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如何评价陈平?为什么说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汉高祖刘邦临终前评价陈平:“智有余然,然难以独任。”@清山雅舍以为刘邦的评价只是刘邦个人对陈平的看法,并不代表陈平的真实情况。那么,刘邦为何会低估陈平,陈平又在历史上有哪些厉害的表现,让我们在下文中一一探讨吧。
△刘邦
刘邦是否低估了陈平?确实是。那么为何说刘邦低估了陈平?因为历史事实证明,陈平在刘邦死后,不但在吕后一朝中混得风生水起,而且还在吕后死后稳定住西汉朝政,迎文帝刘恒继位。到了文帝朝依然是朝廷宰相,深受器重。这样的业绩表现,堪称中流砥柱,有谁敢说陈平不能独自担当大任?他只是深藏不露罢了。所以说,刘邦其实看走眼了。
刘邦为何看走眼了呢?刘邦其实也算错得有情可原,毕竟陈平城府太深,且刘邦在世时陈平根本没有展示过自己在“独当大任”方面的能力。
△陈平
其一,前面说了,在刘邦团队里,战略上有张良把舵,陈平一般是在权谋战术上查缺补遗,没有显露出全部才能。所以,刘邦的观察并不完整,自然结论也会不完整。
其二,刘邦不放心陈平的忠诚度。原因也很简单,陈平先投魏王,再投项羽,不得志,最后才投奔刘邦。
虽然刘邦与陈平对质时,陈平的回答令刘邦满意,但是刘邦内心深处已经认定了陈平这个人是个功利主义者,不是死忠之臣,需要恰当地使用,否则还有转投其他阵营的可能。
而对于君王而言,独当一面的人,首先就要求忠诚,没有忠诚的委任全是为他人做嫁衣。所以,刘邦不放心让陈平外放独任,而是留在身边出主意。
其三,陈平立下的功劳都是来自阴谋诡计,很容易被贴上“高级狗头师爷”的标签。不信我们数一数:
调虎离山——引开范增救刘邦于楚营;
离间计——废掉钟离昧和范增,断项羽臂膀;
声东击西——忽悠项羽,助刘邦突破荥阳之围;
瞒天过海——兵不血刃,拿下韩信;
美人计——贿赂匈奴阏氏,解白登之围
不难看出,陈平的三十六计用的是炉火纯青,但全都是阴诡的路子。而独任一方者不能只会玩阴的,阳的也要玩得好,可惜刘邦没看到。
△张良
结语陈平作为辅佐刘邦打败项羽、夺取天下的重要谋士之一,其排序只在张良之后,史学界有“良平”之称。
裴松之说陈平不如张良,与张良并列只是因为汉初谋士太少的缘故。我不能完全认同,一方面陈平解决了不少张良也没招的事,另一方面汉朝建立后,张良隐退,陈平成了吕后、文帝朝的中流砥柱,功绩颇大。
这一点,刘邦没看出来,更没想到。所以说刘邦对陈平的评价有所偏差。
刘邦如何评价陈平?为什么说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
无所不用其极者缺少原则,陈平就是这样一个人,如果说张良是阳谋的话,陈平的计谋则大多是阴谋,一阴一阳之间的差异,可以说不言自明。
既然提到了陈平,就让我不得不想起另外一个人,就是号称谋圣的张良,如果做一个全方面对比的话,陈平和张良之间是存在明显差距的,张良可以放下一切脱身事外,陈平却放不下、割不断,他不能抛弃尘世的功名利禄和自己的地位,这就决定了从骨子里来讲陈平是个逐利之人,逐利者趋利避害是所谓的本性。
刘邦在位时,天下刘邦说了算,他自然成为刘邦身旁最得力的谋士。而刘邦不在吕雉掌权后,他自然会辅佐吕雉,这样的人可以说是随风倒,缺少基本的原则和立场。因此陈平难以独当一面,因为他从来不是个决策者,而只是个参谋者。
刘邦去世之前,曾经安排陈平和周勃去除掉樊哙,但陈平预感到刘邦命不久矣,便违背了刘邦的安排,只是将樊哙囚禁起来,并押解回京城,让刘邦自己发落。而在半路上听到刘邦去世的消息后,陈平更是直接脱离了大队,赶回京城奔丧。在刘邦的灵柩前,陈平声泪俱下,诉说自己的犯的错误,没有按照刘邦的除掉樊哙类似,而是将他押解回来让刘邦亲自处置。陈平这番话其实是说给在幕后的吕雉听的,吕雉知道樊哙没有死,心中高兴自然放过了陈平。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刘邦如何评价陈平?为什么说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
【陈平智商很高能力很强,个性狡猾不能独当一面】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研究,严禁抄袭剽窃。
