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有那么多人跟他?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东汉末年,董卓乱政,群雄割据,汉室衰微,眼看着这个传承了四百余年的大汉王朝即将土崩瓦解。当此时,曹操迎天子还许都,后又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手遮天,独揽朝政,其篡汉自立之心昭然若揭。可奇怪的是,曹操如此对大汉皇室不敬,野心昭然,却有那么多人愿意追随于他,这是为何呢?
我以为原因无外乎两点——气运和人心。
一、气运终有尽,王朝代更迭通常我们都说,每一个王朝都有着他的气运,气运耗尽了,这个王朝这就要亡了。这里所说的气运,其实就是王朝存亡的历史规律——封建王朝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当这一矛盾激化到无法调和的时候,它就会爆发出毁灭整个王朝得惊人力量。汉朝也不例外,在东汉末期,皇帝昏庸,宦官势力横行跋扈,凶淫官吏鱼肉百姓,民生疾苦到了极点。于是,天下农民起义抗争不断,朝廷腐败镇压不力,不得不令各州郡自主筹军平叛,由是造成了最终的割据局面,大汉朝廷被架空。
在这样一种末世情形下,越是有本事有才学的人,越能够尽早地看透汉室的衰落将亡,早早地便开始绸缪自己的退路。而不管曹操是否挟天子以令诸侯,大汉灭亡的结局都不会改变,所以除非是极其讲究礼法的名士大儒,稍微灵活机变一些的人,都不会觉得曹操这样做时十恶不赦的,是需要拼命反对的。
二、人心思贤,趋利避害人心向背决定了一个王朝的存续。曾经的大汉子民以大汉为荣,但是当汉末百姓被任意剥削荼毒,当朝廷的昏君奸臣把百姓视为草芥时,人心便不在汉室这边了。百姓充满仇恨,士人充满失望,豪强佣兵自保,军阀割据天下。人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能聚拢天下运势。当人人都抛弃汉朝的时候,那么谁还会去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呢?说不定曹操这种压制欺凌皇室的做法,让很多人感到畅快解恨也说不定。
在大汉暗弱无能之际,有曹操这样颇具潜力的英主存在,豪杰俊才们又怎么会因为大汉朝廷的不愉快,就放弃未来可以预见的功业荣华呢?
结语综上所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却仍有诸多人才追随,主要是因为汉朝已经名存实亡,且人心已经不在汉朝这边,良禽择木而栖,诸多人才没理由不追随曹操这样的英主,以挣取自己的功业前程。
为什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有那么多人跟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这个时候因董卓已被司徒王允杀害,朝中大臣便请曹操到朝廷保护汉献帝和朝廷,使朝廷恢复正常秩序。曹操乘此机会到达朝廷,受到汉献帝的欢迎,并封他为丞相。曹操便以汉献帝刘协的名义征伐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剧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广大的北方地区,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民、实行租调制。建安十八年(213年),汉献帝封他为魏公,建立魏国,定都邺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汉献帝刘协又册封他为魏王,在诸王之上。
这个时候,三个国家曹操主导的曹魏政权最为强势,早已达到了“协天子以令诸侯了”,而蜀汉和东吴的力量都比不过曹操。
虽然东吴和蜀汉都把曹操当作国贼对待,但是仍然难以阻挡,很多英雄豪杰投奔曹操,汉代的时候选拔官吏,按照选用的人才既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的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
可是曹操用人不在乎虚名,他选择的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专门用崔琰、毛玠掌握选用人才,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然当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不得选用。特别强调“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然高贵之臣,车马衣服不可过度奢华”。
最关键一点就是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即使缺乏道德品质、出身卑贱的人,他也注意提拔。210年一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择和任用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物。打破常规世族门弟观念,收获了一大批地主阶级中下层的人才,控制了豪强,加强了集权统治。
结语:
由于曹操选拨人才是“唯才是举”,所选用的人才不讲过去的等级门伐观念,受到广大社会人士的青睐,使一大批优秀的文、武人才,都投奔到曹操的名下。文士以荀彧、许攸为主,战将千员,使曹操兵多将广。为统一国家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什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有那么多人跟他?
事实上正是因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才有那么多人追随他。不过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一一一澄清。
(汉献帝的经典形象。经过桓灵二帝的胡乱作为,天子的权威已荡然无存了。)
其一,曹操仅仅靠“挟天子”吗?
事实上,“挟天子”(或者说“迎天子”)仅仅是第一步而已。就在天子迁许都不久,曹操就采纳了枣祗和韩浩的建议,设计典农中郎将、典农都尉和典农校卫等主持屯田,发展生产、招募流民。既解决了军粮的来源问题,也缓和了阶级矛盾。
(三次“求才令”,成为曹操施政路线的核心。他急于打破豪族世家对于权力的垄断的决心和意志,可见一斑。)
同时,在杀伏皇后、巩固成果的同一年,开始颁布了“求才令”。此后又先后颁布了两次,即即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春、十九年(214年)十二月和二十二年(217年)秋八月的三次“求才令”。打破了豪族世家对权力的垄断,丰富了人才的来源。
以上两者,对于权力的巩固和力量的加强至关重要。
其二,为什么“挟天子”就能“令诸侯”?
