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原并州兵团战斗力强横,为何丁原被吕布杀死后竟然无人为他报仇,也无大规模叛乱?
丁原被杀,无人报仇,并州兵也没叛乱,看起来确实有些无情义、无血性。我认为有三大因素导致了这一凄冷结局。
丁原被杀时孤家寡人,无主心骨汉灵帝驾崩后,并州刺史丁原是奉了大将军何进的命令,带兵入京,为诛除宦官而来。显然,丁原是何进的人。
但后来何进被杀,董卓趁乱夺权,挟持天子,掌控朝政。董卓深知兵权的重要性,于是他兼并了已被杀的何进、何苗的部曲,又利诱丁原义子吕布,杀掉丁原,吞并了其军队,从而掌控了洛阳的所有兵马。
细数丁原提拔起来的有名有姓的人物,主要有三:吕布、张辽、张杨。
张辽、张杨都是丁原提拔的军从事,说起来就相当于现今有一个领导,提拔你做了小干部,感恩是一定要的,但是你会为这个领导报生死血仇吗?而且这个仇人还是董卓这样的超级大佬。
恐怕不会的。
这里面最该为丁原报仇的,恰恰是丁原亲信有加的义子吕布,可是吕布正是那个出卖丁原的人。
△丁原
抛开前面的分析,就算张辽、张杨忠义无双,非要为丁原报仇,以当时的情况,那也是办不到的。
张辽去哪了?
据《三国志·张辽传》记载:
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都。何进遣诣河北募兵,得千馀人。还,进败,以兵属董卓。
原来,丁原将张辽派给何进后,张辽就奉大将军命去河北募兵去了,从此张辽就已经是何进的直属部下,不再归丁原麾下。等张辽带着一千多军队回来时,何进已死,董卓掌权,于是张辽就和其他何进部曲,按职权大小,一同归属于董卓。
△张辽
张杨去哪了?
据《三国志·张杨传》记载:
灵帝末,天下乱,帝以所宠小黄门蹇硕为西园上军校尉……征天下豪杰以为偏裨……并州刺史丁原遣杨将兵诣硕,为假司马。灵帝崩,硕为何进所杀。杨复为进所遣,归本州募兵,得千馀人,因留上党,击山贼。
张杨比张辽还指望不上。
最初,张杨是派给上军校尉蹇硕的,蹇硕死了,张杨又归属于大将军何进。
何进又把人派出去募兵,而在并州募兵一千多人后,张杨便留在上党打山贼。
显然,吕布叛变,张辽、张杨都有各自的状况,使得他们不能为丁原报仇。没有主心骨带头,并州军团自然也翻不起浪花来。
△并州军团虽强,但在丁原死、吕布叛的情况下,对西凉军团并无胜算
董卓居高临下,恩威并施董卓早年成名,一生在边疆与羌胡打了不下百余战,后来久居高位,声威日盛,是继“凉州三明”之后,新一代的中坚大将。(董卓的成就地位可以参看👉【董卓是来自西凉的势力,那他和当时的西凉太守马腾是什么关系? - 今日头条】https://m.toutiao.com/is/JWdncLm/)
董卓曾主政并州,担任过并州刺史,河东太守。灵帝去世前,他还被任命为并州牧。
△权势熏天的董卓
那么对于并州军来说,董卓既是声威远播的边疆大将,又是并州的最高长官。再加上董卓又代替大将军何进掌控朝政,以势压人,谁敢反抗?
在董卓的威势面前,就连袁绍、袁术、曹操这些后来的霸主们都只有逃跑的份,张辽、张杨乃至并州军更是难以起反抗之心。只要董卓“萝卜加大棒”一起拿出来,他们就只有乖乖听命朝廷调遣的份儿。
吕布威压并州军,何谈报仇仔细想想,我发现并州军就算想报仇,也找不到董卓身上。严谨点儿说,是首当其冲的不是董卓,而是吕布。
丁原可是吕布亲手杀的,董卓只是让李肃私底下去利诱吕布叛变而已。
如果要说报仇,不先干掉吕布就是不讲道理,但并州军的领军人物恰恰正是吕布。吕布以骁勇威压并州军,哪有人敢在这时,不自量力地挑战武艺超群的老上司?
