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汽车评测文章究竟可以胡说到什么程度?
你看得出来的胡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能让你信了的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我本身也写车评类文章,所以看到颠倒黑白,误导消费者,甚至外行冒充的更是深恶痛绝,下面做一个归类,希望大家能够擦亮眼睛。所有车评人都别信,也包括我,看到的所有信息都要自己去甄别、判断。
一、套路流:1、我开过卡罗拉,也开过秦PLUS,终于明白国产和合资之间的差距有多大,奉劝买国产车的朋友要三思,否则后悔都来不及……
我开过博越,也开过瑞虎8,终于明白奇瑞和吉利之间的差距有多大,奉劝买国产车的朋友要三思,否则后悔都来不及……
3、我表哥是修车的,我是学汽车专业的,我在4S店工作过,我的车就是XXX……后面接,我总结XX车的几大缺点,奉劝买XX车的要三思,否则后悔都来不及。
4、有人提问,为什么老司机都不买国产车?他噼里啪啦一大堆似是而非的理由,说国产车如何如何不好,下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司机都不买合资,这次又说合资如何如何坑——左右横跳,墙头草,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这类车评人,创作能力,总结能力很强,行文有很明显的鸡汤痕迹。不过专业知识几乎没有,都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因为他们有很强的创作能力,文笔上佳,甚至还懂一些阅读心理学,文章都有很高的阅读率。可是因为不懂专业,为了收获流量不择手段,完全不对自己的内容负责,对消费者的误导是最为严重的。他们所写的内容未必全是错的,可是这样一来,普通读者就更难分辨了。
甄别方法:发现左右横跳的,玩各种套路,就直接拉黑作者吧。
二、充值流:充值本身没问题,大V有流量,车企需要宣传,通过大V的流量来增加产品的曝光率,这其实无可厚非,恰饭嘛……不过,有的饭可以恰,有的饭,是真有毒!这里不说别人,就说我自己。我这个咖位是不配被充值的,不过平台总会有一些投稿任务,宣传某些车型,如果中奖,也会得到一笔稿费,可以视为充值。这类文章我也写过,基本上写了就能中奖,不过有的饭,我也不敢吃,因为吃了的话,良心会痛。
说说为什么——如果车企的产品,产品力、性价比都相差无几的话,那我真是推荐谁都行。这个动力强点,那个油耗低点,这个空间大点,那个用料足点——总有可取的点嘛。可是,在外行眼里是这样,在我们内行眼里,产品就是分三六九等!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让我推荐那些得扔的货,那就是坑人,这事干了,我良心过不去!
其实,所有大V,尤其是背后有团队的,不可能没有充值,除非还是在“创业阶段”,我觉得,充值不是问题,问题是,别掐烂饭!拿了钱就满嘴跑火车,归根结底,得为自己的言论负责。
三、喷车流其实我就算喷车流,喷大众,喷日产,喷本田,喷丰田,但是我不承认我是车黑,因为我说的是事实,没有抹黑。当然,国产我也批评,这一点我承认,不算足够公正,国产车批评得要柔和一些。像我这种喷车流,算是自绝于充值了,我特么自己都愁,像我这么干,还特么怎么赚钱啊?愁死我了。
喷和黑还是有区别的,喷是不留情面的批评,而黑则是莫须有,脱离实际,或者是将一点缺点放大。喷要基于事实,而黑才是胡说。举个例子,特斯拉,它有个法务部,黑它的那些人,一封律师函,基本上都道歉删帖。可是喷它的不怕,因为有理有据。我喷它的文章现在还在。
这类车黑如何辨别?主要看他说的是不是事实。
四、粉饰流:这应该算是充值流的一种吧,不过也有没充值也跟着起哄的。主要标志是根据官方的新闻稿来再次创作,以吹外观内饰为主。这类其实无伤大雅,甭管什么硬朗的线条,科技造型,你就是吹出花来,东西在那呢。每个人审美不一样,同样一款车,你觉得好看,我就是不喜欢。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我写车评文章,很少提及外观、内饰,有也是一带而过。除非是有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这类文章或者视频,只要过滤一些无用信息就好了,本身不算胡说,宣传的效果和意义也是有的,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去现场看车,这类车评是有实际意义的,只是现在的风格略为夸张。像是虎哥说车,人家就相当于接广告一样,不会误导你。
五、双标流:最容易做文章的地方是驾乘体验,几乎所有车型,操控和舒适肯定是矛盾的,赛车不可能舒服,为了追求操控极限,只能牺牲舒适性。你想要舒适性,那必然要牺牲操控,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于是,双标就很简单了,同样一款车,你可以说它操控好,也可以黑它舒适性差。就看你想褒想贬了。
还有很多双标车评,同样圈速成绩,说A车就是出类拔萃,说B车就是有待提高。
最后,来个小测试吧,看看你会不会甄别车评?简单来两道题:
1、A会根据车友需求推荐车型,不固定国产还是合资,也不固定品牌。B则总是推荐同一个品牌的车型,很少推荐其他,甚至还会跳出车友给的范畴,比如说人家要在合资车里选,B非要推荐国产,人家预算9万,B非要推荐10万的。A和B谁更专业?
