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逼阿巴亥自杀,他的三个儿子为什么不反抗?

阿济格已经22岁,是成年人了。

阿巴亥是清朝唯一生殉的大妃,也是多尔衮的生母。她生了3个儿子,可被逼殉葬时,却没有一人帮她。

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大福晋,也是努尔哈赤最爱的女人。她比努尔哈赤小30岁,12岁嫁给他为妻,共生下了3个儿子,其中第二个儿子最有名,就是多尔衮

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享年67岁。去世前,他和阿巴亥足足待了3天,然而,没等阿巴亥宣布努尔哈赤的遗言,37岁的她,就被一群人逼着殉葬了。

此时,她的大儿子22岁,手握重兵,可史书上却找不到他半点反抗的迹象。

真的有孩子能眼睁睁看着母亲被逼死吗?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来聊聊,阿巴亥到底是怎么被逼死的。

据史书记载,努尔哈赤去世后,最先冲进来的人,是曾和阿巴亥有过绯闻的继子代善。他拿着一份遗诏,要求阿巴亥殉葬,并称这是努尔哈赤的意思。

《太祖皇帝实录》:后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之殉。”

代善是大贝勒,也是最有希望竞争汗位的人,然而,因为和阿巴亥的绯闻,最终,他与汗位无缘,自此跟在皇太极后面摇旗助威。

此时,距离努尔哈赤去世还不到24小时,阿巴亥自然百般不愿意。

她是大福晋,3个儿子深受努尔哈赤的宠爱,也非常有出息。努尔哈赤一死,正是她大展身手的时候,她怎么可能愿意殉葬?

然而,无论她如何抗争,都没办法撼动皇太极等人分毫。

皇太极直言:若是阿巴亥不愿意殉葬,大家就会直接用弓弦将其勒死。

阿巴亥是个聪明人,她知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她答应了殉葬。

临终之前,她要求在场所有王爷发誓,一定要善待她尚未成年的2个儿子,即15岁的多尔衮,和13岁的多铎。

《太祖皇帝实录》后遂服礼衣,尽以珠宝饰之,哀谓诸王曰:“吾自十二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吾二子多尔衮、多铎,当恩养之。”诸王泣而对曰:“二幼弟,吾等若无恩养,是忘父也。岂有不恩养之理!”

乍一看,阿巴亥的殉葬,似乎是交易的结果,也符合当时的风俗。可我翻阅史书,却总觉得这件事处处都是疑点。

我认为,阿巴亥大概率是被皇太极逼着自尽的。

理由如下:

其一,阿巴亥的殉葬,与当时殉葬的习惯不符合。

满清入关之前,的确有殉葬的习俗,但这个习俗有两个要求:第一,殉葬之人是妾氏;第二,殉葬的人没有年幼的子嗣。

阿巴亥是正妻大福晋,生育了三个儿子,老大阿济格已经成年,但老二多尔衮、老三多铎还没有成年。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阿巴亥不应该殉葬。

其二,关于殉葬的记载,自相矛盾。
  • 【矛盾一】阿巴亥到底受不受宠

按照满清之前的习俗,生殉的正妻,会和丈夫一起火化,骨灰放在一起,一并下葬。这种亲密程度,一般只会适用在受宠的爱妻身上。

而皇太极等人拿出来的遗诏,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每致帝不悦”,也就是努尔哈赤对阿巴亥有很大的意见,根本不喜欢她,更不用说宠爱了。

对于这种妻子,应当是处死或者废黜,怎么可能是殉葬?

