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苏曼殊?
民国传奇僧人苏曼殊,一生贪吃,嗜糖如命,最后却因暴饮暴食去世。
他曾三次出家,三次还俗,最抵不过食物的诱惑。无论吃什么,苏曼殊都要尽兴吃个够。这种不好的生活习惯,让他每次大吃大喝后,都要病一场。
有一次,苏曼殊到朋友家里做客,一个人就吃了四个人的食量,因为撑得不行,临走时他这样跟朋友说:我三天后再来。
一、做客吃四人份食量
对于吃这件事,苏曼殊是十分痴迷的,如果他称吃货第二,应该没人敢称第一。另外,苏曼殊要不暴饮暴食,要不就几天不吃,给身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有一次,苏曼殊应邀去朋友易白沙家里做客,用餐的时候,他一共吃了一碗炒面,两盘虾脍,还吃了十个春卷,外加一些糖果等小零食。
由于苏曼殊吃东西时狼头虎咽,让易白沙觉得他肯定是生活艰难,没钱吃饭,便再次邀请他第二天也来做客。
只是平时暴食惯了的苏曼殊,知道自己身体肯定会不舒服,便说:“不行,吃多了!明日须病,后日须病,三日后当再来打扰。”
无独有偶,苏曼殊有一次去帮人写条幅,主人留他吃饭,还准备了鲍鱼招待他。只是这家人不了解他的习惯,只准备了一盘。
苏曼殊吃完这一盘的鲍鱼后,心里还想吃,却又不好意思直说,便自己跑去买了三盘,吃得干干净净。
晚上回家后,他肚子疼痛难忍,拉了一晚上的肚子不说,愣是休息了好几天才恢复。
实际上,苏曼殊也知道如此暴饮暴食对身体不好,只是他悲观厌世,不知何去何从,只能借吃来自暴自弃,自我折磨。
二、日食冰水五六斤
鲁迅曾说过:“我的朋友中有一个古怪的人,一有了钱就喝酒用光,没有了钱就到寺里老老实实过活。”
此人,便是苏曼殊。
苏曼殊贪吃起来,连冰水都不放过。当时他在日本留学,十分沉迷于吃冰水。只要一有时间,便会去周边的冰店里,喝上个五六斤的冰水。
有一次,苏曼殊因为喝了太多的冰水,导致身体不舒服,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人们都以为他死了。
人们担心他,便去房间看他,看到他还有呼吸,心里的石头才落地。
然而,无论头一天喝冰水多么不舒服,第二天苏曼殊还是会去冰店里接着喝。因为吃冰太多,他的肠胃也是被搞得一团糟。
苏曼殊吃东西是不加节制的,喜欢吃的东西,一次性要吃个够。在日本期间,他还喜欢吃生鱼片,并且自创新吃法,用糖和醋拌起来一起吃。
有一次,苏曼殊的一个日本朋友请他吃生鱼片,他一次性吃了三斤多,仍然意犹未尽。
有人听说苏曼殊食量惊人,便跟他打赌要吃完六十个包子。结果他不但不拒绝,还真的吃完了。
当时,苏曼殊吃到第五十个的时候,已经有些吃力了,朋友担心他的身体,就劝他不要吃了,让他认输,没想到他不愿意停下来,因此还跟朋友吵了起来。
三、消极厌世,用食物逃避
苏曼殊最爱吃的食物,还是糖。
他自称“糖僧”,可以一天吃酥糖三十包,为了吃糖,甚至把自己的金牙齿敲下来去换钱买糖。
因为暴饮暴食的生活习惯,苏曼殊患上了严重的肠胃病,住院期间,医生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不要在吃糖了。
只是,对于嗜糖如命的苏曼殊来说,不让他吃糖,比让他死还难受。他总是背着医生跑出去,买各种各样的甜食吃,他的肠胃病,在这样的折腾下越来越严重。
最后,苏曼殊也是死于肠胃病。
他去世后,床下面藏着许多糖纸,还有一些没吃的糖。
事实上,苏曼殊的暴饮暴食,只是他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当时的陈独秀,看懂了苏曼殊的厌世情绪,曾说:“他眼见举世污浊,厌世的心肠很热烈,但又找不到其它出路,于是便乱吃乱喝起来,以求速死。在许多的朋友中间,像苏曼殊这样清白的人,真是不可多得的了。”
