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把监狱建在荒漠,让服刑人员栽树、搞绿化?

我国幅员辽阔,但也有大片荒漠,国人力争把荒漠绿化,为此几代人前赴后继,那么为什么不把监狱建在荒漠,让服刑人员种树搞绿化呢。这绝对是资源优化配置

我同学就是狱警,以前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的回答是:“别说犯人受不了,我们狱警都受不了。”

而且沙漠地带搞绿化,也不是那么轻松的,甚至从科学角度出发,治理沙漠仅凭借现代科技是完全不够的,至于毛乌素沙漠成功变成绿洲,也不完全都是大家想的那样,此外,就算真有科技能短时间把全球沙漠全部变成绿洲,也不能这么做,因为里面还涉及到氧气中毒,全球自然环境突变等因素。

下面谈一谈我对这个话题的看法。

1.沙漠变成绿洲没想的那么简单

地球由70%的海洋跟30%的陆地组成,而全球陆地面积中,约有20%都是沙漠,此外还有一大部分陆地正在遭受沙漠化的侵袭。

在我们的印象中,很多人都觉得,沙漠是人类文明破坏自然环境的产物,例如滥砍滥伐、过分开垦土地等等,但要说明的一点是,沙漠早在数亿或数十亿年前,就已经存在于地球了。

赤道周围空气中含有大量水分,但在水蒸气上升遇冷降雨,释放水分后,空气本身也会从赤道向南北方向移动,所以当空气移动到南北回归线附近时,本身携带的水分就十分稀少了,这是沙漠形成的“纵向因素”。

当水汽从海平面蒸发,随着空气转移至陆地的过程中,也会消耗大量水汽,也就是说,越靠近内陆,空气中的水分就越稀少,所以我国西南内陆地区多戈壁沙漠,这是沙漠形成的“横向因素”。

此外,沙漠的形成也跟地貌特征有关,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山的背风面,含有大量水分的空气抵达山脉时,绝大多数都会被迎风面给阻拦下来,当空气达到山脉背面时,就会变得十分干燥,在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沙漠就这样形成了。

所以,从以上来看,不管地球上有没有人类文明,其本身就有沙漠地貌,而我们人类想要改变大自然沙漠地貌,难度很大,亦或者等未来有一天,人类文明能成熟掌控气象。

可能有人会说,前不久新闻里说的毛乌素沙漠即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绿洲,这难道不足以说明人类可以改变沙漠吗?

自从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始着手治理毛乌素沙漠了,那会不管技术还是经验,都还不够成熟,种下去20颗树,能活下来1颗就不错了,直到后来,专家提出用草方格来固沙,接着种植耐旱性较强的植被,最后再辅以人工努力,经过数十年才最终将毛乌素沙漠变成绿洲。

要是按照这个套路,为什么塔克拉玛干沙漠没有变成绿洲呢?

其实毛乌素沙漠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沙漠,而是沙地,沙地的形成除了自然因素之外,更多的是人为因素,长期无节制放牧、各种战乱、不合理开发等等,都是毛乌素变成沙地的主要因素,只要后期经过人为修复,大概率是可以恢复绿洲的。

而真正的沙漠,以如今的科技来讲,是很难被修复的,如果盲目种植树木,甚至还会加剧干旱,还是拿塔克拉玛干沙漠举例,此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再加上中间有层层山脉阻截水汽,所以当地本身降雨量就很稀少。

而沙漠中的水分基本都在地下10~20米,即便很多耐旱植物的根茎能吸收这些水分,但植物同时也会将吸收的水分给蒸腾出去,这就好比植物种在真正的沙漠中,反而它会把地下水给抽上来,然后被蒸发掉,这无疑会让此地更加干旱。

