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杀兄娶嫂,却为什么不敢杀了父亲李渊?

作为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司马光,今天来和大家讨论一下: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李世民生平有几件可圈可点的事情。 第一件:义聚瓦岗众英杰。 第二件:帮助李渊打下大唐江山。 第三件:玄武门事变,杀兄娶嫂。 第四件:和谏臣魏征的故事。 第五件:父子共享美人武则天。 在李世民的一生中,可谓是经典。一方面展示了他在治理国家的丰功伟绩,但在私人生活上却是一点也不检点,和兄弟争女人,甚至和自己的儿子抢女人,可谓色到了极致。 但今天,我们要说的却是玄武门事变。 话说626年,眼看着全国已经统一了,在李渊父子几人的努力下,大唐王朝的版图终于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李世民发起了玄武门之变后,为什么没有永绝后患,杀了李渊?

大家好,我是清山雅舍。李世民杀长兄和四弟,但没娶嫂,娶的是弟媳杨氏。他之所以不杀李渊永绝后患,是因为杀了李渊才是后患无穷。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李渊决不能杀。

△唐太宗

当一位皇帝的功绩照耀千古,我们常会忽略他的阴暗往事,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帝王。有很多人甚至还会将他错当成唐朝的开国皇帝,可见李世民的光芒之盛。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软禁了父亲李渊,抢班夺权成功。

李世民没有杀死李渊,让很多人颇感奇怪:因为李渊作为一代帝王,自然有支持他的旧势力存在。要是他还活着,突然哪一天推翻李世民,使自己复位怎么办?杀了不就省事了吗?

要是杀了真就能省事,李世民的秦王府高才众多,密谋许久会想不到这一点吗?

显然,一旦杀了李渊,那可就闯祸了。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为了夺取皇位,而不是搅乱李唐江山

李世民造反确实是被逼无奈的保命之举。当时,他和太子李建成势同水火,互相都想整死对方。这种情况,其实从李渊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开始,就能够预见到了。

△李世民

“天策上将”这个创新性官职,其发明出来的用意,就是为了安置功高盖主的李世民的。自古功高盖主的臣子,早晚是要被帝王清算的,除非他能清算了帝王。

李世民之所以一时没被李渊清算,一是因为李唐的军事还倚重于他;二是因为李渊这个人还是讲亲情的,他不舍得对自己的儿子下狠手。但正是李渊这种护犊犹豫的性格,促成了后来同室操戈的局面,因为李建成并不心软,他要来清算。

△李渊

其实,李世民并不是非要造反,毕竟这种事风险很高,是个人都会犹豫不决。但李建成这边先是夜宴喂毒酒,后是昆明池搞伏杀,李世民被整得吐血数升不说,要不是有内线报信,恐怕他就得命丧昆明池。

能指望李渊主持公道吗?李渊三番五次被太子和后妃们谗言蛊惑,多次对李世民食言责难,因而李世民对他的父亲已经失望至极。

△李建成

为了活命,李世民不得启动玄武门计划:

首要目标,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不光如此,两人各有5个封王的儿子,也一并斩草除根。

第二个目标,夺取皇位。因为做了这么大的事,李渊是罩不住他的,为了防止清算,李世民只能自己做皇帝。

第三个目标,尽量争取和平演变。古代的和平演变模式一般就是禅让,这样不但从法理性上,皇位交替合乎正统程序,朝臣无法诘难过多,而且不会给造反派留下类似“清君侧”、“诛奸佞”这一类的大义借口。毕竟人家父亲都默许的事,别人是管不着的。

△李渊

李世民接手的江山,外有强大突厥虎视眈眈,内有初定江山隐患重重

有了李渊的皇命背书,李世民的皇位才能做得名正言顺、破绽最少。如果杀了李渊,李世民得位不正的事就没了遮羞布,而且还会背上“弑父夺位”的恶名。

这样一来,那些敌对势力怎么会放过如此好的动手良机,同时不得人心李世民如何还能开创大唐盛世。到时候,李世民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国土,又要重罹战火,而本就虚弱的大唐就更加风雨飘摇了。

△唐朝地图

想必李渊也是想明白了这一点,才愿意放弃抵抗,让李世民顺利登基,否则李渊老头宁死不从,李世民的麻烦就大了。

可叹天下父母为儿女操心,不论帝王走卒,大都逃不出这个圈。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清山雅舍热衷研读历史,分享历史,期待朋友们的留言关注。

李世民杀兄娶嫂,却为什么不敢杀了父亲李渊?

