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真的爱许广平吗?
婚前风花雪月,婚后一地鸡毛。许多没有做好准备便进入婚姻的人,第一个感受便是如此。当守寡式婚姻普遍存在,越来越多优秀的女性不愿意走入婚姻,不愿意生儿育女,当女子一个人能够独立过得越来越好,躲在“女尊男卑”背后的男人们便越来越难得到一个妻子。
婚姻,若总是一人受益,一人付出,便难以长久。但民国时期,这样的婚姻特别普遍,甚至于连英雄人物鲁迅先生,也难以逃脱这样的宿命。
一、我主动,我愿意
鲁迅有过一门包办婚姻,但众所周知的,却是他和许广平的爱情往事。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段感情之所以存在,源于许广平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付出。
许广平第一次遇见鲁迅,是她还是女大学生之际。少女怀梦,总喜欢将自己所爱放到神圣而至高的位置。她爱上了自己的老师鲁迅,爱上了那个身穿补丁黑裳却光芒万丈的男人。所以每次鲁迅上课,她便高高举起手,畅所欲言,提问思考,只为让他对她印象深刻。
在鲁迅眼中,这个女学生活泼开朗,思维敏捷,却不曾想过,自己竟成了她心中的英雄。许广平成绩优秀,还是学生会的总干事,或者说,她之所以这样积极参加活动,还在于想要让自己配得上自己心中的英雄。
后来,校长杨荫榆将学校整得一团乱麻,许广平躲进鲁迅家中为他抄写书稿,两人感情突飞猛进。可哪怕许广平再主动,鲁迅总是后退,他说自己“不配”。可许广平不在乎,她不愿意离开他,哪怕只是为他烧水做饭,她也心甘情愿,甚至于,她愿意跟他搬出去。
“搬出去”,可不是如今这样简单的要求。在礼教森严的民国,在纳妾合法的民国,许广平甚至愿意让自己成为“妾室”,只愿和鲁迅在一起。这样的退让,这样的付出,早已注定了她一生的地位和结局。
那时,主动的是许广平,付出的是许广平,大胆的是许广平,激进的也是许广平。仿佛被这样大胆绚烂的女子所感动,鲁迅终于接受了她,两人在上海同居。
二、为你,我甘愿付出
1927年,许广平和鲁迅正式在一起,1936年,鲁迅病逝。整整十年时光,许广平不仅为鲁迅生下了儿子,更无微不至照顾着他的生活。而鲁迅,则在许广平的照顾下,达到了创作的巅峰时期。
可谁又能知道,许广平的才华并不下于任何人,可她却甘愿洗手做羹汤,只为心目中的英雄。鲁迅爱吃北方菜,却嫌弃十五块一个月的厨子太贵,许广平便亲自下厨,学习北方菜,忘却了自己本来的口味。可当时的鲁迅,每个月200块的工资其实足够让她享福。
那时的许广平,几乎将自己全然遗忘,而将全身心奉献给一个名叫鲁迅的男人。他爱吃鱼,她便将没刺的那部分全部留给他;他爱吃菜叶子不爱吃根茎,她便将所有根茎仔细去除。可和鲁迅在一起的日子里,她几乎没有买过新衣,所有的衣服都是好几年前的,破了旧了也没有换过。
或许,不是许广平太伟大,只是她害怕鲁迅不高兴。不请厨子是他嫌工费太贵,不买新衣是他总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所有的一切,都以鲁迅的喜好为重,许广平甘之如饴,可旁人看去,却总为她不值。
三、爱与不爱,不必在意
鲁迅和萧红关系好,那段时期,萧红总来做客,常常坐到午夜十二点。天晚不安全,鲁迅让许广平送她出门,送她上小汽车,甚至于连车费都是许广平垫付。
萧红偶尔也在鲁迅家下厨,可厨艺并不好,鲁迅却会买账地多吃几个。许广平曾为萧红搭配一条红绸带,鲁迅却认为她将萧红扮丑,当面斥责。
或许,鲁迅不是不懂得怜惜女性,只是他怜惜的,不是许广平。当得到得太容易,便不再珍惜,或许人的劣根性便在于此。可生活里总会有不如意,选择了便一条路走到底,许广平的智慧便在于,对于一切都不深思,或者,在这样的岁月里她早已失去了女子娇憨的权利。
鲁迅弥留之际,曾让许广平忘记自己,好好生活。可终究,她做不到。她一辈子都在为鲁迅付出,在他死后,她便承担起朱安和他母亲的衣食住行。1946年,鲁迅去世十周年,许广平却写了一篇《十周年祭》,言辞恳切,处处真情。她和他相伴不过十载,可却毕生难忘。
他是她的信仰,是她甘愿放弃自己的才华,自己的世界,而去维护和成全的对象。哪怕有委屈,哪怕有风雨,只要她还爱着他,她便只有两个字——不悔。可对于旁人而言,终究感慨,许广平之于鲁迅,还是错付了,她本该拥有更加绚烂的人生。
鲁迅真的爱许广平吗?
