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和蜀汉都有统一天下的可能,那么吴国的机会在哪里?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三国时期,曹魏在赤壁之战前有统一天下的机会,赢了便可以一路高歌,囊括寰宇;蜀汉在关羽失荆州前也有了吞天下的气势,荆州、益州各发一军,完成隆中之愿景。那么东吴就没有统一天下的机会了吗?我觉得还是有的,并且还是有两次机会。
一、江东猛虎,纵横汉末🔼孙坚网络形象
其实孙坚、孙策的死实在是太可惜了,二人皆是开疆辟土,英勇善战的人物,而孙权守成有余,开拓不足,逍遥津一战就是明证,所以注定东吴成不了大气候。
孙坚在东汉末年是出了名的能打敢打之将才,他镇压过黄巾起义、西凉叛乱,平定过长沙叛乱,打败过董卓,战功卓著,东汉被朝廷封为乌程侯。如果他能不死,背靠袁术,那么他极有可能在汉末割据之初,为东吴打下一片大基业,囊括扬州、荆州,成为南方真正的霸主。以此为开端,一面由江淮窥探中原,一面出荆襄图谋宛洛,与北方诸侯会战于兖州和冀州,天下大业可期也。所以说,如果孙坚不死东吴的潜力更大,能够在初期形成领地优势,不会出现后来孙权偏安江南的局面。这应该是东吴争夺天下的第一次机遇,只是被扼杀在萌芽之中了。
子承父业,江东称霸🔼孙策网络形象
孙坚死后,孙策继承了他的优点,也是一个勇猛善战之人,多为世人称赞。他忍辱负重,借助袁术的力量扫荡江东势力,所向披靡,二次开创东吴基业。就连曹操在听闻孙策一统江东时,都不禁感慨:“孙策这个孙坚的虎儿难以与之争锋啊。”因而还与孙氏展开联姻,希望借此拉拢孙策。那时孙策带领的江东集团,的确是蓬勃向上,人才济济,文有张昭、张纮、虞翻、鲁肃等一众俊才,武有周瑜、太史慈、程普、周泰等一众虎将。
🔼孙权网络形象
原本,在曹操与袁绍展开官渡大战的时候,最担心的便是孙策会跨江北上,由江淮杀出袭击许昌。事实上,孙策暗地里一直在筹备偷袭曹操,可惜他在建安五年四月的时候就被许贡的门客搏刺杀了。而曹操到了同年十月,才靠火烧乌巢翻了盘。如果孙策不死,那么四五个月的时间,他绝对能给曹操带来致命的威胁。而且,天下大势,本就瞬息万变,孙策只要首战告捷,还会引导天下观望势力一齐攻曹。曹操一破,则天下局势必然大变。届时,孙策无疑将接替曹操成为最有潜力的天下争夺者。袁绍和刘表虽然势大,但都已经垂垂老矣,无法持久。所以,孙策如若在世,东吴的机会依然很大。
结语其实东吴有没有统一天下的机会,主要在于这个政权的开拓能力和抢占前期优势。到了孙权时期,孙权固然算是明主,但是一则浪费了前期抢占优势位置的时机,二则孙权不擅军事,面对曹魏更是难有什么开拓可言。
曹魏和蜀汉都有统一天下的可能,那么吴国的机会在哪里?
