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农村有一种风俗,出殡必须摔瓦盆。如果没有儿子,这瓦盆是该侄子,还是女婿摔?为什么?

邻居大叔没有儿子,去世了,在葬礼上,女婿和侄子抢着“摔瓦盆”!这里有什么套路呢?律师告诉我们原因,真相颠覆了我们的想象!

老人去世了,出殡时要让长子“摔瓦盆”,但是没有儿子的,要侄子“摔瓦盆”,女婿为什么要抢着“摔瓦盆”呢?

以下是我的亲身经历,一起探讨这个真相!

去年国庆节,公司放假一周,我回老家看望父母。

到了第二天早上6:30,我还没有起床,就被敲门声吵醒,我爸爸打开大门,也没有听到他们在说什么,过了几分钟。

爸爸把我叫起来,告诉我邻居家的大叔今天早上去世了,需要去帮忙。

我听到了,心里不舒服,想起小时候,经常去大叔家里玩,他给我花生、瓜子、糖等零食给我吃。

大叔和我是一个大家族的,虽然已经出“五服”了,但是和我爸爸关系很好,有什么事情,相互帮忙。

五服就是血缘关系的亲属,下图详细介绍五服的关系:

大叔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已经出嫁许多年了,大婶6年前去世的。

我和爸爸一起去帮忙,主持是我们家族的爷爷。

我爸和爷爷进入到房间里面,协商葬礼的事情。

我在外边帮忙打杂,招待亲朋好友。

不到半个小时,听到房间里面的争吵声,好像是大叔的女儿,女婿和侄子发生争执。

大家感觉这样不好,大叔还没有入土为安,就发生这样的事情。

过了一会儿,听到爷爷说这件事下午再议。

下午看到村委几个领导也过来了,看这气氛,应该是有大事情发生。

村委几个领导进去之后,不到10分钟,又有争吵声。

这个时间,爷爷把我叫进去,也参加这个会议。

到了里面,才知道,大叔女婿和侄子争着“摔瓦盆”,以表孝心,我心想这也是好事啊。

爷爷告诉我,在老家的规矩是,“摔瓦盆”这个人要继承大叔的家产。

大叔亲兄弟两个,大叔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大叔的哥哥有一个儿子,也就是大叔的侄子。

按照规定,大叔的女儿是第一继承人,但是爷爷告诉我,女人不可以“摔瓦盆”,只有男人才可以。

大叔的第二继承人就是侄子了,但是女儿不愿意,因为大叔家产有,一个2层的楼房,建设楼房的钱大部分是大叔女儿给。

大叔女儿想个办法,就是让他老公给大叔“摔瓦盆”,也就是女婿给岳父“摔瓦盆”,这样的事情还真是没有遇到过,爷爷和家族的人,认为这样不合规矩。

就是这样僵持着,村委领导也没有好的办法。

这个时候,想起我的一个同学在市区做律师,我建议大家是否可以找律师,听听专业人士的意见。

第二天早上律师过来了,了解情况之后,告诉大家一些方案。

1、第一继承人,女儿继承家产,建设楼房的钱大部分是女儿出的,可以让女婿“摔瓦盆”。

但是女儿已经出嫁,户口迁移到城市了,只能继承楼房,不能继承宅基地,因为宅基地是集体所有。

楼房还在宅基地上,可以使用宅基地,等楼房倒塌了,就不能修建,村集体收回了。

2、第二继承人,侄子继承家产,侄子“摔瓦盆”。

大叔在家期间,有什么事情,基本上是侄子在帮忙,去医院看病,基本上是侄子带大叔去的,也就是说日常照顾的是侄子。

侄子是村里的户口,可以继承房产和宅基地使用权。

大叔的侄子有两个儿子,只有一个宅基地,大叔的宅基地可以给侄子其中一个儿子,因为村里面没有多余的宅基地了。

村里有规定,一户只能有一个宅基地,有两个儿子的家庭,由于没有多余的宅基地,也是没有办法,村里答应等下一次承包变更,再解决这个难题。

因此,一些有两个儿子的家庭,儿子要结婚成家,没有宅基地盖房子,只能去县城买商品房。

以上这两种方案有争议:

