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娶武则天属于败坏人伦吗?为什么?

不算。虽然武则天是李治的庶母,但李治娶她,娶得名正言顺。另外,李治还把她姐姐母女,都纳入了后宫。都说“脏唐乱汉”,但唐朝的“婚嫁乱象”,还真算不上败坏人伦。

最初,武则天是李世民的小老婆。

她进宫时,只有14岁,被封才人,赐号“媚”。

在李世民的后宫,武则天足足待了11年,却始终不曾被晋封,一直都是才人。

公元649年5月,李世民去世,25岁的武媚娘,因为没有子嗣,被剃光了头,送去感业寺出家。

2年后,24岁的新皇李治,服孝期一满,就跑到感业寺,把出家的武则天接到后宫。第二年,武则天生下皇子李弘,被封“昭仪”,开启辉煌人生。

她一步步从昭仪,成为皇后,继而成为中国唯一的女皇帝。

而因为“娶父亲小老婆”的操作,李治被人骂了很多年,诟病他“败坏人伦”。史学家蔡东藩更是直言他:“为色所迷,昏庸已甚。”

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如果熟悉历史,就一定知道,唐朝皇室的婚嫁,那真叫一个乱

  •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杀了弟弟李元吉后,转头就娶了弟弟的妻子杨氏,还生下了儿子李明;
  • 再比如,唐玄宗李隆基,看上儿子的老婆杨玉环,不顾礼节,强行要求杨玉环出家,随后把她迎进宫中当贵妃。

不止是皇帝,连唐朝公主的生活,都堪称声色犬马。

  • 比如,高阳公主是唐太宗的女儿,她一边当着房遗爱的妻子,一边和僧侣辨机厮混。
  • 再比如,安乐公主是唐中宗的女儿,她先嫁给了武崇训,同时与其堂弟武延秀不清不楚,等到武崇训去世后,再嫁给武延秀。

有学者统计,唐朝公主中再嫁的,有整整25人,其中唐太宗的公主6人,唐玄宗的公主8人。

皇亲国戚的生活,也不能细看。

  • 比如,武则天的母亲荣国夫人,就被传出,和自己外孙外孙贺兰敏之,关系非同寻常。

《旧唐书》:“敏之既年少色美,烝于荣国夫人,恃宠多愆犯,则天颇不悦之。”

从上述“婚嫁乱象”来看,李治娶庶母,又把武则天姐姐母女,都纳入后宫,还真算不上开天辟地第一人。

他最多算是“承前启后”。

当然,唐朝乱归乱,非要说他们这是“败坏人伦”,就有些过分了。

至少,在李治娶武则天这件事上,我认为,只能算不地道,绝对够不上“败坏人伦”。

如果你不同意,且听我细细分析。

第一,李治娶的,不是父亲才人,而是感业寺尼姑。

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武媚娘和李治一起侍疾。

这是他们第一次邂逅。

其实,当时侍疾的娘娘,不止武则天一个,但她早就打定主意,把宝压在了太子李治的身上,为此,她不遗余力,在李治面前展现魅力。

按照武则天的手段,李治对她的感情,已经非常深了。

可即便如此,李治也没有把武则天留下后宫,更没有给她名分,而是把武则天送去感业寺出家。

  • 一方面,这是李治遵守孝道,为李世民服丧;
  • 另一方面,这也是武则天变换身份的机会。

为什么要变换身份?

因为出家以后,就是方外之人,不再受世俗约束,过往关系也全部斩断

如此,就不再是李世民的小老婆,而是一张白纸,一个尼姑。

2年后,李世民迎接武则天入后宫。

此时,他娶的不是后妈,而是感业寺尼姑。

你可以说这种做法不地道,但你不能说他乱伦。

毕竟,出家等同于另一种形式的“重生”,过往关系都在出家的那一刻,化为乌有。

值得一提的,是这通操作,被后来的唐玄宗学得明明白白。

当时,唐玄宗看上了儿媳杨贵妃,便逼着她当了5年的道士,期间,李隆基给儿子寿王重新安排老婆,等木已成舟,才把杨玉环接出道观当贵妃。

《新唐书·本纪第五·睿宗·玄宗》二十八年正月癸巳......十月甲子,幸温泉宫。以寿王妃杨氏为道士,号太真。

不得不说,这种操作,是真的非常鸡贼。

可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一套,就是按照封建礼教的逻辑进行的。

第二,“妻后母”曾是他们的婚姻习俗。

“妻后母”,即把父亲的小老婆,变成自己的老婆。

这在汉族的礼教下,是不可容忍的,可对于鲜卑族而言,这只是一种习俗。

唐朝的婚姻制度,深受鲜卑族的影响。

这一点,非常好理解。

举几个人,大家就明白了。

  • 独孤氏,李渊的母亲,鲜卑化匈奴人;
  • 窦氏,李世民的母亲、李渊的妻子,是北周襄阳公主、北周文帝宇文泰的外孙女,而北周的宇文家族基本都是鲜卑族;
  • 长孙皇后,李治的母亲、李世民的妻子,鲜卑族。

你看,唐朝前三位皇帝的母亲,都是鲜卑族。

在这种状况下,鲜卑族的习俗,不可避免对唐朝的婚姻制度,形成冲击。

在鲜卑族的习俗里,收继婚,是非常常见的。

所谓收继婚,简单来说,就是父亲去世,儿子把庶母收入后宫;哥哥去世,弟弟把嫂子收入后宫。

“父亡而子收其庶母,兄死而弟接其嫂。”

按照汉族的理解,庶母,也是长辈,嫂子也不可以当妻子。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在很多别的文化里,收继婚,也是一种习俗。

  • 比如,汉朝和亲匈奴的王昭君,遵守过收继婚的习俗。
  • 再比如,和亲乌孙的细君公主,也遵守了收继婚的习俗。

据《魏书》记载,太后胡氏,曾以“收继婚”为理由,逼迫清河王履行“叔嫂”的义务,只因清河王和死去的宣武帝是亲兄弟。

“时太后得志, 逼幸清河王怿, 淫乱肆情, 为天下所恶。”(《魏书·宣武灵皇后传》

从习俗的角度来看,唐朝时期,“妻后母”与“妻嫂”,还真的算不上什么惊世骇俗的举动,最多算是以前的习俗。

值得一提的是,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收继婚”是陋习。可在当时,社会生产力较低的情况下,收继婚为种族繁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客观上来说,“收继婚”既有历史因素,也有民族因素,我们要看到时代局限和合理性,不能一听“收继婚”,就直接鄙夷。

第三,“人伦”是儒家的规定,但李唐皇室不尊儒,而是尊道。

“人伦”二字,最早出自《管子·八观》:“背人伦而禽兽行,十年而灭。”

所谓“人伦”,主要是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各种尊卑关系。

这是儒家推崇的理论,但唐朝并不尊儒。

自汉朝开始,儒家学说,长期被统治者奉为正统学说,因此,“人伦”二字深入人心。

但李唐时期,儒家学说的地位、影响力,都非常弱。

  • 一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属于大分裂时期,兵荒马乱,礼崩乐坏。人们的礼教观念逐渐淡薄,有放浪形骸的魏晋之士,好男风也开始兴盛,佛家也慢慢兴盛;
  • 另一方面,李唐皇室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把李耳(道家创始人“老子”)奉为祖先,令道教成为国教。
  • 而武则天时期,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自封为弥勒佛转世,大力推崇佛教。

总体而言,在唐朝,儒家思想的影响,大不如前。

不止皇室不重视,民间也不重视。

在这种背景下,在李治娶武则天,违反本就不受重视的儒家“人伦”,似乎也情有可原。

我们很难用儒家学说,去批评李治是个“色令智昏”的人。

就好像,在中国,一夫多妻是犯罪,可在印度,男人可以正大光明娶4个老婆。

我们能说印度男人“色令智昏”吗?