豹眼愚钝,不清楚蜀汉统一天下的机会在哪里,也不清楚吴国有啥机会。只感觉曹魏还有一线希望,遗憾的是没能完成一统大业。
历史没有如果,事后诸葛也仅仅是事后,但回答这个问题,还是离不开如果和事后。
如果曹魏不是自乱阵脚,就没有司马氏的机会;司马氏能够一统天下,还是依靠曹魏集团给他留下的那些基业。
曹操挂了,没有给刘备、孙权留下机会;曹丕挂了,也没有给诸葛亮、孙权机会;曹叡挂了,依然没有给刘禅、孙权机会,却只留给了司马氏家族以机会。
这就是说,在任何时候,蜀汉、孙吴都没有机会。
如果司马氏还抓不住机会的话,最大可能还是曹魏自己能够抓住机会。
根本而言,机会还是由势力所决定的。
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来形容曹魏,恰如其分。在曹魏最烂的时候,蜀汉、孙吴都没有机会,就是说曹魏依然比他们强大。
诸侯争霸凭的是实力说话,人谋本身就是实力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曹操从陈留起兵,一步步成为最大的诸侯势力,就诸葛亮也得承认,曹操不惟天时,亦为人谋。曹操能够取得如此大的霸业,哪一步不是人谋的结果?
就是赤壁之战战败,在孙刘无疑是人谋的结果,在曹操也是人谋不当的结果。
不能说成功就是人谋,失败就不是人谋吧?
袁绍官渡之战,人谋还少吗?只不过正确的没有采纳,采纳了错误的建议而已,无一不是人谋的结果。
首先看一下曹魏的机会在哪里?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与孙刘联盟在赤壁展开决战。孙刘联盟借助人谋,成功击败了曹操,阻止了曹操一统天下的步伐。
这其中,孙刘联盟的策略得当是毫无疑问的,但当时疫情大发,北方士卒不习水土,导致了曹军战斗力下降。
如果赤壁之战能够像官渡之战那么持久对峙的话,孙刘联盟能有几成把握战胜曹操呢?
豹眼认为,这是曹操一统天下的最好时机,因为战败,错失了一次大好机会。
曹丕主政时期,曾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南征。
据《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
是月,孙权复叛。复郢州为荆州。帝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拒守。黄初三年(221年),孙权因为夷陵之战全力对付刘备,就向曹丕称臣纳贡。击败刘备之后,孙权就反叛曹丕。
魏文帝曹丕从许昌出兵亲自南征孙权,各路大军齐头并进,孙权依靠长江据守。
之后就没有之后了,曹丕临幸宛城,就回到了洛阳。
这里没有记载这次南征的结局,也没有记载南征撤军的原因。
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
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硃桓以濡须督拒仁。黄武元年(221年),曹魏派遣曹休、张辽等五路大军,分别进攻洞口、濡须、南郡。可见这次南征,曹丕整得动静不小,意在一口吞并江东。
孙权自然是不敢怠慢,调遣吕范等督五军据守。
时扬、越蛮夷多未平集,内难未弭,故权卑辞上书,求自改厉,“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馀年。”大敌当前,但孙权内部却因为扬、越等地蛮夷没有摆平,可谓内外交困。孙权就卑躬屈膝给曹丕上书,请求允许自己改正错误,说:“如果我罪难除,实在不能赦免的话,我将奉还土地和民众,请让我寄命于交州,结束我剩下的生命。“
孙权主动求降,曹丕顺坡下驴。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魏吴交战各有胜负,曹魏只是略占优势。
这里也没有记载,曹丕是因为啥原因,就同意了孙权求和,但绝不会因为孙权的几句妥协、示弱的话,曹丕就撤军的。
有资料说,魏吴在江陵展开了激战,战斗非常惨烈,又是因为疫疾,曹丕不得已撤军。
但豹眼没有查阅到相关的史料,无法予以佐证。
