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庚迁殷”是第几次迁都?为什么当时要不断的迁都?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回答第一个问题,盘庚迁殷是第五次迁都。第二个问题,殷商为什么要不断迁都,这个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按照迁都的君王来统计,商朝一共迁都五次,从史料推测可能是政治和环境因素导致的。具体我们在下面探讨。
内乱水灾,五次迁都商朝自商汤立国以来,首都最开始定在亳。后来从第十一任君主仲丁开始,便开启了迁都的历程。具体情况梳理如下:
•第一次迁都:商朝的第十位君主仲丁继位初年,因为黄河决堤,亳受到了大水冲击,不得已仲丁迁都到了嚣。
•第二次迁都:河亶甲为了缓解王族内部的斗争,不得已将都城从嚣迁到了相。
•第三次迁都:祖乙因为黄河水患从相迁到了耿,不过不到一年耿就被洪水摧毁了,因为时间较短所以一般不将之视为正式的都城。之后再次迁都到邢。不过后来邢也被洪水冲击了,因而祖乙再次迁都到庇。祖乙算是迁都次数最多的商王了,都是因为黄河水灾的缘故,不断腾挪辗转,最终落脚在了庇。
•第四次迁都:南庚时期,商朝进一步衰落,为了缓解内部矛盾,使得国内形势能够得以好转,南庚将国都从庇迁到了奄。
•第五次迁都:盘庚继位后,商朝经历九世之乱已经疲敝丛生。盘庚是一位有作为的君王,他决心励精图治,逆转颓势,于是将国都迁到了殷。盘庚的这次迁都的确是找到了好地方,使得商朝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此后二百多年商朝就再也没有迁过都城。
商朝为何迁都频繁?从上面五次迁都的大致经过,我们不难总结出商朝的这几次迁都无外乎两个主因:内乱和水灾。但是我个人觉得总结起来应该是有三点:
1、水灾泛滥
这一点不用多解释,黄河泛滥成灾是人类发展到现代依然很头疼的事,何况是三千多年前的商朝。
2、内乱不止
商朝的内乱,乱得有些特别。弊端是由“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度产生的。这一继承制度使得各王族势力之间争斗不休,谁的势力大谁就有资格上位,最终酿成九世之乱,加剧了商朝的衰弱。而迁都可以有效地转移内部矛盾,暂时性地降低内部斗争烈度。
3、生产力低下
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使得国都的建设水平远不及后世,国家的抗灾能力更是疲弱。这从夏朝也多次进行迁都就能看出端倪。因而,当时的都城一旦遭受大灾便会失去重建的价值,而被舍弃。
结语历史上的商朝经历了多次迁都,这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我想二者都是同样重要的。就像盘庚在迁都的同时,厉行改革,与民生息,加之迁往了水患规模可控的区域,所以日后两百多年都能够相安无事,不再迁都。
“盘庚迁殷”是第几次迁都?为什么当时要不断的迁都?
盘庚迁殷是商的第十三次迁都。自商人始祖契至汤,共十四代,其间八次迁徙;自汤至盘庚,共十代,有五次迁徙。商族的迁徙,见于记载的前后达十三次。
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的转折点。自从迁至殷后,商朝稳定发展,不久后出现武丁中兴。而此前频繁迁都时,也正是商朝的中衰期。由此可推知,商前期数次迁都与商朝的不稳定有关。
下面说说商朝前期的不稳定局面:
一、王权弱小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伊尹放太甲”,诚然这是段佳话,原本是无道昏君的商王太甲在被伊尹流放到桐宫为祖父商汤守陵,三年后反省错误而被伊尹迎回,成为一代贤君。
