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路边有许多像草莓一样的野果,上面有白色的泡泡,老人们说是蛇吐的口水,真的吗?

农村老人们说蛇会吐口水,路边“野草莓”上的白色泡泡就是它们吐的,真的假的?

很多生活在农村的朋友,小时候都被老人劝诫过,路边的“白色泡泡”是蛇的口水,“红草莓”是蛇的果实,孩子们千万别碰,否则蛇就会跑到家里来报复!

想当年,我爷爷就是这么说的,吓得我连连做了好几晚的噩梦,后来到了大城市读书,才慢慢了解里面的真相,或许我爷爷也是被他爷爷给吓住了吧!当然,我知道真相后,也没有戳穿这个谎言,而是跟我爷爷一样说着同样的话。

路边植物上的“白色沫沫”,真是蛇的口水吗?

全球约有3400种蛇类,很多蛇都能“吐口水”,它们会利用口腔肌肉发力,将毒液喷射出去,但农村路边植物上的白色沫沫,却并非蛇的口水,而是一种叫沫蝉的昆虫。

所有半翅目沫蝉科下的昆虫,被统一称为沫蝉,全球约有2000多种,我国有300多种,在我们印象中,蝉的幼年时期会隐藏在土中,当春夏交替时分,它们才会慢慢爬到树上,接着羽化成蝉,但沫蝉不同,它们的幼年成长期会通过“白沫”来安全度过。

沫蝉幼虫在2~3个月后,会逐渐长大至成虫,在秋末冬初之际,成年沫蝉会急忙去繁衍后代,接着产卵,卵在第二年春季会慢慢孵化,重复以上过程。

有意思的是,3毫米的沫蝉幼虫后腿十分强大,它们能在瞬间跳出超过70厘米的距离,简直有点违背科学常理,而且沫蝉从幼年到成虫,它们的体表颜色会从浅到深逐渐变化,科学家认为,浅色更贴近绿色植物,沫蝉的这项技能提高幼虫存活率。

白色沫沫到底是什么东西?

地球上,基本上所有生物的幼年体都十分脆弱,包括老虎狮子甚至人类,所以沫蝉幼年体也需要保命手段,相比于普通蝉类躲避在泥土中,沫蝉会“大方”的暴露在外界,但它们会通过分泌白沫来保护自己。

沫蝉的腹部末端腺体能分泌出稀粘的胶状液体,在跟空气结合后形成小气泡,这种泡沫有点像洗洁精,能帮助沫蝉躲避阳光的暴晒,也能辅助它们躲避天敌的侵袭,幼年沫蝉需要一直在白沫中直到成虫。

如果沫蝉一直在白沫中,它们的食物又从何而来?

植物的根茎在吸收水分后,会将水分传送至叶子、韧皮部等其他部位,叶子在得到水分的滋润后,会进行光合作用,所产生的营养物质会通过韧皮部传送到植物其他部位。

沫蝉会用尖锐的导管刺入植物的韧皮部,尽情吸食植物的营养物质,然而通过本体,再不断分泌白沫来保护自己,沫蝉吸食植物的水分和糖分,自然,分泌出来的白色泡沫也是无毒的,在科学知识落后的年代,农村老人很容易将其误解成有毒物质。

在春末盛夏,太阳光照强度较大,沫蝉分泌的白色泡沫很容易消耗殆尽,为了保障自身安全,它们需要不断吸食植物营养,不断分泌白沫,所以沫蝉一天24小时,基本都在勤劳的“工作”,它们每天的排水量约为自身体重的280倍。

沫蝉开心了,植物却遭殃了,很多植物都会被沫蝉吸到干枯致死,因为沫蝉对水分的需求量太大了,总体而言,沫蝉对农作物、经济作物、树林、花卉等,危害性都很大,受到迫害的植物,轻则生产缓慢,重则枯萎死亡。

例如赤斑黑沫蝉,它们会疯狂水稻的枝叶,受到沫蝉迫害的叶片,初期会出现零星的几个斑点,之后斑点越来越多,很快稻叶就会失去水分,最后变黄枯萎。

从之前数据报告,我国贵州、四川、安徽等地的丘陵区域时常会发生这类虫灾,水稻减产比例在10~30%之间,除了水稻之外,玉米、高粱等农作物也是赤斑黑沫蝉“迫害”的对象,很多种植水稻的农民就特别讨厌沫蝉,看见白色泡沫就消灭掉。

从沫蝉角度出发,它这么做是为了生存,但从其他角度来讲,沫蝉的生存又影响到了其他事物,所以外表看上去蠢萌的沫蝉,也具备事物的两面性。

路边红色像草莓一样的野果,真的是蛇的果实吗?

