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臧霸、高顺都是吕布原猛将,且高顺最强,为啥曹操接收前两位,但却杀掉高顺?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说起高顺之死,从表面上看是他拒不投降,而后被曹操处死。但细致分析起来,自然不会那么简单。那曹操区别对待三人的原因究竟为何呢?
远近亲疏,因人而异1、张辽
《三国志•魏书》记载:何进遣诣河北募兵,得千馀人。还,进败,以兵属董卓。卓败,以兵属吕布,迁骑都尉。布为李傕所败,从布东奔徐州,领鲁相,时年二十八。
张辽本来和吕布同在并州刺史丁原手下任职,后来丁原死后又一同归属了董卓。这期间两人都是同事关系,并非是主从关系。而董卓死后,吕布自立,张辽虽然归属吕布,但是张辽都是以鲁相的身份统领骑兵部队,相对比较独立。
从张辽的经历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操守的军人,虽然换主频繁但都不是他背叛原主,而是原主都不给力地被别人杀了。而张辽不管跟谁都尽忠职守,勇猛善战,这样的人自然是曹操重点拉拢的对象。何况吕布败了以后张辽率领自己的部队投降,曹操又得兵又得将,高兴还来不及。
2、臧霸
《三国志•魏书》记载:黄巾起,霸从陶谦击破之,拜骑都尉。遂收兵於徐州,与孙观、吴敦、尹礼等并聚众,霸为帅,屯於开阳。太祖之讨吕布也,霸等将兵助布。既禽布,霸自匿。
臧霸跟吕布的关系比张辽还疏远。臧霸原本是陶谦的部下,后自立为帅。他与吕布只是合作关系,并不是效忠吕布。并且臧霸少年时救父便有孝烈之名,且自己又有势力。因而他自然也是曹操极力招揽的对象,何况臧霸一样也投降明主了,这样的好汉曹操恨不得来一打,又岂有加害的道理?
3、高顺
《三国志•魏书》记载: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从郝萌反后,更疏顺。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及当攻战,故令顺将续所领兵,顺亦终无恨意。
高顺可谓是吕布的死忠。明明吕布都不信任他,最后还夺了他的兵权,只在冲锋陷阵时才让他领兵,但他居然毫无怨言。这样的属下吕布是从哪里找到的,却不知珍惜。于是,高顺和张辽、臧霸的不同就很明显了,高顺虽不被吕布信任,但他确实是吕布忠实的部下。最后被擒时也是默然不语,拒不投降,因而曹操不得不杀他。
时局紧迫,后患难留我们知道曹操在讨伐完张绣后,又打败吕布,主要是为了在和袁绍全面开战前能够扫清后顾之忧。而连续的作战和粮草的不济,使得曹操不得不水淹下邳,快速解决了吕布。这中间曹操差点都退兵了,足以证明当时的局势曹操那边也是时间紧迫,压力巨大。如果吕布肯用陈宫之谋,那么历史很可能被改写,曹操也许支撑不住就撤兵了。
因而,曹操一切都要从速从快,时间不等人。像高顺这样的吕布死忠,如果不投降,曹操没时间慢慢收服,因为高顺对吕布的残部仍有较大影响力,留着就有隐患。曹操的势力正值多事之秋,哪能自己给自己埋地雷,所以快刀斩乱麻便是最佳选择,不投降还是杀了利索。
结语综上,高顺的死有自己的原因也有局势的因素。他虽是愚忠之人,但我辈终不免为他的死而感到叹息。
张辽、臧霸、高顺都是吕布原猛将,且高顺最强,为啥曹操接收前两位,但却杀掉高顺?
吕布手下原本有八大健将,分别是:张辽、臧霸、郝萌、曹性、成廉、魏续、宋宪、侯成。而没有高顺,之所以没有高顺,是因为高顺比他们八个人还要勇猛。
吕布手下的八大健将,除了战死的,其余的全部都是投降了曹操。比如说曹性被夏侯惇所杀,成廉被乐进所杀,郝萌被张飞生擒后被曹操斩杀,其余的张辽、臧霸、魏续、宋宪、侯成都是投降了曹操。
下邳城一战,吕布为什么会战败输给曹操啊?