陈平是刘邦的重要谋士,也是秦末汉初的五大谋士之一:范增、张良、陈平、郦食其、蒯通。汉高祖刘邦对陈平的评价是:“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范增、张良是战略、战术双料性质的谋士,虽然他们不能带兵,但是在谋略策划方面,却是可以高瞻远瞩极具战略性眼光。陈平是战术性质的谋士,基本没有带兵的能力,擅长离间、反间等计谋,基本没有提出过战略性质的谋划。郦食其是战术及外交性质的谋士,蒯通虽然也是战略、战术性质的谋士,但是蒯通站错了队、跟错了人,还是太年轻没成气候。
陈胜王死后,项梁举行薛城大会,范增建议项梁立楚怀王孙子熊心,利用楚怀王在楚国的威望,整合了楚国众多而散乱的起义军,并且和六国结成了反秦统一战线,从而奠定了反秦胜利的战略基础和长远规划,范增因此而稳坐上秦末汉初第一谋士的交椅。范增的战术性谋划也很厉害,项羽在钜鹿之战、彭城之战、荥阳会战取得胜利,和范增的战术性谋划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刘邦率3万偏师进攻关中,楚怀王熊心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时,30万秦关中军团重点防守荥阳防线,部署在荥阳、洛阳、函谷关一线的总兵力超过15万。刘邦以3万偏师正面进攻荥阳防线,就是把3万人全打光也不可能突破。南阳、峣关、武关这三个战略要地,各自有秦军5万左右,并且相互距离较远,很难短时间相互支援。张良根据孙子兵法:“以迂为直、避实击虚”的原则,向刘邦建议放弃正面进攻,掉头南下迂回关中的建议,张良的这个建议是战略性质的,刘邦的3万兵完全可以各个击破南阳、峣关、武关,然后率先攻入关中灭秦。事实上,刘邦确实只用三个多月时间,歼灭秦军近20万,自身发展到10万人,早于项羽两个多月时间攻入关中灭秦。
陈平投奔刘邦比较晚,给刘邦出谋划策非常多,但是陈平的建议和谋划,基本上是战术层面的谋划,很多都是阴谋诡计,陈平计谋的作用仅限某个战役,或者是某一件事情。张良的谋略是高屋建瓴、雪中送炭,陈平的计谋排忧解难、锦上添花。陈平擅长使用离间计、反间计,经常扮演中情局局长的角色。陈平最大的功劳,是使用离间计,成功地离间了项羽和范增,项羽和范增反目气死了范增,除掉了天下第一谋士范增。
陈平是河南阳武县人,小时候家里穷,喜欢读书,家里有田30亩,和哥哥陈伯一起生活。哥哥陈伯在家耕田,让陈平到处去游学。陈平身材高大长相漂亮,有人就开玩笑说:“你家很穷,你是怎么吃肥的?”陈平整日游学不事生产劳动,嫂子对陈平有看法,就对旁人说:“家里这么穷,整日的吃糠咽菜的,家里有点好吃的都给小叔子吃了,还什么活都不干,有这么个小叔子,还不如没有的好。”陈伯知道以后,就把嫂子给赶出门了。
陈平家里穷娶不起媳妇,乡里有个富户张负,他孙女张五死了丈夫,张负就想让孙女改嫁,但是丈夫家要的彩礼很多,张女刚死了丈夫,乡里人都不敢娶。张负看上了陈平,想让陈平把孙女给娶了,张负到陈平家去一看,陈平家真的穷的叮当响。张负就找到哥哥张仲说:“想把孙女嫁给陈平。”张仲说:“陈平家里很穷还不劳动生产,全县的人都笑话陈平,你怎么还想把孙女嫁给陈平。”张负说:“有哪个人比陈平长得漂亮的,陈平也不可能一辈子受穷呀。”
张负决心把孙女嫁给陈平,就借钱给陈平当彩礼,花钱置办酒席让陈平娶妻。张负告诫孙女说:“不要因为贫穷而处事为人不谨慎,对待兄长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嫂子要像对待母亲一样。”陈平娶了张女之后,家里经济条件也宽松多了,陈平游学更广泛了。陈平曾经主持乡里分肉,分割的非常公平。乡里父老都说:“陈家孺子为主宰呀!”陈平回答说:“谢您吉言,陈平将来主宰天下,还会像割肉这样公平的。”
陈胜吴广起义后,派周市攻略魏地,周市立魏咎为魏王,陈平告别兄长陈伯,以少年人替魏王服务,魏王任命为太仆(掌管车马),陈平出谋划策魏王不听,有人诬陷陈平,陈平就离开了。后来,项羽攻略到魏地,陈平就跟随了项羽。刘邦还定三秦,殷王反楚,项羽任命陈平为信武君,带领魏王咎的门客食客等,前往说服殷王归降回来了,项羽派项悍授予陈平都尉,赏400两银子。不久,刘邦攻打殷王,项羽发怒了要杀搞定殷王的将吏,陈平害怕了,就挂印封金而去。
