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小学教师被行政处罚(如拘留),会不会开除公职?
谢谢邀请回答问题!
作为一个人力资源工作者,十分高兴为你解答相关问题。
答案是:小学教师被行政处罚(如拘留),没有其他因素,不会开除公职!
一、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是指行政主体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范但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处罚是行政制裁的一种形式,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主体为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依法对行政相对人违反行政法律法规而尚未构成犯罪的行政行为所实施的法律制裁。
行政主体在法律特定的行政管辖权内,对尚未构成犯罪的有一般违法行政的管理相对人(被管理的组织或自然人),依法所作的一种制裁。制裁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保障国家的安全和公民的权利。
二、行政处罚的特征及与刑事处罚的区别
(一)行政处罚是以对违法行为人的惩戒为目的,而不是以实现义务为目的。这一点将它与行政强制执行区别开来。行政强制执行的目的在于促使义务人履行义务。
(二)行政处罚的适用主体是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这一点使它与刑罚区别开来,刑罚的适用主体是人民法院。
行政处罚与刑罚的区别:
制裁的性质不同;
适用的违法行为不同;
惩罚程度及适用的程序不同;
制裁机关不同;
处罚形式不同。
(三)行政处罚的适用对象是作为行政相对方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属于外部行政行为。这一点将它与行政处分区别开来。行政处分只能适用于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或其他由行政机关任命或管理的人员。
(四)行政处罚的前提是行政相对方实施了违反法律规范的行为,而非违反了刑法、民法等其它法律规范的行为。
(五)行政处罚的种类
行政处罚的种类:
1、警告;
2、罚款;
3、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4、责令停产停业;
5、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6、行政拘留;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判处刑罚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依法判处刑罚的,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以上处分。其中,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
行政机关任命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依法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
四、小学教师被行政处罚不会开除公职
小学教师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适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
按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的规定,小学教师被行政处罚的,没有其他因素,不会开除公职,但应当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仅供参考。
免责申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果小学教师被行政处罚(如拘留),会不会开除公职?
教师被行政拘留虽然不会开除公职,但影响还是相当大的!
我表妹所在的小学以前有位一级教师,都工作10多年啦!书教得很不错,晋升高级教师也就是一两年的事,据说校长私下承诺,只要有名额,首先考虑你!
但此君有一大嗜好就是爱那一杯,因为老家在酒乡,老爸就是开酒厂的,能不喝吗?以前只要下午没课,中午也要梭进寝室(从前的乡镇中学是专门为教师修有住宿房的)喝一杯过瘾,大家私下戏称他“酒疯子”!后来学校管理严了,他就只能回家过瘾啦!
可是有一次去亲戚家吃结婚晚宴,(他车里还贴有自书的“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条幅)架不住众人劝,居然喝了两大杯,喝了才醒悟“遭啦”,赶快去卫生间弄……
他想弄出来了应该没事吧,明天还要上课,也没人代驾,于是载着几个亲戚回家啦!也该他倒霉,离家还有300米,巷子里突然出现几个警察,游动查酒驾的,他想查就查吧,反正都吐啦。也许是几个协警闻到他身上的酒气吧,一点也不马虎,很认真地让他吹气……“下来下来,你看超标啦”!他不服,又来一次,依然超标!原来没有吐干净!于是连人带车跟着警察走……
处罚结果,扣12分……行政拘留5天,期满派出所请校长将人领回……
这下全校全镇都传开啦!走在街上家长指着背影议论,“酒疯子,遭拘留过的”,连学生私下也喊他“酒疯子”,当年年终考核“不称职”。连校长也跟着倒霉,经常开会被领导“暗点名”,批评他“管理工作不到位”!
校长第二年调走,他评高级的事也“黄"啦(没指望,师德差)!换个学校吧,没人敢要,怕受牵连影响名声!心灰意懒,他最后“自己开除自己”,辞职去某民企当会计啦!
教师是特殊行业,受行政处罚是大事,虽不开除公职,但那阴影会罩你半辈子的!
如果小学教师被行政处罚(如拘留),会不会开除公职?