所以简而言之,沙漠的治理,到现在都是世界性难题,就算犯人去沙漠搞绿化,也没什么用。

而且我们人类已经适应了当下的空气含量,一旦全球沙漠全部变成绿洲,二氧化碳减少,氧气增多,对人类也不一定是好事。

2.把监狱设立在荒漠区,狱警等工作人员受不了

狱警虽然属于公务员范畴,但因职业特殊性,仍有些尴尬之处。

就我同学而言,他每天早上6点工作到晚上9点半左右,做2休2,没有周末、节假日的概念,仅凭这一点绝大多数人就无法接受。

而且狱警工作环境封闭,面对的都是囚犯,上班需要保持高度警戒,更别提玩会手机什么的,不过我同学的年薪在20万左右,这点倒还不错。

下面还是以我同学举例,他考上狱警后,新买了一套房子在工作地附近,这样就能跟爸妈、老婆孩子多一些快乐时光。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监狱设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那么狱警该怎么办?

狱警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亲属难题,做2休2或做3休3,总不能频繁坐飞机回家吧,从新疆阿克苏起飞,就算飞到成都,不好的时间段机票也得1200左右,黄金时间段要1600左右,多次往返,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如果狱警将家属全部接到工作地附近,爸妈要背井离乡,老婆也要适应新环境,孩子的读书成长问题更要妥善解决,这些难题如何处理?

如果监狱都设立在沙漠区,招聘工作人员都是难题,一旦缺乏管理,监狱就会更加混乱。

3.如果把监狱设立在荒漠区,犯人会变得更加难以管理

犯人入狱后会进行劳动改造,这个我们都知道,但大家很少知道的是,劳动改造的主要项目有车床、纺织,但同时也有养殖、电工、木工等。

像医生、老师等文化水平较高的罪犯,可能也会有些适合他们的工作,而且犯人在狱中每天除了工作以外,还可以看书、看报纸、看新闻、聊天等等。

犯人可以凭借良好的表现来获得减刑的机会,最主要的是,监狱对犯人采取的是劳动改造再教育,而不是单纯的让罪犯做苦力。

很多罪犯在刑满后,除了改过自新以外,还学会了很多技能,比如电焊、汽车修理,或者学习各种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这就让犯人在出狱后,除了能做个好人之外,还能独立养活自己,尽量降低他们再次犯罪的概率。

如果将监狱设立在沙漠区,罪犯很难学习到其他技能,因为每天都得做植树相关的事,出狱后很难掌握其他技能。

而且罪犯的心理因素必须要考虑进去,荒芜、萧瑟的沙漠环境,会激发罪犯体内的负面情绪,很多刑期漫长或极端的罪犯,可能会动手殴打其他罪犯,甚至有可能发生大规模斗殴及出现命案。

就算不这样,但罪犯也有人权,他们可能会联合起来罢工,此外还要考虑的是,正常的监狱每月基本都有一次亲属探监的机会,一般都是30分钟,表现好的罪犯可以适当延长至60分钟。

亲属探监也能安抚罪犯的情绪,让他积极配合改造,而一旦监狱在沙漠区,想必绝大多数亲属都很难有时间、经济条件去探监,长期无法见到亲属,也会激发罪犯的负面情绪,让他们变得更加难以管理。

所以结合诸多因素,将监狱设立在沙漠区,让罪犯植树搞绿化是很不现实的一件事。

——END——

为什么不把监狱建在荒漠,让服刑人员栽树、搞绿化?

我曾经在青藏高原工作过,也接触过监狱管理人员,了解点情况。

过去,国家曾经在青海建立了一些劳改农场(监狱),估计也有开发建设落后地区的初衷。现在,青海有一些劳改农场已经撤销了。

监狱建在很偏僻的地方,最大的好处是犯人逃跑困难。方圆几百里路没有人烟,没吃没喝,犯人就是越狱了,他能跑到哪里去。

但是,这样做成本太大。监狱需要一批管理人员,还要有警卫部队,这些人的生活保障、家属就业、子女入学都会存在问题。国家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再说,不是所有的沙漠都能搞绿化的。大家看到的库布其沙漠绿化成功的消息,实际上库布其在三千年前是一个草原,人类的滥耕滥垦使这块土地沙漠化了。大部分沙漠是不能种树的。

就是在内地,监狱也不是都建设在偏僻地区。内地那些建在偏僻地区的监狱,同样存在生活保障、就业、入学等问题。监狱管理人员中过去有个口头禅:“犯人是坐牢几年或者十几年,管理人员是无期徒刑”。“管理人员是献了终身献子孙”。

现代技术的应用,使监狱管理更加科学化、更加人性化、更加安全。犯人越狱潜逃的机率非常小。所以,更没有必要把监狱建在边远荒漠地区了。

为什么不把监狱建在荒漠,让服刑人员栽树、搞绿化?

