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明知道吕后阴狠毒辣不会放过戚姬,为什么不让吕后陪葬呢?
刘邦要是让吕雉陪葬,那就傻到没救了。他不让吕雉陪葬,有4个原因。不过,刘邦也给戚夫人安排了4条生路。可惜,戚夫人连1条生路也没抓住。
刘邦是真的很宠戚夫人。
- 行军打仗时,他把戚夫人带在身边,日夜作伴;
- 天下安定时,他听了戚夫人的枕边风,几次三番要改立太子;
- 病重时,他抱着戚夫人的儿子,说出了“不能让刘盈居于刘如意之上”的话。
《史记》:“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不肖子是指刘盈,爱子是指刘如意)
从遇见戚夫人开始,刘邦就给了她无尽的偏爱。只是,这种偏爱,也给戚夫人带去了杀身之祸。
刘邦去世后,吕雉成了太后。她当即捉拿戚夫人,砍掉她的四肢,把她扔进厕所,让她生不如死地活着。
《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
对于戚夫人的结局,刘邦应该早有预料。
他和吕雉是结发夫妻,彼此性情相似,都是心狠手辣之人。
当年,把韩信骗到宫中杀掉,把出走的彭越陷害处死,无一不是吕雉的主意。这些人,都是当年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功臣,可吕雉下手起来,没有半点妇人之仁。
而戚夫人,是吕雉的情敌,她还筹谋着,要夺走刘盈(吕雉儿子)的太子之位,吕雉肯定不会放过她。
按理说,刘邦那么宠爱戚夫人,直接一道圣旨,让吕雉给自己陪葬,就可以保住心爱的女人。
但刘邦不可能这么做。
甚至,临终之前,刘邦还专门把吕雉叫到床边,商量身后事,让她帮忙处理朝政。
为何刘邦不直接让吕雉陪葬呢?我认为,刘邦不让吕雉陪葬的理由,主要有以下4点:
第一,刘邦对吕雉有真感情。虽然,刘邦宠爱戚夫人,但他对吕雉,才是真爱。
刘邦和吕雉,是结发夫妻。
当年,吕雉嫁给刘邦,是下嫁,是对刘邦的充分肯定。
在迎娶吕雉之前,刘邦就是一个胸无大志、游手好闲的男人。大家都认为他东家混饭、西家混酒,没脸没皮,不种田,没出息。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但是,吕雉的父亲吕公,给了刘邦人生中第一份认可。
当时,刘邦在吕公的饭局上蹭饭,他没有带贺礼就算了,还调戏宾客。
一般人早把他打出去了。
可吕公是个会看面相的人,他一瞧:这人未来必定大富大贵!
于是,他也不怪刘邦闹事,当即就要把女儿吕雉,嫁给他当老婆。
要知道,吕家虽不是名门望族,但在当地也是有识之士,常被奉为上座。他的女儿吕雉,更是亭亭玉立,是公认的大家闺秀。
这样草率定亲,一般女儿早就闹起来了,可吕雉也不闹,她安心嫁给一事无成的刘邦当妻子。
这一份肯定,在刘邦的心中,绝对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你看,结婚后,刘邦的转变可是非常明显的。
- 结婚前,刘邦“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即,总是在外面喝酒,醉醺醺的,也不着家。
- 结婚后,刘邦当上了亭长,仍“常告归之田”,即经常回家看看。
而吕雉也是个很不错的妻子。
她对刘邦,从来不曾出言羞辱。
吕雉在出嫁之前,可是大家闺秀,从不缺衣少食。可嫁给刘邦后,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不说,刘邦还和寡妇生了儿子刘肥。
吕雉没有口出恶言,她照顾着刘肥,又给刘邦生了一儿一女。
在史书的记载中,刘邦结婚后的日子,一家人其乐融融,可见小日子很不错。
几年后,刘邦押送刑徒,放走犯人,被迫离家藏身,吕雉眼巴巴地为他送去衣物。后来,刘邦逃跑了,连累了吕雉,吕雉也没有怨言。
这样的老婆,如果你是刘邦,你对她下得了狠手?
就算她年老色衰,你也会顾念几分当年的感情吧!
刘邦不是白眼狼。
他立吕雉为皇后时,吕雉只有一个原配妻子的身份,没有半点势力。
后来,刘邦盛宠戚夫人,可戚夫人的枕边风,也只让他动了废太子的心思,而不是废皇后的心思。
宠,和爱是不同的。
爱,至少藏着一份尊重。
我想,刘邦不让吕雉陪葬的理由之一,一定是他对吕雉,还有真感情。他绝不会为了戚夫人,让吕雉陪葬。
第二,吕雉有治国才能,刘邦需要她稳住江山。吕雉是个有治国才能的女人。
刘邦登基后的8年,战乱四起,暗流涌动。
在平息这些动乱之际,吕雉为刘邦出了很多主意,帮他解决了很多难题。这一点,连正史都承认。
《史记·吕太后本纪》: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
吕雉出谋划策,是当真不顾自己安危。
- 清理异姓王时,她以自己和刘盈做诱饵,引诱反叛的韩信,为刘邦巩固了皇权。
- 刘邦病重时,她就在刘邦塌前,帮他处理国事。
吕雉的治国才能,不在刘邦之下。
刘邦生前,就止不住夸赞吕雉:“吕后真而主矣。”(《史记》)
他是开国君主,更希望后代能守住这份来之不易的江山。
相比让吕雉陪葬,刘邦更希望吕雉能替他安抚天下,提携幼主。
虽然,在刘邦去世后,吕雉仗着儿子性格仁弱,活生生把“刘家天下”弄成“吕家天下”。但,刘家天下也好,吕家天下也好,天下好歹是在刘姓人手上的。
在刘邦心中,戚夫人很重要,但绝对比不上家国天下。
因此,即便他对戚夫人凄惨的下场有所预料,也绝不会因此让吕雉陪葬。
第三,吕雉手中有权,背后有势力,刘邦想要动她,难度很大。刘邦去世时,吕雉的手中已经有了势力,就算刘邦让她陪葬,也很难成功。
其实,吕雉争权,也是被戚夫人逼的。
要不是戚夫人想要抢太子之位,吕雉也不会去夺权。当时,她几乎给几个帮刘盈的老臣跪下了,可见被逼到了什么份上。
此后,吕雉就开始夺权了,而她的夺权之路,可谓非常顺利。
毕竟,她的哥哥吕泽、吕释都是汉朝将军,手握重兵,人也有才能。其中,吕泽,更是帮助刘邦平秦灭楚的大功臣。
吕雉当了皇后多年,也有部分忠心于她的臣子,比如为她出谋划策,打消刘邦改立太子意图的张良、左右摇摆选择支持吕雉的陈平、一心为她始终陪伴的审其时……
如果没有戚夫人步步相逼,吕雉也不会很过分地敛权。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情加重,御医问诊后连连摇头。
刘邦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而吕雉,则开始安排朝廷的重大人事:“萧相国去世后,曹参可以为相国,曹参如果去世,王陵也可以为相,陈平则居于辅佐之位。”
这是吕雉和刘邦商量的结果,也是对吕雉最有利的结果。
- 一方面,刘邦和吕雉选择的这些人,都是汉朝的肱骨大臣,于治国有利;
- 另一方面,他们都是帮助曾经追随刘邦的老臣,对吕雉多有佩服。
在被戚夫人逼急了的情况下,吕雉觉醒了,而她本就有先发优势,振臂一呼,就有无数人相助。
这是吕雉应得的。
当年,楚汉争霸时,吕雉和刘太公被项羽俘虏。他们在楚军营中当了28个月的人质。吕雉受苦受难,但从不屈服,为汉军的获胜赢得了时间。
因为这件事,她在军中的威望与日俱增,没有任何人对她不敬。
黑化后的吕雉,手握权力,军心所向,儿子还是太子。
就算刘邦让她陪葬,你觉得成功的概率有多大?
