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何不处死吕后,来保障戚姬母子安全?
很多人奇怪刘邦为何不在临终前处死吕后(吕雉),免得她日后又干预朝政、又害死戚夫人和他的儿子赵王刘如意。其实这事说开了一点也不奇怪。
对于刘邦来说,杀吕后容易,保江山难。吕后不是杀不了,而是刘邦的后事安排中,吕后的作用很重要。刘邦作为一名优秀的帝王、出色的政治家,又怎么会把戚姬母子的安全与江山社稷的稳固相提并论。虽然如此,但刘邦也并非不重视戚姬母子的安全,相反他曾很努力地尝试过,只是形势所迫,最后没能成功罢了。
△刘邦与吕雉
下面我以“三问”的形式帮大家梳理此事的始末,想必大家自然就能明白其中缘由。
第一问:刘邦知不知道吕后要害戚姬母子?自然是知道的。
精明如刘邦,其揣摩人心的功夫也属上乘,怎么会不了解自己的结发妻子呢?
吕后性格刚毅,行事果决,有仇必报,对于结下仇怨的戚姬没道理会大度放过。
△刘邦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戚姬怎么惹到吕后了?
其实这事真不能怪吕后,要怪就怪刘邦太过喜新厌旧。
吕后是刘邦的发妻,为刘邦生育了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争夺天下的路上吕后始终坚定地支持着自己的丈夫,受了大苦,也遭过大罪,做得已经很好了。可是到了刘邦晚年,人老珠黄的吕后失宠了,刘邦转而宠幸年轻貌美的戚夫人。
这个戚夫人是刘邦在定陶作战时偶遇的一位美女,她精于舞蹈,尤其擅长“翘袖折腰之舞”,看着很令人赏心悦目,赞叹其妖娆。刘邦的后半生充满了血雨腥风和无休斗争,因而内心是极度渴望被抚慰治愈的,而既美貌又善舞的戚姬正是十分合心的人选。吕后为人刚强,又年老色衰,无法再令刘邦动心,因而刘邦就冷落了这位发妻。
△刘邦和戚姬
仅是失宠,吕后还没有彻底发飙,毕竟丈夫好色且有许多年轻女人,不宠幸这个还会宠幸那个,总之自己的优势已经不在,更多的是在心中埋怨。但是戚姬后来生了一个男孩,正是后来的赵王刘如意。这下吕后就紧张了,毕竟古代王朝母以子贵,这个刘如意直接威胁到了吕后儿子的太子地位,这是吕后坚决不能容忍的。毕竟戚夫人一旦得手,换作现代就相当于吕后与丈夫辛苦打下来的家业,最后却拱手让给了小三,简直是奇耻大辱。
△戚夫人
更可怕的是,在戚夫人的软磨硬泡下,刘邦曾多次试图废掉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要不是朝中的周昌、叔孙通等一众忠直大臣的极力反对,太子之位几乎就要易主了。如此一来,吕后彻底地绝望愤怒了。对于吕后而言,戚夫人有易储之念可以说是护犊天性使然,可是刘邦如此不念旧情、极尽偏袒,这就是最危险的信号。吕后不能把刘邦怎么样,但是却可以整治戚姬,谁让戚姬在这里面搞事情呢。
△吕后
那么,刘邦对戚姬母子做了哪些保障措施呢?