李世民在唐朝初期发起的玄武门之变,在历史上留下了血腥的一页。在这次事变中,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李元吉。在事后,李渊退位做了太上皇,李世民继位当了皇帝。虽然李世民为了让大家肯定自己,励精图治,可是,在历史上还是遭受了很多诟病。

除了诟病李世民残杀自己的兄弟外,人们还诟病李世民占有了他的弟媳。不过,我们要看到,虽然唐朝的李氏标榜自己是名门望族,还说自己是老子的后裔。可是,他们家族拥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不可改变的。这种手足相残的情况,在部族相争的时候是经常发生的。而李世民娶他的弟媳,也是出于这种习俗。

李世民娶李元吉的妃子,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个妃子是杨氏的血脉。在唐朝,为了政治上的需要,李氏与隋朝的杨氏直接的联姻是很常见的。这个情况一直到武则天执政后,才转变为李氏、杨氏和武氏三家联姻的关系。所以,李世民才会专门迎娶了这个妃子。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唐朝的悲剧。可是,对于李世民来说,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在发动事变前,虽然李世民已经全部准备就绪,可是一直不能定下决心。李世民在行动前还在占卜吉凶。这个时候,按捺不住的尉迟恭一脚就把占卜摊子踢翻了。他大声说,占卜是用来解疑的。现在事无可疑,还占卜什么?难道占卜不吉利,就不干了吗?李世民这才定下决心,发动了玄武门事变。

而形成这种局面的,就是由于李渊的错误决断。李世民的军政能力出众,在李渊起兵建立唐朝的过程中,李世民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在许多对唐朝生死攸关的战役中,都是李世民率领军队取得了胜利。为了拉拢李世民,让他出力,李渊也确实说过让李世民继位的话。可是,随着李世民建立的功业,而且形成了自己强大势力的时候,李渊却又犹豫反悔了。

李渊不想废掉李建成,另立李世民。于是,李渊就在两者之间采取平衡的办法。可惜,在皇位面前,这种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李世民在最后面临剥夺部属,前途未卜的时候,只得在部下的拥立下发动了事变。

不过,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只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而对于造成这一切局面的李渊却网开一面,这又是因为什么呢?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 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肃清了自己的政敌。

李渊的儿子虽然众多,但是,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建功立业的人也就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三人。李建成并不是历史上记载的那么无能,他作为太子,一般坐镇京城,处理政务。在平定河北的叛乱时,李建成亲自请缨,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将叛乱平定。从李建成的种种表现来看,李建成的能力虽然比不上李世民,可是在当时天下已经平定的情况下,还是能够驾驭住政局的。

而李元吉原本跟随李世民,在战场上屡建战功。他骁勇善战,在玄武门事变中,虽然处境不利,依然拼死反击。如果不是尉迟恭相救,李世民就可能死在了李元吉的手下。

李建成和李元吉勾结一起,形成了压制李世民的力量。整个唐朝的政局,形成了李建成和李世民两派对峙的局面。李渊甚至产生了分开两派,一居长安,一居洛阳的想法。

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使得他们的势力土崩瓦解。这样,李世民就掌握了唐朝的政局,没有任何势力能够对李世民造成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就没有必要再去杀死李渊了。

二、 李渊对李世民失去了威胁。

李渊在晚年,已经失去了斗志。他已经把自己的精力放到了声色享受上,对处理政务毫不上心。他重用裴寂,将所有的政事都交给他处理。就是因为李渊的懈怠,才使得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不可调和。