但没有记载曹丕是因为战败而撤军,参考孙权主动求和来看,加之汉末三国时期瘟疫频发,这个情况也并非不可能。
据《三国志·张辽传》记载:
孙权复称藩。辽还屯雍丘,得疾。从《吴主孙权传》来看,张辽参加了这次南征。
孙权再次称臣之后,张辽撤军屯守雍丘,随后就得了疾病。
曹丕撤军后,孙权随即又反叛。曹丕命张辽征讨,孙权得知张辽带兵出征,依然心有余悸。
也就在这一年,张辽病逝,年五十四岁。
有学者也认为,张辽突然病逝,恐怕是与瘟疫有关,很可能张辽在上次南征时感染了瘟疫。
不管曹丕这次南征是因为啥原因撤军,起码说明,曹魏的势力还是远远强大于孙吴。
孙权随即反叛,也说明孙吴并非不堪一击,但绝没有具备一统天下的实力。
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一]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黄初六年(225年)冬十月,曹丕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
曹丕意在与孙权再次决战。但由于当时天气大寒,水道结冰,舟船不得入江,不得已曹丕撤军。
次年,曹丕病逝,年四十岁。再也没有机会与孙吴对决了。
曹丕在位时间较短,仅有的两次南征,都是主动撤军。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孙权也曾经主动征伐曹魏,都是小打小闹。无非是想赚点便宜而已,并不具备灭掉曹魏的实力,也就是说,在此期间,孙吴根本就没有一统天下的机会。
曹叡登基后,面临诸葛亮屡次北伐和孙权的联合夹击。但年幼的曹叡,稳坐钓鱼台,连续击败诸葛亮的北伐和孙权的进攻。不必说诸葛亮没有机会,就是孙权也没有机会击败曹魏,一统天下。
此时的曹魏不能够碾压蜀汉、孙吴,但势力还远在其上。
最后,看一下蜀汉、孙吴的唯一机会在哪里?
曹叡病逝,年仅三十六岁,少帝曹芳继位,由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
曹芳在位初期,曹爽与司马懿还是能够合作的。尽管曹爽没有听从司马懿的建议,屡屡出兵进攻蜀汉、孙吴,都以失败而终。但蜀汉、孙吴依然没有机会灭掉曹魏。
曹芳执政后期,曹爽控制了朝政,司马懿韬光养晦,不再参与朝政。
从正始八年(247年),曹爽将郭太后迁徙永宁宫之后,到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之前,曹爽独自控制朝政最多不足两年的时间。
这段时间,曹爽专权,飞扬跋扈,曹魏朝政乌烟瘴气,这对蜀汉和孙吴来说,是唯一的机会。
此时的蜀汉是费祎主政,他放弃了诸葛亮时期主动北伐的策略,改为战略防御,曾经击败曹爽的进攻,但没有主动再继续北伐。
实际上蜀汉是没有任何机会能够战胜曹魏的。
而孙权此时在干嘛呢?
自赤乌五年(242年)起,太子孙和就与鲁王孙霸因为储君问题争斗不休。孙权年事已高,为了继承人的问题搞得焦头烂额,也没有心思再去考虑北伐曹魏的事。
曹爽专权时期,孙吴也已经进入了老年政治时期,完全丧失了称王争霸的斗志。不要说去一统天下,恐怕自保也是最大的愿望。
太元元年(251年),也就是在司马懿高平陵事变的第三年,孙权病重,次年病逝,年七十一岁。
这个年龄与司马懿倒是相当,但孙权之后的子孙们可就不成器了,与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比,不可相提并论。
司马懿掌控了朝政后,对于蜀汉、孙吴来说,就没有一点机会啦。
因此,在豹眼看来,蜀汉、孙吴在整个时期,几乎就没有机会灭掉曹魏,一统天下。
唯一可能的机会出现在司马懿高平陵政变之前,曹爽专政的两年时间内。但由于孙权已进入了老年政治时期,不仅失去了斗志,也没有实力去与曹魏争夺天下。
司马懿控制了朝政,曹魏宗室失去了掌控力,但曹魏国家整体的势力还在。
曹魏宗室衰败仅仅是给与了司马氏机会,但司马氏并没有给蜀汉、孙吴任何机会。
豹眼认为,蜀汉根本就没有机会,孙吴的机会在哪里,豹眼也没有看到。
曹魏和蜀汉都有统一天下的可能,那么吴国的机会在哪里?