1、他最努力做的事便是争取换太子,这样戚夫人也就安全了。可惜最后关头,吕后强行求得张良出招,以太子名义请出“商山四皓”,从而显示太子刘盈“已然羽翼丰满”,刘邦也确实感受到了这一点,明悟再谈易储大汉朝就要不稳了,所以由此绝了换太子的念头。而刘邦在彻底放弃易储时,便悲伤地告诉了戚夫人,并且唱起楚歌,让戚夫人伴舞以疏解心中郁闷。想必那时,刘邦和戚夫人就明白获胜的吕后八成会秋后算账。
2、刘邦担心吕后未来会杀赵王刘如意,便听取臣下献策,让周昌担任赵相以辅佐保护刘如意。周昌是当初沛县起兵的元勋之一,为人忠直敢言,而且还曾有恩于吕后,所以刘邦认为他是最佳人选。后来,周昌还真的挺身而出回护刘如意,可惜吕后不死心,反复加害之下,终究是得手了,周昌也因此辞官告老,抑郁而终。
第二问:刘邦留着吕后的用意是什么?一句话就是“外斗功臣,内斗宗室”。朝中势力平衡,皇权才能稳固,否则任何一方坐大,都会出现皇权被架空的风险。
当然吕后所在的吕氏也代表着一种势力,那就是外戚。外戚、功臣、宗室呈三方平衡之势,大汉朝才能运行稳定,这便是刘邦的布局。
不要奇怪刘邦为何诛灭了异姓王,还对功臣集团不放心。道理很显然,刘邦是平民造反,本人出身毫无优势。过去贵族造反后,贵族首领当皇帝那是理所应当。可如今平民造反后,刘邦当皇帝这就未必能服天下人,刘邦知道手下功臣的厉害,自然心中会有担忧,所以需要吕氏外戚的制衡。
第三问:吕后为何能够干预朝政,而无人敢言?吕家本就是襄助刘邦成事的一大势力,当初吕公的投资极为果断,把女儿都搭进去了。所以吕家日后成为大汉集团的大股东也是理所当然。吕后的哥哥吕泽便是大汉阵营的重要将领之一。
而且,吕后其实也不是在刘邦死后才干预朝政的。吕后自打被项羽放回来后,就开始为刘邦出谋划策,协助丈夫打理朝政。当时刘邦很忙,经常在外平叛,让吕后留守,就是指望着大夫人帮自己看场子呢。
△吕雉和萧何
有人说看场子的不是萧何吗?
打个比方,萧何那就是干活的高管,监督者是老板娘吕后。所以吕后是有执政基础的,再加上吕后虽是女子,但是性格刚毅、极有手腕,先后策划诛杀了楚王韩信、梁王彭越,展示了自己铁血的一面,震慑了一众功臣。因而吕后执政期间,功臣们都很忌惮吕后,对于吕氏的专横大都选择了韬光养晦、沉默不语。吕氏的覆没是在吕后去世之后,吕氏子弟都不成器,因而最终被功臣和宗室集团扳倒,要是吕后还活着,他们断不敢如此冒险。
结语综上所述,刘邦并非不想保全戚姬母子,但是吕后更不能杀,吕氏外戚是朝堂制衡的关键一环,贸然除掉只会使刘氏皇权有不稳之虞。为了江山社稷考虑,刘邦就算个人感情上再不愿意,也只能委屈戚姬母子了。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清山雅舍热衷研读历史文化,分享生活感悟,期待朋友们的留言关注。创作不易,欢迎点赞转发,在此感谢。
刘邦为何不处死吕后,来保障戚姬母子安全?
刘邦根本不敢动吕后!即使要动,也得付出巨大的代价,戚姬和刘如意的地位,不值得刘邦如此伤筋动骨!
刘邦晚年宠爱貌美温柔的戚夫人,并且爱屋及乌,对他和戚夫人所生的刘如意也异常宠爱。刘如意聪明伶俐,刘邦甚至想忘掉吕后所生的刘盈,让刘如意当接班人,只是由于群臣的强烈反对才一直拖了下来。
吕后是什么样的人,刘邦比谁都清楚。只要自己一死,吕后必然展开残酷的报复,那么,刘邦为什么不处死吕后呢?
