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袁绍兵多为什么不分兵攻打许昌?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官渡之战初期,袁绍确实没有分兵攻打许昌。但在后面的过程中,袁绍曾经派兵袭击过许昌,只是没有成功。下面我们就来结合战役的过程,探讨分兵打许昌的可能性。
战役初期,可分兵但不是分袁绍的兵从战前割据势力分布图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袁绍的战略环境要远好于曹操,北面的公孙瓒和西面的张燕已经肃清,可以全力南下对付曹操。而曹操四面皆敌,西有韩遂、马腾,东南有孙策,西南有刘表,这样一来本来就弱势,还无法全力对付袁绍。
根据史料测算,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袁绍发兵十一万,其中十万步卒,一万精骑。而曹操的总兵力应该至少有三、四万,至于为何总是有曹操以两万敌袁绍十万的说法,那是因为曹操的防守区域较大,兵力不得不分散,在官渡主战场只能集中约两万精兵的缘故。
既然兵力差距悬殊,那为何袁绍不分兵奇袭许昌呢?
这是因为战役初期分兵意义不大。我们知道袁绍和曹操是划黄河分治的,袁绍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先跨过黄河,所以兵屯黎阳,依次而渡。从邺城到许昌直线距离约500里,这么远的距离下,如果没有正面战场的拉扯,在曹操严密的防御网下,奇袭部队根本就是羊入虎口,毫无意义。
袁绍此时应该做的反而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刘表、孙策、马腾他们动起来,夹击曹操。
但是不得不说,天时在曹操——最有威胁的刘表怯战偷安,不肯出兵;最有雄心的孙策,在出兵夹击前居然被刺杀身亡了;韩遂、马腾则隔岸观火,毕竟近处都没动,他们这西北偏远之地怎么可能先动。尽管如此,袁绍也应该想办法让刘表动起来。可惜,袁绍比较自负,认为盟友什么的可有可无。狮子搏兔尚且全力以赴,何况曹操也不是兔子级别的。
战役中期,两路分兵奇袭失败这个时期是指白马、延津两战之后,得胜的曹操龟缩在官渡防守,而袁绍则不听沮授劝谏,全军压上,在阳武与曹操对峙。这个阶段,袁绍曾派出刘备和韩荀两路奇袭许昌的队伍。刘备这路从洛阳方向轻装绕道汝南,也就是许昌的后方,一开始还不错在叶县斩了曹将蔡阳,可惜后面被曹仁的精锐游骑击败。另一路韩荀从敖仓方向绕到许昌西侧,试图偷袭许昌到官渡的补给线,但被回军的曹仁再度击溃于鸡落山。之后,袁绍便再也没了分兵奇袭许昌的心思。
其实,分兵骚扰许昌的策略没错,问题出在曹操本就有主场优势,而袁绍的兵将又比曹操逊了一筹,因而奇袭总是失败。
尽管现实和袁绍预想的有偏差,但是继续消耗下去,曹操一定先撑不住。
战役后期,兵败如山,再无机会这之后,许攸也不断进言加大奇袭力度。想必,再来几次奇袭,曹操就危险了。可这时袁绍又掉了大链子,许攸叛变,火烧乌巢,一下帮曹操逆转了局势。兵败如山倒,这时再想分兵攻许昌已是不可能了。
结语终归说来,官渡之胜实在是曹操把天时地利人和都占齐了,同时袁绍在用人和军略上也差曹操太多,不是分兵一个战术就能逆转的。而且在战役中期,袁绍其实是有分兵攻许昌的动作的,只是效果不佳。
官渡之战袁绍兵多为什么不分兵攻打许昌?