综上所述,李治娶武则天,只能说他不地道、鸡贼,却绝不能说他“败坏人伦”。
  • 一来,他按照当时的逻辑,完成了事情的合理性;
  • 二来,妻后母,在当时司空见惯,并不算惊世骇俗;
  • 三来,唐朝尊道,不能用儒家伦理,来道德绑架。

总而言之,判断事情的合理性,必须回到当时的社会风俗,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

其实,除了上面3个原因,我不认为李治“败坏人伦”,还有一个重要背景,那就是李治所处的时期。

众所周知,唐朝国力强大,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来自世界各国的商人、僧侣甚至学者,都以来唐朝学习为荣。

这些人,带来了异域文化、外来宗教,而同一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也在不断南下。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原传统礼教的观念,也都发生了不少改变。

无论是皇室,还是百姓,都乐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

新旧融合之下,免不了产生冲突。

而李治娶武则天,不过是当时的一件小事,体现了融合阶段的特色。

就算这是干得不地道,李治也不应就此背上“败坏人伦”的罪过。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李治娶武则天属于败坏人伦吗?为什么?

14岁的武则天第一次侍寝时,太监们帮她沐浴更衣,武则天惊慌地抓住衣服。总管太监怒喝:“我们还不是真正的男人,有什么可害羞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武则天的父亲叫武士彟,是中亚和汉族的混血,武士彟在山西做木材生意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好兄弟李渊。

后来武士彟跟李渊一起吹牛聊天,说:“隋朝现在这么混乱,我觉得你老兄是个能人,不然你造反吧,我支持你!”

李渊一琢磨,好像也觉得自己挺能干,就在武士彟的资助下发了兵,没想到革命还非常顺利,李渊一下子做了皇帝。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作为“从龙之臣”,武士彟被封为了工部尚书,当时武士彟已经有妻子相里氏了,还生了武元庆,武元爽两个儿子。

相里氏去世以后,作为新升的高级士族,李渊觉得必须要给他娶个贵族女子为妻,才能配得上他的身份。

当时的隋朝虽然被灭了,但是杨氏还是地位尊崇的贵族,于是就从杨家找个一个女孩儿跟武士彟结婚,这个女孩儿后来被称作杨氏。

杨氏生下了三个女儿,武则天排行老二,另外两个分别是武顺和郭夫人。

由于老爹工作调动的缘故,武则天没少搬家,在她的幼崽期见识一定极其广泛,见识过民生疾苦,领略过民情风俗,连方言俚语都掌握了好多种。

有一年她们家在四川利州生活的时候,武士彟请来了一个相士袁天罡,当时武则天还很小,穿着男孩儿的衣服就出来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袁天罡一见武则天,大惊失色:“龙瞳凤颈,极贵验也。…………若为女子,前程不可限量,将来必为天下之主!”

这一套好多帝王都玩过,比如说刘邦的出生,就说是自己的母亲跟蛟龙交配,怀孕生下了刘邦,主要是给自己的出身增加一些神秘色彩。

公元635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李渊甍了,武士彟听说这个消息以后,嚎啕大哭,吐血不止,没过多久也跟着死了。

武则天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不太地道,联合其他的子侄欺负母女四人,对杨氏非常无礼,不但完全分不到家产,连生活都成了问题。

不到一年,杨氏在山西并州实在是生活不下去了,只好带着女儿们跑回了长安。

到了637年,武则天也到了适婚的年纪了,长得很不错,因为大家都很熟,跟李世民建议,说武家这个二女儿长大了,“容止美”,就把她选进了后宫。

一般情况下,如果家里有女儿被选入宫,第一步就是先哭上一轮,要离开家了,心里很舍不得啊,以后再见面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呢?

武则天离开的时候,妈妈也哭,姐姐妹妹也哭,氛围都烘托到这儿了,武则天突然冷冷的说了一句:“进宫服侍皇上是光宗耀祖的大好事儿啊,都别哭!”

“侍奉圣明的天子,岂知非福?为何还要哭哭啼啼、作儿女之态呢?

就这样,武则天进了宫,做了五品才人,赐号“武媚”,只可惜李世民喜欢的不是她,而是长孙皇后,所以武则天并不受重视,一直到李世民去世还只是才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按照唐朝后宫的规制,皇后处于食物链的顶端,下面有四个一品的妃子和九个嫔,再往下是九婕妤,九美人,九才人。

再往下是二十七宝林,二十七御女和二十七采女,一共一百二十二个人,武媚娘的品阶不高不低,只能算一般。

公元640年,国师李淳风在观察天象的时候,发现太白金星出现在白天,在占星术中,这代表着糟糕的事即将发生。

李淳风赶紧去推演星盘,推算结果是:女主昌。

当时民间广传《秘记》称: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

而且按照李淳风的推演,这个女主会大肆屠戮李唐家族的人。

李世民闻言感到毛骨悚然,但是打破头也想不到,一个女人能够做皇帝。

于是乎,李世民就想,会不会是这件事搞错了,后来有一次负责守卫玄武门的左武卫将军李君羡,在酒宴上透露自己小名叫“五娘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你说一个好好的大男人取个这名字,李世民觉得八成就是这个人,因为自古以来只有男人造反,从没有女人造反的说法。

找了个由头把他贬谪到边关,然后随便找了个借口把他弄死了。

把五娘子杀掉以后,李世民又问李淳风说这个倒霉的卦象解除了没有?

李淳风回答:“臣仰观天象,俯察历数,发现此人正在陛下宫中(指武则天),是陛下的妻妾,不出三十年将成为天下之主,把李唐子孙屠杀殆尽,已成定数。”

李世民说不行咱们把这些妃子全杀了怎么样?

李淳风说:“此乃天命,不能违背。未来称王的人杀不了,再杀也只能徒增无辜。况且三十年后此人已老,也许心存善念,祸害小些。现在即便找到并处死她,那么上天或许会降下更为强大的人,那么恐怕陛下子孙将无一幸免。”

李世民一想也是这个道理,这件事就从此作罢,保住了武则天一条性命。

李世民的太子是李治,李世民病重的时候,李治衣不解带侍奉在李世民的床前,跟他一起照顾李世民的就是武媚娘。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此时的李治血气方刚,武媚娘也是年轻貌美,两个年轻人一相逢,就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只是在这个时候有没有逾矩的行为就不知道了。

李世民去世以后,没有子嗣的后妃不用殉葬,但是为了避免给老皇帝带绿帽子,必须剃度出家。

感业寺是皇家的寺院,武媚娘是公元649年在这里出的家,公元650年,李治就跑到这里上香。

这一年武媚娘差不多二十五六岁,李治二十岁上下,两人在感业寺再次相逢,天雷勾动了地火,李治的服丧期还没满,两人在感业寺里做起了不可描述的事儿。

李治的皇后姓王,对两个人的苟且,王皇后心里门清儿,但是王皇后此时因为没有子嗣失宠,跟宫里的萧淑妃斗得不可开交,难舍难分。

为了减少李治在萧淑妃身上的注意力,王皇后就故意纵容这件事的发生,导致李治跟武媚娘关系越来越好,这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后来王皇后为了把水彻底搅浑,还主动要求李治把武媚娘收入后宫,此举正中李治下怀,当即应允了。

公元前651年五月,李治的服丧期一满,立刻就把武媚娘迎进了后宫,在此之前,武媚娘已经怀孕了,所以入宫没多久就生下了儿子李弘。

武媚娘入宫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败了萧淑妃,获得了李治的专宠,宠爱到什么地步呢?