一、吕氏一族在朝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要动吕氏必然牵一发而动全身刘邦自沛县起兵,逐鹿天下,吕氏一族在其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年,四十多岁一事无成的刘邦,娶了丰沛大族吕太公的女儿,获得了起家的第一桶金。
吕氏子弟,把所有的宝都押在了刘邦身上,举族襄助刘邦争霸天下。吕后的哥哥吕泽、吕释之等,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吕氏子弟和族亲更是遍布军队朝野,在朝中根深蒂固。如果刘邦处死吕氏,所引发的严重后果谁也无法承受。
更重要的是,吕泽等吕氏子弟,在长达十几年的战争生涯中,与汉军中的重要将领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的友情。陈豨、靳歙、丁复、傅宽、虫达,以及郭亭、郭蒙、朱轸等重要将领,都与吕氏休戚与共,刘邦要动吕后,必然会引起大乱、至少是人心动荡。
更为重要的是,吕氏还多次救过刘邦的命,刘邦被打得溃不成军的时候,是吕氏的帮助才让刘邦重整旗鼓、重新来过,可以说,没有吕氏,就没有刘邦的今天。
当然,如果能够给刘邦一点时间,以刘邦的手腕权谋,慢慢清除掉吕氏的势力,并不是什么难事,可惜刘邦长年征战、伤病发作,还没等动手就死了。
二、吕后与刘邦的感情非常好,与刘邦在沛县的老兄弟们更是情同兄妹吕后晚年与刘邦相处时间很少,而且年老色衰,不受刘邦宠爱,但是这并不代表他和刘邦的感情就很差。
十六岁的吕雉,自从嫁给老男人刘邦后,把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刘邦。她不仅要为刘邦生儿育女,还要侍奉老人。刘邦逃亡芒砀山,被官府追捕,是吕后冒着生命危险去给刘邦送粮草、送给养,通风报信。
刘邦和曹夫人在外面生了儿子,吕雉一句话没说,把这个儿子接到家里亲自抚养、衣食无忧,刘邦心里能没有一点感激之情吗?刘邦和项羽争霸天下,吕氏被楚军俘虏,在项羽那当了三年的俘虏,尝尽冷暖,受尽欺侮,刘邦心中没有一点愧疚吗?
吕后嫁给刘邦之后,无论地位如何变迁,从来没有一句怨言,从来没有计较得失,全心全意地帮助这个男人,为他解决后顾之忧。对于这样一个为自己付出一生的女人,刘邦真的忍心下手吗?
更重要的是,刘邦在沛县还没有发迹时,他的一群小弟,如萧何、曹参、周勃、夏侯婴等,哪个没有吃过吕后做的饭?哪个没有喝过吕氏煮的茶?吕后就是他们的大嫂,他们也只认这个大嫂!这些人位高权重、是刘邦的统治班底,刘邦难道考虑不到这一点吗?
就算刘邦与吕氏的感情再淡,也远远没有达到处死吕后的地步,戚夫人没有任何根基,在刘邦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也没有付出什么,凭什么抢吕后的东西?
三、刘邦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他考虑的是大汉的稳定与未来一开始,刘邦确实是想废掉刘盈改立刘如意,他试探群臣的反应,没想到大家一致反对,那些老兄弟的态度更是激烈,更不用说吕氏是刘盈的族亲了。并且,吕氏还请出了德高望重的商山四皓,刘盈的太子这位稳如泰山。
这件事让刘邦意识到了动吕氏的严重后果。如果动了吕氏,首先是朝政动荡、人心不稳、甚至会天下大乱。如果废掉没有任何过错的刘盈,同样会朝政大乱,更是乱了嫡长子继位的封建伦理。
同时,汉朝初立,内忧外患严重。国内,反叛时有发生;边疆,匈奴虎视眈眈;民生,连年战争凋零衰弱。汉朝需要的是一个和谐稳定的大局,老百姓需要的是休养生息。
那么,刘邦就要考虑到自己死后,谁能掌控这一切?当然是吕后了!吕后是刘盈的母亲,更与张良、陈平、周勃等一干老臣有着良好的关系,只要吕后在,朝政就能平衡稳定。除了吕后,没有第二个人有这个能力。
就算刘如意当了皇帝,他能够镇住这帮功臣集团的老家伙吗?他能镇住吕氏一族吗?
更重要的是,吕后具有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心机手腕,足以迅速填补刘邦去世后留下的权力真空,能够确保大汉江山稳固,戚夫人脸蛋漂亮、善解人意,对国家又有什么用?
