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那帮'狐朋狗友',为什么都是出众的军事人才?

刘邦的开国功臣中,确实有一帮人是过去的“狐朋狗友”,这些人为何后来都成了出众的将领呢?

刘邦在没发迹前,是沛县泗水亭长,官职很小,近乎于平头百姓。但他在乡里很有名气,一是因为豁达大度,二是因为游手好闲,不事生产,因而他的父亲训斥他是“无赖”。

尽管是“无赖”,却也是个人缘不错的“无赖”,身边有着一帮“狐朋狗友”,举一些典型的例子:

曹参:汉初第二代相国,原来是沛县狱掾(狱吏);

樊哙:汉初最勇猛的战将,任大将军,封舞阳侯,原来是沛县屠户;

卢绾:封燕王,原来是平民,和刘邦是通家之好,从小追随刘邦左右;

周勃:拜太尉,封绛侯,原来在沛县以编织贩卖器具为生,兼职婚丧吹鼓手;

夏侯婴:汉初太仆,封汝阴侯,原来是沛县厩司御(马车夫);

周苛:周苛原来都是泗水郡卒史(郡太守署吏,秩百石)

这些功臣都是沛县人,并且早先都和刘邦交好,比如樊哙就像是刘邦的跟班小弟,夏侯婴为了替刘邦挡罪,身受刑罚依然守口如瓶。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亲密关系在先,所以刘邦在起兵后才放心把权力交给这些开国功臣。

那么问题来了,有人会诧异这些“狐朋狗友”哪来的能力成为出众的将才呢?他们要是这么有能力,当初怎么混得都很一般呢?

下面让我们从两个方面去揭示个中的道理。

优与劣:幸存者偏差在作怪

我认为不是刘邦的朋友都是人才,而是只有刘邦身边成了材的人,才有青史扬名的机会。而那些没有成材或是名气不大的人们,往往进不了史书,也就被人们直接忽视掉了。这才造成了刘邦的“狐朋狗友”看上去都是人才的假象,这种现象又被称为“幸存者偏差”。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过去大家总喜欢追溯马云的成功创业经历,马云本人也经常会公开分享。但是如果你照着他的经历再做一遍,基本上是不会成功的。因为成功是恰好的天时地利人和,制约因素错综复杂,所以个人成功的经历对于大众而言难以复制。马云冲出重围的同时,有无数的同业倒在了路上,马云只是那个“幸存者”而已。

△不可盲目地把幸存者的经验当作真理

回头我们再来看刘邦身边的这些开国功臣,樊哙也好,夏侯婴也罢,他们其实都是上面提到的“幸存者”。

而还存在着一部分“狐朋狗友”没能成材或是死得太早,最后没资格进入史册,大家根本就不知道他们的事迹,所以看上去好像刘邦身边人人都是被埋没的人才,但其实刘邦身边的人才也都是经过大浪淘沙后存活下来的。

血与火:将领成长的必须食粮

抛开幸存者理论不谈,就说说那几个出身底层的开国功臣为何能成长为将才。

首先,人和人的差距其实没有那么大。有些人总觉得自己天赋不如人,这辈子的成就也不如人。这个认识不对,很多成功人士天赋也就常人水平,但他们都很坚毅刻苦。刘邦的这几个“狐朋狗友”能成为出众的将才,说明他们够拼、够努力,毕竟造反的买卖如果败了,也就难有退路了。

其次,一个人的成功其实不完全看个人,平台至关重要。刘邦的平台够大,这些被信任的功臣们,得以在这个平台上掌握原来不敢想的权力和资源。一将功成万骨枯,将军的成长是要用血与火去换的。如果失去了平台,那樊哙还是屠户,夏侯婴还是车夫。

结语

综上所述,刘邦的“狐朋狗友”之所以看起来都是出众的将才,一是因为“幸存者偏差”造成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印象,二是因为刘邦铸就的大汉平台,给了这些功臣们难得的成长磨练机会。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清山雅舍热衷研读历史文化,分享生活感悟,期待朋友们的留言关注。创作不易,欢迎点赞分享,在此感谢。

刘邦的那帮'狐朋狗友',为什么都是出众的军事人才?

刘邦本是一介布衣,提三尺剑攻取天下。三年反秦,四年灭项,最终赢得了天下,当上了皇帝,成就了帝王霸业。

我们都知道,刘邦的成功是离不开他的老乡的,可是,我们也都有发现,刘邦的老乡,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比如说他们有杀狗的、赶车的、吹丧的,为何到了跟着刘邦起义的时候,这些人各个都是军事大才了呢?

我们先看看这些从事底层职业的人,他们都是谁吧?

