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朱生豪说「我是宋清如至上主义者」?

民国时期的才子,真是,非常非常会说情话啊,比如还有胡适的三从四德。为什么现代却失去了这项技能?

朱生豪将男女之间的爱分为四种:

(1) 原始的爱。动物的爱,或热情的爱,诗意的爱

(2) 世故的爱,或摩登的爱

(3) 理智的爱,或哲学的爱

(4) 精神的爱,或宗教式的爱

在情话文豪的眼中,他和宋清如的爱情,是思想与理想的统一,且不被激情打破理智,故称之为:哲学的爱。

一、不幸是“我”的人生,最幸运是“我”的人生

1912年2月2日,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父亲陆润经商失败,没有兴盛几年就落魄平阳。朱生豪出生的时候,已是家道落败、处境贫寒之际。

朱生豪10岁时,母亲由于长年患病,最终撒手人寰。父亲难承其重,积郁成疾,母亲去世两年后也病死榻前。家道迅速衰败、父母相继辞世,对于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来说,人间冷暖早已难尝,幸福何为?

朱氏三兄弟无依无靠,寄住在81岁高龄的叔祖母家。寄人篱下的生活,苦厄不堪的身世,使得朱生豪自幼便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也许正因如此,他对世界的感知也更加细腻。

他把社交精力全放在传统文学、国外经典文献的书海里,他对世界充满语言,都在他的文字里。

朱生豪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家世消极堕落,而是坚韧不拔的努力成为更优秀的人。

中学时期,国文和英语成绩优异的朱生豪十分受其高中校长赏识,并被破格保送之江大学,也因此有幸遇到了他的最爱:宋清如。

大二时,朱生豪参加了“之江诗杜”,与刚入校的宋清如结为师友。之后,志同道合的二人经常相约爬山、赏梅,且常以书信往来。

对于朱生豪而言,最不幸是人生起止处的艰辛,但最幸运也是他的人生,遇上最好的宋清如,大概所有的不幸都能变成幸运吧!

二、遇见你,“我”小心翼翼、甚是欢喜

1911年,宋清如出生于江苏常熟一位富豪家庭,来往之人皆是不凡之辈。

六岁时,父母做主为她定下婚约,男方家财学识不俗,可偏偏不入宋清如的眼。慢慢长大后,宋清如坚持要母亲退婚,誓死不嫁华府。一家人拗不过她,只好登报解除婚约。

由此可见,宋清如是一个不受拘束很有主张的女孩子。

她认为“婚姻是恋爱的坟墓,家庭是女人的牢笼,结婚就意味着丧失一切,要读书不要嫁人。”

朱生豪对眼前这位思想独立、才华横溢的女子动了情。但他不敢轻易表明心意,他小心翼翼藏着自己的爱慕,缄默不言,却又密切地关注着宋清如的一切。直至毕业,这份深情专一的暗恋依然只是暗恋。

毕业后,前往上海工作的路上,朱生豪望着远去的风景,甚是思念宋清如。他对宋清如的深情全部倾注笔端。

来往不断且越来越频繁的信件一封紧接一封地递到宋清如手里,朱生豪不再掩饰自己的爱如潮水,不善言辞的他用信件表达了自己的爱慕。

在宋清如眼里,朱生豪是自己的良师益友,温柔谦逊。面对朱生豪纯真、热烈的感情,她回信中直率坦言:“请你莫怪我,我不肯嫁你。”

朱生豪哪肯放弃,他依然坚持给宋清如写信,不论是否有回信,他亦是开心地受着这份“爱情的罪”。

三、深情不移,抱得美人归

“女人是没有爱情的,她们所谓的爱情,其实就是被爱。”

朱生豪的坚持与专一打动了宋清如,他情话胜似风景,对宋清如源源不断输出自己的热忱,孜孜不倦地享受着这份爱恋。

“我想要在茅屋里看雨、假山边看蚂蚁,看蝴蝶恋爱、看蜘蛛结网,看水、看船、看云看瀑布,看宋清如甜甜的睡觉。”

“要是我们两人一同在雨声里做梦,那境界是如何不同;或者一同在雨声里失眠,那也是何等有味!”

瑰丽温暖的字句里,一笔一划都是宋清如,对宋清如的爱,成就了情话文豪朱生豪。

朱生豪的爱,镶嵌在宋清如的生命里,沉淀在岁月的沙浪中。朱生豪毕业后,宋清如还在杭州学习,二人只能靠书信互诉衷肠。隔着一段距离,每次小别再见时都甚欢喜。每一封信里,朱生豪都许诺将永永远远对她好,忠贞不渝。

真情难得,相识十年,书信十年。起初二人看待婚姻,见解相似。随着时间与青春的流逝,他们决定步入婚姻的殿堂。

1942年5月1日,朱生豪宋清如结婚。两年多之后,朱生豪因病去世,他与宋清如只度过了短暂的幸福生活。但是也就是这不到三年的时光,成为了宋清如一生的怀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