  • 【矛盾二】努尔哈赤到底有没有留下遗言

从满清的官方史书记载来看,无论《太祖武皇帝实录》、《满洲实录》,还是《太祖实录》,都记载:

“上于国家政事、子孙遗训,平日皆预定告诫,临崩不复言及”。

也就是说,努尔哈赤死的时候太着急,根本来不及留下任何遗言。

那既然死得这样着急,要求阿巴亥殉葬的遗诏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

以上2处矛盾都可以显示,阿巴亥的殉葬有问题。

其三,遗诏与努尔哈赤生前的做法,大相径庭。

阿巴亥12岁嫁给努尔哈赤,多年来一直是盛宠,一进宫就是平妻,后来皇太极的母亲孟古死了,她一直都是大福晋。

30岁那年,有人告发她和继子代善私通,在证人证词都有的情况下,努尔哈赤也只是冷落了她一年多,又把她接回来当大福晋。

复宠之后的阿巴亥,不仅是后宫之主,更开始出席前朝、军队等的庆典,势力越来越庞大。努尔哈赤临终前几天,也一直都只让阿巴亥陪在身边……

至于她的三个儿子,也是子以母贵,深受努尔哈赤的喜爱。

  • 大儿子阿济格年纪轻轻就成了正白旗旗;
  • 三儿子多铎也成了镶白旗旗主。
  • 至于二儿子多尔衮,努尔哈赤曾公开承诺,未来将会把自己手上的一旗也交给他。

因为这一言论,许多人认为,努尔哈赤可能想要传位给多尔衮。

……

种种迹象都表明,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心头宝。

他从未限制过她,甚至还给了她的儿子非常多的权势。

若是努尔哈赤真的想让阿巴亥殉葬,何至于这么麻烦?

由此可知,阿巴亥的殉葬,极有可能是皇太极等人操控的,而皇太极逼死她的理由也很简单,为了汗位。

据史书记载,努尔哈赤去世前3天,一直和阿巴亥在一起。那么合理推断,阿巴亥手中,可能有遗诏或遗言。

她的三个儿子都太有出息了,如果真有这种情况,那么对皇太极来说,一定弊大于利。

作为正宫,阿巴亥很聪明,否则也不可能多年盛宠。

如果留下阿巴亥,就算皇太极坐上了汗位,未来也可能有大变故。

另外最关键的是,皇太极可能想要给母亲报仇。

皇太极的母亲孟古,也是努尔哈赤的大福晋,可在阿巴亥入门后的2年内,迅速抑郁而终。

如果皇太极真的想要让阿巴亥死,唯一拿得出手的理由,就是殉葬。

不过,问题是,阿巴亥的3个儿子,为什么没有任何反抗呢?当时,她的3个儿子手中都有不小的势力

前文提到,努尔哈赤非常宠爱阿巴亥,因而也对她生的3个儿子非常宠爱。

在皇太极逼阿巴亥殉葬之际,她的三个儿子已经有了不小的势力:

  • 22岁的阿济格是正白旗旗主;
  • 13岁的多铎是镶白旗旗主;
  • 15岁的多尔衮也拥有了15个牛录。

牛录是生产、军事合一的一种社会组织,说白了就是一种财产。在当时,最富裕的旗是45个牛录,最穷的旗是15个牛录。

由此可知,如果三兄弟联手,加起来的势力,已经远超努尔哈赤的许多儿子。

若是他们反抗,一定可以保住自己的母亲。

可我查遍了史书,也没有查到这3兄弟有任何反抗的迹象。

他们难道能眼睁睁看着母亲被逼死,而毫无作为吗?

我推测,任何人都不可能容忍亲生母亲被逼死,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阿巴亥的3个儿子,基本上没有反抗的时间、空间。其一,时间太短,他们可能来不及反抗,就算反抗,也来不及救下阿巴亥。

八月十一日庚戌未时(晚上七点多),努尔哈赤在沈阳东四十里的地方去世。阿巴亥护送努尔哈赤的尸体,连夜赶回城内宫中。

《满洲实录》:“遣人召后,迎之于浑河相遇,至艾家堡今沈阳市于洪区埃金乡,离沈阳四十里。八月十一日庚戌未时崩,在位十一年,寿六十八。”

按照当时的马车速度、城外路况,驾车四十里地,再安顿好努尔哈赤的尸体,停灵,怎么也需要三四个小时。

而阿巴亥殉葬的时间是八月十二日辛辰时,也就是早上七点多。

换言之,努尔哈赤的尸体进宫不到8个小时,阿巴亥就被迫殉葬了。

这中间,阿巴亥作为大福晋,还几番拖延,希望事情能够有转机,可最终,她还是在皇太极等四大贝勒的逼迫下,香消玉殒。

从现有的零星记载,我们可以大概还原当时的情况:

努尔哈赤病危,却好几天不让皇太极等人近身,只让阿巴亥跟着。皇太极下定决心,只要父亲一死,就要阿巴亥殉葬,以免产生变故。

由此,得知父亲死讯,皇太极先哭了一番,然后召集四大贝勒商议:一定要在阿巴亥开口说话之前,让她身死。

次日清晨,四大贝勒直接逼宫,要求阿巴亥殉葬。

这样迅速的决策,阿巴亥本人都没想到,就更不要说他的三个儿子了。

因此,我认为,她的3个儿子不是不想反抗,而是等他们收到消息,母亲已经被逼死了。

而母亲已死,那么一切的反抗都没有了意义。

不在场的人,根本无法证明,母亲的殉葬是自愿的,还是被逼的。

其二,四大贝勒齐心协力都要阿巴亥死,三兄弟根本斗不过。

如果单纯论兵力,阿巴亥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加在一起,的确能够与任何一个四大贝勒抗衡,形成一股令人无法忽视的力量。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在这三个人中,只有阿济格成年了,稍微经历了几场战争。但他性格粗暴,智慧不足。

而剩下的多尔衮、多铎都没有成年,也没有立下多少军功。

他们虽然有财产、有队伍,但威信不足。

四大贝勒中的任何一个,不管是皇太极、代善,还是阿敏、勒莽古尔泰,他们比阿巴亥的儿子大了十多二十岁,早就已经建立了稳固的姻亲关系、人脉关系、赫赫军功……

对于汗位,他们更是准备了许久。

在这个节骨眼上,一旦四大贝勒和阿巴亥的三个儿子起了正面冲突,不管导火索是不是阿巴亥的殉葬,其实质都是汗位之争。

而在这一点上,四大贝勒的战线是一致的:四大贝勒之间,彼此还能争斗一番,但如果汗位落到阿巴亥家三兄弟手中,再加上阿巴亥的地位,他们日后绝无胜算。

所以,在四大贝勒心中,阿巴亥必死。

而阿巴亥的三个儿子,和一个贝勒斗尚且存在问题,和四个贝勒一起斗,不可能赢。

正因为如此,阿巴亥看到“遗诏”时,尽量拖延,并不是为了免死,而是想要在临死前,再看一看自己的几个孩子。

殉葬之时,阿巴亥要四大贝勒盟誓,一定要善待多尔衮、多铎,并且要将努尔哈赤生前答应给多尔衮的一旗兑现。

这大概,是阿巴亥作为母亲,能够为孩子争取的最大利益了。

总结

我想,没有任何儿子可以看着别人逼死自己的母亲,阿巴亥的3个儿子为何不反抗,主要是两个原因:

  • 其一,皇太极算计在先,行动迅速,他们根本没有反抗的时间;
  • 其二,实力有限,在汗位的争夺中,三兄弟加起来,也拼不过四大贝勒,只能忍气吞声。

阿巴亥死后,皇太极继位。

他没有直接对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下手,反而还和气善待。

但他干了一件非常阴损的事情,即以“阿济格擅自主持弟弟多铎的婚礼”为由,剥夺了阿济格手上的正白旗,并将这一旗给了多尔衮,就当作自己完成了承诺。

《清史稿·卷二百十七·列传四》:二年,以擅主弟多铎婚,削爵,寻复之。

因为这件事,阿济格和多尔衮兄弟之间产生了嫌隙。尽管处置的人是皇太极,但多尔衮的得势,是以哥哥阿济格的失势为代价的。

此后多年,他们兄弟之间一直相互算计,彼此忌惮,皇太极的汗位也因此安稳了许多。

对于殉葬的阿巴亥,皇太极则有意贬低,不设神牌,也没给追封,只追封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孟古。

后来,皇太极去世,顺治年间,多尔衮大权在握,追封母亲阿巴亥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并把阿巴亥放入神庙。

