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偏心,兄弟姐妹大多不和,真是这样吗?
84岁的罗奶奶与女儿相住仅隔50米却整整5年没有相见,最近她更是收到了一张法院传票,告她的正是她的3个亲生女儿!
84岁的罗奶奶有3个女儿和一个小儿子,几年前罗奶奶的老伴去世后,罗奶奶就与儿子共同居住在70平米的门面房内。条件虽然简陋,但老人住得还算安逸,可就在不久前,她的三个女儿却将她告上了法庭,为的就是争夺她这块不足70平米的房产!
儿子十分生气,他找来记者,要与三个姐姐去说理。
见到记者后,儿子指着不远处的一栋五层小楼说:“你看,那边整栋楼都是大姐的房子,她还要来争母亲的房产!”
罗奶奶拿出了几张法院判决书,原来早在三年前,母女就曾对簿公堂。当时法院已经宣判,罗奶奶的房产97%归小儿子,剩余部分每个女儿各占1%。
既然已经做了宣判,为何还要执意将老人告上法庭呢?难道女儿为了财连母亲的身体也不顾了么?
罗奶奶决定亲自去找女儿,让她撤诉。
让记者惊讶的是,相隔50米,罗奶奶却从未到女儿家去过,儿子更是在楼下踌躇不决,在把母亲搀扶上楼后,他就急忙离开,似乎不敢面对大姐。
来到大女儿家中,记者向她表明了罗奶奶想要她撤诉的意愿。
大女儿对此似乎并没有意外,但她还是坚决回绝了罗奶奶的撤诉要求。记者问起:“为什么执意要告你的母亲呢?”
大女儿却哼道:“还不是她先到法院告的我!”记者惊讶。
大女儿说,当年她盖这座楼时,由于资金紧张,她问母亲借了50000元钱,商量好了第二年连本带息还53000元。原本大女儿非常感激母亲能慷慨解囊为她救急,可第二年她还了母亲24000元,剩下一部分因为有些原因没有及时还上。母亲居然因此把她告上了法庭!从此母女关系一落千丈。
大女儿告诉记者,她的儿子在外做生意,而她本人也有这套房子外租,家里根本不缺钱。之所以要告母亲,是因为她咽不下这口气:
手心手背都是肉,凭什么母亲的房产三个姐妹只分得了6平米,剩下的全归弟弟!
罗奶奶见大女儿不肯撤诉,气得直说“撒谎,撒谎,你就是要钱!”
母女终究不欢而散。
罗奶奶带着记者来到二女儿家,她说二女儿买房时曾借过她20000元钱,希望二女儿现在能理解她,向法院撤诉。
谁知二女儿得知楼下的来人是母亲后,根本不给她开门。罗奶奶在太阳下晒了许久,二女婿才迟迟将门打开。
看到母亲进屋,二女儿只是冷冷地说道:“我要做饭去了,别跟我说话。”
女婿神情尴尬,他说当年岳母借给他们20000元钱买房,原本他很感激,但由于妻子患病,家里暂时没有闲钱还给岳母,可岳母却一直催要,女婿无奈只得写下欠条,写明即使岳母百年,他们家也会把钱还给弟弟。
可岳母却毫不顾及,决然将他们一家告上了法庭,法庭之上还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一下冷了二女儿的心,也让母女关系直接破裂。
面对罗奶奶,女婿态度有所缓和,可二女儿却冲了出来:“以后你别来找我,你格外宠你的儿子,那就让他来养你,我自己也有病,养不了你!”
如今只剩下三女儿了,可罗奶奶似乎并不愿见到她。
来到三女儿的住处,记者才了解到,三女儿的丈夫已经在五年前去世,如今她正与公公住在一起。为什么她宁可与公公住在一起,也不愿回去照顾自己的母亲呢?
此时三女儿回家了,罗奶奶却快步走到隔壁躲开女儿。
如果说大女儿二女儿只是冷漠,那三女儿提起母亲,则是满脸愤怒:
“你别跟我提她,我没有这个娘!”
三女儿说,5年前她丈夫去世,身为母亲的罗奶奶不仅没出钱,甚至都不来看一眼。丈夫去世后,三女儿带着孩子生活十分困难,可母亲整整5年不闻不问,还不如公公待她好,这让三女儿实在寒心。
“我就是命不好,有她这样一个重男轻女的母亲!”