第四,有子嗣的嫔妃殉葬,于礼不合。汉朝的确允许嫔妃陪葬。比如,电视剧《美人心计》中的慎儿,刚当上汉惠帝刘盈的妃子,就遇上汉惠帝大丧,被迫殉葬。
但是,汉朝的殉葬制度,只针对没有子嗣的妃嫔。
吕雉是皇后,是正妻,而且,她有儿有女,儿子还是太子。
就算刘邦让她殉葬,也有一众大臣站出来反对,因为这件事本来就不可能。
另外,刘邦一向以仁慈的形象著称,他若坚决逼迫吕雉陪葬,人设肯定就崩塌了。
综上所述,让吕雉陪葬,根本就不是一个选择。
刘邦从来都没想过,为了保护戚夫人,要让吕雉陪葬。
这根本不可能,做不到,也不合规矩。
但是,刘邦确实宠爱戚夫人,所以,他给戚夫人留了4条生路,只是,他万万没想到,戚夫人居然1条都抓不住。
4条生路说实话,戚夫人和吕雉抢太子之位,实在是愚蠢至极。
她和儿子刘如意,在朝中基本上没有势力,她所依仗的,也只是刘邦的宠爱。
太子之位,怎么可能单凭宠爱就能拿到呢?
刘邦也知道,吕雉肯定容不下欺负人,所以,他给戚夫人留了4条生路。
第一条生路:商山四皓走后,刘邦让戚夫人跳舞。在刘邦改立太子时,朝中大臣几乎一边倒支持吕雉,反对废太子。
此时,张良给吕雉出主意,让她请商山四皓(4位高人)来辅佐太子。
刘邦很佩服商山四皓,见他们都甘愿辅佐刘盈,便彻底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
商山四皓走时,刘邦把戚夫人叫来,让她跳舞,自己唱楚歌相和,意思很明显:别想着废太子的事了,以后见到吕雉,服个软,她不会再难为你了……
然而,戚夫人根本不信邪。
不久后,她把自己住的养德宫改成了鱼藻宫。
“鱼藻”,在《诗经》中特指周王和王后感情和睦,相互嬉戏。
问题是,戚夫人不是王后啊!
因此,她浪费了刘邦给她的服软机会,又开始挑衅吕雉了。
第二条生路:封刘如意为赵王,并安排周昌当相国周昌,在朝中非常有名望,而且,他向着刘盈,非常受吕雉敬重。
刘邦安排他去辅佐刘如意,目的就是利用周昌,制衡吕雉,避免她对儿子下手。
而刘如意成了赵王,戚夫人自然可以跟着去享福。
第三条生路:给太子刘盈写信,要求他好好照顾戚夫人母子把刘如意封为赵王后,刘邦还是不放心,于是,他给太子写了一封信,即《手敕太子文》。
在信中,他专程嘱咐刘盈,要好好照顾戚夫人母子。
刘盈是个心慈手软的人,刘邦知道,他肯定会乖乖听话。
第四条生路:处置樊哙,敲打吕雉刘邦给戚夫人留的第四条生路,就是听闻樊哙要杀掉戚夫人和刘如意时,立刻下了杀令。
樊哙是刘邦从小玩到大的兄弟,也是吕雉的妹夫。
按理说,他们的关系非常好,可一听到传言,刘邦就下了杀令。
他是否想杀樊哙,暂且不提,但是,他护住戚夫人母子的心,绝对是溢于言表。
此举,刘邦肯定就是想震慑吕雉,告诉她,不要太过分。
以上,就是刘邦给戚夫人的4条生路。
因为这些举动,刘邦刚去世时,吕雉确实没有对戚夫人下杀手。
她只是扣留戚夫人,让她在宫里干活,折磨折磨她。
如果戚夫人够聪明,小意讨好,忍一时风平浪静,未来或许还能善终,她的儿子也能一直当个太平王爷。
然而,她作威作福惯了,一点都没意识到,时代已经变了。
她一边干活,一边唱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歌词的意思大概是,我的儿子在当王爷,我却在这里当俘虏,每天捣米,说不定哪天就死了。你们谁发发好心,去帮我告诉我远方的儿子吧!
如果你是吕雉,听到这个歌词,你生不生气?
当场,吕雉就下了杀心。
她把刘如意召回长安,把他毒死,然后把戚夫人手脚砍断,双眼挖去,做成“人彘”。
可以说,戚夫人不仅害死了自己,也害死了儿子。
写在最后戚夫人的遭遇,的确很可怜。但说实话,吕雉对她的恨,也情有可原。
如果你是吕雉,辛辛苦苦跟着丈夫打天下,突然来了个美女,夺走了丈夫的宠爱,还妄图染指你儿子的皇位,你能不恨吗?
回到开始的问题,刘邦是绝对不可能为了保护戚夫人,而让吕雉陪葬。
他的一生,看似不着调,干的却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
这样的刘邦,或许会沉溺于儿女私情,但绝对不会仅仅因为一时的儿女私情,就忘了江山。
吕雉于他,不止是患难与共的发妻,更是稳住江山的帮手;
而戚夫人于他,只是一个女人,一个爱妾。
如果你是刘邦,你怎么选呢?
相信,你也不会让吕雉陪葬的,对吧。
欢迎留言。
刘邦明知道吕后阴狠毒辣不会放过戚姬,为什么不让吕后陪葬呢?
帝王之爱,究竟是雨露均沾还是独宠一人,这个问题亘古至今,未有人能给出一个答案,一如千百年来,在世人眼里,汉高祖刘邦一生中虽有后宫佳丽三千人,最喜欢的却只有一个戚夫人。然而,世人看到的,就是真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无论是在正史里还是野史中,刘邦对戚夫人的宠爱就连吕后都无法相提并论,正史中记载刘邦常常留宿在戚夫人宫中,野史里更是将两人的相处描写的浪漫无比,七夕点灯赏月,建楼送给戚夫人跳舞等等,你侬我侬亲密恩爱。可是,如果刘邦真的深爱着戚夫人,那么戚夫人在他死后为何会沦为人彘呢?难道真的是因为吕后的嫉妒吗?不,在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刘邦并没有为戚夫人的将来谋划周全,是他一步步将戚夫人推上了风尖浪口。此话何讲?举两个例子就能很好的解释了。
第一个例子是流传很广的敬酒一事,说的是有一年吕后在一场宴会上率众夫人一同向刘邦敬酒,吕后与其他夫人都是毕恭毕敬向刘邦敬酒,偏偏到了戚夫人时,她不一样,她并不循规蹈矩,而是出人意料的用嘴喂酒给刘邦,而刘邦在众目睽睽之下,先是喝下了戚夫人喂来的酒,然后又自己喝了一口也用嘴巴喂给了戚夫人。第二个例子照例也是世人皆知的,那就是立太子一事,说的是刘邦宠爱戚夫人,爱屋及乌对他们的儿子刘如意也是宠爱很深,甚至动了立其为太子做储君的念头,不过,最后由于吕后强大的公关能力,让刘邦看到刘盈已经是天下人心归向,已成大气候,这件事就此作罢。
以上两个例子通常被人用以佐证刘邦对戚夫人宠爱颇深,情真意切,然而,皇室并不是普通人家,里面充满着勾心斗角,后宫之争并不逊于朝堂尔虞我诈,刘邦在以上两个例子中的所作所为,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戚夫人,恰恰是他对戚夫人的感情并不深厚的表现。
敬酒一事,在场的有那么多夫人,尤其还有吕后,可刘邦却丝毫不避讳,反而还喂了回去,这让在场的诸位如何看待戚夫人?别人姑且不论,吕后心里必然是恨的咬牙切齿,这样一来,等到刘邦驾崩,戚夫人还会有好日子过吗?
或许有人会反驳,吕后的心思谁知道啊?不,吕后的心思,戚夫人可能不知道,但是刘邦一定知道,他们是结发夫妻,对彼此的了解透彻,刘邦一向知人善用,也因此步步高升,换言之,他永远都很清楚自己身边人是什么样的,包括吕后。吕后在刘邦心里,是一个谋略与狠毒并存的女人,她帮他多年来排除异己,诛杀功臣,这样的女人怎么会简单?她的眼睛里是容不了沙子的,当戚夫人明目张胆的在她面前与自己亲密,加上平时的种种事迹,在吕后心里早就已起杀心,只等时机到来了。刘邦明知如此,却依然任戚夫人张狂行事,还行为轻佻的配合她,这不是将她推到风口浪尖,让她成为众矢之的,又是什么?