然而,4个月后,多尔衮去世,顺治马上就废阿巴亥封号,又将她挪出了太庙。

幸运的是,无论阿巴亥的封号、神位经历了多少变故,她的骨灰始终和丈夫努尔哈赤在一起。

后来,顺治对多尔衮挫骨扬灰,但也不敢撬开努尔哈赤的陵墓,对阿巴亥的骨灰做点什么。

可能大家对阿巴亥的了解很少,但作为多尔衮的母亲,她也有着属于自己的传奇一生。

12岁那年,她被当成政治筹码,嫁给了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对她很好,经历过众星捧月的岁月,当上后宫领袖,甚至还能涉猎前朝:

大福晋率众福晋叩见汗,曰:‘汗蒙天眷,乃得广宁城。’再,众贝勒之妻在殿外三叩首而退。嗣后,以迎福晋之礼设大筵宴之。(取自《满文老档》)

30岁那年,她被小福晋状告,和大贝勒代善有暧昧关系,按律当死,但最终努尔哈赤只是以盗窃罪将她赶回娘家,1年后又把她接在身边,带着她处理军政大事。

37岁那年,她以为她的事业才刚刚开始,却急转直下,生命戛然而止。

回首往事,不知道她是愿意当草原上无忧无虑的小女孩,平凡一生?还是更愿意历经轰轰烈烈,在尔虞我诈中争一争胜算?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皇太极逼阿巴亥自杀,他的三个儿子为什么不反抗?

努尔哈赤一死,以皇太极为中心的“四大贝勒”就逼着努尔哈赤生前最爱的大妃(相当于皇后)阿巴亥殉葬。彼时阿巴亥最有出息的儿子多尔衮只有十五岁。

说起来,阿巴亥就是人殉制度与新政夺权的牺牲品,她虽为努尔哈赤生下了三个儿子,无奈他们都还太年轻,三人的势力加起来也不及“四大贝勒”中的一个。先来看看阿巴亥传奇的一生。

阿巴亥是乌拉部的公主,乌拉部曾联合九大部落攻打建州女真,后被努尔哈赤虐打,元气大伤,乌拉部为了不被女真所灭,将十二岁的阿巴亥嫁给四十三岁的努尔哈赤,实际上努尔哈赤的妻妾多数都是这样的政治联姻得来的。

老少配的一大特色是大叔会特别宠爱小很多的女孩子,况且阿巴亥不仅有倾城容颜,更极为聪慧,成了努尔哈赤的心尖尖上的人,并在两年后成为努尔哈赤的大妃,大妃即为正室,就相当于皇后身份。

阿巴亥十六岁那年生下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阿济格,后又生下第十四子多尔衮和第十五子多铎,成为努尔哈赤后宫中最有权势的女人,即便阿巴亥的叔父、乌拉部首领布占泰因为“女真第一美女”东哥而与努尔哈赤公开决裂,致使努尔哈赤灭了乌拉部,阿巴亥依旧稳坐大妃之位。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却让阿巴亥措手不及,阿巴亥善妒的性格让她与努尔哈赤的妾室关系紧张,1620年,努尔哈赤的小妾德因泽告发阿巴亥与代善行苟且之事。根据后来努尔哈赤的处置,此事应为事实,但其中有没有皇太极的身影就不得而知了。按照后金的习俗,父亲去世后,儿子可以续娶父亲的继室,努尔哈赤有在百年后将阿巴亥托付给代善的意思,但那是死后的事。在他活着的时候,这两个人就私下里接触,这就是赤裸裸的打脸啊,努尔哈赤查明事情的原委后,为了顾全颜面,将阿巴亥以私藏金银的罪名离弃。并禁止阿巴亥与任何人接触。

