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凭什么以少数民族的身份统一全国?他们是有什么倚仗吗?

谢谢邀请回答!清朝以少数民族击败明朝百万军户,明朝不是打不过10万满洲八旗,而是遭遇“小冰河”恶劣气候,连年灾荒,加之已被“闯王”李自成打得人力、财力、军力,消耗殆尽,满清趁大明帝国与李自成“鹬蚌相争”,李自成杀进北京,推翻大明帝国,勾结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兵不血刃而进入关内,直趋北京,坐收“渔人之利”,捡了一个天下!

努尔哈赤的后金,虽然兵力不多,但是,战争不是兵多既可获胜,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并不少,战争是双方高智商的搏弈,打胜战争需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很重要,清军击败明帝国,就占了“闯王”李自成把明帝国已打得奄奄一息的天时,崇祯皇帝朱由检于煤山自缢,大明帝国灭亡,加之清军首领努尔哈赤及继承者正确的战略战术!

一、清朝军事总兵力,八旗兵力不过20万人,其中尚包括蒙古八旗、汉军八旗,面对上亿汉人,能够入主中原,建立一统王朝,主要还是“以夷治夷”,以收降的汉军为主要力量转身攻打、征服汉人,采用“以汉制汉”战略,满清八旗军队,主要以主人身份起监军作用,坐收胜利果实。

二、清太祖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女真各部后,先将女真族人统一编为,以旗帜颜色划分黄、蓝、红、白四旗,后又增加镶黄、镶蓝、镶红、镶白四旗,旗帜镶边以故得名。

八旗,为军政合一组织体系,战时为兵,全民皆兵,出征作战,平时游牧生产,农耕生活统治管理,军民合一的女真族特色军、政、民结合的组织单位。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女真政权,继承其祖上与宋朝时并存的金国称号,仍称大金国,称汗为帝。

三、清太宗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为避免历史上大金国灭宋屠汉,汉人仇金心理,将大金国号改为大清国,并将女真族改为满洲,因而军队称为满洲八旗。

但是,满清欲进军关内,入主中原帝国,仅靠10余万满族人,对抗攻击上亿汉族人,显然力量不足,无异于“以卵击石”。

怎么办?首先,将利用“大棒+胡萝卜”战略战术,战争征服、又打又拉的、世代联姻的、且同为强悍“马背民族”的可靠盟友——蒙古族,编为蒙古八旗,增加军事力量,进攻明帝国,并卫护北疆,免除后顾之忧。

但是,面对数量庞大的汉族人,力量还是不足,又将收降的汉人军队,编为汉军八旗。

于是,清军主要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另外有畜牧战马为主的打牲八旗,并没有什么战斗力,为显军力号打胜八旗。

★但是,实际上,清军为扩充军事力量,再将收降的其他汉军编为绿营兵,扩大增加军事实战能力,是满清军事力量中最为庞大的主要作战军事力量,也就是汉人军兵。

四、历史实践证明,清军勾结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兵不血刃南下进入山海关,征服李自成、明朝残余势力及南明政权,主要是以汉军降将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的汉军兵力冲锋陷阵为主力,一直攻打至广西、云南,平定中国全境,所以,上述等汉军降将得受清王朝异姓王爵封赏。

五、清军入主中原,建立大清帝国后,在全国各地省会及要地设立满洲八旗14个驻防将军,兵员最多的盛京将军统率满洲八旗兵力1.7万人,最少的成都将军统率满洲八旗兵力不足2千人,在统治全国各地军事力量主要是汉军绿营兵,还是“以汉治汉”。

仅供参考。

清朝凭什么以少数民族的身份统一全国?他们是有什么倚仗吗?

第一,朝气蓬勃的满清完胜暮气横秋的朱明。

朱明1368年——1644年存世276年16帝,在封建王朝中活的够长了,正如人的寿命一样,大限将至的老人无论如何都不是有大把时光可以挥霍的年轻小伙子的对手,尽管这个小伙子,不是那么优秀,甚至天生还有残疾(这里指少数民族身份统治占大多数的汉族而言,没有贬义)。王朝陨落,伴随着党争、农民起义、边患、吏治腐败、专制帝权无限放大帝王昏聩,总之各种病症都出现。

封建王朝治乱轮回,单纯靠一个两人扭转乾坤,不可能,也不现实,这就是命!如果明可以续命,那么夏商周、秦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都机会万代永续,但事实并没有,封建经济的特点让土地财富与人口繁衍、政府管理之间形成一个死循环,不可能安静的保持下去原有秩序,所以破坏——重建——破坏,就跟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发生经济危机一样,封建王朝必然会出现王朝更替,所以大明必亡。

