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齐的山水诗人谢朓出任宣城太守,召回京师时为何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入狱而死呢?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谢朓,初一听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大家可有听过“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没错,李白在《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所说的“小谢”,正是南朝齐的著名诗人谢朓。在历史上,谢朓被萧遥光迫害导致英年早逝,这其中的缘由我想离不开门阀和朝堂这两样,具体详情我们需要从他的经历说起。
名门之后,紧靠核心谢朓出自南朝四姓中的谢家,“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的就是王谢这两个顶级门阀世家。在东晋时期,门阀世家已经发展到了巅峰,他们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都获取了极为优先的特权。所以,谢朓在19岁甫一入仕就当上了豫章王太尉行参军。
为了让大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我们先探讨下什么是“豫章王太尉行参军”?分开来看,“豫章王”指的是南朝齐豫章王萧嶷;这个萧嶷官封太尉,为三公之一,掌管全国军事,这“太尉”的意思就很明确了;最后是“行参军”,可能大家都听过参军这个职务,相当于现代各军事部门的参谋,那么在南朝时期,参军特指中央直辖的参谋们,而其他各府任命的参谋都称为“行参军”,这样一来概念就清楚了,谢朓的起始官职通俗来讲就是豫章王太尉府的军事参谋。这起点高吗?当然高了,大家这么想,一个19岁的年轻人刚读完书毕业,不用参加任何考试就当上了国防部部长的参谋,这还不牛吗?还要怎么算牛呢?所以说,当时的世家门阀在政治上的特权极大,子弟沾光起点远高于常人。
△谢朓塑像
有了世家的支撑,谢朓的官运自不用说,一路顺风顺水,净是在各王府担任一些既清贵体面又清闲不累的职务,使得他有时间享受人生,纵情山水。谢朓是一个内心向往纯净,喜爱徜徉山水的人,所以这样的生活正是他想要的,在这一时期,他也在各地留下了诸多优美诗篇。
但是,看似令人羡慕的工作,其弊端也是存在的——总是在朝廷核心腹地待着,一旦风暴起,也是容易被殃及的那拨人。
有意隐世,难舍富贵公元495年,32岁的谢朓出任宣城太守,从此刻开始这就再也不是闲职了,也意味着谢朓的悠闲生活告一段落,该出来干点正事了。谢朓虽有隐世之心,却舍弃不了这一世富贵,所以就必须往上爬,这不单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家族。我认为,从这一年开始,谢朓的人生就进入了一个政治风险期。有道是,站得高才会摔得重,一个人如果就在低处,那么他摔倒了也能再爬起来,因为伤得不重;但是从高处摔下来,就注定是凶多吉少了。
△谢朓楼
南朝的治政黑暗而又血腥,萧武帝末期,谢朓被召回京中。在萧武帝死后,他的堂弟萧鸾便图谋上位,谢朓作为世家内臣也被卷入了这场血腥的皇位之争,结果还好有惊无险,萧鸾为了拉拢谢氏,赐予谢朓高官厚禄。但是谢朓这个人根本就不擅长也不喜欢肮脏的政治,这次虽然侥幸无事,但是随着他在朝堂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他的政治隐患也就越来越大。
齐明帝萧鸾死后,其子东昏侯昏庸无道,于是始安王萧遥光又想篡位。于是就派人来拉拢谢朓,结果谢朓这性子大家都懂,没什么心眼和手腕,直接就以明帝恩重为由拒绝了。像谢朓这样的核心近臣根本没有中立的可能,于是被始安王诬陷下狱,最后身死囹圄,当时也才36岁而已。
结语总结一下谢朓被始安王迫害致死的原因,主要还是谢氏的世家身份和身居中枢显要官职。这些原本都是值得荣幸的事,但是凡事皆有两面:在南朝那种更迭频繁、腥风血雨的政治环境中,好与坏都是相生相随,随时转换的。若谢朓真能隐居山水,远离朝堂,或许还能逃过一劫。
南朝齐的山水诗人谢朓出任宣城太守,召回京师时为何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入狱而死呢?
看到这个问题,我有些惆怅:中国古代许许多多的文人,尤其是诸多出类拨萃的文人,结局往往是那么地惨!
比如:秦时的李斯吕不韦,汉代的贾谊、司马迁,三国的杨修孔融,两晋的稽康阮籍,南北朝的大謝小謝,至于唐朝以后更数不胜数了。
或许是文人骨子里的自视清高,或许是文人性格上的仗义执言,或者是文人不适时宜地发个牢骚。或者是文人的才能遭人妒忌,或者是文人的迂腐令主舍弃,等等等等,令人费解。
谢眺正是这些非正常死亡者中的一员!