但阿巴亥不仅仅是后宫里的女人,她还是一名政治家,她出色的政治能力让努尔哈赤离不开她,一年后,努尔哈赤占领辽阳,阿巴亥重新做了大妃,与努尔哈赤并肩作战,1626年,68岁的努尔哈赤还在南征北战,在对明朝作战中身负重伤,待伤势稍好后又去攻打蒙古,最终身体每况愈下,已是回天乏术,于是努尔哈赤命人请大妃阿巴亥到浑河见面,两人见面后曾经密谈过,至于说了什么不得而知,有说努尔哈赤想让多尔衮继位,但不足为信,就当时阿巴亥一边的势力来说,根本不足以顺利继位,如果努尔哈赤想让多尔衮继位,必有一番筹谋和托付,但这些显然都没有。几天后,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为首的“四大贝勒”闯进阿巴亥的后宫,逼迫阿巴亥殉葬,理由是努尔哈赤留下遗言“俟吾终,必令之殉。”指明让阿巴亥殉葬,他们只是执行命令,阿巴亥试图反抗,毕竟她才三十七岁,而她的三个儿子都还年轻,还需要她的谋划,但很显然,皇太极不会容许阿巴亥留下来,最后,阿巴亥不得不自缢身亡,连同努尔哈赤的两个小妾成了努尔哈赤的殉葬品。

不得不说明清时期重新实行的人殉制度给了皇太极正大光明的排除异己的理由,如果没有这个人殉制度,皇太极还要花费心思来对付阿巴亥以及阿巴亥的三个儿子,那么,在阿巴亥被逼迫殉葬的时候,她的三个儿子为什么没有阻止呢?

说白了,就是政治势力的不对等。四大贝勒是谁?大贝勒为努尔哈赤的次嫡子代善、二贝勒为努尔哈赤的侄子阿敏、三贝勒为努尔哈赤的嫡五子莽古尔泰、四贝勒为努尔哈赤的庶八子皇太极。

其中在努尔哈赤的嫡长子被处死后,代善一度被立为太子,领正红旗和镶红旗,为四大贝勒之首,曾立下赫赫战功,只是后期因为虐待儿子的事情被努尔哈赤得知,剥夺了其太子之位,后又与阿巴亥弄那么一出,代善离继承人的身份越来越远,但其势力不可小觑。

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虽势力不弱,但毕竟被努尔哈赤所防备,与太子之位无缘;莽古尔泰也是个人物,没少立战功,但急于表现,以至于杀死自己的母亲(此事存疑)被努尔哈赤所不喜。

皇太极以庶子身份成为“四大贝勒”之一,本身就能说明皇太极的谋略,努尔哈赤的嫡子们纷纷出局,皇太极成了继承人,而代善更是打消了继位的念头,一心支持皇太极。

四大贝勒的势力盘根错节,但阿巴亥的儿子们呢?他们位列四小贝勒。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阿济格22岁,领一旗军力,但有勇无谋;多尔衮15岁,彼时并未成为旗主,倒是13岁的多铎领满洲镶黄旗。所以面对皇太极等人的行径,三个儿子只能隐忍不发,毕竟他们打着的是努尔哈赤的遗言的旗号,而且妃嫔陪葬前朝就有,三个儿子无法拒绝。

当然,也可能努尔哈赤确实有遗言让阿巴亥殉葬,而且阿巴亥的三个儿子也知道,所以在努尔哈赤去世后,面对母亲被逼着殉葬,也只能接受这个事实。

而且,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四大贝勒完全是突然发难,阿巴亥事先不知道,她的三个儿子也不知道,所以在阿巴亥被逼着殉葬的时候,三个儿子并不在身边。

至于皇太极为什么逼着阿巴亥殉葬,无论有没有努尔哈赤的遗言,他都会这么做,毕竟阿巴亥政治手腕很强,又有三个努尔哈赤的嫡子,绝不会与皇太极一条心,将来必会引发争权夺势之战。

皇太极逼阿巴亥自杀,他的三个儿子为什么不反抗?

努尔哈赤一死,皇太极在逼杀老爹最宠爱的大妃阿巴亥时,大妃阿巴亥的三个儿子:大儿子阿济格22岁,二儿子多尔衮15岁,三儿子多铎13岁。且此时,大儿子阿济格手握镶白旗一旗重兵!

