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光绪和慈禧死仅隔一天?
1908年,38岁光绪去世,20小时后,74岁慈禧也突然暴毙。据记载,她死于一顿丰盛午餐,但真相没这么简单。
慈禧太后一向身体健康,在光绪皇帝去世后,她迅速召集王公大臣,想要拥立2岁的溥仪为新任皇帝。
溥仪,并不是光绪皇帝的亲儿子。
这一年光绪37岁,妃嫔无数,却始终没能生下一儿半女。
慈禧想要立和自己有点血脉联系的溥仪,但这件事,必须要说服王公大臣。
因此,立皇帝的会议开得非常久,从早上6点一直开到了中午。
期间,74岁慈禧没有表现出任何不舒服,精神状态更是非常好。
但令人意外的是,吃完了午饭,慈禧突然去世了,她去世的时间,和光绪断气的时间相比,只隔了20个小时。
这是怎么回事?
是有人在慈禧的午饭里下毒了吗?
我们可以回到文献中,去力争还原当时的情况。据《慈禧外纪》记载,慈禧的死因,和一顿丰盛的午餐有关。
因为吃得太好、太多了,最终消化不良,毕竟,74岁的老人家,哪里受得住这样的大鱼大肉。
这种说法比较离谱,不过,我们可以先来看看,慈禧到底吃了什么。这顿丰盛的午餐,并不是在光绪去世当天(11月14日)吃的,而是在11月3日,慈禧74岁寿宴上吃的。
因为是寿宴,慈禧特意请来了京城里最好的厨师,做了足足100道菜。
她很开心,吃了很多菜,还喝了酒。
这一次贪嘴的直接后果是,第二天,慈禧腹痛难忍,每天大便次数多达几十次,期间还伴随着脓血。
太医们诊断的结果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但慈禧的表现,也和痢疾的症状一般无二。
有句话说得好,好汉架不住三泡稀,更何况一个74岁的老太太?
因为寻不到良方,慈禧的身体便每况愈下,加上光绪突然去世,慈禧悲痛万分,很快就透支了身体,追随而去。
乍一看,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但细细分析,这件事又透露出许多的疑点。疑点1:光绪去世,慈禧心情愉悦至极,很难突然离世如果以寻常人来推论,侄儿去世,朝夕相伴之下,慈禧确实因为伤心。
但慈禧并不是一般的女人。
她从后宫一个小透明,不断爬到皇太后的位置,还临朝称制,违反祖制,并不是寻常心软的妇人,而是一个心狠手辣的掌权者。
亲儿子同治去世后,慈禧来不及伤心,以最快的速度找来了和自己血缘关系最密切的光绪当皇帝。
光绪和慈禧有多亲近?
这么说吧,光绪的父亲,是咸丰的弟弟;光绪的母亲,是慈禧的妹妹。由此可知,光绪既可以叫慈禧姨妈,也可以叫慈禧婶子。
亲上加亲的私心,是慈禧选择光绪的重要理由。
一个4岁的孩子当皇帝,朝政自然都在慈禧手中。
光绪年幼时,慈禧还是很宠他的,只是,随者光绪长大,逐渐想要亲政,想要走和慈禧想象中不一样的路线时,两人的矛盾就爆发了。
基本上,光绪是那个跟慈禧对着干的人。
在朝政上,光绪支持新政,触犯了慈禧的利益;在后宫中,光绪盛宠珍妃,对慈禧钦点的皇后不屑一顾。
而慈禧的反击也很剧烈,直接软禁了光绪,还把珍妃丢进了井里。
1908年,看着光绪进食减少,慈禧就在物色新的皇帝,她挑中了2岁的溥仪,打的也是未来继续掌权的算盘。
由此可知,对于光绪的死,慈禧早有预感,也做好了准备,两人感情不好,慈禧不会因为光绪之死而情感大幅波动。
疑点2:光绪去世也曾腹痛不止,面色发黑,似乎中了毒据史书记载,光绪去世时,腹痛难忍,面色发黑,舌头发黄,和他之前生病的症状完全不同。
而2008年,研究人员对光绪皇帝的遗体进行了检测,发现他的衣领及头发上都沾染高浓度的三氧化二砷,也就是常说的“砒霜”,足足201毫克。
一般来说,60-200g的砒霜就足以导致一个人的死亡。