第二,民族反抗在封建王朝是个伪命题。

现代人看历史不可避免地植入现代思维,有点像欧美人的思维理解不了中国人,但欧美人与中国存在同一时空,对比明显,可以参照。今人看古人则不同,空间相同,时间差异,思维、处事原则截然不同,古时咱们看上去不可理解的事情,过去可能是最合理的。古时,知识掌握在朝堂,掌握在知识分子,华夏戎狄之分的概念存在权贵乡绅脑袋里,老百姓并没与民族意识,顶多感觉乡风民俗不一样,地域有差别而已。

普通小老百姓,农耕女织,活动半径出不了乡,最多到县城,这就决定了天下大事、王朝更替对封建社会占大多数人的农民而言,如天上的星空,遥不可及,没有概念。无论谁坐金銮殿,农民还得种地,还得纳粮徭役,没有区别。除非中央王朝的政策触及自己的利益,农民才会痛,才会自发抵抗。清的圈地、剃发令让普通百姓不舒服了,所以老百姓才会在思明的汉族知识分子组织下反抗清朝的统治,其实质是反抗的土地政策和民俗信仰,而不是针对的清朝的上位,只要清廷改弦更张,或者强力压制,不舒服的习惯了,也就顺其自然了,老百姓希望过安稳日子,这一点很重要。

第三,信息不对称导致散乱抗清运动失败。

满清入主中原,胃口是慢慢养大的,开始只是进北京逛一逛,没想到主人没在家就自然而然的住下来了,而后想划江而治南北割据,没想到南明不经打,一不小心就全据朱明旧地,清廷满蒙汉八旗满打满算10万人左右,一路南下,收编了远超己身的明军,其中包括关宁铁骑、左良玉残部、南明地方明军,以致后来攻城略地,满人全程监军,全靠汉奸伪军拼死消灭了南明抵抗势力。

抗清势力分散,单打独斗,被清廷集中优势兵力、全国资源各个击破。江西金声桓、广东李成栋大同姜瓖、李定国永历反清、郑成功隆武反清、浙东张煌言、夔东十三家,除此之外各地零星反清,看似星火燎原,但因地域不同、政见不同、争权夺利而无法有效整合资源,没有相互支援,甚至是坐山观虎斗,让满清从容不迫地逐个歼灭,大好的抗清局面烟消云散,满清建立大一统的趋势再难逆转。

清朝凭什么以少数民族的身份统一全国?他们是有什么倚仗吗?

这个问题小二分两个部分回答:

先说明第一个问题,满清少数民族的身份统一全国没有什么好纠结的。先弄明白满清入关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侵略战争,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欺压,国家和国的PK。你盘子里的蛋糕比我的甜,拳头却没我硬,自然而然就会想着抢过来吃。当然上千年的文化传承和教育洗脑,一直存在所谓天朝上者、名族大统、以及非我族类等自我清高思想,种族思想不是不提倡,一个民族应该保持一个民族的骄傲。但是种族观念和战争资本完全是两个概念。包括日本一直以大和民族自称,纳粹德国的所谓高贵的日耳曼血统,结果在一切战争失败的前提下,剩下的这些渣渣们都耷拉着脑袋认命了。所以满族统一全国也无可厚非,换个别的强大的少数民族也会发生同样的事件,历史上这种案例很多,区别就在于满足对于汉人的治理政策很成功。然后我们再说二个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理解成,满清为什么可以成功的统一中国。主席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满清强大的武力是他们成功最大的倚仗。游牧民族本身就争勇好斗,满清入关前期就有努尔哈赤给打下成功的基础统一女真部落,政治上严明的赏罚制度,军事上强大的八旗制度就是努尔哈赤发明的,包括皇太极随后也改革创新巩固后金政权。满清就这样滚雪球一样不断壮大。相比明朝就和一个漏洞满身的水桶,国内动荡不安,蒙古人、女真人、倭寇、西方殖民者谁都过去欺负一下。明朝本身重文轻武,这种思想的繁殖下,军事领袖一直在政治上受打压,军事实力越来越差。文武不团结导致内部矛盾越来越激烈。而且明末的皇帝一个不如一个。随后出现的天灾,起义军祸害,明朝的实际上不堪一击。很多人都把满清入关的锅甩在汉奸身上,躺枪的大美女陈圆圆也是冤枉啊。明朝的自我放弃,给了满清一个天大的机会。

满清入关后的盛世更依赖于:师夷长技以制夷,以汉治汉。不得不说清朝的历代皇帝很有政治远见,能清楚的认识到满对于汉这一个庞大的体系一口吃不下。恩威并施,不留辫子被杀头,扬州十日的屠杀等残忍举动只是威慑老百姓,但是对于明朝大利益集团并没有过分的伤害,反而依赖汉族的官僚机制,兴科举选拔人才治理国家。清朝在不断学习汉族文化的时候,扬长避短,微妙的利用汉族大集团实现了长治久安。

清朝的的成功总之是历史优胜劣汰的推进,我们后人多借鉴学习罢了。以上都是宗人府小二的个人观点,希望大家多关注,不足之处多多指点!