谢眺,字玄晖,南齐陈郡人。出身士族大家,谢安玄孙,“大谢”谢灵运族侄。母亲为刘宋皇族,是宋文帝刘义隆的女儿,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富N代。
谢眺幼而聪敏,卓而不凡,颇有名气。常与竟陵王萧子良共游西坻,结交名士沈约、萧衍(后称帝)等,后来这些人被称为“竟陵八友”。
其间,他们饮酒作诗,谈玄论道。诗文直抒胸臆,清新自然,与沈约共创“永明体”,被后世田园诗人推崇,也为唐代诗歌所借鉴。
南齐政权自萧道成死后,就陷入危机。先是萧鸾乱政,接着萧宝卷昏聩,兄弟叔侄竟相夺权,朝政陷入混沌状态。
起初,谢眺岳父王敬则拉拢谢眺,欲行废立之举,谢未许。遂后,谢眺向皇上密奏此事,得以保身。由于谢眺,还有谢氏家族在当时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不免被各方势力争夺游说,令谢眺如履薄冰,进退不安。
公元499年,始安王萧遥光联合江祏兄弟等欲废萧宝卷自立,江祏遂找到謝眺,许以高官,劝谢支持始安王。谢眺经反复思考,权衡利警,认为皇帝虽庸,但为正统,还是被大多数人,尤其是萧家皇族所认可的。跟随始安王造反,胜算不大,且会遭人唾骂。于是和江祏虚与委迤,遂后便把此事上报朝庭。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皇帝不理政事,荒诞不堪,执掌朝政的正是被他举报的萧遥光。当谢眺的告密奏折落到萧手之后,他的结局没有则任何悬念了。
不久下狱,遂死于狱中。
南朝齐的山水诗人谢朓出任宣城太守,召回京师时为何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入狱而死呢?
感谢邀请!
谢朓的朓很容易被认错,朓音为(tiao)。他只所以被萧遥光等人诬陷下狱致死,主要原因是谢朓知道他们谋反的计划,又不愿意与他们同流合污,所以被他们忌恨。也跟谢朓的文人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一、谢朓其人
谢朓字玄晖,他是南齐时的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南齐书》称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大诗人谢灵运被世人称为“大谢”,谢朓也被世人称为“小谢”。
谢朓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有着一定的贡献。他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以清逸流丽、自然的风格,对后世的唐诗有很大的影响。 大诗人李白非常推崇谢朓的诗词风格,单他写的称赞谢朓诗就有很多首。其中《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云》中写道:“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还写了《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朓》以怀念谢朓:“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可见李白对谢朓评价是很高的,是将他视为自己崇拜的偶像的。就连梁武帝萧衍也曾说:“三日不读谢(朓)诗,便觉口臭。”也说明谢朓的诗在当时影响很大。
谢朓最初在齐随王萧子隆属下任职,官镇西功曹,后来又做了文学侍从。萧子隆对谢朓的才华也很欣赏。等到齐明帝萧鸾即位后,谢眺更加受到重用,担任了宣城太守,所以后世又称他为“谢宣城”。
二、大义灭亲,遭人诟病
谢朓举报其岳父王敬则反叛,致使王敬则满门都被斩杀了。谢朓大义灭亲一事,虽然受到了朝廷的奖励,但他也为此事饱受诟病,让人感觉冷血,没有人情味。
齐明帝晚年,由于担心他死后,大臣们会危及政权安全,他采取大肆杀戮宗室藩王和先朝大臣,来解决他的担心。这也令朝中人人自危。当时谢朓岳父王敬则任会稽太守。因为他是齐武帝的心腹猛将,曾为萧道成登基立下汗马功劳。王敬则也担心不知哪一天自己就要就齐明帝盯上。