李渊在武德六年任命裴寂为尚书左仆射时,曾经和裴寂说,你管理政务,我为太上皇,逍遥一代,岂不快哉?从这个时候起,李渊就对政事失去了兴趣,只想追求玩乐了。这种状态下的李渊,根本就不是李世民的对手。当然,也构不成对李世民的威胁。

在玄武门之变时,李渊得知事变的结果,便决定将政务交给李世民处理。李世民在接管政权后,就将以裴寂为首的李渊的势力进行了清洗。这样,李渊对于朝政就更没有了话语权。不久,李渊宣布自己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担任皇帝。退位后的李渊达成了他追求享乐的目的,在他当上太上皇后,退居后宫,成天与嫔妃作乐,又给李世民生下了一群弟弟妹妹。对于自己毫无威胁的李渊,李世民当然就没有必要去杀害他了。

三、 李世民需要李渊的象征意义。

李世民虽然在历史上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可是,他杀兄屠弟还是在历史上留下了恶名。为了洗刷自己,李世民做了各方面的努力。他不但勤于政务,以文治武功来证明自己的英明神武,还篡改历史,对李建成和李元吉大肆抹黑。李世民将自己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原因,归结为迫不得已的自卫。为了显示自己不是心狠手辣,不顾亲情的人,李世民在李渊那里进行了一番表演。

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去见李渊。一见到李渊,李世民就痛哭流涕,用少数民族的礼仪,跪着吸吮李渊的胸乳,向李渊表达自己的亲情,还有自己的无奈。李渊也报以痛哭,双方都沉浸在痛苦之中。

在李渊退位后,李世民对李渊还是很优待的,对李渊的生活也比较照顾。除了李渊不理政务外,其他的要求基本上都尽量满足。而且在宴会和国家庆典上,李世民也邀请李渊参加,在仪式上对李渊毕恭毕敬。

尤其是在后来消灭突厥的庆功宴会上,这种情况达到了最高潮。当年李渊为了起兵,寻求突厥的帮助,遭受了突厥的冷遇。如今在李世民的领导下,唐朝尽雪前耻。在这场宴会上,李渊和李世民两人心情舒畅,在天下人面前表现出父子情深的一面。

这也是李世民希望达到了效果。他一方面要向世人表现出,自己的帝位不是强逼李渊抢来的,而是李渊看到李世民的能力,心甘情愿的让给他的。另一方面又要向世人显示,自己对于骨肉亲情是何等的看重,玄武门之变是迫不得已。

正是李渊的处境,对于李世民毫无威胁,而且李渊当机立断,退出了政治舞台。再加上李世民向世人展示自己重骨肉之情的需要,李世民和李渊才相安无事。李渊也得以安度晚年,在贞观九年五月得以善终。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李世民杀兄娶嫂,却为什么不敢杀了父亲李渊?

看了这道题目下很多答案都强调“李世民不需要杀掉他老爹李渊”,而不是“不敢杀”。

实际上,李世民还真不敢杀李渊,原因很简单:如果杀了李渊,政治影响太坏,甚至会导致政局崩盘。

↑李渊完全想不到自己会以这种方式退出政治舞台

玩政治这局棋的人,一定要懂得: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每个政治人物的背后,都是有系统,有组织,有力量的团体,而这个政治人物,无非是利益共同体的代言人罢了。李渊的地位相当于什么?大唐最具有政治权威的代表,其背后的能量和利益团体,力量惊人,就连功高不赏,军事威望崇高的李世民也必须掂量清楚这里面的分量。

就拿玄武门之变来说吧,很多人都遗落了一个重要环节,为什么要抢在玄武门附近动手,除了地利人和因素(比如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已被李世民收买,玄武门附近可以埋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必须把握住这个“天时”——必须在李建成面见李渊之前,就彻底把李建成消灭掉,然而立即派兵控制住李渊和重要大臣。给李世民一万个胆子,他也不敢当着李渊的面杀死李建成。