至于光绪皇帝身上的毒,到底是生前就有的,还是死后埋葬时特意放进去的,至今仍然是疑点。
疑点3:慈禧腹泻不是一天两天,没道理毫无征兆突然暴毙我查询了清朝留下来的脉案,慈禧在去世之前有过腹泻的症状,但这一点都不奇怪。
她从70岁开始,就一直有腹泻的毛病,而且肠胃比一般人弱,经常失调。
但这并不是慈禧突然暴毙的理由。
毕竟,她不是一般人,而是满清皇室的掌权者,而且,她非常惜命,平时也会保养身子。
当年八国联军打来,慈禧仓皇出逃,即使在逃亡之际,她也依然保持着规律的作息。
这样的她,不太可能在寿宴上大吃特吃。
她可是掌权40多年,什么好吃的没吃过?因为贪嘴吃了好吃的,就突然离世,怎么想都很奇怪。
疑点4:慈禧的精神状态,在去世当天非常好光绪去世那天,慈禧的精神状态非常好,她仍然是6点起床,处理朝政,然后到了吃午饭时,突然晕倒。
在《慈禧外记》的记载中,慈禧晕倒是因为“夏间病痢太久,体气大伤”,但这个理由说服力实在太弱了。
那么,问题来了。
慈禧到底为何而死?为何她的死和光绪皇帝只差了1天?这个问题,其实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
- 你说是巧合吧,好像又有点奇怪。
- 你说有人从中作祟,那又是谁有这么大的能耐?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人巴恪思,他于1898年来北京游历,成了京师大学堂(后为北京大学)法律和文学教授。
在他的描述中,他和慈禧一直保持着男女朋友的关系,经常一起寻求床上游戏的愉快。
他表示,慈禧最后死在了袁世凯的枪下。
这种说法,我个人认为有点扯了。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袁世凯确实可以暗戳戳做点什么,但你要说他敢不敢当面开枪打死慈禧太后,我估计是不敢的。
而且,巴恪思的说法也不太可信,主要是,1898年,慈禧太后都63岁了。
虽然63岁还体格健硕的老太太大有人在,但一定不是慈禧。
因为慈禧的身体不好,之前生同治都在鬼门关走了一圈,此后一直有头晕恶心、全身乏力的毛病,非常惜命。
这个年纪,她应该也不会去跟一个外国人做点什么。
所以,你们说,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两人去世的时间只相差20个小时,并不是有人要暗害慈禧,而是她自己感觉大限将至,先行一步,带走了支持新政的光绪,然后随便挑了一个皇帝出来稳住江山?
欢迎留言。
为何光绪和慈禧死仅隔一天?
1908年11月14日,清王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光绪,突然暴毙于寝宫之中。就在第二天,权倾朝野的慈禧老佛爷也也驾鹤西游。结合光绪在前几天日记中写道:“我病得很重,但是我心觉得老佛爷一定会死在我之前。如果这样,我要下令斩杀袁世凯和李莲英。”所以一直有慈禧毒杀光绪皇帝的说法。
太医屈桂庭在《诊治光绪帝秘记》中记载到:光绪的病情是突然转危,死前在床上乱滚,大叫肚子痛得了不得、且“面黑,舌焦黄”,是明显的中毒症状。光绪皇帝的崇陵被打开后,通过检验光绪的尸骨以及头发,最终确证:光绪帝突然“驾崩”系急性胃肠性砒霜中毒所致。由于光绪帝和慈禧有皇权之争,两人仇怨很大,慈禧怕死后光绪秋后算账,所以光绪被慈禧毒杀并非空穴来风,至于袁世凯和李莲英毒杀光绪帝,可能性不大。
丰镐遗子-张新武/书文
为何光绪和慈禧死仅隔一天?
是偶然也是必然,也许慈禧早知天命如此,或许已知自已的天命不可违,之前早就对光绪下了慢性毒了,只是那时科学不发达,查觉不出来而已
为何光绪和慈禧死仅隔一天?