结语:正因为刘邦是一个成熟睿智的政治家,才会不去动吕氏。刘邦内心属意的接班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吕后。刘邦最为厉害的,就是他的识人之明、算计之精。
刘邦不仅算到了当下事,更是算到了身后事!尽管他死后发生了一系列动荡甚至动乱,可最终还是没有脱出刘邦的算计。
史书抹黑刘邦是个不学无术的流氓,哪个流氓有这样的深谋远虑?哪个流氓有这样的丘壑万千?哪个领导有这样的心机权变!哪个流氓有这样的心胸眼光!
对秦汉的历史了解得越深刻,就越能感受到刘邦的厉害!
刘邦为何不处死吕后,来保障戚姬母子安全?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来看看刘邦身边的三个重要女人,她们都干了些什么?她们为什么各自有各自不同的归宿。
刘邦的发妻吕雉吕雉富家小姐,正置妙龄少女之时,就嫁给了一个整天只会混酒喝的,四十多岁的泗水亭长刘邦。吕雉打从进刘家的那天起,就得为刘邦带一个八岁的私生子刘肥,侍奉年迈的父母双亲,和刘邦的生活起居,为刘邦生儿育女,还要下地干农活。
刘邦匿隐芒砀山逃亡时,吕雉不仅要为刘邦撑起一个家,还得跋山涉水地给刘邦送衣送食,还要替刘邦去坐牢。好不容易从秦朝的大牢里出来,第一次从死里逃生地回到家中,又被项羽抓到楚营里,过着整天提心吊胆的人质生活,差点就被项羽煮成肉汤给刘邦喝了。待吕雉第二次死里逃生地回到刘邦身边时,刘邦身边又多出个宠妾戚夫人。
就这样,吕雉仍然是刘邦知冷知热的发妻。当韩信成了刘邦的心腹大患时,吕雉为刘邦挑起了斩杀韩信的恶名,为刘邦解除后顾之忧。当彭越威胁到刘邦的皇权时,刘邦这边刚放走彭越,吕雉这边就又把彭越给刘邦带回来了,又是吕雉谏言刘邦杀了彭越,吕雉又一次为刘邦担起屠杀开国功臣的罪名。
其中的猫腻仔细想想就知道,刘邦和吕雉这对夫妻该有多默契。刘邦放走彭越后,彭越正好在路上遇到了吕雉,彭越求见吕雉,欲求吕雉为他在刘邦面前说几句好话,放过自己。吕雉欣然答应彭越的请求,将彭越带回京城,结果吕雉到了刘邦面前,吕雉马上变脸劝刘邦杀了彭越。
这事怎么就这么巧?如果说吕雉路上遇到彭越,是吕雉和刘邦事先安排好的,说明吕雉和刘邦是同谋。如果真的吕雉和彭越相遇是巧合,那说明刘邦和吕雉有着心有灵犀的默契。这样的同谋,这样的默契合作,是刘邦身边任何一个女人都无法参与进来的。
当“商山四皓”出现时,刘邦马上停止废太子的想法了,为什么?因为刘邦看到了吕雉的政治手段,和驾驭开国老功臣的能力。刘邦明白,吕雉已经从一个农家小妇。成长成为一个具有高超手段的政治家了,她全完可以为刘邦撑起刘氏江山。并且刘邦坚信吕雉与他是同心同德的。
所以刘邦临死前将江山交给了吕雉,而不是戚夫人。吕雉也没负刘邦的重托,仍然按照刘邦所托,继续任用刘邦所托的一帮老功臣。
如果吕雉真的有异心的话,刘邦说:“安刘氏者,必勃也。”那么吕雉就会早早地把周勃杀掉了,而不是等她死后,被周勃把她的五个孙子全杀了。从这点看,刘邦的失误,吕雉都忠心地遵从了。
刘邦那个政治白痴的戚夫人戚夫人来到刘邦身边时,刘邦已经是汉王了。当然不能说戚夫人不爱刘邦,而是爱刘邦的权。但起码戚夫人不是与刘邦共患难的创业者,戚夫人跟着刘邦享的是荣华富贵。
当然,一个有能力的男人,愿意把最好的东西送给他心爱的女人,那刘邦也是把皇后的位置给了吕雉。戚夫人享的不过是刘邦、吕雉用不完剩下的荣华富贵。
虽然刘邦也想过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那是因为刘邦害怕刘盈柔弱,担不起大汉江山,当刘邦发现吕雉可以助刘盈担起大汉江山时,刘邦不是又改变了立刘如意为太子的主意了吗?