↑李建成也想不到失败的代价竟然如此惨烈

应该说,当尉迟敬德率兵,穿戴着染血的甲衣出现在李渊面前时,李渊的生命面临了有生以来最大的威胁,如果李渊不妥协,那么尉迟敬德肯定也是做好了手刃李渊的准备的,这应该也是李世民最后的底线,既然杀了李建成,就必须掌握最高权力,要不然会被清算。

政治经验丰富的李渊马上就明白了当前的局势,死活已经由不得自己这个帝王说了算的,枪杆子里出政权,李渊很快就妥协了,而我们要注意到的是,李渊的妥协其实帮了李世民很大的忙,借着皇帝的诏令,他才能够迅速稳定局势和人心。

最紧张的一天过去了,但李世民面对三个重要的问题需要尽快解决:李渊怎么办?李建成李元吉家人怎么办?以及,东宫太子府力量怎么摆平?

↑李勣效忠的并不是李世民这个人,而是李世民代表的统治权

既要靠武力,也要靠政治手腕,双管齐下缺一不可。于是李世民手起刀落,先把李建成李元吉所有儿子杀掉,避免成为将来的政治隐患;同时,利用李渊的手谕,把玄武门事件定性为李建成与齐王作乱,被李世民剿灭。同时宣布只诛首恶的政治承诺,让东宫太子府力量失去拼杀的动机,斗志溃散,迅速投降了(太子都挂了,你还在为他拼命干啥?没有任何回报,只有祸事,没人肯干这样傻的事情的)。

所以,李渊不但必须活着,还有很大利用价值呢。

那如果杀了李渊呢?性质就完全变了,要知道,李世民杀掉李建成的借口就是太子和齐王作乱,尉迟敬德带着这个理由,以及全副武装的士兵,逼着李渊进行颁布下谕旨,让秦王李世民统领各军,拥有紧急事态处置权。

↑尉迟敬德要是杀了李渊,会成为替罪羊

但如果尉迟敬德杀死了李渊,那作乱的是谁?谋反的是谁?明显就是李世民了啊,难不成你说太子齐王勾结李渊作乱?这样李世民政治上就站不住脚了,失去了上位的合法性基础,那他就不会再有政治权威去统御全国官僚系统以及军队系统了,全国范围轻则爆发两派内战(谁敢保证李勣等军事大佬不会起兵勤王呢?),重则爆发类似唐朝中后期那样的各方势力群殴。

所以,李渊必须活着,还得好好活着,以太上皇的身份发挥余热,给李世民统治的合法性提供来源和基础。

就算李世民能够摆平杀死李渊带来的现实后果,但有一个问题他是无法解决的:以后李唐王朝怎么传位?你李世民敢杀亲爹,那李承乾不敢杀你?事实上,光是玄武门之变手足相残,就已经在李唐王朝政治继承的斗争中起到了很坏的表率作用。

↑李泰为了夺到皇位,甚至声称会杀死自己的儿子

李世民为什么要废除李泰的继承权,他说的很明白:不想让后代皇子皇孙认为皇位可以争夺而来,嫡长子继承制大于天,当然,李承乾不成器,让李世民的打算落空了,但其实也怪不得李承乾,李世民更偏爱李泰,越发讨厌李承乾,自己就已经动摇了嫡长制继位的念头,结果李承乾和李泰两败俱伤,深刻的提醒了李世民——你当年手足相残才得来皇位,现在你儿子们之间又要手足相残争夺皇位,这是示范效应?还是因果报应呢?

那果当如初杀死李渊,未来会在李唐皇位继承权的争夺中出现什么惨剧呢?不敢想象,但起码李世民不会有一天好眠了。

李世民杀兄娶嫂,却为什么不敢杀了父亲李渊?