李治一辈子生了十二个孩子,后六个全是跟武媚娘一个人生的,李弘,李贤,李显,李旦,太平公主,再加上被掐死的那个安定公主。

那么问题来了,虽然从血缘上来说,李治和武媚娘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从辈分来说,武媚娘是李治的小娘,那么他娶武媚娘算违背人伦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答案当然是不算!为什么呢?具体有以下三个原因。

从体制上来讲,李唐并不尊崇儒家思想,败坏人伦之说自然也是子虚乌有。

人伦一词,最早出现在《管子·八观》:“背人伦而禽兽行,十年而灭。”

那时候所指的人伦,是封建社会中,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各种尊卑长幼关系。

换句话说,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也就是说,那时候所谓的人伦是儒家思想,而李唐不是尊儒,而是崇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为了让李唐江山名正言顺,李渊给自己攀了个大亲戚,把老子李耳认作了自己的老祖宗,尊道教为国教。

唐高祖规定“道大佛小,先老后释”,唐太宗重申“朕之本系,起自柱下”,唐高宗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

所以说儒家在唐朝的影响力很低,用儒家的思想去评判道家的行为,说李治败坏人伦,显然是不妥当的。

武媚娘遁入空门,前尘往事尽休,李治娶的是尼姑“明空”,而不是才人武媚娘。

这个解释看起来是有些无赖,但是同样的一个人,就这么在寺庙里走了一圈,她的身份就合法了,她的过往就割裂了,连当时的大臣也不敢阻挠。

李治的骚操作在有唐一代并不是特例,在他之后,唐朝又出了个号称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杨玉环在参加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的婚礼时,被咸宜公主的胞弟寿王李琩一眼就相中了。

李琩的母妃武惠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在后宫中的待遇等同于皇后,在她的极力坚持下,唐玄宗下旨赐婚,让杨玉环成了寿王妃。

后来武惠妃去世,唐玄宗哀毁过度,郁郁寡欢,后宫三千佳丽没有一个能入他的法眼。

这时候有大臣建议,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唐玄宗一纸诏令,以为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命令杨玉环出家做道士,道号“太真”。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五年之后,直接把杨玉环册立为贵妃。

唐朝的文化兼容并蓄,中外各地风俗在大唐落地开花,封建伦理等级制度大幅度弱化,哪怕是唐玄宗强娶儿媳也没有引起反对。

对此起来,李治的做法已经非常地道了,入情入理,合法合规。

李唐的父系是汉族,母系是鲜卑族,按照鲜卑族的文化传统,父兄死,妻后母执嫂。

隋唐上承南北朝,五胡乱华,遗祸横流,唐高祖李渊的外祖父孤独信,鲜卑族,西魏时期的八柱国之一。

孤独信的七女儿孤独伽罗是隋文帝的皇后,四女儿则嫁给了李渊的父亲,谥号:元贞皇后。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李渊的皇后窦氏,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也都是鲜卑族人。

按照鲜卑族的传统,“父亡而子收其庶母,兄死而弟接其嫂。”

就是说父亲死后,儿子是可以续娶自己的继母作为妻子的,哥哥死后,弟弟可以续娶嫂嫂为妻子的。

比如说中国四大美女的另一位王昭君,在丈夫呼韩邪单于死后,嫁给其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所以李世民杀了弟弟李元吉,霸占了弟媳妇杨氏,李治在老爹死后娶了小妈武媚娘,唐玄宗强娶儿媳杨玉环。

这在汉人看起来简直就是乱伦,严重违背纲常,但是在他们的认知中,这都是常规操作。

按照今人或者当时汉人的道德标准去评判唐朝的礼制,这是赤裸裸的耍流氓,所以李治迎娶武则天,根本谈不上败坏人伦。

李治娶武则天属于败坏人伦吗?为什么?

唐朝历史上发生了很多男欢女爱的故事,比如李隆基娶儿媳妇杨玉环,再比如李治娶李世民的妃子武则天,虽然许多人对此津津乐道,但要说这些事不败坏人伦,那就真是狡辩了。

武则天的父亲是唐朝开国功臣武士彟,武士彟原来的妻子是相里氏,生二子武元庆和武元爽,相里氏去世后,续娶隋朝宗室女杨氏为妻,生女三人,武则天是二女,另有长女武顺及三女武氏。

武士彟去世之后,武元庆和武元爽欺负杨氏孤儿寡母,杨氏便带着三个女儿来到长安居住,这一年武则天十二岁。

武则天虚岁十四岁的时候,李世民无意间听说她“容止美”,便将其召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她由此成为李世民的嫔妃之一。

既然是嫔妃,那就是皇帝的女人,虽然跟正妻、也就是皇后的地位无法相比,但她的名份已经确定,这就注定她生是李世民的人,死是李世民的鬼。

武则天侍奉李世民长达十二年之久,虽然在此期间她并不受宠,也没有生下孩子,但她与李治之间可隔着十万八千里,毕竟他们是两代人,哪怕只是武则天比李治大四岁,也无法改变什么。

但是,李治和武则天在李世民死之前干了一件事,让二人的关系从一开始就跟人伦纲常不相符。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病重,武则天作为妃子负责侍奉他的起居用药,而太子李治是个孝顺的孩子,他见父亲病重,便也到李世民床前侍疾。

起初,一切都很正常,李治和武则天尽心尽力侍奉李世民,李世民也感到很欣慰,对二人十分称赞。

但时间长了,李治就对美貌的武则天产生了爱慕之情,又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武则天也对李治心生爱意,两人就这样背着躺在床上的李世民好上了。

要知道,那时候李世民可还活着呢,李治就跟父亲的妃子产生了恋情,这事怎么说都是不忠不孝之举,也是败坏人伦纲常的。

作为对比,我来说说发生在汉朝的一个故事,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的丈夫平阳侯曹寿去世后,她改嫁给夏侯婴的曾孙汝阴侯夏侯颇,但夏侯颇这个人生活不大检点,竟然跟父亲夏侯赐的美貌姬妾私通。

平阳公主得知这事后很生气,便向朝廷揭发,朝廷认为夏侯颇道德败坏,便判处他死刑,而且撤除其封国。

要知道,那时候夏侯赐已经死去多年,夏侯颇依然因为跟他的姬妾私通而被处死,这个处罚实在是太严厉了。

再比如说,汉武帝弟弟赵王刘彭祖的太子刘丹,他也因为跟父亲的姬妾私通,而被汉武帝抓起来关押,他原本是要被判处死刑的,但刘彭祖上书替他求情,结果汉武帝将他给释放了,但依然剥夺了他的赵国太子之位,还将他贬为庶人。

由此可见,古代对于私通这件事,采取的态度几乎是零容忍的,参与通奸之人将会遭受严厉处罚,甚至会为此丢掉性命。

当然了,由于李治与武则天是偷偷好上的,所以病重的李世民对此一无所知,也就无从谈什么处罚了。

但是,你以为这就完了,李世民去世之后,李治与武则天还干了一件更加丑恶的事情。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在翠微宫去世,李治继承皇位,并开始守孝期。