正是因为长期处在挣扎的边缘,苏曼殊才会三次出家又三次还俗。他深陷红尘的泥沼,一次次想要拜托俗世遁入空门,最后又斩不断情缘,选择还俗。
正是这种巨大的孤独和空虚,让苏曼殊不得不以食物来逃避现实,获得短暂的满足。对于他而言,最后的离开,也是一种解脱吧。
如何评价苏曼殊?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这是苏曼殊诗中的句子,也可以看作他的自画像。苏曼殊是近代著名诗人,小说家,翻译家,同时也是革命家,后来削发为僧,成为了一个遁世的僧人,不久又还俗。他生于1884年,1918年就去世了,年仅35岁。苏曼殊短暂的一生中,写出了大量感动人心、流传后世的文学作品,是近代诗坛是非常难得的才子。然而,真正传奇的不仅是他的作品,更有他的人生。
苏曼殊的一生虽然非常短暂,但他的经历十分复杂,性格也十分复杂,可以说,是经历的复杂,造成了他性格的复杂,多情、多念、多疑、多心、善变。苏曼殊本名苏戬,字子穀,曼殊是他出家后所取的法号。他的父亲叫苏杰生,广东香山人,后在日本横滨的洋行做买办,苏杰生长期在日本做生意,像周围许多老乡一样,在日本找了个小三:若子,与若子1884年在横滨生下苏曼殊,所以,苏曼殊的身体里,有一半是日本血统。
苏曼殊6岁随嫡母黄氏回到广东老家,13岁到上海读书,兼修中、英文,15岁到日本大同学校读书。这个时候,正是孩子的叛逆期,可能是这个原因,他一年后擅自回广东,到广州白云山的蒲涧寺削发出家,但到底难耐青灯古佛的寂寞,不久又还俗,再次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读书,期间加入革命团体青年会。
19岁时,苏曼殊回国,到广东新会慧龙寺,在师傅赞初大师跟前继续学法。但苏曼殊身在佛前心却在红尘,第二年他偷了慧龙寺的二角银元,身披袈裟到了香港,在陈少白办的《中国报馆》寄居,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于是,革命的队伍中,多了一个身披袈裟的和尚,实为怪异。
而且,苏曼殊还不是一个普通的革命者,他特别热衷于以暗杀搞革命,所以陈少白慢慢疏远了他,他只好回到上海,后在一个西班牙牧师的资助下,踏上了去泰国、印度、斯里兰卡学习的旅程,此行他学会了梵文。
回国之后,他又燃起了革命热情,到长沙结识了黄兴,加入了“华兴会”,并参加长沙的一次武装起义,不过起义因泄密半途而废。1905年,苏曼殊到达南京,在南京陆军小学任教一段时间。1907年,他又到达日本,与鲁迅一起筹办《新生》杂志,在章士钊的《民报》上发表许多绘画。
1909年,苏曼殊又回到祖国,借住杭州白云庵,由于与刘师培夫妇交往太密,刘师培夫妇此时又叛变了革命,成了清朝在革命党中的间谍,所以与之走得太近的苏曼殊也成了革命党怀疑的对象,苏曼殊因此收到革命党人的警告,只好远走南洋。
颇有讽刺意味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之时,苏曼殊这个一直热衷于革命的人,却在印尼当老师,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激动和兴奋,大碗喝酒,酒后又扶案痛哭,如同疯子。
苏曼殊一生漂泊不定,颠沛流离,为身世、为事业、为国家前途一直颇有纠结,容易冲动,性格善变,一会儿革命,一会儿写小说,一会儿学画,一会儿学梵文,一会儿写诗,可以说,这些多变的活动,让他一生都一直处于波动之中,再加上不拘形迹,好酒好糖,无时几天无食,有时狂吃海塞,把自己的身体弄得很糟。所以,苏曼殊英年早逝,除性格外,饮食和生活习惯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如何评价苏曼殊?