杀狗的人是樊哙、赶车的人是夏侯婴,吹丧的人是周勃。这些人确实都是当时各个行业,最为顶尖的人才。

我们先看看他们在刘邦起义的过程中,都有过哪些壮举。

先说杀狗的樊哙

樊哙是刘邦的老乡和刘邦还是亲戚,他们两个娶了吕公的两个女儿,算是连襟。

刘邦选择起义的时候,樊哙是最先加入这个阵营的,也算是大汉帮的创始人了。樊哙的职业是杀狗,到了起义的时候,就变成了杀人。

不管是杀狗,还是杀人,都是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区别都不是太大,只要上了战场,你有勇气就可以。

就能成为这个战场上的主宰!

樊哙就是少有的悍将,在刘邦起义的过程中,他攻下来过很多座城池,为刘邦建立大汉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们说两件樊哙做的最为功勋卓越的事情。

1、刘邦领着沛县这些没有见过世面的土包子,到了秦的都城咸阳,进入到了秦始皇的宫殿,他们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此生哪里见过这么富丽堂皇的地方。

这个时候,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抢珠宝,抢美女,当然了此时的萧何还是没有失去理智的,萧何是抢地图抢书籍。

刘邦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看到秦朝皇宫里的女人,他竟然打算不走了,要在秦皇宫里和秦二世的美女过夜。

很显然刘邦想要享受生活了,可是,一定要知道,秦朝是被灭了,但你,现在还有强敌项羽呀。

樊哙觉得这样做不妥,他就让刘邦赶紧撤离秦朝的宫殿,不要动这里的财宝,不要动这里的美女。

刘邦气的大骂樊哙,爷们起义不就是为了钱财,为了女人吗?这个时候你倒是教训起我来。樊哙被臭骂了一顿。

尽管说樊哙没有说服刘邦,他就是一个大佬错,知道这样做不妥,但是,他又说不出一个原因来。

后来是张良找到了刘邦,让他秋毫无所犯的,因为现在天下人都看着刘邦的举动呢,若是刘邦和暴秦一样,恐怕天下人,也不会支持他刘邦的吧。更何况还有一个项羽,在项羽看来,这个天下就是自己的。

刘邦即便是先到了咸阳,也是为自己守护财宝的人。到了后来项羽来了,正是因为刘邦没有拿这里的金银,没有动这里的美女,项羽才放了他一马的。

否则项羽早就杀了刘邦了。

所以说在劝说刘邦这件事上,樊哙是功不可没的,毕竟他是第一个提出这个事情的人。

2、鸿门宴上樊哙舍身救刘邦。

刘邦听了张良的话,把大军给撤到了灞上,项羽进入函谷关遇到了汉军的阻挡,本来项羽是要灭了刘邦的,没想到消息让项伯给走漏了。

就有了后面的鸿门宴。

鸿门宴开始的时候,项羽和范增两个人商量好,要把刘邦给杀了,但是,在宴会上项羽反悔了,不想杀刘邦了。

可是,范增还是执意要杀刘邦,他叫来了项庄舞剑,想要趁着刘邦不注意,把刘邦给杀了,正是项庄舞剑的时候,是张良把情况告诉了樊哙。

樊哙一听刘邦有危险了,赶紧进入到大帐当中。

项羽看到樊哙之后,赏赐给他酒肉,樊哙还把项羽说成了不仁不义之徒,弄的项羽很不好意思。毕竟项羽本来就是想要杀刘邦的,樊哙这样一说,他心里有鬼就更不好意思置刘邦于死地了。

可以说为了救刘邦,樊哙是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全的,刘邦拥有都是这样的臣子,他不想成大事都难呀!

赶车的夏侯婴

夏侯婴也不是简单的人,他早年是邮递员,在乡镇送信的。因为给刘邦私交比较好,送信的时候,只要是路过刘邦的家,他都是要和刘邦吃酒的。

有一次夏侯婴和刘邦喝酒的时候,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弄的,刘邦把夏侯婴弄伤了,而且是剑伤。

秦朝的时候,民间是不能拥有剑的,怕人造反。

没想到刘邦弄伤夏侯婴的事情,让官府知道了,官府抓了他们之后,问他们怎么弄的,夏侯婴是受伤者,肯定是要严加拷打的,但是,不管怎么对他用刑,他就是不说。

最终什么都没有问出来,只能把刘邦放走,夏侯婴被判刑,做了几年的牢,刘邦觉得这个哥们太讲义气了,等于是救了自己一命。

所以,这个朋友他今生交定了。

到了刘邦起义的时候,他把最为重要的一个职务交给了夏侯婴来做,这个职务就是给刘邦赶车,当了刘邦的司机。

只有刘邦最为信任的人,才能做这个工作,因为他是要和刘邦一起生活,永远不分开的人。

当然了夏侯婴也是一个赶车技术过硬的人,他曾带刘邦几次死里逃生,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害刘邦。

