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编制分为哪几种?哪种事业单位待遇最好?
一、事业单位现状
按照经费来源不同,事业单位可以分为四种编制类型。
(一)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1、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多为公益性、非盈利性、服务性事业单位。经费及人员工资、福利待遇财政全额供养,执行标准的国家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制度及社会保险规定,几与公务员无差别;编制管理相当严格。
2、这个类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行政职能、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既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
(二)财政差额拨款(定额)事业单位,多为有生产经营性收入,但不足以经费及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开支的公益性单位。经费及人员工资、福利待遇财政予以差额(定额)补助,同样执行标准的国家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制度及社会保险规定;但视生产经营、经费状况不同,工资、福利待遇有的单位可能高于国家规定,但有的单位时有不达标准、不足额发放、拖欠情况发生;编制管理相对严格。
(三)自收自支及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多为生产经营性的事业单位。自负盈亏,经费及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没有财政支持,特别是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意既与企业没有太大的区别,可执行国家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制度,或实行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机制及工资福利制度,拥有较为宽泛的工资福利自主权,但必须按规定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因生产经营状况不同,少数单位工资、福利待遇和退休金可能优于前二种类型;但大多数的单位工资、福利待遇和退休金不如前二种优越;编制管理相对宽松。
二、事业单位改革后编制类型
事业单位改革完成后,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事业单位分为二种类型。
(一)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卫生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这一类型事业单位,非盈利性,财政全额拨款,几与公务员无差别,稳定性好。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是指承担科教文卫等行政辅助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的事业单位。其特性有两点:
一是没有收费职能和权力,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
二是由财政全额拨款供养(部分乡镇卫生院除外)。
由于承担着本应由政府承担的基本公益服务,公益一类作为事业单位的主要类型,是国家重点保障确定要保留的事业单位,绝大部分会保持现状,但部分可能会根据职能相近原则进行必要的整合。
(二)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承担高等教育、非盈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这一类型事业单位,工资和福利来源自身营收和财政补助二部分构成,分化明显。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基本特性是部分资源可由市场配置,即存在一定经营或收费职能。鉴于此,此类事业单位一般由财政差额拨款供养。改革有三个类型的方向:
一类针对主要为行政机关提供辅助性服务或基本公益服务的,剥离其经营或收费职能,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作为一类事业单位由财政供养;
二是保持现状,允许其保留经营或收费职能,保障其基本的公益服务职能。以上两类占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大部。
还有就是一部分效益较好的,也就是收费或经营职能占据其主体职能大部,可以实现自负盈亏的中介、营利性组织,如公证处、律师事务所、园林绿化工程处、殡仪馆等,全部改企。包括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和高校也在试点取消编制,实行备案制管理,即单位保留事业属性,人员企业化。
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事业单位编制分为哪几种?哪种事业单位待遇最好?
感谢悟空邀请。
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编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简称“参公单位”),这种事业单位承担部分行政职能,招录、任用、晋升以及工资待遇等各方面都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如果是通过省级公务员考试进入参公单位的人员还可以调入到行政单位,也可以参加上级机关单位遴选考试。比如条管的水文系统,都是参公编制,但是参加省级公务员考试。
二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又叫全额财政拨款事业编制,多为一些公益性事业单位,有行政机关单位下属二级单位,如扶贫办下属老区建设促进会,人社局下属人才交流中心等单位,文广新局下属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有科研单位,如研究院、研究所;有学校等。
三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由财政进行差额拨款,待遇和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挂钩,如医院、歌舞剧院、科技馆、部分旅游景点等。
四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实际上与国有企业差不多,待遇和经营状况息息相关,多为一些服务型事业单位,如设计院、政府接待宾馆等。
不考虑其他方面,仅考虑工资待遇和发展前途而言,当属参公事业单位,因为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无论是工资福利待遇还是职业发展前景,相比其他事业单位而言都更好。
如果您有什么不同观点,欢迎在下方留言交流。
事业单位编制分为哪几种?哪种事业单位待遇最好?