三国时代,谁能一统天下?从曹操说起,他的可能性最大,刘备次之,孙权基本没有机会。
曹魏的机会最大
在这方面,《三国演义》交代得很清楚,尽管其中有不少演义的成分。如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先起兵五十万南征,收了荆州,一路追赶刘备。而后,曹操统领马步水军八十三万,号称一百万,想一举荡平东吴和刘备。在战船上,曹操吟诵了那首著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惜,东吴和刘备联手,曹操败于赤壁之战,功亏一篑。究其原因,还是操之过急,不善水战。
其后,曹操在平定张鲁的汉中后,司马懿建议趁势向刘备占据的益州进攻。曹操却说:“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他以士兵疲惫为由,按兵不动。后来,黄忠杀了曹操留守的大将夏侯渊,曹操再带领大军前来时,已失去了先机,被刘备击溃,就此放弃了汉中。
到曹操儿子曹丕建立魏国后,刘备在蜀国称帝,并进攻东吴,孙权请降。大臣刘晔建议派兵渡江,灭了东吴,剩下蜀国就好办了。而曹丕认为孙权已投降,进攻东吴有违人心,做出了坐山观虎斗的决定。在陆逊打败刘备之际,曹丕放出了马后炮,派遣三路大军伐吴。刘晔说东吴士气正盛,必有准备,不能出兵了。曹丕不听,结果三路魏兵都被东吴杀退。此后,曹丕几次进攻东吴,都无功而返。
在刘备去世,刘禅继位后,司马懿又献计五路伐蜀:第一路,曹真为大都督,起兵十万,取阳平关;第二路,反将孟达起上庸兵十万,犯汉中;第三路,由东吴孙权起精兵十万,取峡口入川;第四路,蛮王孟获起蛮兵十万,犯益州四郡;第五路,番王轲比能羌兵十万,犯西平关。但都被诸葛亮一一化解,并实现与东吴的和解。
蜀汉的最佳机会不在诸葛亮这里
话说诸葛亮解除了南方的后顾之忧后,开始以攻代守,六出祁山,试图光复中原。曹魏方面先有曹真,后有司马懿与诸葛亮抗衡。纵然诸葛亮才智超人,但他不占天时地利人和,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之后,姜维九伐中原同样没有进展,还极大地消耗了蜀汉。
实际蜀汉一统天下的最佳时机在坐拥益州和荆州时,即关羽未失荆州前。这是诸葛亮“隆中对”的要点所在——待天下有变,从益州和荆州两路出击,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可惜“隆中对”执行得不好,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刘备刚夺得汉中,没有同步出兵,导致关羽独自对抗曹操的重兵,东吴又背信弃义偷袭荆州,就此全军覆灭。
刘备悲痛欲绝,以举国之力进攻东吴,不单是为关羽、张飞复仇,更想收复荆州。但夷陵之战,刘备被火烧连营,蜀汉元气大伤。受刘备嘱托的诸葛亮在人口不占优势、人才凋零的情况下出师,只能是尽力而为了,其后的大势已不在蜀汉这边。
东吴仅能自守
东吴地处江南,水军实力强盛,曹魏也不是对手。但要东吴在陆地进军,它又不具备足够的实力。东吴建国最晚,无论是孙权时期还是以后,除了对蜀汉的夷陵之战,东吴大部分时间是与曹魏开战,它能凭借长江天险守住,多次进攻曹魏也收效不大。
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那时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中原,即曹魏占据的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司马氏掌握了曹魏政权,偏安一隅的蜀汉实力萎缩,最先被灭掉。晋朝建立后,准备充分的伐吴之战势如破竹,天下终于三分归一。
曹魏和蜀汉都有统一天下的可能,那么吴国的机会在哪里?
(这是我看到问题时,头脑里涌现出来的词汇!没错,就是悲哀!)