三女儿坦言,今后她只给公公养老,她要与母亲断绝关系,从此再不相见。
而隔壁的罗奶奶听三女儿如此说她,气道:“我养她这么大,她这么绝情,我也不想见到她!”
回到罗奶奶的住处,记者注意到,原本只有70平米的房子,却有将近60平米被分割了出来,这一部分却没像周围一样租出去,而是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画作。
此时大女儿主动联系了记者,她要与记者单独谈谈。
再次见到大女儿,她告诉记者,姐妹三人执意要告母亲,不是为了钱财,就是咽不下母亲重男轻女这口气。
从小他们姐妹三人就被母亲扔到了外婆家里长大,母亲可以说对她们没有什么养育之情。长大后三人也为家里分担了不少重任,可母亲却依然只是宠爱弟弟。
三女儿成家晚,结婚后母亲立马将她赶了出去,生怕她霸占了房产。而母亲却将所有的房产都偷偷过户给了弟弟。三姐妹当然不服,这才上告法院。
母亲这么做的理由,是说将来要给儿子娶媳妇带孙子用。
大女儿说,姐妹三人虽然经济条件不同,却各自有着自己的工作。唯独这个弟弟,也没有工作,整日就在家作画,可是以他的水平作画根本无法为生,到现在居然还在靠母亲养活,更别谈娶媳妇了。
大女儿的说法在邻居那里得到了印证,周围的邻居都偷偷向记者表示,罗奶奶的儿子就是一个“啃老族”。因此三个姐姐与他格格不入。
儿子却不认为是因为母亲偏爱自己才导致的这一切。他始终觉得,是姐姐们向母亲借钱才让他们的关系逐渐破裂,母亲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她没有做错什么。
此时罗奶奶已经写好了一份遗嘱:她的所有财产都归儿子所有,养老也归儿子所管,与女儿无关。
可一向沉默的儿子看了遗嘱后却恼了:我不要什么遗嘱!
随后他将遗嘱撕了个粉碎。
记者问道:“你为什么这么激动,是不想养你母亲吗?”
儿子说:“不,我养她,我出钱!”
“可是你哪来的钱?”“......”
"我就是要证明我比她们强,我要赢过她们!"儿子终于吐露了他的心声。
周围人的议论声,早已传到了他的耳朵,他的“自尊”被深深地伤透,他想证明自己也有能力养活自己与母亲,可现实他却无可奈何。
罗奶奶把记者拉到一旁,她悄悄告诉记者:“儿子的精神有些不正常,前几年我带他去医院看过。这事我谁也没说过。”
罗奶奶说,儿子的精神状况让她担忧,她并非重男轻女,而是担心儿子的将来,才不得不处处为儿子着想。
最终罗奶奶答应儿子,不立遗嘱,以后的事以后再商议。儿子这才搀着母亲,一步一步地回家去了...
儿子是真的有精神疾病,还是罗奶奶为自己重男轻女找的借口,我们无从得知。
但从头到尾,罗奶奶的儿子都像是一个被宠溺坏的孩子:一把年纪了依然那么懵懂,任性,不切实际,一个大男人居然要靠老母亲来养活,实在说不过去。
即使他有精神疾病,也与罗奶奶有脱不开的关系。
从小罗奶奶给了儿子过多的宠爱,却是真正地害了他,当他的姐姐们羽翼丰满,四处翱翔时,他却还只能在家里嗷嗷待哺。
当他真正成为啃老族,受到周围人瞧不起的眼光时,他的自尊心受到打击,他开始产生怨恨,他当然不会去怨恨对他宠爱万分的母亲,他只会怨恨几个姐姐:凭什么邻居都在夸她们优秀,而说我无能。
而姐姐们恨母亲重男轻女,偏心。自然对这个被宠坏的弟弟没有好感。
这也就是父母偏心,兄弟姐妹大多不和的原因了。
如今三胎政策放开,更多的家庭拥有多个子女了。
作为父母,做到一碗水端平显得尤为重要。
不仅仅是为了家庭的和睦,也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正常地成长。
父母偏心,兄弟姐妹大多不和,真是这样吗?
