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级干部,在事业单位,工作,病故后,抚恤金跟机关退休一样吗?
不可能一样的。
一次性死亡抚恤金,是发给逝者直系亲属中由逝者生前供养人员,具有抚慰性质的资金,按照相关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发放标准是不同的,机关单位远高于事业单位。
一次性死亡抚恤金发放标准为,逝者生前最后一个月计发的基本工资(退休为养老金,下同)额x规定月数。
机关、事业单位的规定月数不同,机关单位的规定月数不仅是事业单位的2倍,而且,机关单位还有另外增加的项目,因而,机关单位的一次性死亡抚恤金,要远远高于事业单位。
一、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不含参公事业单位):为逝者生前最后一个月计发的基本工资额x20。
二、机关单位
机关单位(含参公事业单位):为逝者生前最后一个月计发的基本工资额x40;
另外+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
免责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处级干部,在事业单位,工作,病故后,抚恤金跟机关退休一样吗?
你好,如果是参公事业单位,干部病故后的抚恤金和同层级的公务员是一样的;但是,如果是普通事业单位,抚恤金连公务员的一半都不到!
首先,介绍一下公务员和参公人员的标准。自2011年8月1日起,公务员及参公人员在病故后一次性抚恤金的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加本人生前40个月基本工资或基本离退休费。
1、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国家统计局公布,2020年的标准为43834元。
2、40个月基本工资是针对在职公务员(参公人员)而言的,指生前最后一个月基本工资的40倍,即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之和的40倍。
3、40个月基本离退休费是针对退休公务员(参公人员)而言的,2014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后,变成了生前最后一个月基本养老金的40倍。
目前,正处级领导的职务工资是2100元/月,级别从18到12级不等,假如是15级4档,级别工资是2916元/月。
假如这位干部在2021年病故,那么,一次性抚恤金的总额就是43834*2+(2100+2916)*40=288308元。
其次,介绍一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标准。自2004年10月1日起,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病故后一次性抚恤金的标准为本人生前20个月基本工资或基本离退休费。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由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组成,正处级是指管理岗位5级,岗位工资是2780元/月,假设薪级是34级,薪级工资就是2385元。
这位干部病故后的一次性抚恤金的总额就是(2780+2385)*20=103300,远远低于相同层级的公务员,大概只有40%左右。
最后,介绍一下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病故后的其它补助。第一,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病故后有丧葬补助费,具体标准由各地自行制定,一般会在几千元不等。
第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病故后,其生前供养的亲属生活困难的,可以按照规定申请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具体标准由各地自行制定,浙江目前的标准是每人每月1335元。
欢迎关注@瑛杰小猪,一起聊聊体制内的小知识。
处级干部,在事业单位,工作,病故后,抚恤金跟机关退休一样吗?
毫无疑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病故之后,其抚恤金标准和机关退休工作人员是完全不一样的,差别还比较大。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先看《社会保险法》的法律规定2011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是目前我国社会保险方面最基本的法律规范,当然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所有的中国公民都要受到《社会保险法》的制约。换个角度说,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可能享有法律规定之外的特权。
关于抚恤金问题,《社会保险法》第十七条极为明确地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遗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领取病残津贴。所需资金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这就是抚恤金问题最根本的法律根据。