2、A是30年老司机,B是20年修理工,C是4S店销售,D是二手车贩子,E是某车企工程师,选车你应该问谁?
想一下,运用自己的逻辑,透过现象看本质。下面公布答案:
第一题,大概率是B更专业,其实我文中也说了,在专业的人眼里,车的产品力几乎一目了然。用了哪些技术,提升哪些体验,对比市场上同类产品,性价比如何早就心里有数了。你说人各有优缺点没错,可是人和人的层次、能力就是不一样,车也是如此。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A按照车友的要求推荐,表面是尊重车友选择,其实就是和稀泥,他自己可能都不知道哪款车更好!而在B的眼里,车友的很多需求是扯淡——你不要国产,就要合资——你专业吗?你知道国产好还是合资好?你不知道提这个需求有什么意义?专业的人心里就是这么想的。举个例子,你找大夫,问:我头疼,脚气灵是外用还是内服啊?大夫告诉你内服就完事了?他是不是得和你说,脚气灵不治头疼,你得来片布洛芬?
第二题,这些人我都认识,这些人买车都问过我。不是吹牛,术业有专攻。老司机只是会开车,他不懂车,正常人一辈子开过的车可能都不超过20辆。修理工也只是会修车,他们接触过的都是出了保的老车,新车接触的很少,因为在保期间,都去4S店了。而4S店的修理工,也只是了解这一个品牌而已。而二手车贩子,说实话,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可能会比较了解二手车市场,但是掌握的信息、技术都是过时的。车企的工程师也是,我认识那位是研究发动机的,我经常向人家学习,问我买什么车的时候,我也惊了——不得不说,人家水平是不一样,他说的很有道理,在发动机领域他是专家,不过选车、对比,结合价格去分析产品力,再考虑个人经济能力和需求去选车,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全新领域,反而不如我专业。
那是不是应该信我呢?也不是,参见第一句话:谁都不要信,要自己去甄别,判断。
有一些汽车评测文章究竟可以胡说到什么程度?
询问“五菱荣光”和“宾利添越”到底该怎么选,非常纠结,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对比一下这两款车,相信大家看完之后一定会有答案。
外观
五菱荣光的外观方中有圆,非常符合传统文化中的方圆之道,秀气的前脸配上两个对称的萌萌大灯,尤其受年轻朋友和广大女性的喜爱。
车身侧面整体采用直线设计,穿插少许弧线,给人一种硬朗、有力的感觉,钢材轮毂结实耐用,车身铝材料的使用也把轻量化设计贯彻的很好,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厂家的用心。
相比来说,宾利添越不禁让我们眉头一皱,外观设计老气横秋,圆形大灯和方形的进气格栅让人感觉仿佛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物。
整体车身也显得十分臃肿,到处都有的镀铬装饰条并没有提升整车的气质,反而感觉到一股浓浓的山寨风,总的来说就是高不成低不就,不禁想问一句:设计师是怎么想的。
内 饰
五菱荣光的内饰简洁大方,采用环保材料Plastic material材质,按键布局十分人性化,开车时能很方便的实现盲操作,空调圆形旋钮阻尼适中,回馈清晰,三幅式方向盘粗细正好,握感超棒,没有按键,让你专心享受驾驶乐趣,整体风格庄重素雅,堪称行业标杆。
宾利添越内饰复杂烦乱,按键极多且分布不均,大大增加了学习难度,材料采用了很多皮质材料,让人担心夏天暴晒后容易产生有毒物质,并且大部分为纯手工制作,也容易产生误差,最不能理解的是在车载多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单独在中控上方用传统机械时钟来显示时间,让人不禁觉得设计师思想固化老旧。