这种红色野果,较为广泛的称呼是“蛇莓”,分布在我国南北众多区域,同样,称呼因地域不同而略有差异,例如蛇泡草、龙吐珠、蛇果、鸡冠果、野草莓、地莓、蚕莓、龙衔珠、小草莓、地杨梅、蛇葡萄、蛇含草、蛇盘草、红顶果等等。

虽然蛇莓中有个“莓”字,二者外观也有些类似,但双方并没有关系,蛇莓属于蔷薇亚科的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

那么蛇莓到底能不能吃呢?

古人常说蛇莓不能吃,这句话对也不对,从科学角度出发,蛇莓并没有明显毒素,我小时候就吃过,吃下去感觉有些酸涩,而且从医学角度出发,蛇莓也能略微有些清热效果,以前很多农村赤脚医生也会用蛇莓来辅助治疗,不过现在医学发达,如果感到不适,千万别胡乱吃蛇莓,应当及时去医院就诊,因为蛇莓同时也具备一丝毒性。

蛇莓作为野生微寒性水果,对于肠胃不好的人就不合适,吃多了以后,毒素就会堆积起来,可能会引起某些疾病。

为什么沫蝉和蛇莓,会被农村老人认为是“蛇的口水”和“蛇的果实”?

沫蝉分泌的胶状液体在和空气结合后,产生的气泡跟“口水”确实很像,农村老人说沫蝉的分泌物,是蛇的口水,也算能说得通。

蛇莓外观鲜艳,主要生长在阴暗潮湿且偏近地面的环境中,例如水沟、河岸边、密集草地等等,这些都是蛇类生存和频繁出没的地方,考虑到蛇的习性,蛇莓被误认为“蛇的果实”,也能勉强说过去。

但是农村老人也没有大家想的这样不懂事,其实他们早就知道里面的门道,可为什么还要坚持“说谎”呢?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孩子。

首先,农村孩子看到白沫和蛇莓就比较兴奋,毕竟在那个没有手机网络的年代,童年乐趣无非那几样,然而考虑到蛇莓的生长环境,除了蛇类出没以外,还可能会有大量细菌病毒,或者小虫子藏在蛇莓中,被小孩吃下去后很容易引发腹泻或中毒现象。

其次,农村小孩为了清除白沫,很容易跑到山里、稻田里等一些偏离大人视线的地方,在以前治安较差的年代,农村经常有人贩子出没,我还记得小时候,村东有个孩子被人贩子抓走,幸亏家人及时发现,全村大人赶紧呼喊搜寻,最后在一片小树林旁边发现了被拐走的孩子,据小孩回忆,当时人贩子在知道全村搜捕后,心生惧意,所以放下孩子立刻逃走。

简而言之,沫蝉、蛇莓的生长地,除了容易滋生细菌、感染寄生虫之外,也很容易远离大人的视线,万一被人贩子拐走,这可是要后悔一辈子的大事,所以为了孩子的安全着想,农村老人即便知道真相,也会“说谎”来吓唬孩童不要到处乱跑。

——END——

农村路边有许多像草莓一样的野果,上面有白色的泡泡,老人们说是蛇吐的口水,真的吗?

好些人经常在农村路边的蛇莓上有一大泡白色的泡泡口水,农村年纪大的老人们告总是告诫村里的小孩,说那是野外的毒蛇爬过时吐的口水。刺楸就听老人们说碰不得,否则到了晚上蛇会找来做花枕头,并且人也会变得像蛇脱皮,所以那时看见都会绕开走,现在才知道是骗人的。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钮关注【刺楸】,了解更多农村趣闻趣事。

不仅如此,除了蛇莓上有口水,树枝和许多野草上也有不少类似的唾液。一般说来,只有人类才能一下吐出这么一大泡口水,而人从林木草丛中路过,势必会踩到或掀开茂密的野草和枝叶而留下痕迹,但刺楸在看到唾液的大多时候却并未发现附近有人类活动的痕迹,那野外这泡口水会是谁吐在那里的呢?老人说了,就是蛇吐的,因为它们有领地意识,吐口水是为了留下自己的气味,以告诫外来者的,而蛇莓上的泡泡则是它觉得好吃而不由自主地流下的唾液。当然,也有人开玩笑地说,蛇怕别人抢它的食物而故意吐口水到蛇莓上,这样其他动物就会嫌弃脏而不会食用。

一、蛇真的能吐口水吗?

