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征服蒙古之后,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
一、清朝的统治者,是十分聪明的,在征服强悍的大漠草原的“马背民族”蒙古诸部后,采用“大棒加胡萝卜”的高明策略,使用兵法“攻心为上”怀柔政策,牢牢统治大漠南北的内、外蒙古,主要手段有:
(一)内、外蒙古分而治之,世代与外蒙古王公联姻通婚,皇帝就成为蒙古王公的岳父、内兄弟等姻亲啦!为岳父、皇兄弟卫护北疆,责无旁贷的嘛!
(二)内蒙古则直接编入蒙古八旗等,就是满清大帝国同为统治阶级的一家人啦,共享天下乐太平,何乐而不为!
(三)利用宗教拢络蒙古王公喇嘛,在北京、承德大肆修建蒙古族信仰的藏传佛教喇嘛教寺庙,频频进行宗教活,联系蒙古族统治者王公喇嘛上层人物。
二、清朝,鉴于历代前朝、特别是前明帝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筑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长城,仍不能有效阻挡北方“马背民族”蒙古族的南下频繁侵扰。
明显的事例,甚而出现堂堂大明帝国的明英宗皇帝朱祁镇,被蒙古族瓦刺部在“土木堡事变”中北虏。
看看吧,堂堂大明帝国皇帝,竞然成为祖上打败逃遁漠北蒙古人俘虏的历史教训,长城的作用可信度大大降低。
所以,清朝本身为“马背民族”,对长城北强悍的同为“马背民族”蒙古族,不再采用前朝修筑长城被动抵御的办法。
清朝而是采用出动出击,武力征服,扩大疆域领土,“大棒加胡萝卜”的战略战术,采用以“攻心为上”军事战术来降服,并加以怀柔拢络利用。
三、除先期投入大量军事力量征服蒙古诸部外,加以怀柔政策,征服加世代与蒙古族王公联姻,甚而拉入同盟,建立同满族八旗一样的蒙古八旗制度,蒙古族视为己人,都是自家人了吗,并且起到卫护北疆的作用。
同时,大清帝国的统治者,针对蒙古族全民族信奉藏传佛教喇嘛教的状况,采取宗教政治手段。
不仅在北京修筑雍和宫等多处藏传佛教喇嘛教活动场所,皇帝亲自接待会见、赐宴,赠送礼品,联系蒙古族王公喇嘛。
而且在清帝另一办公地、主要国事活动地承德避暑山庄修筑喇嘛教外八庙等40多座寺庙,以联系蒙古族上层宗教领袖、王公贵族,拢络蒙古族民心。
实践证明,大清帝国采用的“大棒加胡萝卜”的战略战术对待“马背民族”蒙古族,化干戈为玉帛,把强敌化为朋友、家人,比起大明帝国劳民伤财,修筑长城的作用好多了!
史称“明筑城,清修庙”,可以形象的说明,为什么清朝不修长城抵御北方“马背民族”蒙古族。
承德外八庙的普陀宗乘之庙,有小布达拉宫之誉。
仅供参考。
清朝在征服蒙古之后,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
感谢庭州行者的邀请。众所周知,清王朝的建立的建立和发展是离不开蒙古人的支持的,而清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看重对蒙古地区的统治和建设。清朝统治者将漠南和东部蒙古纳入统治范围后,非常清楚蒙古人做为马背上的民族骁勇善战,“蒙古生性强悍,世为中国之患”,所以用必须多措并举来削弱和控制蒙古人,使其无法对清朝的统治形成威胁。这是历代清朝统治者的共识,所谓“蒙古衰弱,中国之利也”。
清朝用来巩固统治蒙古的措施主要是如下几种:
一、“众建之而分其力”的盟旗制度。
可以说清朝统治者很早就意识到如果让蒙古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对其威胁巨大,所以早在皇太极时期就对蒙古各部的互相吞并极其敏感,有一点统一的苗头都要及时掐灭,生怕蒙古高原出现一个与后金(清)相抗衡的政权。就比如说在天聪九年,皇太极在追剿察哈尔蒙古余部,林丹之子额哲的时候,收到鄂尔多斯部济农额琳臣私邀额哲订立盟约,想要吞并察哈尔余部的情况后,立即下令鄂尔多斯部将吞并的察哈尔部众交出,否则发兵征讨,逼着鄂尔多斯部将已经吃下去的吐出来。