李世民顶多算娶了弟媳,而李建成的老婆郑观音他没动,只是当时李世民堂兄庐江王的所有妻妾都被充了公而已。

但这事不重要,重要的是李渊。

李渊尚未退位的时候就离“吉祥物”的存在意义不远了,退位后,就成了大唐的“吉祥物”太上皇,李世民何必杀他,还背上弑父的骂名。

玄武门之变,大概可以如此总结:

一个自以为是的爹,让两个儿子和另外一个儿子斗法。但谁知道,不和他斗法还好,一斗法才发现那一个儿子手上全是大招。

我一直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两种悲哀。

有一种悲哀叫李建成,我有个比我厉害无数倍的弟弟。

有一种悲哀叫李渊,我有个帮我打下了天下的二儿子。

如果还非要加一种悲哀的话,那就是:

“我叫李世民,我很能打,几乎整个大唐都是我打下来的,但我不是皇帝,我还有个哥哥当了太子,我爹也还位。他俩天天防着我”

自从太原起事,年岁未满弱冠的李世民表现的不像个正常孩子,能打、精明、懂军事又还懂政治,天天为资质中上的爹,资质中上的哥,资质中上的弟弟操心。

一开始李渊还挺开心,这儿子好啊,帮他打下大唐江山,好儿子。而李建成也是一样的,这弟弟好啊,帮我打下江山,以后我当皇帝轻松多了。但时间长了,两个人发现不对劲儿了,这秦王李世民也太强了吧?

于是李渊怕他篡位,李建成更怕,怕太子之位眼睛一闭一睁就没了,于是怎么办?

对的,于是皇帝和太子成为一党,跟这个秦王斗。这剧情,我相信就只有武德年间才有一出,除此之外,看遍古今,都没有。

秦王功高,李渊帝王心术

李渊称帝,二儿子天天出去打仗,这是好事。

李渊曾经和李世民说过:“好好搞,以后我想着是把皇位传给你”

了解大明历史的朋友可能看出来了,永乐当年就是用这招忽悠朱高煦的。很有可能就是学的李渊,所以朱高煦输给了朱高炽,根本原因就是没看《资治通鉴》。

但李世民和朱高煦又不一样,他有脑子。

打仗方面,可以说李家搭上整个大唐朝廷都打不赢的仗,诶,李世民就能打赢。

比如刘武周,裴寂就差给人宋金刚摁到李渊脑门上去了。李世民出征,打了柏壁之战,此战还捡了个尉迟恭。

再后来,打窦建德、王世充,把大唐打得七七八八了,除了当年李渊被突厥按在地上摩擦的仇还没报之外,对于李渊来讲,不能再让这儿子发光发热了,他现在都不是担心秦王抢不抢太子之位的事情,他现在要考虑自己会不会被弄死。因为秦王在朝廷内的呼声太高了,又是天策上将,又是行政长官。

于是,李元吉、李建成这两兄弟,天天在李渊面前说要弄死这李世民,他太优秀了,优秀的头皮发麻,大家都睡不着啊,这些恶人主要都是李元吉做的。

李建成经常在旁边表示:“俺也一样”

比如,李元吉说过:

秦王初平东都,顾望不还,散钱帛以树私恩,又违赦命,非反而何!但应速杀,何患无辞!‬

他的意思很简单,二哥居然敢对百姓这么好,这是在树立私威,赶紧的,父皇,赶紧把二哥弄死。反正要弄死他而已,怎么会怕没有理由。

后世宋高宗看都脸红,相信只有秦桧才敢脸不红心不跳地说这个话。

但更可怕的是,李渊没有反对。

完犊子了。

这一家子都有太冷血了,李世民杀兄弟固然冷血,但这两哥们更狠,鸟尽弓藏都不带这样操作的。

于是李建成又开始计划,给李世民放放毒。

跑到后宫讲一讲李世民个王八蛋,太危险了,让这些后宫和父皇吹吹枕边风。

李渊知道吗?李渊太知道了。

但他也打不过他二儿子啊,那可是神一般的人物,偏偏是自己的儿子,偏偏才二十来岁。

直到李建成搞出个“太白星现,天下归秦王”的言论,这场政治暧昧就不能再下去了,长孙无忌、高士廉、尉迟恭、侯君集等人都要秦王给个态度,要不你就当皇帝,要不你就死,但是啊,你一死我们也得死,你不能这样做啊。