有的。在新疆有若干这样的监狱,都是重刑犯在里面。

在八十年代的政法期刊上介绍过,现在可能有其它原因,不做报道了而已。

青海省的那些监狱,早些年还有人在那里刑满释放后招工。退休后工资比内地高多了。有个真事可以佐证。我们河南中部的县城,当时是八十年代初,有个在青海监狱招工后来退休的人找到我们县里的公安局董局长。当时判刑时,董局长在法院当法官。那个去青海劳改的人被判了20年。他问:“董局长,你现在一个月多少钱工资?”董局长回答:“我一个月工资70多。”那个人说:“你才一月70多,我现在一个月200多,你当初把我判了20年,弄到青海,我招工到那了,现在退休了工资比你多的多。”董局长也是个见过世面的人,直接回答:“你是工资比我高,可你在青海受了20年的宣石(本地方言,就是超多的意思)罪,还关着不让出来,……”当时董局长的话确实是没有说完,那个人就听不下去,直接走人了。本来是想显摆显摆,你姓董的把我判了20年,以为把我整的够戗,我招工在那儿,现在退休每月拿200多,比你们这些内地的公检法高多了……,我就对你这判我刑的人说说,让你们眼气眼气!但事与愿违,他还没有好好表演,就自己落荒而逃。估计是董老的话让他想起来过去几十年在青海吃的让人难以堪忍的苦痛,勾起了此人很多不好的回忆。

一般的刑事犯罪,都是省内。只有极个别的情况恶劣的才往那里面送。确实能起到一定改造的效果。

所以,奉劝大家不要做犯法的事。

为什么不把监狱建在荒漠,让服刑人员栽树、搞绿化?

这个问题我们要摆正两种关系,监狱不是讲生产地方,也不是创造出高收益的“工厂”,而是对犯罪人员实施惩罚,转变罪犯的思想,培养其成为遵纪守法的新人,其次限制罪犯的人身自由,是防止其再犯罪,同时警戒、威慑、教育社会上其他可能犯罪的人,使他们不至于走上犯罪道路。

古代我国遥远的边锤,对罪犯处罚大多是被充军发配到很远的地方,在那里建造劳改农场,通过他们戍守边疆,扩耕、建设边疆起到了积极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的我国国力增加,边疆建设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原来的很多劳改农场慢慢转化为国营农场,使之逐渐成为缓解东部地区过高的人口压力而进行的转移,例如清朝东北北大荒地区都是罪犯被流放改造地方,如今成为了我们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基地。

大漠孤烟,黄沙漫漫,戈壁沙滩,在没有绿色生命的荒凉境地,充满的凄凉萧杀之气,这对于扭曲的犯罪心理来说,并不适合这些犯罪人员的思想改造。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人处于极度悲观时刻,往往导致轻生或自杀的念头,这对于初期入监的犯罪人员,刑期较长,曾遭受过朋友及家人的冷漠,暂时得不到社会的温暖,这种绝望的心理往往受周边环境影响而触发,产生共振 ,它们想越狱,想逃跑,来对抗政府给他们的改造机会,这背离了我们建造监狱的初衷。

把监狱建在荒漠,让服刑人员栽树、搞绿化, 这只是方便了管理。大漠无边,方圆上百里,筑起了一道自然高墙,任犯罪人员逃离,终归还是要回到原点,他们的能力征服不了大漠的无边,也飞不过高大的天山,只能依靠政府在这里踏踏实改造。

其次沙漠绿化,植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得需要具有顽强意志的人,与沙漠作斗争。我们是以人工力量来改造这个荒漠的世界,而这些犯罪人员本身意志不是特别顽强,人格还不是很健全,内心世界并不是那样坚定,让他们改造沙漠变绿洲担当不了大任。

那么真实的监狱是怎么通过劳动改造使之成为新人呢?