1、女儿继承家产,女婿“摔瓦盆”不合规矩,也就是家里的风俗习惯,家族人员不同意这样做。

2、侄子继承家产,对女儿不公平,因为建设楼房的钱大部分是她出的。

律师处理事情多,有经验,最后给出一个参考方案。

就是侄子继承家产,侄子和大叔女儿协商,评估建设楼房的钱,根据协商,侄子把钱给大叔女儿。

然后律师给我们讲解农村宅基地继承的法律知识。

我们一起了解这些知识,对于户口不在农村的人影响很大。

对农村的宅基地继承问题有了新的规定。

宅基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因此继承权也就是使用权。

地随房走的原则,村民也就继承宅基地了。

但随着宅基地政策的完善,宅基地确权结束之后,今后宅基地使用权要按照最新的规定。

在确权后,以下这4种情况的宅基地,则无法继承。

1、假如宅基地上的房屋倒塌了,或者宅基地长期闲置没有使用。

农村宅基地上的房屋坍塌了、而且长期没有修缮、或者宅基地长期闲置着,将会由村里集体收回,也就无法继承了。

因此,今后的宅基地不能长期闲置。

2、还未进行变更登记的宅基地。

子女继承宅基地,也是无可厚非的事。

对于房屋,子女是具有继承权和所有权的,但宅基地属于集体,也就是登记在父母名下。

如果子女要继承宅基地的使用权,就要进行土地的变更登记,然后才可以继承宅基地的使用权。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宅基地,可以在本村集体内转让,但不能在集体之外,通过任何形式进行私自买卖。也就是说户口不在本村的,就不能买村里面的宅基地。

3、非本集体成员,也就是户口不在集体村里面。

其实这部分现象是最多的,也就是村民把户口迁出农村,落户在城镇。假如父母不在了,老家的宅基地和房屋,也就闲置了。

子女是可以继承房屋,但是不能继承宅基地,因为不是本集体村里的成员。

也就不能对该房屋再翻盖,一直等到房屋倒塌了,宅基地就被村集体收回,然后村集体再重新分配。

假如你家里还有人,他的户口在那个村集体内,并且符合分配宅基地的条件。

那么就可以申请,把宅基地分配给他,由他使用宅基地,可自行建设房屋。

4、违规宅基地。

比如在耕地上建房子,也就是将耕地用作宅基地。

假如得到审批的有相关手续,而且确权后,子女才可以继承。

但是如果私自非法占用,也就不能给予确权,也就不能继承了。

总的来说,宅基地就是农民的最宝贵财富。

因此在宅基地确权以后,就要按照规定使用宅基地了。

保障自己的土地合法权益,未来才能够享受更多的土地红利。

“摔瓦盆”这个风俗习俗寄托了子女对已经去世的亲人的美好祝愿。

这“摔瓦盆”是什么时间兴起的呢?又有哪些事项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摔瓦盆”的起源,在民间共有两种传说。

