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先生只有小学学历,却能成为大师,你怎么看?
谢邀,
生活本就充满了现实与残酷,北漂生活的辛苦更是无法想象。
卡鲁亚克的《在路上》有这样一段话:“世界旅行不像它看上去的那么美好,只是在你从所有炎热和狼狈中归来之后,你忘记了所受的折磨,回忆着看见过的不可思议的景色,它才是美好的。”
著名作家沈从文,也曾经历过北漂的艰辛。
一、挟着铺盖、土得掉渣
1923年秋天,一个挟着铺盖、土得掉渣的湘西青年,从北京前门站走下火车。
月台上的湘西青年,对眼前这座豁然敞开的古老城市说:“北京,我是来征服你的!”
这个土得掉渣的湘西青年名叫沈岳焕,后改名沈从文。
初到北京城的沈从文,被北京城的繁华热闹所震撼。
他心想:北京城真大,沈从文真小。
那个年代来北京闯荡的青年千千万万,和所有北漂青年一样,沈从文对北京有着美好的愿望。他在自传《一个转机》中这样表述自己来北京的初衷:
“我想我得进一个学校,去学些我不明白的问题,得向些新地方,去看些听些使我耳目一新的世界。”
那个时候,沈从文全身上下只有27元钱。
这27元钱是他从15岁开始,在湘西王陈渠珍手下当兵五年的全部收入。
开始北京还没有便宜的地下室出租,他也没钱租好一点的房子。
在北京游荡一天后,沈从文找到了由清代湘西人出资建立的湖南酉西会馆,因与会馆管事有点远房表亲关系,得以不花租金入住于此。
他厚着脸皮在那儿借住了半年。
然而,北京是个残酷的城市。
二、山穷水尽,遇见郁达夫
沈从文来北京的本意,是进一所大学读书。所以,他首先报考了燕京大学。
20岁的他,其实只有小学学历,连标点符号都不会使用,题目也看不懂,当然是考不上的。最后,燕京大学连两块钱的报名费都退还了他。
落榜后一个风雪交加的冬天,沈从文被所借住的湖南酉西会馆给赶了出来。
万般无奈之下沈从文找了一个隔断间居住,他称之为“窄而霉小斋”。
这间房原来是放煤的,又小又潮,房内仅能搁一张小小写字桌、一张小床。
在这样一个湿霉霉的房间,零下12度的寒气中,没有火炉的情况下,沈从文开始了他的写作自学之路,开始没日没夜地写作。
沈从文每天早上吃一点冷馒头、泡咸菜,就走出“窄而霉小斋”,跑去京师图书馆看书,一直到闭馆才返回住处。
沈从文除了吃饭和睡觉,其它所有时间都在阅读、写作。
春去秋来,一年已经过去了,沈从文惊人的学会了阅读和写作。
因为没钱,他想把作品投到编辑部换点钱用。
但是,每次编辑部都给差评,投出去的文章石沉大海,沈从文连一毛钱都没挣到。
1924年冬,沈从文已经快弹尽粮绝了,他三天多都没吃过任何东西了。
天寒地冻,刺骨的寒风刮进房间,他只有一件长袖,一条长裤,连件毛线衫或者棉袄都没有,屋子里也没有火炉,他只能裹着破旧的棉被取暖。
瑟瑟发抖的他怀着一丝希望给郁达夫写了封信。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郁达夫敲开了沈从文的家门。看到沈从文饿的瘦削红肿的脸颊,拿着笔的单薄身子,他瞬间明白了沈从文的境遇。
他邀沈从文一道出去,在附近一家小饭馆吃了一顿饭。
结帐时,共花去1元7角多钱。郁达夫拿出5块钱结了帐,将找回的3块多钱全给了沈从文。
当时,郁达夫经济上也极窘迫,月薪只能拿到30元,正处于“袋中无钱,心头多恨”的时期。看到苦心于写作的文艺青年如此境地,诗人郁达夫感慨良多。他写了一封信《给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三、一顿饭,感恩一辈子
因郁达夫的三块多钱,沈从文坚定走了文学的路。
原本,他在街口看到要征兵的时候,非常想去当兵混口饭吃,只是一直都咽不下去这口气。而郁达夫给的钱,成了他的临门一脚。
这一年的12月,在郁达夫的介绍下,沈从文终于在《晨报》副刊发表了第一篇散文,后又陆续在《现代评论》和《小说月报》等报刊发表作品。
自此以后,沈从文的辛勤笔耕开始有了收获。
他的散文、诗歌、小说相继出现在《晨报》副刊上,与当时的《晨报》副刊主编徐志摩相识并结下深厚的友谊。
在徐志摩的大力推荐下,沈从文结识了许多作家,他的才华渐渐被发现,也逐渐摆脱了贫困潦倒的生活。
北漂青年沈从文终于在文坛崭露头角,也如愿当上了大学教授。
但是沈从文从没有忘记在寒冬里的那一顿饭,他还记得那顿饭有道菜叫青椒肉丝。
后来,郁达夫的侄女郁风来拜访沈从文,此时他已是70多岁的人了,但说起此事,他的眼睛湿润了,又笑得那么天真,那么激动,他说那情景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后来他拿出五块钱,同我出去吃了饭,找回的钱都送给我了。那时候的五块钱啊!”
