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孙子?
朱元璋一生26个儿子,但他只认朱标是儿子,其他的,都是臣子。朱标在,借朱棣100个胆子也不敢造反;朱标若造反,朱元璋也只会乐呵呵地抓回来打一顿,绝不会废太子。
只可惜,朱标英年早逝,白费了朱元璋24年的苦心培养。
接下来,皇位是传给儿子,还是传给孙子?
在诸王之中,朱棣的实力最强,或许,朱元璋也想过要不要把皇位传给他,但就在下决定时,谣言四起,都说朱棣不是他的儿子。
最后,朱元璋就把皇位就给了孙子朱允炆。
之所以下这个决定,不是朱元璋疼爱孙儿,而是太子朱标太传奇了。
朱元璋是个非常特别的皇帝。他出身贫苦,曾为了生存跑到去当了和尚,又阴差阳错进了起义军,娶了马小姐,还有了自己的军队。
自此以后,朱元璋的愿望就不再是吃饱穿暖,而是干一番事业,一统天下。
公元1355年,朱标出生,这是朱元璋和马氏的第一个儿子。
当时,朱元璋正在征战中焦灼,朱标的出生让他非常开心。他立马就在山上的石头上刻下了八个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明史·卷一百十五·列传第三》:兴宗孝康皇帝标,太祖长子也。母高皇后。元至正十五年生于太平陈迪家。太祖为吴王,立为王世子,从宋濂受经。
自此之后,朱标就被朱元璋当做接班人培养,让宋濂等名儒教他正统教育。朱标9岁那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朱标也被直截了当地放在了世子之位上。
可以说,从出生开始,朱标就被朱元璋视为接班人。
朱元璋也非常有意识地培养儿子管理天下的能力。
- 沿途旅行,朱元璋告诉朱标,要好好观察百姓的生活,体察民情;
- 回到老家,朱元璋又向朱标讲述,当初打江山、创业的不容易。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朱标也顺理成章成为了太子。
他的太子之位,做得非常稳。朱元璋广泛搜罗名士给朱标当老师,挑选国子监优秀学生给朱标当伴读,文臣武将皆是朱标的老师。
朝堂上的事情,朱元璋也早早地让朱标接触、分析,并提出相关意见。
在这样的培养之下,朱标俨然成长为了一个文韬武略的强者。
身为太子的朱标,和父亲朱元璋狠辣的处事风格完全不同。
他仁善,主张施政要宽通平易,极少下狠手对付人。
但神奇的是,他不仅能让兄弟们信任,还能让功臣们也信服。
可以说,有朱标在,借朱棣100个胆子,他也不敢造反。
只是,天公不作美。
就在朱元璋满心以为自己可以高枕无忧的时候,朱标突然病死了。
这一年,朱元璋已经65岁,老年丧子,悲痛万分。
可他不能沉浸在悲伤之中,因为偌大的明朝,还需要一个接班人。如今,重新培养一个接班人已经来不及了。
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已有的儿子、孙子堆里找找。
可朱元璋看不上儿子们。
在他看来,这些儿子,和太子朱标相比,完全不行。
就拿朱棣来说,在朱元璋的一众儿子中,除却朱标,就属朱棣的能力最强。
可朱棣从小就不受朱元璋待见,连名字都是到了七岁才取的。
朱棣的文韬武略虽不错,但和朱标根本没办法相提并论。
至于朱标的儿子、朱元璋的孙子,那更是涉世未深,远远达不到能掌控朝局的地步。
左思右想之下,或许是因为朱元璋太怀念朱标,或许是因为“朱棣并非朱元璋亲生子”的谣言,最终朱元璋选了15岁的朱允炆当皇太孙。
朱允炆原本是朱标的次子,生母也只是次妃吕氏。
但因为朱标的原配常氏死得早,常氏生的长子朱雄英也早早夭折,没过多久吕氏就被扶正。
这样一来,朱允炆也就成为了朱标的嫡长子。
朱允炆成为皇太孙之后,朱元璋竭尽所能悉心教导。
只是,他的时间太短了。
6年后,朱元璋去世,朱允炆顺利继位。
6年的储君培养,朱允炆来不及像父亲一样慢慢学,更多的时候都是在挑最要紧的。朱元璋也没有对他要求太高,只希望朱允炆能好好当个守成之君。
但很明显,朱允炆并不是个甘心守成的人。
朱元璋一死,朱允炆就大刀阔斧想要削藩,将叔叔们的权力尽数削减,下罪的下罪,削爵的削爵。