1、人去世之后,就要魂归黄泉了,走完了黄泉路以后,踏上奈何桥,然后就会到望乡台上,看一眼最后的故乡。

看过这一眼之后,那些爱恨情仇也就消失了,成为了过眼云烟,逝者也将不会再受到情感的约束。

随后到达阴曹地府,九殿阎罗评估逝者的灵魂,然后决定逝者的灵魂的去向,假如能够重新投胎。

就离开阎罗殿,然后等待着的就是孟婆庄了。

这位孟婆,在传说中负责“由阴转阳”的事情。

每一个灵魂在投胎之前,就要喝上一碗“孟婆汤”,就忘却生前的一切事情,而这碗“孟婆汤”也被称为“迷魂汤”。

亲人为了不让逝者误饮“孟婆汤”,就会准备一个盆,在盆底搞一个洞,也就是漏洞的瓦盆。

目的就是把“迷魂汤”漏掉,以免逝者忘记了阳世间的亲人,“摔瓦盆”的由来就是这样的。

2、古时候有个读书人,王书生,王书生娶了老婆,不久生了儿子小王。不幸的是,王书生老婆没多久,就因病去世了。

王书生悲痛万分,但是为了照顾儿子,就又娶了一个老婆。

这个老婆待小王很好,就如亲生般地对待他。

但是等到小王长到三岁左右的时候,王书生也去世了,也就剩下这个老婆与小王相依为命了。

家里不富裕,男人去世了,也就是家里的顶梁柱没有了。

但是继母没有改嫁,开始挑起家里的重担,每日辛辛苦劳作。

在外出的时候,买些枣子、梨等水果,就放在床边的一个盆里,为了让小王方便拿着吃。

长时间的这样,小王也就习惯了,饿了就知道到盆里拿吃的。

小王长大后,很争气,有上进心,考取了功名。

但是小王还是改不了这个习惯,就是到盆里拿零食吃。

从小到大,他早就习以为常了。

后来他的继母生了重病,一个月之后便去世了。

小王就伤心过度,一看到那个装满零食的盆,就会想到待他如亲儿子的继母,不免悲从心来。

后来街坊邻居,建议把这盆摔了,免得小王天天睹物思人。

在小王继母去世的第三天,小王跪在棺材前,顶着盆痛苦不已,众人便抢过瓦盆给摔碎了。

从这时开始,“摔瓦盆”便当做是孝心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为在摔瓦盆之前,孝子是顶着瓦盆的,所以也叫做“顶瓦盆”,慢慢的这种习俗就在民间流传开来了。

在不同的地方,“摔瓦盆”的风俗习俗也有着些许差异。

但是摔的瓦盆也有吉祥的寓意,被称为“吉祥盆”。

这个瓦盆也不是随便找一个就可以的。

是大有讲究的,一般专门到集市上购买一个新的瓦盆,旧的瓦盆是对逝者的不尊重。

值得注意的是,摔瓦盆的人不是谁都可以的,而是要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来。

1、必须有长子或者长孙来摔瓦盆。

2、假如长子在,那就由长子来摔。

3、假如长子不幸“先行一步了”,那就得由长子的大儿子来摔。

一般是轮不到逝者的二儿子或者三儿子来摔的。

4、不过也有特殊情况,长子一脉无人的话,便由次子代替,以此类推下去。

5、还有一种更为特殊的情况,那就是逝者无儿无女,这时就要由同姓宗族中,血缘关系最为亲近的侄子一辈代替。

6、假如子侄之辈都没有了,那也就不能摔瓦盆了。

写到最后, “摔瓦盆”这件事,就是要由“继承人”来摔。

一般“摔瓦盆”的人,可以继承逝者的大部分财产。

以上是我的分享,感谢阅读,感谢关注。

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

图片来自网络。

有些农村有一种风俗,出殡必须摔瓦盆。如果没有儿子,这瓦盆是该侄子,还是女婿摔?为什么?

老人过世了,到底谁摔瓦盆是没有固定的。一般情况下,如果有亲生儿子,就由亲生儿子摔。如果儿子多,就由大儿子摔。如果没有儿子,可能就会有些争议。到底是有侄子摔,还是女儿或者女婿摔,才算合理呢?下面我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一个回答。

我只有姐妹二人,我母亲去世时,我的堂兄也提出了要摔老盆的要求,当主事人同我的父亲商量时,父亲问主事人堂兄负责不负责父亲以后的养老丧葬问题,如果负责可以,如果不负责,就让女儿负责。我当时就在旁边,也向主事人问了一个问题,如果堂兄负责摔瓦盆,母亲看病的钱和这次出殡的钱他是否也负责。如果负责就让他摔,如果不负责,那么就是我摔。当然,结果是我摔了。因为那时村里还没有拆迁,父亲除了一座宅子,已是一贫如洗。如果换成现在,堂兄怕是怎么也会痛快答应的。

其实,如果不和继承有关联,那么谁摔都无所谓,恐怕侄子女儿和女婿也不会争,按照风俗就行了。但在农村,谁摔瓦盆,谁会继承死者的遗产,这就出现了争议。题主的这个问题,怕是也是这样。不过这样的事很好解决,按照远近亲疏关系,如果女儿想摔,当然是第一选择,如果女儿不愿,那么侄子才可以代劳。但是在选择衰老盆的时候,也选择了以后负责给养老的义务。

不过女儿如果放弃了摔老盆,也等于放弃了对父母的继承权,这在村里是约定俗成的。为了防止以后会闹什么矛盾,我觉得还是女儿摔瓦盆的好,除非女儿放弃对父亲的继承权。

有些农村有一种风俗,出殡必须摔瓦盆。如果没有儿子,这瓦盆是该侄子,还是女婿摔?为什么?