爱不爱,看看《两地书》就知道了。
先说两个人的称呼,一开始,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还很严肃,这个叫广平兄,那个叫先生,后来变成小白象,小刺猬,还有害马,还有HM,这种秘密称呼。
来看一段:
我现在只望乖姑要乖,保养自己,我也当平心和气,度过预定的时光,不使小刺猬忧虑。
哇,这哪儿是我们认识的那个斗士鲁迅,这简直要甜死了。
鲁迅书每次寄信的时候:
“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而不喜欢放进街边绿色的邮筒,我总会担心那会慢一点。”
他竟然认为放到邮筒的信比送到邮局的慢,鲁迅先生该是多么迫切想让自己的文字让自己爱的人见到啊。
鲁迅先生当时作为大学老师,自认为经济比许广平宽裕,经常问她:“你收入这样少,够用么?我希望你通知我。”“我希望你通知我。”
先生竟然还希望许广平来管管他:
我回忆在北京因节制吸烟之故而令一个人碰钉子的事,心里很难受,觉得脾气实在坏的可以。但不知怎地,我于这一点不知何以自制力竟这么薄弱,总是戒不掉。但愿明年有人管
这属于周树人式的求婚吗。
鲁迅先生表起忠心来,起来也肉麻得很:
听讲的学生倒多起来了,大概有许多是别科的。女生共五人。我决定目不斜视,而且将来永远如此,直到离开厦门,和HM相见
后来两个人结婚,许广平生孩子,她怕花钱,不想请保姆洗尿布
鲁迅怎么说的呢,他说:“还是让她(月嫂)洗罢,我们洗病了不是还要花更多的钱吗?我多写两篇文章就好了”。
先生真是大气,写两篇文章就好了。
看看先生的作品,他和许广平生活的十几年间,作品数量远超前面的,先生大概是为了让自己的爱人过得爱心,拼命挣钱吧。
锦翼系悟空问答签约作者
鲁迅真的爱许广平吗?
对情感略有研究的人便会知道:证明爱,是一个艰难的命题。因为:“爱”既是无形的存在,自然很难用俗世的任何标尺去衡量。
也正因此,回答“鲁迅是否真爱许广平”将是一道看似简单实则难度很大的题。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回到问题产生的源头问一句:这个问题何以会成为问题的呢?这个问题的初衷是质疑鲁迅对许广平的爱,质疑的由来多是因为鲁迅终其一生都未能给许广平一个“妻子”的名分。
名分的缺席,让许广平生前死后都承受了巨大痛苦。生前,因为一直只是鲁迅同居对象,她一直过着有实无名的日子。
死后,因为鲁迅一生都未与原配朱安离婚的缘故,许广平在遗嘱中竟嘱托后人:只将骨灰撒在各处,留一些撒在鲁迅墓旁。
许广平此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她不知是否该让自己与鲁迅合葬。许广平的“不知”,自然是因为:她始终没有名分。
俗尘认为: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最大的爱应该是给予婚姻,即名分。若这个起码的点做不到,那这爱便也不能被称作爱。
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因为名分的问题,许广平一生受了不少委屈。一个男子让女子受委屈,并不是爱的表现。质疑鲁迅对许广平爱的人,正是站在这个位置发出的问话。
但看待问题从来不能紧抓一点不放,即便这个点很大。
婚姻里,名分很重要,但朝夕相处中的点滴才是婚姻的主核。从主核来看,鲁迅对许广平的爱,从来深沉。
翻开许广平与鲁迅的《两地书》会发现,鲁迅竟是这样一个满腹风情甚至有些“闷骚”的“正常男人”。
在两人频繁来去的信件中,光是对许广平的各种肉麻爱称,鲁迅就变换了一二十种。
一开始,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还很严肃,这个叫广平兄,那个叫先生。后来,两人关系更进一步后,他便称她小白象,小刺猬,害马,小莲蓬,HM......