86岁老人有退休金、拆迁款,却沦落到租房养老的地步。老人:我连狗都不如,我绳子农药都准备好了。大儿媳:婆婆的银行卡被老四拿着,钱都到哪里去了?
杨德英:三儿子跪下求我,不要想不通自杀!杨德英老人是一名退休工人,60多年前和在卫生院做厨师的丈夫结婚,一共育有四个儿子。
尽管当时家里每月总收入不到50元,但是,杨德英还是和丈夫一起,省吃俭用,修建了一栋10间的老屋。
等到儿子们成家后,二老将老屋一人两间平均分给了四个儿子,还留下了两间自己居住。
8年前老伴去世,杨德英便轮流在4个儿子家吃住,每两天一换。日子虽然不是很富裕,一家人倒也相安无事。
去年老屋拆迁,四个儿子都分到拆迁款、住进了高楼,养老变成了半个月一轮。可是没想到,才轮了两遍,就轮不动了。
不仅如此,兄弟间还反目成仇,吵得不可开交。忧心忡忡的杨德英老人只好寻求记者的帮助。
在长沙某小区里,杨德英一边给记者介绍情况,一边伤心的抹着眼泪:
三儿子给我磕头、求我,不要想不通自杀。我真的是绳子农药都准备好了,我去了还好些,生了这么多崽、我造孽。我没有路走了,我只能这样。
老人的三儿子租住在一套三居室的毛坯房里,平日里,老人的生活起居,就由三儿媳照顾。
眼下,杨德英在三儿子家住了两个多月了,除了老四偶尔上门外,老大老二已经很久没有探望过老人。
住老屋的时候,大家都过得很和睦,住进高楼了、有钱了,反而母子之间、兄弟之间产生了矛盾。这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杨德英:我连狗都不如,这是在喂狗!杨德英有严重的哮喘,一激动就要吸氧。今年年初,病情严重再次住院,轮不动的问题就出在出院后。
老人出院后,按照顺序去了老大家。可就第一天老人和大儿媳见过一面,第二天吃饭的时候就见不到人。
既然你都不愿意见我,我在你这儿住着有什么意思?每每说到这里,老人都感到十分委屈!
考虑到刘翠也常常不待见自己,于是老人便收拾行李,径直来到了老三家。
杨德英的四个儿子被征收后,都住在同一小区。为了不再受老大、刘翠的冷眼,她对几个儿子提出,今后常住在老三家,其他兄弟轮值送饭就行。
可等着人送饭吃的经历,同样让老人觉得很不是滋味!
老人说,轮到大媳妇送饭的时候,总是不能按时,还经常会等不到饭。
好不容易等到该二媳妇送饭了。第一餐饭还好,是孙子送的,送到了手边。第二次饭是儿媳妇送的,她送到了门边,再回家打手机说,你去端饭,放在门背后!
说到这里,老人的眼泪止不住刷刷直流:我把门打开,伸出脑袋,好不容易才看到地上的饭盒。我连狗都不如,这是在喂狗!
老三:大人无理占三分,就算有账目不明,也不能拒绝赡养老人。原本一家人生活过得好好的,怎么就在拆迁后,变得水火不容了呢?关于这个问题,老三有自己的看法。
老三说,从征收起到现在,家里产生的所有矛盾,其实就是因为那点钱。两个大的,想把母亲身上的15w块钱分了!可是,母亲身上有钱都不养,没钱了还会养吗?
老大老二觉得母亲偏心,手上的钱不明不白的补贴了两个小儿子,心里有怨言,才不愿意照顾老人。这是两个儿子不养母亲的理由。
但是,老三坚定的说,自己从没私下里拿过老人一分一毫。况且,大人无理占三分,退一万步讲,就算是老人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父母总是要赡养的。
老三的理由很简单:父母养子女的小,子女养父母的老。这是责任。两个哥哥不应该疑心账目不明,就拒绝赡养老人。
老三的说法,于情于理都没有错,记者也表示赞成。但是,两个哥哥会接受吗?