但这足以说明商初王权的弱小。伊尹品格高尚,这便是段佳话,若是碰上奸臣,恐怕就成了政变,甚至大乱。
之后,从第十代商王仲丁开始,王室内部连续爆发王位之争,商朝前期的兄终弟及王位继承制度遭破坏。当继位之弟死时,弟之子都不肯把王位交还给兄之子,因此造成了废嫡面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混乱局面。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阳甲在位时期,共经历五代、九王,史称九世之乱。
到九世之乱后期,商王阳甲已无法控制内乱的贵族势力,司马迁《史记》中载:“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阳甲在绝望中去世后,弟弟盘庚即位,有感于贵族之难制,盘庚遂决心迁都。
说回盘庚迁殷这件事本身,盘庚就受到了贵族势力的极大抵制。因为迁都以后,一切都得从头做起,宗室、贵族势力离开了经营已久的大本营,必会受到抑制。迁都也使商王避开叛乱势力的攻击,贵族们再难干预王权,插手政治。最终,盘庚以强制手段实现迁都,商朝自此复兴。
由此可知,都城所在与贵族势力息息相关,盘庚以前都城屡迁正是由于王位争夺的激烈,以及商王和宗室贵族矛盾的尖锐。
二、生产落后商朝处于我国农业由迁移农业向定居农业过渡的时期。
何为“迁移农业”?就是刀耕火种的粗放种植,先以斧劈、火烧等方法开垦出一片荒地,然后随意播种,不特意施肥。几年后地力下降,产量降低,又另寻新地开垦。
商朝已具有了相对高级的社会形态,耕作技术已有初步发展,但在商初仍十分有限,这是商人频繁迁徙的经济原因。
到盘庚所在的商朝中期,商人的生产技术已大幅进步,包括对农业生产的认识,也包括农具的制造。总之,随着农业的精耕细作化,商人的定居习俗得以巩固,迁都不再必要,也不再方便。
最后,再讲迁都的地理因素商朝发源于华北东部,位在黄河下游地区,而黄河下游的泛滥和改道极其频繁。
例如:商王祖乙在位时,都城相(今河南内黄)遭洪水,祖乙把国都迁到了耿(今山西河津),祖乙迁至耿的第二年,因发生河患,耿城被摧毁而迁都至庇(今山东郓城)。
盘庚选择的殷,位于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不会经常遭受黄河水患,相对此前的都城而言比较安全。殷附近有漳水、洹水、淇水等,虽然也有水患,但远较黄河为轻,又能保证都城用水,从地理因素看相对适宜久居。
“盘庚迁殷”是第几次迁都?为什么当时要不断的迁都?
盘庚迁殷,是第13次迁都。
商汤灭了夏朝之后,建立了商朝,定都在了亳,就是今天河南省最东部的商丘。纵观商朝的历史,你会惊奇地发现,商朝人特别喜欢迁都,前前后后一共迁了13次,称为前八后五。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一个原因,是商朝对王位的继承,没有明确的规定,有时候是儿子继承,有时候又是兄弟继承,所以内斗不断。史书记载,商人有“九世之乱“,所以造成了频繁迁都。
第二个原因,当时黄河水患频发,土地被淹没。
第三个原因是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
《竹书纪年》记载,到了第19代商王盘庚的时候,“自亳迁于北蒙,曰殷”。就是商人把都城迁到了北蒙,被称为殷。所以,商朝也被称为殷商。地点在今天河南省的安阳。“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273年,更不徙都”。就是说,商朝的都城,自打迁到北蒙以后,就再也没有动过。
“盘庚迁殷”是第几次迁都?为什么当时要不断的迁都?
“盘庚迁都”是商朝的第五次迁都,准确的说,是商朝建立之后的第五次迁都。为什么怎么说呢?
