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士族和宋明时期的勋贵有什么区别吗?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士族,也叫世家、门阀,是汉末的地方豪强逐渐演化而来的。而宋明时期的勋贵,主要是指宋明开国时期因战功封爵的功臣集团。显然,这二者是有显著区别的,具体有何不同,我们在下文详细梳理一番。
一、人员成分不同·士族是传承时间较长、强盛时间较久的大宗族,代代都有实权高官,不论在地方还是在中央都是有很大的话语权的。比如东汉的弘农杨氏、汝南袁氏,为了让大家更直观一些,在三国演义中,杨修、袁绍相必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人物,那么他们二人就分别属于这两个士族。小一点的例子,比如司马懿出自河内司马氏,诸葛亮出自琅琊诸葛氏。当然在汉末时期,士族还没有发展到巅峰,但是已经颇具规模了。
·宋明勋贵主要是指开国时期建功封爵的功臣集团。他们这些人很多都起于草莽,家世都很一般,不像士族那么显赫。他们大多数是因为抓住了辅佐新君王建国的机会,从而使得自己的家族翻身变成豪门。这样的家族往往是靠着第一代功臣祖宗的荫庇,得以令代代子孙收益的。还是举例说明,宋朝勋贵比如赵匡胤手下的功臣们,赵普、石守信等人,但是宋朝的爵位很抠门,不能世袭,也就是这些人死了爵位就没了,所以其实宋朝的勋贵势力很弱。明朝的勋贵就强多了,比如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鄂国公常遇春等等,由于明朝的爵位可以世袭,所以明朝的勋贵能够得以代代相传,因而整体实力要远超宋朝勋贵。
二、政治立场不同·士族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其在政治立场上的“自私性”。士族凡是要优先考虑家族利益,就是所谓的“先家后国”。因为士族往往都是历经数朝的存在,他们认为只要家族势力不倒,不管在哪个朝代都能够被皇帝积极拉拢。所以士族往往的作风都是四处投机,两面下注,从来不会绝对坚定地跟着某一方势力干。士族的一切决定都是以家族利益至上为原则的。
·勋贵就不一样了,因为他们是开国功臣集团,所以他们的荣华富贵都是建立在本朝皇族的恩赏上的。勋贵往往只经历一朝,一旦亡国,他们也就与国同休了。所以,勋贵是皇族的坚定维护者,他们有着明确的政治立场。宋朝的爵位不能世袭就先不论,你看明朝每有战事,勋贵们都是二话不说,非常干脆地帮助皇帝领兵作战的。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自己家族的荣华永固也要为皇族卖力气。
结语综上,魏晋南北朝的士族和宋明的勋贵并不是一回事,他们之间的区别很大,是历史发展到不同阶段的不同产物。按照上面讲的内容也很容易区分,大家不妨印证一番。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士族和宋明时期的勋贵有什么区别吗?
勋贵是一直都有的,士族(门阀)主要去起源于东汉。勋贵主要是指开国元勋的后代(尤指嫡系子孙),因其能继承元勋的爵位,故而为贵。在两汉年代直至隋唐之前,尚未形成科举制度,采取的是推荐制度,郡太守级别推荐孝廉(约20万人中选一人),州级长官举荐茂才,能获得举荐的,往往是贵家子弟,故而勋贵家族子弟都有出头机会,比如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四的耿弇,其子孙大部分都是当中高级官员“耿氏自中兴已后迄建安之末,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卿十三人,尚公主三人,列侯十九人,中郎将、护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遂与汉兴衰云”。不过,在东汉时代,中后期,开始要求推举一些“岩穴之士”,即“专心苦读之人”,于是乎,地方上的一些家族(良家)有了一些出头露面的机会,并逐渐形成一定气候,产生了“名士”,某个家族“名士”出了多,这个家族就会非常有名,如三国颖川郡荀家、东郡桥家、汝南郡袁家等。从三国后期到魏晋南北朝时代,可以这么说,整个上流社会,除了皇室宗亲外,主要就是“勋贵”与“士族”,到了隋唐,开始实行统一的科举制度,读书人至少有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出头机会,士族(氏族)的垄断性开始下降,勋贵的垄断性也开始下降,朝廷有了一个比较开放的选拔人才的途径。到了明清时代,为了减少勋贵的权力,勋贵往往变成花瓶,好吃好喝的养着,当然了,对于勋贵子孙(庶子为主),有时也会照顾性的赏赐一些身份(如清朝,赏个举人出身)等,至于是否有前途,那看他发展了。而魏晋南北朝,正好是士族(士族兼氏族)力量大发展阶段,除了皇室宗亲外,士族成为与勋贵相对抗的力量,勋贵用得多了,有麻烦了,那就用士族了,士族用多了,也麻烦,那就用勋贵来打压一下。但总体来说,魏晋的士族比明清勋贵要强大一点。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士族和宋明时期的勋贵有什么区别吗?
