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母亲给子女看完孩子都回老家了,都有哪些原因?
“我觉得这个家不需要我了!”张阿姨和我说。
身边很多老人等孩子上幼儿园后,都选择了回老家,我也会经常和一些阿姨聊天,听了不少家长里短的事情后,慢慢地总结出如下几个原因,和您分享:
1.上幼儿园了,人太清闲,没有价值感张阿姨,今年56岁,在成都儿子家帮忙带自己的孙女。成都待了3年半,现在娃娃3岁了,已经报了幼儿园,今年3月开始正式上学。有一天我们一起带娃娃在逛广场,张阿姨和我说,她要回老家了。
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张阿姨每天起来后就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陪孩子出去玩,精心安排孩子的一日三餐。其实看到自己付出那么多,但是外甥女长得灵动乖巧又懂事,自己很开心。
上幼儿园前张阿姨每天自己过得也很充实。这不,孩子才开学一周嘛,送孩子去上学后,自己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办,一整天的时间让自己不晓得怎么安排才好。心里空落落的。
一整天这么大个房子,就只有自己在家里。不回家还好,回到家感觉全身不舒服。中午那一餐饭一个人也没什么心思弄。 天天随便吃两口就没啥胃口了。
“孩子一去上幼儿园,我感觉我在这个家里很多余,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张阿姨很难过地和我说到。
我听了后也很不是滋味,毕竟张阿姨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但是这种感觉自己很多余的心情我也表示非常理解。我也和张阿姨聊了下我的对策。
对策:多和子女沟通自己的想法,主动或者让子女帮忙多了解周边老年人活动,把自己的空余时间安排起来,填充多余的时间后就慢慢会接受新的生活节奏。
2.社交圈子小张阿姨本来是湖南农村人,现在来到大城市成都,也都这个年纪了,到成都来这么久,也没有交上几个好朋友。
只靠微信跟老家的老公聊聊天,看一下家里的近况,和以前的老朋友打打电话,大家的生活是否都如意。每天聊聊天,免得自己太寂寞了。
自己心里也非常的想念以前在老家的时候,自由自在,经常叫上几个朋友打个小牌,很多年的姐妹可以家长里短随便聊天。
来成都后社交圈子太小了。没办法呀,这个年龄你让一个老年人去交个新朋友,很难的。更何况过了大半生了,真的没那么容易相信别人。人都这么复杂,别人靠近你,你都不知道是什么目的。
哪像老家的那些朋友,有一些可能是儿时就认识的玩伴,大半辈子都知根知底。
没有朋友,没有社交老年人是很孤独的。
对策:多去了解一些老年人的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比如养花,遛狗。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老人在一起,可以更好地打发多余的时间,大家可以有共同话题相互交流。
3.育儿矛盾婆媳关系不好处张阿姨的媳妇自认为看了很多育儿的书,每一次都对张阿姨管孩子的做法指指点点。让张阿姨觉得自己所每做一件事情都是错的,天天都惊心胆颤的,生怕自己又做错了什么事儿惹的媳妇儿不高兴,让儿子夹在中间也很为难。
打个比方,小孩要挑食不吃饭。张阿姨就觉得吧,不吃饭怎么能行啊,这肯定得喂呀,不吃就喂呀,谁家孩子还没有个挑食厌食的时候,不吃就喂,喂饱再说,把胃口撑大。
阿姨的媳妇儿却说妈:“你不准喂她,她不吃就让她饿着。”
可是我的亲孙女啊,我怎么可舍得下心来饿着她呢?
还有给孩子穿衣服也是这么大冷天的媳妇儿就是要给他只穿这么三件,还说妈你摸那个背,你看孩子背暖和就行,他就不冷,小孩子有自己的御寒能力。得锻炼,不然老是穿多容易感冒!
我不行啊,我看到孩子穿那么点儿,再看看我我都穿这么多,多冷的天,赶紧回去给她套上一件。
这不,媳妇儿看到了又数落我:“妈,早上上班的时候我不是跟你说的吗?给宝宝少穿一点。穿这么多不得行!”