他还告诉郁风,当时郁达夫在北大名义好听,有三百块钱的薪水,可是教育部欠薪,每月只拿一成。这件事,沈从文记了一辈子。
没有郁达夫,沈从文可能会客死他乡,或者放弃文学,继续从军。
郁达夫宽广的情怀和乐于助人的善举,在一定程度生成就了后来的沈从文。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想实现梦想,谁都得经历摔打,只不过有些人坚持住了没放弃,有些人则让梦想消失在卑微的尘埃里。
沈从文先生只有小学学历,却能成为大师,你怎么看?
用一句话来总结:为人本弱,有梦则刚。
22岁那一年,他来到北京。彼时的他,赤手空拳,除了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还有一身的胆气。田真逸不知道该如何劝说这个目光灼灼的年轻人,送了他一句话:“既为了信仰而来,千万不要把信仰失去!因为除了它,你什么也没有。”
少年沈从文
他之前听说,北京可以“半工半读”,他想要从成为一个大学生开始。可是到了北京,发现一切并不是这么回事。“清华公开招考,一切全靠熟人”;考燕京北大等学校,可他只有小学历,自然统统落榜……
他死心了,决定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自学上。这个只上过小学,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的人,却有诡异的自信:“只要肯勤学,总有办法的。”
为了方便旁听北大的课程,在农大读书的表弟的帮助下,他搬进了银闸胡同的庆华公寓。
当时在北大的沙滩、北河沿一带,有很多这样的公寓,住着很多像沈从文一样飘荡的青年,他们被北大开放的校风、自由旁听的制度,以及周边浓郁的文化氛围所吸引而来,游走于课堂、图书馆、街道和公寓之间,彼此联系,互通声息,构成了独特的圈子。
这种自由、活泼的文化氛围,让沈从文备受鼓舞。他告诉自己,一定要通过学习、写作,进入那个梦想中的精英团体当中。
他过上了两点一线的生活。为了节省开支,他每天早上吃一点冷馒头、泡咸菜,就跑到京师图书馆分馆看书自学,什么书都看。
公寓里永无休止的写作,最初是毫无前途可言的。实在支撑不下去的时候,他甚至想过卖身当兵。
一天,饥饿难忍的沈从文看见“北京当时什么奉系直系军阀,一个排长什么的,在枪口上插个‘招兵委员’的旗子”,便跟在后头,走到天桥杂耍棚那边,要按手印,按一个手印就可以领导饭费,到了最后,沈从文还是溜了。
“现实生活虽过得十分狼狈,一脑子幻想却支持了我,总以为只要能活下去,努力下去,明天会有个转机。并深深相信得战胜面临一切困难,包括生活上和知识上的困难。”
那时的他,像所有沉默努力的青年朋友们,离了家乡只能紧紧抓住手里的笔,在城市里“寻找自己的圣杯”。
▲ 郁达夫青年时
好在,他坚持了下去,遇到了赏识他的人:郁达夫。 在郁达夫的介绍下,沈从文以休芸芸为笔名,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一封未曾付邮的信》。
也因为这一次发文,他的才华终于被文学圈的前辈所看到,他逐渐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包括徐志摩。在徐志摩的大力推荐下,他的才华渐渐被发现。
沈从文在1928年离开北京前往上海,和好友一起创立诗社,后来又到青岛、湖南、昆明等地写作,教书,辗转各地。最后,他还是回到了北京。
《边城》电影海报
沈从文自己晚年反复这样回忆,“我离开家乡去北京阅读那本‘大书’时,只不过是一个成年顽童,任何方面见不出什么才智过人。只缘于正面接受了‘五四’余波的影响,才能极力挣扎而出,走自己选择的道路。”
每一分走过的路,都是那么的沉甸甸。为人本弱,有梦则刚。
玩转文化生活知识,关注【东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买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选!
