅速二世而亡告诉世人一个道理——想要彻底消亡一个旧格局、建立一个新体系,决不可能能“一口吃个胖子”,很多课题的解决绝非一朝一夕:
彻底废分封、代之以纯粹的郡县制,这些职业官员足以拱卫皇权吗?
思想领域信奉“以吏为师”,看似公正的法家思想能够支撑一个全新的王朝?
王朝的的文治武功、百姓的休养生息,两者如何协调统一?
面对种种难题,出自旧贵族体系秦朝皇室应对的简单粗暴:大刀阔斧、严刑峻法,继续沿用过去的高强度手段强行“塑造”天下,结果留下了“暴秦”的恶名、黯然崩溃。
第一个以激进态度探路的先行者失败了,秦朝的统治者说到底还是贵族,他们过度迷信法家体系,从俯视的姿态去治理国家,结果被平民抛弃;
而西汉开国群体则恰巧是平民群体,他们在起步阶段的视角基本上是“平视”状态,所以对于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的平民的需求洞若观火。于是,相对于秦朝,西汉的风格为之一变。从历任帝王(或执政者)的执政运行轨迹来看,他们管理明显呈现出从粗放到精细、由无为到有为、由静至动的态势,咱们挨个看。
在治国层面,汉高祖刘邦留下了一大政治遗产:敲定了西汉的权力分配框架——设立封国,由宗室藩王治理山东;与功臣集团达成“白马之盟”,划定利益界限,并且一口气指定了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几任执政核心。由此一来,就达成了军功集团与刘氏宗室共治天下,相互制衡、相互扶持,实现政权稳定。
对于紧随其后的吕后,人们常盯着她残害戚夫人、分封诸吕等倒行逆施,却往往忽视了她主政期间逐渐祛除秦朝苛法(如挟书律)、推行宽仁治国的功绩。史书对吕后的执政成绩向来不吝溢美之词:“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吕后的成功,是无为而治治国理念付诸实践的成果。上面说过,初期的汉朝是平民政府,而恭俭无为、与民休息,则是当时社会的集体诉求。不过,咱们不要把“无为而治”理解成啥都不干,它实际上是因循守旧,汉随秦制,它的一切制度都源自秦朝,比如萧何修订律令时,“”夷三族、挟书律”等都被沿用,直到吕后、汉文帝时才逐渐废除。吕后时期与秦朝最大的区别,就是清净恭俭、体恤民力。
吕后死、周勃等人诛杀诸吕,汉朝迎来了一个节点。幸运的是,功臣集团迎接家庭背景普通、对民情深有领会的代王刘恒为帝。汉文帝在位期间的功绩主要有三:
以柔克刚,缓和了统治阶层的矛盾,适当削弱了功臣集团的权利;
对严苛的秦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废除了连坐、肉刑等残酷刑罚,缓解社会矛盾;
以身作则、厉行节俭,通过大幅度减免租税等手段有效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
汉文帝为汉朝奠定了双重基础:一是在治国理念层面,确立了仁德、王道的形态;二是在经济层面,奠定了汉朝生产力迅猛恢复、成长的基础。
而随后的汉景帝也不是泛泛之辈,除了沿用父亲的一系列政策外,他还进一步减轻刑罚,以武力镇压了吴、楚七国之乱,让逐渐成为朝廷心腹大患的藩国失去了对抗中央的实力。
文景之治是中国古代最长的生产力恢复期,它为后世的封建帝国如何度过草创期提供了一个完美样板。
在祖辈的基础上,随后的汉武帝在教育、学术、文化、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历法所有层面推行了深度改革,为后世演示了何谓“文治武功”:
思想层面,他吸取董仲舒《天人三策》、贾谊《政事疏》的主张,“据旧以鉴新”,实现了由黄老到儒学的政治主导思想转变;
他以教为先,兴太学、置《五经》博士,学校教育、社会教化相结合,实现移风易俗;将尊儒与官员选拔挂钩,健全察举制,首创了领先世界的文官制度;
他创设乐府、协音律,行“诗教”,广开献书之路,置写书之官,建立中国文献库和保存文化遗产的文化制度;
经济与社会组织层面,削封建,徙豪,颁布《刺史六条》打击贵戚、豪强;
至于军事层面,更是建下了赫赫武功,南收两越、东定朝鲜、北逐匈奴、抚西南夷、打通西域,奠定了其后两千年封建帝国的疆域框架,大一统帝国至此彻底打造成功。
汉昭帝在位时间有限,在霍光的辅佐下,那时的汉朝针对武帝后期国力虚耗、民生凋敝的现状,重拾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政治安定、经济恢复,为随后的汉宣帝打下了基础。
汉宣帝则是又一位出自民间的帝王,因此对百姓的需求心知肚明。他在位期间,大力整顿吏治、惩治贪官污吏,强化对官员的考核与筛查;废除苛法、审核量刑,维护法治的严肃性与效力性;减轻赋税、设置常平仓,以安定民生、恢复生产。对外,利用匈奴内乱迫使呼韩邪单于归附,消除了匈奴的威胁;设置西域都护,实现了对西域的直接管理。至此,西汉王朝政治清明、国富民强、威名远播,达到了全面顶峰。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从开国皇帝刘邦起步,汉朝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往上,直到汉中宗刘询(汉宣帝)时达到巅峰;而这一过程中正常执政的所有帝王都体现了自己的价值,接力造就了中古封建史上罕见的明君群体。
至于东汉,则是西汉王朝事业的受益者,这却也带来了“躺平”的副作用。
王莽末年,刘秀凭借汉室宗亲身份、利用民心思汉的舆论,成功建立了政权。开国之后,刘秀延续自己以德服人的政治策略,对内革除新莽苛政乱法,以人为本,释放奴婢、大赦天下,举冤狱、出系囚、减赋省刑,采取三十税一制度,恢复生产;对外也采用了“柔道”治国,制定了以保守为主的边防政策。依靠西汉时打下的威信,东汉即使“无为”,但也基本上维护了边境安全,为稳定统治、恢复经济提供了有力保证,创造了“三代以下称盛治,莫有过焉”的光武时代。
而对随后的东汉君主而言,在政治层面,有西汉、光武帝刘秀树立的现成样板;对外,西汉对外百年扩张打下的赫赫武功,足以威震周边各势力,留给他们的发展空间实在太少了,客观上很难出现像汉武帝、汉宣帝那样有为之君;
同时,与西汉不同,东汉帝王基本都出自深闺,长期与民众隔离,对于民间疾苦、政治得失少有体会。常年的歌舞升平,还导致这些温室内的花朵大多身体孱弱、英年早逝,极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啥东汉帝王比不上西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