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秀才算什么职位?

清朝的秀才,不是职位、也不是职务。

秀才,是科举考试获得的功名,向上层级考试的资格和等级,具有一定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清时的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县府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获得不同的向上层级考试资格、功名,下面简述之。

一、童生

清时的读书人,称为文童,首先须经童生试,录取者为童生,始取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在科举考试未考取生员(秀才)以上功名之前的童生,俗称白衣。

你看,《水浒传》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伦,绰号“白衣秀士”,就是一个没有功名的文化人。

既使读书终老,成为白发老翁,未考取生员(秀才)功名,也仍然是童生。

二、生员

童生参加县试、府试、院试,录取者称为生员,始获得功名。(生员,俗称秀才;院试,省学政主持的考试)

生员又可分为廪生、增生、附生。

廪生入学,可获得政府膳食供给待遇,相当于现在大学公费生;

增加录取名额的增生、附加录取的附生则没有这个待遇,相当于现在大学自费生。

生员中选拔出优秀者,可以入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者称为贡生,相当于现在大学生保研,为贡生中的优贡;不同于恩贡、荫贡等凭特权进入国子监的贡生。

生员只是取得入县州府学校学习、拔贡、及向上层次考试的资格,不能出仕为官,所以并没有职位、职务。

生员只有继续向上层级考试,参加省级乡试录取为举人,方可出仕为官,取得相应的职位、职务。

生员享有可免除夫妻徭役赋税、见官不拜、状子直呈、罪不用刑等特权待遇,社会上还是有一定的身份地位的!

生员向上考试不第,可搞教育办私塾、府州县衙为吏、文臣武将幕僚、编志修谱等谋生。

免责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清朝秀才算什么职位?

清朝秀才算什么职位?

放在这个句子里,职位应该是倾向于指官位官衔吧。

明清时代,依然是科举制的天下,秀才是经过县府院三级考试后合格的童生,也可以称之为生员,优秀者可以进县学府学读书,俗称进学,朝廷给一定的钱粮,支持他们继续学习,然后考举人考进士。

能考上秀才的人,已经很牛叉了。秀才可不能等同于现在的小学文凭,因为明摆着,小学文凭做得啥,但人家秀才却有许多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已经成为统治阶层预备队的一员了,成了秀才,在地方上就是个人物了,十里八乡的,可以抖一抖(明朝出门要路引,秀才不用,可以自由行走)。

秀才还有什么特别的福利呢?

见官不跪,当然只是县官了,见着超级大的官还是得跪着的。

涉及到了诉讼,可以不出庭,找个保姆或者家里的厨子去也行。张三李四王二麻子家出了什么事,秀才作邻居的,可不去,但有人指认秀才犯下人命案件,那也得到。

官府非得用刑时,秀才申明有功名在身,可以免。但是锦衣卫大人到场且对该名秀才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刑具上身也是可能的。

朝廷摊派徭役,可以不用去。交税的话,秀才实在没钱可以不交不用罚。

秀才有了一定的功名了,也可以做地方官和老百姓之间的桥梁了,捞点油水也有机会了。本质上,他与民有了区别了。

秀才有没有资格当官?一般的情况是没有的。秀才如果考上举人,那就可以有了当官的资格,如果没考上,可以当官员的幕僚,当私塾里的先生,范进中了秀才后,他老丈人就是这么给他规划未来的,尽管他那时已经五十多奔六了。

但是例外也是有的,碰上了奇葩皇帝,或者说本人运气特别好的,当官也是有可能的。比如万历时代官员太少,奇葩的皇帝不太上朝理事,边远山区的县令离任后,也没人接任,没批文也不好办啊,于是,上级巡抚就地提拔几个秀才来当县太爷,顶得死死的。

这个时候,秀才的职位就有了,很不错吧。不过呢,不要想得太美,这种事就是瞎猫碰死耗子的特例。人家举人进士拿着条子等着任职的一大堆,秀才靠边站去,等考中了举人再来排队!

期待您关注叶之秋的头条号哈,谢。

清朝秀才算什么职位?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句话是寄托着封建社会科举学子的共同夙愿。很早的时候,我们都读过清人吴敬梓的讽刺小说《范进中举》,深深地以范进考取举人后欣喜若狂进而发疯为笑话。实际上,古代社会能够通过考试,博取举人的功名已经是非常高的成就,很多人穷其一生只谋得个秀才都会以此而感到光宗耀祖。

秀才的由来

秀才,才之秀者,即是读书人中的优秀人才。先秦时期,管仲改革试图打破森严的社会等级,让底层的优秀人才可以通往上层社会。所以,《管子》中写道“农人之子,有秀异之材可为士”。汉光武帝刘秀执政期间,为避其讳,改名为茂才。