袁绍兵多,为什么不分兵攻打许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其一:分兵攻打许昌并非上上策
分兵攻打许昌,按古人的说法,攻坚战的话,5倍兵力才算及格。想法虽然不错,不过在兵力占优势的情况下,逼迫敌方主力出来决战才是王道,出来决战的话,更容易一决胜负。
曹军在官渡应该有接近五万,袁军也就十万多点。袁曹最大的差距不是兵力,是粮草物资和地利。如果奇袭的部队被曹军堵在许昌城下,那就悲剧了,到时候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
其二:行军许昌路途耗时太长
我们看袁绍这边,他的根据地在河北的邺城,要偷袭许昌,得要渡过黄河。过河之后,距离许昌还有几百里远。分兵去许昌,按照古代的行军速度,这根本不是十天八天就能走完的。因此,要想达到偷袭曹操后方的目的,只能派轻骑兵快速前进,赤壁之战前曹操就是用五千骑兵快速追击刘备,书上说是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于是造就了长坂坡上的典故。
然而我们说的是偷袭曹操的大本营,这时只派少量的轻骑兵根本无济于事,因为曹操也是有相当的兵力的。
其三:许昌未必能轻易攻下
即使能分兵到许昌,之后一旦许昌被曹丕和荀彧等人守住,那么等到袁绍的就是两路夹击,真的就成为了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处境了,可能袁绍会因此受到很大的兵力损失,直接被一举击溃。
就算袁绍有一路侥幸成功了,而凭借袁绍的性格,也迟早会遭遇曹操卧薪尝胆的报复,除非能够在偷袭官渡大营的时候攻杀曹操,不然我个人认为袁绍赢得了一时却赢不了一世,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必然败于曹操。
以上三点就是官渡之战袁绍为什么不分兵攻打许昌的主要原因,谢谢阅读,大家有什么看法也可以在下方评论。
官渡之战袁绍兵多为什么不分兵攻打许昌?
曹公与袁绍相拒於官渡,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公应绍。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关羽亡归先主。曹公遣曹仁将兵击先主,先主还绍军。
应该不用翻译吧。
只要有机会,打仗的不会不想着抄敌人老巢的,而对方也防着呢。
最弱的地方,也是地方防范最严密的。
毕竟谁都知道这是个破绽。
好比攻城,木头的城门怎么也比土墙好攻破吧,但攻城往往是打破城墙,因为守城方重点防着城门呢。
官渡之战袁绍兵多为什么不分兵攻打许昌?
其实是有的,只不过没有派主力去,而是派了旁系部队和第五纵队。事实上,早在官渡之战前,袁绍就展开秘密外交,分别派人前往许都董承、穰县张绣、襄阳刘表以及老家汝南袁氏众门生宾客处,让他们也去捅曹操背后几刀,乱刀齐下,多多益善,捅死了算我的。
然而,袁绍寄予厚望的这几招先后被曹操化解了,张绣投靠了曹操,董承政变失败,刘表坐观成败。只有汝南这把火,最后烧了起来。
汝南临近许都,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又是袁绍的老家,袁氏家族在这里势力很深,官渡之战爆发后,汝南黄巾与袁氏旧日的门生宾客们趁势纷纷起事,攻县占乡,拥兵据守,这给汝南当地的曹魏官员压力很大。所以袁绍派出了好几位特使,去收买、策反这些官员,后来又派刘备率兵南下策应,准备给曹操来个前后开花样样红。
这下可点中了曹操的死穴,因为要对付袁绍,曹军在许都以南的兵力非常薄弱,后方这么一闹,局势顿时一片糜烂,刘备甚至还联合汝南黄巾首领刘辟,一度打到了汝南郡最北边儿的濦强县(今河南省临颍县东),南距许都仅数十里,差不多相当于兵临城下了,许都朝野一日三惊,
图:黄巾首领刘辟
刘备感觉很得瑟,想当年刘邦项羽分路灭秦,结果项羽干掉秦军主力,却让刘邦偷入咸阳得逞大功,难不成我刘备也要重演祖先奇迹了?