“唉,给儿女带孩子呀,就是费力不讨好!”张阿姨最后说到。
对策:老年人的育儿观念要更新,跟上时代步伐。可以听一些专家的育儿观念,也可以跟年轻人好好的探讨一下,怎么样养孩子才更科学。为了培养下一代,老年人不固步自封,和年轻人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4.生活习惯两代人很不相同“儿子媳妇儿吧,每天有时间就睡懒觉,我这个农村人每天5:30就醒了,起来做早饭搞卫生,嘿,他们要睡到8:00 9:00,有时候10:00。”
“我是一大早啊,心里就堵着一口气呀。说自家儿子也就算了,媳妇儿是万万不敢说的。”
下个班回家两口子就开始抱着个手机,孩子也不管。谁都没有这个手机重要,孩子可以不管吗?可以不要手机不能丢。
我还得做好饭菜伺候着。
两口子吧,还经常喜欢点外卖,要在自己家里吃多好,省钱又干净,他们说钱挣了就要过点好日子,要多吃点好的,要多尝试尝尝鲜。
我想把这个钱这么难赚,干嘛不省着点呢?要用钱的地方还多的去了。年轻人,就是没有点危机意识。
我提过两次,后面也就不想提了,他们爱吃外卖,那就吃外卖吧,天天吃火锅,那你们就吃吧。
火锅干锅串串成都的吃的东西也多,选择也多。我也承认我的厨艺没有那么好,不能够满足所有人的口味。
去操这个心干嘛?钱在你们手里。怎么花怎么花去吧,孩子大了,管不着了。
张阿姨说得挺轻松的样子,实际上心里一直都不痛快。
对策:年轻人的生活可以提建议,但不做强制的干涉,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相互包容,避免矛盾。两代人可以多多沟通,增进感情。
5.老两口分居或家里有更老的老人再说了张阿姨今年56,家里还有个老母亲,90岁了,身体还不太好,在成都这么多年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们好好照顾着,这也不知道老人家还有多少时日,想要回去伺候着老人。
更何况自己老公也还在老家,本来两口子关系就很好,结婚30多年一直没有分开过,却因为儿子生孩子分开了三年半。
天天打电话就盼着盼着张阿姨回去。30多年了,两个人习惯了相互的陪伴,老伴老伴不就是老来相伴吗?
对策:这个原因尊重自己的选择。
总结:母亲要回老家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1.孩子去上幼儿园后,老人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2.社交圈子太小,老人感觉很孤独。
3.育儿观念的冲突和婆媳关系复杂。
4.两代人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看不惯。
5.老家还有更年老的老人或者是老伴。
如果还后续要继续留在儿女身边这几个原因的对策如下:
1.对策:多和子女沟通自己的想法,主动或者让子女帮忙多了解周边老年人活动,把自己的空余时间安排起来,填充多余的时间后就慢慢会接受新的生活节奏。
2.对策:多去了解一些老年人的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比如养花,遛狗。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老人,一起可以更好的打发多余的时间,大家可以有共同话题相互交流。
3.对策:老年人的育儿观念要更新,跟上时代步伐。可以听一些专家的育儿观念,也可以跟年轻人好好的探讨一下,怎么样养孩子才更科学。为了培养下一代,老年人不固步自封,和年轻人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4.对策:年轻人的生活可以提建议,但不做强制的干涉,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相互包容,避免矛盾。两代人可以多多沟通,增进感情。
5.老人自己考虑。
写在最后:父母给子女无私地带孩子,付出了很多,做子女的应该感激父母的付出。
在日常生活上互相关心,多多包容,减少婆媳矛盾。
确实老年人待在子女身边不开心,不管什么原因该回老家就回老家。年纪大了,保持身心愉悦很重要。很多疾病都是因为不开心慢慢积累的。
大家觉得这几个原因分析得有道理吗?
您会因为什么原因回老家呢?