《杀鹌鹑的少女》里面说: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对象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
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墙,你做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这句话让我想起一位女子,她的名字叫做河合若子。
那天也是樱花烂漫的寻常日子,每到这个美丽的季节,总是会有很多人走出门去看樱花。河合若子就是其中一位。
樱花随风飘落,游人身在其中,漫步自行,只有河合若子为樱花停留,只有她觉得凋零的花瓣也很美丽。
她蹲在地上,把花瓣扫进花篮,丝毫没注意到身后何时站了一位人。
这个人怔怔地看着河合若子,几近痴迷,不自觉走进了她。
河合若子站起身回头时,看见他,失态地“呀”了一声。
察觉到自己的不太礼貌,她连忙道歉道:“我并没有看到您,刚刚一定是吓到了您。”
他礼貌地笑了笑,说没关系,河合若子这才看清,眼前的这个男子英俊洒脱,风流倜傥。
他介绍自己说,他是从中国来此做生意的,名字叫做苏杰生。
得知河合若子想在横滨找一份工作时,他简直喜出望外,当即说,他家里需要一个帮佣。
就这样,苏杰生把河合若子领回了家。
不久,他们就陷入了缠绵的热恋,河合若子还怀了孕。
但是,悲剧也由此开始了,苏杰生有妻妾,她没有任何名分,这份感情遭到了苏家人的反对,而懦弱的苏杰生不仅没有站在她这边, 反而对她冷了下来。
但她还是将孩子生了下来,这是一个很漂亮的男婴,苏杰生给他取名苏戬。
樱花已落,爱情辗转成了昨日的不归梦,留下的是一个风雨飘零的传奇人生。
苏戬既已来到世间,就必须要有一个名分,于是苏杰生带着河合若子和苏戬回到了广东老家,认祖归宗。
但是对于封建的大家族苏家来说,苏杰生的父母很难接受这种荒唐行为,连门都没让他们进。
无奈,河合若子只能抱着苏戬回到了横滨。
在回程的轮船上,海风冷冷地吹打着她的脸,她突然想到从始至终,苏杰生都没有给她一句承诺,心冰冷到极点。
面对苏杰生的厌弃和避之不及以及苏家人的不接纳,河合若子抑郁成疾,在苏戬三个月大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
她离开后,由河合若子的姐姐河合仙来照顾苏戬。
这个时候,她才知道,原来辜负妹妹的男人就是自己的前丈夫苏杰生。
河合仙曾嫁给苏杰生当妾,但是因为不堪忍受苏家的歧视,才离开苏家。
如今自己的妹妹也在此沦陷,她很后悔没有将自己的故事说给妹妹听。
但是一切都已经晚了,唯有好好照顾妹妹的孩子,让她在天上安心。
好在苏戬生性聪慧,3岁就能流畅地背诵河合仙教给他的诗词,会做简单的运算。
4岁第一次去动物园,就能将动物惟妙惟肖地画出来。这也为他赢得苏杰生的喜欢打下了基础。
血脉被封建家族奉为生命的根基。
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子嗣是最重要的,但是偏偏苏杰生的妻妾不是不生,就是只生女儿。
无奈,苏家父母终于想起来那个曾被他们挡在门外的日本女人生的孩子。
加之他们听闻苏戬非常有天分,于是决定将他带回广州。
这一年苏戬6岁,他非常失落,因为世界上对他最好的人,将要分别在大洋两岸。从此,他就像一艘漂泊无依的小船一样,摇摆不定。
在苏家,他开始接受教育,每天去上私塾,因其聪慧,老师也非常喜欢他。
但是他并不幸福,因为姨娘们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在这里苏戬受尽了委屈和白眼。
一次,他发高烧,头很热,找姨娘陈氏求助,但是她不仅不帮他医治,反而把他关进了柴房,任其自生自灭。
