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遗体被切片的“数字人”?

2015年,美国一位85岁的老太太在医院安详离世,之后她的遗体迅速被“千刀万剐”,分割了整整27000片,每片仅有0.3毫米。

“数字人”听起来似乎玄幻而又陌生,但他们却是真实存在的一种“永生”方式,而且在这一技术上,我国已经远超美国与韩国,位居世界第一。

数字人究竟是什么?

1989年,美国医学图书馆发起了一项可视人的计划,准备制作一个可视的数字人。简单来说,就是需要一具健康的人类遗体,用极为精密的削刀,对其进行切片处理,并用技术手段对这些切片进行拍摄,扫描至计算机中。

这样计算机中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三维人体标本数据,这个标本拥有和遗体一样的结构,器官、组织、细胞等都完全相同。唯一的区别是,这个标本没有任何感觉与感情。而科学家就可以利用这个标本模拟真人的各种反应,甚至能让它拥有视觉与听觉,以满足各种需要活体实验才能达到的效果。

虽然计划早就提出,却始终没有捐献者愿意参与这项计划,毕竟人虽然死了,但谁都不想让自己的遗体变成这个样子。

直到1993年,一名得克萨斯州的男性被处以死刑,美国这才有了第一个数字人,不过由于技术的缘故,这个男子只被切成了2000片,并不理想。

70岁老太太自愿加入数字人计划,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自愿加入的数字人

苏珊·波特是一名普通的美国老太太,不过她的一生却是十分的坎坷孤独。

1927年,苏珊出生在德国莱比锡,还不到一岁时,她便因为与父母逃到了美国,并且父母将她送给了祖父母养育,然而好景不长,祖父在苏珊4岁时便离开了人世,而祖母在她14岁那年也因病去世,从此苏珊成为了一名孤儿,住进了孤儿院。

二战过去,苏珊曾试图联系父母,可已经离婚的父母早已决意跟她断绝关系,再也没有出现过。由于从小父母教育的缺失,让苏珊在处理和女儿之间的关系时也变得一团糟,导致她的女儿几乎与她断绝了关系。

2000年,苏珊的丈夫去世后,孤独的恐惧再次笼罩在了她的心头,她只能每日通过读书看报来消除自己的恐惧。终于一天,她看到了维克·斯皮策的一篇名为《可视人计划》的文章,立即引起了她注意。

于是苏珊立即给维克打去了电话,并且表达了自己想成为数字人的愿望。维克就是之前男囚切片手术的负责人,虽然他一直急切盼望能有一个自愿参与计划的捐献者,可见到苏珊时他却拒绝了。

因为苏珊的一生过于坎坷,不仅经历过车祸,还因恶疾切除了双乳,更重要的是她现在依然身缠各种疾病,医生已经判断她活不过一年了。这样残破的身体,对医学价值并不大。

不过苏珊还是用言语打动了维克。维克决定要制作一个有感情的数字人,他要苏珊留在这里,每天给他和学生们讲述她一生的故事。

接下来的日子,苏珊很开心,因为每天她都可以和许多人聊天,这里已经成为她的第二个家。心情好了,身体也跟着好了许多,被医生诊断不过一年生命的她,又整整活了15岁。

85岁这一年,感觉到身体衰弱的苏珊,主动要求学生们带她来到手术实验室,给她展示未来处理她遗体的冰柜、手术工具等等,又去参观了之前的数字人切片。最后她嘱咐学生们,不要因为他们之间感情深而舍不得下手。

“随意把我放在你的锯下。”

2015年,苏珊在医院离世,她的手里还紧紧攥着一张字条:立即联系维克多·斯皮策医生,回收遗体只有四个小时的窗口期。

随后苏珊的遗体被取回,并放置在零下26摄氏度的冰柜中进行冷冻处理。

2017年春天,手术正式开始,维克特意叮嘱学生,在门上画上红玫瑰,并播放莫扎特的《安魂曲》。之后苏珊的遗体被分为四份,被切割为27000片,苏珊以数字人的方式,获得了永生。

为什么要制作看似“残忍”的数字人,数字人到底有什么用?