能让一向理性的鲁迅如此感性,除了“爱”,别无其他。
为了许广平,禁欲十多年的鲁迅曾经大吃其醋,他甚至还在信件中高喊:“我可以爱”。
关于鲁迅的这一出,还得从1926年10月他的情敌高长虹说起。高长虹爱慕许广平,当他发现自己所爱女子与鲁迅关系暧昧时,醋意大发的他连续发了无数篇文章攻击鲁迅。
当年11月,高长虹在《狂飚》周刊上发表爱情诗《给——》。他在诗中把鲁迅当做黑夜,把自己当做太阳,把许广平当做月亮。他甚至还谩骂鲁迅:
“月儿我交给他了,我交给夜去消受。夜是阴冷黑暗。”后来,在《时代的命运》一文说,他更是露骨地写到:
“我对于鲁迅先生曾献过最大的让步,不只是思想上,而且是生活上。”高长虹的行为激怒了鲁迅,彼时的他终于打破一切对许广平高喊到:
“其实呢,异性,我是爱的,但我一向不敢,因为我自己明白各种缺点,深恐辱没了对手。然而一到爱起来,气起来,是什么都不管的。我可以爱! ”高长虹显然没料到,自己的挑衅竟反而促进了两人感情的升温。
同居后,鲁迅在生活中对小自己27岁的许广平广怀备至。鲁迅对许广平的“好”到了什么程度呢?他既舍不得让许广平出去工作,也舍不得让他干家务。
许广平觉得雇保姆做家务会加大开销,可鲁迅却不紧不慢地道:
“小鬼(许广平),你用不着担心,我加班多写几篇文章,多赚几篇稿费不就成了。”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里满满都是鲁迅对许广平爱的烙印,在小事情如此,在大事情上,鲁迅对许广平更是如此。
许广平生儿子周海婴时难产,医生跑出来问鲁迅“保大人还是保孩子”,鲁迅一丝犹疑都未有地答:“保大人”。这件大事也足见:鲁迅将许广平看得比什么都重。
在与许广平在一起的十多年里,鲁迅从未与别的女子有过任何暧昧,这点,也唯有爱方能做到。
可以说,除了“名分”,鲁迅能给的,都给了许广平,如此,自是能够得上那个“爱”字!
5月9日晚(今晚),作者文章专栏将有鲁迅之子周海婴的人物传记,题为:《周海婴:对得起“鲁迅之子”四字吗?》
鲁迅真的爱许广平吗?
很难说清楚鲁迅是否爱许广平,但他一定不喜欢朱安。
鲁迅的不喜欢,误了朱安的一生可能会有人说,朱安的悲剧并不是由鲁迅导致的,是由当时落后的封建礼教制度决定的,是包办婚姻这种陋习所造成的痛苦,鲁迅也是受害者。
诚然被母亲骗回来的鲁迅,从一开始就是对这门包办婚姻所排斥的,在鲁迅的眼里,他既不愿意和一个从来没有识过字的裹脚女人结婚,也不愿意接受这种强加给他的所谓的早已定好的婚姻使命。
在鲁迅的一生中,确确实实对朱安没有任何的好感,新婚不久就离家远走,他对朱安的厌恶简直溢于言表,在此后的很多年中,即便将全家都搬到北京的八道湾宅子中,身为鲁迅正牌妻子的朱安,甚至都没有有过任何形式的以鲁迅妻子的身份存在的情况。
不仅丧失了身为长房长嫂掌握家中经济管理大权的权力,家中三兄弟的收入都交给二嫂,也就是周作人的日本妻子,至于朱安,连鲁迅见了她也是往往避之不及。
似乎朱安的身份,更像是鲁老太太的仆人。可是对这位伺候他母亲一辈子的女人,他名义上的妻子,鲁迅只有苛刻至极的冷漠和冷漠。
甚至在鲁迅立遗嘱中,也没有提及过任何关于朱安的未来,从没考虑过这个悲剧女人,没有任何经济能力的女人该如何在年老之时如何活下去。
以至于最终朱安不得不在面临生存困境的时候,登报卖书被许广平派来的学生制止,困境之中无奈说出那句:
你们总是要喊着保护鲁迅先生遗物,我也是鲁迅先生的遗物,谁来管管我啊?诚然这是历史的悲剧,时代的悲剧,可是相比胡适江冬秀的婚姻,鲁迅的做法是不是稍显欠缺了点温情呢?