为何光绪和慈禧死仅隔一天,只能证明一件事情,那就是有一个人肯定是非正常死亡。这个人到底是谁,请听笔者给大家慢慢分解:
1908年11月15日17点,统治了大清朝48年之久的慈禧皇太后因患痢疾腹泻不止而最终脏器衰竭在仪鸾殿去世,这一年,慈禧整整73岁,在她死的前一天,光绪皇帝已经提前西去了,其遗体暂存放在瀛台那间冷冷的屋子内,这位光绪皇帝,是大清朝的第11位皇帝,他自幼便被养育在宫中,受到慈禧的严厉管教,这一点从他对慈禧的称呼中便可窥探一二,按理说,光绪应该称慈禧为母后,但光绪却称呼她为“亲爸爸”,此事慈禧还做过解释,他说皇帝的亲生父亲为醇亲王,其生母是我的亲妹子,我妹子的孩子就和我亲生的一个样,所以必须在称呼上加上“亲”自,以显得亲昵而不同于他人。
但这所谓的亲,也之时嘴上说说,光绪皇帝从来就没有真正的掌握过的大清的权柄,哪怕只有一天,大清的权利死死的被慈禧拿在手里,光绪只是她的提线木偶罢了,就这样,光绪皇帝始终心里有一股子不服输的气,终于他利用局势发动了戊戌变法,但很快不足百日,这个变法运动便被扼杀在摇篮中,光绪的帝号几乎被废掉,而他也身陷囹圄被囚禁在中南海的瀛台之中,慈禧的身体越来越弱,终于有一天她感觉到大限将至,于是她做了一个决定,就算死也要带光绪走!就这样,慈禧命人给光绪端了一碗含砒霜的老北京酸奶,光绪吃完后便七窍流血死于非命,在听到光是死讯的禀报后,慈禧长长的出了一口气,终于也坚持不住了。
,
为何光绪和慈禧死仅隔一天?
为什么光绪皇帝和慈禧的死亡仅仅隔了一天?(关注葛大小姐,天天看历史故事)1908年11月15日,38岁的光绪和74岁的慈禧先后身亡,间隔22小时。
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光绪帝的维新变法、瀛台被囚,光绪先慈禧22小时而死,这一系列时间串起来,让人不得不怀疑,光绪帝的死绝不正常,100多年来,史学界关于光绪死因的辩论从未停止,但是,猜测终归是猜测,没有实锤,谁也不敢下结论。
那么,光绪皇帝的死亡之谜到底是什么呢?百年之后,科技还原了一切!
2008年,光绪去世一百周年,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等单位,联合组成“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确定光绪是因为“急性肠胃型砒霜中毒”而亡。
研究人员运用现代医学手段,对光绪遗体的头发、骸骨、衣服及墓室内外环境,进行检测分析,发现各处均高度沾染三氧化二砷(即砒霜),一般人服用砒霜60—200毫克即刻死亡,光绪帝身上的砒霜残留百年之后还高达201毫克。
那么100年的紫禁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时间回到1908年11月14日,慈禧死亡的前一天。
此时的慈禧已经进入弥留状态,负责礼仪、祭祀的礼部尚书溥良和一群王公大臣已经在乐寿堂守候了几天几夜了,据溥良和儿孙们回忆说:“大臣们都惶惶不可终日,就等着屋里一哭,外边好举哀发丧”。
这时候,从乐寿堂出来一个太监,手里端了一个盖碗,职责所在,溥良拦住问什么东西,太监说:“这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拉(满语酸奶的意思,光绪帝爱喝)”
溥良感到不可思议,慈禧自己都到这步光景了,怎么还有心思送给这个让她伤心的、欲废之而后快的光绪帝酸奶呢?尽管心中充满疑惑,但他也不敢阻拦。
左侧光绪棺椁,右侧隆裕棺椁
没过多久,到了晚上6时30分,突然传出光绪帝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驾崩”了,溥良大惊,而在乐寿堂一直硬撑的慈禧,第二天下午1时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
短短一天之内,大清帝国的两个最高统治者先后去世,所有人都感到这不是巧合,而是处心积虑的谋害,溥良曾将此事口传子孙,后来,溥良的曾孙、著名书法家启功在《启功口述历史》中引用溥良的口授:
“这显然是一碗毒药。”
其实,慈禧要除掉光绪绝不是临时起意,在维新变法之后就已经开始散播“光绪大病”的消息,而且光绪帝的接班人——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儁在1890年被册封为大阿哥,作为光绪帝的接班人,并且搬进了紫禁城,由于外国公使不承认才被迫停止。
欢迎关注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为何光绪和慈禧死仅隔一天?