按照唐朝惯例,皇帝去世后,没有子女的妃子虽然不用陪葬,但也不能留在宫中或者改嫁他人,而是要被送到皇家寺庙感业寺出家为尼,为死去的皇帝祈福,用这种方式继续服侍皇帝。

由于武则天没有子女,所以也来到了感业寺,但她不甘心就此了却余生,便准备找个机会返回皇宫,而她唯一的机会,就是等李治来感业寺上香,然后让李治带走她。

永徽元年五月李世民忌日这天,李治果然到感业寺上香,他原本快把武则天给忘了,但武则天早就等候他多时,并适时出现在他眼前,勾起了他与武则天相处的美好回忆。

太宗崩,随嫔御之例出家,为尼感业寺。上因忌日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潸然。

这还没完,武则天为了打动李治,还将自己写的一首诗送给李治,向李治倾诉情义,李治看完大为感动,便准备将她接入宫中,但因为李治还在守孝期,不易新纳妃子,因此没有马上行动。

一直到永徽二年五月,李治的守孝期满了,他这才在将武则天接入宫中。

但让人大感意外的是,武则天入宫的时候竟然怀孕了,而且不久就生下儿子李弘,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武则天是在感业寺怀孕的,李治在在感业寺与她相遇后,至少又去看过她一次并发生了关系,她因此才会怀孕。

我们都知道,寺庙乃清净之地,容不得污秽之物,更何况是男欢女爱之事呢?武则天当时作为一个尼姑,本应该遵守戒律,但她却行苟且之事,这事简直让人难以启齿。

而李治当时还处于守孝期,古代以孝治天下,民间也常说百善孝为先,儿子在为父亲守孝的时候,是要居住在家中不轻易外出的,并断绝娱乐和交际,以示哀思。

但李治却在守孝期间跑到寺庙与武则天翻云覆雨,尤其武则天还是李世民的妃子,这显然是违背孝道的,也是有悖人伦的。

不仅如此,李治还将武则天封为昭仪,也就是妃子之一,这种将父亲的妃子收为已有的做法,显然也是与人伦不符的。

有人说,李治娶武则天,其实他娶的不是李世民的妃子,而是一个尼姑,为什么这么说呢?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武则天虽然是李世民的妃子,但她出家为尼之后,就与过去的一切一刀两断了,变成了方外之人,不再受世俗约束,而当她还俗之后,就可以变成另外一个全然不同的人了,李治娶她是没有问题的。

事实上,这只是李治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找的借口罢了,武则天怎么可能因为出了一次家就变了个人呢,只不过大臣们畏惧皇权,不敢明着说罢了。

有李治的案例在前,后来李隆基也有样学样,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李隆基将儿媳妇杨玉环接入宫中,为了堵住大臣们的嘴,他便让杨玉环出家为尼,还给她取了个法号太真,但实际上当时没有人不知道太真就是杨玉环,而杨玉环也还依然住在宫中。

杨玉环在当了五年尼姑之后,被李隆基正式册封为贵妃,其实李隆基是有意立她为皇后的,但因为舆论压力实在太大,李隆基最终让她以贵妃之名统领后宫。

由此可见,唐朝对这种有违人伦之事,还是持反对态度的,只不过因为皇权为大,谁还敢多说什么呢,而皇帝为了照顾自身及大臣们的面子,就以以出家作为掩饰罢了,其实就是做做样子。

还有人说,李唐皇室有鲜卑人的血统,唐朝的文化也受到鲜卑影响,所以李治娶武则天这事,其实是在遵守鲜卑传统。

首先,说李唐皇室有鲜卑血统,这件事确实是真的,因为李渊的母亲独孤氏就是汉化的鲜卑人;李渊的嫡妻窦氏,也就是李世民的母亲,也是汉化的鲜卑人;而李渊和李世民的妃子之中,也有不少人是具有鲜卑血统的。

其次,在鲜卑人的传统中,也确实有着复杂的婚姻习俗,比如说收继婚制度,也就是儿子娶庶母,弟弟纳嫂子,等等。

但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自从汉代开始胡汉通婚之后,到隋朝建立之前,鲜卑人早就已经被严重汉化了,他们的生活习俗与汉族几乎没有差异,尤其是婚姻习俗,甚至连他们身上流淌的血液中,汉人基因的成分还可能更多点。

比如说,杨坚的妻子独孤伽罗,她就是个典型的被严重汉化的人,虽然她身上依然保留了鲜卑人的一些性格特质,但她的行为却比汉人更加汉人,她所遵守的道德规范,甚至比汉人更加严格,不然太子杨勇也不会被废。

因此,虽然唐朝皇室身上也有鲜卑血统,但早就稀释得跟汉人差别不大了,而种种史料表明,唐朝文化并没有受鲜卑文化太大影响,所以说李治娶武则天合情合理这事,是说不通的。

因此,在看待这件事的时候,我们依然要站在汉人的角度,无论是哪朝哪代,这都是有悖人伦的。

而李治在纳了武则天之后,依然没有停止步伐,他后来干的一些事,更是将“脏唐”进行了全面诠释。

武则天入宫后,由于极其受宠,李治先后废掉王皇后和萧淑妃,将她立为皇后,而她的家人都因此受益,母亲杨氏被封为荣国夫人,姐姐武顺被封为韩国夫人,就连武顺的女儿贺兰氏,也被封为魏国夫人。

而更大的丑事,也从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开始逐渐发生。

武顺原本嫁给豫州参军贺兰安石,生子贺兰敏之和女儿贺兰氏,但贺兰安石很早就去世了,她也因此长期守寡。

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武顺得以经常出入皇宫,她在姿色上不比武则天差,因此引起了李治的关注,久而久之两人就搅合在了一起。

不仅如此,武顺的女儿贺兰氏更是国色天香,当然引起了李治的兴趣,李治便与她形成了长期而稳定的非正常关系,史书说她与母亲武顺有宠于李治,连武则天都感到嫉妒。

不得不说,李治是真会玩,不但将父亲的妃子武则天收入宫中,还将武则天的姐姐武顺母女也一并收了,真是让人惊掉下巴。

当然了,因为这种丑事不宜外传,所以李治并未让武顺和贺兰氏封为妃子,但这依然让武则天坐立不安,于是一些可怕的事情就发生了,先是武顺莫名其妙死亡,不久后贺兰氏也被武则天致使他人下毒杀死。

韩国卒,女封魏国夫人,欲以备嫔职,难於后,未决。后内忌甚,会封泰山,惟良、怀运以岳牧来集,从还京师,后毒杀魏国,归罪惟良等,尽杀之。

武则天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武顺和贺兰氏如果不死,她的地位恐怕就难保了,而她这种做法当然是狠毒的,她与李治的不伦恋跟这事相比,都算不得什么。

最后一个问题,李治明知道有悖人伦,为何还要纳武则天呢?

我认为,李治之所以娶武则天,一是受李世民的影响,二是因为感情因素。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掉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之后又杀掉了他们的十个儿子,还将李元吉美貌的妻子杨氏纳入宫中,这就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

当时,李世民对杨氏十分宠爱,甚至一度想要立她为皇后,但魏征却提醒她说,不要辰赢自累,他这才作罢。

那么,什么是辰赢自累呢?