再看看戚夫人是怎么作死的。戚夫人仗着能歌善舞深得刘邦宠爱,就痴心妄想地想当皇后,皇太后,与吕雉争权。刘邦死后,一开始吕雉并没有杀戚夫人,只是把她打入冷宫劳动改造。结果,这个时候的戚夫人还不懂进退地要求儿子为她报仇,写了首《舂歌》
子为王,母为虏。
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
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戚夫人的歌,如泣如诉,字里行间充溢着悲悲、切切、凄凄、惨惨的忧郁情。泣声呼唤:“儿呀!娘爱你,想你,快来救救娘吧。”
不能不说戚夫人的确是位大才女,不愧为皇帝的宠妃,短短的四行,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具有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同等的文学价值。
然,戚夫人倒是宣泄了她的满腔哀怨,可吕雉见了这首诗就怒火攻心了,吕雉咬牙切齿地说:“啊哈!你的贼心还没死,还巴望着你儿子来救你,你们还想翻天不成?那好吧!我来成全你们母子的团圆。”吕雉愤怒之下,毒死了刘如意,把戚夫人制成了人彘。
戚夫人的一首《舂歌》,不仅要了自己的命,同时也把她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也带走了。可怜的刘如意悲号道:“我怎么有这么一个妈?!”
刘邦一夜情的薄姬薄姬是刘邦的战利品,原魏豹的宠妃,魏豹死后,薄姬被俘充入刘邦后宫做洗衣工。
偶然一个机会,薄姬得到了刘邦一夜情,生得一子刘恒。薄姬懂,论资本,她斗不过吕雉。论姿色,她斗不过戚夫人。所以就在刘邦后宫在为权力,拼杀得你死我活时,薄姬领着儿子刘恒离开权力,离开拼杀,离开斗争。来到代国,过着默默无闻,毫无怨言的苦寒日子。
一个人敢于做逆行者,她需要的不只是勇气,更需要智慧的头脑和耐于寂寞的心。
然,历史没有忘记这对母子,就在周勃、陈平等一批老功臣欲拥立一个傀儡皇帝时,人们想起了刘恒,并主动迎接刘恒登基当皇帝。薄姬以不争,赢到了最后,不能不说,薄姬与吕雉有着同样的智慧和政治头脑。
其实,从吕雉对待薄姬的态度来看,应该不难看出吕雉的为人态度。吕雉可以在新婚时,带大刘邦的私生子刘肥。在薄姬也生了儿子的情况下,没有为难薄姬。刘邦已经明确地告诉吕雉:“安刘氏者,勃也。”吕雉仍然倚重周勃,就能看出,吕雉还是忠于刘邦,刘邦有这等发妻,应该是夫复何求?
刘邦见到“商山四皓”后,为戚夫人写了一首歌,这是刘邦一生仅存的两首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弓失,尚安所施!
在刘邦的这首歌里,虽然包含有刘邦的太多无奈,却也充满了刘邦对吕雉的赞扬。也许,晚年的刘邦确实是喜欢戚夫人,离不开戚夫人。这也不奇怪。大汉初建,一切都得从头来,若大的江山,天下百姓的生活,大汉该何去何从,这一切都等着刘邦处理,刘邦也有累的时候。
工作了一整天的刘邦,不想到吕雉那继续谈工作。刘邦只想到戚夫人那,歌舞消遣一番,再加上刘邦晚年得子,对刘如意多几分喜欢也是有的。
不要说刘邦对吕雉的爱,看不见就是消失了。恰恰相反,刘邦对吕雉是倚重,他们的爱已经深入到了骨髓。因为入得太深,所以才看不见。
刘邦为何不处死吕后,来保障戚姬母子安全?