朱允炆的初衷是想要维护自己的帝王权威,避免藩王权力过大,但他在撸起袖子开干的时候,完全忘记了评估自己的能力。
1399年,也就是朱允炆继位的第二年,朱棣就举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了。从双方实力来看,朱允炆的军队超过朱棣的三倍还要多,还有全国的经济做支撑,又收纳了几个被废除的藩国,理应要把握十足地完胜。
可事实恰恰相反,三年后,朱棣打到了京师脚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门投降。
与此同时,南京皇宫起了大火,朱允炆不知所踪。
他或许是死在了火里,或许是逃出去隐居避世了。
朱棣顺理成章登上皇帝之位。
回看这段历史,不少人都感叹,如果朱标死后,朱元璋直接选择朱棣当储君,大明朝就能少折腾几年,直接进入永乐大帝的时代。
朱允炆仁弱,自知之明也不够,朱元璋为什么偏偏要让他当储君呢?我仔细翻看了史书,从当时的格局来看,朱元璋选择朱允炆确实是历史的必然。
其一,在嫡长子继承制上,朱允炆的身份更正统。我国的古代社会,长期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大明令·户令》也明确规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
长幼顺序,贤能与否,根本不是皇家在意的重点,嫡出正统才是最重要的。
朱标一出生,就是朱元璋的嫡长子。
在朱标还是个小孩童时,朱元璋就已经认定他是继承人,费尽心思培养他。
至于其他的儿子,朱元璋明显就敷衍多了。
1392年,朱标不幸去世。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是嫡长孙,当储君名正言顺,身份正统,能够让四海臣服,即“皇孙世嫡,富于春秋,正位储极,四海系心。”
至于朱棣,他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
1392年朱标去世时,朱棣前面还有朱樉、朱棡两个嫡出的哥哥。
如果在朱元璋的儿子辈里按身份排序,储君之位怎么也不可能轮到朱棣,而应该是老二朱樉。
但朱樉在藩国就经常闹出事端,根本不是块好料子。
而且,朱棣的身世一直是个谜团:他到底是不是马皇后生的?
从现在已有的史料来看,朱棣的生母有马皇后、碽妃、元顺帝妃洪吉喇氏三种说法。不同史料之间虽各有矛盾,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当年的朱棣,在身份上很有可能存在疑惑和传言。
对于普通皇子来说,这种身份的怀疑或许不是什么问题,但对于储君来说,有怀疑就等于有把柄,属于致命缺陷。
朱元璋本就出身草莽,作为开国皇帝的他难免自卑于身份正统性。
越缺少身份,则越在乎身份。
因此,从身份角度考虑,朱允炆才是朱元璋心中的人选。
其二,感情因素,朱允炆的性格宽仁,与朱标更相似。朱允炆与父亲朱标有很多相似点,同样仁爱孝顺。
对待百姓,朱允炆向来持宽大的策略,他还主动向朱元璋请命,希望能够修改《大明律》中过于残苛的条文,并揉入《礼经》和历代的刑法。
《明史·恭闵帝》:尝请于太祖,遍考礼经,参之历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七十三条,天下莫不颂德焉。
这一举动受到了朱元璋的嘉奖。
对待百姓如此,对待亲人,朱允炆也表现出了至纯至孝。
此前,朱标生病的时候,14岁的朱允炆衣不解带、昼夜不离地照顾。
后来,朱标病逝,朱允炆更是因为伤心过度消瘦了很多。
老年丧子的朱元璋,看到这样孝顺的朱允炆,心一下子就化了。
相比之下,从小在军营里长大,镇守边疆、征战无数的朱棣,行事就更凌厉,与朱允炆完全不同,与朱标也不是一个风格。
从感情上来说,朱允炆简直就是朱标的延续。
多年来,朱元璋对朱标的感情,有身为帝王的宠爱、有身为父亲的自豪,这种爱已经成为了习惯。至于其他儿子,一概都是君臣。