(“屯田令”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这里涉及了权力合法性的问题。虽然到了东汉末年,天子的权力几乎所存无几,天子的权威丧失殆尽,但至少名义上还是天下的共主。此时没有替代品。曹操选择“挟”而不是“废”或“自立”,已经很具有号召力。况且,东汉的意识形态是儒家思想,对于最高权力,是“君、亲、师”一体,在没有新的意识形态取代之前,对于天子,大部分豪族世家还是尊重的。这可以理解为什么“废天子”的董卓、“自命天子”的袁术是天下共贼,为什么欲“废天子”的袁绍和欲“自命天子”的刘焉不得人心。
(东汉大乱世,曹操在太多的方面都站在了时代的制高点,乃至超越了时代,为时人所不理解和认同。也许,只有这沧海,才是曹操的真正知己。)
所以,无论权力的合法性、物质生产和人才供给等关键领域,曹操是站在制高点的上的。
为什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有那么多人跟他?
当时,尊汉室正统的思想深入人心,曹操被认定为是匡扶汉室的人。大汉统治天下四百年,不知道有多少忠于汉室之人。镇压“黄巾起义”、天下云集响应“十八路诸侯伐董卓”,等等,无不说明天下人心依旧在汉,无数人想要建功立业。在董卓被打倒后,各路诸侯起了私心,个个不愿尊奉天子,想要独食胜利果实。值此风云变幻之际,曹操听取了谋臣的建议,果断迎奉“天子”于许昌,理所当然的占据了“天下大义”。于是,想要“匡扶汉室”的各路人才纷纷来投。
曹操的领袖魅力,吸引了大批的追随者。曹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渴望“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盛景。“英雄不问出处”唯才是举,深得民心,许多英才争相为其效力。知人善用,突出了曹操的领袖魅力,这也是他身边聚集了那么多人才的根本原因。
追随曹操,有机会实现建功立业、封侯拜相,跟在其后的人肯定有很多。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显示了一个战略家的眼光,有真才实学的人自然明白其后所代表的意义。不管是曹操坐实“匡扶汉室”之名,还是取而代之,都有大把建功立业的机会。因为要实现这两者当中的任一目标,前提条件都是要先统一天下,结束乱世。在这过程当中,自然需要文臣武将的辅佐。
总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好有坏。好的一方面,占据“天下大义”,吸引更多的人才前来效命,以讨不臣。坏的一方面,就是背上了“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骂名,为天下人所不齿。为什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有那么多人跟他?
自古都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权臣曹操和傀儡皇帝汉献帝中选择跟谁,人们普遍会选择一代枭雄曹操,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都是利益驱使的动物,跟随曹操,才能获得最大的好处,比如升官发财,享受荣华富贵什么的,这些曹操都能分分钟钟给予,反观选择忠于汉献帝,可能生存都会是问题,他徒有一个皇帝的虚名,一切军政大权都在曹操那里,跟随汉献帝很引起曹操猜忌,搞不好小命不保。因此在利益和忠孝之间选择,很多人会选择追随曹操获取最大利益化。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引得无数英雄竞折腰,是因为他作为一个领导,有魄力,有远见,当汉献帝落魄时,很多诸侯都避之恐不及,唯有曹操走不一样的路。
公元192年,时任兖州刺史的曹操,在击败青州黄巾军后,俘获兵士30多万,男女100多万口,随后组建青州兵,开始发迹,有了逐鹿中原的资本。但是当时群雄纷争之际,曹操的政治地位并不高,要想提高自身政治地位,他把目光盯向了汉献帝。
兖州治中从事毛玠向曹操提出建议,宜奉天子以令不臣,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曹操对此建议大为赞赏,虽然汉皇室已经衰微,但是毕竟大汉统治中国已有几百年,刘姓皇室仍然有巨大的号召力,控制汉献帝,那就会在未来的政治斗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接刘协入驻洛阳,随即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不久将刘协挟持到许昌,并迁都于此,从此汉献帝完全落入了曹操的掌控之中。
正因为曹操的远见,做事果断,将天子牢牢控制,才有了后来曹操称霸天下的资本,曹操的霸业越做越大,自然也吸引了无数的人才投奔他。而当时曹操已经位极人臣,掌握着天下一切生杀予夺的大权,跟着曹操干,才能保证仕途顺畅,人尽其才。而当时的汉献帝已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跟着汉献帝,只能是死路一条。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请关注“一切都付笑谈中”
为什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有那么多人跟他?