如果认真研究这个法律规定,有这么几个特点:1、前提是必须是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即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死亡原因必须是因病或非因工死亡这两种法定情形。显然,这里从法律上完全排除了因工死亡这一情形。这是为什么呢?根本原因是:因工死亡的参保人,必须按照人社部2003年发布的《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对依靠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的亲属,包括了该职工的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兄弟姐妹等等,可以按照政策的规定,申请供养亲属抚恤金。这都有非常严格的条件限制,符合条件的可以享受;不符合条件的,就不能享受。这里不详细展开说。通俗地说:对因工死亡职工的抚恤待遇,要比因病死亡和非因公死亡的待遇更高一些。或者说:法律对死亡原因做了进一步的细化,区别不同的死亡原因,规定享受不同的抚恤金待遇。这一点十分重要。3、领取抚恤金的法定对象,是因病和非因工死亡人员的遗属,也就是死亡人员的法定继承人。4、抚恤金的资金来源渠道,是参保人相对应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来说,肯定就是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了。
这就是国家层面关于抚恤金和丧葬补助金的基本政策规定。
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死亡后的抚恤金标准总体而言:不同身份的人员死亡之后的抚恤金标准是完全不同的,甚至可以说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情。
就现行有效的政策来说,事业人员的抚恤金为20个月基本工资或基本养老金;而公务员为40个月基本工资或基本养老金。这里要说明的是:按基本工资发放的,是在职人员的抚恤金。按基本养老金发放的,是退休人员的抚恤金。
很明显:事业单位人员的抚恤金仅为机关公务员的一半,差距确实是很大的。人社部在2019年8月公开回复全国人大代表的建议时,明确表示:将广泛地听取各方意见,不断地完善政策,争取尽快地出台统一办法,逐步化解待遇差距较大的矛盾,建立起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
但是,在新的政策尚未出台的情况下,原来的政策肯定依然有效,并继续执行。
总之一句话:事业人员死亡之后的抚恤金,与机关退休人员的差别确实很大,仅为后者的一半。
最后乘此机会顺便强调一下: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参保人,不论是在职期间死亡,还是退休之后死亡,其遗属法定的政策待遇有以下四大项:1、个人账户养老金余额,即退休后逐月领取所剩的余额,或者在职人员个人缴费账户实际总额。2、丧葬补助金。各省标准不一,以本地标准为准。3、抚恤金。仅适用于因病或非因公原因死亡人员,这里不重复。4、供养亲属抚恤金。对象是因工死亡人员直接供养的亲属,符合条件的可以享受,当然不符合条件的,就不允许享受,目的是保证其供养亲属的基本生活。有的地方称为供养直系亲属生活困难补助费,意思是一样的,各地的具体标准也不统一。若不幸遇上此类事情,千万别忘了: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这些资金都可以领取。
处级干部,在事业单位,工作,病故后,抚恤金跟机关退休一样吗?
在抚恤金方面,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的都是不一样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之间也有很大的不同。
一、机关单位的死亡一次性抚恤金要比事业单位的死亡一次性抚恤金要高。
1、机关工作人员及离退休人员死亡的一次性抚恤金标准为:
烈士和因公牺牲的,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加本人生前40个月基本工资或基本离退休费;病故的,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加本人生前40个月基本工资或基本离退休费。
2、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离退休人员死亡一次性抚恤金标准为:
因公牺牲为本人生前40个月基本工资或基本离退休费,病故为本人生前20个月基本工资或基本离退休费。烈士的抚恤待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从以上的标准可以看出,机关单位的抚恤金标准要比事业单位的要高。如病故的,机关单位人员是事业单位人员的2倍多,即要多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及本人生前20个月基本工资或基本离退休费。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这一项就有8万多元(201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59元),20个月的基本工资也将有8万元左右(按月基本工资4000元计)。基本上会高出十多万元。
二、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的抚恤金标准是一样的。
机关单位的在职人员与机关单位的离退休人员死亡一次性抚恤金标准是一样的。只是在职人员是以本人生前基本工资为标准来计算,离退休人员是以本人生前的基本离退休费来计算。
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与事业单位的离退休人员死亡一次性抚恤金标准也是一样的。同样的,在计算时,在职人员是以本人的基本工资为标准,离退休人员以本人生前的基本离退休费为标准。
但是机关单位人员的抚恤金与事业单位人员的抚恤金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三、机关、事业单位死亡一次性抚恤金与本人的职务职级没有直接关系。
死亡一次性抚恤金与本人所任的职务职级没有直接的关系,在计算抚恤金时不会以所任职务职级来区分抚恤金的多少。但是抚恤金的多少与本人所任职务职级有间接的关系,因为职务职级高,本人的基本工资就高,计算出的一次性抚恤金就高。
以上是个人的见解,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处级干部,在事业单位,工作,病故后,抚恤金跟机关退休一样吗?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死后,主要可以领到四笔钱,事业编正处级与公务员正处级有较大区别。
第一笔:丧葬费