大妃阿巴亥 被逼上吊自杀(剧照)

如果说多尔衮、多铎年当时纪尚小、无能为力,那么手握镶白旗一旗重兵的阿济格,为什么不救母亲?满人历来敬重老人、重视长辈,何况那是自己亲妈将被人逼死?

我这么说吧,阿巴亥三个儿子不是不想反抗,而是根本不敢反抗。上拖“君父临终遗命”之名,下有皇太极势力集团强大威慑。想反抗?名义上和实力上,都站不住脚。

虽说他们都是努尔哈赤的儿子,但实力和威望区别太大。我先来说说这个厉害的皇太极!

清太宗 皇太极(画像)

皇太极,是老汗王努尔哈赤的第八子,比阿巴亥的三个儿子都要大,且久经战场、威望甚高,是后金国努尔哈赤后期“四大贝勒主政”格局中的四贝勒。

皇太极善于权谋,文武双全,能力和手段在努尔哈赤诸子之中最为出众,且皇太极在宗室拥有强大号召力!老汗王努尔哈赤死后,没有指定接班人,那么只能按照后金国习俗,由诸王议政推举制,共同推举一位接班人。

大贝勒代善,起初是与皇太极争夺皇位最激烈的劲敌,其他的皇子都只是打打酱酒、看看热闹,根无力与大贝勒代善和四贝勒皇太极这两个强大对手竞争。

起初多尔衮(阿巴亥家族)也是不可小觑的势力,也有争夺汗位之意,但最终发现只能被众贝勒一起群殴....

大贝勒 代善(画像)

大贝勒代善,因与老爹努尔哈赤的正妃即大妃阿巴亥私通、有奸情睡到一起。(准确说是,还没等努尔哈赤死,俩人上床了)。

努尔哈赤想,你要给你爹我戴绿帽子,也得等我死啊,我是说过我死后把阿巴亥给你,但不是现在!加之代善毒杀自己后妻等很多事情,让努尔哈赤很不满意,这样的人怎么配当后金之主呢?随后代善被剥夺了嗣位(同太子之位)。

后来,代善放弃了争夺汗位,通过利益交换,转而倒向支持皇太极。

所以努尔哈赤尸骨未寒,皇太极就在众贝勒的拥护下,坐上了后金大汗之位!随即,皇太极等人,害怕大妃阿巴亥势力的存在,始终担心阿巴亥会立自己儿子多尔衮,从而威胁到自身地位。

毕竟,阿巴亥是努尔哈赤正妃(等同皇后),深受努尔哈赤宠爱,是一个有谋略的女政治家,能力手段皆不弱于皇太极,且阿巴亥家族势力也经营多年,不能大意。所以,皇太极联合众贝勒,形成强大势力,以“努尔哈赤遗命”为名,令阿巴亥殉葬。

阿巴亥家族,被众势力群殴了。

阿巴亥儿子的那点兵力,根本无法与强大的皇太极军事联盟相抗衡,简直小巫见大巫。多尔衮兄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母亲被众人逼着上吊而死。年幼的多尔衮及弟弟多铎,除了哭什么也做不了。

有人说这确实是“努尔哈赤遗命”,说努尔哈赤依恋阿巴亥,曾多次流漏出要阿巴亥殉葬之意,到了那边也要最爱的女人陪伴。我想说,是真是假并没有那么重要,即便不是真的,在众人共同利益的强大驱使下,也会把它变成“真的”。

还有一种说法,说皇太极等众贝勒势力,在逼杀大妃阿巴亥时,阿巴亥的儿子们并不知情,待到知道后,阿巴亥已经上吊身亡了,一切都晚了。

其实,就算多尔衮兄弟在场又能怎么样?母亲阿巴亥实际上是用自己的死,苦苦哀求,才保住了自己孩子们的命。

若非如此,皇太极恐怕不只是杀阿巴亥了,就会斩草除根了。毕竟是阿巴亥的惨死,还是让皇太极动了那么一丝恻隐之心。

【原创:峰子哥;欢迎关注 加留言!】

皇太极逼阿巴亥自杀,他的三个儿子为什么不反抗?