动 力
五菱荣光使用1.2L发动机,动力强劲,搭配5MT变速箱,档位清晰,采用和兰博基尼法拉利等超跑一样的中置后驱设计,加速和操控性能非常棒,高速上行车你会发现隔壁车道超过你的都是五菱荣光的车主,他们也完全有自信给你个轻蔑的眼神。另外底盘设计也很合理,能从容应对城市及任何越野路况,从一二三四线城市到城乡结合部再到乡村田野,到处都有荣光飞驰的身影。
宾利添越采用W12缸发动机,搭配8AT变速箱,繁杂的机械结构让人不禁担心其可靠耐久性能,采用前驱平台的四驱设计,可以看出设计师的纠结程度。发动机在车外就能听到声音如拖拉机一般,大排量发动机和沉重的车身也意味着更高的油耗,非常不符合如今的环保低碳理念。
其 他
空间上五菱荣光可以放下一家三口加上双方父母,拉人拉货一分钟切换,十分方便。而添越虽然外观看上去车身很大却只能坐四个人,这空间利用率让人不敢恭维。售后服务上二者也是天上地下,五菱的4S店遍布四周,你从家出门左转两个红绿灯内一定会看到有着五菱标志的建筑,不禁心里很踏实,而宾利添越相信在中国没几个人知道4S店的位置。
总 结
经过我们详细的对比评测相信您心中也有了答案,是的,市场是残酷的,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同厂家的反应也不同,我们很欣喜的看到有五菱荣光这样品质一流、设计合理,能设身处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车型出现,相反,也希望某些企业从实地出发,在产品力上下功夫,否则只能被市场淘汰。
(文章来源:车少话车)
有一些汽车评测文章究竟可以胡说到什么程度?
如今的车评圈,可谓是乌烟瘴气,动物园说车,各种充值,各种瞎话,所谓的车评,有时候不仅不能给你一些参考,反而会成为你购车时候的误导信息。接下来我们就来盘点下车评圈如今的乱象。
充值成风充值一直是车评圈被诟病已久的问题,一旦一款新车上市,车评往往会井喷,但是这些视频往往是厂商邀请车评人前往试驾,车评内容往往是只讲优点不讲缺点,或者优点大件特讲,再讲出一两句无关痛痒的缺点,来证明自己的客观性。底盘硬舒适性差说成调教运动,动力弱加速慢说成动力总成平顺成熟,外观内饰老气说成设计经典,内饰用料不行就说做工好,双离合变速箱顿挫就说换挡铿锵有力。车评人的嘴,骗人的鬼。
全是剧情演员,缺乏真实性各种收车、卖车视频,或者帮助朋友买车视频,一水的剧情,关键你要是演的真实也可以,演技极其粗糙,生硬,一看就是演员,建议这些车评的主播多去看看《这就是演员》。这些剧情短视频,就是为了请演员来制造冲突,看热闹还行,但是并没有带来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评测不专业,没有参考价值一时间,车评圈涌现了各种车评人,没有专业背景,没有从业经验,只要能说会道,长得有特点就能说车,因此被很多网友称之为动物园说车,张口闭口,“兄弟们信我,这车别买。”“双离合就是不如AT”“多连杆就是比麦弗逊好”“这车就是XX车换壳”“日系车高速飘,德系车操控性好”,还有拿着游标卡尺量配件,你厚一厘米你就好,它短一厘米你就差,还要排个名,简直是太可笑了。
美女吸引眼球各种美女车评人仿佛在一夜之间涌现,靠露胸露大腿吸引眼球,播放量都不低,但是这些美女车评人有几个是真的懂车?大部分都是背台词而已。这样的车评能提供决策参考吗?
说到底,车评这个行业门槛不高,这些年随着自媒体的兴起,这个行业可以说是泥沙俱下,很多车评人缺乏专业知识,对于汽车的认知并不全面专业,完全是凭借印象流云评车,圈内可以有参考价值的车评其实并不多,寥寥几个而已,如果真的想选车,建议还是多去对比试驾下,车评只能作为参考,千万不要作为决策的依据。
有一些汽车评测文章究竟可以胡说到什么程度?