公元前195年,长乐宫内,汉高祖刘邦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在他抛下了其一手缔造的大汉王朝同时,也抛下了两位个势同水火的苦命女人——吕后和戚夫人。
至于刘邦有没有预料到,自己身后,戚夫人不得善终的可能。
对于一位开国之君,天纵之才,如果连这点儿都考虑不到的话,那他也就不是刘邦了。那么明知道自己爱人和幼子可能不保,为何刘邦生前不狠狠心,带走身边这位心狠手辣的吕后呢?
为何不杀吕后关于刘邦为何不杀死吕后的这个问题,其实古人早就已经对此讨论过了。
明代政治家宋濂是这样解释的:
高祖知吕后与戚夫人有隙,然终不杀者,以孝惠帝不能制诸大臣,故委戚氏不顾,为天下计也。
作为一名在政治圈内摸爬滚打多年的政治家,宋濂的这个观点,其实还是蛮有道理的。
刘邦身后所面临的主少国疑的局面,确实需要吕后这种强人来支撑大局,在吕后和戚夫人两者之间,为了大汉,刘邦最终默许了牺牲戚夫人。
懦弱的帝国太子刘邦和吕后,这两位彪悍的强人,强强结合之后,他们的后代非但没有变得更加生猛,反而让众人看了一个十足的笑话。
刘盈的性格应该是属于那种突变型的,他既没有继承刘邦的豁达、开朗,也没有继承母亲的果决、刚毅,怯懦仁弱的性格,实在不适合当皇帝。
对于这位看着不会有啥出息的太子,刘邦确实也很无奈。
因此刘邦便有了想换赵王如意的想法,但此时的赵王也只是一个十岁的孩子,所以刘邦的想法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是一种赌博,一种绝望的尝试。
然而刘邦没有料到,刘盈身后的吕后,能量会那么强大,女人守护孩子的母性一旦激发,那也是无敌的。
刘邦这边刚露出要换太子的意图,吕后就行动了,她不仅对朝堂上誓死抗争的周昌下跪相谢,对朝臣们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同时还拉来了商山四皓这四位大咖,最终打消了刘邦的想法。
但如此懦弱的孩子,以后怎么在朝堂上混呢,毕竟朝堂也是一个大江湖。皇帝强悍才能震慑住群雄,而皇帝倘若软弱,那些大臣们就会蹬鼻子上脸,造反作乱都有可能。
如今朝堂上立着的那群人,都是跟自己当年打天下的老伙计,别人不知道,自己还能不知道?这帮人们,也都不是什么善茬、省油灯。
刘邦手下的那些功臣,也都不是省油灯刘邦起事之时,用人之道各尽其才,手下的这帮人素质参差不齐,但只要其才能能对战事有利,刘邦就会欣然收下这个小弟。
因此,创业时的饥不择食,导致了事业走上正轨之后的尴尬,这帮人在刘邦眼里,很多都属于问题人物,队伍整体素质被这些人拉下来了,不好带。
在后来的日子里,那些问题比较突出的人,便被刘邦和吕后给联手处理掉了。
刘邦的晚年,大都是在平叛乱、杀功臣的日子里度过的。杀淮阴侯韩信,族彭越,征英布,见惯了手下这帮小弟们的桀骜阴险,刘邦自然为自己的乖乖子担心。
没有吕后的朝堂,自己的儿子很有可能沦为傀儡,性命堪忧,戚夫人唱歌还行,在政治上就是一个弱智。唯独吕后因为帮着自己杀了不少功臣,已经在这帮狠人们的心中已经树立了很深的威望,这种威望,一万个只会唱歌跳舞的戚夫人,也比不上。
因此,从君王的角度来考虑身后事,为国家计,留下吕后,就是为国家留下一个保障,有吕后在国家不会乱。
而吕后的后来表现,也确实证明了刘邦的眼光,在刘邦身死之后,吕后成为了大汉王朝最坚实的守护者,使得大汉王朝最终按照刘邦的遗愿轨迹,平稳地向前发展着。
孝惠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产,天下晏然。
而对于戚夫人母子,刘邦在临终前,自认为已经替她们考虑了周全,因此从个人角度来讲,也没有想过对吕后下手。
刘邦的安排将赵王如意托付给周昌,让这位吕后欠其人情,为人又坚韧忠贞的大臣来庇护自己的幼子,同时对皇帝刘盈三令五申,希望他一定要保护好自己这位弟弟,皇帝和臣子双保险。
同时,从后来刘邦死后,吕后没有立即处死戚夫人这个情敌,而是将其关入永巷也能看出。刘邦驾崩前,必然跟吕后深入讨论过戚夫人这个女人的未来,刘邦的底线应该是,留她一命,行吧?
