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几年一考?路远的考生是不是常年在外赶路?

一、隋唐时开创的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制度,各朝沿袭,不断加以改进、完善,至明清时达到规范化、制度化。

科举考试制度,逐级向上考试,可以分为:

童生试,取得参加科举考试资格。

县府院试,录取者称生员,俗称秀才,始获得功名,取得参加省级乡试资格,并享有一定特权待遇。

省级乡试,录取者称举人,取得参加全国会试的考试资格,享有优厚特权待遇,可以出仕为官。

会试,国家级考试,录取者称贡士,取得参加殿试资格。

殿试,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录取者称进士,全部授官出仕。

下面简述之。

二、童生试,每年一次。

古时的读书人,首先须经童生试,取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在科举考试未考取生员以上功名之前的童生,俗称白衣。

你看,《水浒传》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伦,绰号“白衣秀士”,就是一个没有功名的文化人。

既使发奋读书到终老,而屡次考试不第,成为满头白发老翁,未考取生员以上功名,也是童生。

三、县试、府试、院试,每年一次。

童生参加,录取者称为生员,始获得功名。

(生员,俗称秀才;院试,省学政主持的考试)

生员分为廪生、增生、附生。

(一)廪生,可获得政府膳食供给待遇,相当于现在大学公费生。

(二)增生,增加录取名额的称为增生。

(三)附生,附加录取的称为附生。

增生、附生则没有政府膳食供给待遇,相当于现在大学自费生。

(四)贡生,生员中选拔出优秀者,可以入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者称为贡生,相当于现在大学生保研,为贡生中的优贡。

生员只是取得入县、府学校学习,拔贡,及向上层次考试的资格,不能出仕为官,享有可免除差徭、见官不拜、状子直呈、罪不用刑等特权待遇。

生员向上考试不第,可搞教育办私塾、府州县衙为吏、文臣武将幕僚、编志修谱等谋生。

四、乡试,省级举行三年一次,生员参加考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人们习称老爷,第一名称解元。

举人除取得向上层次的考试资格外,享有免除赋税徭役的特权待遇,因此,中举后,有些土财主会给好处,将土地、人口依附于中举者,以逃避赋税徭役,举人可以生活的很滋润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后有人送房、赠银,可见一斑。

举人不同于生员,可以出仕为官了,多是府、县教学、主簿一类的八、九品级的佐官,亦有出任知县主官的,但是很少。

举人,相当于现在,省级地方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录用为领导干部或后备干部。

为什么范进中举竟然高兴的疯癫了,可以理解了吧!

五、会试,中央政府礼部主持,于省级乡试次年举行的全国考试,四年一次,离科举考试成名不远矣。

全国各地的举人参加考试,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不授官出仕,取得参加殿试资格。

(礼部,中央政府六部之一,主管外交、教育等事务)

六、殿试,古代科举最高层次考试,皇帝亲自主持,四年一次,对会试录取者——贡士,分等定级,皆称进士,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古代被视为出仕为官的正途,引为荣耀,门楣生光,光宗耀祖。清朝重臣左宗棠,以举人身份踏上仕途,最后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宰相高位,出将入相,以功封侯,位极人臣,常以未能取得进士,终生为憾,虽然后来皇帝赐予同进士出身!

进士,一般情况下,状元高授六品官,相当于现在副司局级、也就是副市地级;其他皆授七品官,出仕为官,起步就是县处级的啦!

进士皆出仕为官,授予京官者,有择优进翰林院备皇帝咨询、学习为仕经验,含有培养后备干部之意,也有分发六部及其它官署附官;外放则可为知县主官或府、州附官。

看看,考中进士,相当于现在参加全国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并录用为县处级以上的领导干部!七、至于参加科举考试交通问题,童生试、县府院试、乡试,不出省,问题不大,考生自行解决。

赴京参加会试,路途遥远,原来也是考生自己解决,后来明清时可以搭乘国家交通部门驿站的公车。

赴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因而被称为为公车,清末主张变法维新,赴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举子,针对国家衰败,意图变法自强,联名上书清廷,呼吁学习日本变法维新,史称“公车上书”。

仅供参考。

古代科举几年一考?路远的考生是不是常年在外赶路?

每个朝代具体规定不一样,一般来说,三年一考。

隋朝开始科举制度,隋文帝的许多政策对整个封建社会影响深远,说他是古代历史最有影响的皇帝一点不为过,有点扯远了。乡试,会试,殿试。但是就算是乡试,也有严格的规定,不是随便一个人都有资格参加的。至于后面的就更难了,比现在高考难多了。记得《范进中举》吗?范进中举后直接高兴疯了,其实想想很正常,中举了意味着你就可以做官了,发疯就很正常了。

至于路途遥远,这是肯定的啊。古代交通不发达,就靠11路,就算条件好点的,无非来个马车。但是能参加这三项考试的,都是会影响一生命运的关键,我想是谁都会算好日子,提前准备,不会错过的。至于路上出点事,也有耽误时间,错过考试的,那只能怪自己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