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氏篡权后,为何仅淮南地区多次出现亲曹势力反叛司马氏?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要说司马氏篡权后,发生在淮南地区的叛乱,应该是历史上统称的“淮南三叛”。但是淮南三叛要说是亲曹势力发动的其实有些美化的意思,因为三次叛乱的首脑王凌、毌丘俭、诸葛诞都掺杂有个人因素才会叛乱的,并非单纯地就是为了曹魏势力,更多地是为了自身的存亡,下文详谈。至于为何只在淮南地区发生,一方面是有一定的巧合在里面的,因为这三人的叛乱都是有数年的间隔的,而且彼此也没有串联,另一方面非要说个原因,那就应该将理由归结于淮南地区的地理位置上。
第一次淮南叛乱,老资历重臣王凌自从高平陵之变,司马懿诛杀了曹爽后,王凌便对司马懿起了不满和戒备之心。为什么呢?因为在曹睿驾崩后,大将军曹爽对他是格外的重视和拉拢,任命他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军事。那么王凌凭什么值得曹爽拉拢呢,这就要讲一讲王凌是谁。
△王凌网络形象
王凌是东汉司徒王允的侄子,王允被杀后,逃归乡里。后来被曹操发掘起用,从此开启了他在曹魏建功立业的生涯。蒋济曾评价他是“文武双全,当世无双”,可见王凌之才干出类拔萃。所以到了曹丕继位的时候,王凌官拜散骑常侍,出任兖州刺史,这俨然已经打拼成了一方大员,朝中重臣。
后来与张辽一起在广陵击败孙权,因为功劳进封宜城亭侯、建武将军。之后,王凌又做过扬州刺史、豫州刺史,始终政绩卓著。到了正始初年,他出任征东将军,正始二年,又与孙礼一起大破东吴全琮于芍陂,因功进封南乡侯,再后来升迁为车骑将军。正始九年他代替高柔出任司空,成为三公之一,位极人臣。嘉平元年,他代替蒋济改任太尉,这一年王凌已经77岁了。
看到没,这是一个比司马懿还能活的老家伙,同样也是曹操时期留下的老人,正儿八经的老资历重臣。所以王凌很有分量,方才会有曹爽的极力拉拢。但是曹爽突然被司马懿杀了,王凌心里就嘀咕了,自己会不会有风险,毕竟是曹爽看上的人物,已经有过关联就很难洗清了。老资历的王凌这嘀咕来嘀咕去,就想到了造反另立新君,搞个小朝廷。结果也是他运气不好,造反前,他的主力盟友兖州刺史令狐愚病死了。然后是他拉拢新的兖州刺史不成,反被告密。司马懿有了准备就提前做了收拾王凌的布置,于是王凌在诈骗虎符不成的情况下,无法调动淮南大军,于是只能向率军杀来的司马懿投降。最后司马懿也没有放过他,被灭全族。
第二次叛乱,毌丘俭的报恩行动第二次叛乱发生在司马师掌权时期,那时司马懿已经过世。这次事件的起因是曹魏重臣夏侯玄和李丰谋划取代司马师首辅的位置,事情泄露,被司马师都杀了。这下可把时为镇东将军、都督扬州的毌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给吓着了。为何?因为毌丘俭平素就和夏侯玄、李丰交好,这很容易受到司马师的猜忌,而文钦则是曹爽的同乡,并且关系亲近,这就更是要被司马师打压的对象了。所以二人一拍即合,干脆起兵反叛,也算是报答当年魏明帝的恩情了。所以说毌丘俭还算是亲曹势力,但难免也有为自己一搏的心思。司马师闻听后调集各路大军亲征,稳扎稳打,最后毌丘俭寡不敌众,兵败被杀,文钦则逃到了东吴。二次叛乱宣告失败。
第三次叛乱,希图自保的诸葛诞第三次叛乱发生在司马昭掌权时期,这时司马师已经去世了。说起诸葛诞,他还参加过围剿毌丘俭的战役,那以后便迁任征东大将军执掌扬州。这时候他也惊恐了起来,不为别的,自己也和夏侯玄等人交好,更是曹爽提拔起来的,亲眼目睹王凌和毌丘俭都被废了,他对自己的未来很是悲观。于是便勾连东吴,举兵造反。他这一次算是三次叛乱中,准备最充足的了。死士也养好了,东吴也派正式的援军了,可惜还是老模式,司马昭率26万大军,打得依然是稳健扎实,丝毫没有破绽,结果诸葛诞和东吴的联军还是战败了。而诸葛诞也被军士杀死。