出殡时摔瓦盆这事儿,到底是侄子还是女婿来做,这得看你还讲不讲旧礼,旧俗。

新中国建国以后,很多旧礼、旧习俗,都被当成“四旧”给破了。因此,人们办白事儿时,有些地区已不大讲究这些旧礼了。在这些不看重旧礼的地区,这瓦盆是侄子摔,还是女婿,甚至是女儿来摔,都已经没有人去深究了。

当然,中国这么大,也并不是所有的农村地区都那么“与时俱进”。当代中国,很多农村地区仍旧保留着传统的旧习俗。如果你讲究传统的旧习俗,那出殡摔盆的人选中,侄子的优先级就要高过女婿了。

如果,这事儿发生在传统社会,给无子嗣的死者摔盆,必须是族内的侄子,无论如何是绝对轮不到女婿、或者女儿的。

这是为什么呢?且听达文详细为您解说。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红白喜事都是农村人的头等大事,所以,必须有所“讲究”,慢慢就成为了习俗。

在旧习俗中,摔瓦盆这道程序,在白事儿中是正式出殡前的第一项。

以北京地区为例:在抬棺起杠时,杠头会高喊一声:“本家大爷,请盆子!”

这个时候,跪在棺材前,打着招魂幡的长子(或者其他子幼辈,孙幼辈的长孙、其他孙子),会将一个瓦盆儿举过头顶摔碎。

摔瓦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儿,不仅这个瓦盆儿有所讲究,摔瓦盆儿的人,摔瓦盆的方式也有讲究。

这个瓦盆儿,俗称“丧盆子”,但是,民间都叫它“吉祥盆”,因为人们习惯将反面的话正面去说。在俗礼中,这个盆儿的正名,其实叫“阴阳盆”

为啥要摔瓦盆儿呢?

这各地都有不同的说法,最流行的说法是:阴曹地府中,不仅有为熬汤的孟婆,还有个熬“迷魂汤”的“王妈妈”,每位死者到了她那,都要被强迫喝下一碗“迷魂汤”。喝下迷魂汤的人会神志不清,最后不得超生。

因此,为了让死者躲过“迷魂汤”,儿子在出殡时就必须要准备一个瓦盆儿,这个瓦盆儿的底部还得有个孔儿。这样,“迷魂汤”就会漏掉,为了彻底避免死者误饮,还得将盆摔碎。

用那只手摔盆也有讲究,丧父用左手摔,丧母则用右手摔,摔不碎则不能再摔二回,这是忌讳。

摔盆的人有啥讲究呢?其实,就是谁继承死者的家产,谁来摔盆,通常是长子、长孙优先,因为,在宗法社会中,长子这一支为大宗,继承大部分家产。然后,如果长子、长孙不能担当,才是其他的子孙。

如果死者没有儿孙,那么,死者的侄子就应该承担摔盆的责任,相应的,死者的家产也由侄儿继承。正因如此,很多无子嗣,多侄子的人死去后,侄子们会为了争抢打幡摔盆而大打出手。这不是因为侄儿们对死者多孝顺,而是为了争夺死者的遗产。

这时候,有人会问了,传统社会的旧习俗中,为啥女儿、女婿不能摔盆儿?

你一定知道,传统社会有一句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在传统社会中,李家的姑娘,嫁到了王家,就得改随夫姓,叫王李氏。你想想,姑娘都成为王家的人了,再来分李家的家产,李家的其他人能同意吗?

中国的帝制时代,乡土社会是由宗法秩序所主导的。

正所谓是,“皇权不下县”,官僚、司法制度只延伸到县这一级。县以下的民间社会,由宗法秩序控制,乡绅、士绅通过儒家伦理来维持秩序。

帝国的统治者把维护乡村内部秩序的权力,以及具体的组织纳捐纳税、服役当差的事务,都交给宗族领袖和士绅们负责,这样,皇权就不再有需要担心地方崛起什么中间力量了。

那么,为什么帝国的统治者对宗族就这么放心呢?