笔者去过某某地第二监狱,第四监狱,他们多是刑期在10年以上,国家为了让他们出狱后在社会中能够生存下来,让他们学技术,二监狱学服装加工制作,女犯较多,四监狱生产汽车,主要为男犯。刑期较短的,3~5年的犯罪人员,充分利用身体强壮优势,在渤海盐场出苦力服役改造,但伙食条件特别好。

罪犯改造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不仅仅是简简单单地管理,融入了犯罪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渗透,既要让他们通过劳动改造,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更重要的是改造他们成为新人为目的,而沙漠绿化是不适合犯罪人员来承担。

为什么不把监狱建在荒漠,让服刑人员栽树、搞绿化?

九十年代,常常听人们说,只要在内地屡教不改的服刑人员,一旦被送上北大荒监狱之后,释放回来就乖多了。

仅凭这句话就可以感觉出,荒漠里的监狱确实可以震慑服刑人员。但同时,看管服刑人员的狱警,也将意味着毕生的青春和家庭奉献在荒漠里。后来,国家对监狱系统进行了改革,才逐渐取消了荒漠中的监狱;而在内地对监狱进行了扩建。

92年的时候,正好我有一位在某监狱看管犯人的亲戚,在几十位武警荷枪实弹的协同下,带着六十个服刑人员到我当地修公路。

我趁空闲之际,便与这位亲戚聊起了监狱的话题。当时我向他打探,一般情况下,能带出来参加劳动改造的服刑人员,当中有没有重刑犯?我亲戚说没有重刑犯,大多是1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服刑人员。

并且,我亲戚在的这所监狱,收监时有规定。1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服刑人员,监狱里才能收监;超出了10年以上徒刑的服刑人员,就将其送至另外的监狱里面去。

接着我又问他,最近几年,怎么没有听说把屡教不改的服刑人员,送到北大荒改造了呢?如果把这类服刑人员送到荒漠的地方去改造,就可以为大荒漠植树造林、为荒漠贡献点力量呀?

这时,我这位亲戚打开了话匣子,他说:过去听说把服刑人员,送到北大荒监狱里的事。但由于监狱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也不利于狱警家庭的团聚。再说,大荒漠不是人们想待就能待的地方。

就比如,狱警押送服刑人员外出劳动改造这件事,要耗费掉大量的警力和财力。就像我们这次,才60个服刑人员,狱警和武警的人数就将近40来人。并且服刑人员干活的时候,中途充满了各种凶险。监狱能把犯人带出来劳动改造,是一件很冒险的事。

换句话来说,监狱即便把犯人带到大荒漠里栽树搞绿化,这也不是长久之计,耗费了人力财力不说,栽下的树成活不成活,那又另外是一回事。再说,大荒漠也不适宜人们长久居住。要不最近几年,北大荒的大部分监狱,都搬到内地来了。

听完了我这位亲戚的这一席话,才明白不把监狱建在荒漠,让服刑人员栽树、搞绿化的原因。

为什么不把监狱建在荒漠,让服刑人员栽树、搞绿化?

大部分的监狱还是劳动改造

现在大部分的监狱里的犯人是以劳动改造为主的,监狱相当于工厂企业,像我们这边某监狱里分厂分类不少,有服装加工、塑编加工、电气焊、车床等等很多行业。如果这类监狱搬到比较偏远地区,1.接不到活,2.即使有活,也会增加中间环节的运输成本,抵消一部分监狱企业用人成本低的优势,

考虑监狱职工

犯人都是有刑期的,但是我们的监狱职工却要一直奋斗在监管的岗位上,很多狱警开玩笑说:犯人都有刑期,我们是无期……如果再搬去偏远地区,整年的回不了家,那对这些监狱职工的生活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