△诸葛诞网络形象
叛乱频繁的淮南那么淮南地区为何会屡次发生叛乱呢。我觉得应该与地理位置不无关系。淮南处于曹魏和东吴的交战区,在三国后期这里属于交兵的第一战场。所以,相必曹魏在这里投入的资源较多,而且扬州都督通常都是假节,其权利使用相对较为自由。而且边境地区,可以串联东吴以为退路。所以,这就是淮南地区的统帅敢于起兵的依仗吧。
但是这三次反叛的首脑之间并无关联,都是各有各的恐慌和烦恼,说是为曹魏倒也不能说没有,只是如果他们自身不受猜忌的情况下,相必他们也不会只是为了曹魏就铤而走险的。
结语司马氏篡权后,淮南地区的叛乱频繁与其地理位置有关,便于叛乱者促成叛乱条件和设计退路。也许在其他地区也有因亲近曹魏而被猜忌的人,只是他们不具备有利条件,相必是敢想却不敢真的造反罢了。
司马氏篡权后,为何仅淮南地区多次出现亲曹势力反叛司马氏?
关于淮南三叛,许多朋友认为:这是拥曹势力对司马家篡魏的反抗。
其实不然。淮南地区的几位反叛者,他们并不算是亲曹反马的人物。淮南三叛,只是失控的地方实力派与意欲控制外军的司马家之间的一次权力游戏。
失控的淮南淮南,是三国时期战事最激烈的地方。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姜维数次北伐,司马懿、邓艾等人在雍凉一代大战。
其实,三国时期战事最频繁激烈的地方,在淮南。
早年,曹操就曾经四越巢湖,企图在淮南打开局面。
曹丕时期,曹丕三次伐吴,淮南也是重要战场。
228年5月开始,到243年正月,短短14年间,孙权发起了数次对淮南的进攻。
尤其是228年-234年,6年间,孙权几乎每年都来“打卡”。
孙权死后,诸葛恪又是大举进攻淮南。
可以说,无论是规模、频次,淮南战场都远大于大家所熟知的雍凉战场。
由于淮南战事频繁,曹魏在淮南的军力一直很强。
可是,这股力量,却渐渐有些失控。
一开始,淮南军政的负责人,还都是曹仁、夏侯惇、曹休这样的宗室人物。
可是,曹休之后,曹魏宗室后继无人,军政事务渐渐落入“异姓将领”之手。
满宠在淮南9年,王凌在淮南12年,毋丘俭在淮南5年,诸葛诞在淮南13年。
这些将领长期在淮南,影响颇大。
这些人,虽然与曹爽、司马懿都有紧密的关系,但是,他们既不属于曹爽、夏侯玄集团,也不属于司马懿集团。
魏明帝死后,曹爽、司马懿即先后开始加强对淮南的控制。
魏明帝一死,曹爽即调满宠回到洛阳。
同时,曹爽又安插了文钦前往淮南。企图制衡王凌、诸葛诞等人。
因此,淮南地区的实力派,他们在曹家、司马家之间并没有明显立场。无论是曹爽还是司马懿,要想掌握全局,都是要“收拾”这个地区的。
司马家的企图:控制外军高平陵之乱中,司马家控制了中军。
可是,只有同时控制中外军,司马家才可能彻底控制曹魏。
从司马懿派司马昭坐镇长安开始,司马家开始了“宗族典军”的努力,直到司马炎篡位前,曹魏各大都督全部由司马家宗族把控(这些人正是后来八王之乱的主角)。
既然司马家想要彻底控制各处外军,淮南地区的实力派人物,自然也就成了司马家的眼中钉。
步步逼反、分化瓦解可是,要收回淮南,却不能操之过急。
淮南实力派们经营多年,不是你随便任命一个新长官就能控制住的。
而淮南地区本身军力就很强大,加之邻近东吴,操之过急,后果严重。
所幸,淮南的各位实力派人物之间,关系很复杂。
满宠与王凌不合;王凌与文钦不合;文钦与诸葛诞不合。
因此,司马家有步骤地,各个击破。
淮南三叛,表面上是此起彼伏,实际上,一切在司马家掌握中。
司马懿抓王凌时,其余各实力派都没有支持王凌。
司马师讨伐毋丘俭、文钦时,诸葛诞甚至配合司马家作战。
与其说淮南三叛是三次地震,倒不如说是一次被司马家人为控制,分解为三次爆发的大地震!