向敬之

准确地说,大妃阿巴亥是四大贝勒逼迫殉葬努尔哈赤的。

阿巴亥死时,其大儿子阿济格22岁,二儿子多尔衮15岁,小儿子多铎13岁。努尔哈赤死前,曾给阿济格兄弟各分了15牛录,命阿济格为镶黄旗旗主,多铎为正黄旗旗主。

《孝庄秘史》中的斯琴高娃版阿巴亥

对于阿巴亥的死,皇太极修撰的《清太祖实录》是这样说的:“后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之殉。’诸王以帝遗言告后,后支吾不从。诸王曰:‘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后遂服礼衣,尽以珠宝饰之,哀谓诸王曰:‘吾自十二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吾二子多尔衮、多铎,当恩养之。’诸王泣而对曰:‘二幼弟,吾等若无恩养,是忘父也。岂有不恩养之理!’于是,后于十二日辛亥辰时自尽,寿三十七,乃与帝同柩。”

四大贝勒是以阿巴亥年轻风骚、心怀嫉妒而为太祖遗命处死,让人联想到大贝勒代善与她的绯闻,而为太祖很不高兴。

阿济格作为少壮派的旗主,对于母亲被逼自杀,无动于衷,是有原因的。

四大贝勒

一、四大贝勒打着太祖遗命,让阿济格不敢反抗。天命汗的子孙,似乎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为了取悦父汗,不惜拿亲人开刀。三贝勒莽古尔泰的生母富察氏,因与代善有私情被发现,太祖以私藏财物之名将其休弃,莽古尔泰却将生母残忍地杀害。后来,豪格因父汗对岳母兼姑母莽古济厌恶,于是将为莽古济之女的嫡福晋杀死。

二、阿巴亥曾私藏财物,被努尔哈赤发现,派人将阿济格进行抄家。努尔哈赤曾一度远离阿巴亥,不与其同房。

三、阿济格虽骁勇善战,但自身存在软弱性,身领最强势的镶黄旗,并兼管正黄旗,但相较于四大贝勒所率的六旗,并无胜算。

四、从《清太祖实录》中记载的阿巴亥请诸贝勒“恩养”其子的遗言来看,她只提到“二子多尔衮、多铎”,而不涉及阿济格。虽然阿济格已经二十多岁,但不论如何,对于四大贝勒来说,都是一个弱势群体,作为母亲不该厚此薄彼。当时的多尔衮和多铎,都在参预国政的和硕额真行列,而且多尔衮已成婚两年,算作成人。阿巴亥和阿济格的感情究竟如何,也让人不得不怀疑。

皇太极逼阿巴亥自杀,他的三个儿子为什么不反抗?

谢邀,这个问题不能简单以现代人的弒母的观念去看,而以当时后金女真人的风俗和政治格局分析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了解基本的背景。

阿巴亥是后金汗努尔哈赤的大妃。用汉人的话说也就是后金汗王的王后。比努尔哈赤小31岁,生有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都是清初响当当的王爷。1626年努尔哈赤在与明将袁崇焕的宁远之战中兵败,染重疾而亡。诸贝勒拥立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继承汗位。皇太极以努尔哈赤遗命为由逼阿巴亥自尽殉葬,时年37岁。其时长子22岁,次子13岁,幺子12岁。

母亲被逼自尽,三个拥有兵权的儿子没有反抗的原因大概有四个方面。

一,风俗使然。在北方游牧民族生活是极艰难极不稳定的,女人被视为财产,如汉代的王昭君丈夫死了,嫁给儿子,这在胡俗中与伦理无关,只是财产的继承,也说明女人太稀缺。既是财产如同珍宝殉葬在当时的风俗中,很正常,三个儿子找不到反抗的正当理由。

二,努尔哈赤的遗命。从努尔哈赤的为人看,他最担心的是死后兄弟相残,他亲自处死长子禇英,废次子代善嗣君之位就是因为这两人胸襟不够。所以他生前要诸贝勒立誓不得互相残杀。而阿巴亥年纪轻,长得又丰美媚人,性格褊狭好嫉妒,身居王后之位,又有三个儿子,可以说后患无穷,所以他在重病之中,严令将阿巴亥召至身边,杀心巳定,令其殉葬是最好的借口。而努尔哈赤在儿子的心目中,不仅是王,简直是神,他的遗命谁敢违抗。