丧葬费是指用于安葬逝者的必要补贴,能够领取多少,并不是以个死者家属治丧活动花了多少钱就可以领多少钱。国家规定,丧葬费发放标准为:该地区上一年度职工平均月工资的6倍。也就是说,每个地方的丧葬费的政策是一样的,具体领多少,视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而定。这一笔钱,与行政级别和编制性质无关,无论是事业编、公务员,还是科员级别、正处级别,领取标准都是一个样。以我们中部地级市为例,2019年职工平均月工资为2600元,2020机关事业单位病故后的丧葬费为:
①公务员正处级丧葬费:2600*6=15600元。
②事业编正处级丧葬费:2600*6=15600元。
第二笔:一次性抚恤金
①公务员正处级一次性抚恤金: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加本人生前40个月基本工资或基本离退休费。以我们中部地级市为例,2019年职工平均月工资为2600元,公务员正处级基本退休费为5300元,2020病故,那么可以领取抚恤金:2600*12*2+5300*40=27.44万元。
②事业编正处级一次性抚恤金:为本人生前20个月基本工资或基本离退休费。假如管理岗5级,基本退休费为4600元,2020病故,那么可以领取抚恤金:4600*20=9.2万元。
从上可以看出,公务员正处级的一次性抚恤金比事业单位的多很多,差不多是3倍。
第三笔:遗属生活困难补助
该补助是按月领取的,能够领取的人为靠逝者生前扶养的,主要是死者的配偶、子女、父母。该补助的领取也是需要条件的,比如年过60周岁或丧失劳动能力的父母、丧失劳动能力的配偶,以及未成年的子女或成年后丧失劳动能力的子女。父母可以领到死亡为止,未成年人可以领到18岁。父母、子女、配偶领取的补助金不一样,但都是以逝者生前上一年度的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按比例领取。以我们中部地级市为例,父母可以领取上一年度的月平均工资的20%,配偶可以领取20%,小孩可以领取15%。
第四笔:逝者的养老金、职业年金等账户余额
个人社保卡的个人项目,还有未领取完的职业年金等费用,都属于个人私有,法定继承人可以继承领取。剩余多少,就可以领取多少。特别是职业年金,自退休到死亡还没满139个月的,个人账户都有剩余,都可以由死者家属继承领取。一般来说,相同级别,公务员缴纳的社保和职业年金比事业编高。
综上,同为正处级,公务员病故后,领取到的抚恤金比事业编多很多。但这笔钱,只能归子女享用,正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相比抚恤金,健康更重要,只要多活几年,就可以多领取几年的退休金,比死后抚恤金划算多了。
处级干部,在事业单位,工作,病故后,抚恤金跟机关退休一样吗?
不一样,差距一半左右。
一,首先,公务员和参公人员病故后抚恤金的补偿标准公务员或参公人员退休病故后,在抚恤金发放标准上全国执行统一的计算标准,即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本人生前40个月基本工资或离休费、退休费。
1.“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都是一致的。
2016年-2020年的数据分别是33616元、36396元、39251元、42395元和43834元。
2.对于在职人员而言,发放40个月的基本工资,这里的“基本工资”包括两项,一是职务工资,二是级别工资。
处级干部根据正处还是副处、领导职务还是非领导职务,其职务工资是不一样的,一般2000元左右;处级级别工资又分为12-18级,每一档又对应不同的档次,因此级别工资也不尽相同,一般3500元左右。
粗略平均估算,在职处级干部2021年去世的话,能获得的抚恤金金额即为:43834元*2+(2000+3500)*40=30.7668万元。
3.对于已退休人员病故的,发放本人生前40个月的离休费或者退休费。
比如生前养老金是5000元,那么就发放20万;生前养老金是8000元,那么就发放32万元,再加上“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即是全部抚恤金的发放金额。
二,再者,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病故后抚恤金的补偿标准与公务员、参公人员一样,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病故后抚恤金的补偿标准也是全国一致的,即在职的发放本人生前40个月基本工资;病故的,发放本人生前20个月离休费、退休费。
1.与公务员、参公人员抚恤金补偿标准的第一个区别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抚恤金没有“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这部分,按照现在可支配收入的水平,比公务员和参公人员少了8万多。
2.另一个区别是在职和退休病故后发放的“倍数”不一样,在职发放基本工资的40倍,而退休则发放离退休费的20倍。
3.“基本工资”包括“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两部分。
假设是正处,管理级别5级,对应34级薪级的话,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分别是2780元、2385元,合计5165元,那么抚恤金是20.66万元;
4.退休后发放离休费或退休费的20倍,假设老教师生前退休费8000元,那么抚恤金发放标准是16万元。
写在最后:1.同样是处级,对于公务员、参公人员而言,退休病故后的抚恤金即包括上年度城镇职工可支配收入的2倍,又包括离退休费的40倍,而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相对就少一些,发放离退休费的20倍。因此即便退休费一样,差距也在2倍以上;
2.对于在职人员而言,差距要比退休人员相对少一些,都是发放“基本工资”的40倍,唯一的区别是公务员、参公人员还有上年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两倍,也就多出8万多元。
综上,在职时病故差距1/3左右,退休后病故差距在50%左右,具体还要看“基本工资”的差距和离退休费的差距,个体不一则抚恤金额不一。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