老二:她常常说两个大崽死了,妈妈这样对我们,有什么意思呢?为了做通兄弟们的思想工作,老三、老四陪同记者一行来到了老二家。
老二媳妇刘翠开门后并没有和俩位小叔子打招呼,而是开门见山的表示,自己家并没有不养老人的意思,希望记者先去大哥家了解情况。
刘翠:老二这会不在家,你们到大哥那里去了吗 ?
记者:你可以喊他(大哥)来。
刘翠:我喊他来干什么,你到他那里去!
记者:我等下到他那里去。现在先和你谈谈!
刘翠:我没有什么说的, 我不是不养老人!
而就在这时,刘翠口中“这会不在家”的老二从里屋走了出来。谈到母亲,老二一脸的委屈。
老二说,我从分田到户开始起负责种田养家,早年间在农村,家里的农活都是我和大哥包揽,可母亲人前人后总是诋毁我和大哥,不认这两个儿子。她甚至说两个大崽死了!妈妈这样对我们,有什么意思呢!
老二媳妇:我们家老人不息事,她挑事!老二的话才开了个头,刘翠也插进来,跟着诉说自己的委屈。
刘翠:我不是不养她,五月初四接过来,吃完夜饭就生气走了。
记者:为什么生气?
刘翠:不知道啊,她钱不对数,我们不该提这个钱。一提钱就生气,一生气就走了。我们家老人不息事,她挑事,这一切都是她自己造成的。
记者:她不是很清醒吧。
刘翠:她很清醒,在这边讲那边不好,在那边讲这边不好。别人家也有几兄弟,花钱都是几个一起商量,老人的钱搞得清清楚楚的。但是我们这边是一个人管,其他人都不知道的。
明明是在说婆婆的问题,可刘翠又把话题转移到了老四身上。而老四的问题,就是钱的问题!
老四:母亲名下有两张卡,钱转到另一张卡上去了。刘翠说,自从8年前公公过世起,作为生产队长的老四,就一直管理着婆婆的存款,这是婆婆的选择,他们理解。
但是,不理解的是,大家都是兄弟,母亲卡上大额资金的动向,理应相互知会一声,但是老四却从来不通知他人。
刘翠:12万1843.3块。我记死了这个数字,去年大嫂子去查账,12万被转走了。这次住院时,又少了一万,还说被偷了。偷了?不可能吧,还鬼来了!
对于12万的去向,老四的解释是:实际上母亲有两张卡,钱一直都在,不过是在两张卡里转了一下。当时由于大哥大嫂和母亲吵架,母亲不愿意拿出卡查询明细,才造成误会。
但是,在刘翠心里,不管是一万元在医院被盗,还是12万不知去向,她认为都是小叔子想侵占存款。老四的解释,在她看来,毫无说服力。
每次婆婆的卡上有大额拆迁补偿到账,老大、老二家的都会到场陪同见证。但是,如今这些钱对不上账,让他们不得不有所怀疑。
但是,老三的看法和老大、老二不一样:兄弟间再大的矛盾,都不是不赡养母亲的理由。不养老人就是没有孝心。如果不养,就只能打官司了。
在老大老二的眼里,两个小的是一个鼻孔出气的。所以,听到老三的“高调言论”,刘翠反唇相讥:
我没有孝心,反正我没有用老人家一分冤枉钱!
她认为,两个弟弟得了婆婆的好处,当然要负起更多的赡养责任,可问题是,即便是花了老人的钱,两个小的显然也不会认账的,这个怎么说得清楚!
杨德英:四个崽的娘,你喊打?在老二家没有谈出个结果,一行人只好再次回到老三家。走进屋子,正是老人的吃饭时间。
一小碗冬瓜炖筒子骨,一点点米饭,老人正在老三媳妇的照顾下,细嚼慢咽。
吃不得甜食,吃不得辣椒,要吃清淡一点的。菜要很烂很烂,有糖尿病。还好有这两个崽,要是这一对小的对我不好,我就没有办法了。
老人一边吃,一边对着记者,絮絮叨叨。说起和老大老二家两个媳妇的矛盾,老人说,冤仇其实是以前结下来的。
记者:你说打你的是二媳妇吗?为什么?
杨德英:我骂崽,她说我不该。她最后没有打到我。崽我也没打,我抓了他的手。四个崽的娘,你喊打?