辰赢其实是秦穆公的女儿,当初晋怀公还没继位,在秦国做人质,秦穆公将女儿辰赢嫁给他;后来,晋怀公的伯父重耳也来到秦国,秦穆公又将辰赢嫁给重耳。

也就是说,辰赢一人先后嫁叔侄二人,在魏征看来,这有悖人伦,是不可取的,劝李世民不要因此耽误名声。

而魏征的看法,在当时是可以代表相当大一部分读书人的,从这件事来看,也可以知道李治娶武则天这事,在唐朝人看来也是有违人伦的。

但是,李世民纳杨氏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只不过没能封杨氏为皇后罢了,有了这个案例在前,李治在娶武则天的时候,就少了些心理负担了。

当然了,在李治娶武则天这件事上,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二人之间的爱情,不然李治作为一个一直都很孝顺的孩子,怎么会突然就变了个人呢?

而在李治娶了武则天之后,两人的感情应该说也是很好的,李治对武则天很包容,给了她所能给的一切;而武则天对李治也很关心,尤其是李治患病之后,她更是无微不至地照顾李治。

所以说,是爱情的力量让李治和武则天冲破世俗的阻扰,最终走到了一切,但这也引起了后来唐朝皇室更大的婚嫁乱象,比如武则天的女儿高阳公主与辩机的故事,再比如安乐公主嫁武崇训、武延秀兄弟之事,又比如李隆基娶儿媳杨玉环之事,等等。

总之,相比于李世民纳杨氏,李治娶武则天这件事的影响更加深远,冒出了很多效仿他们的李唐后人,这就导致了“脏唐”的产生。

李治娶武则天属于败坏人伦吗?为什么?

李治和武则天都是曾经做过皇帝的牛人,并且这对夫妇做的皇帝在历史上受到很多好评。在他们执政的时候,是唐朝的疆域最大的时候。因此他们勇于冲破世俗的偏见,选择和真爱在一起,也没有受到多少舆论的谴责。

唯一一个比较有名气的谴责还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著名檄文《讨武曌檄》中说:“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这就话的意思是什么呢?麀就是母鹿,聚就是共用的意思。骆宾王用这两个字是有出处的。

《礼记·曲礼上》:“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意思就是野兽没有人类社会的“礼”做约束,鹿爸爸和鹿儿子共同享用那些母鹿。

骆宾王用这个典故的原因,就是讽刺武则天是李世民的才人,现在又是高宗李治的皇后。这篇文章是公元584年的徐敬业叛乱时,骆宾王为了徐敬业讨伐武则天而写的。这时候高宗李治已经去世了。

也就是说,李治和武则天卿卿我我的时候,没人吭声。武则天还是被王皇后接到宫里的。只有李治死后,武则天废了中宗李显的时候,骆宾王才出于义愤写了这么一篇檄文,做造反前的壮大声势!

虽然武则天和李治的结合是真爱,虽然由于他们是皇帝,没有人敢触他们的霉头,不敢出言阻止。但究竟他们的结合算不算违反了人伦,这个还得从当时的社会秩序分析!

1)什么是人伦?

要想知道武则天和李治究竟有没有违反人伦,我们就要从当时的人伦看起了。我们先从人伦的定义来看。

《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圣人( 舜 )有忧之,使 契 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这是孟子对人伦的解释,孟子说在舜帝的时候,人都是吃饱喝足了无所事事,根本也没有人读书写字。因此和自然界的动物没有多大区别,舜帝因此就请契这个人做司徒,开始教当时的人人伦。

当时的人伦都有什么呢?首先是父子之间要相亲相爱。其次,君臣之间要有大义。重要的是夫妻之间要有分别。还有年纪轻的要对年长的有礼貌。朋友之间讲话要守信用。

这就是孟子说当时的人伦是什么,并没有涉及到儿子和父亲的女人有什么不妥的关系。

倒是礼记上强调了父亲和儿子不能共享女人,否则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因此这个也被称为是人伦道德了。这就保持一个家庭的关系一定要有秩序,否则已经成为社会群体的人类,家庭关系必然会因为男女关系混乱而产生纠纷,影响人类的生存竞争。因为当时的环境条件很差,部落经常被野兽盯上,不团结就会成为野兽的粪便。

弄清楚了什么是人伦,再看武则天和李治的结合是否违反了人伦。

公元637年,唐太宗李世民39岁的时候,听说十四岁的武则天长得漂亮,就把武则天招进宫里,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从这里可以看出,李世民是因为武则天长得漂亮才招进宫里的,又赐号武媚,很显然武则天的漂亮打动了李世民。

我们再看这个“五品才人”是个什么职务。

首先,皇上必然有一位正宫娘娘,就是皇后。

其次,就是正一品的四大妃子,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

然后,就是正二品的九嫔,名字各不相同,分别是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

再次就是三品的婕妤九人,四品的美人九人,五品的才人九人。

最后就是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这就是李世民时代的后宫制度。武则天因为长大漂亮,又是功臣的后代,因此一入宫就是五品才人,职务不算低,但也高不到哪里去。

那么李世民到底有没有和武则天滚床单呢?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因为一旦李世民和武则天滚了床单后,武则天就被定义成李世民的马子,李治在和武则天滚床单,就是骆宾王所说的“聚麀”。

但可惜的是,历史书上并没有任何记载。不但没有记载李世民和武则天“那个”的事情,也没有记载李世民活着的时候,李治和武则天“那个”的事情。

特别是李治和武则天,如果李治确实在李世民活着的时候“那个”了武则天,历史书上肯定会有蛛丝马迹。因为隋炀帝“那个”了他的后妈宣华夫人陈氏,《资治通鉴》记载:“其夜,太子蒸焉。”儿子和后妈一起滚床单,史书用“蒸”字。当然也许是宣华夫人的级别比较高,而武则天只是一个五品才人。没有专门的记录。

2)武则天的《如意娘》是对李治的思念!

其实李世民在39岁的时候在洛阳宫殿,把14岁的武则天招进宫里。也许当天晚上发生了什么。也许压根什么都没有发生。因为这一段时间,史书对武则天来说完全是空白。

如果李世民真的对武则天兴趣很大,历史书上不可能没有任何记载,最起码野史也要编造一些故事。但事实上连野史也没有武则天和李世民的任何记载。唯一的记载还是武则天后来自述的,关于她为李世民驯马的一件事,这只是武则天自己的转述,没有任何佐证,所以也不算很可信。

武则天漂亮,号称武媚。但李世民的后宫比武则天漂亮的人大有人在。不说别的,就是四品的三品的二品的一品的多了去了。极有可能武则天在皇宫的十一年时间,李世民把她当空气。身边美女实在太多,而武则天不是最出众的几个。

这也就可以解释,武则天和李治眉目传情的时候,居然没有任何人发现。因为武则天基本不受重视,也没有人在意。而李治又做的非常小心。

武则天这种在宫里面做五品才人的,放在贾宝玉的怡红院就是抬水的丫头而已,根本挤不到李世民身边。看怡红院的小红,只是和贾宝玉说了几句话,被排挤成什么样子。这还是怡红院而已,可想而知李世民的后宫女人张牙舞爪的程度。武则天在家族都受到排挤,更何况宫里,没有人撑腰,真有可能一辈子都是五品才人。

