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没有银行,皇上是怎样给官员发工资的?

古代当然没有银行转账、邮局汇兑、手机支付等现代支付技术手段,但并不影响皇帝的中央政府按月及时、安全的支付地方官员的薪资。

古代官员的薪资的发放,京官不必说,都居住、工作在京城,很好办理。

但地方官,近的几百里,远的离中央政府几千里,由中央政府发放,那可要时间了,而且,每月押解款项到地方,山高路远,风暴雨雪、洪水流沙自然灾害不说,显然,人祸更不易防备,沿途丢失、抢劫、失窃等风险增加多多!还有,车马挑夫,押解警卫,吃喝住宿等,沿途的人工成本也大大增加!

怎么办呢?古代人也是很聪明的,解决这个问题一点难度都没有,地方官员的薪资标准,由中央政府吏部(相当于今组织部、人社部)制定,但不用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拨款发放,由地方政府司库(地方财政)发放,在地方政府税收财务上解中央政府户部(相当于今财政部)款项中扣除,由驿站(相当于今邮政局兼招待所)传送一纸公务文书既可。

这一作法,实际相当于今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财务往来的“转移支付”办法,手段也是挺先进吧!

看看,古代人很聪明吧,财务管理也是切合实际应用的,现代人财务的“转移支付”技术手段,古代人早已会应用了!

免责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古代没有银行,皇上是怎样给官员发工资的?

古代官员如何领工资,别的朝代不知道,清朝的倒是大致清楚,清朝的俸禄分为正俸和饷银,正俸就是正常的工资,根据级别不同发俸银和俸米,饷银就是养廉银了,从雍正开始给各级官员的额外补贴,数额是根据地区官员品级和职位繁简来发放的。

图为清朝铜钱,单位文,乾隆鼎盛时1两银子可换1000文铜钱,清中后期后,1两银子可涨到5000文铜钱。

正俸是每年发两次,春季,一般是正月二十号为限,秋季,一般是七月二十号为限,在京衙门到户部领取后,再行分发,地方的由省衙门到京户部总领后,由州府派人到督抚领取,县衙再派人到州府领取,每个地方衙门都有户房,所以领钱的差事一般由户房的人办理,这叫统一领取,逐级分发。

雍正画像。

饷银的发放与正俸不同,本来明朝的俸禄就很低了,谁料清朝的官员俸禄更低,老实的低级官员填饱肚子都是问题,鉴于这种情况,雍正皇帝发明了养廉银制度。清朝老百姓交税,必须把手里的铜钱换成银子,交上去碎银子,各级衙门再把碎银子熔化铸成统一规格的银锭,再上交国库,这样方便清点查验,这碎银子熔化成银锭,中间肯定有损耗,这个损耗称为“火耗”,而火耗也由百姓承担。

图为清朝官银,各地税收统一铸成,民间私用是杀头大罪,由朝廷根据需要熔化后铸成普通银两在市面流通。

假如一户百姓交税银一两,火耗可能是三钱,那这户百姓要交银一两三钱,这叫“火耗归公”,而雍正的养廉银制度,就是把火耗归公的钱,拿出一部分,发给各级官员,用以补贴之用,美其名曰“养廉”,养廉银的数额不是根据品级来定的,而是根据地区富庶、官员职位繁简、品级高低等多方面定的,所以养廉银每个地方都不同,不可能由全由户部统一发,于是养廉银由各地督抚逐级发放,比正俸发放要灵活。

在古代没有银行,皇上是怎样给官员发工资的?

工资,是大多数人最关心的问题。尤其是最近,由于我国受到疫情的影响,使得许多企业都无法正常运转。即使是那些勉强复工的企业,其工资水平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也使得工资这个话题被多次提及。

而我国的工资历史其实历史悠久,最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当然,由于篇幅的关系,本文不可能将整个工资的历史都介绍一遍,所以我就着重介绍一下汉朝官员的工资体系。通过介绍汉朝官员的工资体系,让大家了解一下当时的工资体系和现如今有何不同。

一上任就是正式工?别想了,先过试用期再说

现如今,我们新入职一家公司,短期内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先过了试用期。这个试用期有长有短,正常的公司一般是三个月,比较坑的公司则有可能是六个月。然而无论是三个月还是六个月,在汉朝的试用期面前,都是小意思。因为汉朝的试用期乃是一个月。