为什么有些母亲给子女看完孩子都回老家了,都有哪些原因?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家庭都是母亲在给子女看孩子,等到孩子大一点了,不需要天天守护着了,一般是上幼儿园以后,这些奶奶或者外婆并没有留在女儿或者儿媳的家里,而是回老家去了,这一点我了解得比较多。
我在老家的一个公园的商业区开过10年的门市,一些阿姨经常来我的门市坐坐,她们有的是娘家妈妈,有的是婆家妈妈,她们有一个共同的使命就是给孩子看孩子。她们之间经常聊天,各种各样的内容,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等这个小祖宗上了幼儿园我就解放了。为什么大部分阿姨都这么说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 很多母亲来给子女看孩子是迫于无奈。子女刚刚成家,有房贷车贷要供经济紧张,有了孩子花费就更大了,必须两个人开足马力去挣钱,孩子没人看怎么办呢?请保姆花销大还不放心,最省事省钱就是请母亲看孩子,母亲要是不帮于心不忍,好像还责无旁贷,没办法去帮帮他们吧。可是母亲也有自己的家自己的事啊,有的家里有老头子牵挂着,有的是放下自己手头上的工作来支持年轻人的,有些农村母亲家里还要春种秋收呢,家里还养着家禽家畜呢,老公一个人忙不过来,经常抱怨,自己真是两头放不下,两头不讨好,熬过这三四年我得赶快回去照顾自己的家。
二: 很多母亲跟年轻人不合。主要体现在育儿观,口味,消费观,作息时间,卫生习惯,等等方面。
有个阿姨说:“我说这个温度兑奶粉合适了,我女儿偏偏说电脑上说要多少多少度,我这个不科学,你说那电脑懂带孩子吗?我不懂科学,你们几个兄弟姐妹是怎么长大的,风吹大的吗?有时候我真想撂挑子走人。”
这里一个阿姨马上接嘴:“你那个还好,我们家两个年轻人,每天抱着个手机不松手,对着手机笑嘻嘻的,对我们反而难得有个笑脸。你说都做父母的人了星期六晚上玩到一两点才回来,早上我做好饭一等不起来,二等不起来,没办法去敲门,起来是起来了,儿媳妇脸拉到地上了,说我吵着她睡觉了,星期天又不上班起来那么早干嘛,你们说都九点钟了,还早吗,我六点钟就起来了,收拾完所有的事情,本来不打算等他们起床就带着孩子逛公园的,可是你十二点回去他们可能还没有起来,不然就是刚刚吃完碗筷都等你回去收,有时候说起床饭菜凉了都懒得自己热一下,干脆去楼下吃米粉,搞得我还要自己吃剩饭,你说我是不是得把他们敲起来吃完了我好一起收拾,我管你高不高兴,孩子上幼儿园我就赶紧撤,看你们怎么折腾。”
这里刚说完,那边一个阿姨已经等不及了赶紧接上:“昨天我儿媳妇买一条裙子,薄薄的,短短的就花了一千多块钱,你说这几十块钱一条的裙子满大街都是,不是一样的穿吗?就算是你工作要面子买个一两百两三百的也不错了吧,一千多块钱一条裙子,有那么多钱不如请个保姆还省得我操心。叫她拿钱买菜她还说,又用完了啊,这么快,她还以为我藏了她的钱,说实在的,我自己的钱都不知道贴了多少进去,哎!孩子上幼儿园了我就解放了,眼不见心不烦”。
“哎!是这样的,我们这群人啊都是来受罪的,。”旁边的一个阿姨又开始倒苦水了:“我那个女婿吧从小娇生惯养的,生活上要求很高,我吧天天变着花样的煮饭菜他都有得挑,有时候说我鸡肉炖得太老,有时候又说盐放得太咸,有时候又说菜的搭配不科学,有时候又说剩下的菜不能吃,哎呀!各种各样的挑毛病,简直就是鸡蛋里面挑骨头。我说我侍候不了你,叫你妈来侍候你,他还说我不与时俱进。你们说我冤不冤那!我要是一个高级厨师或者营养搭配师你请得起吗?我还苦哈哈的来侍候你这一家人,真是受够了,明年秋季小宝就上幼儿园了,我也就轻松了。”