因此从武则天的默默无闻和职务十年如一日没有变动,就可以看出,武则天是被极度边缘化的人。李世民甚至都不记得有武则天这一号人。

再从武则天后面谈话可以看出,武则天对李世民极度崇拜,是一看到李世民眼睛里会冒星星的那种。甚至离家时母亲杨氏因为伤心而哭泣的时候,武则天还极度不耐烦。

而后来武则天和李治勾搭上了,要不是李世民根本没有搭理过她,她无论如何也不会看上比较懦弱的李治。

但宫里面就两个男人,一个是李世民,基本靠不近身边,剩下的就剩李治了。武则天也没得选择。因此一腔痴情就这样给了李治。

李世民死后,25岁的武则天被发配到尼姑庵里守灵。大好的青春年华白白浪费了。并且李治没有任何消息,就让年华似玉的武则天在清冷的尼姑庵里呆了三年。

武则天这才写下了被选进《全唐诗》的《如意娘》:

看朱成碧 思纷纷 ,憔悴支离为忆君 。

不信比来长下泪 ,开箱验取石榴裙 。

三年从春到夏,从花开到花落,望眼欲穿的思念,让人憔悴。流下的泪水一次又一次滴在红红的石榴裙上。

这是武则天的思念,也就是说武则天和李治是真爱。而这种真爱就不应该用所谓的乱伦来约束。因为李世民和武则天几乎没有什么感情。并且,两个人连滚过床单没有都很难说。最重要的是,武则天只是一个五品才人,根本不算李世民的妃子。只有嫔妃才勉强算的上有名分的小老婆。

3)老夫少妻的婚配,很容易让少爷有机可乘。

不说武则天这种压根就没怎么见过李世民和李世民说上话的。就是老夫少妻这种在封建社会比比皆是的寻常组合来看,这也是大家族最容易出事的地方。

有钱的老头子虽然年龄很大了,但是有钱,男人无论什么时候都喜欢年轻貌美的女人。苏东坡写的“一树梨花压海棠”,就是调笑张先在八十岁了娶一个小妾18岁。

按理说一个八十岁的老头子能干什么。就是身边躺一个如花似玉的美女也折腾不动了。《非诚勿扰》电影里葛优就背了一下舒淇,就闪到腰了。白白浪费了一个浪漫的夜晚,特别是在海南三亚最漂亮的别墅里,有鲜花铺满的浴盆,身边有着舒淇这样的美女,闪了腰的葛优还是啥事都发生不了。更何况更老的张先。一树梨花压海棠也只是苏轼想想而已。

曹禺的著名作品中《雷雨》不就是真切的反应这个普遍现象,后妈繁漪和大少爷周萍的恋情非常具有代表性。这种代表性更代表着一种普遍现象。就是那个时代的特征。从某些方面来说,这是一种不公平。

既然老夫少妻制度是对女性的不公平,因此周扑元一头“青青草原”就非常正常了。这是社会的产物,但即使礼教非常森严,对人性死死的压抑,对女人死死的控制住,但仍然压抑不住人性。后妈爱上大少爷的桥段天天上演。这就是人性,不符合人性的制度本来就不是好制度,肯定会被推翻的。

因此即使是天可汗李世民,仍然改变不了这种人性。武则天仍然会爱上李治。因此这是制度的产物,压抑不住人性。

还有最重要的是,在古代的皇权制度下,父亲死后,儿子继承了皇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儿子继承了父亲的所有一切,这一切当然也包括皇宫里的女人。其实这在封建社会是合理的。反而如果不继承反而是不合理的。

只是武则天和李治是真爱,李治把武则天弄到皇后的位置,而武则天后来做了皇帝,这就显得特别显眼。而大多数继承者,就是看上了先皇的妃子,为了面子期间,最多也就是滚一下床单而已。不可能公开彼此的关系,因此从某些角度来说,李治为爱情还是承受了很大的压力。还是一个很负责的男人,不像元稹对崔莺莺始乱终弃,最后还自鸣得意的写了日记《莺莺传》。这就是渣男作恶后还厚颜无耻的收藏战利品。觉得毁掉一个女孩很开心。

因此李治和武则天的结局无疑是非常圆满的。

综上所述:从级别上看,武则天只是一个五品才人,根本没有机会入李世民的法眼。因为除了皇后之外,李世民身边至少还有二十多个女人在排队。根本轮不到武则天。 因此武则天不是嫔妃,算不上是李世民的小老婆,最多只能算个干活的丫头而已。这时候被李治看上,爱上李治太正常了。历史上很少有人会批评这段感情。因为李治和武则天算是真爱。 还有历史上因为老夫少妻非常普遍,因此后妈爱上少爷的桥段层出不穷,这也是人性使然。老头子身体状态不好,而少妇正是青春妙龄,需要男人的时候,这是人的本性。因此无论封建礼法如何森严,惩罚如何严酷,一样压抑不住人的本性。 所以从这一层面来讲,李治和武则天根本不是乱伦。

李治娶武则天属于败坏人伦吗?为什么?

有人曾经揶揄说武则天是古代最牛的女人,因为武则天的前夫是皇帝、丈夫是皇帝、自己还是皇帝、三儿子是皇帝、四儿子也是皇帝、女儿差一点成为皇帝、儿媳妇也差一点成为皇帝。

武则天十四岁的时候,因为长相漂亮被封为“才人”,赐号“武媚”。武则天做了十几年才人,地位没有进一步提升。李世民病重期间,武则天和皇太子李治逐渐有了感情,并且“勾搭”在一起。唐太宗去世之后,武则天因为没有子女而入感业寺为尼。武则天在感业寺期间,依然与李治藕断丝连。651年,武则天再一次入宫,成为李治的妃子。第二年,武则天被封为昭仪。

武则天依靠李治,成功地完成逆转,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李治迎娶武则天属于败坏人伦吗?毫无疑问,李治的行为肯定是败坏人伦!

古代非常讲究伦理道德,尤其非常注重孝道。李治的生母为长孙皇后,生父为李世民。李治跟武则天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是无论怎么样,武则天曾经是李世民的妃子。从血缘上说,李世民与武则天没有关系;从伦理上说,武则天算是李治的后母。

在古代,后母也属于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也算是伦理上的母亲。一般情况下,古人对于后母也非常尊重,甚至跟对待亲生母亲没有多少区别。古代也有不少人因为孝顺后母,而留名青史。父亲去世之后,继承人也会给予后母相应的礼遇,也需要以母亲之礼侍奉后母。

如果后母的年龄比较大,儿子侍奉后母可能没有太大问题。古代往往会出现后母的年龄小于儿子。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后母的地位可能就比较尴尬。即使后母的年龄小于儿子,在伦理上他依然是母亲,儿子依然需要以母亲之礼侍奉她。

如果儿子对后母有什么非分之想,绝对有违人伦,也必将为人们所唾弃。如果出现类似的情况,极有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或者遭到家法的惩罚。在古代不仅要对后母有孝道,对待嫂子也一定要非常尊重。古代讲究长兄为父,长嫂为母。别说不能对后母有什么非分之想,对待嫂子一样不能有什么非分之想。

在古代娶后母更加难以想象,肯定也会被认为有悖于人伦道德,也将为人们所唾弃。所以只从伦理道德上说,李治娶后母武则天绝对是败坏人伦。一般情况下,继任皇帝对待后母都比较“客气”,很少有皇帝会再娶后母。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特殊情况,唐高宗李治就是例外。

虽然古代华夏族非常介意“娶后母”,但是周边游牧民族却有“娶后母、妻兄嫂”的传统,比如匈奴、鲜卑等。这些游牧民族经济抗打击能力比较弱,娶后母、妻兄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防止财产外流。汉朝的和亲公主,嫁到了匈奴有时候则需要遵从匈奴的习俗。