当然,因为淮南军政的特殊性,司马家对此一直十分敏感。
石苞,司马家从底层提拔出来的名将,可谓司马家的亲信。
在淮南时期,也受到诬陷,险些引发出“淮南四叛”。
因此,淮南三叛的本质,是失控的淮南实力派与意欲控制外军的司马家之间的摊牌。至于拥曹,只是淮南实力派们的政治口号而已。
司马氏篡权后,为何仅淮南地区多次出现亲曹势力反叛司马氏?
首先要说一下,司马家族控制曹魏大权以后,淮南地区确实出现了三次叛乱,不过这三次叛乱并非都是亲曹势力。
比如这第三次叛乱的主要领导人征东将军诸葛诞曾经协助司马师平定了第二次淮南之变。如果诸葛诞是亲曹势力,显然不可能给司马师充当急先锋,而是借机配合毌丘俭起兵。所以诸葛诞发动第三次叛乱只是为了争权夺利,反对司马家专权而已,对曹魏有多少忠心值得怀疑。
几次大规模反对司马家的叛乱为什么都出在淮南,这和魏国的军事力量分布、政治环境是有很大关系的。
在三国鼎立时期,魏国的军事力量主要集中在洛阳、关中、荆州、淮南和北方边疆这几个地区。其中关中军区主要是针对蜀汉,荆州、淮南是针对吴国,北方边疆是针对胡人,而洛阳是中军所在。
在这几个军区中,洛阳是魏国首都,司马一家既然掌握了曹魏大权,这洛阳自然是重中之重。洛阳所有的兵权都是在司马族人和其亲信手中,这里最不可能发生大规模叛乱。
而关中和荆州都是司马懿长期任职过的地区。他在这两个地方有着不少故旧部属,因此司马家族对这两个地区的军队控制力也比较强。所以这两个地区的主官即使不满司马家,也不会冒险起事。像夏侯霸宁可逃到蜀汉,也不敢起兵叛乱。
相比之下,淮南、北方边疆两个地区和司马家族的关系最薄弱。不过北方边疆面对的敌人是胡人。胡人并不会支持当地军事领导人起兵反司马家族。所以在这里起兵就意味着要同时面对司马家的军队和胡人,显然难度比较大。
而淮南这里为了预防东吴的进攻有大批军队,有起事的资本。南面的东吴必要时也是可以利用的政治力量。实际上后两次淮南之叛吴军也都出兵支援了。相比起来,这里起事成功的几率最大。
所以淮南屡次叛乱,主要还是因为这里的条件最适合叛乱。这里的主官对司马家族不满,就可能铤而走险,多次叛乱也就不奇怪了。
司马氏篡权后,为何仅淮南地区多次出现亲曹势力反叛司马氏?