在刘邦最为困难的时候,若是夏侯婴想要出卖刘邦,去项羽那里博取一个高位,还是很容易的,但是,夏侯婴对刘邦从来没有过二心。

刘邦在彭城之战失败后,夏侯婴带着他逃跑,路上遇到了刘邦的儿女,刘邦把儿女扔下车两次,夏侯婴把他们捡起来两次,最终可以说是夏侯婴救了刘邦的儿女。

夏侯婴还给刘邦推荐了韩信,若是没有夏侯婴的推荐,萧何就根本不可能知道韩信这个人,也就不可能再次向刘邦推荐韩信了。

夏侯婴还给季布说清,让刘邦不要杀他,季布虽说是项羽的大将,但是,也是一个人才。这样的人不能杀,刘邦听了夏侯婴的,还给了季布一个官做,没想到吕后执政的时候,面对匈奴的挑衅,正是季布站出来为吕后化解难题,让大汉转危为安的。

所以说夏侯婴绝非是等闲之辈。

吹丧的周勃

周勃出身贫苦,早年以织薄曲为生,常以吹箫助人料理丧事。他是刘邦帐下最为勇猛的将领,从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刘邦对他的封赏就可以知道。

刘邦称帝之后,赏给曹参一万多户食邑,排名第一。周勃八千多户,排名第二,即便是功劳第一的萧何,食邑也是排在周勃之后。

可见,周勃的功劳!

周勃也是能文能武者,在刘邦去世之后,尤其是汉文帝执政的时候,他还当了大汉的宰相,在刘邦所有的功臣当中,周勃是活的年纪最大的一个。

周勃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儿子叫周亚夫,周亚夫为汉景帝平叛了吴楚七国之乱。正所谓虎门无犬子。

所以说这些人没有一个是平平之辈。

至于说为何他们都是军事大才?

我想这和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关吧,毕竟他们都是生逢乱世当中,还是生活在最为底层的人,反正身在底层是不怕死的。

只要跟对了人,有了施展才能的舞台,能够驰骋疆场之上,那就放开膀子干吧。反正也是烂命一条,可是,万一自己能做出一点成绩来,那以后可就是荣华富贵,不是一辈的荣华富贵,而是几百年几辈子人的荣华富贵。

一个人的努力博取几代人的幸福,即便是没有了性命,也是值得的。更何况还有活下去的可能性。

可以说在面对历史机遇的时候,他们抓住了这个机遇,他们不惜命,尽最大的力量来辅佐刘邦。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再加上刘邦对他们的信任,给了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然后,才有了他们的建功立业的,才有了他们个个的不凡人生的。

刘邦的那帮'狐朋狗友',为什么都是出众的军事人才?

从出身上看,刘邦打天下的班子真可以算作是“草台班子”。不说别人就说“汉初三杰”,萧何是县里的主吏,张良是破落韩国贵族,韩信史记里的原话是“始为布衣时,贫无行”混到了“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的地步。“汉初三杰”是没一个上得了上层社会台面的,但是刘邦就是带领着草台班子在秦末群雄逐鹿中胜出。

刘邦的“丰沛元从”功臣集团中,连襟樊哙是杀狗的,夏侯婴是专车司机,周勃是吹丧的,王陵是县里的黑社会大哥,出身都不高,绝对是和秦朝上层社会绝缘的,只是卑贱归卑贱,卑贱并不代表无能,出身差并不代表志向低。刘邦,樊哙,夏侯婴之流在自己的圈子里混的都还是不错的,本身属于底层圈子里的能人。

刘邦本身在县里就是能人,虽然官位只是一介亭长,类似于现在的基层派出所所长,但是江湖地位并不低,平时在县里就是不好惹的角色。刘邦的老丈人吕后的父亲吕太公也是个狠角色,因为杀了人才举家搬到了沛县,县令请吃饭,刘邦一个子不掏直接坐“雅座”,并且在酒宴中对县里的头面人物一顿“埋汰”,不怕打击报复,可见刘邦在县里属于混的开的“江湖人物”。

沛县县令提出要和吕太公结亲,吕太公没答应,转头就把闺女嫁给了亭长刘邦,如果仅从刘邦面相大富大贵这方面来解释,小编认为是无稽之谈,吕太公作为外来户,肯定是看上了刘邦这条地头蛇背后的“江湖势力”。强龙联合上了地头蛇,吕家在沛县的日子自然会好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和“江湖大佬”刘邦称兄道弟,亲近结交的人物自然也不会是一般的平头老百姓,老实巴交的农民有几个能主动造反的,斗鸡走狗之徒,屠狗宰羊之辈才是“农民起义”的主力和领袖。和刘邦一样出生低微的明太祖朱元璋,当过乞丐,做过和尚,陈友谅,张士诚都是私盐贩子,徐达,常遇春都是做小工的。