如果说敬酒之事还只是说明刘邦对戚夫人的喜欢只是出于美色当前,享受第一,那么立太子一事,就很明显的说明了,刘邦心里戚夫人真的不算什么。立刘如意废刘盈,这件事一经公开就必须要成功,不然日后以刘盈登基,吕雉为太后,一定会对戚夫人母子赶尽杀绝,因为吕后她和戚夫人不同,她除了是刘邦的妻子,后宫之主以外,她还是一个政治家,而这一点,从出身草根,一路厮杀,最后君临天下的刘邦他心知肚明,因为他也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可最后的结果呢?此事公开是公开了,可刘盈终究没有被废,刘如意也没有成为太子。无论吕雉在这之中做了怎样的努力,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其实这件事,最终还是由刘邦决定的,如果他坚持废太子,没有人能违抗,可他没有,这只能说明,戚夫人在刘邦心中的地位,到底没有高到哪里去,那一句立刘如意为太子,也只不过是一时兴起,口头说说罢了,他没有为戚夫人和刘如意考虑后果,换言之,没有想到保护好他们,这样的喜欢真的是喜欢吗?
刘邦对戚夫人的宠爱,如同对待一只金丝雀,他豢养她,给她看似尊荣的一切,可在这之后呢?是刘邦明明看到了波涛暗涌,看到戚夫人身处漩涡而不自知,可他却没有在任何时候点醒过她,甚至也没有为她想到以后,纵观整个汉朝历史,帝王之爱,无论是雨露均沾,还是独宠一人,当一个皇帝真正动情之时,都会为了心爱的女子计之深远,所以汉景帝除掉栗妃,汉武帝废掉陈阿娇的时候决绝不容反抗……
刘邦在很久之前,就已经知道了戚夫人的结局,可戚夫人却不知道,她太傻了,不顾一切的对刘邦付出,去争宠,她甚至天真到了在刘邦死后还作诗触怒吕后,这样的一个女子不懂后宫险恶,以为刘邦就是自己的终身依靠,最终惨死,她到死都还怨恨吕后,就像世人也一直觉得是吕后的嫉妒害死了她一样。可她不知道,其实从一开始,让她最后落得如此下场的,不是别的女人,而是她的枕边人。那年初见,刘邦给她的,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参考文献。
《汉书》
司马迁《史记》
刘邦明知道吕后阴狠毒辣不会放过戚姬,为什么不让吕后陪葬呢?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危,吕雉饭也顾不得吃,一心扑在寻医上!这天,吕后带名医一进门,刘邦就捏着戚夫人的小手,怒骂:给朕滚!为保护戚姬,刘邦狠心下令:速去砍了樊哙的头!
没想到,刘邦临死前,却将戚姬赶出门。他静静地靠在吕雉怀里,只说了几句话,就保了汉朝400年江山!
令人唏嘘的是,刘邦和发妻吕雉的亲密相依,上一次居然发生在十几年前!
吕后握住刘邦的手,问道:若是萧相国死了,谁人可为相国?
高祖脱口而出:曹参最合适。
吕后接着问:曹参岁数大了,他之后呢?
刘邦说,王陵可为相国,只是他为人憨直,需陈平辅助。周勃为人厚道,可任他为太尉。
吕后继续问:再以后呢,谁可以为相国?
刘邦看了吕后一眼:再以后的事,就不是你能操心的了。
言外之意,只怕那时候,你也不在人世了。(果然,王陵死了,吕后也死了。)
据说,刘邦死后,吕后一滴泪也没留。
吕后先是整整4天秘不发丧,想要诛尽功臣,却因刘邦留了后手,才不得不对外发丧。随后太子刘盈即位,吕雉开始独掌大权!
一、刘邦临死前,苦心为戚夫人母子安排生路,可惜戚夫人太作了,一条活路都没抓住!刘邦病后,封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赵王,并安排周昌为相国。
周昌这个人,非常忠心,对刘邦的命令,100%会执行到底。更重要的是,吕后敬重周昌,有周昌在,刘如意的命肯定会保住。
一旦刘如意过得好,戚夫人便有机会跟着儿子享福。
这是刘邦给戚夫人铺的第一条生路。第二条生路是嘱托太子刘盈,好生照顾戚夫人母子。
刘邦曾给太子写了一封《手敕太子文》,内容除了让其勤奋学习、礼贤功臣之外,还说了一句“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其馀诸儿皆自足立,哀此儿犹小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现在重病,牵挂如意母子,其他的儿子都能自立了,可怜如意太小了。言外之意是你要好生照顾如意母子。
刘邦深知太子的品性,他为人孝顺,心慈手软,一定会善待自己的兄弟。如此一来,他也能放心了。
刘邦为保戚夫人母子,还准备了第三条生路,那就是杀樊哙、敲打吕后!
樊哙和刘邦是老乡,刘邦起兵之前,两人就熟识了。后来,刘邦娶了吕雉,而樊哙娶了吕雉的妹妹吕嬃。
就这样,刘邦和樊哙既是朋友,又是连襟,关系自然比旁人亲厚。
刘邦扯起反秦的大旗后,樊哙就一直跟着刘邦南征北战,他骁勇善战,屡建功劳。
鸿门宴上,最后的紧要关头,是樊哙鼎力相救,刘邦才得以逃出生天。
公元前195年,有人向刘邦进谗言:樊哙和吕后是一伙儿的,就等皇上百年后,杀了戚夫人母子等人。
那人一阵耳语:毕竟,戚夫人母子是陛下的心头肉,吕后肯定不会放过他们的。
刘邦病入膏肓,整个人听风就是雨,他咬牙骂了樊哙几句,便召来了陈平、周勃。
刘邦屏退左右,语气急切:朕已查明,舞阳侯樊哙背恩忘义,暗中与吕后结党,想谋杀赵王母子。朕命你二人速速前往燕地,砍了他的头,以免留下无穷后患!
陈平与周勃对视一眼,两人都是一头雾水,樊哙对刘邦忠心耿耿,哪里与吕后结党了?
见两人不说话,刘邦继续叮嘱:陈平,你负责拿下樊哙;周勃,你负责平定燕地!
等陈平与周勃退下后,陈平小声嘀咕:樊哙有功劳在身,为人正直,且是皇后的妹夫,哎……这差事可不好办呐。
周勃为樊哙打抱不平,转身就要回去为其求情。但陈平一把拉住他:陛下病得已头脑不清了,能听进你的奏议么?咱俩先把樊哙拘住,把人带回来再说。
周勃点点头,同意了。
刘邦病得迷糊,吕后的日子却不好过,她多次被刘邦叱骂,先是怨她不让太子出征,导致自己中箭病危。之后,又是哪哪儿看她不顺眼。
对于这个发妻,刘邦不仅不爱,还对她没了耐心。每次看吕后,刘邦都带着丝丝的厌恶,连表面功夫都不愿意做。
吕后气得跟太子诉苦:陛下发火,都是因赵王母子的原因。
太子性情仁厚,他并没有看到母亲心中的不满,反而忧心地劝道:凡事要以父皇身体为重。恳请母后多想想办法,把父皇治好。
吕后看了眼儿子,心绪万千,却不吱声了。
却说陈平这边,他命人将樊哙骗入营帐,樊哙还没来得及说话,就被一群人抓住了。
陈平手里拿着符节,解释说:陛下怀疑你想谋杀赵王母子,令我来捉你。
当天下午,陈平将樊哙装进囚车,一路回长安。樊哙只想快点回京,亲自跟高祖解释。
可是,距离长安还有百里时,陈平被一则消息惊呆了:刘邦驾崩了。他开始绞尽脑汁想退路,令人好生照看樊哙,不得怠慢。同时,令车队火速前进。
一到刘邦的灵前,陈平就嚎哭了一整天,闻者不由得伤心落泪。
吕后见状,便原谅了陈平。陈平借机表忠心:臣恳请亲自守卫内宫,纵使肝脑涂地,臣也甘心情愿!
吕后心中感动,宫中混乱,正是用人之际,便应了陈平。
刘邦本欲除去樊哙,一是斩断吕后的臂膀,二是想要给吕后一个警告,让她安分点,别动戚夫人母子。
可惜,他算漏了人心,陈平为人活络,利益面前,忠心轻如鸿毛!