三: 很多儿媳或者女婿瞧不起配偶的母亲。有一个阿姨讲起来都要哭了:“我那儿媳妇,名牌大学毕业,娘家父母做生意的,有几个钱,她又是独生女,一身的公主病,每天像一只骄傲的小母鸡,眼睛都不想多看我。我儿子也不差呀!我们两口子脸朝黄土背朝天也把儿子供上了大学,还是一本呢!她们结婚买房我们东拼西凑砸锅卖铁也给她们交了首付,现在我老头子还在乡里做泥水工还账呢!她凭什么瞧不起我,一会说我菜没有洗干净,没有用盐泡一泡,一会又说我衣服没有用手洗,没有分颜色,一会又说我穿衣服不得体,说话没水平,跟她出去没面子,好像她下嫁给我儿子好吃亏一样的,搞得我儿子左右为难,经常找借口不回家。你们说我这是干嘛呢!老头子在家要去做泥水工,自己煮饭洗衣,还要抽时间种菜,我在这里累死累活还要看脸色受气,我才吃亏呢!你们不知道,对我是冷冰冰的可是对她养的小狗可亲热了,又是抱又是亲,经常给小狗洗澡,吹毛,各种的玩具衣服,狗粮,对自己的孩子好像还没有这么上心,总觉得带孩子是我的事情。我也想宝宝上幼儿园就赶紧回老家去,金窝银窝不如我自己的狗窝!”
四: 老家有更老的老人要照顾。
旁边一位看起来比较斯文的阿姨说“哎,是这样的,年轻人跟我们这辈人对事物的看法有些不同,也就是她们所说的代沟吧。我们家情况又有不同,我以前是一个中学老师,我的儿媳妇是我的一个学生,看着她长大我们还是比较合得来,即使有什么事有不同意见也能互相理解,包容。我老家还有一个老母亲要赡养,她已经快八十了,我那老公不太会做饭,老人家有时候还要做饭给她儿子吃,我这也是于心不忍啊,万一摔了磕了碰了,我怎么跟几个姐姐交代。本来我想把小宝带回老家上幼儿园,儿子媳妇又舍不得,我也是等小宝上幼儿园了就回老家去了。”
五: 看孩子太辛苦了。现在的孩子宝贝得不得了,不像当初带自己的孩子,还不只是看这个小孩子,还要侍候两个大孩子,里里外外一把手,累死累活还没有得到年轻人的认可,大部分年轻人都觉得自己上班辛苦,母亲带孩子不算辛苦,觉得母亲带孩子天经地义。有的母亲甚至累出一身病,只想快点逃离回到自己的老家,在那里才有归属感,才有我的地盘我做主的主人翁自豪感。不是距离产生美吗?跟年轻人保持距离,才能和平相处。
让我们都对看孩子的老人们道一声“妈妈,您辛苦了,感谢您!”
为什么有些母亲给子女看完孩子都回老家了,都有哪些原因?
你好,我是荷锄种香人。很高兴来回答你这个问题。
首先母亲的来给子女看孩子,既是心疼子女,又是对孙子辈的到来满心的欢喜,似乎又承担了一份必须承担的责任。在这段时间,母亲忙碌着,开心着,看着小生命一天天长大。终于有一天,小不点从咿呀学语,到一路奔跑,进入了幼儿园,又步入了小学。
从此母亲的担子卸下,闲下心来时,忽然感觉到,自己在子女家里心感不踏实。并非子女不孝,而是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习惯了,换一个环境心里似乎沒有了根。
再就是,在儿子家,儿媳再怎么好,毕竟不是女儿,心里总隔着层纱。在女儿家,女婿再怎么孝顺,毕竟不是儿子,说话时难免会想着分寸。时间长了,母亲也心累。
还有小夫妻间,难免有时为生活锁事拌几嘴。母亲听到也会着急。
所以母亲还是想回到自己的老屋,一方面人少清静,另一方面,自己做自己的主,自由。
我母亲曾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儿女的家,不是父母的家。父母的家永远是儿女的家。那就尊重老人的想法,常回家看看。
不知道我的回答,你是否满意,如果满意,请给我点个赞吧!