沈从文先生只有小学学历,却能成为大师,你怎么看?
我觉得沈从文先生是文学巨匠,但还称不上大师。
沈从文先生只有小学学历,那是他在到北京之前,后来,通过他自己不断地旁听努力自学,虽然没有学历证明,但可远远不止小学水平,是西南联大的教授。他的才华得到了郁达夫的赏识,发表第一篇文章后,渐渐被文学界所熟知。
沈从文先生在文学上的成就,与他的家乡湘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湘西人杰地灵,山高水美,风景秀丽,那里是沈从文先生长大的地方。热情好客的人们,在困难中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不仅让沈从文先生具有了坚毅的性格,也具有了细致的观察和敏捷的思维能力。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在文学上的最高成就,他的文风,如湘西的人们一样,朴实,但又极有韵味,似乎没有修饰,却让人感受到了极致的美。这种简洁朴实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词藻,是新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向,也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所以,沈从文先生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巨大的,其特有的语言,乡土风情,是与生俱来的,仅仅通过后来的学习根本无法形成。其在近代文学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但称不上大师。
“大师”这个称谓被现在的人们玩坏了,具有了贬义词的含义。真正的大师,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较高的成就,在文学理论研究上也应该具有较高的成就,对文学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沈从文先生因为各种原因,后来将重点转移到了文物研究上了,特别是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系统、全面地分析、论述了古代服饰的特点和文化意义,填补了古代服饰研究的空白。
沈从文先生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位作家,文学巨匠,但我们还是不要称其为大师为好。
沈从文先生只有小学学历,却能成为大师,你怎么看?
成为大师者学历有一定作用,但是个人的天才智慧与实践经验也会起到一定作用,例如许世友将军没读过书,但对敌斗争是常胜将军,在攻克济南战役中采用"牛刀战术",8天攻下济南城,受到毛主席大赞。(中央原定15天拿下)所以说无高学历也能成为大师指挥员也是有可能的。
沈从文先生只有小学学历,却能成为大师,你怎么看?
学历只是学校教育的一张凭证,教育不代表能力,学历更不代表能力!
很多能力出众的人,他们的老师原本不是很强。比方万世师表的孔子,他的老师几乎寂寂无名。
孔门弟子有三千,按说老师都如此厉害,学生们应该也很优秀吧?
正好相反。三千弟子虽然达者七十二,却并没留下多少名气。很少有人能够说出他们的大名。
孔子老师一般,自己厉害,徒弟们一般,这就是学历不代表能力的最佳证明!
沈从文先生只有小学学历,那个时代没有所谓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只有私塾,所以“小学学历”跟当今时代的小学有区别。
沈从文出生于1902年,清朝末年,那个时代已经开始兴办学堂了。他由私塾转入小学,后来到北京,想入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的前身),却因为没有钱,只能够作为旁听生。
能够成为大师,在于爱学习。
学历只是学校教育的凭证,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能局限于学校。
学校里面学到的东西非常有限,社会才是包罗万象的大学堂!
感谢您的关注!
沈从文先生只有小学学历,却能成为大师,你怎么看?
大师与学历无关。会拼音能够读词典就行。
大师与苦难有关。
经历苦难不一定成大师,大师一定要经历苦难。
作家不一定是大师。文学大师是能把散文诗歌楹联编进小说。
大师的与众不同,是因为他天生一个哲学的大脑,用哲学去化解普通的事物,提炼精华,组合成别开生面的另类。
同样的答问,平常人答的放之四海皆准,大师答题,你意想不到又精准。
沈从文看到了事物的本质,却用哲学的组合用百姓的语言说出来。而我们却会滔滔不绝咬文嚼字装腔作势说一上午,别人还不知道你说了什么?
文学,是艺术的,节奏的,浓缩的把复杂的故事简单的说出来。
说得多不等于会说,会说的,话不多。
作家,就是你想说又无从说起而被他一语中的,这就是大师。
这就是《边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