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控制魏国朝廷后,至司马师、司马昭,淮南爆发过三次兵变,分别是王凌之乱、毋丘俭之乱与诸葛诞之乱。
为什么三次兵变都爆发于淮南呢?这个地方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
下面我就来做个分析:
第一,淮南是魏帝国三大军区之一自曹丕篡权后,魏、蜀、吴三国呈鼎立之势。蜀与吴达成战略上的同盟,频频对魏国用兵,是以魏国的武装力量,集中在三大军区,分别是:防备蜀国的关西军区(以长安为中心),防备吴国的荆豫军区(以襄樊为中心)与淮南军区(以寿春为中心)。
这三大军区,集中魏国最精锐的武装。那么,为什么反司马懿的势力频频在淮南发动兵变,而不是在关西或荆豫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司马氏的势力,在淮南渗透是比较弱的,而对关西及荆州、豫州,则是控制力比较强的。
第二,为什么司马氏能控制得住关西、荆豫呢?魏明帝曹睿上台后,派三名大将镇守三大军区:曹真坐镇关中,司马懿坐镇荆豫,曹休坐镇淮南。这也是司马懿独立带兵作战的开始。
司马懿成为荆州、豫州最高军事长官后,取得一系列令人侧目的战绩。他先是在襄阳挫败东吴诸葛瑾的进攻,斩杀吴将张霸;在镇压孟达之战中,司马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八日行进一千二百里,出其不意发动奇袭,一举解决掉孟达。司马懿经营荆州、豫州多年,这里成为司马氏的发迹之地。
曹真去世后,朝廷要派谁去坐镇关中呢?魏明帝认为只有司马懿才是对付诸葛亮的不二人选,他对司马懿说:“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司马懿临危受命,从宛城西赴长安,全权负责西部战事。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陵、雍州刺史郭淮等人,均受司马懿节制。司马懿以老成持重的战略,最终拖垮了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时病逝五丈原。经过数年的经营,司马懿的势力在关中地区也生根发芽。
与关中(关西)、荆豫相比,淮南是司马氏势力比较薄弱的一个军区,所以魏国三次大规模兵变,都爆发于淮南,并不奇怪。
第三,淮南:游离于司马氏的权力之外淮南就是以扬州治地寿春为中心的这么块区域,是魏国防备东吴入侵的前线。魏明帝时代,派曹休坐镇淮南。曹休去世后,魏明帝以满宠为征东将军,也就是东部战区司令。满宠担任一把手时,扬州刺史王凌是二把手。
魏明帝去世后,掌朝政的曹爽把满宠调回朝廷担任太尉。同时,曹爽把扬州刺史王凌提拔为征东将军,都督扬州军事。这样,王凌便成了淮南军区的一把手,后来又挂车骑将军、迁司空,位列三公,成为魏国最有权力的人物之一。
司马懿发动政变后,杀掉曹爽以及党羽。王凌是曹爽一手提拔的,与曹爽关系比较亲密,加上他对司马懿一向不服气,所以便密谋另立皇帝,这就有了第一次淮南兵变。
淮南兵变的第二个主角是毋丘俭。
毋丘俭与司马懿的关系还是不错的,两人曾一同出兵平定辽西。司马懿去世后,毋丘俭出任征军将军,都督扬州军事。这时司马师把持朝廷,发生一件大事。司马师怀疑中书令李丰与皇芳曹芳有阴谋,便杀了李丰,废了曹芳,还扩大打击面,杀掉与李丰关系密切的夏侯玄。这一杀,逼反了毋丘俭。因为毋丘俭与李丰、夏侯玄是铁哥们,关系非常亲密。李丰、夏侯玄被杀后,毋丘俭知道早晚会被清算,遂举兵反叛,是为淮南第二次兵变。
淮南兵变的第三个主角是诸葛诞。
诸葛诞的关系网比较复杂。他与司马懿是儿女亲家,女儿嫁给司马懿的第五子司马伷。但是,他与曹爽集团关系密切,与夏侯玄是铁哥们;他跟王凌也是儿女亲家,二女儿嫁给王凌的儿子王广。
在淮南第一次、第二次兵变中,诸葛诞都站在司马氏一边。王凌兵败被夷三族,其中就包括其儿媳,即诸葛诞的次女。由于在两次兵变中立场坚定,诸葛诞以镇东将军的身份,都督扬州诸军事。然而,在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昭并不信任诸葛诞。司马昭出任大将军后,就派心腹贾充前去慰劳诸葛诞,名为慰劳,实则打探他对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效忠状况。以史书的说法,叫“且观其志”,观察一下他们有没有异志。
当贾充暗示皇帝应该禅位给司马昭时,诸葛诞勃然大怒。诸葛诞可以接受司马氏是权臣的事实,但却不接受司马氏当皇帝。诸葛诞挑明态度后,心里明白司马昭是绝不会放过自己的,于是便秘密筹划兵变事宜,这就是第三次淮南之变。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淮南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爆发反对司马氏的兵变,与司马氏在此统治基础比较薄弱是有关系的。淮南军区的三任司令员,即王凌、毋丘俭及诸葛诞,都与曹氏、夏侯氏关系密切。在三次大规模叛乱后,司马氏才算是真正扫清了政治上的敌人,为后来取代曹氏打下基础。
司马氏篡权后,为何仅淮南地区多次出现亲曹势力反叛司马氏?