因此,每次朱元璋看到朱允炆,就会忍不住想起自己最爱的儿子朱标。
即便朱允炆没有那么优秀,朱元璋也愿意把皇位给他,这大概是爱屋及乌的最高境界了。
其三,朝局因素,朱棣当储君,容易引起时局混乱。朱元璋当皇帝后,让朱标当太子,其他的儿子们都册封为藩王,被分派到各地领兵驻守。不同的藩王之间,相距较远,不允许擅自联系,无诏更不能带兵进京。
同时,他还会主动撮合儿子们和开国功臣们联姻,彼此建立紧密的联系。
这样一来,边疆的安稳就牢牢地掌握在了朱家自己人手中,而开国功臣们也都和朱家有了姻亲关系,不会轻易反叛。
偶尔有几个藩王在边境作威作福,只要皇帝稍微敲打一下,基本也就能消停了。
这种局面,是当时稳定大明江山的好办法。
当时的朱棣被封为燕王,镇守在北平。
朱标突然去世,储君之位突然悬空,朝局本就容易引起动乱。
如果这时候,朱元璋再突然把燕王召回来当储君,其他的儿子们怎么想?原有的稳固的藩王体系,会不会就此紊乱?
这一年,朱元璋已经60多岁,如果朝局乱起来,他还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力挽狂澜、稳住大明江山?
一切都是未知的。
与其冒险,倒不如直接让朱允炆当储君,藩王们已经形成的稳定局势就不会被打破。
所以,在充分考量之后,朱元璋让朱允炆当了皇太孙。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朱元璋一边教朱允炆治国之道,一边为他铺平后路。朱允炆担心藩王拥兵自重、不好管理,朱元璋就劝他:“诸王在边疆为你镇守,可以留给你一个安宁的朝局。”
《皇明史窃·卷三·革除记》:太祖语太孙曰:“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
虽然没有直接点透,但这也等于是在告诉朱允炆:藩王的功能是边疆稳定,轻易不能动。如果要动,你一定要考虑自己的实力。
另外,朱元璋看着蓝玉等开国功臣不断抱团,担心朱允炆未来镇压不住,直接搞了一场“蓝玉案”,将居功自傲、不太受管制的功臣们杀了个干净。
后人评价,朱元璋凭借一己之力,晚年杀了半个朝堂。
实质上,这场杀戮,完完全全是在为朱允炆做打算。
朱标可以镇住这帮功臣,但朱允炆完全不行。
因此,朱元璋只能杀了他们,为朱允炆扫清障碍,让他安安稳稳做个守成之君。可朱元璋怎么也没想到,朱允炆并不是个安分的人。他一上台就明目张胆对着叔叔们削藩,还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非要一步到位削藩到底。
当初,汉武帝雄才伟略,带着文景之治留下的财富,在忌惮诸侯国势力时,都知道不能操之过急,用推恩令的方式慢刀子割肉,形成了双赢局面。
而朱允炆,一上来就对藩王们下死手。
朱允炆登基后的一年内,废了周王朱橚,流放云南;逼得湘王朱柏无法自白,自焚而死;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也全部被废为庶人……
《明史·恭闵帝》: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齐王榑、代王桂有罪,废为庶人。遣燕王世子高炽及其弟高煦、高燧还北平。六月,岷王楩有罪,废为庶人,徙漳州。
这一系列操作下来,朱棣等于是被朱允炆逼到了死路。
就算兵力打不过,就算经济支撑不住,朱棣也要拼死一搏,否则他的下场一定和其他兄弟们一样。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朱棣居然赢下了这场战争,果真是应了那句: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我想,如果朱允炆的削藩举动能稍微缓和一点,一切的结局或许就会不一样。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朱元璋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孙子?