不久,从建康方面传来信息,朝廷准备东征会稽,王敬则听了坐卧不安,开始打算发动叛乱。王敬则让自己的儿子派人给女婿谢朓说了这个事,征求他的意见。谢朓本来就是胆小怕事的人,怕被牵连,于是把派来的人给扣下了,并向朝廷告了密。最终导致王敬则全家被朝廷处死。谢朓也因功升任尚书吏部郎。你看,说谢朓胆小,他做事还那么果断。
谢朓的告密,致王敬则全家被杀。谢朓的妻子非常恨谢朓,她经常把刀藏在怀里,想寻找机会杀死谢朓,想给自己的父亲报仇,吓得谢朓躲着不敢见王氏。谢跳被任命为尚书吏部郎后,对人更加谦恭。尚书郎范缜嘲笑他说:"你人才出众,胆小软弱也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但是,你却没有管好你的妻子。"谢朓羞愧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三,遭人陷害,下狱致死
齐明帝死后,萧宝卷即位。萧宝卷宠信小人,导致朝政弛废。朝中的辅政大臣、右仆射江祏就想废掉萧宝卷,立萧遥光为帝。江祏和弟弟江祀把他们的考虑告诉了谢朓,希望谢朓支持他的主张,毕竟谢氏是名门望族,颇具影响力。萧遥光也派人向谢朓表示诚意,希望获得谢朓的支持。但是谢朓认为自己身受齐明帝的重恩,因而不愿参加他们的废立活动,但又怕得罪江祏等权臣,所以没有公开表态。
过了一段时间,萧遥光让谢朓任卫尉的职务,谢朓怕受牵连,就把江祏他们的阴谋向左兴盛报告。左兴盛见江祏等人权势太大,也不敢出面揭发。谢朓不知道卫尉刘暄和江祏等人是同党,他又对刘暄说:"萧遥光一但登基,他的亲信刘沨、刘晏就会取代你,还会说你是小人。"刘暄听后假装吃惊,等谢朓一走,就给萧遥光和江祏报告。为此萧遥光想让谢朓担任东阳郡太守,借此将谢朓排挤出朝,江祏坚决不同意,觉得这样,太便宜了谢朓。
江祏和谢朓早有积怨。当初,谢朓看不起江祏的为人,江祏倒是经常去拜访谢朓。一次,谢朓对江祏说,自己新近写了一首诗,请他评赏一下,随后让左右侍从去取,侍从转身刚走,谢朓把人喊了回来,说是不用取了。江祏问是怎么回事,谢眺说:"不必那么着急。"江祏明白这是谢眺看不起自己。所以江祏极力主张将谢朓置于死地,以除后患。
于是他们联名上书,指责谢朓私下里诽谤朝政,攻击辅政大臣,鼓动文武百官废掉皇上。东昏侯看到奏表,大为恼火,立即下达了诏书,公布谢朓的罪恶,将他逮捕入狱。谢朓就这样不清不白地死在狱中,时年36岁。临终前他对门下宾客说:"请转告沈公(指沈约),他正在修撰三代史书,我不能见他了。"
谢眺虽然冤死狱中,但他的诗,尤其是五言诗,可以说独具风格,被后世称赞!谢朓性格上确实有缺点,为人胆小怕事,而且自私,但他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能够不屈服霸权,又值得人敬佩。他身上虽有文人软弱的一面,但也有固执坚持原则的一面。而且谢朓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为后世所景仰,在南齐时期以至后世的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南朝齐的山水诗人谢朓出任宣城太守,召回京师时为何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入狱而死呢?
谢朓是南北朝时期的南齐人,他有一位叔叔很有名,那就是东晋的文学家诗人谢灵运,可能是受叔叔含冤而死事件的影响,他不像谢灵运那么恃才傲物,相反一辈子都是小心翼翼,怯懦畏祸。
南齐时,萧鸾辅政,要拉拢一批名士以抬高自己的声望。萧鸾看中了谢眺,并重用了他。
公元494年萧鸾即位,更是对谢朓十分器重,要他出任宣城郡太守。
谢朓在宣城住了三四年,因而后世人们都称他为谢宣城。
宣城山明水秀,景色秀丽。在这里,谢朓写了许多诗作,留下了不少传诵古今的名句:“从风既袅袅,映日颇离离”, “日出众鸟散,山瞑孤猿吟,已有池上酌,复此风中琴”。
公元497年(南齐建武四年)晋安王萧宝义担当南徐州刺史,坐镇京口。
萧宝义是齐明帝的长子,因为从小就患精神病,因此不能被立为皇太子。
谢朓被任命为镇北谘议参军,行南徐州事,帮助萧宝义处理一切事务。
公元498年,谢眺的岳父王敬则被逼谋反,他害怕牵涉到自己,就告了密。
齐明帝因此认为谢朓对自己确实一片忠心,再次要他入朝任尚书吏部郎。