可能横眉冷对是鲁迅先生一贯的风格,他从不低头习惯了,在生活里也是那么的绝情……
但是对于许广平,鲁迅又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许广平小鲁迅27岁。同样的是鲁迅的学生,但许广平却不是鲁迅的爱情初恋,鲁迅的爱之初体验是民国时期的北大校花,著名学者北大教授马裕藻的女儿,马钰。
马钰曾与鲁迅通信长达六七年的时间,言辞间多有深情款款的感觉,鲁迅并且多次送给马钰许多书籍礼物。
鲁迅还把这种深情记录下来,他在1926年的日记中写下:
夜,得马钰小姐信。鲁迅先生在日记中提及马钰多达53次之多,在私密的日记里多次提及同一个女性,其中缘由,不言自明。
后来,鲁迅听说了马钰和天津海关职员结婚的事,心中暗淡,就此不在通信,还把本来要送给马钰的书,就此作罢!
据说马钰之所以结婚的原因,是因为受不了同学们对她的讥笑和流言。
最终的鲁迅与在灵魂上可以读懂他的才女许广平走在一起,虽然许广平并没有出众的马钰般容貌,但是胜在懂他,敬他,爱他。
1925年,许广平以鲁迅的崇拜者身份给鲁迅写了一封信,就此如干才烈火般,两人走到一起,许广平从不掩饰自己对鲁迅的爱慕之情。某天,27岁的许广平首先正式发起了进攻,握起了鲁迅的手,鲁迅也知其意,紧握其手,笑着说:你战胜了!然后相拥激吻。
两人就此正式在一起!27年10月,鲁迅和许广平同居。
鲁迅和许广平相濡以沫十年,给鲁迅一个完整的家,温暖鲁迅孤独的内心,成为鲁迅的知音人和灵魂伴侣,但是在两人的婚姻中,鲁迅似乎总是一个不敢先踏出一步的被动者,许广平才是热烈而大胆的追求者,为此放弃一切,相夫教子。
所以鲁迅是否有那种年轻人的怦然心动的激情热烈,对许广平应该是很难有的,但是爱与责任却一定是有的,大概是对亲人的爱吧……
鲁迅真的爱许广平吗?
个人认为,鲁迅先生真的爱许广平,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一生始终与中华民族的解放、崛起的事业联系在一起,他的爱的表达方式异于常人,但不虚伪的人对待爱情自然是率真的!
现在网上很多猜测,大概因为二人没有结婚证,但真正的爱与是否有结婚证、年龄、金钱、地位无关。
1923年。鲁迅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讲课,这是二人的第一次见面,1925年3月,参加学潮后、作为热血女子的许主动给寒酸的教授鲁迅写了第一封信,她向鲁迅先生表达了崇敬与爱慕之情;与朱安有过一次婚姻的鲁迅首先是逃避的态度,并很负责地向她阐述了不能接受她炽烈爱情的理由;先生从来没有隐瞒自己的婚姻史,也顾虑了年龄差距。
但,真爱无关其它,许广平并没有放弃炙热的追求,这让有点固执的鲁迅先生始料不及,在许旷持日久的追求之下,鲁迅终于"屈服于爱情"(许广平语);于1927年10月,许广平和鲁迅在上海开始事实上的婚姻生活,当时鲁迅46岁,许广平29岁。
同居后,许广平放弃一切,全心全意地照顾先生,鲁迅熬夜,她也改变作息时间以适应照顾先生的起居,还为鲁迅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校对书稿,整理并保管鲁迅的手稿等等;勿庸争辩的事实是,先生生命的最后十年的文学创作成果远远高于其前二十年的成果,这辉煌成就与许广平的任劳任怨,真诚付出密不可分。
1929年,二人有了爱的结晶周海婴,到1936年先生病逝,许广平时年38岁,二人正好生活了10年,期间与先生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后来,终身未嫁!