感谢三国迷的好问题。三分天下,三家统一天下的机会是均等的,但是东吴的机会只存在于周瑜。随着孙策和周瑜的逝去,几乎没有了统一天下的可能性,这是由东吴政权的保守属性所决定的。
三分天下,机会均等
魏蜀吴三家,共同经历了东汉末年的大乱世,能够在天下纷乱的局面中脱颖而出,形成鼎足而立的局面,并且都经受住了创始人离世后权力交接的考验,说明三家都具有相当的实力和一定的内部稳定性。同时,如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对于统一天下而言,三家的机会都是均等的。
三家中,实力最强大的曹魏,从曹操到曹丕都具有统一天下的志向。蜀汉政权,无论是刘备自封汉中王还是称帝,他的合法性都系于匡扶汉室、还于旧都。况且蜀汉政权前期的实际掌权人诸葛亮:
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
东吴也同样有机会,而且不只一次。
两次机遇,东吴错失
总体而言,东吴对于统一天下是至少有两次机会的。
(官渡之战,于曹操而言可不只正面一个战场。曹操面临的是多面受敌,如果此时孙策突然杀到许昌城下,曹操无论如何是难以招架的。天赐的机遇啊!)
机会一:孙策官渡之谋
依《三国志卷四十六-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第一》所载:
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未发,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
看来孙策政治智慧超一流、把握机会的眼光很毒辣,而且不光秘密谋划,还做出了实际部署,可惜,死于非命。试想,如果孙策的计划得以实施,恐怕三国的历史就要改写。只可惜---。这是东吴错失的第一个机会。
机会二:周瑜北图之谋
倚《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九-周鲁吕传第九》所载:
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
周瑜的建议分明就是先前诸葛亮“隆中策”的东吴翻版。如果得以实现,孙权占据了益州、吞并了张鲁、联合了马超,且不说未来的蜀汉政权没有了立足的根基,更关键是实力超越了曹操,更没有后顾之忧,天下究竟谁属?就很难讲了。无疑,三国的历史又要改写了。
(如果周瑜的北图之谋得以实现,还会有三国吗?问题来了,那周瑜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东吴,至少错失了两次机会。
机会属于东吴?不可能的!
问题来了,两次机会都因主事人离世而夭折,那为什么其他人不再继续呢?
第一次孙策身死,出于内部稳定性的考量,将部署搁置可以理解。那第二次呢?周瑜不在,孙权可以委派鲁肃、吕蒙或者其他人继续执行啊。可是并没有这样做,可以看出孙权的“许之”,恐怕只是应付而已。再一次上演了“人亡政息”。这是偶然吗?不是,是必然,这是由东吴政权的构成和属性所决定的。
依陈寅恪先生所言,东吴政权:
概言之,江东有文化的名家顾、陆、朱、张等姓和不以文化见称的次等士族孙氏的结合,便形成孙吴政权。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而且:
孙吴晚世的政治社会情况,孙吴晚世之失史从初年发展而来,基础是或者说导因于江东强宗大族或豪族的统治。
—同上
从东吴的创业一代看,孙策:
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
周瑜在劝孙权抗曹时,曾说:
为汉家除残去秽。
(随着孙策和周瑜的逝去,天下?江东还有人会想着天下吗?天下之念不存,又何来统一呢?)
到了鲁肃版的“隆中对”,前提是:
汉室不可复兴。
其后的东吴人物,无论是张昭、吕蒙还是陆逊父子及丁奉等等,做臣子合格的不少,但有天下志的寥寥无几。你可以说越来越务实自保,但这是不是理想的消弭、志向的萎缩和意志的消减呢?
综上,东吴是有机会的,且机会只存在天下呈现乱相之时,待到三家鼎足而立之势形成时就再无机会。不是说实力不够,不是说人才不济,关键是没有统一天下的内驱力了。
曹魏和蜀汉都有统一天下的可能,那么吴国的机会在哪里?