这个问题我以前也想过,首先简单说一下淮南三叛。
249年高平陵之变之后,司马懿干掉曹爽,魏国的双核变成了单核。历史上的权臣要不篡位要不灭族,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司马懿在这个时候想不反也不行了。
251年另一个权臣王凌立曹彪为帝,司马懿前去平叛。王凌投降,在押解回洛阳的路上自杀,这是淮南一叛。
顺便说一句,这个王凌是当年巧施连环计的王允的侄子。
255年毌丘俭、文钦起兵反对司马师,司马师亲自出征,带领诸葛诞等人平叛。这一仗是最动摇国本的叛乱,司马师死在回师的路上,曹髦险些获得权力。这是淮南二叛。
毌丘是复姓,guan,四声。
257年,平定了淮南二叛的诸葛诞叛变,投降吴国,吴国排除之前投降的文钦过来帮忙。司马昭带皇帝太后过来平叛,诸葛诞杀掉文钦,城破被杀,这是淮南三叛。
司马家代魏如同高手下棋,步步为营,都是团结大多数去对抗一小撮,而且往往这次自己这边的人变成了下次对方那边的。
为什么都是在淮南。主要原因要看魏国的国防布置。
魏国分东部战区和西部战区,西部是司马懿的大本营,无论是郭淮还是王昶,都是司马懿的铁杆,他的势力渗透的很深。而东部战区对抗孙权,实际上的战略安排并不是特别的重要,司马家的手没那么长,自然是终于魏国的人。
而且,其实,淮南三叛并不都是忠于魏国的人去对抗司马家,比如一叛的王凌,他和司马懿一样是个权臣,是双方的权利分配分歧产生的斗争;而三叛诸葛诞,更是个脑子不正常的人,真正忠于魏国而且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就是二叛的毌丘俭和文钦。就是他们俩也有不同,毌丘俭是纯臣,文钦是军阀。
至于毌丘俭文钦为什么起兵,是因为司马师254年杀掉国丈、皇后、还有自己的哥们夏侯玄,废掉了皇帝曹芳。
司马氏篡权后,为何仅淮南地区多次出现亲曹势力反叛司马氏?
题主虽然看似问了一个问题,但实际上问的是两个问题,一是曹家为何会人心尽失,让司马家摘了桃子?二是为何在政变之中,军官们都倒向了司马家?如果我们想解答这两个答案,其实需要分别从历史的纵向和横向来分析这一历史怪状。
从横向角度而言,无非是曹丕打压宗亲,而曹爽强行作死所导致的一切,关于这一点,许多答主已经答得十分详尽,我便不再赘述。在此,我主要从纵向角度阐述其中缘由。
首先,从历史的纵向来看,曹魏政权得位不正,何时能说魏国得到过人心?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政治家们都十分强调只有得到民心,才能得到天下,这个道理或许在乱世之中颇为适用,但是在古代盛世之中,恐怕此“民心”非彼“民心”。特别是在从东汉开始到唐朝灭亡的这近千年的时间里面,恐怕统治者们真正想得到的人心是“士族阶层”的人心,而非百姓的民心。
或许在大多数人看来,封建时期地位最尊崇的莫过于皇室,但实际上士族才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真正贵族,而这一历史现象最早出现于东汉王朝。自王莽篡汉以后,刘氏皇族势微,汉光武帝刘秀为了振兴汉室,所以他只能借助地主豪强的势力来坐稳江山。而相应的,他也要在政治上赋予这些乡绅们一定权力。
这些乡绅豪强们的后人开始凭借刘秀赋予的机会走上政治舞台,并为家族在朝中谋篇布局,互结姻亲,最终形成了商人、地主、官僚三位一体的士族阶层,且就此延续下来,势力愈发庞大,以至皇权都难以压制他们的权力。
纵观整个东汉的政治环境,都十分讲究家族背景出身,这些士族吸着百姓的血液,将大量税收纳入自己的腰包,再来压制皇权,而这才是东汉末年大乱的根本缘故。
