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三国时孙权往海外发展,刘备往东南亚发展,会是怎样的格局?

如果三国没有爆发赤壁之战,孙权选择往海外发展,刘备往东南亚发展,世界会是怎样的格局?

这样做,只能加速孙、刘两方的败亡速度,不仅不能实现扩张,还会掏空自身,损耗国力。

孙权、刘备的地盘都处于南方,只要实力允许,都可以往南发展,实现地盘的扩大,但在三国时代,这是行不通的。

因为这事儿当年孙权就干过!

东吴在开疆拓土时,选择了南方蛮族部落开刀,这些地方包括:交州(今越南中部和北部+两广)、中南半岛、台湾岛。

收服交州

交州原本是归附汉朝的,但是到汉末天下大乱后,这地儿也是军阀控制。

由交趾太守士燮及其家族控制,辖区包括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日南七郡,大致相当于今天广东+广西+越南北部和中部这个范围。

210年,孙权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率兵南下经略交州,他先诱杀心怀异图的苍梧太守吴巨,接着又招抚了士燮。

但这也不是直接控制,而是迫使对方臣服称臣纳贡而已,孙权当时也没有实力可以直接攻灭士燮。

因为这时刚打完赤壁之战不久,东吴北面的曹操对其还有巨大的军事压力,没有兵力可以南下攻交州。

直到220年,才任命吕岱为交州刺史,开始逐步削弱士燮的势力,这事儿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做成。

所以直到226年,士燮去世,孙权才动手,一边任命士燮的儿子做九真太守,一面令吴国将领接管广州、交州,瓦解士燮家族的权力。

这士燮家族自然有人不干,干脆起兵对抗东吴,被吕岱率兵镇压并平定叛乱。

至此,东吴才算直接掌控了这一地区。

孙权称帝后,又派出使臣招抚了中南半岛上的扶南、林邑等国,这些小国所在的地方也就是今天东南亚越南、缅甸等国一带。

这些小国都成了东吴的藩属国,每年都要来朝贡,但东吴并没有直接控制。

向夷洲的扩张

230年,孙权派大将卫温和诸葛直率兵一万渡过台湾海峡,进入夷洲(今台湾省)。

但这次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当卫温等人登陆台湾岛之后,他们发现此地东南两千里,冬天都不会下雪,一年四季如春,岛上还有很多山。

一时间有一种发现新大陆的感觉,但随后就发现岛上居住了很多夷人,还分成了不同的部落。

他们在岛上待了一年,与夷人部落之间爆发了战争,夷人熟悉地形,在自己的地盘上,自然有优势。

而东吴的士兵客场作战之外,士兵很多出现水土不服,还感染了瘟疫,一年下来,死伤惨重。

带去的一万多人,回来的仅剩一千多,损失90%的兵力,孙权对这两位兄台的表现十分不满,将二人斩杀。

这期间,孙权甚至还想派水师登陆海南岛,但由于被人劝阻才作罢,不然很有可能也是这种结果。

为什么说孙、刘往东南亚发现是死路?

其一,向南扩张必定损兵折将。

通过孙权的一系列扩张实践,我们可以发现,东南亚这片区域里的小国,是不可能坐等被占领的。

让他们臣服能接受,但要占领这些地方,纳入中央直接控制,他们是不会干的,包括当时的夷洲、海南岛也是这样。

所以,一旦向这些地方扩张,必定要以武力的方式攻占。

而孙、刘两家本来兵力也不富裕,国力也不算强,再去这么折腾一回,可就惨了。

只要打起仗来,就会损兵折将,后勤补给、巨大的经济开支,不仅损失兵员,还会耗损国力。

这是在削弱自己,自废武功,北方的曹操将坐收渔翁之利。

其二,即使实现扩张,也没有什么好处。

这些地方属于蛮夷部落,或者一些极为不发达的小国,在耗费巨大国力征服之后,发展经济是难题。

因为本来人口稀少,要用教育同化对方,要把中原先进的技术引入过去,要帮助那边发展生产力。

这些事儿,不是一两年能完成的,可能要耗费数十年才行。

而且古代最重要的人口,要实现人口大规模增长,起码得上百年。

但在此之前,你得掏空自己的国库,投入到这些地区发展生产,这其实是在消耗国力。

而这些地方人口稀少,并不能提供多少兵员,对加强自身的军力是没有多大帮助的。

举个例子

我们的江南地区,鱼米之乡,经济发达,可这背后,是近千年的开发才实现的。

今天的江苏、浙江一带,属于江南地区,经济发达,但在汉朝,是属于欠发达地区。

浙江一带都是汉武帝时,平定闽越才纳入版图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水平跟中原差得远。