只是世事难料,即便睿智如刘邦,也会百密一疏,最终戚夫人的作死激怒了吕后,使得愤恨的吕后再也不顾昔日之言,将毒手伸向了戚夫人和赵王如意。
虽然周昌和刘盈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最终功败垂成,刘邦布下的后招,在愤怒的吕后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因此,刘邦之所以不杀吕后,一方面应该是主少国疑,刘盈身后需要吕后这种猛人坐镇,而另一方面,刘邦自信自己已经安排好了戚夫人母子,但最终还是被现实打脸,一切都有可能。
历史往往残酷而现实。
刘邦为何不处死吕后,来保障戚姬母子安全?
刘邦去世后,太子刘盈继承皇位,就是汉惠帝。由于惠帝年纪尚小,性格柔弱,身为皇太后的吕雉实际掌握了朝廷大权。吕后当权后,将刘邦生前最宠爱的女人戚姬,制成“人彘”,摧残至死,悲惨之极。同时,还将戚姬年幼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从封地赵国召至京城长安,将其毒死,手段极其残忍。于是,世人就有了这个疑问,刘邦生前为什么不处死吕雉,来保障戚姬母子的安全呢?其实刘邦不是不想,只是很难做到。
吕雉是巩固大汉皇权的需要刘邦的大汉王朝建立时间不长,还面临着诸多内忧外患。外部环境,匈奴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可能犯境,刘邦生前虽然亲自带领大军前往征讨,想一举打败匈奴,却不料反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差点全军覆灭。内部环境,跟随刘邦打天下的一帮功臣悍将,都在蠢蠢欲动,随时都有可能举起反旗夺取刘氏的江山。刘邦生前虽然不断地在剪除异姓诸王,先是楚王韩信,再是赵国丞相陈希,后来又是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最后连刘邦最亲近信任的卢绾也反了。
太子刘盈,在刘邦看来,一点也不像自己,性格柔弱、不堪大任,实在是不放心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大汉江山交付给他,但又没有更好的选择。而吕雉英明果决、性格刚强、颇有政治智慧,太子继位正需要吕雉这样一位皇太后的扶持。有人也许会问,刘邦的大臣中不是还有张良、萧何、曹参、陈平等忠贞之士吗?不可以任命辅政大臣吗?在刘邦眼里,其实他是谁都信不过,曾经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后来又大肆封王刘氏宗亲,不断征讨几个异姓王,就是很好的证明。在刘邦看来,功臣悍将都不可信,太子也驾驭不了,吕雉是太子生母,虽有可能干政,但终究不会改朝换代,不会夺了自己的刘姓江山。
吕雉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吕雉在刘邦还没有起事时就嫁了他,特别是在刘邦晚年,常常是刘邦在外征战讨伐,吕雉在大本营留守主持大局。因此,吕雉与刘邦的一帮员老大臣如张良、萧何、曹参、卢绾等人都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吕氏的兄弟子侄,常年在刘邦军担任重要职务,樊哙、审食其等一帮文臣武将又与吕氏一族结成牢固的利益共同体。再加上吕雉非比常人的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在她身边凝聚了一大批忠心的人员。总体来说,就是在大汉的朝堂之上,吕雉已经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也是刘邦的政治盟友,贸然杀了吕雉,必将引起政局的动荡,这是晚年的刘邦不愿看到也很难做到的事情。