要想解释清楚这件事,我们得分成两个部分来讲:
一是,光绪帝究竟是怎么死的,跟慈禧太后有没有关系?
二是,慈禧太后又是怎么死的,死之前都干了些啥?
先说第一个问题:
近些年,网上到处都是关于光绪帝之死的文章,但总体而言,无外乎提出了几种假说。再配合近些年对光绪帝头发丝残存的砷化物分析,得出光绪帝其实是死于非命的结论。
而幕后主使,基本也绕不开这么几个人,首选是慈禧太后,其次还有袁世凯,宫内太监等等。
但是,要评价一个人的死因,并不能单纯地从某件事入手,而是要纵观其一生。也就是说,光绪帝之死,并非是一个简单的下毒或者是幕后主使问题,而是一个战略问题。
一、
同时被幸运女神和厄运之神眷顾,平心而论,幼年的光绪帝其实还算幸福:
虽说慈禧太后的权力欲望很重,但不可否认的是同治帝实在是不成器,或许是慈禧太后对他太多溺爱。导致同治帝的文化水平是所有清朝皇帝中最烂的一个,都十六岁了,还看不懂奏折。
即使这样,慈禧太后还是在他十七岁的时候让他亲了政,即使是这短短的一年时间,同治帝就把无道昏君的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家伙不仅要重修圆明园,还在亲叔苦口婆心相劝的时候动了杀机,甚至大肆撸官,一口气罢免了十几位王公大臣的职务。
这样折腾下去,大清必然玩完啊,所以不仅慈禧太后这么认为,慈安太后也是同样的观点。结果,一收权,这个同治帝脆弱的自尊心受不了了,开始花天酒地,最后染了病,两宫皇太后也只能按照“天花”下药方把他给治死了。
同治帝死了,皇位空了出来,结果天上掉下来一个大馅饼,一下子就扣醇亲王的儿子载湉头上了。
在我们旁人看来是异常幸运的一件事,但在醇亲王一家看来,简直是要了命了:
“忽蒙懿旨下降,择定嗣皇帝,仓猝昏迷,罔知所措。”
醇亲王不知所措没什么关系,关键是慈禧太后知道该怎么做,毕竟吸取了前面同治帝教育失败的例子,对待光绪帝,慈禧太后真的用心了。
二、
慈禧太后在照顾幼年的光绪帝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一点都没有威严的样子:
一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子,是自己的亲外甥(侄子),现在又过继给自己当儿子,还是大清的皇帝,关系到大清的未来,这由不得慈禧太后不关心。
要知道皇宫里规矩森严,有着众多宫女和太监们,能让慈禧太后主动出手照顾的,也就光绪帝了。后来慈禧太后就跟别人诉委屈,其中就提到了光绪帝年幼的时候,自己是如何照顾他的:
比如说光绪帝是自己的亲侄子兼外甥,又那么小,怎么可能不疼他?他身体又不结实,小时候肚脐眼还老是流水,自己也是常给他擦干;不仅如此,光绪帝还胆小,平时也是陪他一起睡,遇到打雷下雨,慈禧太后都是抱着光绪帝睡觉的;还有穿的衣服,读的书,都是慈禧太后亲自给他挑选衣服搭配,甚至手把手教他读书认字。
虽然慈禧太后说的话有夸张的成分,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之常情,如果她不喜欢光绪帝,自然也不会选他当皇帝。
而且也不是单纯的为了培养感情,以便更好地控制他,这种理解就真的丑化慈禧了。她毕竟是一个女人,又接连死了老公和儿子,要说她一点母爱都没有,那真是逆了天理了。
谁也不是天生就爱干活的,慈禧太后也是一样,她请最好的老师教光绪帝,目的就是有朝一日他能独立掌权。
毕竟对于慈禧太后来讲,能经历的都经历过了,已经站在权力巅峰的她只会考虑两件事,一件是身前事,一件是身后事。
三、
慈禧太后大概率会死在光绪帝前面,这是最现实的问题,慈禧太后自然也知道,所以,她是务必要跟光绪帝搞好关系的。
不为别的,就为了生前大家都能评价一句老佛爷吉祥,死后,大家能评价一句老佛爷不容易。
所以,等到了光绪帝该亲政的时候,毕竟祖制在那里摆着呢,慈禧太后也就真的还政给了光绪帝。