首先,吕布不听从陈宫的建议,下邳之战前,陈宫建立吕布,趁曹军刚来立足未稳之际,以逸待劳,一举可击败曹操军,可是吕布不听,过了几天之后,等到曹操军扎好营寨,吕布就失去了先机,此为其一。
其次,陈宫再次建立了让吕布率军出城驻扎,由陈宫和高顺驻守下邳城,城外的吕布军与下邳城守军互为掎角之势,曹操远来势必不能久战,如此就可以击败曹军,但是吕布的妻子担心吕布出了城后,陈宫与高顺不会守城,肯定会投降,于是吕布又没听从陈宫的建议。
再次,吕布被曹操军围城之后,又没有好的办法,于是什么都不顾,只是整天与妻子严氏和小妾貂蝉喝酒浇愁,哪有不败之理。
最后,吕布对待手下也比较苛刻。侯成因为犯了吕布的禁酒令,准备被吕布斩首,只是因为众将的求情,才改为打一百棍,吕布此举导致手下部分将领不满,魏续、宋宪、侯成三人由于经常受到吕布苛责,三人决定绑了吕布投降。
最终吕布被魏续、宋宪、侯成三人合谋,盗了吕布的赤兔马和方天画戟,绑了吕布献给了曹操,三人也顺便投降了曹操,魏续、宋宪、侯成三人的投降,属于卖主求荣的行为,而且是三人主动投降曹操,曹操没有不接受的道理。
但是张辽、臧霸和高顺三人的命运就不同了。吕布被擒后,他手下的将领几乎都被擒拿,陈宫、高顺、张辽等人都被曹军绑了,连同吕布一起来到白门楼上见曹操,以便让曹操决定他们的生死。
曹操首先问的就是高顺,高顺被押上来后,曹操问高顺:你有什么话说吗?高顺不作声也不说话,其实到这个地步,曹操的意思已经非常明显了,只要高顺答应投降,曹操基本上就会接受,曹操之所以问高顺,就是将生的机会抛给了高顺。
但是高顺偏偏不领情,在这个时候,高顺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投降,要么死,高顺如果想投降,只需要说一句话就行了,可是高顺偏偏不愿意说,这不明摆着就是不愿意投降,一个不愿意投降的武将,即使再勇猛,曹操留着也没有用,不如杀了。
投降也是一门技术活,而且还要两相情愿才行,就算是曹操想收高顺,高顺一心求死,不是也收不成高顺,比如陈宫就是这样,曹操原本就不想杀陈宫,还找了很多理由劝陈宫,但陈宫一心求死,就是不愿意投降,最后曹操不也杀了陈宫。
接着曹操在刘备的建议,还处死了吕布,吕布又是另一种情况,吕布想投降,可曹操不愿意,因为吕布是三姓家奴啊,已经杀了他所投靠的两任主人了,换言之,吕布投靠谁,就会杀了谁卖主求荣,曹操当然不敢收吕布了。
处死了吕布后,接着张辽被绑着推上前来,张辽起初根本不愿意投降曹操,还敢骂曹操是国贼,曹操一怒就准备杀了张辽,结果刘备和关羽都一起为张辽求情,并且关羽以性命担保,为张辽求情,说张辽是忠义之士,曹操不相信张辽,但是绝对相信这个时候的关羽,于是曹操就放过了张辽。
曹操亲自为张辽解开绳索,整理衣物,请张辽上坐,一方势力的主公,亲自为一个降将作这些事情,张辽也是深受感动,于是就投降了曹操,张辽投降一是因为关羽担保,二是因为张辽感受到曹操的礼贤下士,于是主动投降。
之后,吕布手下的将领只剩下一个臧霸由于在外驻守,而逃过被擒的命运,不过曹操已经派人招降了臧霸,臧霸见吕布已死,张辽投降,他昔日的主公及同事或死或降,自已也无力对抗曹操,于是也投降了曹操,臧霸投降曹操也是合情合理。
曹操之所以接受了臧霸与张辽,而杀了高顺,根本原因就是臧霸与张辽愿意投降,而高顺不愿意投降,又没有人为高顺求情,所以曹操才杀了高顺,这与高顺是不是勇猛,一点关系也没有。
张辽、臧霸、高顺都是吕布原猛将,且高顺最强,为啥曹操接收前两位,但却杀掉高顺?