谢邀,我是以史为鉴。
其实从中国历史上来讲,江南地区和四川盆地一般都是割据政权,极少能诞生一统天下的存在。
其中仅仅有两个例外。
一个是从汉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汉高祖刘邦。
一个是从乞丐白手起家建立明朝的朱元璋。
而刘邦和朱元璋在所有的开国之君中也是极为厉害的存在。
我们以三国时期举例。
蜀汉能有机会一统天下吗?其实要是荆州未失,刘备未亡,蜀汉的确有极大几率完成刘邦出汉中一统天下的老路。
但是很遗憾,蜀汉首先失去了荆州,又失去了关羽这样一方领军大将。之后又在随后对待东吴的战争中丧失了蜀汉数年积累的精锐。
没有了这个基础,诸葛亮就算再有才能,也只能维持蜀汉割据一方的情况,很难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
再来说东吴。中国历史上,可以说北方一直是中原王朝的经济中心。直到南宋,经过几百年的耕耘,南方才逐渐和北方持平。
到了明清时期,南方才成为了经济中心。
三国时期,虽然东吴的占据面积看似极大,其实东吴的核心区域也一直是在长江沿岸。再往南走,不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便是充满瘴气的荒蛮之地。
这也是孙刘必须联合,才能共同抗击曹刿的根本原因。
所以在三国时期,虽然孙权割据一方成功称帝,成为三国势力之一。但这也是建立在北方和四川盆地都处于战争中,无暇度过长江天险罢了。
等到北方一统,长江以南永远逃脱不了被兼并的命运。
这一点无论是晋朝灭亡东吴,或者说隋朝一统天下,或者是赵匡胤攻灭南唐……
基本上都是北方统一南方。除了朱元璋这位千年一出的人杰,中国古代历史上几乎无人做到南方一统北方的壮举。
所以说在三国时期,东吴从来都是没有机会的。
我是以史为鉴,讲述靠谱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曹魏和蜀汉都有统一天下的可能,那么吴国的机会在哪里?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拥有统一天下的理想。这三位君主各有所长,团结带领自己的部下,经过艰苦的努力,创建了各自的基业。在三国的历程中,每个国家都有统一天下的机会,但是由于各自原因都错失了。下面我们就盘点一下各国错失的机会。
一、曹魏。曹魏的实力在三国中首屈一指,因此他所拥有的统一天下的机会也最多。在官渡之战后,曹操打败势力最大的袁绍,就已经奠定了自己统一天下的基础。诸葛亮对曹操的评价是不可与之争锋,而鲁肃的评价则是曹操不可猝除,这一切都显示了曹操的实力。
曹操错失的第一个统一天下的机会,是在南下荆州的时候。曹操采纳荀彧的建议,对荆州采取奇袭。荆州正值刘表病逝的时候,继位的刘琮懦弱无能,被部下逼迫投降了曹操。曹操在兵不血刃得到荆州后,又在长坂坡击败刘备,迫使刘备逃往江夏。
在这个时候,曹操的实力急剧扩张。他不但得到了刘表经营多年的荆州,还得到了刘表留下的大批军队,连益州的刘璋也赶快向曹操送兵送粮表示臣服。相比之下,他的敌人刘备已经走投无路,准备继续南逃了。
在这个时候,曹操的部下有人建议不要马上对刘备和东吴用兵,而是休整军队,巩固荆州的战果。这样一来,曹操占据长江上游,得到休整的军队锐不可当。在这种情况下,东吴的孙权就不敢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曹操就可以对刘备和孙权各个击破,采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消灭他们。