朱元璋在立谁为继承人这方面也没少伤脑筋,他的大儿子朱标37岁死亡了,这对朱元璋来说是一次意外事件,如果朱标不死的话,他继承朱元璋的地位是不成问题的,而且他也很有威信,他的兄弟们也都很佩服他,而且他的性格仁慈宽厚,就连朱元璋也非常喜欢,所以立他为继承人几乎就是没有更改过的打算,虽然他的四儿子朱棣很有能力,但是朱元璋知道他杀心太重,生怕他死后明朱隶对他的儿子们下手,所以原先几乎没有考虑过他。
但是在朱标死后,朱元璋又不得不去正视这个问题了,在他剩下的25个儿子中看来看去,还只有朱隶更像那么回事儿,才干很高,做事勇敢,确实也是一个当皇帝的料,但是朱元璋知道朱隶和自己一样心狠手辣,所以就有些犹豫,不过他曾在一次朝会上对大臣们说过这件事,大臣们都不敢发表意见,只有一个叫刘三吾的大臣我说如果立燕王为继承人的话,那么置秦王和晋王于何地呢?秦王和晋王是燕王朱棣的二哥和三哥,朱元璋想想也是没有办法,因为如果立燕王朱隶的话,那么朱元璋的儿子们可能会互相残杀,而以朱隶的手段,朱元璋的儿子们可能会被他杀个差不多,所以朱元璋就不做这样的打算了。
自古废长立幼,取乱之道,朱元璋就开始考虑立朱标的儿子朱允文为继承人,实际上朱允文也是一个很好的人,和他的老爹朱标很像,朱元璋也顺利的让他继承了皇位,是为建文帝。
但是朱元璋还是对他的儿子燕王朱隶看走眼了,建文帝仅仅称帝一年多,他的四叔燕王朱隶便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兵攻打他,并且很快打败了建文帝的势力,建文帝就此下落不明,燕王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不过明成祖也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在明朝的皇帝之中,明成祖也算是一位佼佼者了。
朱元璋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孙子?
朱元璋一定要把皇位传给孙子的真相
朱元璋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孙子?
朱元璋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孙子?
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感觉有道理不一定符合客观事实。因为我们不是当事人,无法真正了解朱元璋的内心世界。
从人性来讲,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阅历和主观喜好,对自己的孩子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喜欢程度。至于传皇位给孙子,他一定认为这是合乎他心愿的决定,是最合适的选择。但不一定是正确的决策。历史证明,他的心愿没有完全实现。这就是现实与心愿的差距。
朱元璋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孙子?
中国古代皇帝(或者君王,下同)的三宫六院多,又不实行计划生育,放敞了生。因此,只要皇帝生育能力稍微强一点,必然会生很多儿子。但是皇位(或者王位,下同)只有一个,只能有一个儿子来继承。
(朱元璋)
怎么来解决皇位继承的问题呢?其实,从夏朝改禅让制为世袭制开始,这个问题就已经解决了,就是“嫡长子制”。也就是说,有资格继承皇位的,需要有三个条件:嫡子、长子、儿子。这三个条件有一种先后关系。一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而是无嫡无长才立其他儿子。
这种皇位继承制度,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让皇位继承基本上没有悬念。儿子们不用去争。坏处是虽然皇帝儿子们不用去争,但如果嫡长子不肖,或者弱智,或者有性格缺陷等等,那也必须得立,这样自然会造成后代的动乱。比如刘邦立性格柔弱的嫡次子刘盈为太子,最后造成吕后乱政。司马炎立白痴儿子晋惠帝为太子,最后造成八王之乱。
也有皇帝不想立嫡长子,而选择一个能干的儿子来继承皇位,不过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为后代埋下了巨大的祸根。
比如康熙皇帝想立一个能干的儿子继承皇位,结果造成九子夺嫡,造成后代惨烈的厮杀。成吉思汗既不立长子,也不立幼子(立幼子是蒙古传统),而是立第三个儿子窝阔台为皇位继承人,可以说,也直接造成了后代蒙古帝国的分裂。曹操也是一开始没有确立由谁来继位,结果造成了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以及以曹丕、曹植为中心的那些大臣们的大争斗。后来贾诩提醒曹操,曹操赶紧立曹丕为世子,争斗才得以消停。