当地还存在很多土著部落,对他们稍微差一点,就会引起反叛,还要出兵平叛。

历朝历代一直加强对江南地区的开发,但一直到唐朝的武则天时代,这里依然比不上中原。

直到宋朝的时候,实现封建经济的巅峰,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南移,江南地区正式取代中原成为新的经济重心。

这前前后后花了近千年的时间,才让南方的经济和生产力水平达到中原的水准。

孙权、刘备等得了那么久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广东一带,则是到了近代,才逐渐成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在宋朝的时候,这里都属于欠发达地区。

所以,即便孙、刘向东南亚扩张,他们也得不到什么好处,反而掏空了自己,加剧灭亡。

如果三国时孙权往海外发展,刘备往东南亚发展,会是怎样的格局?

额,这个问题脑洞略大。

先说孙权。孙权其实已经扩张到极限了。230年,孙权派遣卫温和诸葛直浮海到夷州和亶州去寻找长生不老药。卫温和诸葛直大概花费了差不多一年时间到了夷州,也就是今天的台湾。当时的台湾是个什么情况呢?就是原始社会时期:

此夷各号为王,分划土地,人民各自别异,人皆髡头,穿耳,女人不穿耳。作室居,种荆为蕃鄣。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舅姑子父,男女卧息共一大床。交会之时,各不相避。能作细布,亦作斑文。布刻画,其内有文章,好以为饰也。

而卫温诸葛直一行在岛上待了一段时间,士兵病死很多,返回东吴的只有一、二成。东吴当时的航海技术是三国中最高的,去个台湾就惨成这样了,就别说渡海去日本了。

朝鲜其实从陆路可去,东汉末年割据辽东的公孙康曾经在现在的平壤以南设立带方郡,控制着朝鲜半岛北部。至于为何不向朝鲜半岛南部发展,因为那里的三韩部落也就刚进入文明时期,完全没必要开发。。。

日本的一个小国王,邪马台的卑弥呼曾经在曹魏的时候自己派使臣朝贡,曹魏赐给他们亲魏倭王金印,这块金印现在还没发现。

再说刘备吧。刘备去东南亚发展?刘备可没那个实力,也没那个必要。诸葛亮征服南中后,在那里实行羁縻统治,设立庲降都督。控制力很弱,就是个“夷汉粗安”的局面,那些部落上些贡品就可以了。

真正控制东南亚一些地方的是孙权。210年,孙权派遣步骘进军交州,赶跑了刘表势力,交趾豪族士燮归附。自此,东吴控制了交州,其中包括越南的中部和北部地区。蜀汉灭亡后,曹魏和东吴在交州展开争夺战,曹魏最初胜利,东吴后来击败曹魏又控制了交州,直到向西晋投降。

孙权曾派人出访越南南部的扶林国,顺道去了菲律宾、南洋群岛和柬埔寨。也就是这一次,再没有后续了。东吴当时也没有实力去浮海控制东南亚,东南亚当时也不值得东吴开发。

如果三国时孙权往海外发展,刘备往东南亚发展,会是怎样的格局?