为什么有些母亲给子女看完孩子都回老家了,都有哪些原因?
大部分的父母给子女看完孩子之后都会选择回到老家,老人带孩子不容易,尤其是那些从出生就带,一直带到上学的,其实很多老人带孩子并非自己愿意,而是被生活所逼无奈。之所以选择回到老家,也是有苦难言。
儿女的小家里没有父母的立足之地
很多年轻人很奇怪,用起父母来就像是免费的保姆,带孩子、干家务有父母的份,出门玩、出门吃饭没有父母的份,还美其名曰,要过自己的二人世界。这是精神世界上,很多年轻人不喜欢和老人交流,也没有足够的尊重。
现实中,孩子小时候需要老人带,孩子上了幼儿园了需要自己睡,所以老人就是免费保姆,孩子小的时候看孩子,孩子大了自然就要给年轻人腾地方,因为房子没有多余的,老人不回老家,留在儿女家只能看脸色。
孩子大了老人已经没有剩余价值了
孩子小时候是最难带的,一刻都不能离人,很多家庭这个时候都是老人在带,但是孩子大了之后,随着孩子上学孩子也会越来越好带,也不用家里人24小时守着。等到孩子上了小学,辅导起作业,只需要接送,辅导作业还有专业的辅导机构,这个时候老人只能做做家务,年轻人上班,孩子上学,老人容易感觉到自己没用,逐渐的也不喜欢呆在儿女家,怕被人说吃闲饭。
没有人陪伴
老人的孤寂
很多年轻人,平日上班,周末聚会逛街,根本没有闲时间陪老人,老人对城市的陌生,没有人聊天,会让老人的精神世界空虚,尤其是孩子上学之后,很多老人更愿意回到自己的家里,落叶归根,毕竟家乡有着亲戚、朋友,出门就有人说话,总比一个人呆在成立的房子好。
自己的家里更自由
大部分的老人不是上赶着给子女带孩子,只是迫于生活的无奈,自己不帮子女分担,总怕自己的孩子辛苦,被迫无奈与子女分开。但是儿女家总是儿女家,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小心翼翼,怕孩子的配偶不喜欢,怕年轻人嫌弃,甚至有些生活习惯还得年轻人你改。
对于老年人说,这种小心翼翼的状态其实是十分难受的,明明是自己付出,自己却还要夹着尾巴做人,一旦孩子大了,老人当然想要回到自己家,自己家里是自己说了算,这样老人心情好。
顾及到另一半
很多老人带孩子都是老太太带孩子,另一半留守,尤其是有的老人还要上班,或者有的本身有自己的生意。
曾看过一个新闻,老伴给儿子带孩子3年,老头因为长时间的两地分居,竟然出轨了,最后闹得整个家里鸡犬不宁。
人到晚年本是安享晚年,谁知给孩子看孩子竟然能看出婚姻危机。
之所以老年人带了几年孩子之后最终选择回到老家,说到底是心理住的不舒畅,除了家里有老人需要照顾,大部分原因都能归集到生活矛盾上,而这生活矛盾大部分又是年轻人不懂感恩造成的。毕竟农村居住环境、出门方便程度都不如城里,如果子女愿意和老人同住,懂得感恩老人,懂得挽留老人,又有多少老人会愿意回去呢。毕竟人老了都喜欢儿孙满堂,谁又喜欢孤独终老呢?
为什么有些母亲给子女看完孩子都回老家了,都有哪些原因?