刘邦的命令是提头来见,但陈平却选择押解回京。利益面前,陈平选择保全自己。
刘邦为戚夫人母子铺了三条路,但戚夫人自己作个不停。
吕后独掌大权后,开始清算刘邦的女人,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薄姬,这个女人相当厉害。
薄姬有了儿子后,就极少与刘邦亲近,还主动劝刘邦:皇后娘娘是陛下的结发妻子,陪着陛下受苦很多年。陛下最该常到娘娘房里去。臣妾有了恒儿,已经知足了。
薄姬耐得住寂寞,安心居住在后宫,很少抛头露面,也从不参与后宫的是非。
当吕后有烦心事儿时,薄姬就主动探望吕后。这一来二去,薄姬在吕后心中不再是情敌,而是知心姐妹了。
因此,吕后对薄姬不错。刘邦便顺势下诏,封薄姬的儿子刘恒为代王,刘恒恳求带上母亲同去,刘邦答应了。
就这样,薄姬远离是非,和儿子去了安全的地方。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戚夫人不知分寸,触及了吕后的逆鳞。戚夫人仗着自己受宠,趁刘邦病重,时不时哭哭啼啼。
刘邦最见不得戚夫人哭,一度想要废太子,立刘如意为太子。
可惜,吕后请来了刘邦十分重视的商山四皓,由他们来辅佐太子。
刘邦见状,告诉戚夫人,我想更换太子,但换不了了。有商山四皓辅佐太子,说明太子羽翼丰满,难以更动了。
刘邦告诉戚夫人,吕后日后就是你的主人了。可惜,戚夫人没懂。
从此之后,刘邦再也没有提废太子的事情。
刘邦去世后,戚夫人活得战战兢兢,她也担心远在赵地的儿子。
吕后随便找了个理由,就让戚夫人剃掉头发,换上囚衣,去永巷舂米。
吕后专门派了宫女监督戚夫人,每天必须舂一斗米,否则没饭吃。
永巷是个后宫囚禁罪人的地方,如果戚夫人肯安分下来,保住命是没问题的。
但戚夫人偏不,她高调地唱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春薄暮,常与此为伍,相距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吕后一听,忍不住笑了,既然如此,那就成全你们。
吕后派人调走了周昌,然后令人接刘如意,刘如意傻乎乎地回来了。
曾经的太子、如今的汉惠帝为了保护刘如意,决定跟他同吃同住。一时间,吕后没找到下手的机会,便静待时机。
某次,汉惠帝去打猎,见弟弟睡得正香,不忍心叫醒他。可他回来时,却发现弟弟被母亲毒杀了。汉惠帝悔恨不已,心中埋怨上吕后:此非人所为!
戚夫人无脑犯蠢,自身被囚,居然还唱歌让儿子救她。这种蠢,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儿子刘如意。
再说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心机值堪忧。汉惠帝谨记刘邦的嘱托,悉心看顾这个幼弟,可挡不住刘如意自己没脑子。
吕后虎视眈眈,时刻都想要了他的命,可刘如意竟然睡得安然香甜。
所谓弱肉强食,没有了刘邦,戚夫人母子就是砧板上的肉,何时取走,全凭吕后心情。
二、刘邦明知吕后不会放过戚姬,为什么不让吕后陪葬呢?1、吕雉是贤妻良母,为刘邦吃尽苦头,刘邦废后就是忘恩负义
公元前221年,20多岁的吕雉嫁给刘邦。刘邦比吕雉大十几岁,还有一个私生子刘肥。
结婚后,刘邦继续游手好闲,三天两头不着家。
吕雉不仅要侍奉公婆,还要带着孩子下地种田、挣钱养家。吕雉对私生子刘肥悉心照顾,从没有怨言。这样的吕雉,称得上贤良淑德。
沛县的县令抓不住刘邦,就把吕雉抓进了监狱。《史记》中简单地记载了一句“(吕雉)遇之不谨。”
这句话说的是吕雉差点被羞辱。好在有个任敖的和刘邦关系好,救下了吕雉。
之后,吕雉为刘邦生了一双儿女,也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
秦朝末年,战争爆发后,刘邦开始四处征战,吕雉则留在老家沛县,照顾公婆和子女,令刘邦没有后顾之忧。
吕雉36岁,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刘邦想接回妻儿老小,却被楚军阻拦。1年后,刘邦被项羽击败,撇下妻儿老小逃跑。
吕雉和家人慌忙逃命,幸运的是子女被刘邦找到,却又因为逃命几次被丢下车。不幸的是,吕雉和刘邦的父亲被项羽抓住。
就这样,吕雉做了整整3年的人质,随时有可能丢命,但她也没有心生怨念,反而将一家老小照顾得很好。
公元前203年,楚汉议和,吕雉才被释放。她本以为等待的是深情的丈夫,不曾想,刘邦的身边有了年轻貌美的戚夫人。
楚汉战争,刘邦经常会把戚夫人带在身边,而吕雉则留守后方。
吕雉39岁时,刘邦称帝,吕雉成了历史上第一位皇后。
刘邦当皇帝的8年时间里,吕后协助刘邦镇压叛乱,设计诛杀了韩信和彭越,解决了刘邦的难题。
如果戚夫人识相,就应该尊重吕雉,可她仗着刘邦的宠爱,先是专宠,让吕雉独守空房。后来更是吹耳旁风,让刘邦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
刘邦一句“刘盈仁弱不类我”,就要改立刘如意为太子。
这下吕雉再也忍不了了。她请来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再加上周昌挺身而出,规劝刘邦。刘邦才终于放下废太子的念头。
戚夫人这一招,逼得吕雉对周昌下跪感谢。
吕雉47岁时,刘邦去世,吕雉临朝称制,成为了中国太后专政的第一人!
2、当丈夫不爱她,吕雉就将重心放到权势和儿子身上,她的强大,让刘邦无奈妥协
想当初,刘邦发誓要让她过上好日子,她以为自己忍辱负重等来的是幸福,却不料,丈夫身边有了新欢。
戚夫人的出现,让吕雉心生嫉恨。她是一个女人,渴望与丈夫重温曾经的美好。
只可惜,吕雉侍奉公婆和为人质的几年,面色沧桑,怎比得过水灵灵的戚夫人?
因此,刘邦对吕后非常冷淡,不是去年轻的夫人那儿就寝,就是去戚夫人宫中。
某次,吕雉过生日,提前跟刘邦说了,刘邦一口应下。晚上,她盛装打扮,等着刘邦赴约。
可月上柳梢,饭菜凉透,宫人传来了令人心寒的消息:刘邦在戚夫人那儿歇下了。
吕后内心悲苦,这一刻,她辛苦多年的果实,被人摘走了。凭什么!偏偏她什么也不能做。
经历的失望多了,吕后便将重心转移,开始专注于权势和太子的培养。
刘邦身边跟着的重臣,比如萧何、樊哙、陈平等人,从刘邦起义开始,就与吕后熟识,且关系不错。这也为她谋划权势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多年的磨砺,吕雉早已不是天真烂漫的大家闺秀,她性情刚毅,能干且懂得隐忍,她不动声色地让娘家兄弟当官封侯,培养了强大的外戚集团。
刘邦当政期间,吕后诛杀了韩信和彭越,这让刘邦和大臣们意识到,这个女人不逊男子!
吕后派人将彭越的尸体剁成肉酱,赏赐给诸侯们,这一招,成功震住了一众功臣。
慢慢地,吕雉培养起自己的势力,收拢了一帮朝臣。
到这一步,吕后自身能力卓越,且外戚力量强大,刘邦已经动不得了。
更何况,没有子嗣的女人才会陪葬。
而吕雉是刘邦的原配夫人,是大汉朝的皇后,她育有一子一女,从没犯错,谁都不能轻易动她。
更重要的是,刘邦见识了吕雉的能力,他深知太子性子软弱,需要吕雉的扶持。否则,单是一帮功臣,太子就对付不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刘邦若是让吕后陪葬,就是脑子进水了。
刘邦爱戚夫人,但女人与江山比起来,显然就不值得一提了。
三、从吕雉的角度来看,戚夫人的下场虽悲惨,但不值得同情吕雉是刘邦的原配,是皇后,也是陪刘邦吃过苦的人。但凡有点分寸感的女人,都不会跟皇后叫板!