曹操收张辽、臧霸,却杀了高顺的原因,主要是张辽和臧霸在吕布手下地位比较独立,关系不深,又有自己的部队,有利用价值。
在《三国演义》中,张辽是和吕布一起在下邳被捉,差点被曹操所杀,最后因为刘备、关羽为他求情,才免于一死,被曹操收服。但是在正史上,张辽和臧霸其实都是自己带了部队加盟吕布,独立性比较强,因此驻守在其他地方,并没有和吕布在一起。
张辽原本和吕布都是丁原的手下,后来张辽又被调给了何进,何进命他去河北募兵。等张辽招募了千余人回到洛阳时,何进已死,所以张辽就带着部队和何进属下一样归顺了董卓。等董卓被杀以后,他又跟了吕布。因此从一开始张辽就有自己的部队,在吕布军中相对独立。
按照《三国志·张辽传》记载:“太祖破吕布於下邳,辽将其众降”。从这句话看,是吕布在下邳被曹操击败以后,张辽才率部下投降。因此他极有可能并不在下邳,而是驻守在其他地方,得知吕布兵败以后才主动投降曹操,曹操自然不会拒绝。
臧霸和吕布关系更浅,他原本依附陶谦,屯驻开阳。吕布到徐州以后,臧霸才转投吕布,但是双方并不信任。在臧霸击败琅邪国相萧建以后,获得了萧建的物资。臧霸原本答应将其中部分送给吕布,后来没给,吕布就亲自带兵去取,而臧霸则是据城而守,吕布空手而归。由此可见两人关系之差。
吕布战败以后,臧霸一度隐匿,曹操悬赏才将他找到。不过此时臧霸的旧部孙观、吴敦、尹礼等人还率兵在外,所以曹操好言安抚以后让他去招抚旧部,并让他重新镇守琅邪。从这里看,臧霸主要还是有利用价值,所以得以保住一命。
而从下邳之战时吕布曾经一度想让陈宫、高顺守城,自己去断曹操粮道看,高顺也在城中,所以肯定是和吕布一起被抓。此时高顺兵败被捉,利用价值低,他又是吕布的部将,长期跟从吕布,在侯成、宋宪、魏续等人都叛变的情况下还忠于吕布,曹操对他不放心,杀了也是正常。
张辽、臧霸、高顺都是吕布原猛将,且高顺最强,为啥曹操接收前两位,但却杀掉高顺?
高顺被杀纯属自己想不开,一味愚忠于吕布,忘了大义,死于不值当的小节。按理来说,像高顺这种忠心耿耿的人,曹操理应欣赏,并加以招降。可是在现实中,你越是终于自己的主人,越难为政敌所容。高顺没有张辽和臧霸的“灵活”,选择了与吕布同死,对曹操来说,他也不缺像高顺这样的人。
高顺的愚忠,是他被杀的根源高顺这个人,一是有能力,二是很注重个人修为,是吕布帐下难得的德才兼备之将。
高顺此人打仗勇猛,他带出来的士兵,战斗力非常强,《后汉书》说他“将众整齐,每战必克”。他有一支七百人的“特种部队”,因为擅长于打攻坚战,被世人称作“陷阵营”。刘备、夏侯惇都是高顺的手下败将。
高顺不光是武将,也很有见识,他经常直言规劝吕布做事的草率和不当,可惜吕布往往不能采纳。
高顺虽是武将,却没有武将常有的粗俗,他不好饮酒,不接受别人的馈赠,注重个人修养,对吕布忠心耿耿。
吕布手上捧着个宝贝却不自知,对高顺的忠心熟视无睹。吕布的猜忌心,在郝萌反叛后,表现得更加明显,他只相信自己的老婆和小舅子,把陈宫、高顺等人的忠心,当做了驴肝肺。
吕布甚至让自己的小舅子魏继,剥夺了高顺对“陷阵营”的领导权,只有遇到大战,才会将兵权重新交给高顺。面对这种赤裸裸的不信任,高顺竟然毫无怨言。
败于曹操后,高顺面对杀戮的危险,毫无归降之意,结果与吕布一起,被曹操杀害。司马光对高顺的死,做如下评述:
“顺於吕布,虽备将佐,无委质之分。布者反覆乱人,非能辅佐汉室,而又强暴无谋,败亡有证......顺托身失所,迷远不复,以陷大戮。易称比之匪人,岂谓顺耶。”意思是高顺跟错了人,吕布本就是乱贼,你高顺对这样的人忠心,怎么能“顺”呢?你这不就是愚忠嘛!
司马光的话有几分道理,也不能说完全在理,比如吕布,他杀丁原、董卓,就被称为三姓家奴,难道丁、董就是佐汉的忠臣吗?按司马光的说法,吕布这个行为就是正义的,为何称人家三姓家奴?