这个还政可不是大家理解的只是给了一点点权力,大权还是在慈禧太后手中攥着。实际上是真的放出了绝大部分权力,根本不存在光绪帝是傀儡的说法,毕竟慈禧太后都向荣禄讲过:
“我现在也就扎扎花……”
但,希望多大,失望也就多大,就算是光绪帝亲自指挥的甲午战争大败,大清都被打断了脊梁,慈禧太后仍然没有怪罪光绪帝的。而是认为这是亲政之路上必经的坎坷,谁知光绪帝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他要变法。
变法,慈禧太后也是同意的,也是让他大展手脚,可惜,慈禧又失望了……
光绪帝就像一个不成熟的孩子一样,大肆封官又大肆撤官,像康有为这种人,在慈禧太后这种老油子看来就是个胡闹嘛,但光绪帝不这么认为,一下子就给封了六品官。
不要小看六品啊,一个初涉政坛的人一下子就成了六品,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所以,眼看事情不妙,慈禧太后也不过是收回了一二品大员的任免权,还是希望光绪帝能回头是岸的。
四、
慈禧太后真正感受到天塌下来的事件,就是“围园杀后”事件爆发:
按照我们正常人的思维,光绪帝要变法图强,慈禧太后当然也不愿意让大清衰败,他们两个的意图是一致的。
可是,光绪帝不去请教慈禧太后该怎么一步步变法图强,却想着一些歪门邪道,以为杀了慈禧太后,变法就能成了。
若真是这么简单,慈禧太后都让权十年了,这十年光绪帝都干嘛了,就没整出个子丑寅卯来?
当然,“围园杀后”计划光绪帝究竟知不知情,我们尚且不知,但光绪帝的战略思维绝对是错了。慈禧太后不是他的竞争者,恰恰是他的后台兼靠山,他应该考虑的是如何争取慈禧太后的支持,而不是跟她作对。
慈禧太后不喜欢维新派,自然有她老人家的考量,光绪帝不去找出根源,反而在维新派的裹挟下越走越远。
炸毛了的慈禧太后震怒了:
“我抚养汝二十余年,乃听小人之言谋我乎?”
光绪帝一下子就傻了,自然不敢承认啊,但怀疑的裂痕已经横在他们俩之间了:
“痴儿! 今日无我,明日安有汝乎?”
你这个笨蛋皇帝,我是你的靠山啊,你不想着怎么治理国家,反过来却想着怎么治理我?我要是死了,你能镇得住各地方督抚?你能镇得住皇亲国胄?甚至连维新派你都镇不住啊?你这个白痴!
五、
撕破了脸的“母子俩”,是再也回不到以前了:
慈禧太后想废掉光绪帝,并非是简单的一厢情愿,更是有满族皇室的胁迫。
但是慈禧太后也清楚,再换一个皇帝,一是自己岁数大了,没有精力再去培养了。二是能选择的人也太少了,有数的几个人选其背后都有强大的背景,绝不是醇亲王奕譞那么好控制的。
所以,最终慈禧太后选择了折中之计,也就是立溥俊为大阿哥,结果,出乎她意料的是,洋人不愿意了。
而且经历了庚子之变后,慈禧太后也意识到自己这段时间是糊涂了,犯了光绪帝同样的激进错误。于是痛定思痛,也觉得这个大阿哥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于是废掉了他,继续让光绪帝当傀儡皇帝。
刚才也讲过了,慈禧太后身前事基本是定了,没有什么大的起伏了,但身后事却不得不让她思绪万分。
这由不得她不多想:
历史上女子掌控大权的,也就那么几个,比如武则天,比如吕后。吕后不用说,身败名裂,死后立的少帝刘弘被废了,吕氏家族被连根拔起,政治遗产几乎丢光了。
武则天还好些,活着的时候就把皇位给传了,但毕竟是自己的亲骨肉,也没有势不两立的矛盾。
慈禧太后就不一样了,毕竟跟光绪帝的矛盾已经公开化,一旦自己死在了光绪帝前面。能不能安稳地下葬都得打个问号,至少自己执政的合法性就会被推翻,自己的后党党羽也会被一网打尽,后果不堪设想。
六、
不要觉得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实际上有明晃晃的例子摆在前面:
什么唐高祖李渊啊,汉武帝刘彻啊,这些不提,就提清朝皇帝中的雍正帝,他可是传位给了乾隆帝,但是政治遗产呢?