杨德英说,她和大儿媳、二儿媳积怨已久,早年儿子刚刚成家住在老屋,一家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她作为母亲教育儿子,却和媳妇发生了冲突,杨德英一气之下,拿起棍子敲碎了三块镜子!
几十年前的事情,老人记得历历在目。而对于自己的“暴行”,老人理直气壮:屋子是我砌的,镜子是我买的!
正是因为婆媳之间刻骨铭心的矛盾,老伴去世之前,对杨德英的养老很不放心。
杨德英:老公去世之前,什么都放得下,就是对我放不下,死前他指着大媳妇,把大拇指顶起来,意思是要她带好榜样,说就是这个娘不放心。说完,他就去世了。
回忆起老伴临终前的嘱托,杨德英老人泪眼婆娑。可大儿媳偏偏就没有记住公公的话,没有起好带头作用!
老大:搞不懂哪里得罪了母亲!不养老人的这个锅,老大媳妇会背吗?在老大家里,老大媳妇李慧同样是满肚子的苦水,无处倾诉!
作为16岁就来到吴家的长媳,李慧一直给人以强势大姐的形象。她认为由于丈夫的内向,自己家在四个兄弟中吃亏最多,所以自己只能不断争取,希望能得到公平对待。
但是,李慧说,自从嫁到吴家,几十年来从来没有骂过大人,倒是老人经常骂孩子们,左一句崽死了,右一句崽死了。
说到养老,李慧满是委屈和不平,她也一再声称,自己不是不养老人的人。之前轮流照顾的时候,他要儿子送饭,婆婆却以和她们闹了意见为由,连孙子送的饭也不吃!
聊起年轻时候和婆婆的矛盾,李慧承认当初年少不懂事,有做的不周全的地方,但这都是30年前的旧事,如今自己也是做奶奶的人了,不会影响到现在的赡养!她自问良心上没有亏欠婆婆,可是婆婆总是找她的事!
而一直沉默寡言的老大也忍不住吐槽自己的母亲:
我搞不懂哪里得罪了母亲!从小时候起,家里的事情就是父母做主。父亲去世后,就是母亲做主。母亲银行卡上的数字,老三老四不说。都是老人的孩子,老人就是喜欢两个小的,不知道为什么!
老大说,母亲每月有2800元退休工资,还有征收之后的补偿款,一直是老四保管,这些钱有没有补贴老三老四的家用?这一直是他们兄弟之间的隔阂所在。
尽管从法理上讲,赡养老人和账目是否公开没有关系,但是,这样的事情不管放在谁的身上,谁都做不到所谓的“豁达”!
基于这种认识,记者通过双方沟通,最终达成初步协议,老人愿意公开来账目,大儿媳愿意出面,双方坐下来协商赡养问题。
老大媳妇:送饭你不吃,还要我怎么搞?去法院告我好了!在去往约定见面地点的路上,李慧见到了很多老屋的街坊邻居。为了老人的养老问题,闹得满城风雨,她感到很委屈。
面对记者的镜头,邻居们说,老大媳妇照顾老人其实还是很多的。之前在老屋轮流照顾的时候, 老三在外面打工,长期不在家,都是老大在照顾。
听到邻居们的仗义执言,想到自己在老屋对老人的照顾,更想到婆婆没有一碗水端平、导致兄弟间种种不平衡的出现,李慧委屈的哭了起来了,不愿意上楼去接婆婆:
送饭你不吃,你还要我怎么搞?
无奈之下,记者只好上楼找到婆婆,希望婆婆能够主动下楼,去和儿媳见一面。
她不是我媳妇,我是不得去的!
老人的话语,干脆果断,没有丝毫犹豫。对大儿媳的不满,溢于言表。
记者再次回到楼下,想劝说李慧上楼,但是,此时李慧的态度也十分坚决:不去,去怕她骂我,让她去法院告我。
说完,李慧抹着眼泪,急匆匆离开了。
结局:租房住、请人照顾!记者的介入、调解最后以失败告终。而对于养老,老人也有了自己的打算。
因为常住在老三家,让几个儿子心生嫌隙,觉得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不公平,为了不让老三老四再背负压力,老人决定,在外租房、请人养老。
而几兄弟都十分关心的卡上余额,老人也最终公开了上面的数字:150000。但是,对于这一数字,老大老二并不认可!