可戚夫人呢,仗着刘邦宠爱,经常给刘邦吹耳旁风,夸赞刘如意如何像父亲,总是有意无意地与太子对比。
久而久之,刘邦就生出了“刘盈仁弱不类我”的感慨。刘邦对女人爱屋及乌,喜爱戚夫人,自然也喜爱刘如意。
可这份宠爱,让戚夫人愈发胆大妄为,甚至想让刘邦改立太子。这就触动了吕雉的底线,也决定了戚夫人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刘邦死后,吕后毒杀了刘如意,还专门跑到戚夫人跟前诉说。戚夫人终于精神崩溃,冲上去想要撕了吕雉,但被宫女拦住。然后,被做成了“人彘”。
吕雉的一生,像一个传奇,从大家闺秀成长为一国皇后,再到临朝称制的太后。看似风光的一生,却暗含心酸。
吕雉执行了刘邦的遗言,萧何之后,第二任相国是曹参,第三任是王陵和陈平。太尉则是周勃!大汉朝400年的江山,稳住了!
可以说,吕后的一生,最无愧的人就是刘邦。若她被丈夫宠爱,被儿子体贴,何至于拼了老命争夺权势?
刘邦明知道吕后阴狠毒辣不会放过戚姬,为什么不让吕后陪葬呢?
刘邦的伟大就在于,他从来不会因为一个美人而放弃自己的江山。
刘邦对戚夫人的疼爱,就算在汉朝正史中,都是未曾掩饰的,刘肥之母曹氏虽然在刘邦还未崛起时便陪伴刘邦,而吕雉也的确是刘邦的发妻,但问题是,这两个女人只是刘邦在寂寞岁月、人生岁月中的过渡者,并不属于刘邦的真爱。
直到沛县起事,沛公西征,因为刘邦的崛起,财富和美人都纷纷涌向了他,在那个秦末纷乱的年代,刘邦这种“布衣”(实际上刘邦属于是衰落的贵族)之身是很多世家门阀投资的对象,就这样,戚家所赠给刘邦的女儿,让刘邦看到了不一样的感情。
戚家也是名门,虽然在秦朝,戚家不是什么顶尖贵族,但戚家是周王室的血脉,本身的尊贵是不言而喻的,而戚家培养出来的女儿,除了样貌美丽、端庄优雅以外,还有不浅的才艺和才华,再加上年轻这一个优点,迅速让刘邦的内心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这大致就是爱情的感觉。
要单说刘邦和戚夫人的爱情,那肯定是美好的,可从客观的历史来看,刘邦和戚夫人热恋,每天都和戚夫人如胶似漆的时候,刘邦的发妻吕雉,还有他的一对儿女:刘盈(后来的汉惠帝)、鲁元公主却是在沛县的田地里受着苦。
所以,吕雉后来怪刘邦是个“负心汉”,这不是没有理由的。
公元前207年,刘邦这支在诸侯中并不算强劲的力量,竟然率先打开了关中的大门,兵临咸阳皇宫,而已经被赵高几近耗尽的大秦朝廷无力抵抗刘邦,秦子婴只能率众臣投降刘邦,这一次投降仪式,没有让刘邦有实力上的蜕变,去奠定了刘邦在朝代更迭中的主动地位。
只是刘邦接受了子婴的投降,这件事也激怒了项羽,在不久后,项羽进入关中,拥有最强大实力的他立即“兴师问罪”,而后设下“鸿门宴”针对刘邦。
所幸刘邦有张良相助,逃过一劫,项羽后知后觉,也不能再否认刘邦大势已成,因此分封刘邦为“汉王”,自此,刘邦的起事才总算是有了雄厚的根基。
当刘邦成为汉王后,刘邦便让人回去沛县将自己的父亲和妻子、儿女都接到自己的身边来,虽然看起来这时候才去接家人过来已经迟了,但是刘邦的家人却以为刘邦此时才安定下来,也是因此,当吕雉来到刘邦的身边后,她才发现刘邦已经有了“戚姬”了。
作为“大房”(嫡妻),吕雉对戚夫人自然是有着很强烈的排斥情绪的,最重要的是,戚夫人的出身要比吕雉好得太多,样貌和才华也要比吕雉好,而真正享受了刘邦崛起所带来的荣华富贵的,也是戚夫人,吕雉反而还在田里熬了好几年的苦。
在这种背景下,吕雉绝不可能心理平衡,她对戚夫人的厌恶已经埋下了种子。
吕雉对戚夫人有意见,戚夫人自然是看得出来,不过她并不在意,虽然吕家也有一部分人跟随着刘邦打天下,但她们戚家也有,在政治话语权上,她完全可以和吕雉平等交谈,再加上刘邦的偏爱,戚夫人不仅不畏惧吕雉,还和吕雉多有做对。
公元前205年,刘邦发动彭城之战,想要一举剿灭项羽,但可惜刘邦实力不济,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被项羽以少胜多击败,刘邦的父亲刘煓和妻子吕雉被项羽俘虏,也同是这一年,刘邦和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出生。
吕雉在项羽阵营期间,刘邦没有主动营救,而是一直等到了公元前203年的楚汉议和,项羽才主动将吕雉和刘煓放回,这段经历,也让吕雉和刘邦的父亲关系出现很大的裂痕。
不过因为吕家在刘邦打江山的过程中助力颇多,加上在吕雉被项羽俘虏不久之后,刘邦立刘盈为太子,这一系列综合因素,让刘邦和吕雉依旧保持正常的夫妻关系,一直到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刘邦都还以吕雉为后。
在刘邦称帝的时候,刘邦最疼爱的女子也还是戚夫人,可刘邦却没有因为自己的感情而把戚夫人立为皇后,这就体现了刘邦在政治上的理性。
如果条件适合,刘邦也肯定会把戚夫人立为皇后,将自己真正深爱的人立为皇后,这自然是最好的事情,可是随着汉朝的建立,各大“利益集团”的形成,刘邦做事情就必须要考虑大局,根据最合适的情况来行事。
不管怎么说,吕后乃是刘邦的“嫡妻”,而刘邦崛起依靠的乃是沛县的力量,凑巧的是,吕家当年在沛县的关系经营得很好,比如刘邦第一次和吕公相见,就是在吕家在沛县举办的“宴会”上,在那场宴会中,萧何等人纷纷到场,所以吕家在沛县的地位是很高的。
这就造成了在汉朝建立之后,外戚吕家就反过来压戚家一头,虽然戚家也掌管一部分军队,但问题是他们所获得的政治支持并不如吕家,而,所以戚夫人在后宫中的实际地位,总体比不上吕后。
作为布衣皇帝,刘邦的经历确实是值得令人敬佩的,但刘邦也不是没有限制的,他的限制就在于,他自身的“世家”力量近乎为零,所以崛起的时候,对其他人的借力就要很多,如此一来,刘邦登基之后,他要分出来的利益也需要很多。
这种利益,本质就是政治话语权和权力,比如萧何、张良、周昌这些人,只要刘邦做的事情和他们集体的意见相违背,那么他们就会反对刘邦,而刘邦也会因为支持力的不足,只能放弃自己的想法。
这就是刘邦这种布衣皇帝最大的无奈,他借力于他人,也得受他人的牵制。
不过刘邦也没有坐以待毙,他曾经试过“挣脱”这些功臣们的束缚,于是刘邦便以刘盈不像他,刘如意更像他为理由,要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立刘如意为太子,如果刘邦成功的话,那么以“吕家”和“刘盈”为核心的利益网络,就会被瓦解掉。
刘邦这一招,很显然就是想削弱沛县功臣的影响力,扶持戚家,一旦刘如意真的被立为太子,那么吕后在不久之后也会被取缔掉皇后地位,接任皇后的,就是刘如意的母亲戚夫人。
计划虽好,但前提是刘邦要能实现,能抵挡这些阻力。
果不其然,当刘邦这个想法提出来之后,一直支持他的萧何等人立即反对他,这种反对几乎囊括了沛县众人,譬如周昌,就敢因为这件事直接对着刘邦破口大骂,可见沛县功臣们的决心是多么地强。
另一方面,吕后深知刘邦的步步为营,于是出面联络沛县功臣和其他人脉,让他们在刘邦面前反对这件事,特别是吕后都做到了放弃尊严,向周昌下跪磕头祈求,这也是后来周昌冒着生命危险都要批评刘邦废太子的原因。
刘邦知道自己会受到莫大的阻力,但是没有想到他们对“废刘盈,立刘如意”的意见会那么大,也第一次看清了吕后家族势力的影响力。
最后,以前刘邦多次请求出山的“商山四皓”被刘盈请出山辅佐,刘邦便对废太子之事不再提起了,因为从刘邦的角度看,商山四皓实际上是张良和萧何等人请出来的,以前他们不愿意帮助刘邦请商山四皓出山,就是为了给自己留底牌,既然萧何等人在废太子这件事上这么激烈反对,刘邦干脆不再继续了。
可废太子一事停止了,却不代表这件事的“影响”就这样结束了,因为戚夫人和吕后在地位上的争执,让两人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吕后对戚夫人恨之入骨,包括对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都是一样的态度,所以这就是权力斗争的后遗症。
刘邦深知二人之间的矛盾,可是刘邦能做的,也就是阻止住二人的争斗,既阻止戚夫人对吕后的挑衅和嘲讽,也阻止吕后对戚夫人使出的“杀招”,这样的从中调和能持续多久,刘邦不知道,但刘邦不能停下,一旦停下,戚夫人就会被吕后除掉。
作为一个政治家,刘邦不可能因为自己的感情取向而舍弃自己辛苦打下的王图霸业,因为越是刘邦这种出身的人,他越知道“江山”大于“美人”,美人是因为江山之庞大而来的,跟他刘邦个人的容貌和特点无关,所以刘邦再喜爱戚夫人,他也知道该如何倾斜自己的注意力。
作为一个丈夫,刘邦想偏袒戚夫人,所以他在自己命不久矣的时候,还是写了一封信给刘盈,他告诉刘盈,自己当年“废太子”只是对刘盈的考验,希望刘盈以后好好照顾弟弟刘如意还有戚夫人,刘邦说的这种话,不知道刘盈信不信,但他还是希望刘盈能看在他作为父亲的请求上,保住戚夫人母子。
既然刘邦向刘盈传达了这种意思,那么就意味着他肯定知道吕后根本不会放过戚夫人了,所以为什么刘邦不直接狠心一点,让吕后殉葬呢?