清朝凭什么以少数民族的身份统一全国?他们是有什么倚仗吗?

满族人以少量人口控制中国近三百年,是如何做到的。我来详细的聊一下,请各位看官多多指正。

首先我们看看中国封建帝国稳固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地方士绅与帝国政权之间的关系。

无论谁取得新政权,在许多层面上士绅阶级绝对是新政权巩固地位的必需。

清朝政府在新建立王朝的前数十年间,就是在建立和努力经营彼此的关系。

在文化方面,清朝掌权后立即重新开始科举考试,对愿意进考场的士人来说,相当于取得他们对政权正统性的支持。

在此之上,1658年清朝重建翰林院。1679年,清朝政府在原有科举名额外,还额外增加了博学鸿词科,用来拉拢心向前朝的那些学者。

另外清朝政府在增加科举名额后,立即着手进行修撰《明史》的庞大计划,在保存前朝历史的基础上,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消磨怀旧之情的士人精力。

清朝政府努力做出对中华文化的尊敬之态,也能够善任有学识的文人。

王士祯被清政府委任为扬州推官,他立即着手在扬州地方重建文化。赋诗出版、兴建亭桥、集会饮酒等传统文人追崇的事项做得风生水起。

满人在1645年扬州屠城的事情得到了迅速淡化。相同的例子也在其他地区不断出现。

所以说清政府进行的文化纳降计划直接稳固了大多数文人阶层。

要知道中国人是一向对文人尊敬膜拜的。

除了对文人系统进行纳降外,清政府对地方地主精英的支持和拉拢也做得很实在。

清政府最聪明的做法就是懂的什么事情不去做。

明朝政府上台,立即开始进行“归民于田”的政策。没收大地主的私有土地,划分为小块土地分配给农民。

清朝政府选择不去做这样的事情,政府宣布尊重现有产权,甚至还为地主重新找回他们的财产。

1658年社会上谣传说新政府要全面解放家奴,最终家奴们联合起来反抗地主和大士绅阶层。

清政府立刻派出军队镇压,用来保证地主和大士绅阶级与国家利益的一致性。

除了做出稳固和拉拢地主士绅阶级的一系列措施外,清政府也懂的做反省。

1661年,清政府开始对江南地区一直拖欠的土地税额进行清理。派官员到江南去收税,这些税额其实已经积累了几十年,大都是前朝旧账了。

结果当地的地主士绅表示不愿意支付,清政府抓了一批人,导致全国士绅抗议。清政府很快就认识到了错误,释放了被拘押的士绅,重新制定财政协议。

你看,清政府该强硬的地方就强硬,不该强硬的地方就拉拢甚至讨好,完全懂的管理上的进退方法。

这就是清政府为什么可以控制管理中国将近三百年的主要因素。

清朝凭什么以少数民族的身份统一全国?他们是有什么倚仗吗?

汉族人内斗太厉害,南北斗,中间斗,习惯饮食不同也在斗,归根结底就是地域太广,人太多了

清朝凭什么以少数民族的身份统一全国?他们是有什么倚仗吗?

清朝取代明朝原因很多,如关內连年灾荒,民不聊生,李成梁养寇自重,明军腐败不堪战,降官降将如毛如潮…等等,但最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他们运气特好→遇上了崇祯这个亡国之君,胡乱折腾,把大好江山拱手让了人!

试想:八旗兵虽强,还能比丰臣秀吉的日本兵更强,人数更多?为何日本失败而滿清成功了?

那么,崇祯犯了哪些大错呢?

一、明末灾荒连年,民不聊生,但国库空虚,无力救济,这时应该责令众多极富的亲王上交多余的钱、物,清丈他们的土地,用以补充国库,赈济民生;

二、大力鼓励工商业,开征工商税,以此增加收入;

三、任用优秀的将领,外抗清,内镇叛,国运之争,说到底是人才的争夺,乱世尤重军事人才。袁崇煥绝对是清军的克星,清军见了他只能绕道走,但崇祯却轻信反间计,把他处死:其他如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无一不是直接间接被他坑害。如此而不亡国,未之闻也!

再看看清朝:对汉族人才极为重视:范文程、张存仁、李永芳、祖大寿都被拉了过去,甚至祖大寿降而复叛,也不计较,得到了很好的待遇:定都北京后,顺治又下令免去"三饷",有效地争取了很大一部份汉人,这样一来,人才往哪儿跑,江山属于谁;民心归谁,天下归谁,还用问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