当一个人的遗体成为数字人,以数据的方式再次出现在计算机内时,虽然各种体态与逝者生前完全相同,但它已经没了任何感情,已经称不上是一个人了。不过,数字人却能代替人类,在各个领域做出许多重要的贡献。

1,可以模拟肿瘤的生长过程,以及各种新型药物的实验

在肿瘤患者做完CT与核磁共振扫描检查后,可以将患者的影像通过电脑模拟至数字人身上,医生可以先进行虚拟手术,确定最终的手术方案,减少真实手术过程中的风险。同时,在新药品研发时,也可以让数字人先服用,确认无副作用后再投入临床试验。

2,减少生产时的各项实验成本

在新的汽车型号投入市场前,必须经过碰撞实验来确定汽车的安全性。而有了数字人技术后,就可以在汽车生产前先用数字人进行模拟实验,不但数据更精确,还能直观地调整汽车各项数据,然后再进行真实的碰撞实验,这样真实碰撞由80架次减少为3架次,成本大大降低。

3,代替真人进行高危实验,减少人员伤亡

用数字人,可以模拟人类在沙漠、深海甚至是太空中的各种状态,在电脑中,数字人可以做出跟真人一样的反应,这样就不需要人类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探索未知的世界了。

因此,数字人在医学、航天、航空、影视制作乃至军事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目前我国已有150个科研单位开始合作研究这一技术,相信在未来数字人可以造福更多的人类。

目前,我国的数字人技术已经远超美国、韩国,位居世界第一

到现在为止,全球能有数字人技术的只有三个国家:美国、韩国、中国。而作为后起之星的中国,技术却早已超越了前两个国家,位居世界第一。

我们国家现有大概10位左右的数字人,其中最有名的是“数字人男1号”和“数字人女1号”。他们的身份分别是一位28岁的湖南小伙和一位年仅19岁的广西姑娘。

“数字人男1号”是南方医科大学从20位自愿捐献者中挑选出的一位健康男性,采用了先进的亚毫米级磨削技术,能将遗体从头到脚切割成不足0.2毫米的薄片,“数字人男1号”共被横切成了8972片,无论是精度、数量和数据的收集量,都比美国与韩国先进许多。

25名科研人员经过百日不分昼夜的工作,处理了20余万张图片,每张图像分辨率达到4040×5880,终于制作出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人体切削图片。而且比起美国与韩国,我们国家采用了血管铸型技术,将人体内的静脉和动脉清晰分开,对医学实验更有帮助。

中西方的人体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在我们国家拥有了数字人技术后,就拥有了更符合中国人体质的数字人,相信未来我们的医学等领域会有更大的突破。

对于这些自愿捐献遗体的人,我由衷地表示尊敬。虽然出于对亡者的尊重,我们并不清楚他们生前曾经历过什么,但从他们尚且年轻的年龄来看,也知道他们生前一定是不幸的。即使在这种不幸下,他们也毅然捐出了遗体,为造福人类做出最后的贡献。

说实话,换做是我,我可能做不到。因此我认为,这些数字人都是值得敬佩的。人有生老病死,不知道您最终会选择入土为安,还是以这种方式继续存在于世间呢?

如何看待遗体被切片的“数字人”?

在电影《入侵脑细胞》中,有一个画面是一匹健壮的棕色马瞬间被玻璃劈开,切成了12份,每一份大概有十几厘米厚度,横切面肌理清晰,颜色鲜活,似乎还“活着”。

当时看到这里,着实被吓了一大跳,也被电影的脑洞所折服。

现实中,有一项技术对人体的处理方式比电影中的马要“夸张”几千倍,这个技术被称为可视数字人项目

在这个项目中,人们会先将遗体在液体混合物中冷冻,然后在轴向平面上,以毫米为单位进行切片,切片的横截面会用相机、核磁共振和CT等方式,记录并保存详细数据,再上传到电脑重建模型,让其在电脑中继续“活着”,所以也被称为数字人

那么,数字人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这么处理人体呢?

人类第一个可视数字人

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死亡并不是结束,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换个地方换个方式“活”。因此,人都有死后留个全尸的执念,不光我们这样,其他国家的人也是如此。

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觉悟也提高了,但死后自愿捐献遗体的人还是少之又少,“数字人”这样的遗体捐赠项目,更是罕见。

可视数字人项目是一项死后要“挨几千刀”的项目,一个大活人都会被项目的“残忍”程度而震慑,所以目前全世界完成这个项目的捐献者只有10余人

这个项目最早开始于1986年,由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发起并创立。其目的是希望通过采集的数字数据来帮助医学研究,解剖教学等。

但第一个“数字人”1993年8月才出现,足足等了7年,该捐献者是一名39岁的死刑犯,他被判于8月5日执行死刑,是否自愿已经无从考究,但记录显示:“捐献者是在牧师的提醒下,才同意将自己的遗体用于医学研究或者医疗用途。

他被切成了1871片,每片的间隔距离约为1毫米。

直到1994年11月,他的数据采集才完成,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主要矛盾点在于:医学应不应该和罪犯处决相关联!

