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或退休人员去世后,个人账户养老金余额如何处理?
问题是:职工或退休人员去世后,个人账户养老金余额如何处理?
作为一个曾经的人力资源工作者,十分愿意为你解答相关问题。
答案如下:
一、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一)养老保险缴费余额
逝者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保险缴费(退休人员为养老金,下同)全部余额,可以继承,一次性支付。
养老保险缴费,单位缴费进入统筹账户,只有个人缴费进入个人账户。
(二)职业年金余额
逝者生前原工作单位如果为实行职业年金(企业年金,下同)制度的单位,逝者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职业年金余额,包括单位缴费、个人缴费全部余额,可以继承,一次性支付。
(机关事业单位为职业年金;企业单位为企业年金)
职业年金缴费,单位缴费、个人缴费全部进入个人账户;★这一点和养老保险单位缴费进入统筹账户,只有个人缴费进入个人账户不同。
二、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
逝者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全部余额,可以继承,一次性支付。
三、法律政策依据
逝者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保险缴费、职业年金余额,以及社会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余额,为逝者生前积存在社会养老保险机构的个人资金,属于私有财产,逝者逝后转化为逝者遗产,因而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相关规定,依法由法定继承人继承。
如果逝者生前留有合法遗嘱处分上列财产的,按照遗嘱执行;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规定,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
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职工或退休人员去世后,个人账户养老金余额如何处理?
按社保法规,可退给继承人
职工或退休人员去世后,个人账户养老金余额如何处理?
不管是在职职工或者退休人员,不管他们的去世方式是因病、因工还是因意外,他们的养老金个人账户的余额,都应当由继承人继承。
根据《社会保险法》第14条规定,个人账户不得提前支取,记账利率不得低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免征利息税。
个人死亡的个人账户余额可以继承。
实际上,个人账户的余额一般只有个人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可以领取基本养老金时,才可以按月领取。一直到领取完毕。
如果参保人比较长寿,将个人账户养老金的金额领取完毕了,国家也会使用统筹基金补贴等额个人账户养老金。确保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不变。
另外一种可以提取养老金个人账户的方式,就是出国定居出国前申请注销养老金账户,终止养老保险关系,以后不得恢复。
除了职工养老保险有个人账户之外,实际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也有相应的个人账户。去世后账户余额实际上都是可以继承的。
需要提醒的是:我们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钱是“记账”,而不是“实际存在”这样的账户。养老保险基金是统筹使用,个人账户只是记账而已。
从2016年开始有国家统一公布养老金个人账户记账利率。这个记账利率2016年是8.31%,2017~2019年也在7%~8%之间,比我们个人投资理财获得的收益率要高得多。实际上即使是国家投资理财也达不到这样的高收益的。2017年委托中央财政代管的基金收益只有5.3%,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理事会受委托代管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是5.23%。
其实不管怎样,记账利率越高,对大家好处越大。毕竟个人账户部分贬值幅度就越小,退休时我们的养老金就越高。
职工或退休人员去世后,个人账户养老金余额如何处理?
依法可以继承。
职工或退休人员去世后,个人账户养老金余额如何处理?
1《养老保险条例》规定:受保人员去世后,假如养老账户里的钱还没发完,那么家属可以合法继承剩下的那部分钱。
2家属可以提取丧葬费
受保人员去世后,家属乐意领取丧葬费,丧葬费颁发标准是上一年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也就是说可以领取3倍工资。每年当地丧葬费都有一个定额。
3家属可以提取抚恤金
如果受保人员的家属一直是靠受保人员的养老金唯一抚养成长的,那么在受保人员去世后,家属可以申请领取一次性抚恤金,可以领取受保人员3个月的养老金。
以上3笔钱如何领取呢?在哪里可以领取?需要带什么相关资料?
1、申请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及原件,公安局出具的申请人与死者的关系证明。
2、医院出具死者的死忙证明。
3、公安局出具的户口注销证明或者是法院出具的死亡宣告书的原件及复印件。
4、养老失业保险死亡待遇申请表
5、签写离退休人员死亡待遇核定单等等。
申请这些费用是有一定规定时间的,家属们办好相关的丧葬费之后,一定要记得申请这些费用。加起来都是一笔大数目。希望回答供你参考,具体咨询当地社保中心,各地规定可能会差异的……
职工或退休人员去世后,个人账户养老金余额如何处理?
企业退休职工因各种原因去世后个人帐户的养老金根据情况是否退还给退休职工本人,如果本人己经退休了领到了社会保障局发给的养老金,那就说个人帐户中的社会保险金就不会在退了,如果退休后一个月的退休金都没领到,根据社保局审核会退给其家属的,但是去世后国家会给丧葬补助费和扶血金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