公元498年七月,齐明帝去世,太子萧宝卷即位。
萧宝卷身为皇帝,却不务正业,每天就是胡闹,不理朝政。
他喜欢夜间在宫里捕捉老鼠,喧笑为乐,直到天明。
他一味信任宦官以及左右的侍卫随从,对于大臣们的建议,一概置之不理。
右仆射江祏对萧宝卷的所作所为,经常提出反对意见,萧宝卷因此对他恨之入骨。
萧宝卷做事越来越荒唐,根本不像一个皇帝的样子,江祏就想将其废除,另立江夏王萧宝玄为皇帝。
江祏和始安王萧遥光商量的时候,萧遥光却不同意,原来他自己想当皇帝。
江祏的弟弟江祀也同意拥立萧遥光,他俩和萧遥光认为谢眺认为出身世家大族,在臣僚中威望又高,就想去他参加废立大计。
谢朓虽然在文学上有才能,但在这些政治问题上却非常胆小,不敢答应。
不答应也就罢了,偏偏谢朓又将密谋告诉了卫尉刘暄。谁知刘暄就是幕内之人,他回头就把这事,告诉了萧遥光和江祏。
他俩一看这形势不对,担心谢眺又像出卖王敬则那样告密,就对谢眺起了杀心。
萧遥光下令逮捕谢朓,并和徐孝嗣、江祏、刘暄等人连名诬告谢朓“煽动内外臣僚,妄图贬咒皇上,乘间诽谤亲贤,轻率非议朝廷”。
谢朓本来说话就不利索,加上皇帝萧宝卷又不问政事,想辩解竟不知该给谁去说,谢眺被关进监狱,最后,不明不白冤死狱中。
谢眺密告自己的岳父时,就是因为胆小怕事,担心岳父连累到自己,最后,还是因为怕受牵连,将秘密告诉了别人,结果,这次告密把自己的性命都告没了。
谢眺就是一个文人,他如果全心在文学的道路上走下去,他肯定会大有作为的,而做官,像他这种性格脾气的人,就是一种错误的选择。
大家好,文华说,每天给大家讲喜欢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关注评论和指点。
南朝齐的山水诗人谢朓出任宣城太守,召回京师时为何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入狱而死呢?
谢朓之死与混乱的南朝齐皇室内部争斗脱不开关系。
南齐明帝萧鸾杀死自己的侄子萧昭业,萧昭文自立为帝后,谢朓被升迁为萧鸾的谘议官、领记室、掌霸府文笔、中书诏诰的显要职位。
齐明帝死了以后,东昏侯即位,这位新皇帝奢侈无道,把国家弄得一团糟,官吏们十分腐败。东昏侯永元元年(499),江祐等人协助始安王萧遥光谋取帝位,想废东昏候。始安王派遣心腹刘沨,去见谢朓,拉他一齐参与这件事。但谢朓认为自己受恩于明帝,东昏候虽然无道,但毕竟是明帝之子,所以不肯答应,并且将江祐等人的私谋,告诉了别人。江祐等人对他自然恨之入骨。再加上以前谢朓因为人高傲,曾经讽刺过江祐、刘讽等,因此他们便寻找机会加害于他。恰巧赶上这件事,江祐等人便联合始安王恶人先告状,诬告他欲谋反。东昏侯是个糊涂皇帝,便将他再次打入大狱。不久他就死在狱中,时年仅36岁。
南朝齐的山水诗人谢朓出任宣城太守,召回京师时为何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入狱而死呢?
闲来无事,谈论古今。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明帝死后,太子萧宝玄即位,但是萧遥光自以为年长,想自立为帝,暗示江祏。江祀也认为年少的皇帝难保,劝江祏立萧遥光。江祏、江祀秘密劝吏部郎谢朓拥戴萧遥光,说萧宝玄年少,如果不堪大任就不便再行废立,而萧遥光年长,当皇帝符合人望;此举不是为了富贵,是为了安国家。萧遥光又遣刘沨秘密致意于谢朓,想以为自己一党,谢朓自认为受恩于明帝,不认同刘沨,没有回答。萧遥光以谢朓兼知卫尉事,谢朓害怕被牵连,以江祏之谋告诉太子右卫率左兴盛,左兴盛不敢说出去。谢朓又对刘暄说:“始安一旦南面(登基),则刘沨、刘晏(萧遥光城局参军)处在卿现在的地位,只当卿是反复人。”刘暄假装吃惊,骑马告诉萧遥光和江祏。萧遥光想出谢朓于东阳郡,但因谢朓常轻视江祏,江祏设计欲除之,他已得知谢朓把自己的图谋告诉了左兴盛,就将谢朓泄密给左兴盛的事告诉萧遥光,萧遥光大怒,发敕书抓捕谢朓,与徐孝嗣、江祏、刘暄等连名弹劾谢朓“扇动内外,妄贬乘舆,窃论宫禁,间谤亲贤,轻议朝宰”,于是谢朓死于狱中。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感谢邀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