其实要吕后殉葬这种事,说出来是十分不合理的。
一、皇后不在殉葬之列,殉葬仅有地位极低的庶妻。
人殉这种事情在先秦以前是很常见的,那是奴隶制社会的一大特色,但即便人殉是残忍的,关于天子、诸侯的殉葬,从来都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妻不殉,有子之妾不殉”,意思就是,天子的正妻不在殉葬行列,有孩子的庶妻,也就是妾,也不殉葬。
到了汉朝,也一样还是要遵循这种礼法,更别说吕后本身就有一定的政治家色彩,刘邦在位时,吕后就已经有政治运作了,所以在可能性上来说,吕后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被刘邦提前“带走”的。
二、吕后其实才是刘邦江山延续的保证。
既然完全确定了刘盈为储君,那么刘邦在做身后事安排的时候,就必须要考虑到刘盈登基之后的种种风险,因为刘汉宗室本身的势弱,刘盈登基之后,是一定需要吕后辅政的,更别说刘盈本身的性格懦弱,没有丝毫的强者心态。
于是刘邦在人生最后的几年,极力扫荡其他异姓诸侯王,一旦这些割据的诸侯王还在,那么对以后继位的皇帝将是一场场的灾难,所以刘邦立下白马之盟,限制上层顶级的通道。
因此,吕后不仅不能除掉,而且还一定要让她摄政,只有她摄政那才能镇压一切,保证其他的大臣们没有二心。
三、刘邦对于戚夫人母子的命运也只能做到尽量保护。
刘邦从布衣到皇帝,深知自己需要做的是什么,需要割舍的是什么,他深爱戚夫人,甚至还将戚夫人拿出来和吕后“斗法”,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让戚夫人被吕后痛恨,所以刘邦对戚夫人的爱,不是那种小说情节里轰轰烈烈的爱,也是一种有所利用的爱。
既然如此,刘邦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住戚夫人母子,比如让刘盈看在他的面子上保护刘如意,让吕后的“恩人”周昌担任赵如意的相国,这一切布置是刘邦能做的最大程度了。
只是刘邦没想到,吕后对戚夫人的仇恨那么深,竟然能跃过刘盈和周昌的层层保护,毒杀了刘如意,另一方面,还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这件事直接导致吕后和刘盈母子关系的决裂,从某个角度来说,刘邦的布局起作用了,但却是反面作用。
戚夫人看似历史地位是悲惨的,但事实上,戚夫人代表了汉朝的一个转折,那就是吕后“获得”大汉朝最高权力的转折点,因为戚夫人的缘故,让吕后痛恨儿子为戚夫人母子辩护,最终吕后狠下心来,直接架空儿子刘盈,自己完全摄政。
后来刘盈去世后,吕后不管自己的孙子的死活,不断扶持傀儡皇帝,也狠得下心杀害自己的血脉(汉前少帝就是被吕后所杀害),这是大汉朝吕后专政的开始,而吕后能走出这一步,跟刘邦的态度、对待方式息息相关,吕后确实是个悲情者。
但不管怎么说,刘邦的江山最起码都是没有易主,因为有吕后的镇压,大汉江山度过了刘邦驾崩之后最飘摇的那段时期,假如当年刘邦为了保护戚夫人母子而处理了吕后,那么爱人是保全了,可江山却危险了。
结语:戚夫人的悲哀结局成就了吕后的“凶名”,但事实上,吕后也不是一夜滥杀无辜、是非不分的人,最起码那些不受刘邦宠爱的后宫,都被吕后放过了,比如汉文帝的母亲薄姬,所以戚夫人的结局,说到底也有几分刘邦的责任在里面。
而刘邦也未必没有让吕后在戚夫人身上寻找“复仇快感”的想法,因为让吕后释放仇恨,才会让这份仇恨不转变成对刘汉宗室的仇恨,只是刘邦不知道的是,吕后竟然做得那么绝,这份仇恨如此深。
只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刘汉的江山没有因此而动荡,或许这才是刘邦最希望的局面,只要江山稳固,那么一切的牺牲,都将是值得的。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刘邦明知道吕后阴狠毒辣不会放过戚姬,为什么不让吕后陪葬呢?
刘邦临死前干了一件事,就是派出陈平与周勃到军营中立斩樊哙,注意了是立即斩杀,而且不用经过审讯,除非樊哙犯了非常严重的罪行,要知道刘邦连韩信、彭越谋反都不舍得杀,起初只是把韩信贬为淮阴侯,彭越则是贬到蜀地,为何樊哙作为刘邦的妹夫与连襟,刘邦这么狠心要杀樊哙。
刘邦杀樊哙的原因是有人说樊哙与吕后结党,想要在刘邦死后图谋不轨,等到刘邦一死,樊 哙就会带兵杀死刘邦最喜爱的戚夫人与赵王刘如意,樊哙的身份非常特殊,他既是功臣,又是外戚,还是汉朝初年的大将军,手握兵权,地位甚高,像周勃、曹参、灌婴等人都不如樊哙实际地位高。
刘邦
《史记 高祖本纪》: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於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
所以刘邦才动了杀心,立斩樊哙,无论樊哙之前的功劳有多大,与自己的关系有多亲密,只要樊哙对戚夫人和刘如意构成了威胁,刘邦必定要除去樊哙,既然刘邦对樊哙起了杀心,那么对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威胁最大的吕雉,刘邦为何不杀了她,让她跟自己一起陪葬呢?