古人虽会胸怀天下,但却不会放眼世界。最大的悲剧是不好好攻读山海经。有许多大师研究了易经,打开了八卦的阴阳旋转门;去转换了兵法,去抒发了诗词,去发明了琴棋骑射,等等。可唯独怕烦怕难怕"山海经"。

假如孙权拿下台湾,再转战东南亚,要比郑和下西洋整整早了1千1百多年了。可是,孙权幸好没有在东南亚立国。

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回来时有十六国1200多王侯将相仆从跟随,皆要奉土归顺。大明王朝怕鞭长莫及难管啊,一概拒绝。有一个国王,竟住在厦门哭着不走了:"宁当凤尾,不争鸡冠。"

孙权打下东南亚,气候、战火和海浪,厐大的军队难以全身而退。说不定,孙权就呆在东南亚,就与华夏文明渐行渐远了,就如徐福一去无踪影,就如殷商一去不复返!史籍默默无闻了。

而刘备更糟。到了东南亚,没有勤王令可勤奋,没有刘皇叔可遵从,遇见关羽、张飞开打,也只能摇头叹息。一旦上去,慷慨激昂地抒发激情,会被旁人嘲讽"踫到外国人了"。

刘备遇见关汉张屠,还得有粉红色的桃花盛开,运气满满。可南亚到处都是棕色棕榈树,只开财运,不带匡扶汉运,刘备壮志难酬啊!

刘备最好的出路竟是遇上了一个南洋妹,为他养了一堆刘皇孙,聊以自慰。

直到近代,刘备和孙权的南亚后裔,才会抱怨老祖当时为什么不好好研究"山海经"啊!

而历史无巧不成书,东吴孙权和中山王刘备的后裔,竟合二为一,组成为了爱国华侨的代表

,揭开了侨胞爱国的序幕了…

如果三国时孙权往海外发展,刘备往东南亚发展,会是怎样的格局?

如果孙权往海外发展,刘备往东南亚发展,魏国早就统一中国了,而且孙刘俩家也更快的灭亡了,因为此举会削弱两家抗魏之力量。

不考虑魏国!

如果东吴将宗室及功臣封到日本、朝鲜半岛、琉球、台湾、海南、菲律宾、越南等地为王,只需定期向东吴朝贡即可,相信百年之后,上述地区皆为汉地。

如果蜀国也将宗室及功臣封到云南、贵州、缅甸、老挝、印度等地为王,只需定期向蜀国上贡即可,百年之后,上述地区皆为汉地。

则汉人的生存空间得到极大的拓展,整个东亚都是汉区,今天的汉族人口也会大大增加,今天中国的版图也会大大增加。

如果三国时孙权往海外发展,刘备往东南亚发展,会是怎样的格局?

三国时,魏蜀吴三方,缺的不是地盘,也不是人才,而是普通的人口;尤其是孙权与刘备,本身管的人口就少得可怜,还没消化完毕,孙权面对山越,刘备面对南中,都没能完全消化。

如果孙权往海外发展,刘备往东南亚发展,只有一个后果,自身力量削弱,死得更快。

其一,往外发展,这是扩张,需要战争,需要移民,长远讲有好处,但短期内自身力量削弱很快,三国争战,魏国很快就能一统天下。

其二,古代,往外扩张受限于地理,这就涉及到收益与成本;当时孙权与刘备向南方的扩张,已经是极限,后面一千多年的中原王朝,尤其是唐朝,都没突破这一地理极限,是有一定道理的;既存在扩张能力限制,也存在扩张成本限制。

其三,三国时的海外与东南亚(陆地),太荒蛮了,没法开拓,无法殖民,纯粹是浪费精力。

其四,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蜀国与东吴自身的人口太少,没有向外开拓的动机;整个三国时期,总人口还不到东汉强盛时的八分之一。

其五,不要否认孙权、刘备的战略观,这些人对三国的实力、局势、关系掂得清斤两,对东吴、蜀国有通盘认识,不会乱作战略决策。

其六,当时的主要对手是魏国,南中离战场(魏蜀边境)太远,调运物质困难,对蜀国的贡献有限,更不要说尚未开发的更南面的地盘;同样,东南亚对东吴的军事支持也没多大意义。

其七,历史上,邓艾走阴平小道突进四川盆地后,迫降江油马邈,打败绵竹诸葛瞻父子,刘禅在成都投降,也没有逃亡南中,就是因为南中太偏太小,也不可靠,显然,更往南的地盘,对蜀国来讲,更无开拓意义;同样,东吴被灭国,也没有向南逃窜,压根儿没有意义。