吕雉劳苦功高没有诛杀的理由刘邦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诛杀皇后特别是太子的生母,是需要一个在众人面前说得过去的理由的。吕雉自嫁给刘邦以来,一直忠心辅助刘邦成就大业。早年时,独自一人在老家,帮助刘邦照顾一家老小,为刘邦除去后顾之忧;楚汉相争时,又被项羽掠至军中,沦为囚徒人质达三年之久,始终没有背叛刘邦;后期与萧何等人留守后方,管理朝政,井然有序,没有任何失误;最后几年帮助刘邦,设计诛杀了淮阴侯韩信和梁王彭越,为巩固大汉的天下做出了重大贡献。吕雉在刘邦去世之前,劳苦功高,没有任何过失,刘邦诛杀吕雉实在找不到任何借口。
刘邦对吕雉怀有愧疚之情刘邦总是以一副流氓痞子的形像示人,其实其本性还是善良的,对吕雉始终怀有愧疚之意,终究下不了杀手。吕雉出身于大户人家,下嫁给刘邦时,刘邦还是街头的一个小混混,一事无成,而吕雉却没有丝毫嫌弃之情,对刘邦一心一意,帮助刘邦打理一家老小的生计。刘邦常年在外地东征西讨,吕雉独自一人为他撑起一个家,让刘邦没有后顾之忧。刘邦打下天下之后,吕雉已经年老色衰,常人处于冷宫之中。站在刘邦的角度,对吕雉虽然没有了浓烈的男女之情,但多年的夫妻情份仍在,常情的亲情仍浓,特别到了晚年的刘邦,又很看重这份亲情,这也决定了刘邦不可能对吕雉痛下杀手。
刘邦无法预测身后事虽然刘邦已经预感到,在他死后吕雉可能对戚姬母子不利,但他也认为自己已经做好充分的应对工作,自信不会有大的问题。刘邦在临死前,命令陈平和周勃去军中诛杀吕雉的妹夫樊哙,断吕氏的臂膀并以此来警示吕雉;选定了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王刘如意的氶相,来负责保护赵王刘如意与戚姬;断定后继之君刘盈虽然性格羸弱,但同时也心地纯良,绝不会做出伤害戚姬母子的事情来,也一定可以保护戚姬母子的周全。
综上所述种种因素,刘邦在生前是不可能诛杀吕雉的!
刘邦为何不处死吕后,来保障戚姬母子安全?
哈哈,处死吕后,他敢吗?
放着吕后是刘邦最敬重的女人不说,刘邦打下的天下也有吕后及吕氏财团的帮助,他才有今天。
刘邦发达前,就一小无赖。吕雉怎么也算白富美。刘邦高攀了,心里对吕雉当然是有·感情的。
打仗的时候,刘邦逃命,把吕雉都丢给项羽,对吕雉是有亏欠的。
刘邦想杀韩信,抹不开面子,吕雉找借口把韩信杀了。刘邦当然是高兴的。
有这么个贤内助。刘邦舍得杀吗?戚姬除了会跳舞,还能干啥?
他刘邦要杀吕后,还得看看吕氏集团的脸色吧,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如果因为一个女人而动荡起来,甚至毁于一旦,这样的事你想想刘邦会干吗?
所以说刘邦怎么也不会干这事,
戚姬只是刘邦喜欢的,玩乐的女人,吕后是一直辅助他打江山的女人,孰轻孰重,刘邦清楚的很。
其实戚姬的下场刘邦也早会预料到了,只不过想想自己看不见那一天而已,江山留给谁他清楚的很,戚姬一个人怎么斗的过吕氏一族呢?
所以不要说为什么刘邦不杀吕后了,戚姬只是刘邦自己不忍下手,留给吕后来解决而已。
朋友们,我说的对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