苏戬感到了深深的绝望,他在破旧的柴房里,感觉浑身一阵热一阵冷,生命仿佛要一点点被抽走了。
后来还是苏家老爷找到了他,请大夫帮他看病,他才得以生还。苏戬差点就丢掉了生命,在病床上躺了一个星期,才彻底好。
身体上的痛虽然好了,但是心上的痛是永远不会消散的,他对苏家的人没有感情,对苏杰生更是心生恨意。
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了,12岁的他竟然想去当和尚。
苏戬早慧,加上命运多舛,小小年纪就心思细腻,思想通透。
所以12岁的他便已有看破红尘之意,打算远离尘世,投身佛门了。
但是这次出家,只持续了一个多月,就因他偷吃乳鸽破戒,被住持大师送出了寺庙。
时光辗转,苏杰生在日本横滨做生意失败,来到上海,苏戬也一块来了。
在教育苏戬的问题上,苏杰生算是一个好父亲。他给苏戬找到了一位西班牙籍的英文老师,名字叫庄湘。
庄湘不仅英文好,文学方面的建树也颇高。
苏戬在他身上不仅学会了英文,文学素养也提升了不少,连同绘画水平也进步了。
庄湘大赞苏戬是天才,有非常高的语言天赋,不到一年,苏戬已经掌握了英语。
此时的他,已经出落成一个十分俊美的男子了。
虽然看上去还很单薄,但是已经很出众。
就在这个时候,或许又是命运的安排。
苏戬在老师家拿起一本书在读的时候,无意中抬头一瞥,却见到一个美丽的金发少女正从楼上走下来,眼睛一直在注视着自己。
她笑着说:“你就是苏戬哥哥吧?我叫雪鸿,我的父亲就是你的英文老师。”
两个年轻人就这样认识了,和活泼可爱的雪鸿比,苏戬要安静一些,但是他们一见面就有聊不完的话题。
他们有相同的爱好,都喜欢诗歌,绘画,所以一下子就靠的很近。
此后,他们经常在一块读书,并且互相交流读书的见解。
他们不仅仅在家中读,有时候,苏戬会带着雪鸿走出去,去公园里,柳树下。因为那里环境优美,而且没有人打扰。
这段日子对苏戬来说是美好的,甚至老师已经看出了两个年轻人的情投意合,他想着要让苏戬做自己的女婿,但是苏戬拒绝了。
他对老师说,他以后会出家的,不想辜负雪鸿。
不久,他就和雪鸿分别了,因为表哥要去日本横滨留学,他也争取了去。
因为他天赋秉异,又口口说为了给苏家争光,光耀明媚,所以得到了表哥的资助,如愿去横滨留学。
为了苏家争光是借口,为了学业也是借口,他来横滨是因为这里有他母亲。
他是个有情人,对母亲的感情尤甚。
他先后在在横滨华侨所办大同学校学习四年,东京早稻田大学高等预科学习一年,成城学校学习数月。
他一边学习,一边托人找自己的母亲,终于,他找到了。
他和母亲九年没见面了,再次相见,河合仙老了很多,俩人抱头痛哭,泣不能声。
苏戬就这样在河合仙的家中住了下来,对于他来说,有母亲的地方才是家。
苏戬的到来轰动了母亲所在的村子,他才华横溢、外表出众,引起大家的注意在所难免。
那时候,在这个村落有一个跟他年岁相当的女孩子,名叫菊子。
她就偷偷地喜欢着苏戬,经常通过飞鸽写诗给他,她的文笔极佳,思绪也很是婉转,苏戬看了很是喜欢。
就这样,一来二去,他们恋爱了。
他们写信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开放,渐渐地他们开始在小河边约会。
这段感情,让苏戬体会了男女情爱的美好。
但是它也成了苏戬永生难忘的悲痛。
他们的恋情被苏戬的叔父发现了,叔父拿着他们“淫秽”的通信纸条,将他们的情爱公诸于众,结果全村的人都知道了。
这件事让菊子的父母羞愧难当,抬不起头,他们毒打了菊子一顿。
而好强执拗,自尊心极强的菊子因此跑到小河边,跳河自杀了。
苏戬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万念俱灰下,他离开了日本,踏上回广州的轮船。
在广州白云山蒲涧寺,他再次出家,获得法号曼殊,从此人间再也没有苏戬,只有僧人苏曼殊了。