这就要从周朝以血缘的基础所建立的那一套,家国共同治理的政治模式说起——也就是周朝的分封制。

在这样一套“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下,天子、诸侯、卿大夫,既是亲戚,也是君臣,整个国家就像一个宗法制社会的大家庭。

《礼记·大传》中记载,“庶子不祭,明其宗也。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不继祖也。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规定了大宗、小宗的继承规则。又有说,“君有合族之道,族人不得以其戚戚君,位也。”国君也是大宗,有义务聚合族人宴饮,敦睦族谊,但族人却不可自恃与国君有血缘关系,而以家人之礼对待他,这是国君所处的地位所决定的。

所以你看,中国古代社会是“家国同构”的,国君,既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全天下老百姓的大家长。所以,皇帝称老百姓为“子民”。

儒家推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更是巩固了宗法社会的“家国同构”观念。宗法家族与官僚政治,用得是同样一套儒家意识形态:皇家有宗庙,民间宗族则有祠堂,有家谱。你尊你的祖先,就是尊国君。为啥忠孝不能两全?因为,你对父母好是孝,但国君是天下人的父,对国君好就是最大的孝。

在民间,家族领袖就是政治领袖,族长就相当于村长,调解纠纷,解决问题靠的不是帝国制定的法律,而是家族伦理,“齐家”与“治国”是一脉相承的。

如果你是你们家族的族长,则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用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准的方式,来感化身边的亲人。然后,你身边的亲人,就会再去感化他们身边的亲人。道德像水中的涟漪一样,慢慢地向四周扩散,直到抵达世界的边缘,这就完成了天下大治。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逻辑。

《礼记》中还有一句:

“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其不可得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确立度量的标准,制礼作乐,改变历法,改变服色,改变徽号,改换器械,改变衣服,以上这些事情,都是可以随着朝代的更迭而让百姓也跟着改变的。但是,也有些不能随着朝代的更迭而随意改变的,那就是同族相亲,尊祖敬宗,幼而敬长,男女有别,这四条可不能因为朝代变了就让百姓也跟着变。

“同族相亲,尊祖敬宗,幼而敬长,男女有别”这四条,是最底层的宗族秩序。在宗族社会中,族长是族中权威,家长是家里的权威,宗族利益大于家庭利益。而“男女有别”,意味着,在宗法社会中,男性和女性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男女有别”是一种对女人的约束,也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的。女人从出生时起,家里和社会环境就一以贯之的重男轻女,使这些女孩子从小就接受了自己低人一等的角色。

比如,结婚对于一个女人的意义在于,她将从原生家庭中脱离,去到一个新的家庭中。从此,她的人生任务,就是为婆家传宗接代,生儿育女。这就是所谓的“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自然,在她死后,也将被安葬在另一个家族的祖坟中。

因此,在传统的宗法社会,一个家庭的所有财产,只有男性子嗣有继承权,没有女儿的份。凡是敢和弟弟争遗产的,都是不安分的女人,没搞清自己的位置,要受千夫所指,万人唾骂。即使这个家里没有男丁了,家产也轮不到女儿来继承,而是收归为族产。自然,族中的同门也会出力,为其举办丧礼。

到这里,你肯定明白了吧,为啥乡土社会的旧习俗中,一个无子的死者,在其出殡时,为其摔瓦盆儿的人应该是其侄子,不能是女婿?那是因为,侄子是死者的本族同门,而女儿随与死者有血亲,但已经是外族人了。不能让一个外族人来打幡、摔瓦盆,不仅涉及到保护本族的财产,更是保卫家族的尊严(欺我族中无人乎?)。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有些农村有一种风俗,出殡必须摔瓦盆。如果没有儿子,这瓦盆是该侄子,还是女婿摔?为什么?