所以,人的嘴很不可靠,怎么说都行。高顺被杀,说白了是他眼光太拙,选择错了效忠的对象。又过于爱惜羽毛,没看到自己的才华,还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死的小义,终结了本该得到体现的大义。
所以,本质上说,高顺的格局太低,眼界太窄,不明白大义所在!
张辽和臧霸,选择了主动归降《三国演义》说,张辽视死如归,大骂曹操,若非刘备和关羽求情,肯定是“壮烈牺牲”。正史拿出来就黯然失色了,张辽和臧霸都是主动投降的,而不是曹操“低三下四”,求他们归降。
“太祖破吕布於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三国志·卷十七·张辽传》再看看臧霸:
“太祖之讨吕布也,霸等将兵助布。既禽布,霸自匿。太祖募索得霸,见而悦之,使霸招吴敦、尹礼、孙观、观兄康等,皆诣太祖。”——《三国志》吕布兵败后,张辽主动率领部众来投降曹操;臧霸的形象要“光辉一些”,他悄悄藏匿,被人搜出来绑到曹操跟前,曹操让臧霸以招降吴敦等人为条件,收降了臧霸。
对一个失败者来说,别人给台阶下当然好,那得需要自己真的有价值,否则还是自找台阶更明智。张辽和臧霸就很知趣,主动示好,曹操没有理由不接受这份好意。
曹操爱才,但不会无条件收降曹操不是爱才吗?他为什么不主动招降高顺,毕竟像高顺这样德才兼备的人,对曹操来说肯定能发挥作用。
曹操是爱才,但是首要条件是,这个才,能不能为我所用,能不能真心实意地跟自己,否则的话,那个才不光不是自己的菜,反而会养虎为患。
所以,自古以来对有才能的人,只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收为己用,另一种就是杀了以绝后患!
吕布在曹操的面前,都屈膝求饶了:
布请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而作为吕布下属的高顺呢?挺着个腰杆子,一声不吭!
这个架势,谁都会认为,这家伙不服啊,还想跟我较劲,别惹他了,你想招降他,没准被他折辱,何必呢?手下武将有的是,还缺你一个吗?
吕布、陈宫、高顺三人,同时被俘,吕布自降身价求饶,被杀;陈宫誓死不降,被杀;高顺一言不发,被杀!三个人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展现了三种不同的人生格局。人格的高低,也就在那一刹那,展现得淋漓尽致!
张辽、臧霸、高顺都是吕布原猛将,且高顺最强,为啥曹操接收前两位,但却杀掉高顺?
对比招降三人的风险、收益,恐怕曹操只能做出这个选择了。
三人不同的命运高顺:砍了。(有犹豫杀不杀吕布,有想挽留陈宫,但对高顺似乎没有什么表示)
张辽:被重用。(不啰嗦了)
臧霸:以东面委之。(青徐军事委托,招降泰山诸贼,与袁绍的青州相持)
三人都是杰出将才。在吕布手下时,高顺的表现还算是相对出彩的一个,为何曹操在没有招降的情况下,直接处决了高顺呢?长期收益:鲜明的俘虏、招降政策俘虏政策、招降政策,不仅仅是针对眼前的降将、俘将,也是一种政治姿态。
曹公有军令:围而后降者不赦(这个军令的弹性很大,也有不少人“围而后降”却赦免了的),就表明了曹操对降(俘)将的态度。
趁早归顺,可以重用;冥顽不灵,死路一条。
因此,三人到曹操面前时的姿势,影响了他们的命运。
张辽:曹操攻破下邳后,张辽率众来降。
演义中张辽被俘后骂吕布匹夫、曹操“开玩笑”、关羽求情,但正史中的张辽,是在吕布败亡后,率军来降的。主动投诚,即使曹操想杀,也会担心“失天下归顺者之心”。
臧霸:跑路、归降。
曹操攻吕布时,臧霸曾带兵援助吕布。吕布败亡后,臧霸躲了起来。曹操检索下,臧霸来到曹操面前。
臧霸虽然不如张辽主动,但也没有顽抗到底,在吕布失败后主动“下野”。
因此,用张辽、臧霸,杀高顺,就是告诉世人:尽快归顺重用!冥顽不灵的,即使是高顺这样的有才之人,也是死路一条!