写在最后:原本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怎么就过成陌路人一般了呢?
是因为钱吗?咋一看,这个变化的时间节点在拆迁之后,但是,把问题的根源归结到钱上,无疑是荒唐的!还有好多拆迁户,他们家里都是这样一地鸡毛吗?显然不是!
那是什么呢?这一切都是老人的任性、偏心导致的!
四个儿子,在老人眼里分成两类人。喜欢两个小的,就常住老三家,把银行卡交老四管,还逢人就说两个小的好!
不喜欢两个大的,就连他们家门不愿意进、人不愿意见、饭不愿意吃!
好生生的四个儿子四个家,就这样被老太太整成了两派。心里有猜忌,见面有怨气,说话有火气,这样的现状,继续发展下去,会有什么好?
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应该指责子女们没有宽容之心,不能赡养老人,还是指责老人爱挑事、导致子女不和,最终“自作自受”?
从正能量上来说,我们不能指责老人,毕竟“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如果有错,一定是子女的错。
但是,从现实上说,您要是摊上这样的老人,您有足够的耐心、大度、智慧,去化解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去无怨无悔的赡养父母吗?
一不小心写的有点太长了!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感谢您的点赞、评论、关注!
父母偏心,兄弟姐妹大多不和,真是这样吗?
母亲生病住院,姐弟为医药费当街辩论。姐姐:100多万拆迁款没给我一分!弟弟:都是亲生的,不管有没有得财产,都要管父母!
这是两个月前发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家住成都的付先生说,自己的母亲癌症复发,住进了医院,为了照顾母亲,七十多岁的父亲也快病倒了,自己日夜颠倒、四处奔波,但是,两个姐姐不管不问,并且还取走了母亲救命的存款!
万般无奈之下,付先生选择向媒体求助。
在付大姐单位的大门外,付先生和父亲、记者一行见到了付大姐和丈夫二人。
也许是事先就知道来着不善的缘故,一见面付大姐就“先声夺人”指责起自己的弟弟来:
妈不好的时候你在哪?你有没有照顾?全是我们两姊妹照顾的!
面对姐姐的质问,付先生没有回应,而是直奔出题:你把钱取了!
付大姐:我帮父亲取的钱,我一分不少的拿给父亲了!这事还经过了法院的!
姐弟二人各执一词,父亲也加入了儿子一边,当着众人的面声讨自己的女儿。
眼看着付大姐“寡不敌众”,一直站在一旁不停踱步的丈夫突然拉起付大姐的手,情绪激动的大声说:
你跪着,跪着发个誓!喊他们也跪着,跪着……
还没等大伙回过神来了,众目睽睽之下,让人惊掉下巴的一幕出现了:一边是付先生和年迈的父亲,一边是付大姐,面对面跪在了地上。
“敌对”双方,就这样跪在人潮汹涌、车辆川流不息的大街上,嘴里不停的赌咒发誓、指责对方:
你要是取了母亲的钱,你们要死绝!
你们两个才死绝!
你要是拿了钱就死绝!
眼看着场面失控,记者和闻讯赶来的警察,急忙出面劝散了这情绪激动的一家子。
而刚刚起身的付大姐,对着围观的众人“爆料”式的大声喊道:你把两个老人的100多万全都败光了!
听到这话,正准备离开的付先生,转身回怼了一句:关你什么事?
看到弟弟明显底气不足的样子,付大姐也毫不客气的做了个“总结”:父母不好了就该你管啊!
人人都说血浓于水,可眼前这本该是至亲至爱的一家人,为什么闹得如此水火不容,直至互相诅咒、谩骂?