秀才不是职位,是功名

古代的秀才只能算是一种功名,本身不带有任何的职级。秀才是最基础等级的考试,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普通本科学历,比如现在公考越来越热门,八成的岗位需要本科学历才能报名。考上秀才只能代表着将来有机会晋考举人、贡士,然后进士一级一级往上考。一般举人以后才开始有出身资格,具备当官的条件。

秀才的报考门槛

清代的时候,童生要想考取秀才对于身份的控制也是非常严格。娼优隶卒,即风尘女子、戏子、奴隶、充军四类人的后代不可以参加选拔秀才的考试。因为这些人都是社会中最底层的人物,属于有黑历史的人群。毕竟高中秀才后,学子本人需要披红挂彩,还要有官府太爷、乡绅大力褒扬秀才的长辈。万一某个秀才的祖上是风尘女子或者犯罪充军的人,根本没法写文章褒扬,必然会招来众人啼笑。

另外,冒名顶替的人是坚决杜绝,参加考试要像银行贷款一样,需要有担保的人,这么做只是为了防止有违规操作的事情发生。

古人常说,求忠臣必于孝门。如果有人正在守孝期间,是绝对不可以参加考试的。别说考试,就算是做官的都不行,皇上会打法丧失考妣的官员赶紧回家守丧去。举个例子,曾国藩当年就是因为回老家为母亲守孝,才被太平天国抓去差点丢了性命。

秀才是稀缺资源

秀才不像常人想当然认为的那样遍地皆是。要知道古代读书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很多人皓首穷经一生,也只能混个童生,连个秀才都不中的大有人在。不第秀才王伦就是屡试不中,只好把一肚子墨水撒向梁山。

据学者统计,有清二百六十多年,历经10位皇帝,一共才出现过46万个秀才,平均每年1700多个,现在高考一年有几百万本科生,差距实在是太大。

秀才有特权

考上秀才好处多多,见官不用下跪,只需要相对作揖,如有犯罪嫌疑,官府不得对其用刑,不需要承担任何徭役。这一条特权在古代是非常实用的,毕竟古代男丁都要承担徭役,如果说家里富有可以多交点钱或是雇人去替自己服役。免除秀才的徭役,可以让秀才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地投入到学问当中,免去身体的皮肉之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今天用功读书都是一件非常优秀的品质。即使古代能读个秀才都能有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在今天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更需要珍惜时光,用心读书。

清朝秀才算什么职位?

清朝的秀才,如果按照职位来衡量,真没有什么具体职位给他定位的。秀才之前的名分是童生,这是进阶秀才的基础;秀才往上则是举人,中了举人才能当官。

所以,秀才本身并没有职位,只是仕途之路上,承前启后的一个学习进阶的一个阶段而已,类似于硕士研究生相当,但比考取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生都要难的多。虽然,这样的难度,与当时的社会教育落后有关,但从一个时代的角度来评价,也是超级难考的科举考试。

当然,若非要给出一个答案,我认为以今天的后备干部称之则比较合适。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奇人可居,人以稀为贵

偌大个清朝,260多年历史,大概3-4亿人口,每年录取的秀才占总人口的1/15000,清朝从建立到灭亡,总共才有46万人中了秀才。如果从清朝建立算到1901年废除科举,一共257年,平均每年只有不到1800人中了秀才。

而如今,我国录取博士近8万人,约占人口的1/20000,硕士研究生就更不能比较了。所以,考取秀才的难度之大绝非儿戏。

仅就此一点,秀才的社会地位就要比普通百姓高出几分。

二、功名加身,进阶的垫脚石

秀才考中之后,代表“功名”在身,意味着你已经脱离了农民队伍,进身士大夫阶层了即使在这个阶层里,地位是最低的,但也是士大夫,这一点无可置疑。

在这个阶层里,最大的期望就是距离考取举人又进了一步。只有中了举人,才能接受皇封当上官员。所以说,当了秀才之后,就是国家的后备干部,仅是后备,要成为正式的国家干部,还有更难的考试。范进中举的例子,活生生地告诉我们这条路有多难。

话说,清朝取得秀才名份,实不容易。但即使取得秀才身份,很多人因为家贫,会以设塾教书或坐堂行医谋生,而这样的营生,往往会伴随其一生。也只有少数殷实富户或天份高的人,通过会试,殿试真正迈入仕途。

三、特殊待遇,显示后备的价值

既然是后备干部,也算是清朝国家干部的储备人才。这样的身份,自然与普通百姓的待遇有别,也显示国家的后备人才培养和关爱。

秀才就是一种“功名”,在地方上自然要被尊重,特权还是不能少的。比如:可以免除差徭;见官时不用下跪,当然这个官,一般指的是当地的知县;秀才犯了错误,知县也不能用以刑罚;同时,有事情,可以直面知县进行陈述表达等等。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政治待遇啊。