情势危急,曹操只得派出头号大将曹仁,抽调官渡战场的全部骑兵迅速前去汝南平乱,
于是,曹仁率曹洪、徐晃领数千骑兵闪电南下,一举夺回濦强,击破叛军祝臂等部,然后又与阳安太守李通、汝南太守满宠联合,顺利打跑刘备,攻杀刘辟,尽扫袁绍门生宾客,同时奏请献帝减免赋税,收服人心,稳定了南方诸县,凯旋而归,途中又顺便绕道敖仓以西,在鸡洛山(今河南郑州密县东南之径山,属嵩山山脉)击破了袁绍派往骚扰曹军粮道的大将韩荀,回到官渡。
由此可见,袁绍是有派刘备、韩荀等人进攻后曹操后方,可惜所派兵力单薄,各无应援,在战术思想上亦未贯彻,旨在尝试而已,及至牵制不成功,作用不明显,刘备败走,韩荀壮烈。袁绍也就死心了。
官渡之战袁绍兵多为什么不分兵攻打许昌?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战场的变化最快,与当今的金融市场类似。一招不慎,金融市场输的是钱,而战场上丢的是命。每一场战争都是不同的,而且很多真实的情况被胜利者故意掩藏。
的确,袁绍的谋士曾向他建议偷袭许都,如果成功,曹操的大军会不战自溃,即便曹军不溃散,袁军也可以首尾击之。
袁绍没有采纳这个建议,星火辰认为,可能有以下原因,先简略分析,今后可能会写成故事,发表在我的头条号里。
其一、许攸到底提没提出过这条建议,那都是可以怀疑的。因为陈寿写三国志时,许攸早就是个死人了,他的资料来源于曹魏自己的记录,曹魏自然会借机贬低袁绍。为什么要贬低袁绍?一方面当然是胜利者的荣光作怪,另一方面是袁绍所代表的世族还有巨大影响力,对曹魏政权是个很大的威胁。譬如说后来的司马家,就是个世家大族。许攸投降曹操的根本原因是袁绍手下几派矛盾剧烈,审配直接逮捕了他的家人,即便他真的有这个建议,也难说他是因为计策不被采纳才投降曹操的。
其二、许攸这条建议到底高不高?首先要看许攸其人,这个人喜欢出奇计,当年想要与几个人谋杀汉灵帝就是个例子,但是谋杀计划失败了,其他几个人死了,他逃了。兵以正合,以奇胜,这是个大道理。但是我们需知,用奇的风险也很大。许攸这家伙后来为曹操提出的偷袭乌巢的计划虽然很成功,但他是在充分了解袁军内情的情况下提出的。内奸最可怕嘛!但在当时,他真的了解曹军?按照史书上的说法这个人赶着去死了都不怕的人(赴难不濡足),袁军十多万人能随着他一时想出的奇计就一同去赴死吗?袁绍的谨慎是正常的。
其三、从当时的战场情况看,袁绍虽在前期就损失了颜良文丑,但袁军的实力受损不大。官渡相持半年,袁军是占据优势的,想退军的是曹操。而且,史书上记载:曹操手下的许多官员、百姓都向袁绍投降,袁绍完全可以稳稳当当的去取胜,不必行险。这种想法并没有错。
其四、袁军在战场上的崩溃,并非是袁绍没有偷袭许都的结果,也不完全是乌巢被曹操偷袭,袁军失败的原因,星火辰在自己的头条号里有简要分析,今后可能会完全的写出来。但星火辰可以负责任的说,张郃的临阵倒戈和袁军军令系统的失灵,是袁军崩溃的主要两个原因。当然还有,贾诩、荀攸的出谋可能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三国志记载不明。
简要说这些吧,我是星火辰,为你说说隐藏在历史背后的故事,有空关注我哦!
官渡之战袁绍兵多为什么不分兵攻打许昌?
官渡之战是袁绍和曹操交战。曹操在领兵和袁绍交战,还有许多大将都在曹操左右,袁绍是一心想灭了曹操,可是曹操就在眼前不在许昌,所以袁绍是不会攻打许昌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