比如,王昭君曾经嫁给了呼韩邪单于、复株累若鞮单于两位单于。复株累若鞮单于为呼韩邪单于之子,昭君出塞嫁给的就是呼韩邪单于。也就是说,昭君算是复株累若鞮单于的后母。呼韩邪单于去世之后,君主曾经请求回到汉朝,汉成帝却敕令昭君“从胡俗”。于是,昭君就又嫁给了复株累若鞮单于。

复株累若鞮单于迎娶后母昭君,完全符合匈奴的习俗,即使是汉成帝也觉得正常。“娶后母”在游牧民族看来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但是在华夏族看来却难以理解,也有违人伦。唐高宗和武则天都是华夏族,他们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实际上跟当时的环境有一定关系。

隋唐统治者都属于关陇集团。关陇集团长期与其他鲜卑族杂居,已经是鲜卑化的贵族集团。李渊之母、李世民之母、李治之母都是鲜卑族人,李治血管里的鲜卑血统比汉族血统还要多。隋唐统治者在某些领域,也深受鲜卑习俗的影响。隋唐统治者对于娶后母、妻兄嫂、娶弟妹的包容度相对较高。隋炀帝曾经娶了后母宣华夫人,李世民娶了弟弟李元吉之妻杨氏,唐玄宗甚至娶了儿媳杨玉环。

隋唐社会对于“娶后母”的包容度相对较高,所以李治才能顺利迎娶武则天。隋唐社会不仅在“娶后母”方面包容度较高,其他方面也相对比较包容、开放。正式由于唐朝相对开放的环境,所以才会出现女皇帝武则天、女官员等。

我们以后来人的角度看,李治迎娶武则天绝对败坏了人伦,但是当时人未必觉得他们败坏了人伦。从事后来看,当时人对于武则天的包容度挺高,可能他们已经见怪不怪了。

李治娶武则天属于败坏人伦吗?为什么?

不算,武则天的身份被洗白后李治才娶了她,所以单从程序上来讲,两人结婚是符合礼法的。

众所周知,作为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武则天,她的情感之路上却颇有些“乱”,而关于她的风流韵事更是数不胜数。

这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除了她拥有众多“面首”(即男宠)之外,那就是她曾“一女嫁二夫”的过往了。

并且,武则天这“一女嫁二夫”,特殊之处就在于,她所嫁的两任丈夫,是正儿八经的父子。

史料记载,武则天在14岁嫁给了唐太宗李世民,而李世民去世后不久,她又嫁给了李世民的儿子,即唐高宗李治。

那么问题就来了,虽说唐朝是出了名的风气开放,但像武则天这样先后嫁给父子的行为,难道在当时就一点都不忌讳吗?

并且,作为皇帝的李治,娶了父亲的女人,对此他就丝毫不担心有人骂他败坏人伦吗?

严格来讲,李治娶“小妈”武则天,是“合理”且“合法”的,也算不上败坏人伦。

为什么这么说呢?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就得从武则天的第一次婚姻说起。

武则天祖籍并州(今山西吕梁),其父名为武士彟,算是大唐的开国功臣之一(曾资助过李渊起兵),而其母杨氏,则是隋朝宗室大臣杨达的女儿。

而武则天在武家的排行为次女,她上面还有两个异母兄长和一个同母姐姐,此外,她还有个妹妹。

按常理来说,武家好歹也是功臣之家,并且武士彟经商多年,家境也算殷实,因此武则天和母亲杨氏的日子应该比较好过才对。

事实上,在武则天十二岁之前确实如此,但在十二岁之后,就过得颇有些不如意。

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当时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因病去世,因此在缺乏父亲保护的情况下,武则天和母亲杨氏,颇受兄长的欺凌。

最终,受不了别人脸色的杨氏,只得带着十二岁的武则天返回长安择地居住。

不过,正是因为杨氏带着女儿回到了长安,才让武则天有了改变人生的机会,继而最终成为女皇,所以从这一点来看,这世间的事情还真不能单从表面上就定论好与坏。

武则天遇到了什么改变命运的机会呢?

原来,在武则天回到长安的两年后,也就是她十四岁那年,被唐太宗李世民看中,选进宫中当了一个妃子。

当时的李世民,已经登基十一年有余,这一年,他驾临洛阳行宫,在这里,他听人说起,曾经的开国功臣武士彟的女儿武则天“容止美”,男人嘛,喜欢美色是天性,李世民也不例外,因此,一道诏令,就将武则天召进了宫中。

丙午,还洛阳宫。故荆州都督武士彟女,年十四,上闻其美,召入后宫。---《资治通鉴》

只不过,武则天在当时年轻貌美,但毕竟李世民的后宫里也不缺乏美色,因此,在最初的新鲜感过了之后,李世民很快对武则天失去了兴趣。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武则天都如同被打入冷宫之中一样,既得不到李世民的宠爱,身份地位也没怎么提高,一直保持着她刚进宫时“才人”的级别。

原本她以为,今后的日子就要这么过下去的时候,李世民却病重了,而在李世民病重期间,她遇到了一个足以改变她一生的人。

这个人,正是日后的唐高宗李治。

彼时的李治,已经被立为皇太子,由于父亲病重,李治按礼需要探望,并且李治历来是个“仁孝”之人,因此,探望的节奏就稍有些频繁。

而正是在探望父亲的过程中,李治与武则天产生了感情。

究竟是李治主动爱慕武则天,还是武则天主动对李治投怀送抱,这个史料上并无记载,真相估计也只有当事人清楚,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李世民还未咽气之前,他的儿子,与他的小妃子,就已经在眉来眼去,暗送秋波了。

只不过,慑于李世民的威严,同时限于伦理纲常,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时的李治还并不敢与武则天发生点什么。

但就算什么也没发生,两个人的感情却在急速升温,甚至已经到了你侬我侬的地步。

这也是为什么在李世民之后,武则天都被送到感业寺出家了,但登基后的李治,依旧对她难以忘怀的原因。

而在感业寺,李治和武则天算是有了实质性的关系。

具体的证据,是李治在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五月时,恰逢李世民周年忌日,因此前去感业寺进香,当时与武则天相认,并且两人互诉了一番衷肠。

而到了次年五月,也就是永徽二年,在武则天被召进宫时,已经怀有身孕,并且在永徽三年初就生下了儿子李弘。

按照这个时间推算的话,那么李治与武则天确确实实是在感业寺有了实质性的关系,并且,武则天还在感业寺里有了身孕。

单从这一点来件的话,李治确实做得有些不地道,毕竟感业寺再怎么说都算是佛门净地,但他却干出了这种事,虽说他是皇帝,但这件事干的是真不地道。

不过,虽说他在这件事上干的不地道,但他在永徽二年把武则天娶进宫中纳为妃子,却做得合理也合法,丝毫不违背和败坏人伦。

为什么呢?这里有两个原因。

首先,武则天的身份在当时已经改变。

李世民去世之前,武则天是他的妃子不假,并且当时按照伦理辈分来讲,武则天是李治的“庶母”,虽说不是亲妈,但母亲的辈分还是有的。

但随着李世民的去世,武则天的改变的第一个身份就是寡妇。

毕竟丈夫死了,称她为寡妇也没有错,当然,虽说武则天已经成了寡妇,但此时的李治还不能娶,毕竟武则天就算寡了,也是因为李治的父亲李世民而寡的。

如果武则天是因为一个和李治没有什么关系的男人而寡的,那么李治当时就可以娶她走,但可惜不是。

而紧接着,武则天的身份被第二次改变。

她的第二个身份是尼姑,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当时按照规制,老皇帝死后,没有生育的妃子全都要去出家为尼,当时的理由是,为去世的老皇帝进行祈福。