秀才此等待遇,使其成为地方乡绅阶层的代言人,是有着较高社会地位的读书人。成为平民与地方官府之间最直接的协调沟通人选,老百姓上访告状打官司,很多时候求助这些秀才帮忙。说白了,秀才就是帮助说理的人。当然,“秀才遇见兵,有理也讲不通”,好在,地方上打交道的多是文官。

四、成功的秀才,是这个样子……

秀才看起来,如果当不上官,也只能在地方上装装威风。

但真的不要不把秀才当盘菜!梁山的军师吴用,一介秀才,成为梁山的高参,重要的决策者!明朝徐渭,一秀才而已,成为封疆大吏胡宗宪的师爷,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司令身边的总参谋长……

清朝秀才算什么职位?

要想知道古代“秀才”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学历水准,一个重要前提是:知道古代的秀才会什么。可以肯定的是,古代的秀才并不像戏文里说的一抓一大把,似乎信手捏来一般容易。恰恰相反,在古代,要考取秀才还是相当不容易的事。也因此,历史上苦读诗书五六十载还只是童生的,大有人在。

也因为考取秀才相当艰难,所以在古代秀才有着非同寻常的特权。在以科举选拔人才的古代,秀才作为入仕为官的第一个阶梯,自然比普罗大众享有更大的权益。秀才的地位和特权,在古代还是相当高的,高到什么程度呢:如古代规定秀才见官,不必下跪,做个揖就是了。因此秀才打官司,占着很大便宜:对方哪怕是家财万贯的财主,只要没有功名在身,见了县官也要跪着回话;秀才即便家无隔夜之粮,却可以站着跟县官交流。这一立一跪之间,输赢已见。

从这些不难看出,古代秀才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已经到了相当高的地步了。而之所以能到如此地步还要从科举制度本身说起——

古代的科举制度中,严格将读书人的等级分为童生、秀才、举人、进士四等,他们对应的则分别是: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而选拔的标准虽各朝代不一,但整体上大同小异。首先来看比秀才第一级的童生选拔,明清时,童生以前的学子一律叫“文童”“生童”或“儒童”;在通过县、府两级考试后,才可被称“童生”。而要取得童生资格,即须参加道试(又称院试)。而童生的考试内容,则有八股文、诗赋、策论等。

这是什么概念呢,拿其中的一个项目八股文来说,八股文我们知道:是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的文章,它的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而四书五经它不是一本书啊,它是无数本书啊,让现代人不得不惭愧的是四书五经是我们高中大学才会学习的项目啊!但现在这很多大学生都不一定能懂的四书五经,在古代它竟仅仅是童生的必考项目。

童生考试难,秀才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拿唐代来说,唐代选才的标准,大致有三:才学,道德和才干。唐代的秀才选拔偏重于经学,他们要求秀才宽博有谋,清白行高。而要达到这个标准具体有四个要求:一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是学道修行,经中博士,三是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是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

试问,以上四点,中国有几个研究生能达到?从这些就可以看出,古代秀才的含金量是相当高啊,更要命的是,古代讲究全面发展,通常在考试之外,读书人还得“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如此一来,这古代秀才在今天看来,简直是人中龙凤一般的存在啊。

再看古代秀才的考试制度,在古代,秀才选拔是要经过县、府、道(院)三级严格考试(又称童子试),全部通过后,才算“进学”,也就是升入官学,成为秀才。不得不感叹:当个秀才并非易事啊。也正因此,古代的秀才多是饱学之士,基本能达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说到这,想起来前几年大火的一部清宫穿越剧《步步惊心》,女主晓姑娘是本科生,结果穿越到古代以后连个信竟然都读不全,她只得拿着书本感叹:我在现代一个堂堂的本科生,好歹也算知识分子,穿越到古代竟然只是半个文盲?!

这部穿越剧虽然是虚构的,但这个环节却是很写实。说到底,古代秀才在今天的含金量:远在本科生以上啊!

清朝秀才算什么职位?

秀才,不是职位。

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特殊阶层。

明清时期,全国读书人(不是识字)的人口约五六百万,每两年产生秀才大约2万不到,全国秀才大概70万左右。

所以,秀才是地位比较高的。按清代平均人口3亿计算,等于今天全国三四百万混得比较好的人。

秀才优势在于,见官不跪,口称学生。本人家庭免徭役,一定田亩无税,给富豪家庭充当管家掌柜,给官员当师爷,任州县低级公务员,有资格开私塾,可以得到部分国家钱粮支持。

总体来说,秀才不是统治阶级,差举人比较远,但有晋升机会,是国家层面的坚定支持者,在本乡掌握较大话语权。不是什么穷酸秀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