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的事业单位主要分哪几类?
现存的事业单位,主要分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两类,以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
一、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设立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事业单位接受政府领导,表现形式为组织或机构的法人实体;事业单位一般是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的机构,但不属于政府机构,与公务员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国家会对这些事业单位予以财政补助。
事业单位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主管机关批准设立、合并、分立、撤销,经中央及县级以上地方党委机构编制部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依法审核,登记注册,领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后,方可开展活动。
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
参公事业单位,具有行政职能、行政执法职能,原来多是党政机关工作部门,在多次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中,因缩减党政机关机构限额,压缩行政编制,而退出党政机关工作部门序列,转为事业单位,但仍然具有行政职能、行政执法职能;
参公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除外使用事业编制,具有公务员其他的性质特征:依法履行公职,财政全额拨款供养;参公人员完全按照公务员人事制度管理,与公务员无二,进入单位的参公人员人员实行与公务员同样的“凡进必考”政策规定(符合调任条件的除外),必须参加公务员招录考试录用,方能成为参公人员。(符合调任条件的除外)
近些年,还新兴出现社会资本举办事业单位,是国家不拨款的事业单位;本文论及的是政府设立的事业单位。
三、事业单位改革
主要是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资源配置情况,重新分类定位,预计2020年完成改革。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拉开事业单位改革的序幕。
按照计划时间表,2015年在清理规范的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2020年完成事业单位改革,形成新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事业单位改革,目前已经完成第一阶段的清理规范事业单位分类的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事业单位重新分类定位改革的实施工作。
四、事业单位现状及改革走向
按照经费来源不同,事业单位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一)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1、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多为公益性、非盈利性、服务性事业单位。经费及人员工资、福利待遇财政全额供养,执行标准的国家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制度及社会保险规定,几与公务员无差别;编制管理相当严格。
这种类型的事业单位中,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多数转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2、这个类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行政职能、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既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在事业单位改革中:
具有行政职能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将不再保留,或转为行政机关,或将职能划转行政机关。
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将改变分部门分系统多头执法,整合为综合执法。
(二)财政差额拨款(定额)事业单位,多为有生产经营性收入,但不足以经费及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开支的公益性单位。经费及人员工资、福利待遇财政予以差额(定额)补助,同样执行标准的国家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制度及社会保险规定;但视生产经营、经费状况不同,工资、福利待遇有的单位可能高于国家规定,但有的单位时有不达标准、不足额发放、拖欠情况发生;编制管理相对严格。
这种类型的事业单位,在事业单位改革中,以生产经营为主业的单位将转制为企业。
(三)自收自支及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多为生产经营性的事业单位。自负盈亏,经费及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没有财政支持,特别是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意既与企业没有太大的区别,可执行国家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制度,或实行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机制及工资福利制度,拥有较为宽泛的工资福利自主权,但必须按规定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因生产经营状况不同,少数单位工资、福利待遇和退休金可能优于前二种类型;但大多数的单位工资、福利待遇和退休金不如前二种优越;编制管理相对宽松。
这二种类型的事业单位,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将全部退出事业单位管理序列,成建制的转为企业。
五、改革后事业单位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规定意见,2020年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事业单位重新分类定位,分为二种类型。
(一)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卫生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这一类型事业单位,非盈利性,财政全额拨款,几与公务员无差别,稳定性好。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是指承担科教文卫等行政辅助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的事业单位。其特性有两点:
一是没有收费职能和权力,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
二是由财政全额拨款供养(部分乡镇卫生院除外)。
(二)公益二类事业单位
承担高等教育、非盈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
这一类型事业单位,工资和福利来源自身营收和财政补助二部分构成,分化明显。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基本特性是部分资源可由市场配置,即存在一定经营或收费职能。鉴于此,此类事业单位一般由财政差额拨款供养。
免责声明:本文图片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现存的事业单位主要分哪几类?
事业单位改革后,32个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要求在2020年全部转企改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核销事业编制。在职职工转为签订劳动合同,采用聘用制招聘,不再使用原有的事业单位聘用合同。
2020年的事业单位改革已经步入尾声,正做收尾工作。基本在此之前大部分的事业单位已陆续完成合并、转企、撤编。想要报考事业单位的朋友们,务必看好2020年的招聘公告,看看你想报考的单位是否还是事业编制?是否还有这个岗位?
现存的事业单位主要分哪几类?按工资类型可以分为:自收自支、差额拨款、全额拨款三类事业单位。主要是为了辅助行政部门,落实完善社会的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公益工作设立的单位。工资不受国家约定,由各事业单位根据市场情况发工资。
本次取消事业编中,有32类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核销事业编。承担行政职能,将职能优化合并,把行政职能归行政部门管理。留下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加强公益性质,提高完善的公共服务。
事业单位如何改革?参公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为财政全额拨款发工资,在本次改革中工资影响较小。
从事经营生产的事业编属于自收自支,取消编制前就是按单位的经营收支情况来发放工资的,效益好的单位,职工收入自是更好,如果是效益差的单位,也就意味着继续低收入。
公益类事业单位分为公益一类与公益二类。公益一类人员费用、公用费用都要由国家财政全额提供,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工资有一部分财政补贴有一部分靠单位营收,如普通高校、公立性的医院在这次改革中待遇将发生改变。
现存的事业单位主要分哪几类?
事业单位分类主要是应对将来事业单位改革而产生的。主要有管理型和执法型事业单位、公益型事业单位、经营性事业单位三大类。
一、管理型和执法型事业单位
这类事业单位过去曾是行政机关即现在的公务员单位,在名称上仍称**局,但单位是事业单位编制,是由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其编制由过去旧行政机关更改为事业编制,主要是为了精减机构,名义上政府机关精减了,实则人在、事还在、还是由这些人在办事,很早以前为了精减机构把单位名称由局曾改为管理公司,后来精减机构甚至连单位名称也没改变仍为局。还有的称参公型事业单位。还有些纯执法类的事业单位,也有管理兼执法型的。
二、公益型事业单位
从事公益事业的事业单位,有财政全额拨款的也有部分拨款的。如从事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研、水文、地质、环保、社会服务等行业的事业单位。
三、经营性事业单位
具有经营性质,以盈利为主的自收自支、非财政拨款或半拨款的事业单位。
在事业单位改革中,管理执法性事业单位有些将来可能转为公务员编制和参公性事业单位;公益性事业单位大部分保留编制,经营性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
现存的事业单位主要分哪几类?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事业单位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式:
一、按体制类型
分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公益性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本轮事业单位改革将于2020年完成,本轮改革后,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将划归机关序列,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将改制为企业化管理。今后保留公益性事业单位,并进一步强化公益型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根据承担公益服务不同,将公益性事业单位又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事业单位。
二、按财政保障方式
按财政保障方式分为财政全额保障、差额保障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三、按行业类别
分为教育事业单位、科学事业单位、文化事业单位、卫生事业单位、体育事业单位等。
现存的事业单位主要分哪几类?
1、教育
2、科技
3、文化
4、卫生
5、社会
6、体育
7、交通
等····
现存的事业单位主要分哪几类?
目前主要分为三大类
公益性,比如保洁,保绿,停车看管等。
准公益性
经营性,比如烟酒专卖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