而根据史料记载,这个规矩在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时就已经存在。

因此,入宫十几年,且没有给李世民生下儿女的武则天,就这样按照规制进了感业寺,并成了一个尼姑。

而成为尼姑之后,武则天的身份就成了方外之人,她在俗世中的关系自此清除,这一点相信很多人都明白,毕竟古代历来就有那句“遁入空门斩断七情”的话嘛。

而成了方外之人后,李治再娶武则天,就不再有伦理上的约束和限制了。

这一点,唐玄宗李隆基也是学得有模有样,为了娶儿媳妇杨玉环,就把她送进道观,安排她当了一个女道士,之后再娶回了宫中。

说白了,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李治把武则天,以及李隆基把杨玉环的身份进行了洗白和改变,将她们从原来的伦理关系中解脱出来,成为所谓的“方外之人”,继而再将其纳入宫中。

虽说这种方式有点掩耳盗铃的嫌疑,但起码在程序上,并没有什么毛病,所以,在进行了这一个操作之后,李治娶武则天,还真没有伦理上的问题。

除了武则天的身份被李治洗白和改变之外,李治娶武则天的时间把握得很好。

前文讲过,按照武则天有身孕的时间来算的话,那么她和李治有实质性关系的时间,应该是在永徽元年的五月之后,因为当年五月时,李治才去感业寺进香,并和武则天互诉衷肠。

这里存在的问题就是,既然已经相认,且互诉衷肠,又有了实质性的关系,最终武则天也以怀孕,那为何李治不在当时就将武则天娶回宫中呢?

毕竟当时李世民已经去世了一年,同时武则天也已经是尼姑了。

之所以当时李治没有那么做,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按照古代礼制,李治需要为去世的父亲李世民守孝三年,换句话说,从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李世民去世,到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五月这三年,属于李世民的丧期,也是李治的孝服期。

在这个孝服期里,所需要注意的禁忌有很多,不少事情都不能干,而这种规矩由来已久,时至今日,在我国的某些农村,还有三年孝服期内,不得贴春联的规矩。

而在古代,三年孝服期内,是不得娶妻纳妾的,哪怕你是皇亲贵胄,同样也得遵守这个规矩。

如果违反了这个规矩,除了要受到指责外,甚至严重点还会受到惩罚,远的不说,在清朝时,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就是在乾隆皇帝去世的一年内,与侍妾同房并生下一女,导致被革去了公衔及所管职任。

所以,这就是为何李治在和武则天有了实质性关系后,没有把她马上接回宫的原因,虽说当时的武则天已经摆脱了李治“小妈”的身份,但李治依然不敢在父亲李世民的丧期内将她娶回去。

而等到了永徽二年五月,随着李治孝服期的结束,他就忙不迭地把武则天弄到了宫里,并且,很快在后宫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同时级别也越升越高。

因此,不管是武则天的身份转变,还是李治娶武则天的时间,李治所做的一切,最起码是符合当时的程序以及表面礼制的,没有违背和败坏人伦的。

既然如此,大臣们也挑不出毛病,只能是听之任之了。

不过,还是那句话,虽说从表面上看,李治确实做得没毛病,但归根结底,他这样的做法还是有明显的“掩耳盗铃”的嫌疑的,那么,李治是如何克服心理障碍,去坦然面对这一切的呢?

实际上,这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很大的关系。

唐朝人在婚恋观赏,是出了名的开放,并且,那个时代的男女,对于婚姻上的自主权,可以说是整个封建时代都绝无仅有的。

之所以如此,就得说一说大唐这个特殊的时代了。

众所周知,隋唐之前,是著名的南北朝时期,而再往前就是五胡十六国,这个历史阶段的最显著特征,那就是民族大融合。

彼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大量涌入中原,而这样一来,游牧民族的许多风俗习惯,就开始影响中原。

而如果具体到建立唐朝的李家身上的话,被游牧民族影响得更为彻底,并且,李家人的身上还流淌的鲜卑人的血脉。

比如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他的正妻窦氏,即李世民的生母,就是鲜卑人,另外,李世民的正妻,也就是李治的生母长孙皇后,同样也是鲜卑族人。

正是因为这个 原因,所以,唐朝自打建立之后,就对包括包括鲜卑、契丹、党项等兄弟民族格外友好,而有了这种友好的态度,这些游牧民族自然就带着他们的文化、习俗等,纷纷来到了中原。

而这些游牧民族中,有不少还保持着母系社会特色,即女性的地位很高,而他们的这种文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长安的女子们。

久而久之,长安的女子们也不再羞羞答答,而是变得率真、果敢,而涉及到爱情方面的话,则不会躲在屏风后面偷偷惦记,而是直接大胆的说出来。

此外,唐朝在建立后,经历了唐太宗时代的“贞观之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而经济文化越是发展,那么思想就越是解放。

在这种思想解放后的影响下,唐朝从朝廷到民间,对于婚恋的态度,就呈现出更大的自由与开放。

比如,在唐朝指定的婚姻政策《唐律.户婚》之中,就有这么一条,叫做“诸卑幼在外,尊长后位定婚,而卑幼自娶妻已成者,婚如法”。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按照常理的话,子女的婚姻是需要请示父母长辈的,但如果子女没有征得家长的同意,就已经建立了婚姻关系的话,那么也是得到律法的认可与保护的。

你看,就连国家层面,都出台针对婚姻的包容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大唐的青年男女,可不就想爱就爱?并且不仅要爱,还要爱的任性,爱得深沉。

所以,李治与武则天,既然擦出了爱情的火花,那肯定不会仅停留于遥相思念,必然会更进一步。

此外,前文也讲过,李家人身上流淌有鲜卑人的血脉,而包括鲜卑人在内的不少游牧民族,在古代一直就有“收继婚”的习俗,这一点也影响了李治与武则天。

所谓收继婚,又称为转房婚,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古代的女性在丈夫去世之后,改嫁给夫家其他男性的习俗。

这种习俗由来已久,并且在游牧民族中十分流行,而在收继婚这种婚姻方式中,有这么一条,即“子收庶母为妻”,意思就是,儿子父亲去世后,是可以娶庶母为妻的。

并且,在李治之前,就已经有人这么做过,比如隋炀帝杨广,就在父亲杨坚去世后不久,纳了他的庶母宣华夫人为妃子。

所以,既然有人做过示范,且当时也存在收继婚的习俗,那么李治娶武则天,自然就没有太大的心理压力。

最重要的一点,李治是皇帝,此举虽说有些不妥,但李治做了也就做了,底下的人哪里还敢说什么呢?

当然,也不是没人拿这个说事,多年后,武则天废唐中宗,因不满武则天擅政,就有人起兵反抗,而在当时,著名的才子骆宾王就写了一篇《讨武曌檄》,其中就提到了武则天“一女侍二夫”的旧事,且文中的言辞极为激烈。

不过,虽说这篇《讨武曌檄》将武则天骂得够狠,但武则天在看到后第一个反应,就是赞叹骆宾王的文采,当场就感叹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

总而言之,李治娶了“小妈”武则天这个事,如果单从程序上以及当时武则天的身份上来讲,李治的做法并不涉及到败坏人伦,并且当时的社会风气相对开放,对这种事较为包容,所以李治才会这么去做,更重要的是,事后会不会被非议,有没有人说闲话,这对于李治来讲,根本不叫个事,毕竟他是皇帝,纵然有人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