吕布都干不掉,更何况是高高在上,始终藏在后面操纵的董卓呢?并州军团更没有理由和胆量去谈什么报仇了。
结语综上不难看出,丁原被杀后,并州军团无人为之报仇、也没有发动叛乱,其实符合人之常情:
背后使坏的是朝廷大佬,弑父叛变的是并州吕布,有点血性的也是有心无力。
丁原并州兵团战斗力强横,为何丁原被吕布杀死后竟然无人为他报仇,也无大规模叛乱?
其实丁原并没有什么实力,其手下能用之人也廖廖无几。
丁原出身贫寒,不像董卓出身地方豪强,丁原能够当官完全靠自已的能力,因为杀敌勇猛,后来做了地方的小吏,公元188年的并州刺史还是张懿,张懿在随后发生的匈奴休屠部叛乱中被杀害,于是朝廷派丁原担任并州刺史。
同年十月,汉灵帝为平衡大将军何进的权力,建立属于自已的武装,于西园设置八校尉,归属自已直接领导,八校尉的首领是宦官蹇硕,为了组建这支军队,朝廷下令从各地征调外军入京,当时的并州刺史丁原就派出手下张扬和张辽进京,其中张扬被蹇硕收为部下,而张辽则归属何进。
公元189年,朝廷派董卓担任并州牧,丁原调任武猛都尉,武猛都尉应该是并州的武将职,这个时候董卓与丁原有了交集,并且董卓还是丁原的上司。
没多久,汉灵帝去世,朝廷发生内乱,首先是大宦官蹇硕被何进所杀,丁原部将张扬和张辽都归属何进,何进派出张扬和张辽外出征兵,同时何进让丁原在河内郡作乱,火烧孟津,同时丁原上书弹劾宦官。
很快,丁原被何进召到京城担任执金吾,执金吾是保卫京城和皇宫的武将官员,相当于西汉时期的北军中尉,丁原就带着自已手上的并州军入京,这其中就有吕布,从丁原一系列的动作来看,丁原深受大将军何进的赏识,算是何进的亲信,而且在京城身居要职,掌握京城的北军。
公元189年8月,宫廷内发生政变,大将军何进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等人领兵杀尽宦官,同时何进的部下吴匡与董卓的弟弟董旻攻杀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接着董卓进京,接收了何进与何苗的部队,控制了京城和朝政。
这个时候丁原作为何进的原部下,情况已经比较危险,论实力,董卓势力比他大,论威望,董卓远强于丁原,论职务,董卓高于丁原,而且丁原旧部张扬还在并州上党郡讨伐山贼,张辽还在外召兵未回,丁原身边只有一个吕布。
这个时候,丁原本人及所属部下人心惶惶,也正是这个时候,董卓引诱吕布杀丁原,吕布杀丁原很可能并不是吕布一个人的背叛,而是整个并州军的背叛,如果吕布等人不背叛,很可能整个并州军都会被董卓团灭。
上司的上司董卓命令吕布杀上司丁原,很可能也是原因之一,吕布这帮人为了保全性命,只有投靠董卓,整个京城除了并州军,几乎都归属于董卓,并州军不投降还能怎么办?打又打不过董卓的西凉军,只有投降或者逃离。
吕布杀丁原后投靠董卓,张辽带着千余人回到京城,顺势也跟着投降董卓,而远在上党郡的张扬什么也做不了,并州军团灭,哪里还有人为丁原报仇?
当时的整个朝廷一片混乱,被杀的高官多的是,比如大将军何进、车骑将军何苗以及所有的宦官,乱世之中,人人都为着保全自已性命,哪里顾得上为别人报仇,除非是特别亲近的感情和关系。
丁原并州兵团战斗力强横,为何丁原被吕布杀死后竟然无人为他报仇,也无大规模叛乱?