但是二度出家的苏曼殊并没有真的看破红尘,不就他又跑到了上海,供职于《国民日日报》之余还秘密从事反清活动,一度还想要刺杀坚持“保皇”的康有为。
苏曼殊是一个亦僧亦俗的才子,其实也的确如此。
他在红尘之中时,想着青灯古寺,在古寺之中时,却又怀念红尘。
他总是一脚在红尘之外,一脚又在人世之中,一直到人生的最后,他仍然处在僧与俗的中间。
那之后不久,苏曼殊读到了叛逆、忧郁的拜伦的诗作,他想起了雪鸿,他答应过她,要翻译拜伦的诗作以便让更多人读到,于是他就成了“介绍拜伦文学给中国的第一人”。
他曾在风景如画的湖上,翻译拜伦的《哀希腊》。
他翻译入了神,一会儿站起来大声朗诵,一会儿痛哭流涕。
把船夫吓坏了,以为他是个神经病。船夫连忙靠了岸,丢下船就不见了人影。
除了拜伦的作品,他还翻译了雨果的《悲惨世界》。
他用翻译这些书稿的稿费,用来支撑自己的生活。
他虽然是僧人,穿着僧装,仍跟从前一样不戒酒肉,也不女色。
他一生和无数个女人打过交道,其中包括伎女。
有名有姓、有史可稽的就不下二十几人。
有人曾做过统计, 他花在青楼佳丽身上的钱,大概有几千大洋。
但是奇就奇在,他和那些女子都是清白交往,诉说伤心事,排解忧愁等,苏曼殊可以说是“色而不淫”。
他虽然阅女人无数,但是却从未破过色戒。
但他仍然被称为“情僧”。
他是情僧,也是诗僧,画僧。苏曼殊的诗作现存大约有百首,多是感怀之作。
为诗之余,苏曼殊还擅画,据说“格调不凡,意境深邃”。
此外苏曼殊还陆续创作了诸多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多以悲剧结尾,风行一时。
苏曼殊小说《断鸿零雁记》
他文采斐然,才华横溢,在文学的多个领域都是绝无仅有的天才。
评论家谢冕说,苏曼殊是中国诗史上最后一位把旧体诗做到极致的诗人,是古典诗一座最后山峰。
中国近现代美术开派人黄宾虹如是评价:曼殊一生,只留下了几十幅画,可惜他早死了,但就那几十幅画,其分量也够抵得过我一辈子的多少幅画。包括他写的小说,在其死后,也得到了热烈的追捧。
他还是个好食之人,甚至有人戏称其为“中国第一食客”。
鲁迅先生就曾形容他说:“我的朋友中有一个古怪的人,一有了钱就喝酒用光,没有了钱就到寺里老老实实过活。”
他贪吃无厌,一次,画家柳亚子曾经送过他20个芋头饼。
没想到,他一个晚上就把它们都吃掉了!
第二天,他肚子疼得起不来,只能怏怏地躺在床上。
他写信给柳亚子,说自己的病况,反省自己贪吃落病。可是,下次他还会接着吃。
他尤其爱吃甜食,嗜糖如命,《太平洋报纸》总编叶楚伧求画不得而投其所好,拿糖诱惑他,逼他创作出了那副着名的汾堤吊梦图。
可见他有多好吃糖。他甚至在没有钱的时候,砸掉自己的金牙换糖吃。
据说,在他离世后,旁人在他枕头底下发现一把糖果。
他是个性情中人,有钱了就请朋友大吃大喝,也因此他的朋友圈子很大。
多数是后来震荡了历史风云的人物:黄兴、宋教仁、章太炎、陶成章、邹容、陈天华、廖仲恺、何香凝、陈独秀、冯自由、章士钊、刘季平、何梅士、赵声、于右任、柳亚子、陈去病等。
他是个放浪形骸的人,处处留情,但是对自己最绝情,对生活最无望。
他的友人陈独秀说,“暴食”其实是苏曼殊的“自杀政策”,他说,苏曼殊“眼见举世污浊,厌恶的心肠很热烈,但又找不到其他出路,于是便乱吃乱喝起来,以求速死”。
他这种暴饮暴食,其实是他对待生活消极抑郁的体现。
他的这种饮食作风,最终也导致了他患上肠胃炎。
在肠胃炎非常严重,需要住院的时候,他仍没能克制自己,偷偷跑出去吃喝,导致病情更重。
1918年,他在上海医院去世,年终34岁。
他的天才和他的短暂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一生中有无数个标签:诗僧、画僧、情僧、糖僧、志士、革命僧、伶人、风流和尚、沉沦菩提、浪荡公子、旷世奇僧等等,但他只想做自己。