陈平投靠刘邦后,刘邦任命为都尉,做了刘邦的参乘,主管近卫军。陈平未有尺寸之功,而受到刘邦的重用信赖,这就引起了沛丰功臣集团的嫉妒,周勃、灌婴等人都参劾陈平:“盗嫂贪污,事魏事楚,反复无常。”刘邦经过调查,陈平盗嫂是子虚乌有的谣言,陈平确实收受了贿赂,陈平遂将受贿之银交出,并且做了自我辩解:“魏王不能用我,项王不能信我,所以投奔汉王。我无尺寸之功,如果不收受贿赂,就没有资本立足,大家都看不起我呀。我投奔汉王,就是要替汉王出谋划策的呀。”
楚汉荥阳会战的时候,汉军弱楚军强,刘邦向项羽建议割让荥阳以东求和,项羽不答应。陈平向刘邦建议,给他几万斤黄金,我用这些钱去离间项羽、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等等。刘邦接受了陈平的意见,给了陈平四万斤黄金,至于什么用途,刘邦连问都不问。从这时候开始,陈平就扮演了中情局局长的角色,他的工作也是卓有成效的,离间、反间工作做得很好。陈平最大的成就,在成皋战役时,成功的离间了项羽和范增,项羽范增相互反目,范增离开成皋返回彭城而暴毙于道。
刘邦在鸿沟和项羽对峙的时候,韩信却自立为假齐王,刘邦非常生气,张良、陈平踩刘邦的脚冷静,刘邦遂封韩信为真齐王。韩信为楚王时,窝藏钟离昧图谋造反,陈平教刘邦伪游云梦活捉了韩信。刘邦白登城之围,樊哙以汉军反包围匈奴,汉匈双方都有可能吃掉对方,也有可能被对方吃掉,匈奴单于也是骑虎难下,正好陈平贿赂单于阏氏,匈奴单于顺势就坡下驴解围而去。陈平这些计谋都是针对具体事件的战术性谋划,主要作用是排忧解难、锦上添花,陈平缺乏战略性眼光的谋略,不论带兵还是战略谋划,陈平都不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他只能做辅助性的工作。
《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於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後,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憨,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前195年,英布造反刘邦带兵讨伐,被流矢所击中,回来的路上病的很重,吕后找了好大夫给刘邦看病。刘邦问大夫,大夫说:“病可以治好”,刘邦就大骂大夫说:“我提三尺剑打下天下,这就是天命?我命在天,虽然扁鹊在世也没办法!”遂后,刘邦就不再治病了,赏赐给大夫50斤白银。道理很简单,刘邦知道自己治不好了,如果不赏赐大夫,吕后和属下就会认为大夫无能而杀他,既然刘邦重赏大夫,说明刘邦的病和医术没有关系。
剩下的就是刘邦托付后事,吕后问:“陛下百年之后,萧相国也死了,谁可以替代他?”刘邦说:“曹参可以。”吕后再问其次。刘邦说:“王陵可以。但是,王陵太耿直,让陈平辅佐他。陈平这个人智慧有余,但是不能独当一面。周勃性格沉稳缺少文采,然而安定刘氏江山的必定是周勃呀,可以任命为太尉。”吕后再问以后的安排,刘邦说:“再往后的事情,就不是你所能知道的了。”刘邦的后事安排,给吕后设置了一个大坑局,为何吕后却看不透这个局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吕后虽然是女中豪杰,是中国少有的强势女性。个人的智商、性格是天生的,但是,个人的政治、军事、管理才能绝对不是天生的,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吕后嫁给刘邦近30年,吕后的政治、军事、管理手腕,都是刘邦教授的,只是吕后太强势,刘邦对吕后留了几手,因此,吕后没有参透刘邦的用意。15年后,吕后驾崩,朝廷内部主导兵变的是周勃,陈平只是辅佐周勃,诸侯王主导兵变的是,齐王刘肥的次子朱虚侯刘章。
陈平的智商很高能力很强,但是为啥不能独当一面呢?这和陈平的性格有关,陈平做事很公平,可是为什么饱受非议呢?因为,原则上来说陈平是个滑头,善于隐藏自己内心真实想法。刘邦病重时,樊哙带兵在外,有人谗言樊哙听命吕后准备造反,刘邦命陈平周勃去斩杀樊哙。陈平思量,对周勃说,人家永远是亲戚,万一皇帝后悔了,你我没办法交代。陈平周勃没有杀樊哙而是把樊哙抓了,还没回到长安,刘邦就驾崩了。王陵为相时,吕后朝议封吕氏为王,王陵坚决反对,陈平等人则附和吕后。散朝后,王陵诘问陈平:“你们都忘了高祖白马之誓了吗?”
