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相当于现在什么文凭和文化水平?
童生相当于高中毕业生,可以参加大学招考;
秀才相当于大学生;
举人相当于省级地方公开招考领导干部录取为领导干部或后备干部;
贡士相当于全国公开招考领导干部录取为后备干部待分配;
进士相当于全国公开招考领导干部录取分配工作。
古时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县府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获得不同的功名。一、古时的读书人,首先须经童生试,取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在科举考试未考取生员(秀才)以上功名之前的童生,俗称白衣。
你看,《水浒传》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伦,绰号“白衣秀士”,就是一个没有功名的文化人。
既使读书到八十岁,成为白发老翁,未考取生员(秀才),也是童生。
二、秀才,县试、府试、院试(省学政主持的考试),童生参加,录取者称为生员,始获得功名,俗称秀才。
生员分为廪生、增生、附生,廪生可获得政府膳食供给待遇,相当于今天大学公费生;增加录取名额的增生、附加录取的附生则没有这个待遇,相当于今天大学自费生。
生员中选拔出优秀者,可以入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者称为贡生,相当于大学生保研啦,为贡生中的优贡。
秀才只是取得入县、府学校学习,拔贡,及向上层次考试的资格,不能出仕为官,享有免除差徭、见官不拜、状子直呈等特权。
三、举人,乡试,省级举行考试,生员(秀才)参加考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人们习称老爷,第一名称解元。
举人除取得向上层次的考试资格外,享有免除赋税徭役的特权待遇,因此,中举后,有些土财主会给好处,将土地、人口依附于中举者,以逃避赋税徭役。
举人不同于秀才,可以出仕为官了,多是府、县教学、主簿一类的八、九品级的佐官,亦有出任知县主官的,但是很少。
举人,相当于现在,省级地方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录用为领导干部或后备干部。
四、贡士,会试,中央政府礼部(主管外交、教育等事务)举行考试,举人参加考试,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不授官出仕,取得参加殿试资格。
五、进士,殿试,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对会试录取者——贡士,分等定级,皆称进士,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皆出仕为官,授予京官者,有择优进翰林院备皇帝咨询、学习为仕经验,含有培养后备干部之意,也有分发六部及其它官署附官;外放则可为知县主官或府、州附官。
看看,考中进士,相当于今天,全国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并录用为领导干部!
仅供参考。
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相当于现在什么文凭和文化水平?
古代科举制度下的生童相当于现在的小学生,生童经过考试可以升为童生,童生相当于现在的初中,毕业后参加严格考试,过关者称为秀才即相当于现在的高中生。
秀才在过去是有功名的知识分子,可以见官不跪,可以过堂免刑。秀才经过乡试,如同现在的高考,如果考上了就是举人,相当于现在的本科学历。过去的举人就可以做官了。
举人再参加殿试,由皇帝主考,三甲有名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状员,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进士就相当于现在的博士学位,前三名就应是现在的博士后了,中进士就可以直接做官了,也就是可以直接分配工作了。
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相当于现在什么文凭和文化水平?