我的母亲给弟媳带了10年的孩子,后来因为突然发生的一件事,让她顿时醒悟
弟弟结婚后把家安在了省会城市,弟弟常年在外省工作,一年只有40天的休假,弟媳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怀孕一个月后就开始休产假。
在孕七个月的时候,弟媳的体重达到了160斤,自己照顾自己开始有点费劲,于是母亲离开家乡去照顾怀孕的弟媳,这一去就是十年。
弟媳比较懒,大到起居饮食小到洗衣做饭都要母亲亲力亲为,直到孩子出生。
侄女出生时,弟弟休了40天的假,一家四口住在一起还算和谐,母亲相对也比较轻松。可是,弟弟假满离开后,很多问题就接踵而来。
母亲为了让弟媳休息好,从侄女满月后就带着侄女睡,喂奶的时候再抱过去给弟媳。
侄女六个月后弟媳去上班,于是母亲就开始日夜的照顾侄女。侄女从小就体质不太好,从生下到3岁每年都会生一场大病,每年住2到3次医院那更是家常便饭,母亲为此有操不完的心。也就在那几年里感觉母亲突然一下老了好多,睡眠质量也是越来越差,常常整夜整夜的睡不着觉。
侄女3岁以后去上幼儿园,母亲早送晚接,每天的日子算是过的轻松了一点,但新的问题又来了。
在这个城市母亲没有熟人、没有朋友、没有亲戚,又不喜欢锻炼、跳舞,侄女上学后,每天就是寂寞陪着她。
她爱上了刷手机短视频,爱上了看肥皂剧,睡眠日夜颠倒,身体每况愈下,头疼、烦躁、焦虑、肥胖统统都找上了门。
侄女五岁的那个春天她终于没撑住倒下了,在医院里住了半个月才慢慢恢复了健康。母亲的兄弟姐妹还有朋友都劝母亲让她休息一段时间,让弟媳自己辛苦一点或者找个钟点工帮帮忙。可是母亲嘴巴里说的永远是那句:“那怎么能行呢?我不放心。”就这样,母亲出院后依旧过上了年复一年的日子。
侄女六岁上了小学一年级,母亲每天早上起来准备早餐送到学校,中午接回来做午饭,下午回来还要陪侄女写作业,假期陪着去学习画画、钢琴、奥数……就这样像个陀螺一样又连轴转了四年。
这十年母亲的身体越来越差,如今头疼、胃疼、牙疼、腿疼的毛病时时刻刻在折磨着她的身体。
好姐妹的突然离世让母亲顿悟,决定回到老家,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我母亲有一个很好的本家同村姐妹,母亲从嫁过来到现在30几年了一直和她的关系特别好,以前经常在一起。后来她的这位姐妹去了昆山带孙子,每年只有过年的时候回来一起,每次两人要分开的时候都是依依不舍、眼泪汪汪地。
去年春天大概有十几天母亲一直没法联系到这位阿姨,打电话关机,发视频也不接。后来好不容易打通电话了,却得知了一个噩耗,阿姨在送完孙子回去的路上,突然晕倒送进了医院,在医院抢救几天后还是离开了人世,阿姨从晕倒到去世再也没有睁开眼睛,也没有给家人留下一句话。
这件事情给母亲的触动太大,她整整伤心了一个多月才从阴霾中走了出来。
后来,母亲做了一个决定,打算回到老家。她找弟弟和弟媳郑重的深谈了一次,这十年来的孤独、寂寞、无助,和儿媳之间的矛盾、隐忍她统统都说了出来。
母亲表示,她不在给儿子和儿媳带女儿,她想回到老家。
在老家她不用每天想着给孙女做些啥吃;不用想着看看电视、看看手机会影响孙女的学习;不用天天按照儿媳的要求来整理家里的家务;不用每天一个人像个傻子似的生活。
她也想有自己的生活。她想早上也睡下懒觉;她想着每天出门能和一个陌生但语言相同的老太太话话家常;她想跟着同村的老太太们出门去旅游;她想在节假日时多和她的兄弟姐妹们呆在一起庆祝;她也想多陪伴陪伴她80几岁的老母亲;
反正,我的母亲终于想通了,她不在考虑孙女是否吃的饱穿的暖;她不在为了儿子而活的没有自我,她也没有在考虑儿媳会怎么看她。