自媒体飞速发展让各行各业都涌入了海量的媒体人,大家谋生的渠道都不一样,有为线下生意引流的,有的做人设接推广,也有做电商直播带货的。汽车也是其中很大的类目,车评人犹如雨后春笋在这几年里拔地而起。车评人一多,质量就良莠不齐起来,我的视频下也总有这样的评论:这年头真的是什么人都能来做车评了。诚然很多时候评价一辆车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大家对于车的认识肯定不一样,有争议很正常,但是汽车自媒体的套路确确实实存在很多,今天就来给大家说说这些听起来坑爹但实际上无奈的小套路。
拿车不易,有些话想说但是说不出来这一点很多新手汽车自媒体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我刚做自媒体的时候,想拿到一辆车去试驾拍摄简直比登天还难,只能先拍自己和身边朋友的车。但是这样的数量实在有限,只能去找一些认识的二手车商拿一些已经停产的二手车来拍,但是二手车商是要卖车的,作为借车的人即使这车烂到爆炸,我也不能把它喷的一无是处,否则以后再也没人会把车借给你了。后来渐渐跟一些4S店的工作人员熟悉了,拿车也变得方便起来,但是4S店的车都有车贴,很容易从视频中判断出来车的来历,如果说了太多负面,这个4S店的工作人员也会被你拉下水,所以这也是万万不能有一说一的。
拿人手软,吃人嘴短等到粉丝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商务合作开始接踵而至,这个情况下更是不能说缺点。动力不足可以说成动力够用,方向盘轻可以说成对女士友好,刹车软可以说成在城市拥堵路段驾驶更轻松,这些都是常规操作。但是毕竟吃人嘴短,大家都没办法。
这里还要给普通车迷朋友们普及一个知识点,车评人从厂家拿来拍摄的车辆分为两种,一种就是大家知道的商务合作,这种情况下是有费用的,从几千到xx万不等;另一种也是更常见的就是试驾活动,这种活动是没有任何费用的,只是与厂家维系关系的常规操作。就我自己而言,试驾活动都会十分客观的去做车评,但是即使这样也会经常惹的公关公司的不满。这也让我一度很厌恶自己的工作。
开局一张图,其他全靠编这是所有胡扯的车评里最差劲也是最常见的现象,开局一张图,其他全靠编。一般而言,图文车评出现这种可能更多,这种车评被称为八股文,厂家并不从你所在的区域协调车辆安排试驾拍摄,而是提供一份车辆配置表和官图,其他就全靠车评人想象了。
说了这些以后,肯定很多小伙伴会骂,但是这的确也是一种行业现象,大部分车评人没有雄厚的财力想评什么车就去买一辆,所以必将受到诸多限制。试驾评测了那么多车以后,在我眼里说实话没有太差劲的车,如今无论是国产车还是合资车基本都满足这个价位里面应有的水准。其他的大家见仁见智,各有千秋,多试驾,多比价,多参考身边开这个品牌车辆朋友的意见。车评人的内容当个参考,不可全信也不需要因噎废食,仅此而已。
有一些汽车评测文章究竟可以胡说到什么程度?
给想买车的朋友的建议。1,别在意油耗。买车开车,本身就是一项耗费。十万,二十万的车都买了,还在意区区几升油?更别信厂家商家给你的油耗数据,这是80-120公里匀速数据,平时上下班,城市道路根本达不到这个数据。2,别在意车的外形。车在路上,没人看你的车。除非你是几百万上千万的真正豪车。3,看中了车,下单前务必弄清以下问题(查百度或其他)A,变速箱和发动机型号。使用越普遍,投放市场时间相对久,则性能越稳定,维修保养越低廉。B,尽量选独立悬挂和非承载式车架。C,看看是什么刹车系统,尽量别选鼓式刹车。D,到自己所选车的群里看看,了解一下已买并用上的车主的言论。E,最好去查一下该车的碰撞安全系数。我不是哈日精日,也不是卖车的。用经验和阅历告诉你,在十万以上,丰田车最好。BBA好,但是保险费,维修保养昂贵得很。
有一些汽车评测文章究竟可以胡说到什么程度?
很多啊,充值够了,黑的说成白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