他文字清丽,工诗善画,才华卓绝,精通英语、日语、梵语等多种文字,为时人及后人留下了风华绝代的作品。
但尤为人所珍重的,是他的至情至性。
他不在乎物质,不在乎躯体,只在乎精神世界的满足,他讲义气,善良至极,无算计,无保留,连孙中山都赞他“率真。”
无疑,他是民国众多才人中,最特殊的一个。极致闪耀,如流星划过,转瞬即逝。
大概,不同寻常的都是短暂的。
他进得了寺庙,还入得了俗,天大地大,走哪哪里是家,他传奇一生,洒脱一生,
背负绝世才华,流浪一生。他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熠熠生辉的,因为他是少有的实现了人生自由的人。
作者:丁玲
如何评价苏曼殊?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这是《本事时十首》其中的一首,这首诗的作者是苏曼殊,现在提到苏曼殊可能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但在一百年前他可是家喻户晓,青春美少女的梦中情人和男人的偶像了,甚至是有些佳人把他的画像挂于闺房的床头才会安然的入梦。
上述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在1909年的某一天,身在东京的苏曼殊参加了一场音乐会,有缘千里来相会的是,在这场音乐会上认识了演奏古筝的百助。
交流数语后,方知两人的身世非常的相似,正所谓同病相怜,因此两人一见如故。但这时的苏曼殊已经遁入佛们,了却尘缘。
因为这件事情,苏曼殊多情而又无奈的写下了这首诗,了解了这个背景,全诗的意思就不难理解了。
从诗中可以看得出,让苏曼殊爱慕的百助是一位颇有风姿的佳人,“乌舍凌波肌似雪”中的乌舍是印度传说中的神女,体格轻盈以致步履如凌波仙子,肌肤又如雪似玉,由此可见一斑。
“亲持红叶索题诗”句当是指佳人百助对他诗才的爱慕,同时表达了佳人对作者的深情。
“红叶题诗”是源于历史上的典故,据《旧唐书》记载:开元、天宝年间,唐帝国各地行宫的宫女总数超过了四万人。
这个数字在中国历史上无疑是空前绝后的,纵使翻出整个世界史也难找到与之匹敌的帝王。
“茶杯”这么多,而“茶壶”只有一只呀,侍御寝的时候怎么取舍呢?那时的太监们还真是有办法,太监们集合宫嫔用骰子投掷的办法,胜利的那个可以得到玄宗的专夜权。
这还都是离皇帝近一些嫔妃的待遇,而行宫里的其他大多数的宫女们,有的一生连皇帝的面都没见过(后来杨玉环的出现,更加糟糕,白居易的诗《长恨歌》中所言,“三千宠爱在一身”,不夸张的说应该是四万宠爱在一身,)。
扯远了,回到本诗中,诗人用此典故暗示了百助有想和他步入婚姻的寓意。但现实是无奈的,诗人此时已经出家了,心中自有苦衷,又不便尽道,虽然心有情钟,但只有婉拒。
因此,本诗第三句的转折表达了诗人矛盾的心理。泪水原本是感情的涌现之物,然而,诗人此时只能硬说成是无情的了。
说到此句,应该是从张籍的《节妇吟》一诗中化来的了,原诗如下: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张籍的这是首诗当然不是真写节妇了。回到本诗,现实的无奈只能如此,一句“恨不相逢未剃时。”道尽了一切。
此诗展现了苏曼殊的才情、也因此事,此诗,让人们对他人生的形象有了偏颇的定格,情僧,半僧半俗等。然而这样的定论是有片面的,我们还是来看一下他的身世吧。
苏曼殊1884年生于日本的横滨,他的祖父叫苏瑞广,是广东香山县(珠海前山镇沥溪村)人,因经营进出口商业起家。
他的父亲苏杰生继承了祖父的家业继续在日本经商,曾经任日本横滨万隆茶行买办。当时的商人在外经商,家人大都是不在身边的。
所以在经商的当地娶妾是常有的事啦,苏曼殊的父亲也不例外,就娶了一个日本女子为妾。那时的苏杰生已经是一妻二妾了,再加上这个日本的女人,那就是三妾了,这个日本的女人名叫河合仙。