付先生口中母亲的救命钱,付大姐口中被弟弟败光的100万,到底是怎么回事?记者决定分别找姐弟三人了解情况。
面对记者的疑惑,一脸疲惫的付先生说,71岁的母亲子宫癌复发住院,病情危重,可能时间不长,病危通知书已经下了很久了,母亲想着两个女儿来看她,但是,两个姐姐却一直没来。
不仅如此,母亲这两年的医药费,保险后的自费部分,大约8-10万,全部是付先生买单了,两个姐姐没有出过一分钱。
而最关键的是,付先生由于投资农场生意失败,经济条件十分困难,现在已经是负债累累,不仅要负担两个孩子,每个月还要还贷款。
对于两个姐姐,付先生表示自己很无奈,大姐更是在母亲住院前,取走了母亲仅有的存款6万元。
所以,为了给母亲看病,付先生只有寄希望于大姐归还这笔救命钱。
付先生所说的6万块救命钱,就是之前姐弟俩当街赌咒发誓、互不承认的那笔钱。
但是,关于这6万块钱,付大姐是言之凿凿说已经归还了,而且还是经过法院判决了的!
并且,在之前一家人见面的现场,付先生的姐夫甚至当众要妻子跪下,以表明自己的清白!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付先生说,这一切都是大姐的阴谋诡计!
付先生:大姐以自己和大姐夫关系不和、要存私房钱为由,就把自己的2000块钱存在父亲的卡上,之后又以要取钱为借口,把卡拿走了,一直没归还。到最后,父亲之前存在卡上的6万元,也不知所踪了。
为了这笔钱,父亲把大姐起诉到法院。结果,在上庭的前一天,大姐对父亲说,爸爸,我要死了、你要帮我,你就说钱我已经拿给你了。就这样,大姐以死相逼,爸爸就对法院说,钱已经拿到手了。
这笔钱到底在哪里?这一家人的神操作,真的是让旁观者一时间云里雾里!
带着满腹疑惑,记者见到了付家二姐。
二姐说,父母的土地费、拆迁的房款费,就落在幺儿身上用了。仅仅她们知道的开销就包括,弟弟买车花了30多万,前妻拿走了30多万,剩下的100多万,全部投资到农场里了。
二姐:弟弟就是把父母的钱用完了,没钱了,想在我们两姊妹身上打主意了,想喊我们两姊妹拿钱管父母!
爸爸妈妈那么多钱都被你用完了,我又没有得到一分。我愿意出力,但是不愿意出钱!
我爸爸妈妈不公平!
对于两个姐姐的态度,付先生表示很不理解。
付先生:大姐一两岁的时候,得了肺结核,父亲用背篓背着大姐,每三天就要从老家跑一回医院,就这样把大姐治好了,现在大姐这样,非常寒心。
我们都是亲生的,不管有没有得到财产,都要管父母!
农场投资了100多万,但是,因为疫情的原因,各行各业都不景气。自己现在是真的没有办法了。
姐弟三人分成两派,大家都有自己的难处和道理,始终不能就母亲的医疗费用和照顾问题达成一致。记者只好找到当地社区,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协商。
在社区办公室,姐弟三人的观点基本和前面一致。
付先生:妈妈现在是病危了,在喊你们去看她。我已经照顾那么久了,我们是轮班也好、还是其他办法也好,总之不能我一个人照顾了。医药费这块,我现在没钱给,该怎么摊怎么摊。6万元存款的事情,就不说了,就当是给父亲了。
付大姐:我只有义务照顾母亲,没有义务出钱。
二姐的意见和大姐一致。
付先生:都是吃母亲的奶长大的,你们为什么不付医药费呢?医药费、营养费、护理工费,都要平摊!
付大姐:现在儿女都是一样的,有赡养权、也有享有权,他把妈妈的钱用完了,现在来找我们两个吗?
看到双方争得不可开交,社区工作人员试图从中劝说姐妹俩,主动承担起赡养老人的义务!
但是,不管怎么劝说,两姐妹都不愿意承担母亲的医药费,除非重新分配土地款。
看到姐妹俩如此坚决的态度,付先生和父亲终于没有了继续谈下去的勇气和耐心!
付先生:你们管不管,不管,我一个人管!
父亲:你们是嫁出去的女儿。滚!
协商调解宣告失败,社区建议双方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问题,两位姐姐表示同意。
走出社区大门,付先生对记者说,自己不指望姐姐们出钱、照顾母亲了,他就是借钱,也要给母亲治病。
在这场医药费分摊问题的争论中,貌似两个姐姐的主张得到了实现。可是,她们的做法,对吗?
父母将财产给了儿子,母亲患病住院,没有得到财产的两个女儿,是否应该同等承担包括医药费在内的赡养义务呢?