(朱棣)
朱元璋属于严格执行“嫡长子制”的皇帝。但是不幸的是,他的嫡长子,也是他极力培养的接班人朱标早逝。本来,如果朱标能够活到朱元璋去世以后继位,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可他没能活得过朱元璋,这就给朱元璋选择皇位继承人留下了麻烦。
按照继位顺序,朱元璋应该选择嫡次子朱樉为皇位继承人。但是这个朱樉不成器,这样麻烦就更大。他不可能选择嫡三子嫡四子,那样是说不过去的。也就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他绕过了他的儿子们,选择嫡长孙朱允炆为继承人。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绕过儿子,直接把皇位传给孙子,引起战乱的事情。比如司马炎之所以立白痴儿子为皇帝,就是他想把皇位传给孙子司马遹。司马遹是一个很聪明能干的人,但也因此惹得儿子们不服,造成七王之乱。还有蒙古窝阔台在太子阔出死后,把皇位继承人给了阔出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孙子失烈门,结果他去世后,他的大儿子把皇位夺了过来。
朱元璋在把皇位传给嫡长孙朱允炆的时候,想过这些问题吗?我觉得他是想过的。不过我觉得他肯定认为这不算一个问题。为什么呢?
(朱允炆)
一是他认为传位给嫡长孙朱允炆符合传位法则“嫡长子制”。二者朱元璋实施的是藩王制,这些藩王们都各自称霸一方,都有辖地,朱元璋觉得他很对得起他的这些儿子们,他的儿子们不会造反。三是他杀了太多的功臣,把那些刺都给朱允炆拔光了,他觉得他的孙子继承皇位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至于朱元璋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朱棣?一者,传位给朱棣,不符合“嫡长子制”,不是他的选项。二者,毕竟朱棣很少在他身边,他并没有觉得朱棣在治国安邦上具有什么突出的能力。三者,朱棣曾经交通朝鲜王,让他对朱棣心存芥蒂。
但是朱元璋千算万算,没有想到他的孙子最终镇不住场子,最后造成一个悲剧的结局。
朱元璋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孙子?
自明太祖朱元璋奠基开国始,到明思宗(崇祯)朱由检煤山自尽殉国止,在这276年的历史时光中,有一位在位仅仅四年的悲催皇帝,他就是太祖朱元璋的嫡孙——建文帝朱允炆。
行脚僧、叫花子出身的草根朱重八 ,随着后来其地位的提升,迭纳数妃,逐渐妻妾成群,共生有25子。他很喜欢性格仁厚的长子朱标。朱元璋虽然亲睐太子朱标,但认为他性格太过柔弱,难以驾驭那些立有大功、桀骜不驯的功臣勋戚们,因此他要在自己死前为子孙铲除羁绊。朱标的老师宋濂,是一代名儒,早年投效朱氏襄赞军事,立有大功,被封侯赐爵,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朱元璋为开导太子,决定拿他的老师开刀。他命人找来一根满是荆刺的木棍,命太子用手去拿。太子犹豫,面露难色。朱元璋因势利导教训他:“长满刺的木杖你不敢取,我为你削棘如何” ?太子聪慧,听出了朱元璋的言外之意,但内心很不以为然,他委婉地劝谏道:“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 。意思是自古“上不仁,下必暴”,为君不能太过凶戾残暴。朱元璋闻言恼羞成怒,随手抄起一把靠椅朝太子掷去。此事说明朱元璋登基称帝后,早已把那批追随自己出生入死、建功立业的老伙计视为荆棘,必欲削之而后快。
之后,不光太子师宋濂难逃一死,众多功臣宿将能够善终的更是寥寥无几。朱标在被立为太子后的第25年突然病亡。他遗有5子 。因皇太孙朱英早夭 ,爱屋及乌的朱元璋便将排行第二的孙子朱允炆立为大明王朝的第二代皇储。
在朱元璋众多的子孙中,有实力与朱允炆竞争储君之位的唯有其第四子、允炆的叔父燕王朱棣。
史载,朱棣性格阴鸷骁勇,喜怒不形于色,加上他很有谋略,且屡立战功,因此也很受元璋钟爱。朱元璋曾说,诸子中四子朱棣最像自己。在诸皇子中,朱棣很受其父重视,地位仅次于故太子朱标。朱元璋将朱棣封为燕王,让他担负起抵御北元势力入侵的重任。朱棣在燕京(今北京)操练兵马,北击残元,立功无数。那么,太子朱标死后,心细如发的朱元璋因何放弃财雄势大、军政经验丰富的四子朱棣,而改立几乎白纸一张的稚嫩皇孙朱允炆为储君呢?