事实上,无论是三国,还是以后的中原王朝,继续向南开拓的动机都不强。

这是小本的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如果三国时孙权往海外发展,刘备往东南亚发展,会是怎样的格局?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孙权和刘备还真的曾经有过这种想法。

先说说孙权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为吴,这也标志着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当上皇帝的孙权,却开心不起来。一方面,拿到了荆州,找不到太好向盟友蜀国进攻的借口;另一方面,一个合肥拖了孙权好几十年。都说孙权是守成之君,孙权心里苦,他也想发展啊。

一天下了早朝,孙权留下了历史大V诸葛直,和他谈起秦始皇求长生药以及徐福东渡的故事:

秦始皇希望自己长生不老,于是想尽办法炼丹求药,后来他听信了一位方士的主意,派徐福带五百童男女入海寻取长生仙药。徐福后来到过夷洲,那里四季如春,没有冰雪,如仙境一般,但根本没什么长生不老之药。徐福很为难,回去交不了差,很可能遭杀身之祸,于是他就漂浮到亶洲(现在的日本),居住下来。

孙权突然问道:“那么,到底有没有夷洲呢?”

诸葛直说:“有,古代地理文献《禹贡》就记载过夷洲。”

孙权翻找出《禹贡》,果然书中有记载。孙权很高兴,之前的不开心一扫而光,既然有夷洲,我何不派人去寻找,以扩展自己的地盘呢?于是孙权决定派人去寻找并开发夷洲。

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和诸葛直率领一万士兵出海,去寻找夷洲和亶洲。就这样,一支有三十余艘船只组成的船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经过了几个月的日夜航行,卫温和诸葛直率领的船队到达了一座小岛,诸葛直拿出《禹贡》,仔细对照,确实是夷洲无疑,卫温很高兴,就命士兵登陆。结果人马刚上岸,就遭受了袭击,夷洲的土著居民拿着长矛、木棍、弓箭冲了上来,吴军慌忙抵抗,落后的土著人完全抵挡不住吴军的攻势,败退而走。

第二天,当地的土著人首领前来求和,卫温和诸葛直答应了他们的请求。由于当时夷洲的土著非常落后,卫温和诸葛直又教授他们耕种,传给他们农业技术和铸造技术,双方相处十分友好。

一年后,吴军因为水土不服,出现了疾病,由于岛上条件有限,吴军损失惨重,侥幸活着的人,也天天喊着要回家,卫温和诸葛直被迫带着参与部队离开夷洲,数千夷洲人表示愿意跟随回到吴国。

公元231年,卫温和诸葛直回到吴国,孙权派人迎接,但看着原本一万士兵如今只剩一千人不到,只是带回来一群“野人”,孙权气不打一处来:“我们吴国缺人吗?我们缺的是地盘儿,让你开发夷洲,谁让你带他们回来了?”

于是孙权一声令下,将卫温和诸葛直投入监狱,处以极刑。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二年春正月,魏作合肥新城。诏立都讲祭酒,以教学诸子。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三年春二月,遣太常潘浚率众五万,讨武陵蛮夷。卫温、诸葛直皆以违诏无功,下狱诛。”

卫温和诸葛直死后,夷洲的位置暂时成了一个谜,孙权的“海外梦”只能暂时搁置,毕竟几个儿子斗起来了,孙权忙于应付家事,哪儿还有时间考虑往海外发展的事儿?

再说说刘备

公元208年,刘表病死,曹操携大军南下,刘备不敌仓皇逃走。在长坂坡,刘备遇到了鲁肃,一起谈起了未来,鲁肃问道:“皇叔接下来有何打算?”刘备说:“苍梧太守吴巨是我的好友,打算去投奔他!”

这时候的刘备走投无路,是真的打算投靠吴巨了。这个吴巨是谁呢?

吴巨,一说吴臣,字子卿。按古人取字,臣与卿相对,符合取字法,比如召信臣字翁卿、叶清臣字道卿、俞献卿字谏臣,若如此则其名当为吴臣,吴巨为传抄错误。

《三国志袁绍传》的注中曾经写道:

好游侠,与张孟卓、何伯求、吴子卿、许子远、伍德瑜等皆为奔走之友。不应辟命。

刘备早年有在洛阳游学的经历,认识吴巨(子卿)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儿,他最困难的时候,想到了老朋友吴巨,说明2人的关系很不简单。

图:东汉交州示意图

吴巨为何成了苍梧太守,苍梧又在哪里呢?