蛇类口腔里的腺体不多(包括舌上腺、上舌腺、口角腺、上唇腺、下唇腺、毒腺、上颌包含前颌骨的腺体等等),除了毒蛇有类似于唾液腺的毒腺外,其他无毒蛇并没有唾液腺,而毒蛇的毒腺则是从唾液腺演变而成的。当毒蛇咬到东西时,毒腺周围的肌肉条件反射发生收缩,蛇毒液经过毒液管到达毒牙上的沟或管,注入被咬对象的体内。从始至终都没见到唾液,更不用说像人类那样主动吐口水到蛇莓上了。即便是垂涎蛇莓的美味,流的应该是涎水(清口水)而不是唾液。所以,刺楸认为我们也许真的冤枉了蛇,蛇莓和其他植物上的泡泡口水并非蛇所为。

二、那究竟是谁吐的?

在排除了蛇的可能性外,有人又说了,这是蛞蝓(鼻涕虫)和蜗牛吐的泡泡。其实,鼻涕虫和蜗牛只是在路过之处留下闪闪的白色液体,并非蛇莓和草丛上的那种带有小泡泡的口水。刺楸经过了解,这种口水有两种可能,一是青蛙产卵,二是沫蝉所为。当然,由于青蛙主要在田间活动,所以只有水边喜水植物上的泡泡口水才有可能是青蛙弄的。而其他地方的则可能是有吹沫虫之称的沫蝉分泌的。就像椿象为打屁虫的统称一样,沫蝉也为沫蝉科昆虫的统称。沫蝉分泌口水主要是为了给若虫创造湿润的环境,并且可避开天敌。

三、沫蝉的危害

会吐口水的沫蝉其实很可能是害虫,常见的有危害水稻的刘氏长头沫蝉和稻沫蝉。它们对水稻叶片汁液的吸食使水稻叶片逐渐枯黄,最终可能造成减产。

以上就是刺楸对农村“野草莓”上的白色泡泡的介绍,如果觉得回答得不错就点个赞,并顺便关注一下吧,谢谢。

农村路边有许多像草莓一样的野果,上面有白色的泡泡,老人们说是蛇吐的口水,真的吗?

老人们说这种像草莓一样野果上的白色泡泡是蛇吐的口水,这当然不是真的了!

白泡泡哪里来的

在讲白泡泡的来源之前,先讲一下这种野果叫什么,在我们这里这种野果叫做蛇莓有些地方叫蛇泡儿,是农村非常常见的一种植物!

每到秋季时,我们都能见到很多蛇莓,这时候仔细观察,会发现在果实的边缘有许多白泡泡,这时候农村老人就会告诉我们,是蛇在上面吐的,有毒!其实不是这样的,这些白泡泡,是一些其他生物在上面爬行或者啃食时留下的粘液,我所见到的貌似是蜗牛爬行、或者青蛙在上面吐的,和蛇真的没关系。

蛇莓趣事

记得小时候,家里的大人告诉我,这种红果子是蛇的食物,有蛇莓的地方就有蛇得出没,所以一看到大面积的蛇莓就不敢过去,特别害怕。随着年龄的增大,才发现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蛇莓和蛇其实没有多大关系,只是名字里带个蛇罢了!如果非要让他们扯上关系,那么据说蛇莓可以治疗蛇毒,如果被蛇咬伤,可以在伤口涂抹蛇莓汁液,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蛇莓作用

成熟的蛇莓果实有淡淡的甜味,相信很多在农村长大的人,都应该尝过这个东西。蛇莓是农村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吃成熟的果子对身体也是有一定的好处,但不宜过量!

蛇莓在中医学上有以下几点作用,能够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对于痢疾有一定的效果,还能够治疗跌打损伤。在临床医学上,对于白喉、细菌性痢疾、穿孔性阑尾炎、甲肝稳定治疗等效果明显。

蛇莓确实和蛇没多大关系,相信很多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年轻时都被老人讲的关于蛇莓的事吓到过,现在相信你们对蛇莓的印象应该大有改观了吧。

农村路边有许多像草莓一样的野果,上面有白色的泡泡,老人们说是蛇吐的口水,真的吗?

农村路边沟边有长得像草莓一样的野果子,别的地方叫蛇莓,我们地方叫蛇饭果,过去农村孩子由于生活条件很差,见到蛇饭果会摘来当水果吃,像吃草莓白泡的味道一样很好吃,我小时候也吃过这种蛇饭果。上面有白色泡沫的东西,这就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了,我看是无毒可吃的,要是有毒的话早就听说毒死过人了,人们就不敢吃它了。

农村路边有许多像草莓一样的野果,上面有白色的泡泡,老人们说是蛇吐的口水,真的吗?