大实话:摔盆的一般是由家里的长子或者长孙来摔,因为摔盆代表着继承。

相信有些人朋友的老家确实会有这种习俗,那就是家里有老人去世了,然后在出殡前家里就有人要摔瓦盆。起初,这种摔盆是一种“孝”的代表,意味着子孙对去世老人的一种孝顺,但是,后期这种摔盆的意义则就慢慢变了味儿。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其实“盆”和“锅”的区别是没有太大的,所以,起初这个行为不叫摔盆,叫摔锅。因为“锅”是和“祸”发音相近的,而家里有人去世就是代表着一种祸事,所以,把锅摔碎就代表着祸事随着家人的去世也一并没有了。这也代表着去世老人对家人的一种庇佑,意思是人虽然走了,但是,也把家里的所有不好的事情也都带走了。而摔的越碎就代表着带走的祸事越多。而当时也是可以摔好几个,动静也是可以足够大,并且对摔的人也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后来我么开始用金属制的锅,摔不碎了,就换成了盆)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摔锅的行为就开始有了权力代表的意思。因为葬礼还是一个比较严肃的事情,意味着老一辈权力的离去但是也是新一辈权利的交接。而能够有这么大动静的摔锅行为自然也就不是谁都能摔了,所以后来就逐渐演变为只有家里的权力人能摔,而这个权利人一般就是长子或者长孙这种我们传统意义上认定的继承人。当然,对于普通人家来说,家里也没什么好继承的,所以,也就没什么人争这事。

但是,对于一些权贵家族来说,那就不一样了,下面的兄弟就会争这事,可能有人会说,那真的有本事的人直接夺权不就行了,争着干啥。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了,那就是人的敬畏,因为大多数人还是迷信这一套的,并且越权这事也得有个名正言顺的由头。

而如果是遇到那种家里没有男丁的情况,那就更加不友好了。因为对于一些没有法制意识的农民来说,如果这家没了男人,那就代表着这家没后了。而这时候,就会有些人组织占有这家人的财产,俗称吃绝户。而至于是侄子还是女婿其实都不重要了,基本上家里只要没了有直系血缘关系的男丁,那这家的财产就会被其兄弟分掉或者被村民分掉。当然,现在也有一些地方仅仅是保留了这个传统,走个形式罢了。

有理有据,实话实说,关注:大实话。让我们一起用理性的视角看世界。

有些农村有一种风俗,出殡必须摔瓦盆。如果没有儿子,这瓦盆是该侄子,还是女婿摔?为什么?

我说下我的情况,作为参考,我家俩女儿,我是老二,我大姐生的男孩,我生是女孩。我的户口没有启走,就是为了以后的很多事方便。我觉得我大姐摔合适,她是长女。房子财产土地,虽然她户口走了,但是我已经明确表示了我们共同拥有,不转不卖,就是以后老了我们俩常聚的地方,和一个拥有父母回忆地方的念想,即使以后拆迁,也是共同拥有,她是我的手足,永远不会出现争财产,而且我们现在很殷实,根本就不会在意这点事情。我只要不开口,给别人,谁也夺不去,因为父母的新房子,是我姐俩挣钱盖的,村里所有的人都知道。虽然我父亲有三个侄子,但是我家的地盘我们说了算,这个问题肯定是直系亲属说了算,根本就没啥好议论的。

有些农村有一种风俗,出殡必须摔瓦盆。如果没有儿子,这瓦盆是该侄子,还是女婿摔?为什么?

农村人出殡的时候,要在门前点杆草火,起灵时,孝子要跪在杆草火前将乌盆摔掉,意为送老人升天。

谁摔乌盆呢,家里有兄弟几个人的,则由老大摔。老大死了,则由老大的儿子摔。老大如果没有儿子,则由老二摔。按农村风俗,长子不离父,也就是说,长子是不能送人,也不能被招为养老女婿的,如果因为特殊情况老大与家里脱离了关系,那这个盆就得老二摔了。

如果只有一个儿子的,这个盆就只有他自己摔无疑了。

如果农村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这个盆就只能由侄子摔了。

当然,这个盆子可不是白摔的。谁顶重,谁摔盆,谁继承财产。如果是有女无儿的,只能让女儿早点把东西鼓捣走,房子呢,只好让侄子们继承了。

如果是孤寡老人,没有后代,他们的老一般由村里养老。他们死后,房产归村,那就没人给他们跪着摔乌盆了。由村干部顺手从棺材上拨拉下去摔了就行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