丁原是东汉末年的并州刺史,也算是一方诸侯。并州地处偏僻,是胡人和汉人杂居的区域,民风强悍,并州部队战斗力也非常勇猛。丁原手下兵多将广,其中不乏张辽、张扬等名将,吕布是其义子,也是他最重要的助手。
丁原出生于贫苦家庭,身强力壮,身手不凡。原来是在县里做一名毫不起眼的小官,后来因为身先士卒,作战勇猛,并每次都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开始逐渐的成长起来,并且在原并州刺史与胡人作战中战死以后,接任并州刺史。
在这期间,丁原招兵买马,壮大队伍,吕布、张辽等先后被他招入麾下,并将吕布收为义子,任命他主管部队一切事宜,可以说是把部队交给了吕布,足以看出他对吕布的信任。吕布的武艺当时天下无敌,单打独斗少有对手。加上丁原的任可,大权在握,所以在并州部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汉灵帝死后,天下大乱,各路诸侯争权夺利,相互混战。丁原也想从中渔利。带部队赶到首都,因政见不一与董卓产生矛盾,堇卓派人诱惑吕布,吕布见利忘义,杀了丁原,投靠董卓。
当时并州的军队基本上由吕布掌制,丁原虽然是名义上的最高指挥者,但部队的具体事宜,均由吕布发号施令,军队的将领也都听从吕布的调遣,所以吕布杀了丁原以后,并没有引起部队太大的骚动,吕布又把丁原的亲兵心腹分别遣散,消除了部队中的原有丁原的势力,况且吕布武艺高强,勇猛过人,所以也没有人敢去找他理论。加上丁原一死,军心涣散,没有了凝聚力,就如同一盘散沙,所以报仇、叛乱的事情基本上也就没有了。
丁原并州兵团战斗力强横,为何丁原被吕布杀死后竟然无人为他报仇,也无大规模叛乱?
丁原担任并州刺史只有一年多时间,董卓进京前也担任并州牧接近一年(从西凉调任)。
两人对于并州军团的人来说,两人职务都是上司,虽然二把手平时直接管自己,亲疏关系没有差太多。
丁原是空降的领导,并州军团不是他带出来,没有多深的感情。
因为丁原这个人小气加廉洁,不舍得封官许愿,也没钱赏赐手下,对他忠心的人也不多,可能只有一个张扬(此时在外地剿匪)。
事情就是一把手指使二把手的秘书(吕布职务是主簿)干掉了二把手。虽然性质上挺恶劣,但是一把手资源丰富,能给官给钱,并州军待遇会立刻好很多,大家也犯不上为一个才干了一年,不太大方的原上司报仇。
比方说,公司到任一年多的总经理经营不佳或为人小气,员工的年终奖和福利都不发。
平时很少露面的董事长,这时候突然来到公司,命令保安痛打总经理,把他解雇了。
作为员工的你,啥反应,起码两不相帮,甚至可能叫好吧。如果董事长宣布补发年终奖呢,你还不三呼董事长万岁?
丁原并州兵团战斗力强横,为何丁原被吕布杀死后竟然无人为他报仇,也无大规模叛乱?
作为三国第一位“大魔王”,董卓解决丁原集团的手法干净利落,表现出了阴谋家令人窒息的洞察力!
并州军实力强,是董卓专权的拦路虎董卓进京后,一切都很顺利。袁绍、袁术这些公子哥实在不经吓,原属于何进、何苗的禁军瞬间就被董卓收下了。
可是,丁原却是不好搞的主。
与董卓的凉州一样,并州也是大汉朝西北抗击羌族的前线,饱受汉羌战争的洗礼,士兵骁勇善战!因此,并州军与凉州军并称为“并凉劲兵”,战斗力在伯仲之间!
《三国演义》中,把此时并州军的强悍全部付诸于吕布一人身上。当然,就整体实力而言,董卓军队的实力还是要强于丁原的。可问题是:变数多,拖不起!
此时洛阳城里想掌权的人多的是,一旦董卓与丁原短期分不出胜负,格局很可能复杂化!
所以,不能来硬的!
高手出招,一招就打在对方的软肋上!
虚弱的丁原看不出对手的软肋,纸老虎也变真老虎;看出对手软肋,真老虎也变纸老虎!
董卓和他的谋士们看出了丁原的软肋!
1、文明人先讲法!
并州军,理应是属于并州牧管辖。
否则,你就是搞个人军阀,不守朝廷的规矩!
董卓和丁原名义上可以掌握的部队,都在对方手中。此时的并州牧,正是董卓本人!
原来,朝廷见董卓久在凉州,实力太大,为了制约他,任命他为并州牧,要求他交出凉州兵马,去并州上任!
董卓耍无赖,牢牢拿着凉州军不交出来,没有去并州上任!
没去并州上任,不代表我不是朝廷任命的并州牧呀!你丁原的官职是执金吾呀!你执金吾拿着并州军不交出来,是几个意思?
2、讲形势,丁原根基不稳
当然,丁原也可以怼回去:你董卓是并州牧,拿着凉州军不交出来,是几个意思?
所以,在力量分出胜负之前,都是鬼扯。
那就讲力量吧!
比起久在凉州的董卓,丁原的根基十分薄弱!