刘邦起兵后,由于策略得当,势力急剧膨胀,给了这群老兄弟建功立业的机会和平台,这群老兄弟也很争气,一个个敢打敢拼,一路攻坚克险,建功立业。而刘邦对于老兄弟的封赏也很到位,更刺激了樊哙,周勃等人建功立业的欲望。

刘邦起兵三年就当了汉王,又和项羽打了四年仗就当了皇帝,短短七年间,刘邦带着一群兄弟,从沛县走向了天下,在势力壮大的过程中,刘邦的这群兄弟得到了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说白了就是跟着刘邦慢慢有机会当“官”了,有位置才能干事业,自古如此。

以刘邦的连襟杀狗的樊哙为例,根据史记里的记载,樊哙在战争期间,官位的变化是:

舍人,郎中,郎中骑将,将军,左丞相。爵位从国大夫,列大夫,卿,贤成君一直到顶级的列侯,食邑不断增加,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樊哙从一开始受封的国大夫就是高爵,如果不是跟着刘邦造反,按照樊哙的出身,在秦朝樊哙就只能在公士,上造这样的民爵圈子里混,不出意外一辈子也混不到国大夫的高爵,跟着刘邦樊哙跳出了阶级禁锢,走向飞黄腾达。

当皇帝之后,刘邦曾经搞过一次功臣排位,武将们一致认为曹参功劳最大,应该排第一,“史记”里的原文是这样说的:

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已桡功臣,多封萧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

功臣都认为,平阳侯曹参在战争中身上留下了七十余处创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大,应该排在功臣第一。刘邦原来也是准备这样排座次的。后来有人提出萧何的功劳最大,刘邦觉得有道理于是就把萧何排在了第一位,并且赐给了他“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权,在两汉,除了曹操,董卓之外,萧何是唯一一个享有这一特权的。

关内侯鄂君进曰:“群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今虽亡曹参等百数,何缺於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萧何第一,曹参次之。”高祖曰:“善。”於是乃令萧何,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曹参,樊哙,周勃的功劳都是一刀一枪干出来的,这在史记里有着详细的记录,灭了多少国,得了多少县,杀了多少敌人就给多大的封赏,公平公正,及时兑现。

刘邦的那帮'狐朋狗友',为什么都是出众的军事人才?

刘邦的那群“狐朋狗友”,有屠夫,有赶车的,还有吹唢呐的,这些平凡的人为何都成为了出众的军事人才?有句老话叫做,时势造英雄。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于山东定陶汜水(今山东曹县)举行登基大典,正式登基为帝,定都长安,史称汉高祖。

从一个小小的亭长到开国君主,刘邦的一生堪称传奇,一介布衣三尺剑,三年反秦四年灭项,无数的际遇,成就了刘邦的帝王霸业。

有道是一个好汉三个帮,同样,在刘邦的身边,也有为数不少的英雄好汉,如有万夫之勇的樊哙,能征善战的夏侯婴,以及周勃等,正是这些人,帮助刘邦最终取得了天下,可谓是居功甚伟。

但仔细研究这些人的来历,就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这些人在跟随刘邦之前,大多都是社会底层人员,从事的工作也是五花八门,比如樊哙原先是卖狗肉的屠夫,夏侯婴则是“快递小哥”,而周勃则是在丧事上给人吹唢呐的。

除了上述几人之外,包括后来大名鼎鼎的萧何、曹参以及韩信等,都是当时地位比较低下的人,甚至包括刘邦,也只不过是一个农村娃出身的亭长而已。

也就是说,刘邦早期的朋友圈,都是一些“狐朋狗友”,但也正是这群“狐朋狗友”,却在日后大放异彩,帮助刘邦成就霸业,而他们一个个,也成了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

究竟是什么?让樊哙、夏侯婴等人完成了从平凡人到举世闻名的转变,难道有神秘的力量帮助他们觉醒吗?或者,他们在机缘巧合之下,获得了某种快速成功的办法?

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神秘力量和快速成功的办法,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后来成为出众的军事人才,无非就是一点,那就是时势造英雄。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刘邦在秦末那个特定的时代里,为这些人搭建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这些人成就了刘邦,也成就了自己。

当然,这些人也并非是那种“烂泥扶不上去墙”之流,比如屠夫樊哙,虽说表面看似粗鲁无礼,实际上,从后来在他身上发生的几件事来看,他有着极高的政治眼光。

樊哙和刘邦是“连襟”,两个人分别娶了吕公的两个女儿,不过,最早期的樊哙,只不过是一个卖狗肉的屠夫。

刘邦之所以会和樊哙熟识,也是从“狗肉”结缘,刘邦爱吃狗肉,但老是赊账,让樊哙不胜其扰,为了躲开这个吃肉不给钱的主儿,樊哙不得不将肉摊搬走,但还是被刘邦找上门来。

此后,两人的关系日渐密切,刘邦当上沛公之后,樊哙也成为了刘邦的跟班(舍人),此后,开始跟随刘邦征战天下。

作为屠夫出身,樊哙最不缺的就是气力,并且十分勇猛,在抵抗章邯军队时,樊哙一马当先,不顾危险登城,将守城的士兵共二十三人逐一斩首,包括在后来的破李由(李斯之子)军之战、攻打秦河间守军之战,樊哙均是身先士卒,立功无数。