汉代官员在刚刚走马上任之时,都需要“试守”,也就是所谓的试用期,其期限一般是一年。在这一年里,你拿不到全额的工资,只能拿到比你相应职位低上一级的试用期工资,俗称“比秩”。比如赵广汉任京兆尹之时,在这个位置上干了一年才获得正式任命,拿到正式工工资,在此之前,他拿的只是试用期工资。

什么?你问我试用期没过怎么办?干活不积极,当然是被辞退了,还想着混吃等死嘛。

不同职位的工资差距大吗?差距挺大的,高官厚禄,低官薄禄

现如今,在一个公司员工当中,最底层的员工其工资肯定是最低的。随着员工等级的不断,其工资增长幅度也是越来越大。而在汉代,这一规则同样适用。

汉代的官员工资差距如此之大,其实和周代的工资体系密不可分。我们都知道,周代是奴隶制度,是一种以贵族为主体的制度。同样的,其工资发放对象也是贵族。

周代的贵族工资分为四大类:君、卿、大夫、士。士又分为上、中、下三等。其中君是卿的十倍,卿是大夫的四倍,大夫是上士的二倍,上士是中士的二倍,中士是下士的二倍。

而汉代的工资体系与周代相比,有过之无不及。

比如汉武帝时期,公孙弘曾经出任宰相。而宰相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其工资水平应该是最高的那一批人。可是公孙弘的日子却并不好过,他每餐只吃一种荤菜和粗米饭,盖的被子也只是粗布做的。于是,顺理成章的,他被人弹劾了。弹劾的理由无非就是公孙弘的工资这么高,吃穿却如此之差,是不可能的事情。唯一的解释就是公孙弘沽名钓誉,想要收买人心。连勤俭一点都能成为别人弹劾的理由,足可见汉代高级官员的工资有多高了。

与之相对的,则是汉代低级官员的薄禄。汉宣帝时期,各地推举廉吏。汉宣帝就直接下旨,让各地不要再把高级官员的名单拿上来了,要拿也只能那些低级官员的名单。因为高级官员的工资本来就有很高了,如果再不廉洁,那就是大罪了。

这句话其实透露出一个信息,这个信息不是针对高级官员的,而是针对低级官员的。那就是高级官员因为工资高,所以是不允许贪污的;而低级官员由于工资低,所以允许适当的贪污,至于那些不贪污的,就可以成为全国模范官员了。

这个信息本身也说明了这些低级官员工资有多低,就连皇帝都忍不住同情他们了。

遇到天灾人祸怎么办?还能咋办,全体降薪呗

古代的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因此,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国家粮食产量下降,税收不足,那么官员工资下降就成为了必然的事情。

比如此前巴基斯坦的蝗灾,现在还在持续的肺炎疫情,这在古代都属于天灾。蝗灾会造成粮食受损,疫情则会造成人口的减少。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粮食的减产。

至于人祸,这在古代,莫过于战争了。战争,是十分消耗粮食的一件事情。每十份的粮食,可能大部分都会被运粮部队所消耗,能够成功运送到目的地的粮食,十不存一。

因此,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会极具的消耗国内的粮食储存。而古代粮食是一个国家立国之本,多少次朝代更替,农民起义,都是因为粮食不足引起的。

是以,对全体员工进行降薪操作就成为了必然。

结束语

汉朝官员的工资体系和现在有什么不一样吗?大体上将,是差不多的。同样有试用期,同样有工资差异,公司(国家)遇到困难同样会降薪。

在古代没有银行,皇上是怎样给官员发工资的?

古代的俸禄都是从户部支出的,而且俸禄也分为好几个种类。很多的时候会发实物,并不会发金银,

在古代没有银行,皇上是怎样给官员发工资的?

很简单啊,按照工资核定,到本地国库支取啊。

比如发多少粮食,多少银子,吏部开出条子,然后到官员所在的地方支取。

在古代没有银行,皇上是怎样给官员发工资的?

在古代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方式来发放工资,通过土地,粮食,布匹或者纸钞等等,并且在不同的朝代,也有不同的方式。

在古代,国库之中可不只是放些金银之物,还有征收上来的粮食、布匹、绸缎、各种奇珍异宝等等。这些东西放在现在似乎都是很容易得到的东西,但是在古代,可完全是不同的情况。要知道在当时,就连皇帝想要吃偏远地区的食物源,都得等上好久,现在又怎会这样麻烦。在汉朝时候,官员的俸禄一般都是发放的银两,当然,也可以直接换成同等价值的粮食。在晋朝是发放的是土地,官员们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的粮食是不用上交的,并且这些土地也都是世袭的。总得来说,在汉朝到晋朝时期这俸禄发放的都很是人性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