刘备离开袁绍后,历经艰险来到了荆州,不想在这里居然遇到了昔日的老友吴巨,然而不久后,苍梧太守史璜去世,刘表就封吴巨为苍梧太守。

临行之时,刘备流着泪送行,吴巨说:“兄弟别哭,以后在荆州混不下去了,来我这里。”

所以刘备第一时间,是想去吴巨哪里的。

苍梧,古代地名,在今广西省境内。苍梧的前身是“苍梧古国”。战国时期,楚国设“苍梧郡”。后来秦始皇一统六国,在此设南海、桂林、象郡3郡。汉武帝时,重设“苍梧郡”,并设立“交趾”刺史,管辖的地盘很大,包括了中国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和中部,当然“苍梧郡”也归“交趾”管辖。东汉献帝时,改“交趾”为交州。

吴巨刚来到苍梧没多久,就把原交州刺史赖恭给赶走了。看样子,吴巨并不是个软柿子。刘备如果投靠吴巨,下场会如何呢?

无非是两种可能:

一、吴巨念及旧情,对刘备不错,刘备不忍夺走吴巨的位置,在交州养老,安享晚年。

二、吴巨表里不一,被关羽或张飞杀死,刘备接手交州,并往东南亚地区发展,最后一统东南亚。

这两种可能里面,第二种是最有可能发生的。吴巨这个人还真是个表里不一的小人。

我们看一段史料:

《水经注·卷三十七·泿水注》引王氏《交广春秋》:建安十六年,吴遣临淮步骘为交州刺史,将武吏四百人之交州,道路不通。苍梧太守长沙吴巨拥众五千,骘有疑于巨,先使谕巨,巨迎之 于零陵,遂得进州。巨既纳骘,而后有悔。骘以兵少恐不存立。巨有都督区景,勇略与巨同, 士为用。骘恶之,阴使人请巨。巨往,告景勿诣骘。骘请不已,景又往,乃于厅事前中庭俱 斩,以首徇众。○又曰:骘杀吴巨、区景,使严舟船,合兵二万下取南海。苍梧人卫毅、钱 博宿巨部伍,兴军逆骘于苍梧高要峡口,两军相逢于是,遂交战,毅与众投水死者千有余人。

这段是说,公元221年,孙权攻略交州,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吴巨迎接后又有点后悔,还想像当初赶走赖恭一样赶走步骘,结果被步骘反杀。

图:步骘游戏形象

步骘在历史上的评价很好,为人“性情宽宏”,深得民心,最后官至吴国宰相。无独有偶的是,前交州刺史赖恭历史评价也很好,《三国志》说他为人忠勇刚直,才华杰出,豪义很强。后来投靠刘备,得到善终。

这样品行端正的上司都能赶走,可见吴巨的人品很不怎么样。刘备投靠了他,极有可能发生关羽张飞杀死吴巨、刘备一统交州,甚至后来攻略东南亚的情况。

然而这一切,都被鲁肃给破坏了。鲁肃一听刘备要去吴巨那里,就急了,他告诉刘备,跟吴巨混没什么发展前途,不如和孙权联合,打败曹操,然后三分天下。

刘备其实对这个吴巨,心里也是没底儿的,就听从了鲁肃的建议。他先是和孙权联合打赢了赤壁之战,最后又按照诸葛亮的战略布局攻略了益州和汉中,接下来蜀汉所有的精力,几乎都用在如何“北伐中原,兴复汉室”了,永远失去了攻略东南亚的机会。

总结

如果孙权家里没有内讧,如果刘备当初去了吴巨哪里,整个三国的局势或将改变,如今的日本、东南亚等国家或许会成为中国的地盘。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也不会重来。每个人面临选择的机会只有一次,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水经注》、《交广春秋》等

酒剑仙:历史学博士在读,专注名人历史故事分享和古典名著解读,欢迎点赞和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