除了能征善战之外,樊哙最高光的时刻,应该就是在“鸿门宴”舍命救刘邦了。

鸿门宴上,亚父范增意图加害刘邦,就命项庄借舞剑之命,想将刘邦击杀在当场,当时只有张良陪在刘邦身边,正待千钧一发之际,得知刘邦陷入险境的樊哙,撞开守卫,直冲进大营之中。

而在项羽赏给樊哙一条生猪腿和大碗烈酒后,樊哙显现出了“屠夫”的本色,大口吃肉,痛快喝酒,硬是让那项羽都称赞其为壮士,最终,刘邦才借助机会,逃出大营,回到霸上。

鸿门宴中,若不是樊哙闯营相救,怕是刘邦的事业,就要在此截止了。

但在这其中,最终让项羽改变主意的,并非完全是樊哙的勇猛,还有就是他在进入大营后,斥责项羽的一番话。

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樊哙

樊哙的意思,是刘邦按照约定先入的咸阳,从道义上来讲,当汉王没错,同时,他又指出,刘邦在霸上,只是等待项羽而已,最重要的,是樊哙巧妙的将问题推到“小人”身上,点名当前的矛盾,并不是项羽的错,这样就顾及了项羽的面子。

最后,樊哙站在为项羽考虑的角度上,提出若是今日杀了刘邦,日后天下人就会对项羽不信任,不愿为他效力。

是不是逻辑紧密?没错,樊哙的话,让项羽确实十分舒坦,仔细一想,确实也是这个理儿,因此,才会打消了杀刘邦的念头,不然,如果项羽一心非要刘邦的命,纵然是是个樊哙,也挡不住。

因此,从这个典故来讲,“屠夫”樊哙,并非是纯粹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之人,他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及智慧,只不过之前杀狗卖肉的时候,这些本领用不上而已。

不仅如此,樊哙的政治眼光和大局观,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要比刘邦刘老板还要高。

在攻入咸阳后,刘邦带着樊哙等人来到了秦始皇的宫殿,从小地方出来的刘邦,哪里见过如此金碧辉煌的所在,一时间眼睛都不够用了。

数不清的金银财宝,娇滴滴的宫娥美人,这些曾经做梦都不敢想象的富丽堂皇,如今真真切切地摆在自己面前,更重要的是,这些都可以是自己的了。

“土老帽”刘邦被迷晕了,他流连在这金碧辉煌之中,并且,准备就这么待下去。

而此时的樊哙,却认为刘邦这样做十分不妥,具体哪里不妥,他没怎么读过书。也就说不清楚,但他知道,此时还不是贪图享受的时候,最大的强敌项羽还在虎视眈眈。

因此,樊哙力劝刘邦,不要动这里的财宝,更不要动这里的美女。

对于樊哙的规劝,刘邦自然是听不进去,并破口大骂樊哙,说大老爷们出来征战,不就是为了这些吗?如今都摆在面前,不享受享受怎么能行?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史记》

最终,还是张良出面,对刘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利害关系讲的明明白白,刘邦这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咸阳宫。

在这件事中,虽说最终劝离刘邦的是张良,但樊哙可是最早规劝的人,只不过他不像张良那样有学问,能把利害关系讲的让刘邦心服口服而已。

如果是一个普通人,看到无数的金银财宝和数不清的美女,都会不由自主的心动,如果再告诉这个人,面前的这些东西随便享受,那这个人恐怕当场就会乐疯了,什么王图霸业,还不如先享受享受再说。

就连刘邦,当时都是这么想和这么做的,何况普通人?

但作为一个“屠夫”,却能在这种时刻,把持住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并能对刘邦提出正确的意见,这就是看似粗犷,实际上心思缜密的樊哙。

因此,樊哙并非如常人印象中的那般,他也有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和优势,正如前文所说,在当屠夫的日子里,长处和优点,完全没有用武之地,所以才会让人感觉他只是一个只知道用蛮力的人,但在走到刘邦搭建的平台上后,这些优点,得以发挥和运用,因此,才逐渐成就了樊哙这个人。

樊哙如此,夏侯婴、周勃同样如此,更多的如曹参等人,皆是如此。

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长处和优点,或善谋,或善攻,或善断,而正是刘邦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平台,让他们得以在这个平台之上,得以将优点最大化利用,久而久之,逐渐的让他们成为了出众的军事人才,