《清史稿·藩部三》:我军追及之,索所获,额琳臣惧,献察哈尔户千余,自是所部内附,颁授条约。《清史列传·卷二·多尔衮》:时鄂尔多斯部济农诱额哲往附,既盟且行矣,追留之,谕:“尽返所携察哈尔人众,不然,即移兵讨。”济农惧,尽送于军。所以,清朝就建立并不断强化盟旗制度,实行分而治之的统治策略,将蒙古各部零敲碎切划分为若干“旗”,拥有固定的草场和活动区域,来加强蒙古各部的封建割据,削弱蒙古各部封建主的实力。
清廷在编旗的过程中,还会根据蒙古各部的政治态度而定,根据自动率部归降、或劝诱来降、武力征服以及归降后的叛服情况而定。如漠南蒙古,早在清朝入关之前就大部相继归顺,早已与清朝有了臣属关系,对他们清廷态度是相对宽容的,一般不变更原有的部属和民众,就其原有部落进行划旗,其旗数量确定之后,也非常稳定,是为四十九旗。
随着清朝入关后,势力不断扩大和发展,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青海蒙古诸部也被并入清朝版图。为了削弱那些被征服的蒙古王公的权力,清政府则对他们原有的部属大动手脚,进行重新划分和更加细致的切割,就比如说漠北喀尔喀蒙古,原本是三大部,康熙年间从初编的三十旗被细分为五十五旗。到雍正九年,又被重新拆分,“共前三部为四部,共七十四旗”,乾隆中期,又划为八十二旗。大家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到漠北蒙古的封建领主势力范围不断被缩小。
而内属蒙古则是那些屡次反叛的清朝的蒙古势力,清朝干脆将原来的封建王公夺权削爵,重新编旗之后由清政府直接派员进行治理,就比如说察哈尔蒙古亲王布尔尼(额哲之侄)趁三藩之乱反叛清廷,被镇压后,清朝“辖以都统等官”,还有归化城土默特部由于与喀尔喀蒙古勾结,意图反清,也被皇太极夺权削爵,重新设旗之后,由清朝委派都统管辖。故内属蒙古“官不得世袭,事不得自专,与各札萨克蒙古君国子民不同”。
而旗上设“盟”,所谓盟就是会盟制度,是清政府为了检阅蒙古王公的忠顺程度而设,规定了各旗封建主定期会盟接受清廷检阅的制度,会盟地点由理藩院进行指定,一经制定不准随意变更,有逾期不到者,将会受到处罚。
《理藩院则例·录勋清吏司下》:会集不到者,王等罚马二十匹,札萨克贝勒、贝子、弓等十五匹,台吉、塔布囊等十匹,以充公用。逾期者,王以下各按日罚马。会盟开始后,清政府钦差大臣宣布皇帝的诏旨和理藩院有关法令,还要由钦差大臣检阅各旗军备情况,如果武备恶劣,盔甲、武器、马匹没有名牌、烙印的情况,当即对该旗札萨克处罚,“察出何旗兵丁器械残毁恶劣,即将本旗该管札萨克罚俸六月”。并且盟内一切重大事务必须禀明理藩院请旨解决。
清政府为了确保盟旗制度的稳定性,更是颁布种种法律条文来维持这项制度,就比如比丁制度,蒙古十八岁以上,六十岁以下壮丁三年编审一次,如果编审失误在十人左右并被查出,其管旗之王、贝勒、都统、副都统等各级官吏将被罚俸,鞭打。
再如各旗草场一旦确定就不可越过界限,否则也要处罚,“越自己所分地界肆行游牧者,王罚马百匹,札萨克贝勒、贝子、公七十匹,台吉五十匹”。
盟旗制度将旗界确定后,部民不得随意往来,在政治上使蒙古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集体,清朝统治者通过这种制度实现了对蒙古各部的分组管理,所以这项制度是确保蒙古对清朝臣服的基石。
二、羁糜政策和联姻制度。
有清一代不仅在制度上推进对蒙古的管控,更可怕的是还善于打亲情牌,历代清朝皇帝都会时不时强调一下满蒙贵族的亲密联系,就在顺治十一年,顺治皇帝在慰问漠南蒙古王公的时候,就说道:“朕世世为天子,尔等亦世世为王,屏藩百世”,可见,清帝是非常重视与蒙古的友好关系。
其中爵禄制度是清朝统治者维持与蒙古贵族最重要的手段,清朝由理藩院办理蒙古王公贵族的分封爵禄,根据蒙古王公的功劳大小,授予宗室才能享受到的丰厚爵禄,其承袭与升降完全以清廷意志做为转移,给予不同程度的优待。如外蒙古“土谢图亲王、达尔汉亲王、札萨克图郡王四爵俸币居二十四部之上”。这种爵禄制度提高了蒙古王公们的向心力,收到了边疆长治久安的目的。
而自努尔哈赤以来,清朝历代皇帝经常娶漠南、东部的蒙古蒙古王公公主做为后妃,早在万历四十年,努尔哈赤就迎娶了科尔沁部明安贝勒之女为妃,“明安贝勒遂令其女辞去原夫,送与太祖,太祖昆都仑汗以礼迎接,大宴而娶之”。至此,拉开了满蒙联姻的大幕。而清朝第二代皇帝皇太极的皇后以及贵妃们也皆从漠南蒙古娶来。