感谢提问。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和宋明时期的勋贵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前者是以家族为单位的,由各个地方的名门望族组成,比较出名的有关陇贵族集团、山东士族集团、江南士族、关中士族等等。而后者则是朝代开国之初的功臣留下的家族,大多是武将居多。
自两汉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相结合的选官制度,到魏晋时期更改为九品中正制。在制度实行之初,确实是为朝廷选拔了很多能力出众的人才,但是时间一长,这些制度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地方长官与名门望族相互勾结的工具,以致于“上品无豪门,下品无寒士”。
南北朝时期,北方更是以府兵制为基础出现了关陇贵族这个庞然大物,一直到隋唐时期,活跃在九州大地的名门望族就有关陇贵族、五姓七望、兰陵萧氏等众多家族,他们把持朝政,垄断经济,甚至影响朝代的更迭,比如关陇贵族就以一己之力影响了北魏、北周、隋朝、唐朝四个朝代的更替。
贵族消亡后,与寒门对立的成为了勋贵阶层,他们大多是跟随开国君主打天下的那一小撮子人,因为有着开国之功,逐渐衍变出一个大家族。
与士族的权倾天下相比,勋贵的权势实在是小了太多,他们永远只能依附于皇权,仰皇权鼻息而存。
但是有一点二者可能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永远以家族的利益为重,家国始终是家在国前。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士族和宋明时期的勋贵有什么区别吗?
简而言之,士族指的是一类家族,勋贵指的是一类人。
士族是累世为官的名门望族,家学渊深,家风谨严,社会声望崇高。在唐朝,士族子弟出仕主要靠家族软实力和个人能力。家族的凝聚力靠的是共同的祖先和门第,一般并没有号令全族的领袖人物。
而明朝的勋贵指的是因军功封爵的武将(极少数文官)及其袭爵子孙,比如徐达封魏国公,死后徐辉祖袭爵,徐达和徐辉祖都算勋贵,但徐辉祖的弟弟徐膺绪就不是勋贵了。袭爵严格遵行嫡长子继承制,袭爵的长子家族内称“爵主”,是整个家族的领袖,朝廷也会视其德才量才使用。而其他子弟要么依附长支为生,要么自己独立自谋出路,朝廷一般是不给官当的,除非像魏国公、成国公这样的重要勋贵。因为以武功起家,又没有仕进的动力,勋臣家族文化素养一般都不高,完全没法和士族相比。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士族和宋明时期的勋贵有什么区别吗?
有很大区别,晋至隋唐的勋贵几乎都是传承久远的望族,有自己的家传文化绝学和部曲私兵,说白了王朝末路他们就可以起来争权夺位,农民和底层的群体根本干不过他们!当王朝如日中天他们就成被打压的群体,毕竟他们有太多资源和对皇权的威胁!而宋明时代,宋朝的勋贵被一直抑制甚至很多都被当猪养着,传承丢失得很厉害!明朝朱元璋杀勋贵杀的厉害,到朱棣上位还对勋贵优待有佳,还保持有战斗力,到土木堡之变,勋贵精英被文官和外敌勾结,一股脑给端了,勋贵阶层在明一代就此没落!可惜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