他是兖州人,家境一般,靠着自己一路打拼混上来的。所以,与在凉州广结豪帅的董卓相比,丁原在并州的根基很浅。
举个例子:丁原让早就以“轻侠勇武”闻名的吕布当主管文书的主薄!就军队的根基来看,他也根基很浅!
188年,也就是1年前,前任并州刺史被杀,他才临时顶了上来!顶上来没多久吧,朝廷又把并州刺史给了董卓,要他腾地方出来!
显然,一没有人脉根基,二来时间太短,树立威望、根基的时间又有限!
3、失衡的权力结构
当然,基础薄弱不怕,只要军队铁板一块,丁原也不好搞!
偏偏,此时丁原集团的权力结构极不稳定!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任领导一任班子。因此,丁原上台后,对军队人事进行了重新安排!
具体哪些安排不得而知,但至少有亮点:(1)、张杨(武猛从事)、张辽(从事)这些前任领导的人,都“支援”中央了。丁原响应中央号召,把这些将都派到洛阳跟何进混了!
(2)、提拔了吕布。
可以想象的是:此时,填补张辽、张杨空缺的“自己人”,此时都还没有树立威信,在军中影响力有限。而吕布这种能力较强,又深得信任的人自然在军中如日中天了!
恐怖的吕布暂时把“有勇无谋”、“反复小人”这些标签忘记,吕布绝对是一个有领导力的人物。
若非如此,后来他的并州军又怎么会跟着他一起出生入死、四处漂泊,一直到兵败呢?看看早早被丁原派到洛阳的张杨、张辽就知道:吕布与并州众将早已建立了很好的个人关系和信任!
张杨,后来积极参与讨伐董卓。可是他却与吕布感情深厚,后来吕布流亡时,张杨后来还数次收留吕布,甚至在吕布快被灭时还出兵相救(死在救吕布的路上);早已随着何进部众投入董卓军的张辽,在董卓死后,更是带兵长期跟着吕布一起混!
可见,在“董卓阴影”去掉后,并州集团的人物依然没有表现出对老领导的留恋,他们依然没有怪过吕布杀掉老领导!
看来:并州军,他们愿意跟随吕布,不是形势所迫,而是吕布确实有个人魅力!
所以,当丁原死后,并州士兵们面临的情况是:1、并没有太大威信的老领导被杀了;2、一位受到欢迎的领导号召我们一起去投董卓;3、按理来说,我们的领导本来就是董卓!
于公于私,他为啥要“给丁原报仇”?
小编今天在这里敲键盘放马后炮是很容易的。可是,董卓和他的谋士,当时能一眼看出丁原集团强大实力背后的软肋,以最为经济的方法一举搞定,实在是极为厉害!
我们在生活中,如果也能深刻地洞察客户、合作对象的内部关系结构,选择最易突破的点用巧力,是不是也可以事半功倍呢?
祝君事半功倍,无往不利!
丁原并州兵团战斗力强横,为何丁原被吕布杀死后竟然无人为他报仇,也无大规模叛乱?
丁原,字建阳,出身贫寒卑微,因会写文章,年少时被任用为官吏,因作战时勇猛,之后立功任并州刺史。手下并州军团有吕布、张辽、张杨这三位猛将。这三人后来在三国中大放光彩,都成为一代名将。
汉灵帝驾崩后,丁原受大将军何进所邀,入洛阳诛杀十常侍。他还未赶到洛阳,何进已被十常侍所杀。之后,京城动荡,十常侍胁迫天子与陈留王出宫,董卓带西凉军入京后先找到天子,一举控制朝廷,把持朝政。
座上一人推案直出,立于筵前,大呼:“不可!不可!汝是何人,敢发大语?天子乃先帝嫡子,初无过失,何得妄议废立!汝欲为篡逆耶?”卓视之,乃荆州刺史丁原也。卓怒叱曰:“顺我者生,逆我者死!”遂掣佩剑欲斩丁原。董卓欲废天子立陈留王为帝,丁原不同意,与董卓发生冲突,董卓想杀了丁原,因慑于吕布之威才罢手。次日,丁原与董卓两人于城外交战,吕布勇不可挡,董卓大败,退军三十余里。
董卓心焦,得知吕布唯利是图,便派遣部下李肃去挑拨诱惑吕布,吕布果然中计,转投董卓,将丁原杀害。后丁原的大部分兵马随吕布转投董卓。
并州军团实力强横,内有猛将,像之前所说的吕布,张辽、张杨,都是一代豪杰。虽说吕布是先投董卓,再杀丁原。但为何丁原死后,无人为他报仇?我认为有如下原因:
一、丁原与董卓就是权力相争,只是董卓先抢得先机,丁原在这场争权中失败,其他人只能去投胜利者,所以无人给他报仇。丁原和董卓一样,都是受大将军何进所邀来洛阳杀十常侍。只是董卓先到京城,最先找到天子,随后控制了朝廷。等丁原率并州军团到京的时候,大事已经尘埃落定。
董卓把肉全吃了,连汤都没给丁原留。丁原是一步慢步步慢,只能受制于人。但强大的并州军团到京,什么都没捞着,丁原也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董卓提议立新帝时,第一个站起来反对的人就是丁原。他们二人相争,完全就是为了利益,丁原想要在权力之争时分一杯羹,而董卓也看上了丁原的人马。所以二人相争,是不可避免的。
时进弟车骑将军苗为进众所杀,进、苗部曲无所属,皆诣卓。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并其众,故京都兵权唯在卓。
丁原曾经也有机会战胜董卓,董卓进京时,带的人并不多,后还败于吕布之手。若丁原心狠一点,既和董卓撕破了脸,就应该乘胜追击,至董卓于死地。
丁原就不应该给机会董卓,让他有时间去策反吕布。丁原若是更狠辣一些,有更清晰的大局观,真的有可能手握大权,自己也不会死于非命。
在丁原被吕布杀后,他的手下不同意吕布的都走了,同意吕布的都跟着他转投了董卓。他的手下都明白,争权失败后跟着胜利者会更有前途,自然就没有人为丁原报仇了。
二、丁原根基薄弱,虽有识人之能,但缺少对部下的驾驭,手下对他忠诚度不够,就没有人为他报仇。丁原家境并不好,能得吕布、张辽、张杨这些大将,可见他很能识才,也能笼络部下。但他驭下应该是有问题的,能用不能降服,这样的部下对他的忠诚度不够,也就没有人为他报仇。
在《三国演义》中,丁原是吕布的义父,这种不是血缘的父子之情,虽不像亲生父子那么真挚,但是也超脱了一般的关系。记载中丁原待吕布是极其好的,可吕布还是一刀就要他的命。
这有可能是吕布天性凉薄,但也间接反映了丁原驭下的能力,在部下面前,缺少威严,吕布不怕他,甚至有些看不起他,是无奈才会跟着他。
肃大笑曰:“非也!某说今日丁刺史耳。”布惶恐曰:“某在丁建阳处,亦出于无奈。”丁原带军来京城建功,按说应该带的都是亲信,都是尊他为主的人。可是吕布能轻易出卖他,这样的人,就算要用,也不能放在自己的身边。丁原能识吕布之才,却不识吕布之心,视他为亲信,就是把命置于对方手上。
三、丁原被吕布所杀,此为内讧,其他人不会牵涉进去。当时张辽和张杨皆不在,以吕布之威,无人敢为丁原报仇。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都。何进遣诣河北募兵,得千馀人。还,进败,以兵属董卓。卓败,以兵属吕布,迁骑都尉。
从《三国志》张辽传中,显示了丁原被杀死时,张辽在河北那边募兵。等他回到洛阳,大势已去,丁原已死,原来的战友,已都在董卓的手下效力,他若想活着,只能放弃反抗,效命董卓。
而张杨,早就被丁原派遣去蹇硕处,拜为假司马。他跟丁原早就分道扬镳,各奔前程。丁原身死后,他听到可能会难过,但不会觉得一定要为他报仇。
吕布杀死丁原,属于内讧,丁原和吕布的手下会觉得他们就是权力之争。若不是并州军团内部的人杀死丁原,而是其他人,并州军团为了面子还有可能为丁原报仇。
而丁原被杀后,他的手下没有发生叛乱,一是因为吕布骁勇,震慑住场面;其次是事情发生得太突然,大家没反应过来;最后是没有人出头,效忠丁原的人走了,不效忠他的人跟着吕布投了董卓。
从丁原的结局来看,权力之争从来都是无情的。竟然进入了权力的漩涡,就要努力的保存自己。对敌人要无情,对品性不好的人要防范,丁原因为错失机会,被吕布所害,也是自己的实力不够。
你是如何看待丁原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