陈平趋利避害明哲保身是人的天性,陈平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则是个人的品格使然。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谢谢!
刘邦如何评价陈平?为什么说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
陈平智商高,情商更高,和汉初三杰放在一起也丝毫不逊色。为什么,刘邦在临终之前评价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呢?陈平不能独当一面究竟是能力不足还是资源不够?这和陈平的出身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在刘邦去世,吕后主政到汉文帝即位的这一段混乱时期,陈平显得默默无闻,甚至有些被动,他的智谋似乎没有了用武之地。在汉文帝逐渐接手政务的时候,陈平担任独相有两年时间直至去世。陈平一人任丞相近两年的时间已经宣告了刘邦对陈平的评价是不准确的。
汉初三杰为何少了陈平?在刘邦的谋士阵营中,张良、萧何可谓是一流的幕僚代表,张良擅长军事战略策划、萧何管后勤根据地建设,再加上韩信的军事能力,这三个人被刘邦概括为事业成功的关键。陈平的谋略不输于汉初三杰却没有能在刘邦的排行榜上留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透过现象看本质,刘邦所称的汉初三杰的确是汉朝建国的一流人才。但是翻看这三个人的出身,我们就会明白,这三个人除了能力智谋出众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背后所代表的一方势力和利益集团。
- 张良是韩国贵族后代,甚至是韩王之后,所以在秦始皇灭六国之后,张良才会在博浪沙对秦始皇发动恐怖袭击,以发泄心中的愤怒和不满。
- 萧何则是刘邦老家丰沛集团的代表人物,萧何的上榜代表了嫡系、老乡的份量,萧何的背后更是有樊哙、曹参这些老乡的力量。
- 韩信则是前线军方将士浴血沙场的杰出楷模,韩信自被刘邦授予重任之后,攻城略地无一败绩,从这方面来讲,韩信可以说是刘邦的脸面和军方的荣耀。
可是陈平呢,就比较尴尬了。相比起张良的显贵出身和萧何宗族势力,陈平投靠刘邦的时间较晚,个人更是没有形成自己的团体和势力。在庆功大会上,各种势力和利益盘根错节,争军功争排名为了利益而锱铢必较,如果一一甄别是一笔糊涂账,更会引发政治动荡。
所以刘邦选出了汉初三杰作为这三个山头儿的重要代表来稳定大局,至于以后的军功则慢慢加封。
刘邦对陈平的任用有玄机翻看陈平以前的简历,我们知道陈平曾经在魏王咎、项羽手下任职过,虽然官职不低,但是终究没有能发挥所长,到了刘邦志才一展宏图,成就了一番事业。
陈平到刘邦那里求职时,刘邦任命陈平为护军中尉,在此后的职业生涯中,陈平曾多次担任这个职位并且帮刘邦出谋划策。而护军中尉这个职位其实是个难缠的角色:护好了群众满意,领导放心,护不好则是千夫所指,领导忧心。
说白了,陈平担任了这个护军中尉,其实就相当于后世的监军,是个费力不讨好的活儿。所以在陈平刚上任的时候,灌婴、周勃就向刘邦说起了陈平的坏话,事实证明陈平不仅干的非常出色,而且深得刘邦信任。
刘邦之所以不顾将士们的议论而坚持任用,也正是看中了陈平的这一特点:风评差和将领们有过节才能更好地监视钳制诸将。
陈平的智谋,杰出在什么地方?史书上说陈平"六出奇计,世莫能知",大概是陈平的计谋都是阴谋诡计,是摆不上台面儿的,但是却很有效的计策。
观察陈平的计谋,他最擅长的还是人事人情。在敌军方面:- 陈平上任之后,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关系、加深了项羽对钟离昧的猜忌,让项羽阵营的战斗力和团结力大打折扣。
- 在刘邦被匈奴围困的时候,还能及时地将触角伸入到单于的后宫解除了刘邦的困境
在处理内部矛盾方面:
- 陈平及时稳定了刘邦和韩信的关系、整合内部力量一致对外。
- 保全了樊哙的性命、防止了君臣矛盾激化。
- 铲除吕氏、保住了刘姓江山。
陈平的这些表现让他更像是一个间谍头子,他更擅长搞破坏和拉拢,比起正大光明的阳谋这些是不能宣诸于众的。这样的行事风格让陈平很难有立场去坚定地去办大事,因为他很容易受到指责,所以刘邦没有让他主持大局,而是作为副手,做协助工作是恰当的。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乱世,陈平是不足以独当一面的;而在和平时期,陈平作为副手协助领导处理过渡时期的工作是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因此在汉文帝初年,陈平作为独相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果将后世的谋士和陈平比较的话只有一个人和他的风格经历大体相似,那就是贾诩:有智谋,没背景,没势力。这个三无标签儿让他们平稳过渡,得以安享晚年,也许这才是谋士的最好境界吧。
刘邦如何评价陈平?为什么说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
韩信被杀,萧何张良都很怕,为何陈平却不怕?