自从母亲回到老家后,天天都忙的不亦乐乎,不是帮东家田里拔草就是在西家屋里和姐妹们聊天,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手机、电视更是没有时间看了。
母亲给子女看完孩子后都回老家,我从我母亲的身上找到了这几点原因1、环境无法适应
任何一个人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去一个陌生的环境都会不适应。尤其是老人,沟通上的障碍,交通上的不便,没有熟悉的左邻右舍,都会让老人很不适应,无法适存。
除此以外,和儿子、女儿的饮食上也有很大的差别,老人可能由于年龄大了更喜欢吃的简单点,而年轻夫妻为了孩子又希望母亲做的饮食营养全面点。其实,不要看就这一个简单的要求,但对于年龄大行动不太灵活的老人来说,难度真的特别大。
2、和儿女容易产生矛盾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再好的关系呆在一起的时间久了也会产生矛盾。何况是千年无法说的清的婆媳关系。
两代人住在同一个屋檐下总是会在生活方面磕磕绊绊,总会有互相看不顺眼的时候,比如穿着、卫生、育儿观念等等方面,总之很多老人都不喜欢和年轻人住一起。
3、体力跟不上
不得不说带孩子确实是一件体力活,孩子刚出生的那一两年真的是非常非常的辛苦,这种苦很多年轻人都吃不消,何况是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
如果再加上这个孩子体质差,经常生病,那更是苦不堪言。这种辛苦也只有生活孩子、带过孩子的人才能体会。
4、儿子女儿的家都不是自己的家
很多老人都觉得儿子女儿在城里安家,把自己接过去是在享福,其实未必。在大的城、在好的家,老人都没有归属感,都有寄人篱下的感觉,尤其小两口吵架时更感觉到自己的多余。
其次,老人对老家有牵挂的人和事,比如家里养的狗、猫,田里种的菜,隔壁家的王大婶,隔壁家的李奶奶,他们天天见面但他们有说不完的话。这份感情无人能及。
最后,如果你们也有一个离开老家来带孩子的老母亲,请不要把这个当成理所当然,这是母亲舍弃自己的生活来帮助你们,所以请给她足够的包容。
如果你的母亲有一天要离开你回到老家去,那么请你理解她,老家永远有她的生活和快乐。
为什么有些母亲给子女看完孩子都回老家了,都有哪些原因?
好多父母给身在城市的子女把小孩看大,就回了老家,我总结原因有以下几点:
1,渴望呼吸清新的空气,渴望农村自由自在的生活。老人在农村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为了子女不得不作出牺牲,大老远跑到城里带孩子,农村和城里最主要的不同,就是邻里之间没有交流,农村是乡亲之间爱串门,这家少根葱,那家园子就拔了,城里是邻居之间点个头而已,老人不适应。
城市车水马龙,工厂商店,所以空气不好,农村空气新鲜,天然的氧吧。
2,生活习惯不同,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老人和年轻人首先时间观念不同,老人晚睡早起,年轻人熬夜晚起。
饮食习惯不同,老人喜欢松软,年轻人爱吃硬食。
老人帮忙看孩子,有的把老伴扔在老家,子女还不知道体谅,孩子、家务全甩给老人,又累还贴钱。
孙子大了,终于自由,回土窝当家做主人。
3,婆媳或者女婿、丈母娘合不来。媳妇干净,看不惯婆婆的邋遢;或者婆婆干净,看不惯媳妇东西乱扔,活不干,欺负自己儿子。
女婿看不惯丈母娘溺爱孩子,护闺女;丈母娘看不惯女婿懒,不承担家务等等原因。
为了孙子可以忍,孙子长大,眼不见心不烦,赶紧回家。
我是一壶秋色@一壶秋色 把光阴过成诗,每日碎碎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