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编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简称“参公单位”),这种事业单位承担部分行政职能,招录、任用、晋升以及工资待遇等各方面都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如果是通过省级公务员考试进入参公单位的人员还可以调入到行政单位,也可以参加上级机关单位遴选考试。比如条管的水文系统,都是参公编制,但是参加省级公务员考试。
二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又叫全额财政拨款事业编制,多为一些公益性事业单位,有行政机关单位下属二级单位,如扶贫办下属老区建设促进会,人社局下属人才交流中心等单位,文广新局下属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有科研单位,如研究院、研究所;有学校等。
三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由财政进行差额拨款,待遇和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挂钩,如医院、歌舞剧院、科技馆、部分旅游景点等。
四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实际上与国有企业差不多,待遇和经营状况息息相关,多为一些服务型事业单位,如设计院、政府接待宾馆等。
不考虑其他方面,仅考虑工资待遇和发展前途而言,当属参公事业单位,因为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无论是工资福利待遇还是职业发展前景,相比其他事业单位而言都更好。
事业单位编制分为哪几种?哪种事业单位待遇最好?
事业编制按财政供养方式分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三种类型。全额拨款事业编制顾名思义即指工资待遇由财政全额负担的事业编制;差额拨款事业编制人员工资部分由财政供养,剩余由单位自营收入补充;自收自支事业编制则全部由单位自负盈亏,财政不拨付任何费用。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事业编制是在机构编制部门注册登记的“正式编制”,自收自支事业编制虽然使用的是事业编制,但属于地方自筹自定类型编制,过去由地方根据自身需要设定,报机构编制备案即可。因此,自收自支编制虽然有体制身份的名,实际上和企业员工无异,已被纳入清理范畴。根据中央统一部署,自收自支性质的事业单位在2020年底前将全部完成转企,其在职在编人员将剥离事业编制身份实行市场化管理。
单论工资待遇,多数情况全额拨款性质人员要高于差额拨款性质人员,差额拨款又高于自收自支人员。不过,全额拨款受财政捆绑限制,有时候也有局限性,而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因为有经营收入,有一定的绩效自主权,有时候全额拨款编制人员不见得工资待遇就比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编制人员。比如设计院,有的是自收自支或差额拨款单位,因为有设计费等经营收入,其员工待遇多数就超过全额拨款人员。
在全额拨款性质事业编制中,有一种身份比较特殊,那就是参公事业编。这种身份人员同样是财政全额拨款,使用的也是事业编制,但不执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而是按照公务员法管理,享受和公务员一样的工资和晋升待遇。这种编制和公务员一样都需要参加公考招录,录用后有车补,有年终绩效奖,可以调任、提拔到行政机关任职,在事业编制中无疑是待遇和前景最好的。
参公事业编制主要存在于行政执法类事业机构。行政类事业单位在此前的党政机构改革中已经全部被清理,今后不再设置类似的单位,相关编制人员或转岗或归并,逐步消化完毕。执法类事业单位目前尚未有统一的改革方案,因此还存在大量的参公人员。有机会进事业单位,可以尝试报考类似机构,发展空间会更好。
事业单位编制分为哪几种?哪种事业单位待遇最好?