而清朝的格格也下嫁蒙古王公,如皇太极将孝端文皇后的女儿嫁给了归顺后的察哈尔首领额哲,“汗以第二女玛喀塔格格许妻察哈尔汗子额尔克孔果尔”,这种姻亲关系很显然加强了蒙古与清廷之间的联系。其后,清廷又创立了“备指额驸”制度,将蒙古王公的十五岁以上,二十岁以下的子嗣们,带来京城,做为清朝格格们的备选夫婿,满蒙联姻把清朝皇室和蒙古王公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使蒙古王公成为清朝最忠实的助手。搞定上层建筑以后,具有极强服从性蒙古底层人民当然非常稳定,不会造清朝的反。
《东四盟蒙古实纪》:蒙人之视其长官,皆尊若帝天。其见扎萨克,皆屈双足,有大典礼,则膝行而前。第三、重黄教以制其生。
蒙古各部信奉藏传佛教的传统由来已久,自俺答汗往迎达赖喇嘛之后,蒙古崇信黄教达到了“化行诸部,东西数万里,熬茶膜拜,视若天神”的程度。清朝统治者很早就意识到了宗教对控制蒙古有重要作用,早在努尔哈赤时代就颁布了保护喇嘛和寺院的法令。
《满文老档》:汗降书谕曰:“任何人不得拆毁庙宇,不得于寺院内拴系牛马,不得于寺院内便溺。有违此言,拆毁庙宇、拴系牛马者,见即执而罪之。”清朝统治者将推行黄教做为统治蒙古的一项长期国策来麻痹蒙古底层人民,所谓“以黄教柔驯蒙古,中国之上计也”。蒙古的年轻人一为喇嘛,就可以免于兵役和徭役,等到清末,蒙古地区“每家三丁,必有一人或二人为喇嘛”的盛况,不仅使蒙古地区的生产力滞后,还让蒙古王公,青年们失去了以往成吉思汗时代骁勇凭陵的进取精神,草原之雄鹰至此折翅。
《东四盟蒙古实纪》:国朝以黄教笼络蒙古,固足以化残忍强悍之气,法至善也。而其流毒,亦遂成一迷信之世界,不求今世之发达,而觅来生之幸福,不务人事之振兴,而恃天心之默佑。国运既悲陆沉,人心都成槁木,致使成吉思汗之遗风烟消而火灭。所以,清朝之所以能巩固蒙古的统治,以上三样措施是其重要保证。
引用文献:《满文老档》、《清史列传》、《清史稿》、《理藩院则例》、《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议编》、《听雨丛谈》、《圣武记》、《东四盟蒙古实纪》、《满洲实录》
清朝在征服蒙古之后,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
满蒙同婚,建立蒙八旗,要求蒙人信仰满人教!
清朝在征服蒙古之后,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
公元1635年,后金大汗皇太极平定了察哈尔,蒙古未代大汗之子额哲交出了传国元玺,臣服于后金。清朝建立后,统一了全蒙古,外蒙古的乌里雅苏台将军府掌管外蒙的军政要务,为防治游牧民族的蒙古人造反,清朝人实行盟旗制度,限制了游牧民族的机动性。碎片式的人口分布抑制了蒙古人的再次崛起,实行满蒙联姻政策,利用宗教政策,推广黄教,广建喇嘛庙。在蒙古实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有几个儿子的家庭必须有一至两个儿子出家,禁止蒙古人学习汉文化,和穿戴汉饰,禁止与汉人通婚,限制汉蒙交易,经济发展滞后。全国各地人口暴涨,唯蒙古人口急剧减少。怀柔政策宣扬满蒙一家亲思想。分而治之,外蒙古王公权利受到削弱,但仍有实力,内蒙古的军政大员由朝廷直接选派。拉拢蒙古的上层王公喇嘛和贵族。削弱了蒙古人的反抗意识。
清朝在征服蒙古之后,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
和亲以笼络人心,种族灭绝以震慑人心,晋商专卖以消耗民财,大力发展喇嘛以奴役人心,计划生育限制人口增长。不让移动,层层分封使其无力发展壮大,没力再抗……
如此其没兵没粮没胆,财力不足,势单力薄,其又岂有相抗。
于是一手软刀子,一手硬刀子江山永固,若不是清亡,光凭晋商手段,不断利息就足以让蒙古灭绝。或也正因此由于蒙古深恨大清朝,才有今日之事,使祖国大一统难上加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