第二个“数字人”是一名59岁女性,1995年11月完成,也没有记录是否自愿,据记载显示“她的丈夫要求她参与数字人计划”。

她的切片总共有5000多片,间隔距离更是缩短到了0.33毫米。

第一个完全自愿的捐献者:苏珊·波特

2000年,苏珊·波特就给可视数字人项目打电话,表达了自己捐献的意愿。

对于项目负责人维克·斯皮策来说,有人自愿捐献本是一个令人兴奋的事情,然而,他拒绝了,因为苏珊·波特的身体不是一个正常健康的状态,不适合捐赠。

当时苏珊·波特已经72岁高龄,经历了26次手术,而且还患有黑色素瘤、糖尿病、乳腺癌等疾病,还出过车祸导致脊椎变形,其他身体组织也因疾病而严重变形,医生推断,苏珊·波特还有一年的时间。

但苏珊·波特一再坚持,最终成功签约数字人项目,并和项目深度合作,成为“最有感情的数字人”。苏珊·波特和项目的研究人员,以及维克·斯皮策的学生打成一片,开课演讲,向他们讲述自己坎坷的一生,积极参与他们组织的各种活动。一开始,她是因为丈夫去世,和女儿疏远,生命所剩无几,实在太孤单了才参与这个项目,如今在这个项目里找到了快乐。

在这样的氛围中,苏珊·波特的寿命打破了1年的局限,15年后,也就是2015年去世。她被分成4块,然后再进行切片,共有27000片,厚度为63微米,也就是0.063毫米。

中国自己的可视数字人

2002年10月23日,中国第一套自己的可视数字人数据集完成了,继美国(1993年)和韩国(2000年)后,成为第三个掌握可视数字人技术的国家

虽然起步时间晚,但在短时间内,中国人的技术不仅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而且还有突破和进步。

1、目前中国有8套自己的可视数字人数据集,而且捐赠者的情况好,非常具有代表性。

第一个数字人,男性,28岁,身高1.66米,体重58公斤,身体健康;第二个数字人,女性,19岁,蘑菇中毒死亡,横切面8556片,间隔0.2毫米。

无论是年龄还是身体状况,都比较好,具有代表性。

2、技术更优,切片完整性更好。

美国的可视数字人项目中,在切割的时候,有多处部位丢失或者严重损坏,例如第一个男性数字人,阑尾和其中一个睾丸是缺失的,听小骨也没有,血管也有塌陷且不易分辨的情况;第二个女性数字人,据统计是有14个部位是丢失的,其中包括鼻软骨。

丢失的主要原因是整个过程都是在常温下完成的,而中国为了确保数据更准确,直接建立了一个超低温实验室,切片的精度也有提高,因此避免出现了类似牙齿这样小的部位丢失。

如此低温的环境,研究人员还日以继夜,24小时4班倒工作,可见当时的工作有多难,好在成果斐然,中国人以比其他同行更快的速度完成了数据采集。

3、细节上优化。

提前对遗体的血管进行灌注,图像的分辨率也比较高,因此切片后像血管这样微小部分更容易分辨。

很多人质疑,这么残忍的项目,为什么还要继续做呢?

事实上,可视数字人的应用前景是很客观的。

首先,有限生命的人体,经过一系列的数据采集,重构,在电脑的虚拟世界中继续存活,最直观的好处是,将人体解剖学可视化具体化,人体不再只是存在于书本,人们可以全方位了解人体,比起书本知识,更直观。

其次,数字化的身体,意味着可以多次重复使用,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很多研究不可能在人体上直接实施,但数字人可以,无论人们用数字人做多少次实验研究,它都不会“死”。有了数字人的实验基础,在人体上真实研究的成功率也会更高。

最为重要的是,有了可视数字人数据集,不久的将来,医学领域可以借此攻克类似癌症这样的疑难杂症,甚至在其他领域,例如教育、艺术、军事等等,应用价值无法估量。

如果有机会,你愿意成为数字人吗?