可能与一些人认为的这种老人口中的野果有些不同,这种长得像草莓的果子叫蛇莓。6点说明:1、与蛇关系不大;

2、蛇莓上的白沫沫与蛇压根没有关系;

3、微量毒素可以忽略;

4、很难吃;

5、入药效果绝佳,对多种病症有治疗作用;

6、治疗蛇毒有一定疗效。

蛇吐口水在像草莓的野果上?不得不说这种曾经大人用来吓唬小孩,防止他们误食野外蛇莓而引起身体不适的说辞,压根就是谣传,只不过传的多了,有些人竟也信以为真了。

这种老人口中生长在路边蛇的果实其实就是蛇莓,它的名字超级多,但大多数与蛇还都沾点边,比如蛇泡草、老蛇泡、蛇蓉草、蛇葡萄、蛇果藤、蛇枕头、蛇含草、蛇盘草、麻蛇果、蛇婆、蛇龟草、野草莓等等名称,各地的叫法多有不同,但有一点却比较类似,就是都认为与蛇有关。

(1)

不得不说蛇莓这种果子长得是真的好看,望去总给人以酸甜可口的假象,仿佛它比草莓还要好吃,但事实上却会让你大失所望,蛇莓本就是蔷薇科植物,植株看起来和草莓也比较接近。而人们之所以称蛇莓为“蛇泡草”,有人说是因为蛇喜欢在上面吐泡泡,标记自己的领地和归属,其实这压根就是没有的事儿。

在我所学的知识里,蛇只会吐出毒液,吐出泡泡简直非遗所以,况且蛇是典型的肉食动物,什么时候该吃野果子了。而且蛇的口腔构造以及腺体也决定了蛇不会吐口水更不会吐泡泡,毒蛇在攻击的时候只会吐出毒液而已。可以说,蛇莓上的泡泡是蛇的口水,这本就是谣传。

(2)

那么这种蛇莓上的白泡泡最有可能是什么吐上去的呢,据我了解,自然界中有一种小动物确实具有吐泡泡伪装自己的能力,这种蛇莓上的白沫沫既有可能就是吐沫虫所为,吐沫虫还有个学名叫沫蝉

沫蝉生活的地域非常广泛,几乎遍布全球各地,而它吐沫沫的习惯,最大的解释就是用来伪装自己逃避天敌。在沫蝉小的时候也确实需要使用这种方式用白沫沫将自己伪装起来,等自己羽翼丰满,可以飞翔的时候就会突破白沫沫飞行,当然了有些倒霉蛋甚至最终没能飞出自己设置的白沫沫“护盾”。

(3)

而蛇莓与蛇最大的联系,其实与蛇吃果子毫无关系,而是可以使用这种果子的果实和茎叶来治疗蛇咬伤的伤口,效果还不错。另一层与蛇有关的联系,就是蛇莓与蛇同样都生活在荒郊野外。

在我的认知里,蛇莓的药用价值很不错,对清热解毒,跌打损伤,消肿止痛,哮喘咳嗽,口舌生疮等等都有疗效,具体都能治疗哪些症状(网络上更详尽)。

所以,可以肯定的说,蛇会吐泡泡,以及蛇莓上白沫沫是蛇吐的,压根就是谣传。

(文/阿冰)

农村路边有许多像草莓一样的野果,上面有白色的泡泡,老人们说是蛇吐的口水,真的吗?

在农村的路边,山边里有一种野果长的像草莓,很多地方都叫它蛇莓,而且这种野果子上经常会看到上面会有白色的泡泡,在村里也有老人们会和小孩子们说,那些泡泡是蛇吐的口水,这种野草莓是不能能吃的。自从小的时候听老人们说过后,直到现在,农友也没吃过这种蛇莓,好像我们也没人吃这个,而是吃另一种野草莓,我们这叫它红泡泡。

那蛇莓上面上面的白泡泡真是蛇吐的口水吗?后来查了一些资料看了下,蛇是爬行动物,它是不会吐口水的,那么不是蛇吐的,那是什么动物吐的呢?

蛇莓上的白泡泡有可能是一种小青蛙或者是一种会吐泡泡的小昆虫叫沫蝉,有一次农友有地里做事情时,就有看到有一只小青蛙在那吐泡泡,沫蝉也是比较喜欢在叶子吐泡泡的。

在农友这边吃的野草莓是另一种叫红泡泡的野果,远看它们长的有点像,近看还是不同的,每年春季,也就是我们这边挖春笋的时候,有路边,山边就会有生长了,蛇莓从小听老人说过后都没敢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