短期收益:人才的稀缺性三人都是当时难得的良才,但是,对当时的曹操来说,张辽、臧霸的作用会更大。
张辽:稀缺的骑兵人才。
曹操起兵后,一直缺乏一支强大的骑兵。面对即将到来的,与袁绍的决战,曹操为此担心不已。
吕布也深知这点,因此,在求饶时,以统领骑兵为诱惑,希望曹操任用他。
尽管吕布不能因此活命,但曹操对骑兵将领的缺乏是实实在在的。
张辽,弥补了曹军缺乏骑兵将领的空缺。在张辽投降后,闪电突袭斩杀颜良,白狼山大破乌桓的一系列战役中,张辽都证明:曹操纳降张辽是多么争取的决定!
臧霸:在泰山贼中独一无二的影响力。
尽管击灭了吕布,平定了徐州,但是,徐北的大片领地是很难有效直接管理的。
这片区域,一直以来都是泰山贼活跃的地方,无论陶谦、刘备、吕布,都不曾有效管理这个区域。
而臧霸,曾长期独立,在这个区域很有影响力。
因此,曹操急需臧霸这样的人物,能收拢泰山贼的力量,在这个方向抗拒已经纳入袁绍地盘的青州。
高顺:与于禁、乐进较为相似。
高顺战功卓著,其所统陷阵营更是曾让刘关张、夏侯惇吃亏不小。但是,高顺似乎长于步兵指挥。
陷阵营千余人,铠甲具皆精练齐整。而当时最强的袁绍也只有马铠三百具。因此,这支千人带铠的部队,应该是重装步兵部队。
在步兵指挥方面,于禁、乐进都十分擅长,因此,高顺不是不可替代的。
同时,在吕布时期,陷阵营已经归入了魏续管理,而魏续已降曹,因此,高顺的去留对这支精锐步兵的去留不构成决定性影响。
风险:高顺的危险性远大于张辽、臧霸并州军的凝聚力不容小视。原领袖丁原死后,吕布可以统领他们继续为董卓效力。吕布杀董卓后,曾经投奔袁术、袁绍等人,南北奔波,寻求落脚之地,而这支并州军一路相随。可见:并州军的凝聚力十分强!
下邳被围,山穷水尽之下,并州军会献吕布而降,但是,一旦有号召力强的人鼓动,他们会不会再闹事呢?
就当时而言,高顺是最危险的人物。
张辽、臧霸,一直保持者独立性,他们在吕布旧部中的影响力十分有限。
但是,高顺就不同了!
1、高顺的军队被吕布分给魏续后,每到战时,吕布依然让高顺统领旧部。可见:高顺可以不受统属关系束缚,自如地指挥部队;
2、下邳之战时,吕布曾想率骑兵出城,与城内里外合应。城内,就由高顺、陈宫坚守(被吕布妻子劝阻)。
可见:高顺可以看成是吕布的副手。他有威望、能力直接指挥众将!
3、众将决意投降时,除了绑起吕布,高顺、陈宫也都被同时绑起,才敢投降!
可见:众将也都认为,即使吕布被擒,高顺如果拥有行动自由,他们的投降依然无法顺利进行!
4、高顺的忠诚。
高顺多次以忠臣之姿劝吕布;吕布在兵变时也第一时间跑到高顺军营;吕布在分高顺兵权后,高顺始终没有怨言!
一个死忠于吕布、影响力极大的高顺,曹操敢留吗?因此,我认为:对三人不同的处理,是曹操深思熟虑的结果。
收益:留张辽,加强骑兵力量;留臧霸,加强徐州北部的防御力量。留高顺?多一个于禁、乐进。好是好,但不到不可或缺的地步;
风险:张辽、臧霸,一旦翻盘,也就是带走自己的力量;但高顺一旦反叛,很可能影响整个并州军!
当然,最后说句废话:我倾向于认为,既然曹操杀了吕布,即使曹操有心收服,高顺也不可能投降曹操!
张辽、臧霸、高顺都是吕布原猛将,且高顺最强,为啥曹操接收前两位,但却杀掉高顺?