当然,平台确实十分重要,不过还有一点,就是不断地历练。

有道是,神枪手都是子弹喂出来的,常胜将军都是战火淬炼出来的,这句话放在刘邦的“狐朋狗友”身上,最为合适不过。

不管是樊哙也好,还是夏侯婴、周勃也罢,甚至包括刘邦本身,没有一个人生下来就是所谓的将才、帅才或者谋才,他们都是在历史的变革中,经过无数的淬炼,才到达最终的成就。

刘邦早期的团队,并没有多少人马,因此大小战役,他的这些“狐朋狗友”就必须亲自上阵,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当时也就这么多人。

从平定沛县,到攻打秦军,再到楚汉之争,每一次作战,这几个人要么出谋划策,要么披挂上阵,反正没人闲着,而每一次战役,都是一次学习成长的过程。

正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一样,在一个行业或者一个岗位上做得久了,都会成为这个行业或者岗位的大小专家,打仗也是如此。

天天打,月月打,打得多了,只要能活下来,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经验和体会。这些经验和体会,就是这些人宝贵的财富,也是成就这些人的基石。

再加上,刘邦的团队里,还有张良、韩信这样的好老师,有他们的指导,同时又有不少实践机会,这样一来,想不出众都难。

最重要的是,在当年跟随刘邦的人里,应该不止樊哙这几个,但他们之所以被历史铭记,以及被我们熟知,是因为只有他们活了下来。

刘邦的“狐朋狗友”不少,但成为出众军事人才的就这几个,他们能取得辉煌的成就,主要是两个原因,其一就是本身有一定的悟性和能力,因此才会在刘邦的平台上得以发挥;其二,就是不断的历练和不断的学习,才让他们能不断的成长,最终有所成就。而他们在有所成就的同时,更成就了刘邦的王图霸业,这就是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的道理所在。

刘邦的那帮'狐朋狗友',为什么都是出众的军事人才?

坊间传闻,有一卦师路过沛丰,看到满大街都是王侯将相,倒吸了一口凉气,大为讶异,又迷惑不解……

当然,这是后世文人穿凿附会之说。

不过,刘邦那群“狐朋狗友”后来确实都封侯了,为将为相,显赫一时。

我们先看一下刘邦的“狐朋狗友”是些什么样的人。

萧何是沛县的主吏掾,是吏不是官,主管县里具体事务,大抵相当于后世的县府秘书长,是刘邦的上级领导。刘邦当亭长时,工作中出现差错,萧何都想办法邦他遮掩,对刘邦非常关照。

曹参,沛县的监狱长。

夏侯婴,沛县狱卒,善驾车。

樊哙,杀狗,卖狗肉的。胆大,有蛮力,否则也干不了杀狗的活。

周勃,为有丧事人家吹鼓手,平常少言寡语,估计是留下讲话的力气用于吹鼓手。

卢绾,刘邦的跟屁虫,小时候的玩伴,无甚特长。

灌婴,喜爱骑马。

就是这帮人,刘邦起兵时就跟随刘邦。其实刚开始,他们没有一个是会打仗的,他们的军事能力都是在战场上不断磨练出来的。

刘邦在沛县起兵时,聚集了约三千兵马,就是由这帮人带领。

刘邦想扩大地盘,便带他们攻打附近的胡陵,方与。而这两个地方防守的秦兵只有两三百人,刘邦都攻不下,还被秦兵追打,只得退守丰邑。

刘邦留下几百人给雍齿守丰邑,又跑去打方与,只是围着,不敢打。

而雍齿原是江湖大盗,素不服刘邦,投降了魏人。

刘邦大怒,让周勃,樊哙等领兵攻打雍齿防守的丰邑,打了半个多月,折损了很多士兵,都没有打下。

刘邦气得生病了,只得退回沛县。

刘邦没折了,只得投奔东阳宁君,想向其借兵攻打丰邑。

谁知东阳宁君自身难保。刘邦与东阳宁君合兵一处,在萧西被章邯手下一个没有任何名气的别将司马打得大败。

刘邦,樊哙,周勃,曹参等收聚残兵,去攻打砀。打了三天,这一次终于打下了。

刘邦在砀县征得五六千兵,打下了下邑这个秦军防守薄弱的地方。

但秦军势大,刘邦担心自己的人马被吞掉,便投靠项梁。

这回,刘邦抱上了粗腿。

项梁大方,拔给刘邦五千训练有素士兵,五大夫级别的将领十人。

刘邦得到了项梁这支生力军,胆肥了,才敢引兵回来攻打丰邑。

到此时,刘邦的军队才发生质的变化。

项梁派给刘邦的楚军和将领给刘邦手下上了一堂实实在在的军事课。樊哙,周勃,曹参,灌婴等从楚军将领身上学到了攻战的最基础的本领。

而在此之前刘邦和他的狐朋狗友,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打仗根本没有章法,乱糟糟的,只凭一腔血气之勇,没有打赢一场像样的胜仗。