雍正帝留下了那么多给大清续命的规章制度,但是基本都被乾隆帝给推翻了,主要原因还是他站在了老臣那一边。这还不算,连老爷子辛辛苦苦跟曾静合写的《大义觉迷录》,都被乾隆帝给封了。
曾静更倒霉,本来是雍正帝选择的形象代言人,跑到全国各地宣讲雍正帝作为的人,结果也被杀了,等于是全面否定雍正帝。
慈禧太后能不怕吗?
不管怎么说,她可是一个要脸的人,也正因为如此,光绪帝就必须得死在她的前面,不仅要死在她的前面,还得毁掉光绪帝的照片,让他失去存在感。
要知道整个后宫里面,珍妃是广州长大的,酷爱摄影,没事就在后宫拿着照相机乱照。她又是光绪帝的宠妃,结果他们俩的相片却一张像样点的都没留下,这个我之前有写过。
就这样,1908年11月11日,光绪帝喝了一杯老北京酸奶,随后开始大喊肚子痛,接连在床上翻滚了三天,终于一命呜呼了。
随后,慈禧太后马上选了溥仪做皇帝,并且让溥仪他爹载沣做摄政王、光绪帝的老婆隆裕太后垂帘听政,再次形成互相制衡的局面。
安排好了这一切之后,光绪帝死后的第二天,慈禧太后也随他而去了……
七、
那么慈禧太后在临终前,都干了些啥呢?
在中国啊,有句老话叫: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对于慈禧太后来讲,也是同样适用的,但毕竟是一国太后,73岁时虽然身体也有小恙,但无大碍,算是挺过了74岁生日。
而坏事,就坏在了74岁过生日那天,也就是1908年11月3日(农历十月初十),并由此拉开了生命的倒计时。
实际上在进入1908年夏天之后,慈禧太后的肠胃就出了点小问题,但经过太医的精心治疗,到过生日这天,已经大有好转。
也正因此,慈禧在这一天心情大好,而她本来就爱吃乳酪类的食物,当天过寿,御膳房恰恰又做了很多各种各样的糕点,于是她就多吃了一点。
到了去颐和园昆明湖泛舟的时候,她又多嘴,吃了个桃子,这下子坏了大事。要知道肠胃有问题的人,桃子是禁忌食物,不易消化还刺激肠胃。
就这样,午睡过后,慈禧太后觉得不得劲了,开始窜稀,一天就有十几次到几十次之多。到后来,都开始出现了脓血,肚子里实在是没东西可拉了。
八、
其实,慈禧太后是犯了痢疾,这个病在古代确实无药可医,众多太医也是束手无策,慈禧老太太还算是硬朗的,换别人还真挺不了十几天。
即使身体状况每日愈下,慈禧太后还坚持处理朝政,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这边老太后一直窜稀,那边的光绪帝却一改愁眉苦脸的样子,虽然他的情况也不乐观,但比慈禧太后还是要好得多。
有说光绪帝的日记里还记载了自己愉悦的心情,毕竟光绪帝是傀儡皇帝,哪里有什么隐私可言,很快他面露喜色的表现就传到了慈禧太后的耳中。
都不用老太后发话,自然有人就去替她办事了,于是光绪帝本来稳定的病情,在11月14日那天突然加剧,撑到下午,一命呜呼了。
多年之后,现代科学家检测光绪帝的衣物和头发,确定是砒霜中毒而亡。
解决了光绪帝之后,时间也到了11月15日,慈禧太后起床后,估计也知道自己撑不过当晚了,还特意戴上了当年咸丰帝赐她的耳环。
此时宫里早已乱作一团,那边光绪帝的后事还在准备中,这边慈禧太后也眼看要玩完儿。慈禧太后也知道自己大限已至,急忙叫人准备材料,准备立遗诏,同时还要再看看之前立的两份懿旨有没有问题。
在这个时间点,两个给太后看病的太医又杠上了,昨天是施焕太医主张用乌梅丸给太后治病,另一个太医吕用宾不同意,而今天则换成了吕用宾主张用乌梅丸,施焕不同意了。
其实,这时候用不用乌梅丸已经不重要了,怎么让慈禧太后安排好后事,才是最重要的。于是张之洞、袁世凯、载沣、奕劻等七位重臣来到福昌殿,听慈禧太后颁布遗诏。