看到回答里有人说:
童生相当于小学毕业生,秀才相当于高中毕业生,举人相当于大学本科毕业生,贡士相当于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进士相当于特别优秀的博士及博士后。其实这种说法很荒谬。
首先,性质不一样:
科举的目的不是给人的文化水平定级,而是国家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和普通人进入仕途的途径。
现代人的高中、中专、大学、研究生,是为了获得更高一级的知识和文凭,所以科举和现代教育的目的完全不一样。
ps,即使你的文化水平在全省几十万参加高考的人里排前三,能够有机会进入北大这样的顶尖学府,大学毕业之后,也可能碌碌无为。但是如果你在古代考上进士,甚至是状元,可能成为宰相,参考唐代王维,再不济也能随便混个地方父母官当当,只要不犯错,衣食无忧是肯定的。
其次,科举考的东西对于现代人来说有点小儿科。
要知道,科举考试的内容一般是儒家经典,也就是四书五经。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明清考试形式叫“八股文”,换成现代的说法就是按照某种规定好的格式来写作文,当然你要熟读上面这些儒家经典才可能考上进士,所以古人喜欢死记硬背。。。
回到上面的问题来:
可能古代的进士文化水平被当代城市里的高三学生秒杀,因为高中生要学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生物等学科,知识面更广。古代人平均文化水平可能是青铜,现代中国人的文化水平估计在钻石起步,不可否认的是,日本、美国人比我们文化水平更厉害,他们估计有大师、王者水平。
最后,古代文盲率极高,你在矮子里拔高个,其实也高不到哪里去。现代中国有九年义务教育保障,而且现代年轻人普遍教育程度高、本科占据中国全部人口达4%之多,超过5000万人数。;古代人90%以上的人是文盲,只有少数人家才能上得起学;现在在中国,30岁以下的文盲基本见不着了,即使初中文化水平,有了互联网,他们也大多见多识广。
所以,综合上面,进士的文化水平顶多相当于现在学习成绩优秀的高三学生吧,当然稀缺程度可能超过北大、清华的博士研究生。
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相当于现在什么文凭和文化水平?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这是一个非常流氓和不要脸的问题。
古人治学之艰难是咱们现代人不能想象的,宋濂幼时一本书都难得,郦道元用了一生,走遍大半个中国才完成水经注,王阳明近不惑之年才悟得大道,而咱们现在想看啥想了解啥,翻翻书敲敲键盘就来事。咱们现在一本书一个学期学完,但是那本书的内容确是先人几百年,乃至上千年才总结出的道理。牛顿都说他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咱们这帮吃现成的又哪里来的自信去狂妄呢?
从古代科举到现代教育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一个高中生随便穿越到古时任何一个朝代那都是神仙。
硬要比,也不能拿所学习的内容和掌握的知识去比,得综合不同时代的一切因素。
从学习的意义上来说,咱们小初中都是在积累基础知识,上了大学你才开始突破。而古代士子的基础是在什么时候打的,是在童生以前。
从内容上来说,咱们学得多,是因为咱们现在的知识总量更多,古代学得少,是因为古代就那么多东西,再想学,那你就只能自己去研究了。
从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来说,古代士子考上秀才,那在清朝就能穿长衫了,就高人一等了。要考上举人,同乡,乃至同县的地主豪绅、富商员外都会上门道贺,送礼送情。要是进士及第那就不得了了,光耀门楣,名振四方不说,没几年就都成朝廷命官了。
咱们现在考个高中有人问你吗?考个省重点估计也就是亲戚朋友吃顿饭。上个九八五二一一村里县里给你送点盘缠,就算你博士出来,你能当官吗?
看到这里肯定有人会说不能这么比。不是不能这么比,压根就不能比也没法比!
再说两句,不要小看古代士子们读的圣贤书。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守仁君没怎么读过圣贤书,但是知道里面微言大义,充满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哲理,一句知行合一就够守仁君琢磨半辈子,用半辈子了。
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相当于现在什么文凭和文化水平?
这种比较没有意义,科举的选拔标准是,治国平天下的本领,我们现在的文凭考试目的是获取知识点建立基本的知识结构,如果非得要对应的话,那童生试跟高考差不多,秀才虽然以考知识点为主,但是已经开始要加入对治理国家的方法观点看法了,所以从秀才开始,越往后跟现在的文凭越无法对应。进士是选拔基层官员(7品以上)并培养成中层官员的考试, 所以,考试是以思想策略为主,跟面试一个人是否具备做基层官员并是否有培养价值差不多。成天看到什么秀才举人进士跟什么高中生大学生之类的对应的观点,这是对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完全一无所知的表现,跟我们现在大多数人以为的古代读书人只要会背几句圣贤语录就可以有关,对八股文完全一无所知有关。再说一遍结论,从秀才开始,往上的各种功名,与现今的文凭没有任何可对应性。
再科普一下,所谓的八股文,就是议论文,不值得我们不以为然,该正名了。不要觉得古人的考试就是考儒家经典,会背会写就行了,那只是能考上童生秀才的要求,这是读书人的基本功,举人进士考的是钱粮外交吏治司法防灾等等学问,还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出可行的方案才行。
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相当于现在什么文凭和文化水平?
这个分类应从头说起,。学:幼学、国学、太学也称太院一
国子监也称太院或都太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