刘邦乘项羽军队缠住秦军主力部队之际,乘虚攻占了咸阳。

项羽的楚军打败了秦军主力,是推翻秦朝统治的主力军。

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领地在蜀地。

刘邦知道自己原来那帮狐朋狗友有几斤几两,勇则勇矣,却没有一个是真正意义的军事将领。

单凭这帮人,要想搞掂项羽,夺取天下,根本没门。

刘邦大量吸收六国贵族后代精英人物和高素质人才进入自己的团队,如张良,韩信,陈平等,还拉拢了项羽的一些猛将,如黥布等人。

当刘邦从萧何口中得知韩信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便赶紧拜韩信为大将,让曹参,灌婴等韩信打下手。

曹参,灌婴等在韩信的指挥下,才得以屡立战功。

而夏侯婴则成为刘邦的专职司机,在历史上只要两次亮眼的表现。

一次是刘邦组织56万大军与项羽的3万楚军在彭城对决。刘邦的56万军被项羽打得大败,刘邦带领几十骑狼狈逃命。

眼看楚军追近,刘邦一狠心,就将车上的儿子刘盈,女儿鲁元公主推下车。

夏侯婴赶忙下车将他们抱上车,刘邦又将他们推下车,如是者三次。

夏侯婴开挂了,干脆将两个孩子抱在手上,免得刘邦再把他推下去。显露出驾车神技,摆脱了项羽的追兵。

另一次是后来的诛吕行动中,夏侯婴没有参与,但在刘恒入宫前,他缴了少帝身边武士的兵器,强行将少帝拉上车,载出宫外居住,为刘恒入宫居往清除了障碍。

夏侯婴得以封侯,并非他有什么军事才能,而是在于他刘氏的忠心和神奇的驾车之技。

有点军事能力的曹参和骑兵指挥官灌婴,也是在大将韩信指挥下,才得以伸展。

樊哙就凭勇气,也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其功绩只要在劝刘邦在天下未平定之时不能去享受美女珍宝和在鸿门宴上凭气势助刘邦脱困。

周勃打仗打的是呆仗笨仗,只求稳。

这些人只所以能在战场上建功,在于他们跟对人,跟对了团队,跟上了形势。

后来刘邦也说他为何能打败强大的项羽,就是依靠能筹措钱粮的萧何,能运筹帷幄的张良,善于打仗的韩信。

而项羽之所以失败,说他连一个范曾都不能用。

刘邦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本身无多大能力,只能放手任用有能力的人。但他不知道的是能用人,能团结人各种能人为我所用,就是一种最大的能力。

所以刘邦依靠这种强大的组织能力,打下了天下,他那帮孤朋狗友,本来是没有一点军事能力的,跟随他仗打多了,在实战中不断打磨,不断学习,加上韩信这样的军事天才的指挥,打败了强大的项羽,想不出众都难。

写《史记》的司马迁,曾跑到萧何,樊哙,周勃,曹参他们的故居实地考察,看到刘邦这帮狐朋狗友老家的房如此陈旧,简朴,知道他们当初过的都是底层百姓的生活,为一日三餐而奔忙,杀狗卖布,为丧家吹吹打打。闲时就聚在一起斗鸡走狗,喝酒打架。

而这帮人跟随刘邦竟能夺得天下,封侯拜相,不禁大为感叹:

观故萧曹樊哙腾公之家,及其素。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意思就是,看到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的故居如此简朴,他们在屠狗卖布时,怎么能想到,自己能像蚊子附在马尾巴上,而名垂后世呢?

刘邦这帮孤朋狗友,本是社会普通一员,只是跟对刘邦,兴兵反秦,融入了时代洪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从对军事一窍不通,历经战争磨练,才成长为出众的军事人才。

他们既成就了刘邦,也成就了自己。

刘邦的那帮'狐朋狗友',为什么都是出众的军事人才?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这问题问的好!话说这樊哙就是一拿着刀把捅狗脖子杀狗的破落户,夏侯婴也就是个挥马鞭欺负马匹赶车搞运输的,曹参这手狠点拿着一大串钥匙看栅栏门看监狱的,周勃这更惨就是个鼓着腮帮子吹唢呐给人家办个丧事凑热闹的,都是为了生活混口饭吃的主。

就他们这些谋生的手段,还真进不了一些个眼珠子长脑瓜顶上的人那大眼珠子里,可恰恰就是这帮人却建立了堂堂大汉朝,个顶个的从所谓的啥也不是的青铜愣是混成了牛哄哄的王者,冲这您就得给这帮老爷们竖根大拇指——高,实在是高!这是啥,这就是励志的典范。

咱说宰相家里出个银匠这叫丢人,但银匠家里跑出个宰相,这叫光宗耀祖,这是坟头上冒青烟的大喜事。

所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可不是啥没脑子的瞎话,这就是实例!