据说她就是苏曼殊的生母,但经后人考证,其中还有隐情,此女并非苏曼殊真正的生母。
苏曼殊真正的生母据现在考证是一个叫若子的日本女人,也有人叫她河合若,她的真实身份是河合仙的妹妹。也就是苏杰生的小姨子。
狗血的故事又开始了,原来这个河合若曾经有一段时间在姐姐家帮忙,被这个姐夫不只是有意还是无意的看到了胸口长着的一颗红痣。
据相书上说女子的这个部位有红痣的话,一定会生贵子(从某种意义上说结果苏曼殊似乎也印证了这一说法,各位可以看一下自己或自己的哪位有没有啦)。
这对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苏杰生的家族来说,生个男孩那是非常渴望的啦、所谓儿子多多益善,那是家族振兴的唯一希望。
所以无论说苏杰生是好色诱奸了小姨子也罢,还是从振兴家业添丁加口的角度也罢,反正,实质的关系发生了,那就是一个私生子苏曼殊的出生。
可悲的是在苏曼殊出生三月后,他的生母就离开了,从历史记载看,这一走从此再也没有回来,从现实来说,那是她的伤心地啦,一个大姑娘未婚生子,让他以后还怎么立世呢?
对于苏杰生本身来讲,也不可能挽留的,已经有了一妻三妾又发生了这种事,又是私通的,这事传扬出去那是会损坏他名誉的。
所以权衡再三,只能对外谎称苏曼殊是河合仙生的,因此这件事做得非常隐秘了,竟然瞒过了那时也在日本生活的另一个妾大陈氏。
于是苏曼殊就在河合仙的抚养下生活,理所当然的,苏曼殊把河合仙当作自己的生母了,据后来的考察,苏曼殊可能一生都不知道自己不是河合氏亲生的。
应该说苏曼殊的幼年还是过得幸福的,但好景不长,到了6岁那年,由于他父亲在日本的生意发生非常大的变故,其父只好带着家业撤离横滨同时也将他带回沥溪,也许是从整个家族的考虑,苏杰生却没有把他的养母河合仙带回家乡。
这件事情,对于一个只有六岁的儿童来说,那是多么的不幸和痛苦,然而厄运并没有就此结束。
由于母亲不在身边,又是外夷女子所生,苏曼殊在家里的待遇可想而知了,父亲经常外出经商,无人会真的关心他。
有一次身患重疾,大陈氏不仅不给他调养治疗,反而将他锁在柴房“以待毙”。因此,也就是听天由命,是死是活由他去,如此一来,少年时烙下的阴影是苏曼殊一生都挥之不去的。
成年后,给人们留下的诸如,贪吃、暴食、狎妓、助人、革命等在外人看来是不可能同一个人所作的一些事情,其实都有他的根源啦。
纵观苏曼殊的一生是孤独的,没有人真正走进过他的内心深处,他所做的一些不可思议的事都只是他的外在表象而已,他的一首诗给出了他真正内心的答案:
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
生死契阔君莫问, 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狂笑无端哭, 纵有欢肠已似冰。
此诗不做解读,因为没有此等经历的人解读的也只是文字的表皮之意,只有内心经历过的才会更加理解他的内心和为人。
公元1918年,年仅35岁的苏曼殊在上海病逝,结束了跌宕的一生。葬于杭州西湖的西泠桥畔,可巧的是,他的墓旁不远处是千年前的名妓苏小小墓,二墓相伴,刘大白有诗谐语述之。
残阳影里吊诗魂,塔表摩挲有阙文。
谁遣名僧伴名妓,西泠桥畔两苏坟。
孤山一塔汝长眠,怜我蓬瀛往复旋。
红叶樱花都负了,白苹桂子故依然。
逋亡东海思前度,凭吊西泠又此缘。
安得华严能涌现,一龛香火礼狂禅。
然而,谁能够真正的贴近苏曼殊孤独的心,知音何在?谁又能真正理解并解析他这种超越时人的言行呢?
苏曼殊
轩辕
八斗才情世尽识,
癫狂行止谓多痴。
半僧半俗半清冷,
跌宕孤心哪个知。
文:轩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