曹操一旦消灭了刘备和孙权,统一天下就指日可待了。但是曹操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志得意满,企图毕成功于一役,发动了对江东的进攻。结果在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被迫撤回北方,丧失了这一次宝贵的机会。
曹魏第二次统一天下的机会,出现在张松出使曹魏的时候。当时张松和他的同伙想要把益州出卖给曹操,于是他趁出使曹魏的机会,把西川的地理形势画为地图,准备献给曹操。谁知道当张松见到曹操的时候,曹操刚取得关中之战的胜利,正是骄傲之时。
张松和曹操的见面因此也不顺利,曹操在张松面前一改往日礼贤下士的姿态,反而傲慢起来。这使得张松的愿望落空,只得灰溜溜地离开许都。在回去的路上,张松被刘备留住,并被刘备的态度感动,将地图献给了刘备,并且主动担任刘备的内应,帮助刘备夺取益州。
如果曹操接受了张松的投诚,他取益州易如反掌。占领了益州,曹魏将对刘备和孙权形成三面包围之势,有望很快统一天下。曹操这次错失了张松,让后人很难理解。这是因为曹操一贯对人唯才是举,可偏偏对主动前来投靠的张松如此傲慢无礼。
并且张松也不是无能之辈,他的朋友法正、孟达都是一时英才。所以说有人评价曹操,说他兢兢业业数十年,却因为一时的傲慢对待张松,丢弃了统一天下的机会,实在是可惜。
曹魏第三次统一天下的机会,是曹操夺取汉中的时候。曹操出兵汉中,很快打败张鲁,扼住了益州的咽喉。而这时刚刚夺取益州的刘备,却把主力带出了益州,去荆州和孙权进行湘水之争。在这个时候,曹操的部下劝他趁虚迅速占领益州,这样依然能够达到三面包围刘备和孙权的效果。
但是曹操没有听取部下的建议,而是留下夏侯渊镇守汉中,自己回师关东了。有人认为,曹操此举是比较谨慎的。因为孙权很快和刘备议和,率领全军攻打淮南。如果曹操将主力陷在益州,不能及时回援关东,他的防线很可能挡不住刘备和孙权的联合进攻。当然,这一点大家见仁见智了。
曹魏第四次统一天下的机会,是在夷陵之战时。当时曹丕的部下建议出兵东吴,这样一来东吴必将灭亡。这样,刘备占领东吴的边境地区,曹魏占领东吴的腹心地区,曹魏的实力将远远超过蜀汉。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刘备的蜀汉必将被曹魏灭亡。但是曹丕拒绝了部下的建议,错失了这次机会。
二、蜀汉。蜀汉是三国中最弱小的势力,它唯一统一天下的机会,就是完成《隆中对》计划。这个计划,在关羽出兵襄樊的时候,已经接近于完成。《隆中对》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步跨有荆益,第二步转入战略休整,第三步时机成熟后出兵北伐。在刘备占领益州和汉中后,第一步计划已经完成,随后刘备阵营开始转入战略休整。
如果按照《隆中对》的计划,关羽应该在荆州也转入休整。在这个时期,刘备阵营还要和东吴搞好关系,为下一步北伐做准备。那么,《隆中对》里的时机又是在什么时候呢?其实这个时机诸葛亮当时没有明说,那就是曹操去世的时候。
在历史上,曹操去世的时候,曹魏出现了极大的混乱。当时曹魏的军队开始不听命令,自由行动。只是在曹丕的高压政策下,好不容易才恢复了正常。如果在这个时候刘备阵营开始北伐,一方面没有了曹操这个可畏的对手,一方面利用对方的混乱状态,再加上东吴的配合,灭亡曹魏的可能性很大,接下来蜀汉就很容易统一天下了。
但是可惜的是,关羽提前发动了对襄樊的进攻。关羽进攻襄樊确实是抓住了有利的战机,并且在战役中取得了水淹七军的胜利。但是他的进攻破坏了《隆中对》的整体计划,没能得到蜀地的配合。最终,关羽在曹魏和东吴的夹击下失败,《隆中对》的计划也遭到了破产。
如果关羽不是被眼前的小利所迷惑,严格按照《隆中对》的计划行事。他再坚持一年,曹操就会病逝。在这个时候刘备阵营出兵,将会获得辉煌的胜利。可惜关羽的擅自做主,丢失了荆州,也使得蜀汉唯一一次统一天下的机会就此丧失了。