首先,曹操阵营的人,从来也没有说过“挟天子以令诸侯”,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全部都是来自敌对阵营的人,比如诸葛亮在隆中对说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另外还有周瑜曾说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所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政敌给曹操戴的帽子而已,曹操只是做了把汉献帝迎立到许都,非常恭敬地对待皇帝,并把自己祖上由皇帝御赐的生活用品全部拿出来给汉献帝使用,然后为汉献帝提供一个皇帝应该有的尊严和起码的生活品质,把汉献帝供奉在许都。
曹操曹操对待汉献帝的做法与董卓、李傕、郭汜等人是完全不同的,曹操以一个臣子应该的礼节来对待皇帝,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这样,虽然这个时候不可否认的是曹操有野心,但曹操能够控制自己的野心,对外表现出恭敬的态度。
有人说衣带诏不是汉献帝明目张胆地反抗曹操的手段吗?
其实衣带诏在历史上是否存在还是有争议的,有些史书上记载了衣带诏,有些史书上说衣带诏其实是董承与曹操的权力之争,以汉献帝一生为傀儡的态度来看,他明明就知道反抗意味着什么,不太可能出这么一个不可能成功的计划。
曹操与汉献帝那么投靠曹操的有哪些人呢?
第一类人:是能看出天下政治形势的人,是眼光长远和深谋远虑的人,有荀彧、郭嘉等人。
荀彧投靠曹操是离开了当时算强大的袁绍,而来投靠曹操的,原因就是荀彧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所以投靠了曹操,这个是很需要勇气,弃强投弱更是如此,而郭嘉也说过类似的话,郭嘉最先投靠的是袁绍,同样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所以投靠曹操。
曹操与汉献帝这一类是直接投靠曹操的,而不是投靠汉朝或者汉献帝。虽然荀彧是个例外,但是荀彧投靠曹操却是靠的曹操的为人处事和谋略过人,只是后来两人的政治分歧越来越大。
这一类人跟随曹操的原因就是因为曹操是个明君,乱世之中,只有明君才能带领整个集团走向强大,至少在当时,只有曹操能够认识到如何解救天下苍生,如何挽救大汉王朝,至于曹操野心变大想要篡位,那是后来权力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之后无可奈何地走上了篡位之路。
第二类人:是前来投靠东汉朝廷的人。
汉献帝是东汉皇帝,在封建时代,皇帝既是国家象征,又是精神支柱,起码在当时,还有不少民心是向汉的,是支持汉朝的,这些人要投靠的不是曹操,而是大汉朝廷,这些人有一部分人在后来识实务投靠了曹操,也有一部分人仍然忠于汉献帝。
曹操与荀彧皇帝就是金字招牌,是不需要打广告,就会有大量的人才前来投靠的人,是绝对的政治正确,是出师有名的旗号,这些人被曹操打着国家的旗号,行私人之实,而在私下里收编了,少部分为了忠于理想与大汉,而在晚期被曹操杀死,或者改朝换代后投靠魏朝。
这一类人投靠的其实是东汉朝廷,因为东汉虽然名存实亡,但是仍然有存在的意义,和众多百姓的怀念,他们是投靠政府的人,这也合情合理,但这些投靠东汉朝廷的人后来发现朝廷其实是被曹操操控了,一部分接着投靠了曹操,另一部分因为忠于汉朝或者被杀,或者被贬。
第三类人:是曹操在南征北战中收编的人。
当时是乱世,乱世之中就是混战,谁的实力强、谁的拳头硬,谁就是老大,也就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投靠,毕竟人人都知道趋强避弱,曹操在四战之地先后杀死了吕布、赶走了刘备、收编了张绣、逼死了袁术,并且还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袁绍。
曹操与郭嘉曹操在官渡之战后不久就成为天下势力最大的诸侯,雄据北方八州,曹操在当时不仅仅代表了实力强大的诸侯,同时又代表了大汉正宗朝廷,这样的势力,几乎值得当时99%的人前来投靠。
前来投靠曹操的主要有哪些人?
前来投靠曹操的人中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士族豪强,另一类是穷苦百姓。
士族豪强是东汉时期的世代做官的地主豪强阶级,之所以要投靠曹操是为了将来的政治前途,虽然是各个地方上的军阀割据,但在整个东汉末的影响力是相当惊人的,为了维持他们家族的地位,选择前来投靠曹操,比如有陈群、陈登等人。
曹操穷苦百姓前来投靠曹操的,则是根本就不管政治的人,而是只想填饱肚子而已,比如曹操在兖州击败并收编了近百万青州黄巾军力量,还收编了其中的精锐人员编成青州兵,这些青州兵都是有家属的,这些人有一百多万人,全部投靠了曹操,而且只有曹操才能指挥得到他们,在曹操去世之后,这帮青州兵谁的话都不听,最终曹丕解散了他们,善终而归。
第三类人投靠曹操,无非就是想在乱世中求个自保,士族豪强想保着自己的家族和财富,平民百姓想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家庭,如此而已,毕竟乱世中活中就是最大的幸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