说实话,如果是我,一般的遗体器官捐献,我内心是接受的,如果说要成为数字人,心里还是会咯噔一下,也不是说不愿意,更多的是害怕吧!

对于遗体捐献,作为普罗大众的一员,了解得实在是太少了,类似的宣传见得也不多。

很多人不了解死亡,害怕死亡,对死亡讳莫如深。

我认为,死亡是肉身的终结罢了,不用不太过于纠结那些繁文缛节,如今有很多更环保的绿色殡葬模式,既不污染环境,还能成为大自然循环的一部分,只要条件允许,都可以选择。

至于遗体捐献,如果不排斥,也可以了解一下,有了先驱者的奉献,才能有医学的进步!

如何看待遗体被切片的“数字人”?

之前我们采访过中国“数字人之父”钟世镇,木想到当时做的这么冷门的笔记今天竟然会用上,喔呵呵呵~

所谓“数字人”非常神奇,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所谓“数字人”什么鬼。

简单来说,我们将一个生前健康的人的遗体冷冻,然后进行切片,非常薄,大约只有0.2毫米厚,然后我们把切好的这些“人片”进行逐一扫描,然后将这些数据存储到电脑之中,进而在电脑中搭建出一个健康的人的数字模型。

数字人的面部图像和还原制作出的鼻子。

相当于把一具遗体,变成了一堆数据储存起来了,肿么样,是不是没想到,有没有想到电影《超级查派》。

这个数字人用处很大,可以用于手术的模拟,药物的临床检测,航空航天,汽车安全测试等。

中国的“数字人”目前应该已经超过10个了,2009年那会儿采访我记得已经有好多个了。这一技术,中国在世界上可是领先的哦,不比美国差多少,至少也是世界前三强。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数字人女一号”和“男一号”。

“男一号”是一个湖南的小伙,死亡的时候28岁;“女一号”只有19岁,广西人。

“男一号” 造出来时是世界上0.2毫米虚拟人切削中分辨率最高的数据集,按60兆一帧释放,它的信息量超540千兆,当时为世界之最。

“数字人男一号”的切片。

“数字人”是不断升级的,从数码数字人,到数字物理人,然后是数字生理人,最后就是数字智能人,目前最前沿的研究还停留在数字物理人阶段。

爱答冷知识的重口味萌妹子,欢迎关注!

如何看待遗体被切片的“数字人”?

2015年我父亲去世,老人家自己的遗愿,遗体捐献给了华西医科大学,根据规定,捐献后亲属就不能再去看了,我一直觉得老人家以另一种方式永生了!今天看了这个,心里突然觉得有些后悔,有些不舍,总之很复杂……

如何看待遗体被切片的“数字人”?

好像不是切片,是磨掉薄薄一层,然后扫描,拍照,记录,,

如何看待遗体被切片的“数字人”?

每次看到有献身者被切片,他们的肉身成为了一桶桶的“糊糊”,他们千万张细微实照经电脑合成,最终成为供医学研究的数字人,总联想到他们之献身应该值得后人纪念。中国传统思维是人逝应该入土为安,而此种献身竟似经历酷刑“千刀万剐”,这过程直接背离了咱民族对死后之去处的基本哲理,他们(或虽是家属认可但肉身仍是其本人嘛)的献身让人敬仰敬佩。对于他们的贡献咱得益的后人,可否应该以某种形式给予他们纪念。个人以为可种植当地千岁树种(即选择当地可存活存世最久的树种),在选择一个适宜的场地建立纪念公园,以其“糊糊”做该树的蛋白质营养液(基肥)一次性填埋于树坑,在做好必要的防毒与生化工作前提下应该可行。总想起现世纪念历史人物己是公知,历史人物值的纪念是因为他们做出了某项贡献让人感恩。据此咱理解被切片者,他们的付出也为后人做了不小的贡献,出于回馈之心纪念树(林)的设立既可告慰他们,也让后人不忘他们是为人类医学探索做出了贡献。他们既在电脑中服务于人类健康与长寿的科研,也让他们伴随大树存活于人世间,让后人对他们的献身行为保有敬仰之情,这也是个情理与感恩的交待与慰籍。纯粹个人认知有误可批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