事业单位定义
是指由政府利用国有资产设立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接受政府领导,是表现形式为组织或机构的法人实体。
事业单位分类事业单位一般是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的机构,但不属于政府机构,与公务员是不同的。大体可以分为"全额拨款"、"参公(即参照公务员)"、"财政补贴"、"自收自支"四类。
1、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也称为全供事业单位,也就是全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是其所需的事业经费全部由国家预算拨款的一种管理形式。这种管理形式,一般适用于没有收入或收入不稳定的事业单位,如学校、科研单位、卫生防疫、工商管理等事业单位,即人员费用、公用费用都要由国家财政提供。采用这种管理形式,有利于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收入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督,同时,也使事业单位的经费得到充分的保证。
2、“参公”事业单位“参公(即参照公务员)”是一些涉及国家安全,对政策和经济管理工作有明确辅助作用,以及明显以社会公益性为属性的事业单位。
3、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按差额比例,财政承担部分,由财政列入预算;单位承担部分,由单位在税前列支,如医院等。差额拨款单位的人员费用由国家财政拨款,其他费用自筹。这些单位的人员工资构成中固定部分为60%,非固定部分为40%。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差额拨款单位要根据经费自主程度,实行工资总额包干或其他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办法,促使其逐步减少国家财政拨款,向经费自收自支过渡。
4、自主事业单位又称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是国家不拨款的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作为事业单位的一种主要形式,由于不需要地方财政直接拨款,因而一些地方往往放松对它的管理,造成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有不断膨胀的趋势。
事业单位编制分类事业编制可分为全额事业编制、差额事业编制和自筹自支事业编制三种。
①全额编制又叫全额财政拨款事业编制,参照公务员管理,基本待遇与公务员一致,多为一些公益性事业单位和部分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如城管、学校、农技站等;
②差额事业编制,由财政进行差额拨款,待遇和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挂钩,如医院和部分景点等;
③自收自支事业编制,实际上与企业差不多,待遇和经营状况息息相关,多为一些服务型事业单位,如宾馆、培训中心、设计室等。
另外,就事业单位的编制而言,很多部门都是既有行政编制,也有事业编制。例如银行,银行是具有企业性质的,但是银行里面的工作人员(除了临时工),有相当部分是事业编制,而银行的领导,从中央到地方,都是组织部门任命的,基本也都是行政编制。上述四种待遇每年增加的生活补贴不同,由大到小,依次是:公务员、全额、差额、自收自支。
事业单位待遇事业编制分三种:1、全额拨款事业编;2、差额拨款事业编;3、自收自支事业编。
其中,全额拨款事业编为最稳定,但工资较少;
差额拨款事业编待遇形式比较灵活,电台、电视台等都属此类,虽然财政拨款只占一部分,但每月拿钱却很多;
自收自支事业编不是财政拨款,退休时拿 的是和企业职工一样的养老保险退休金。退休后,上述几种待遇每年增加的生活补贴不同,由大到小,依次是:公务员、全额、差额、自收自支。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构成一、基本工资:
1、岗位工资:体现工作人员所聘岗位的职责和要求。分为:专业技术岗位(设13个等级)、管理岗位(设10个等级)和工勤技能岗位(设5个等级),每个岗位等级对应一个工资标准。
2、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设置65个薪级,工人设置40个薪级,每个薪级对应一个工资标准。
二、绩效工资:
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国家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进行总量调控和政策指导。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自主分配。
三、津贴补贴:
1、艰苦边远地区津贴: 主要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生活的工作人员给予适当的补助。对艰苦边远地区根据发展变化情况,每5年评估调整一次。
2、特殊岗位津贴补贴: 对在苦、脏、累、险及其它特殊岗位工作的人员实行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国家统一制订特殊岗位津贴的项目、标准和实施范围。
事业单位编制分为哪几种?哪种事业单位待遇最好?
根据岗位性质、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分为:事业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
1、管理岗位分为10个等级,即一至十级职员岗位。
2、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包括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和初级岗位。高级岗位分7个等级,即一至七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
3、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其中技术工岗位分为5个等级,即一至五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
岗位待遇
从 2018 年 7 月 1 日起,调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 调整后的岗位工资标准,专业技术人员由现行的每月 1390 元至 4850 元分别提高到每月 1510 元至 6010 元,管理人员由现行的每 月 1390 元至 4770 元分别提高到每月 1510 元至 5910 元,工人由现 行的每月 1360 元至 2010 元分别提高到每月 1480 元至 2250 元;薪 级工资标准,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由现行的每月 215 元至 6355 元分别提高到每月 260 元至 7204 元,工人由现行的每月 185 元至 2047 元分别提高到每月 225 元至 2232 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