中小学教师,行政处罚,开除公职。好怕人的字眼,真的令人毛骨悚然。
教师这个职业是个高尚的职业,在我眼里教师这类人群一般不会与行政处罚放在一起,更不可能被开除公职。看到这个问题,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当然,教师也是普通人,普通人哪有不犯错误的。既然教师可能犯错误,也允许教师犯错误,那么就有受到惩处的可能。所以,教师依据《教师法》,《教育法》以及有关地方法规的相关规定,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有权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同时,也会因为触犯法律受到相应的惩处。
中小学教师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具有较高的个人修养。如果教师因为种种原因犯了错误,甚至做出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必须受到法律的惩处,这是毫无疑问的!
那么,中小学教师犯了错误,受到行政处罚,包括拘留。是否开除公职?有此疑问的人,请您查看以下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管理条例》等。
据我浅薄的法律认知分析,中小学教师只要没有触犯行事责任,即使受到行政处罚,包括拘留,也不会开除公职的。
最后想说一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定要严于律己,切勿做违背《教师法》,否则,对不起这个神圣的职业!
如果小学教师被行政处罚(如拘留),会不会开除公职?
中小学教师被行政处罚,比如拘留,会不会开除公职?答案是:不会!
行政处罚不是刑事犯罪,不负刑事责任,这是一个界定,比如拘留,目的是通过处罚,令行为人履行职责。事实上,即使是刑事拘留,只要未经法院判决负有有期徒刑以上刑责的,都不会被开除公职。
那么,我们只要记住一个点,就是没有被课以有期徒刑以上刑责的,就不会被开除。而负有有期徒刑以上刑责的,必然会被开除。
开除,是事业单位处分的一种,而事业单位人员处分的依据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条例》。中小学教师属于事业单位,违纪违规行为,也是按照这个条例执行的。
在这个条例里规定,事业单位人员处分种类有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开除。开除是最严重的处分,不是随便使用的。开除一名教师,并不是学校就有权作出的。开除中小学教师的行为主体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没有开除教师的权限。
第二十二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依法判处刑罚的,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以上处分。其中,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 行政机关任命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依法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这是条例的第22条,其它违纪情形分别在第16--21条中列出,22条单列了这项规定。教师被行政拘留,并没有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所以不会被开除。
但是,这并不是说,教师只有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才会被开除,其它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被开除。其它违纪情况分别在16--21条中列出了,只要是情节严重的,都可以开除,不过跟行政处罚无关,这里提醒一下。
如果小学教师被行政处罚(如拘留),会不会开除公职?
小学教师被行政处罚,是否会被开除,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
一般来说,教师被行政处罚,并不会并开除,而一旦被刑事处罚,就肯定会被开除。比如醉酒驾驶,在入刑之前,会被行政处罚(拘留),学校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会予以记过等处分,但不会被开除。而入刑之后,则肯定会被开除。
而如果教师属于涉及学生的行政处罚,比如体罚学生、侮辱学生,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则可能被开除。这是有法律依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章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教师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这里,说的是“解聘”,比如,近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某大学教授王雨磊,虽然暂时还没有行政处罚,也没有被采取刑事措施,但已经被学校解聘。其实,解聘指的是解除聘任关系,虽然不属于处分,但实际上和开除是没有实质区别的——这都属于民间所谓的“丢了工作”。
而不管是行政处罚还是刑事处罚,都肯定会留有案底,网络时代,信息社会,这类案底,都必将对自己再次就业,甚至给子女入学、就业(主要指的是参军、公招等)带来难以挽回的影响。
所以,不管哪个行业,都要遵纪守法,以免给自己甚至子女带来长远的影响。
如果小学教师被行政处罚(如拘留),会不会开除公职?
如果小学老师被行政处罚(拘留),会不会(被)开除公职?
我负责地告诉你,小学老师(中学、高中、大学老师亦如此)被行政机关行政(公安机关)处罚,甚至被行政拘留,皆不会被开除公职!
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对违法程度轻微的行为人处以行政处罚(警告、罚款、拘留等),小学老师和其他行业任何人一样,并非到了被开除的程度。学校内或许亦会作出相应的处理,必竟老师为人师表!但是,绝对不会被开除。
我们本地自2000年后,对于公职人员(含教师),假若被人民法院判处缓刑或以上刑罚的公职人员,行政管理部门(劳动人事部门)依照相关规定,必需将他(她)予以开除。
行政处罚(公安机关)的行为人,一般实施的行为违法情节较轻微,并非构成犯罪,行政管理部门予以警告、罚款、拘留等行政处罚足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