陈平和张良之间是存在明显差距的,张良可以放下一切脱身事外,陈平却是没有原则的人,对利益放不下、割不断,他不能抛弃尘世的功名利禄和自己的地位,这就决定了从骨子里来讲陈平是个逐利之人,逐利者趋利避害是所谓的本性,有弱点的人所以他好驾驭。
除了二者臭味相投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刘邦为什么说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
很显然,陈平的能力在多是大老粗的汉初群臣中,属于出类拔萃的,可与三杰并驾齐驱了。然而,我们的陈平同志为何从不惧怕刘邦“杀功臣”的利刃呢?这是因为,刘邦曾对陈平有个四个字的评价——“难以独任”。翻译过来就是,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就是说陈平想当头肯定不行,只能当谋士,最多是宰相之材。所以,对他不那么防备,把刘邦服侍得极好,对陈平也感激的,帮助太大了。陈平也很了解刘邦这个人,自然投其所好,成了大红人。
说到独当一面,汉初三杰自然都当仁不让。首先是韩信,作为千军万马的统帅,常常以少胜多,他硬是带着一支偏师,打下大汉帝国半壁江山。对于他的功劳和才能,汉朝没有人敢不服,因此他也是汉初三杰中,唯一一个封王的。萧何、张良在各自的方面有特别突出的表现!
就在萧何、张良战栗于刘邦的威压中时,另一位国家级天才却活得悠然自得,似乎丝毫不怕像韩信一样,被兔死狗烹,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大阴谋家——陈平。在智谋上,陈平完全可以和张良相比,因此史学家经常以“良、平”并称。与张良的计谋相比,一样计谋百出,陈平更偏向于阴谋,主攻下三路。陈平一生六出奇谋,项羽、范增、韩信、冒顿单于这些大豪杰,都被陈平耍得团团转。更重要的是,陈平还曾两次救刘邦于危难,正所谓“功大莫过于救驾”。
所以,刘邦不会加害于陈平。
刘邦如何评价陈平?为什么说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
陈平,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出谋划策,制奇谋,定险招,致使项羽内部失和,兵离将散,然而,陈平的招数基本上都是阴谋,在战乱时期可以派上用场,而开国后的治世应用的是治国的方略,一些下等的花招就不能上台面了。陈平其人邪路过剩,而正气不足,不可以治天下,委重任。
为什么诸葛亮辅佐刘备屡建奇功,借东风和三气周瑜成为他人生的顶点,自此再无胜绩。而到了独自面对司马懿的时候却是六出祁山而不胜,最后累死在途中,这与陈平的邪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阴谋家只能是阴谋家,乘虚而行邪不是根本大计,陈平的所谓智谋只是一些歪道,最终成不了正果,俗话说,要有屠夫手段,要有菩萨心肠。而陈平有的是阴谋,没有权谋,治国独任靠的是全局的战略,而陈平的妖术在治世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陈平的缺点,作为政治家的刘邦看的非常清楚。
刘备临死时,曾说马谡其人言过其实,不能委以重任。然而诸葛亮仍然起用马谡,最终有街亭之败。诸葛亮用人不当足以证明其智有余而略不足的政治缺陷。由此作为一面镜子可以看出能成为合格的军事未必能统领大局。陈平的智谋在楚汉之争的特殊阶段是一个亮点,而不能长期起作用,这种所谓的聪明只能算是小聪明,所以不能成为统国的大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