作为刘邦结发妻子的吕雉,刘邦非常清楚她的心狠手辣,韩信、彭越皆因吕雉而死,刘邦在外平定陈豨的叛乱时,吕雉在京城与萧何联手杀死了韩信,刘邦把彭越废为庶人并贬到蜀地,吕雉在半路上遇到彭越,欺骗彭越并把他带回后劝刘邦处死彭越,光是这两件事,就足以让刘邦对吕雉刮目相看了。
樊哙
对待韩信与彭越这样的功臣,吕雉必定除之而后快,当刘邦听到有人告诉他吕雉与樊哙结党想要杀戚夫人与刘如意时,他必定知道吕雉会在自己死后不会放过戚夫人,为了保护戚夫人,刘邦做了一件事。
刘邦让御史大夫周昌去赵国担任赵王刘如意的相国,实际上就是让周昌去保护刘如意,刘邦的这个办法实际上是非常无奈的,周昌只不过是一个非常正直的大臣,他无权无势,只是一个诸侯国的相国,跟吕雉比起来,周昌根本就保护不了赵如意。
刘邦去世之后,吕雉就派出使者召刘如意进京,想要谋害他,周昌作为相国只是让刘如意推辞进京,结果吕雉改召周昌进京,等周昌动身之后,再派出使者召刘如意进京,然后趁机害死了刘如意,周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吕雉害死刘如意,而没有任何办法,所以刘邦的这个办法实际上是非常失败的。
吕雉
从当下的情况来看, 刘邦派出任何人都保护不了刘如意与戚夫人,因为吕雉的地位太高了,刘邦去世后,吕雉是皇太后,他的儿子刘盈又是当朝皇帝,普天之下没有人比吕雉的权势还要高,刘邦曾经想杀死樊哙来阻止吕雉作乱,但就连这个目的也没有达到,因为陈平的小心谨慎,保了樊哙一命。
其实刘邦还有个办法想保刘氏江山,这就是白马盟誓,刘邦夺取天下之后,曾经与跟着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说:不是刘姓皇族不得称王,不是有功之臣不得封侯,如有人违背,天下人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击杀。
但是,吕雉在刘邦去世后,大肆分封吕氏子弟为王为侯时,几乎没有人敢反对,唯一反对的右丞相王陵也被吕雉罢免,而陈平、周勃等人反而支持吕雉分封诸吕的行为,这一点来看,刘邦的白马盟誓也成了一纸空文,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戚夫人
其实刘邦想要保全刘如意与戚夫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杀死吕雉,拉吕雉陪葬,但刘邦并没有这么做,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吕雉势力做大了。
刘邦在生前曾经有过换太子的想法与行为,想把刘盈的太子之位换成刘如意,但是遭遇到强大的反对,其中反对最为强烈的就是以吕雉为首的吕氏外戚,吕雉是刘邦的结发妻子,也是汉朝的皇后,吕雉的儿子刘盈也是刘邦唯一的嫡长子。
为了让刘邦打消换太子的念头,吕雉动用了一切的资源,不仅请出了张良,而且还请出了商山四皓,这可是连刘邦都请不动的高人,刘邦可是皇帝,连皇帝都请不动的人,却被吕雉请了出来,可想而知吕雉背后的势力有多大。
吕雉背后的势力太过强大
吕雉不是一个人,而是有一个集团,吕雉的妹夫是樊哙,樊哙当然会支持吕雉与刘盈,吕雉有两个哥哥,分别是吕泽和吕释之,这两个都跟随刘邦打天下有功,尤其是吕泽,刘邦在彭城之战被项羽打得大败的时候,就是投靠驻守在下邑的吕泽,并在随后不久就立刘盈为太子,这一切都不是孤立事件。
刘邦想要换太子之时,就是吕释之出面请张良帮忙,并请出商山四皓的,吕家在辅佐刘邦在打天下的过程中,立了不少功劳,而且又手握兵权,又是吕雉的兄长,就这样以吕雉、樊哙、吕释之、吕泽为核心的吕氏外戚集团的势力非常大。
樊哙在刘邦晚期官至大将军,还在前线率军作战,是汉朝地位最高的军事将领,远高于周勃、灌婴等人,这种地位也不是一般功臣能比的,而且樊哙还有最高兵权,大将军可是全国武将部队的最高指挥官,所以刘邦担心樊哙作乱是有道理的。
刘邦与吕雉
正因为吕氏外戚集团的势力做大了,所以他们才能请出商山四皓,给刘邦一个下马威,并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事实上,如果刘邦强行换太子的话,就会引发汉朝的内乱,吕氏外戚集团必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很可能会发动政变,所以刘邦退让了一步,不换太子,维持现状。
同样的道理,刘邦虽然很想保住戚夫人与刘如意,但是并没有太好的办法,刘邦不敢也不能动吕雉,动了吕雉就动摇了国本,会导致汉初为争夺皇帝之位而引发叛乱,只要是刘邦的儿子做皇帝,他都是能接受的,所以刘邦退让了。
二、刘邦需要吕雉镇住一帮功臣。
刘邦除了担心外戚集团之外,还担心功臣集团坐大,在西汉初年,外戚集团与功臣集团是仅存的两大政治集团,而维持这两大集团的平衡,才有利于皇权的稳定,但是刘邦深知刘盈软弱,不能镇住这帮功臣,这也是刘邦想换太子的原因之一。
刘邦与手下
所以刘邦就想让吕雉来镇住这一帮功臣,刘邦深知吕雉为人心狠手辣,有手段,有心机,完全可以平衡功臣集团的压力,事实上,白马盟誓就是功臣与外戚相互制衡的条约,刘邦以功臣永世的荣华富贵来换取他们对刘氏皇族的忠心,并用来抗衡那些不姓刘的外戚,这是非常明显的用功臣制衡外戚的手段。
制衡是相互的,功臣能制衡外戚,外戚也能制衡功臣,从而维持一个相对平衡的政治结构,这一切都需要吕雉这样一个强势的人存在。
吕雉是刘盈的母亲,这个特殊的身份注定了吕雉不可能夺了自己儿子刘盈的江山,事实上恰恰相反,吕雉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儿子的皇帝之位更稳定,包括杀韩信、彭越,在刘邦去世后,吕雉还准备做一件疯狂的事,就是趁机诛杀所有的功臣。
刘邦一家人
吕雉为什么要这么做?道理很简单,功臣指的是有功劳的大臣,而且还是开国功臣,大多是凭借军功上位的,一旦成功之后,功臣很容易骄傲,不听命令,做一些违法的事,吕雉担心自己去世后,儿子刘盈管不住这些功臣,干脆杀了省心,吕雉是想为自己儿子掌权铺平道路,只可惜吕雉的这个想法太疯狂,而且没有成功的机会,幸好最终也没有实施。
所以刘邦需要吕雉这样的强行来制衡功臣,从而维持刘盈江山的稳定,刘盈和刘如意都是自己的儿子,让谁做皇帝对刘邦来说是一样的,但对吕雉来说,只有刘盈做皇帝,她才愿意,否则就是残酷的政治斗争。
三、刘邦老了,不愿意折腾了。
刘邦自从起兵之后,就没有过空闲的时间,反秦战争用了4年,楚汉战争用了3年,统一天下之后,平定异姓王的叛乱又用了7年,直到刘邦老了,不愿意折腾了。
刘邦老了
刘邦如果想杀吕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要考虑由此引发的后果,吕释之与樊哙等人是有兵权的,刘邦派出陈平与周勃杀樊哙,陈平都不敢动手,因为畏惧吕雉的权威,即使刘邦有心铲除吕氏外戚集团,也没有那个力来折腾了。
刘邦晚年厌倦了战争,因为伤病甚至厌倦了面见大臣,想铲除吕氏集团并非难事,但是需要很多的精力与时间来处理善后事宜,要考虑吕氏一党的处理结果,并防止引发动乱,此时的刘邦已经老了,六十多岁的人了,不愿意折腾了,于是就默认了吕雉的存在。
刘邦明知道吕后阴狠毒辣不会放过戚姬,为什么不让吕后陪葬呢?
要是刘邦让吕后陪葬,那他的江山就彻底完了。
刘邦生前,很宠戚夫人,宠到什么程度呢?除了时常留宿于戚夫人的宫中外,甚至还因为戚夫人的“枕边风”,动过改立太子的心思。
他想废除吕后之子刘盈的太子之位,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
不过,这种宠爱却埋下了祸根,在刘邦死后,戚夫人被心怀恨意的吕后砍去四肢,做成了“人彘”,最终屈辱死去。
吕后的残忍,刘邦不是不知道,作为吕后的丈夫,刘邦应该相当了解妻子是什么样的人。
当初,韩信被诱杀,整个过程,都是吕后一手策划的,妻子不是个善茬,这是刘邦早就知道的事实。
并且,刘邦也知道吕后一直视戚夫人为眼中钉、肉中刺,将来也必定不会放过她。
那么,既然刘邦知道吕后的手段,同时又相当宠爱戚夫人,干嘛不在临死前采取措施,来保护戚夫人呢?
比如,直接下一道圣旨,让吕后陪葬,这样一来,戚夫人不就没有生命之忧了吗?