九、
于是,慈禧太后利用最后时刻,安排了四件事:
第一件事,让溥仪入宫继大统,因为之前光绪帝即位的时候,慈禧答应过众臣,等光绪帝有了子嗣,就过继给同治帝。
但光绪帝也没子嗣,所以,没有选择让成年皇室子弟继位,而选择的载沣之子溥仪,让他做同治帝嗣子,兼祧光绪。这个安排,让隆裕皇后很欣慰,哭着说太后没忘了自己,给了自己名分。
事实也确实如此,若是没有让溥仪兼祧光绪的话,就没有隆裕太后了……
第二件事,让溥仪的生父载沣当摄政王,监国。
这个决定也是比较英明的,现有的皇室里面,也只有载沣还算有点实力。当年闹义和团的时候,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就是载沣赴德国道歉。但他坚持大义,据理力争,拒绝跪拜德皇要求,也算是仅有的有骨气皇室成员之一。
第三件事,则是让隆裕太后制衡载沣,就是摄政王在执政时,遇到大事,必须找隆裕太后商量,她同意了,才能执行。
其实,这个安排也是慈禧太后,怕自己去世后,被人挖旧账,用隆裕太后保险。
除了这三件大事安排了,她还对自己的后事,以及光绪帝的后事做了简单交代,询问光绪帝是不是停灵乾清宫,自己不会停在慈宁宫吧?
十、
奕劻反应很快,明白慈禧不想停灵在这里,于是马上说,自然是皇极殿了,慈禧才满意。
最后还为自己进行了辩解:
“谓余垂帘数次,不知者或以为贪权,实则迫于时势,不得不然也。”
在张之洞等大臣将这些记入遗诏后,她又补上一句:
“反观一生,无悔恨之事也。”
此时,周边的太监和宫女已经哭成一团,她又努力睁开眼,安慰大家,让大家保重,自己要走了……
随后眼睛慢慢就闭上了,周围哭声一片,就在大家以为她已经去世时,慈禧太后又突然睁开眼,拼尽全力说了一句:
“以后勿再使妇人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有违,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她这句话其实跟前面让隆裕太后当政,是矛盾的,估计也是病重了,糊涂了。
等安排好了一切,1908年11月15日下午3点,慈禧太后也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跟光绪帝前后去世不到24小时。
就在这么短短两天时间,她干了五件秘事,除光绪帝、立溥仪、设摄政王、树隆裕太后,最后还对自己进行了辩解。
慈禧太后去世时,嘴巴是张开的,旁边的太监按照她的吩咐,将一颗夜明珠放进了她嘴里……
总结:
光绪帝悲惨的一生,是他自己造成的,还是慈禧太后造成的?
毫无疑问,光绪帝的死跟慈禧太后脱离不开干系,但,他的悲剧却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确实是自己不争气,战略上出现了问题,本该联合慈禧的,却走错了方向,战略错了,战术再厉害也是白搭。
另一方面则是时代的错,本来光绪帝可以慢慢学习治理国家的,可惜外部环境不等他啊。刚刚亲政,就像打游戏刚刚出了新手村,结果一下子就碰到了超级大BOSS。技能啥的还没怎么学呢,身上也都是一些初级装备,还勇敢地往前冲,结果让人家一下子就给拍死了。
而从光绪帝死后一天,慈禧太后就跟着他走了来看,在针对毒不毒死光绪帝上面,慈禧太后也是犹豫再犹豫。自己实在是扛不住了,这才痛下决心,当然,是不是她指使的,这也只能是一个迷了。
这也是光绪帝跟慈禧太后一前一后,仅隔一天去世的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