我们都知道,商朝是推翻夏而建立的,在商朝建立之前,商只是一个部落,光是商部落就已经迁都过八次了。
商部落的八次迁都分别是毫迁到蕃,蕃迁至砥石,砥石迁至商,商迁至商邱,商邱迁至泰山,之后又到商邱、殷和最开始的毫。
商朝正式建立后,在商朝的历史上,一共又发生了五次迁都。
据《竹书纪年》中记载,商曾五次迁都:商王仲丁自毫迁至器,河甲自器迁于相,祖乙自相到庇,南庚自庇迁往奄,盘庚使奄迁至北蒙,曰殷。
了解完商朝迁都后,想必不少人对商朝迁都了几次,从哪里开始迁都的有了大概的了解,那么问题来了,商朝为何如此频繁的迁都呢?换句话说,导致商朝多次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关于商朝为何频繁迁都这一问题,史学界有多种说法。
一、洪水泛滥,都城尽毁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常发生水患,而商朝的都城除殷之外,都靠近黄河,当时的他们又依赖河水进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黄河呢,又时常泛滥,所以时常发生洪水淹没的事情。
在当时的环境中,洪水是最具有威胁的因素,据考古学家证明,在商朝的几个都城都有洪水泛滥的遗迹。
在当时,人们没有办法与洪水抵抗,洪水一来,百姓被冲走,房屋冲垮,肥沃的土地也被洪水一起带走了。
二、农业落后,土地耗尽商朝人口众多,人口一多,耕种肯定较多,土地资源就是一个大问题。
当时的农业也不发达,土地的利用度肯定不够,无论多么肥沃的土地,使用过度后,都会粮食产量降低。
再加上洪水的泛滥之类的问题,迁都,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办法,其他地方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建设都城都比被洪水侵犯的国都要好,于是商朝开始迁都,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
三、贵族奢侈,王位纷争据《史记·殷本纪》记载,“自仲丁以来,废硷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于是诸侯莫朝。”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指从仲丁到阳甲的九王在位期间,商朝发生了连秒的王位争夺。
在商朝时期,王位是先由弟弟继承再到孩子,而“九世之乱”的时期,商朝又在不断迁都,很可能这个王位的争夺是商朝迁都的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贵族的奢靡,贵族在旧都或许奢侈,导致旧都负荷不堪,迁都是为了节俭。
四、寻找青铜也有不少人认为,商朝之所以不断迁都是为了寻找青铜。
我们都知道,商朝时期,青铜器是非常发达的。据已经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在当时青铜器的锻造已经达到高超的水平,逐渐形成了后世之人所著称的“青铜器文化”。
从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现保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正是因为这些青铜器的存在,所以有人猜测商朝的迁都很可能与青铜器有关。
无论商朝迁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起码,迁都带来了一定得好处。正是因为迁都,商朝在文化上有了更大的发展,给历史留下更多遗迹,给后世之人留下寻找商朝的痕迹。
“盘庚迁殷”是第几次迁都?为什么当时要不断的迁都?
“盘庚迁殷”是第六次迁都。前面有五次。分别是:
1中丁从毫迁都器(今河南省郑州市附近,一说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
2河亶甲迁都于相(今河南省内黄县境内)。
3祖乙由相迁都耿(今河南省温县东)。
4因洪水毁坏,祖乙又迁都于庇(今山东省定陶县)。
5南庚由庇迁都至奄(今山东省曲阜市)。
因为,发生了九世之乱——商王中丁后,“兄终弟极”与“父死子继”相结合的王位继承制度遭到破坏,王朝内部连续发生王位纷争。使得王朝中衰、诸侯离叛。这一动乱历经商朝九王,直至盘庚迁殷后才结束。
“盘庚迁殷”是第几次迁都?为什么当时要不断的迁都?
商朝真正意义上的都城,只有两个,一是商汤王灭夏建商的开国都城毫(今河南商丘),一是盘庚迁都的殷(今河南安阳)。毫,经历了商朝九王。殷,经历了十一王。汤传位到十代商王仲丁时,开始了第一次迁都,自毫迁至于嚣(今山东曹县),第二次是十二代商王河甲(河亶甲)自嚣迁至相(今河南内黄),第三次是十三代王祖乙自相迁到邢(今邢台),因水患严重,又迁至庇(今山东郓城),第四次是十八代王南庚自庇迁至奄(今山东曲阜),第五次就是商十九代王盘庚,自奄迁都于殷,学术界推断应在公元前1298年,距今大约3318年。商自定都殷后,未再迁都。
近年考古发现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和安阳殷墟都城四个遗址,除安阳殷墟都城外,其余三个和文献,古籍记载均不吻合。
频繁迁都原因有各种分析,主要集中在王室内乱原因上,其次是水患。以王室内乱为例,自仲丁始,为争夺王位,五代九王争伐不息,史称"九王之乱”。因为商初,王位继承制的原则是兄终弟及为主,中后期以父终子继为主,再加上嫡庶长幼关系的演变,都加剧了叔侄和兄弟之间的矛盾,造成政局混乱,国家衰败。迁都,继位人可以远离叛乱分子的進攻,可以寻找肥沃的土地,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转移矛盾,缓合矛盾。
盘庚迁殷,是商代最有实际意义的迁都,为商代中兴奠定了政局稳定的基础,盘庚之侄22代王武丁继位后,实现了中兴。都城再没发生变化。
由于夏商周属断代史,史料缺乏,事实依据不足,每个历史事件在时间上,人物上,结果上都有争议,实属正常,本人的回答有错误,也是在所难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