律师的回答是,两姐妹的立场,从情理上可以理解,但是,和法律的规定是不符合的,因为子女尽赡养义务,是没有任何前提的。
故事的最后,两个女儿接到医院通知、母亲时日不多,她们已经去医院照顾陪伴老母亲了。至于医疗费的问题, 她们决定协商解决。
这个故事以亲情之间的互伤为开头,以一家人的宽容和解为结尾,总算是令人欣慰!
@我是刘奶奶
至亲之间相互伤害的根源在哪里?在于父母的偏心!
在两个姐姐、一个弟弟的家庭里,做弟弟的往往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存在。
我们可以想见,在那个普遍重男轻女的时代,在接连生下两个女儿之后,付先生的降生,给付大爷带来了多大的惊喜!
还可以想见,在姐弟三人的成长时期,付先生理所当然的享受了多少只属于自己的特权!
这真的不是凭空想象!我的这两个“想见”的依据有两个。
一个是付大爷在协商失败后,对两个女儿说的话:你们是嫁出去的女儿!
一个是付先生对于子女是否应该赡养老人的观点:我们都是亲生的,不管有没有得到财产,都要管父母!
真的替付家姐妹俩不值!
姐妹俩在父亲眼里是嫁出去的女儿,与财产无关;在弟弟眼里,是妈妈的亲生女儿,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与是否分得财产无关!
尽管律师解释说,这样的观点在法律上是成立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分财产的时候、置身事外,出医药费的时候、义不容辞?
回到问题:父母偏心,兄弟姐妹大多不和,真是这样吗?
答案是肯定的!
凡事不患寡而患不均!一个家庭里,父母偏心,一碗水端不平,是家庭矛盾的根源,哪里会有兄弟姐妹的和睦?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感谢您的点赞、评论、关注!
父母偏心,兄弟姐妹大多不和,真是这样吗?
父母是社会上最小的官,是家里最大的官。父母偏心儿女必定不和。一个国家,一级政府,一个企业都一样,领导偏心,做事不公,下面就会乌烟瘴气四分五裂。领导不好当,家长也是领导。
父母偏心,兄弟姐妹大多不和,真是这样吗?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往往人为了一点眼前红利,脑袋瞬间短路而据为己有,网例:张芒果,前网爆一老太婆垃圾桶捡十多万,警察追到也不给,还有贪官收礼→几十万。几百万。想想心都开心,但后来怎么样,小利惹一身骚,大不义之财,吃免费的饭。还天天学习。
兄妹多,父母心中总有个疼的,往往有点护他,有的护儿子,女儿说父母偏心,有的护女儿,儿子说父母偏心。
他们只是针对父母的,其实父母也是不好偏心很多的,但有些事只有唯一,那又不同,如七十年代,儿女顶父母班的事,儿女只能一个,这个就由主事人决定,按理儿子顶的可能性大,但父亲要女儿去顶,这就造成父子矛盾,但儿女间未造成矛盾。有的兄妹关系还处理的好,得利益者,主动在哥或妹的节日用礼情补偿,在侄子侄女的学费红包补偿,也能多少平复弱势方的心境。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房子,木料,家具是非常金贵的,兄弟又多。分家那可争的脸红脖子粗,那个时侯兄弟姊妹争家产,搞的非常生份,八十年代后就是独生子女,没有争的对象,这种现象就少的多。
现在农村家产不值钱,我爸妈留有六个银园,七兄妹分。银元上很多坑,应该有掺假里面,这当然不好分,我首先提出,我不要,别把那点利益看的那么重。家里姊妹多,就要大肚点,争来的抢来的管不长。争的再多,一顿一碗饭,虽说别人过的好,我不羡慕就是,房子再多,仅能睡一张床。自己劳动的心安理的。
当然世间事千奇百怪,城里肯定不同,不能和农村里比。有些偏向例如房子,有些例如给多钱,或者给多粮。如果一方让一步什么问题都好解决。何必为点小利,去争去斗去生气,反而对身体不好。
父母偏心,兄弟姐妹大多不和,真是这样吗?
父母偏心,兄长私心,嫂子无理取闹,到之兄弟姐妹們反目成仇的关键的关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