原来,燕王朱棣不是马皇后所生,是庶出,不是嫡出。自西周制定礼法后,所有的封建王朝在选接班人时都是按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定制来执行的,因此朱棣虽然才智出众,但却没有被立为太子的资格。史载,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曾为改张立储一事举棋不定,经常夜不能寐。他发现爱孙朱允炆头颅扁平,性格又酷似其父朱标,且过于善懦,为人处世优柔寡断。他常常为此担忧,害怕自己一旦立允炆为皇太孙, 性子仁厚、毫无从政经验的他驾驭不了那帮骄横跋扈的功臣勋戚,因此无法立威,无法应对各种错综复杂的凶险局面,难成重器,或许会将大明江山毁于一旦。
这一拖,就拖到了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 )。这年,朱元璋早已年过六十,立储一事已经刻不容缓了。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揣摩,他决定要立年富力强、历练已久的燕王朱棣为太子。九月,他召集群臣,商议立储事宜。朱元璋对众臣说:“家国不幸,太子竟亡。古称国有长君,方足福民,朕意欲立燕王为储,卿等以为如何”?
不料,他的话音刚落,就如同捅了马蜂窝, 引发了群臣的激烈反对。史载,翰林学士刘三吾立即抗奏道:“皇孙年富,又系嫡出,孙承嫡统,才符合古今通礼” 。其他大臣纷纷附和,表示不应违背祖制,父死子继,嫡庶有别才是正统。
朱元璋大感失望,但又难以说服众人,经过一番激烈争论,他只好屈从现实。他含泪屈服于祖制礼仪,万般不愿地收回立四子朱棣为储的提议,狠下决心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燕王朱棣本来志在必得,得知自己落马后自然大失所望、恨恨不平。
《明史》记载: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太祖朱元璋崩逝。22岁的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成为明朝的第二任皇帝,是为明惠帝。他于第二年(1399年)改元建文,所以又称明建文帝。随着老谋深算的朱元璋去世和太孙朱允炆嗣位,一场为巩固皇权和谋夺皇权的激烈斗争已经如箭在弦。
朱元璋为保大明江山基业长青、朱氏子孙千秋万世永享富贵而煞费苦心,他残酷无情地屠戮功臣,殚精竭虑为子孙削棘,堪称手法毒辣,无所不用其极。 为避免同室操戈,他颁布“祖训”吓阻一切胆敢暗中觊觎皇权的不肖子孙,但事与愿违、适得其反,他防得住外人,却防不住家人。朱元璋死后不久,由他亲自颁示的“祖训”就被心怀不满的四子朱棣践踏与破坏,叔侄反目成仇,撕破脸面争夺皇权。
史载,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奇僧姚广孝的策动下,毅然起兵造反,对抗建文帝“削藩”之命 。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五月,燕军过关斩将,势如破竹,往南节节推进。之后,燕军渡过淮水,攻克扬州、高邮、南通、泰州等军事重镇后,屯兵镇江休整数日,待机进击京师。帝都南京已经岌岌可危。建文帝见大势已去,忙派亲信去燕营求和,可是朱棣毫不理睬,挥师围攻南京。朱棣的弟弟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景隆见燕军围城,忙打开金川门迎降,燕兵即刻鱼贯而入。朱棣率燕军入城,建文帝朱允炆在一场惊天大火中不知所踪。
用武力夺了侄儿皇位的朱棣成了明成祖,他改元永乐,后迁都北京。
原创作品 欢迎探讨 转载请注明出处 剽窃必究
网络配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