时间到了公元626年,七月二日。

这一天天气晴朗,李渊正在湖上钓鱼。

而他最重要的三个儿子正在外面展开生死局,本来说李世民秦王府只有八百号人,而李建成这一边两千号人,但是李世民就是赢了。

为啥赢了?

因为李渊的亲兵,也就是元从禁军,还有高士廉放出的一对犯人,封锁路线,就这样,具体多少人不知道,但远远超过800人这个数目。

尉迟恭刚刚叉死了李建成,就奉秦王之命去保护他爹去了。

李渊能反抗吗?完全不可能

其实李渊这个人,也很可怜。

自己虽然是皇帝,但是二儿子太强了,说白了就是功高盖主,但这也不重要,如果是太子吧,他会很高兴,但偏偏是二儿子,怎么办?

除非李世民乖乖被杀咯。

李渊都没有魄力定界两个儿子的矛盾,而且他都还要防着二儿子,憋屈不憋屈?

所以李世民杀了李建成、李元吉,李渊顶多会心痛,但是也会很开心。

因为锅都让儿子背了,他啥也没干。

什么叫无为而治,无能为力,而后等待事情让更强的人来解决,这就是无为啊。

玄武门之变,虽然李世民也在危险之中,但是李渊是不能拒绝这场决斗的开始的。

我们看看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在大唐朝廷中是什么地位了?

政治地位:司徒、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

军事地位:天策上将(高于亲王)

皇室地位:秦王

但其实,我们只要看明白政治地位即可。

为什么李渊控制不住李世民?

因为李世民有实权。

那既然明明知道李世民有风险,为什么还要给他实权?

因为不给根本说不过去,当时朝堂大家都向着李世民。就玄武门一事来讲,李渊要镇压李世民,就要通过行政渠道去控制军队,这也是为什么当时禁军都要去帮李世民。

大家都知道,李世民都等同于最高长官了,还申请个屁,难不成李世民自己申请镇压自己吗,这不可能的嘛。

再后来,尉迟恭拿着把带血的兵器(矛还是什么)冲进去说保护陛下。这其实就是一种暗示:

“太子没了,您老人承认事实吧,秦王赢了,要是不承认就顺便捅死你,反正我尉迟恭背锅,你儿子照样当皇帝”

萧、陈叔达曰:“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事,无复事矣!”上曰:“善!此吾之夙心也。”

当时和李渊一起钓鱼的,萧瑀、陈叔达都表示投降了,陛下你也快投降吧。

睿智的李渊立马就说:

“哎呀,这正合我的心意”

看吧,老李家全是演员。

所以所谓悬念,便是悬念在李世民对李渊的态度上。这个时候李渊也未必稳输的,因为他还有一个终极大招,他就是李世民的爹!

没错,他是李世民的爹比他是皇帝更管用。

要李世民不是他儿子,直接让尉迟恭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就完了,他就当司马昭。

但毕竟是他爹,他爹说话还是要听的。

说不定李渊一生气,命令李世民原地自杀呢。然后李世民出于孝心,自杀了。

看,李渊不就赢了吗。

大唐吉祥物:太上皇李渊

玄武门事变后,过了不久李世民即位。

回到为什么不杀李渊的问题上,为什么不杀?

因为是真的没有必要,李渊存在与否,压根不会对现实产生任何影响。

首先回顾李渊的创业,他的创业说得抽象点就是秦王集团。秦王集团再具体点,就是李世民,长孙无忌、李靖、李勣等人。

但是李渊之前做了什么?