那么为嘛他们会成功呢?

咱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解释,这就是屁股决定脑袋的事。这帮人跟对了人,一大帮子人呼呼啦啦的跟着刘邦起事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就说了:“你就别给刘邦贴金子了,这就是个当着读书人面往人家帽子里撒鸟的主,还不是因为这帮人有能力?”

有能力?你快拉倒吧!啥能力不能力的,打开头的时候您要说他们有能力吗?这肯定有,但绝对有限,大部分情况还是全凭着脑瓜顶子够硬,闯出来的!

估计就这么一句,一大帮人就不乐意了:“就你有能力,那脸蛋子够大的,剁吧剁吧能当肉馅了!跑这磕碜人了!滚!恶心!”

别介啊!您这说的有点子严重了。

他们这能力其实大部分都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而培养这能力的平台确实是刘邦实打实的给他们提供的。

请大家记住平台决定一个人能力的上限,这话很重要。

举俩例子

咱举个例子,你小明天天跟着俺混,俺就是放嘴炮的,得咧!你这混到底最终的结果也就是个放嘴炮的,对吧!这没跑,俺教不了你别的。

但你小明感觉跟着俺没啥大出息,决定跟着樊哙混,得咧!这最次您也是军队里一膀大腰圆的武官不是?千军万马不敢说,但几十上百个大头兵听你号令,这还是有的。当然前提是你得活下来才成!毕竟平台不同,他冒的风险也就不同,风险越高的平台他的收益率当然也就越大。

所以您这站的平台不同,最终的结果他也就不同。

咱再举个现实点的例子,曹无伤这三字估计大家伙没咋留意,这人他也是刘邦手底下的一员大将,当年刘邦起事的时候,他也跟着一起玩命干,最后官至左司马。

咱就不得不说刘邦这平台好,可后来这货想换个平台,瞅着项羽那平台比刘邦这够大够气派,这就和项羽勾勾搭搭的。

结果后来就有了鸿门宴这事,当刘邦从项羽的嘴巴里得知是曹无伤出卖了他,回头他就把曹无伤给剁了。这也造就了咱对这人没啥太大的印象。

所以平台很重要,一个适合你的,能够让你发挥出足够才能的平台很重要,这平台选的不对,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平台很重要学习也不能落

咱就一直在说,樊哙是个军事人才,那是大帅级别的材料。可您想过一个问题没有,打开头的时候,樊哙充其量就是一个屠狗的。

您让这个时间点上的樊哙操练军队去,您也只能说凑活,能看下眼去就不错了。拿着大刀片子砍人头,这他在行,至于说是指挥军队打仗?拉倒吧!您这纯属难为人!自己个往死里作!

可为嘛后来樊哙就成了大帅了呢?

这就不得不说刘邦这平台,他不仅能让你发挥出自己个的才能,还能招贤纳士为你的才能得到提升,得到升华。

咱瞅瞅樊哙的战绩,就能窥视一二。

樊哙跟着刘邦,拿大刀片子和敌人对砍,斩首一百七十六个脑瓜子,收获的俘虏就达到了二百八十八人。单看这武力值,那没得说,杠杠的,要没这武力值他也活不到最后不是。

但放开樊哙,让他自己个玩,脑瓜一不愣,这就整趴下七支军队,干下五个城市,撸平了六个郡,五十二个县的兵事,捎带还整到手一个丞相,十二个将军,外加十一个将官。就这能力直接就晋级成了王者,这就是一军事家的节奏,运筹帷幄的大帅啊!

咱分析一下,樊哙跟着刘邦的打仗的时候,膀大腰圆的就凭着一把子死力气拿下的战绩。

后来刘邦经营好了,这队伍扩大了,兵仙韩信加入了队伍当中。这是刘邦这平台招贤纳士的本事。后来这樊哙跟着韩信学习兵法……

估计有人就说了:“韩信还给樊哙当过老师?”

别!咱不胡咧咧成吗?这学习和学习是俩嘛事?樊哙这学习充其量也就是没吃过猪,但见过猪跑的节奏,耳濡目染的结果,熏陶之下成的事。

再有刘邦给他机会实践,从实战中总结经验,为我所有,这才有了后面的成绩。

所以说平台决定了一个人能力的上限这没跑,但这个人的是不是在学习,这决定了这个人提高能力的高度。

樊哙如果不学习,他充其量就一直是刘邦贴身的护卫长而已,搁现在也就是保安大队长而已,也成不了大帅!

所以平台很重要,但学习更重要,两者缺一不可。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