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战国开始,历朝历代都修建长城,为何清朝是个例外?
一、中国古代,自春秋战国始,以及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帝国,为了抵御北方强悍的“马背民族”南下侵扰,历朝历代相沿,长城修了2000多年。
为什么清朝不修长城,是个例外,但不是唯一例外?
中国古代历史上,不修长城的还不止清朝,唐朝、元朝也不曾维修长城。
唐朝、元朝、清朝都是不修长城,虽然原因各自不同,但一点却是相同,就是万里长城已经不是北方边境!
二、大家知道,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早中期是一个国力强盛的朝代,史称“盛唐”,现在世界各地华人聚居区称为“唐人街”可证。
唐朝,疆域辽阔的大帝国,长城及长城以北,直抵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在唐朝有效统治范围内,长城并非唐朝北方边界,而是属于内地。
如果修筑维护长城,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劳民伤财的,显然没有实际意义,统治者也不是傻瓜。
横跨亚欧大陆的蒙元大帝国,维修长城干什么用呀!
三、清朝,鉴于历代前朝、特别是明朝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筑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长城,仍不能有效阻挡北方“马背民族”的南下频繁侵扰。
明显的事例,甚而出现堂堂大明帝国的明英宗皇帝朱祁镇,被蒙古族瓦刺部在“土木堡事变”中北虏。
看看吧,堂堂大明帝国皇帝,竞然成为祖上打败逃遁漠北蒙古人俘虏的历史教训,长城的作用可信度大大降低。
所以,清朝本身为“马背民族”,对长城北强悍的同为“马背民族”蒙古族等,采用“大棒加胡萝卜”的战略战术,采用以“攻心为上”军事战术来降服,并加以拢络利用。
除投入大量军事力量征服蒙古诸部外,加以怀柔政策,征服加世代与蒙古族王公联姻,甚而拉入同盟,建立同满族八旗一样的蒙古八旗制度,蒙古族视为己人,都是自家人了吗,并且起到卫护北疆的作用。
同时,大清帝国的统治者,针对蒙藏全民族信奉藏传佛教喇嘛教的状况,采取政治手段。
不仅在北京修筑雍和宫等多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而且在清帝另一办公地、主要国事活动地承德避暑山庄修筑喇嘛教外八庙等40多座寺庙,以联系蒙藏上层宗教领袖、王公贵族,拢络蒙藏民心。
实践证明,大清帝国采用的“大棒加胡萝卜”的战略战术对待“马背民族”,化干戈为玉帛,把强敌化为朋友、家人,比起大明帝国劳民伤财,修筑长城的作用好多了!
史称“明筑城,清修庙”,可以形象的说明,为什么清朝不修长城。
承德外八庙的普陀宗乘之庙,有小布达拉宫之誉。
仅供参考。
从春秋战国开始,历朝历代都修建长城,为何清朝是个例外?
中国历史上大规模修筑长城,以防御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南下的,只有秦朝与明朝。秦朝修筑长城是为了防御匈奴。明朝修筑长城是为了防御蒙古。所以,不是历朝历代都修筑长城。
清朝不修筑长城。一则是,清朝本身就是由长城以外的中国东北游牧和狩猎的少数民族女真发展而来的。二则是,清朝放关前和入关后,通过联姻等方式收服了蒙古,基本上解除了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所以,清朝没有必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来修筑长城。
从春秋战国开始,历朝历代都修建长城,为何清朝是个例外?
中国的封建王朝几乎都修长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抢掠和侵扰。清朝是个例外,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大清周围的外部环境决定。西面中国通过册封达赖、班禅控制了西藏。北面通过引入西藏佛教、拆分蒙古,大量分封王爷、蒙古兵为八旗兵,联姻等控制了蒙古,满清也称满蒙、满蒙贵族,大清的后妃几乎都是蒙古女子。可以说大清的皇帝都是蒙古人的外甥,还可以说满蒙是一家。
二、东北是大清的老家,龙兴之地。东面有台湾,朝鲜、流球又是大清的藩属国,防日本问题不大。南面越南,西南缅甸是藩属国,可以说大清从政治,经济及地域上构筑了一条无形的长城。所以大清自认为是"天朝上国",因此不修长城,或者说修了作用不大。
三、大清不修长城,不代表不用长城,用长城干什么呢?挡内地人。大清发源于东北,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后,一直害怕步元朝后尘,总害怕被汉人赶跑,所以龙兴之地东北是战略后方,原来的都城沈阳称为盛京,有全套的朝庭后备班子,一旦有事便退回老家。这样要求东北的汉人越少越好。东北在当时人口少,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很多汉人便跑到东北谋生,称为"闯关东"。人们不仅陆上去,还有不怕危险的从海飘过去。大清便陆上堵,海上拦,去东北相当于现在的偷渡,有的因此而杀头。
基于以上原因,大清不修长城,只在隘口驻兵设卡,保证物资流通,防止汉人北上东进。明朝时长城修的质量很好,个别地修修补补够用了。所以长城在大清时期,不修但一直维护使用是一个历史的必然。
从春秋战国开始,历朝历代都修建长城,为何清朝是个例外?