事实上,刘邦不是没想过保护戚夫人,他为此也做了不少努力,只不过最终一一失败,至于为何不杀了吕后或者让她陪葬,很简单,刘邦不敢。
除非是刘邦不想要江山了,只要他还想让江山继续姓“刘”,那么他就不敢动吕后。
刘邦为了保护戚夫人,曾经做了不少努力。
首先,他听说樊哙有杀掉戚夫人母子的心思后,不顾兄弟兼亲戚的情谊,马上下达了诛杀樊哙的旨意。
要知道,樊哙对于刘邦,关系非同一般,既是兄弟,又是亲戚。
当初,刘邦落魄之际,樊哙舍命相随,后来,樊哙又跟随刘邦南征北讨,立下无数功劳。
更重要的是,樊哙还是刘邦的救命恩人。
鸿门宴上,亚父范增欲杀刘邦,便授意项庄舞剑,刘邦危在旦夕,情急之间,樊哙只身闯入大营,不仅丝毫不惧,甚至目眦尽裂,怒视项羽。
饶是项羽征战多年,也被樊哙气势所镇,之后,樊哙“生啖猪腿”,更是让项羽赞其为“壮士”。
最终,樊哙据理力争,使得项羽打消了诛杀刘邦的主意,这才让刘邦得以逃出生天。
若当时没有樊哙,那刘邦估计就交代了,哪里会有机会开创大汉基业?
除此之外,樊哙与刘邦,还有亲戚之谊,刘邦的妻子为吕后,而樊哙的妻子,则是吕后的亲妹子吕媭,也就是说,他和刘邦属于“连襟”。
但即便有如此关系,在听说樊哙有心杀戚夫人后,刘邦第一时间就下令诛杀樊哙。
由此可见,刘邦不是没想过保护戚夫人,他也做了实实在在的举措,只不过,他千算万算,没算到前去传旨的陈平居然耍了个滑头。
陈平是个聪明人,他深知樊哙和刘邦的关系,同时又考虑到吕后这个因素,因此就担忧自己贸然诛杀樊哙,将来万一刘邦后悔,那他不仅会被怪罪,还会因此得罪吕后。
到时候陈平就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思前想后,陈平决定迂回一下,他将樊哙绑到车上,带着他回长安,究竟杀不杀他,等见了刘邦让他做决定。
结果,还没走到长安,就传来了刘邦去世的消息,于是,樊哙被放走,陈平也解决了这个难题。
而这么一来,刘邦意图保护戚夫人的措施,就因此失效。
除了这个措施之外,刘邦还布置有其他方式来保护戚夫人,比如,安排册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赵王,并安排老臣周昌辅佐。
周昌在朝中很有资历,吕后也得敬他几分,刘邦如此安排,就是想利用周昌,达到制衡吕后的目的。
可结果,没等刘如意前往封地,就被吕后找了个机会杀掉。
至于戚夫人自己,在刘邦死后,她明知道吕后对她很有成见,却丝毫不知韬光养晦,反而处处挑衅吕后,即使是被罚往永巷舂米,还寄希望于儿子前来救她。
她的种种做法,最终让吕后忍无可忍,随即对她施以了残酷的刑罚。
所以说,并非是刘邦没想过保护戚夫人,而是事情的发展,超出了他的计划,并且戚夫人不懂得什么叫做低调,这才酿成了其凄惨的结局。
那么话说回来,刘邦在布置各种保护戚夫人措施的同时,有没有想过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呢?比方说,在自己死后,让吕后陪葬。
毕竟戚夫人最大的威胁,就是吕后,一旦解决了她,也就解决了大部分问题。
我们有理由相信,刘邦在去世之前,必然是有过这种想法的,吕后与戚夫人的矛盾,刘邦一清二楚,而吕后的狠辣手段,刘邦也见识过。
没有了刘邦压场,那将来吕后肯定会对戚夫人下手。
但最终,刘邦并没这样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在权衡之后,发现不能,也不敢这样做。
首先,让吕后陪葬,不合礼制,也没有先例。汉朝的殉葬制度,继承于秦朝,而在这其中,就明文规定了,只有那些没有子嗣的妃子,才可以为皇帝陪葬。
而吕后,她有儿有女,并且还是刘邦的嫡妻,这别说放在当时,就是在其他朝代,也没有嫡妻陪葬的先例。
更何况,吕后还是皇后,皇后意味着什么?是一国之母,将来是皇太后。
从来没有听说过,让一国之母的皇后去殉葬的事情,秦朝没有、汉朝也没有,古往今来更是没有。
要是刘邦非这么做,那么朝中的文臣们,绝对会用吐沫星子将刘邦淹死。
其次,刘邦有所忌惮,不敢让吕后陪葬。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我们去看一个典故,就会知道刘邦当时在忌惮什么。
刘邦曾有意改立太子,即废除吕后之子刘盈,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不过,最终他打消了这个主意。
那么,他是因为什么才会打消了这个主意呢?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是吕后请来了商山四皓,这四位老人家表示支持刘盈,因此,刘邦才会就此罢手。
许多人可能会感到奇怪,所谓的商山四皓,只不过是四个年迈的老头子而已,即便是他们有点名望,但怎么就让刘邦改了主意呢?
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这四位老人家,是当时民间读书人的精神领袖。
他们效忠刘盈的态度,就充分表明,刘盈已经在天下的读书人中,获得了极高的声望,更证明吕后一方已经获得了他们的支持。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邦才意识到,吕后的势力已成,自己已经很难再将其连根拔起了。
当然,刘邦是皇帝,他可以直接下旨,杀掉吕后,或者让吕后陪葬,甚至可以直接让刘如意成为太子,但是,之后呢?
他刘邦能杀了吕后,,但他总不能把天下的读书人都杀光吧。
要是那样,估计过不了多久,这天下就不姓“刘”了。
如果,刘邦还能再活十几二十年的话,那么依照他的雄才大略,慢慢布局,是足可以将吕后的势力一一拔除,并且,他也有能力控制住局势。
但可惜的是,刘邦没时间了。
还有,吕后背后的势力,也不会同意刘邦这么做。吕后代表的不是她一个人,在她的背后,还有她娘家的势力,比如哥哥吕泽,另外,还有妹夫樊哙,以及朝中不少支持她的人。
这些人中,不少人在当时官居要位,甚至是手握重兵。
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如果强行让吕后陪葬,那么这些人会眼睁睁看着无动于衷吗?肯定不会。
这让刘邦如何还敢杀吕后?如果他真这么做的话,那么刚刚稳定下来的大汉江山,必定会来一次巨大的震荡,甚至血流成河、人头滚滚。
这就意味着,现有的势力版图将被全部砸碎。
刘邦会这么干吗?别说他没有时间,即便是有时间,他也不敢如此折腾。
另外,为了江山的稳定传承,刘邦也不敢这么做。前文说过,刘邦最终没有册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依然继续保留了吕后之子刘盈的太子之位。
这么做的原因,除了吕后得到了大部分的支持,且势力已成之外,还有一点,就是戚夫人背后,没有势力支撑。
如果强行选刘如意,那么即便是刘如意最终能够登基,其母族背景不强大,在朝中没有威望,让他以后如何站稳脚跟?
而选刘盈就不一样了,刘盈是吕后唯一的儿子,吕后不管怎么说,都会支持和保护这个儿子。
同样的道理,在吕后的带动下,她背后的势力也会支持刘盈,这样一来,刘家的江山基本上就无忧了。
因此,为了刘盈能顺利继位,并且将来能获得朝中大部分的支持,刘邦也不敢让吕后陪葬。
说得更直白一点,刘邦当时已经深刻意识到,只要有吕后在,那么不管是皇位的传承也好,还是未来的江山稳固也罢,统统都没有问题。
作为一个皇帝,在刘邦的心里,没有什么比自己的江山传承更重要,为了江山,刘邦十分明白孰重孰轻。
而比起江山,刘邦和戚夫人之间的感情都是小道,所以,刘邦才不会对吕后做什么出格的事。
所以,刘邦说什么也不可能为了戚夫人而对吕后下手,吕后的身份,以及她在当时获得的支持,还有她背后的势力,都是保证刘家江山稳固的砝码。
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如果再让吕后陪葬,那无疑是作茧自缚,这么蠢的事,以刘邦的雄才大略是不可能干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