都不要抢,我来回答。
这个问题有误,张辽、臧霸并不是吕布手下猛将,高顺才是。臧霸这个人物,比起张辽和高顺,知晓的人是很少的,臧霸原本是徐州陶谦的部下,后来臧霸收兵于徐州,与孙观、吴敦、尹礼等聚合军众,臧霸为统帅,屯于开阳一带,自成一方霸主。张辽是并州丁原的部下,被丁原任命为从事,吕布被丁原任命为主簿,两人并非上下级的关系,高顺从一开始就追随吕布,是吕布手下最厉害的猛将。那么在曹操水淹下邳,活捉吕布时,曹操愿意接收张辽和臧霸,唯独要杀掉更厉害些的高顺呢?高顺是非常忠于吕布的 直到被杀对吕布都是忠心耿耿的 不愿降曹我们都知道在乱世,人才是非常吃香的,只要有一技之长,有一定的能力,是很受待见的。比如曹操,曾发出“不拘一格招人才”的口号,只要是人才,不论人品,都会受到重用。曹操与吕布交战次数较多,曹操从兖州被吕布所占,濮阳之战,再到下邳之战,曹操把吕布当做心腹大患,对吕布手下的文臣和武将都有所了解,对高顺也是非常清楚了解的。
高顺曾带领千人的陷阵营,作战勇猛,与夏侯惇打了不下五十个回合,手下曹性曾射下夏侯惇的左眼,曹性被杀后,高顺带着陷阵营的兄弟打败了夏侯惇。
面对这样的猛将和战斗力爆表的陷阵营,曹操肯定非常喜欢,希望能招降高顺,但高顺却一言不发,对吕布表达了至死的忠心,曹操虽惜才,但面对如此忠勇的高顺,曹操给了机会,高顺依然选择赴死。
可惜了这个高顺,一生对吕布效忠,面对吕布的疑心和不重用,吕布剥夺了高顺的兵权交于心腹魏续,只有在战斗时,才能陷阵营交于高顺来统领,但就是这样,高顺依然无怨无悔,在白马楼被破之时,面对主公吕布的摇尾乞怜,高顺实在很有骨气,面对曹操的劝降,高顺一言不发,慨然赴死。高顺真是真英雄,真大丈夫。
说个题外话,如果高顺投降曹操,其成就可能还要高于张辽,毕竟为人清廉正直、又忠心、又能带兵打仗、这样的一个武将,没有很高的成就是不可能的,可惜就是太爱沉默是金了,结果不投降的结果就只有被杀的局面了。
张辽、臧霸投降曹操顺应了形势 最终成长为一代名将张辽与臧霸是与吕布合作的盟友,吕布并非是张辽的直属上司领导,在吕布被部下魏续、侯成等人绑了送给曹操之时,吕布的乞降,让人感觉真的很丢脸,吕布的反复无常、惟利是图的性格,让曹操不敢也不愿招降,风险太大了,说不定哪天曹操就像吕布前两任主公,被吕布给秒了。
张辽在吕布死后,带领吕布的部下,投靠了曹操,张辽与吕布并没有上下级的关系,吕布之死,给了张辽警示,张辽也是非常勇猛和忠义,面对曹操的招降,张辽没有一口回绝,而是看清形势投降曹操。
臧霸与张辽相似,本来是来增援的,但吕布已被部下捆绑着送去曹操,臧霸本想隐藏行踪,结果被曹操点名找到了,曹操对臧霸非常有好感,派人劝降,并让臧霸去劝降一起的孙观、吴敦、尹礼等人,臧霸见受到重用,也就顺着形势投靠了曹操。
这二人,在曹魏阵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后来都成为曹魏的一代名将。
张辽的事迹大家都很熟悉,随曹操南征北战,破袁绍、远征乌桓斩杀单于踏顿、在逍遥津以八百敢死士大破孙权十万大军一战成名,致使孙权在张辽镇守合肥期间,从不敢再打合肥的主意。
臧霸历经从曹操、曹丕、曹叡三朝,在与东吴的作战过程中屡立战功,虽然没有张辽的战绩,但也与之相差不远。
结语:高顺碰到了吕布这样的庸主,没能看清形势拒绝投降曹操,是高顺的不幸;张辽、臧霸顺应形势,得遇明主曹操而在曹操阵营大放异彩,是他俩的大幸。曹操是十分爱惜人才的,良言苦劝陈宫,但陈宫一心求死,同样高顺,不愿再降曹,而是从一而终,令后人十分唏嘘不已,本来可以有更好的成就,就这样提前落幕,不得不说是个遗憾。感谢您的而阅读,我是紫气东来 欢迎大家点赞、留言评论 喜欢三国的朋友关注我的话想必是极好的,期待您的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