三,代善的威摄。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大哥褚英处死后,曾被立为嗣君。这人是个典型的政治动物,目光敏锐,有自知之明,但近乎冷血,阿巴亥想以他为未来的靠山,浓妆艳抹的夜奔私会,被人告发,努尔哈赤大度的把这个家丑压了下来。但这个代善为了后妻要杀前妻的儿子,努尔哈赤看不下去了,废了他的继承权,为了平息父亲的愤怒他把后妻给杀了。以他的为人在还有许多部落特征的后金王朝,很难成为服众的汗王,因此,努尔哈赤一死,他和几个儿子成为拥立皇太极最坚定的支持者,逼死阿巴亥以表忠心就是绝好的机会,他和皇太极联手,阿已亥的三个儿子的兵力就不足挂齿了。唉,女人野心大,心胸小,又遇人不淑,祸不旋踵。

四,皇太极心狠手辣,处事绝断。史书载,皇太极逼阿巴亥自尽时,用了支吾一词,这词透出一个女人的不甘,凄婉,哀求,都没有用,不得己转而求其善待自已的儿子,得到应允,不得已悬粱自尽。在王权面前,三个儿子能自保,都是母亲拿生命换来的,没被皇太极斩草除根己是万幸,冒然反抗,岂不辜负了母亲的一片苦心。

皇太极逼阿巴亥自杀,他的三个儿子为什么不反抗?

努尔哈赤死后,四大贝勒以执行父亲遗命为由,令大福晋阿巴亥殉葬,逼迫阿巴亥自缢。

那年阿巴亥的大儿子阿济格22岁,二儿子多尔衮15岁,三儿子多铎13岁。

要说阿巴亥死时,多尔衮与多铎尚且年幼无能为力,那么已经屡立战功,掌管一旗的阿济格为什么会袖手旁观呢?

满人素来尊老,爱新觉罗家族更是重视父命。虽然没有看到努尔哈赤留下遗诏,明确传旨要阿巴亥殉葬。但是努尔哈赤生前的确有要阿巴亥殉葬的意思。

早年间阿巴亥与代善有私情,努尔哈赤知道后命她母子四人搬到别院住了一年,就是打入了冷宫,后来因为努尔哈赤十分想念阿巴亥,也就选择原谅她,将她们母子接了回来。不知是内心真实慨叹还是想给天下个交代,就说阿巴亥是他心尖上的人,今生今世要同生共死了,他比阿巴亥大30多岁,“共死”不就是指明阿巴亥得为他殉葬嘛!

所以,阿济格知是父亲遗愿,不得不遵命。

当时的阿济格虽已经是镶白旗旗主,拥有一定军权,但是与位高权重的四大贝勒相比,简直不提一提,四大贝勒身后还有众兄弟扶持,而多尔衮与多铎尚且年幼没有话语权,阿济格独木难支,就算他想救母亲,也是有心无力。

阿巴亥是个美丽聪慧、善用权谋的女人,且性子善妒。能把一代枭雄努尔哈赤哄得团团转,大老婆死了马上把她扶正,与儿子私通都能原谅她,早年间帮助努尔哈赤解决过许多棘手的问题,努尔哈赤对其又敬又爱。可是这样优秀的女人偏偏善妒,努尔哈赤膝下十余子,阿巴亥就有三子,皇太极定会疑虑阿巴亥以后要扶植自己儿子势力,威胁他的皇位,所以他断不能留她性命,阿济格深知即使母亲没有祸心,也难逃一死。

可怜年幼的多尔衮与多铎,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母亲被哥哥们逼死,除了嚎啕大哭什么都做不了。

长大后多尔衮、多铎与阿济格并不亲近,多尔衮当上摄政王后,阿济格曾多次向多尔衮请封为叔王都被拒绝了,也许多尔衮一直都怪哥哥没有救母亲吧,母亲殉葬成了他心里永远的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