李靖去打了胜仗,李渊大大赏赐了关陇贵族,而给一点点好处打发了李靖就作罢了。

这李渊看人、做人就有问题。

所以他输是肯定的。因为李世民的存在,李渊已经失道了,这个是对比出来的,所以他失道者寡助。

其实要说李世民全盘胜利,那也是不对的。

虽然没杀李渊,但实际上,杀了太子,李世民的道德人格已经死亡了。中国古代传统就是这样,别讲什么大理由,长兄杀了弟弟是合理的,但是弟弟杀哥哥不行。

所以李世民早已经道德人格死亡了。

而李渊也不是一根筋,二儿子的确是个人才,大儿子和二儿子之间的矛盾,让二儿子解决了也好。李渊也服输,李世民登基,整个天下大变,这是古代鲜有圣君能够比拟的,他自己能做到什么地步他自己清楚。

反正都是自己的儿子嘛。

于是李渊就在后宫疯狂造人,过上了没羞没臊的退休生活。

贞观九年,李渊去世。

也不知道唐高祖皇帝死的时候,心里想的会是谁呢?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李世民杀兄娶嫂,却为什么不敢杀了父亲李渊?

李世民的确“不敢”杀父亲,在玄武门事变中杀了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已经是一个政治大麻烦,在后世备受争议,如果杀了父亲,就算这位千古一帝的贞观之治再如何灿烂光辉,他的执政合法性也会得到极大挑战,也很难再进入“第一等”帝王的大名单之中了。更何况,作为开国皇帝,李渊的旧势力和旧臣仍然不容小觑,如果杀了李渊,李世民很可能会面临政局大乱的潜在威胁。

不过,李世民没杀李渊,最大的原因可能还不是因为“不敢”,真的被逼到绝路,为了消除迫在眉睫的威胁,李世民还是可能会动手,中国历史上也不是没有这样的先例,君不见“沙丘之变”中被饿死的赵武灵王么?毕竟,名声和合法性都是相对远期的事情,李世民大可以为了燃眉之急而暂时不考虑“长远利益”。

所以,除了“不敢”,李世民不杀李渊最大的理由应该是“没必要”。

首先,在玄武门之变后的夺权过程中,李渊体现出了大政治家的洞察时务和顺应时势,明知没有胜算,何必逆流而动,没有对李世民咄咄逼人的夺权做什么抵抗。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后就迅速发布诏,“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仅仅两个月后,这一新的权力结构就在法统上得到了确认——李世民登基,李渊做了“太上皇”。

其次,退位之后,李渊也表现得云淡风轻,守住了不恋栈的边界,每天也就是和旧臣喝喝酒,即使李世民推翻了他在位时的一系列大政方针,也没有表现出什么政治态度。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时势如此,不得已也,但中国历史上昧于大势者难道还少了么?

第三,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后,李世民已经是李渊唯一的嫡子和继承人。从这个角度上而言,李世民也知道父亲也没有其它的政治选择,不担心李渊退位后搞什么政变,他是唯一的嫡子,就算李渊想搞,哪个大臣会配合这种“绝户”式的政变呢?

第四,李世民即位后政绩非常辉煌,强大的突厥在唐军的兵势之下土崩瓦解,这也给了李世民充分的政治自信心:父亲的政绩不如我,已经充分证明了夺位的正确性,又何必去担心父亲呢?

而事实也证明,随着贞观时代的国势日盛,李世民和李渊的关系也逐渐升温。

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唐太宗在位期间边患四起,内政不安,和“太上皇”的关系又会发生何种微妙变化,朝中政治势力又会发生何种消长?李渊旧臣会不会图谋复辟?李世民会不会先下手为强,以除后患?

李世民杀兄娶嫂,却为什么不敢杀了父亲李渊?