而鲁迅对许广平的照顾也是由衷的感激,经常向朋友谈起许的辛勤付出,甚至于大庭广众之下炫耀许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挚诚,对于二人之间的夫妻生活,鲁迅在日记里也有提及,隐晦地用“洗脚”来代替;猜测先生对许是满意的,内心是知足的!
一个名女人说过:“婚姻是鞋子,是否合适,自己知道。”,二人的婚姻是否幸福,只有二心自知,我无法体会,但鲁迅先生是真的爱许广平,对她可谓情真意切!
鲁迅真的爱许广平吗?
本人很尊敬鲁迅先生,一直将其视为精神脊梁,但却也从不认为先生就是完美的,况且世上根本就不存在完美的人。在近代文人中,鲁迅算是为数不多的坦荡君子,他不做作,并没有刻意地美化自己,更没有掩饰自己的内心情感。或者说,他人如其文。
很多人都说,原配朱安是鲁迅一生的道德枷锁。此言不虚。作为近代文人,在自己风华正茂时,在老母安排下与大自己三岁的朱安完婚,之后又匆匆“逃离”。鲁迅也是复杂的,一面是含辛茹苦的老母,一边是没有共同语言的朱安,既不能忤逆,又不甘隐忍。
于是,在给予朱安名分的同时,却一生未曾将自己的心交与她。从一角度来讲,鲁迅确实辜负了朱安,但伤害朱安的,又岂止是鲁迅一人呢?旧时的三从四德,使得朱安始终,并且只能都是一位弱者,或者应该称作受害者。
才华横溢的文豪,自然也绝非草木,作为男人的鲁迅,自然也难免有内心悸动的时候。鲁迅在北大作教授时,曾对一位才貌俱佳的少女安生情愫,但却仅停留在暗恋阶段。这位女孩名为马钰,是北大教授马裕藻的爱女。
以今人的视角来看,照片的马钰依然动人,娴静温婉而又透露着向上的朝气。当时,鲁迅常与马钰书信往来,算是笔友。只是两人一直保持着美妙的距离,不近不疏。
若干年后,许广平用笔墨回忆这段“恋情”时,在平静之余,也似乎流露着一股淡淡的醋意,好像暗自将自己与马钰对比。毕竟,鲁迅的声望才情,是万千女性仰慕的对象。
许广平与鲁迅的相识,最初也始于鸿雁传书。当时许广平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而鲁迅正在此任教。在1925年3月,许广平给鲁迅去信,请教问题,并署名为“受教的一个小学生”。不料,暗自紧张的许广平很快收到了男神的回复。此后,许广平还经常上门请教,但仍多以书信往来。就这样,两人从笔友,逐渐发展为了挚爱。
在1927年的10月30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鲁迅与许广平正式在上海同居,成为事实上的夫妻。也是在这一天,鲁迅飘零半生的心,有了一个可以停靠的港湾。迈出这一步,对他们二人来说,都不容易。1929年,许广平为鲁迅生下一子,取名周海婴,两人有了爱情的结晶。
在1927年的10月30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鲁迅与许广平正式在上海同居,成为事实上的夫妻。也是在这一天,鲁迅飘零半生的心,有了一个可以停靠的港湾。迈出这一步,对他们二人来说,都不容易。
许广平整整比鲁迅小了十七岁。尽管当爱情来临时,年龄并不是什么问题,但在家庭生活中,却容易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鲁迅对许广平显然是有爱的,而且很深,但真正步入婚姻后,一代文豪同样也会不可避免地变成一个“俗人”。
有人说,许广平跟着鲁迅,并无名分,而且婚后的许广平更像是保姆一样。可是,或许大家都忽视了这段爱情发生的时代。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再开明的绅士和学人,似乎也难以甩掉旧思想的枷锁。
鲁迅是一代文豪,是用笔战斗的勇士,但比许广平大了十七岁的他,在自己的家庭中,却终究更像是个“旧人”。传统士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追求,同样体现在鲁迅身上。这个坦荡的汉子,或许一直都不太懂得如何去爱一个女人,尽管他的爱很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