在东汉末年这个群雄并起的时代里,其实按曹操的出身他是很难得到这些士族权贵们的人心,纵然他是一个权阉的义子,但仍是不被这些士族放在眼中。当时东汉政权的政治支持力量主要来自于最庞大的两个士族所组成的政治集团——汝南集团和颍川集团。所以纵然强如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但都难以能和四世三公世家的袁绍做比较,因为袁绍背后站着的正是汝南集团。在这个十分看出身的时代,我们也便不难理解为何刘备坚持他刘皇叔的身份,因为只有这个身份,才能让他跻身上流社会。
那么曹操既然没有如袁绍的世家出身,也没有刘备的皇族身份,那么为何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没有人买账,而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就得到了天下人的民心呢?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荀彧。
荀彧虽是曹操的谋臣,但绝非谋臣那么简单,因为他出身东汉的另一个庞大的政治集团——颍川集团,他还是颍川士族中的代表人物。曹操正是凭借他的名望,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让人们相信他是真心为了兴复汉室。毕竟就算大家不相信他,难道不该相信荀彧吗?
也正因为有了荀彧和汉献帝这两张牌,曹操才得到了从颍川士族出来的郭嘉、陈群、司马懿等能臣谋士们的相助,奠定了魏国的江山基础。毕竟打江山靠武将,但守江山最终还是靠文臣。
然而,虽说早期荀彧和他的势力给曹操莫大的帮助,但是到了后来,他的存在却给曹操带来了许多不便。再加上曹操又打败袁绍,并凭借荀彧得到了汝南集团的支持,所以汝颖集团的存在和合流,给了曹操莫大的压力,危及了曹氏政权的稳定。所以曹操为了避免文官坐大,他十分重用曹氏宗亲为武将,还一度唯才是举,不问德行来提拔许多寒门子弟,以利用军队势力和这些新的士族来对抗颍川士族。
熟悉历史的人们都知道,曹操基本上做了一切称帝前的必要步骤。可是当曹操离称帝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他却停下了称帝的步伐,给后人留下了莫大的疑问。实际上,虽然曹操称魏王以后,荀彧已经死了,但是汝颖集团却把控了朝堂之上几乎一切要职,如果曹操要称帝,那么势必要得到汝颖集团的支持。
可是曹操所代表的“寒门法家”和汝颖士族所代表的“士族儒家”本身就是矛盾的存在,一旦曹操称帝,则代表东汉不复存在。东汉所代表的政治体制乃是以士族为根基,而曹操一旦坐实帝位,那么势必这位草根皇帝会有一番大的革新,这是世家大族们都不愿看到的景象。所以所谓的“生食汉禄,死为汉臣”并非完全是士族们的遮羞布,能够在曹操时期的魏国说出这番话必是有一定的真情实感。
可是曹丕当上魏王以后,曹氏宗亲因为曹操重用缘故,变得十分骄纵,此时朝堂之上的矛盾从曹家和汝颖集团士族的矛盾,转为了曹丕和宗室皇权之争的矛盾。所以曹丕上来二话不说,一顿骚操作,搞得曹氏家族在军中的影响力迅速下降。而曹操早先唯才是举的政策在此时也成了弊端,因为军队里非曹氏的、又有能力的将军们有些节操问题,对曹氏王族并没有表面那般忠义。
但是曹丕也正因如此,得到了士族们的好感。另外,曹丕十分重视如陈群等大臣,甚至对陈群所提的九品中正的雏形也给与认可,自然得到了世家大族们的鼎立支持,他也因此得到了文人们的认可,以完成他父亲未竟的事业,成功当上了皇帝。
然而,实际上士族们却对这个政权并没有什么感情,毕竟魏国的出现是士族和曹丕互相妥协的结果。曹操也未曾料到,姜还是老的辣,如果他按照曹操一样不要刨自己宗室根基,或许魏国不会被司马篡魏。但历史终究是历史,当司马懿政变时,和他站在同一利益阵线的大臣们自然漠视着一切的发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