李世民杀兄是为了争太子之位,结果不但如愿以偿,还额外得到了皇位的馈赠,所以并不是不敢杀父亲李渊,而是完全没有必要。

李渊一共有四个嫡出身份的儿子,即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按照嫡长子继承法的制度,李建成就是太子的不二人选,所以李渊称帝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追谥已故发妻窦氏为皇后,然后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剧照)

尽管有制度可循,但有些人偏就不按常理出牌,或者不去安分守己,原因一是因为权力的诱惑太大,二是不安分的人往往有能力。而一个人的能力与野心是互成正比的,因为一个浴血奋战打下江山的李世民,不可能让一个坐享其成李建成凌驾于自己之上。而恰恰是,即使是坐享其成的一方也不会坐以待毙,或是将权力拱手相让,所以即便是亲同手足的兄弟也会明争暗斗、反目成仇,而唐王朝的太子之位注定不会风平浪静,一场兄弟之间的角逐在所难免。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的三弟李玄霸英年早逝,所以无缘争储,但是四弟李元吉同样是个野心勃勃的家伙。李元吉一无能力,二没有威望,但是他不甘示弱,于是选择了一条借鸡生蛋的不寻常道路。原来,李建成为了与李世民抗衡,有意拉拢了李元吉,条件就是将来自己去世,皇位不传子嗣,而是直接传予他的这个宝贝兄弟。(李世民剧照)

李元吉比李建成小十五岁,理论上他的愿望可以实现,所以并觉得大哥是在忽悠自己,于是成了大哥跟班儿。

李世民虽然被册封为天策上将,李渊允许其制府纳僚,形成一股完全由自己掌控的政治势力,但相比较大哥李建成的整体势力,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1. 父亲李渊明显支持大哥李建成
  2. 一多半大臣的拥护未来的皇帝
  3. 李建成为铲除李世民,私蓄近3000武装,李世民只有800赶死队
  4. 四弟李元吉支持李建成
  5. 后宫妃嫔成为李建成一支另类的生力军(李世民剧照)

很明显,李世民如果和大哥长期对峙,不但毫无胜算,而且耗到最后只能一无所成。甚至当大哥登上了皇位,他必会死无葬身之地,更何此时李建成已经坦露了杀机。所以李世民只有一条不成功便成仁的路可走,而走法就必须是出奇不意、一招制敌,让大哥没有丝毫反击的机会。所以,李世民接下来的招数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1. 借父亲之手将大哥引蛇出洞
  2. 玄武门迅速斩杀大哥、四弟
  3. 派尉迟敬德武力夺权
  4. 控制东宫势力
  5. 处死10个侄子

玄武之变过去仅两天,李渊就宣布立李世民为太子,并下诏:“自今军国庶事,无论大小皆由太子悉数处决,然后闻凑”。很明显,李渊已经完全交出了权力,而两个月后的让位只不过是一个过场,也等于给自己狼狈的结局挽留了点儿颜面。(李世民剧照)

李渊是一个识时务,且有大智慧的人,他能够在隋末割据势力中脱颖而出,充分说明了他非凡的过人之处,并不是世人想像中的软弱无力、一无是处。所以他在应对李世民夺位这件事情上采取了冷静、明智的方法,继而顺水推舟去做了太上皇。如果他此时还在对皇位恋恋不舍,还在犹豫不决,那么他很可能就和两个儿子、十个孙子一样的下场。

所观隋文帝杨坚在关键时刻手足无措,没有一点智慧,如果他不动声色的将长子杨勇召来传位,就不可能让次子杨广狗急跳墙,结果自己大张旗鼓的呼唤杨勇,却落了个死的不明不白的下场。(李渊剧照)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李世民杀兄弟是必走的一步棋,因为此时双方的矛盾已经完全激化,更本没有回旋余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那么成王的肯定是下手最快的一方。而父亲李渊所能威胁自己的无非就是手中的权力,而父亲机智的表现根本不给李世民杀害其的理由。

如此一来也算是最好的结局,李世民不用去背负弑君杀父的恶名,李渊安享晚年,知子莫若父,皆大欢喜!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