长城自秦代开始建成,一直是作为划分农耕地区与游牧地区的分界线!长城以南是农耕民族的江山。而长城以北为游牧民族的天下,先后有匈奴、柔然、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等多个民族在这里登上过历史舞台,进行过精彩表演!其中女真(金国)与蒙古更是曾经入主过中原,建立过自己的政权!但当清朝入关占据了原来的本朝天下后,却并没有如同历代王朝那样,修缮长城!其原因有三点。
1,满清本是北方关外少数民族,深知游牧民族之优劣短长!所以制定了与蒙古联姻的政治路线。笼络了蒙古上层人物,使北方安静无事。因此无须修长城。
2,清朝的疆域广大,早己跨越了长城,而直抵漠北、西域和东北地区。既然这些地区都己经成了清朝的领土(不是羁靡),那还修长城有何用?
3,清朝不修长城,不等于不要长城!清朝前期,清政府利用长城关隘,人为限制蒙古与汉地的人囗流动。更利用山海关及辽东的柳条边,限制內地人囗向东北流动!
4,在清朝立国后,对他们的统治威胁最大的是蒙古。当他们以设旗封王等手段对蒙古上层进行了控制后,又利用黄教喇嘛麻木蒙古人,他们抬高喇嘛的地位,引诱并规定蒙古男丁当喇嘛的制度!一方面可减少蒙古人口,另一面也可降低其民族的好斗性!使清初北方最大的潜在威胁分化、瓦解!
5,在清朝时期,火器的作用己经显现!任何坚城,也难当炮轰!此时再修长城己无意义!
从春秋战国开始,历朝历代都修建长城,为何清朝是个例外?
并不是每个朝代都修长城。秦长城是在秦、赵、燕三国所筑长城的基础上,由统一后的秦朝加以修缮相连。否则,从建立到灭亡仅14年的秦朝,怎么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如此庞大的工程,而且期间还要修驰道、阿方宫,更是想都不要想。
魏晋南北朝,是个民族大融合时期,塞外胡人纷纷内附,长城多数时候是摆设。隋唐两朝皆尚胡风勇武善战,前期国力兴盛完全有能力制衡北方游牧民族,所以举世瞩目的工程大都集中在内地。北宋没能收复幽云之地,北疆防线始终是赵宋官家的心头痛,长城防线可望而不可即。元朝地域空前广阔,境内无有不臣,长城内外一体,几乎不存在边患问题。
清朝不修长城的原因与元朝类同,满清入关前就以将漠南和喀尔喀蒙古收服编旗,北部领土推到贝加尔湖,塞外边民放牧同时留守边区,长城便失去了防御功效。还有一点强调,蒙元、满清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马上打天下,战火从长城一路烧向江南腹地,远去的铁蹄顺带着也把边患带向更南方。
满清的边患前期集中在东北和西北两个方向,主要压力来自于西北的准噶尔。1840年鸦片战争后,海防重要性日渐提上日程,西方列强一轮又一轮的深度入侵让已是飘摇中的满清更是四处漏风。一直被当做抵抗外来入侵的北大门长城却波平风静,说来也是讽刺。视长城如生命线,多加修缮且常年驻兵把守。只有汉和明两朝。汉长城即是秦长城,白登之战后汉匈沿长城对峙。汉初迫于国乏民疲,只能采取被动防守策略。长城便是大汉抵御匈奴的屏障,护佑汉地百姓休养生息,为一个盛世的到来积蓄着力量。区别于秦汉夯土、磊石长城,明长城是城砖结构。所以,经过两千多年风雨,秦汉长城留存不多。我们今日所看到的古长城大多是明长城。
大明立国之初,就面临流窜回草原的北元威胁。靖难之役后,成祖更是迁都北京,初衷便是天子戍边,直面来自北方的威胁。北方蒙古诸部对大明九边的骚扰持续了有明一朝,瓦剌甚至兵临北京城下。崛起于明后期的满清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明长城自始至终都是抵御游牧骑兵的前沿阵地。
(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
从春秋战国开始,历朝历代都修建长城,为何清朝是个例外?
鞑清没修长城?为了防捻军在山西修的那玩意是什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