三、东吴。东吴的实力和蜀汉差不多,它想要夺取天下,只有和蜀汉联合才能成为可能。再加上孙权此人性格保守,缺乏进取精神,使得东吴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更加困难。总的来说,东吴统一天下的机会有两次,但是这两次机会十分难把握,操作很难,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东吴夺取天下的第一次机会是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前往东吴的时候。当时刘备为了向孙权借南郡,不顾部下的劝阻,亲自到东吴面见孙权。孙权对刘备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盛情款待。但是周瑜却向孙权写信,建议孙权扣留刘备,自己则趁机吞并刘备的势力。
周瑜的这个建议遭到了孙权的拒绝,但是就这个建议而言,确实是有成功的希望的。多年后刘备得知了这个建议,还心有余悸地说自己不该亲身前往东吴。如果周瑜吞并了刘备的势力,他就可以实现自己的计划,那就是出兵益州,夺取益州和汉中,结好马超。留下一部分兵力守住蜀地,自己回到荆州北伐。
后来周瑜就是这样行动的,但是他行动的时候,侧背有刘备的虎视眈眈,再加上周瑜中途染病去世,这个行动才被迫中止。如果孙权听取了周瑜的建议,这样夺取蜀地的障碍就全部扫除了。在夺取蜀地后,周瑜再加上刘备阵营的关羽、张飞等人的协助,东吴北伐成功,统一天下的机会还是存在的。
东吴夺取天下的第二次机会,是在襄樊之战的时候。在当时,关羽在襄樊前线给曹军以重创,牢牢控制住了战场的主动权。如果关羽能够拿下樊城,曹魏的核心控制区将遭到直接的威胁。而那个时候,曹魏控制区内反抗曹操统治的反叛正在风起云涌,连许都、邺城都发生了叛乱。这使得襄樊前线的胜负,影响着曹魏的命运。
在关羽和曹魏在襄樊前线征战的时候,正是孙权夺取天下的机会。如果孙权支援关羽,让他能够在襄樊前线与曹魏拼杀到底,两败俱伤的话,孙权就可以从中取利。他可以北伐淮南,拿下对他至关重要的合肥,为下一步北伐徐州做准备。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是他的擅自行动,并没有得到蜀中的支援。依靠关羽的力量,是很难独自打败曹魏的军队的。孙权也可以在关羽与曹魏征战到精疲力竭的时候,出兵夺取荆州。这样,拥有襄樊和合肥两个重地的孙权,就能够趁曹操不久死去的时机,出兵北伐统一天下。
可惜的是,孙权对这种战略的把控能力太低。他无法掌握好最恰当的时机,过早地投入了夺取荆州的行动。当时关羽和曹军还在襄樊前线相持,孙权的行动等于是替曹操解了围。幸亏关羽的军队因为军心动摇而离散,否则的话关羽与吴军再进行一场混战,孙权就更加得不偿失了。
由于孙权的战略错误,还有对战役掌控能力的低下,使得他没能充分利用关羽与曹魏的战斗,没能等到双方两败俱伤的阶段。这使得他夺取荆州的行动虽然成功,但是却永远失去了夺取天下的机会。从此之后,东吴始终遭到曹魏的压制,难以喘过气来。
结语:三国时期,每个国家都有着统一天下的机会,但是三个国家都没能抓住各自的机会。曹魏有过四次机会,分别是赤壁之战前、张松献图、夺取汉中和夷陵之战时。蜀汉有一次机会,那就是曹操去世,实现《隆中对》的最后一步计划。而东吴则有两次,分别是刘备前往东吴面见孙权,和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候。
但是东吴想要夺取天下的难度是很大的。这是因为孙权的性格趋于保守,心里只想着如何保有江南地区。而东吴要夺取天下,必须和刘备阵营配合,一起对抗曹魏。这中间的变数太大,东吴没能抓住机会也无可厚非。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